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金石文字記卷六
             崑山顧炎武
 識餘
岱嶽觀王題名
公元731年
 右唐岱嶽觀碑題名一此碑有開元十九年二十年建中元年貞元十四年題名都督兗州諸軍事任要博城縣丞公孫杲二詩此碑前文從右方起後詩并題名或從右方起或從左方起每層髙下多寡參錯不一文意筆法求之乃可辨其起訖凡唐人紀題名皆就舊碑之隂及兩旁之前人已題後人即於空處插入大小髙下無定準宋初亦然大中祥符以後題名者乃别求一石刻之字體始得舒縱亦不與舊文相亂然石易於搬取故題名愈多而存者愈少今之溝渠碾磨之間皆是物矣此碑西側面有宋政和甲子題名一條
 又按荼荈之荼與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時未分麻韻荼荈字亦只讀為東漢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字音居何反猶在歌戈韻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減一畫茶字此碑兩見荼字皆从艸从可見唐時字體尚未爾雅檟苦廣韻麻中有荼字又有茶字注曰俗是也
公元798年
 又任要題名貞元十四年正月十一日立春祭嶽遂登太平頂宿其年十二月廿一日立春再來致祭荼宴于兹曰荼宴者蓋唐時祭畢猶不用酒今不然
宋董元康題名
 右小石刻在岱嶽觀予既録唐碑徃還數四道士謂余曰昨發地石刻二請觀之其文亦可采因附焉下題同此
盛勛題名
 右小石刻在岱嶽戊戌政和八年其年十一月己酉朔改元重和決獄者讞而決之古無仲夏斬決之事也
宋眞宗廣生帝君
公元1118年
 右碑在泰山南麓青帝觀中宋眞宗御製廣生帝君讃并序其文及篆額御書青帝禮記月令所謂其帝太皥史記封禪書秦宣公密畤渭南青帝唐書王璵傳請置壇祀青帝于國東郊也夫帝者一而已易傳曰帝出乎震齊乎㢲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説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是周流四時八卦之中而其為帝者一也家語孔子之言曰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㪅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生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是以太皥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皥配金顓頊配水於是五天五人帝之説漢儒因之遂立感生帝名謂帝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鄭康成春秋緯説蒼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黄帝含樞紐白帝白招拒黑帝叶光紀王子雍諸儒所排駁而後世雖存五帝之祀亦不遵用其名者也豈若易傳之言簡而當哉若真宗之事又所不足論云
元觀
公元1112年
 右碑在泰山東南麓升元觀大字草書遒勁不知何人筆録之以見當日牒文之式考宋史婁寅亮但云政和二年進士上虞丞不言厯官兖州亦可以此碑補史之闕其曰太師魯國公蔡京
公元1165年
 普照寺金大定五年牒碑長春觀有元丁亥年牒碑其式畧同金元碑並有印曰尚書禮部之印即今通行大篆不用女直䝉古
宋范致君題名
 右小石刻在泰山南麓后土廟
錢伯言題名
 右碑舊在宋天書後人移之州城嶽廟中西古松下行書大徑寸
龍池宋人題名
公元1067年
内供奉李舜舉被命禱祀帝嶽奉香勝槩夀聖節日先欵青帝宫次詢白龍潭治平四年
公元1087年
兖守劉衮奉詔祈雪于岱宗絶頂翌日謁白龍池之祠元祐丁卯孟春初四日奉符林㑹
貫道建欄於此以□游者元祐丁卯正月八日
公元1157年
范陽正輔再逰同魯國景元丁丑三月廿六日
公元1100年
元符庚辰七月晦趙習之徐安國居仁孫正仲同逰皇甫徐端朝孫㦢同遊建中靖國元年三月廿六日
公元1102年
奉符李珪捕蝗恭謁白龍祠男彚侍行崇寧壬午孟春初七日
公元1103年
中君德升崇寧二年八月廿六日王母池來訪
公元1114年
董元康政和甲午重九日家來游質贄賁侍行
公元1115年
自恭觀元康兄留字政和乙未孟冬二十日
公元1117年
莆陽陳國瑞子玉恭謁白龍池祠俯洞酌小憇而邁政和丁酉夏前二日
公元1120年
姜子正子李晉劉言可刀文叔同來庚子四月
李顯道張公美王仲與張去塵庚子孟夏十九日同逰池上
公元1123年
鄄城李僓弟倰侄贛隨侍遊此癸卯季春廿八日
張子觀水于池十三年春三月
 右在嶽西來峰下白龍池石壁上平廣計二十餘丈書曰龍潭曰白龍池大字其旁皆宋人題名尚未刓缺録之得十五首其文畧無重複治平宣和六十年間人名字亦可以想見當日太平之盛而金元以降洊遭兵火名山奥區委之榛莽無復題名者矣
 張子觀水于池篆書張字作弡按劉原父弡仲医銘釋弡為張以為張仲之器歐陽永叔從之趙明誠金石録疑之黃長睿東觀餘論則云弡其勿反非張字考之玉篇信然然此云弡子則為張子無疑宋人好竒者據原父永叔定之字而用之耳宣和博古圗亦有周弡伯匜此條篆字大書無年號按宋朝紀元無有至十三者若曰金元不合一代全無題名止此一人
聖㫖
公元1344年
 右碑在州城嶽廟西偏延禧殿前又有至正四年猴兒聖㫖碑其文畧同元史泰定帝本紀即位一詔與此相類鄙喭之語播之王言傳之史冊貽笑後人然其曰每年燒香上頭得來香錢物件只教先生收掌則是香錢未嘗入官後世利之臣葢元之不如已
靈巖寺李廸
公元752年
 右小石刻在長清縣靈巖山寺中其山距府九十里南接泰山北帶龍洞齊乘以為疑即水經玉符山而魏書云朗公谷者在其東南前代稱為勝境金元題字最多予至則當兵火之縱横偃踣委之荆棘瓦礫之中然猶得唐一宋金合四十餘元以後不能悉數唐刻為天寶十一載舍利函記文不工不足録而宋刻年月序次以此為首按史李廸文定前後三知兗州其再任乃仁宗天聖中
滕涉祖無擇孔舜思張㑹宗鮮于侁寃亭卞蔡安持杜欽況詩金王珩路伯達元傅亨
公元1060年
 右石大小不一凡十三通俱在靈巖寺其它宋時者則有田稹五言詩嘉祐五年王逵千佛殿記元豐庚申李公顔金像元祐壬申卞育逰山記大觀戊子郭思逰山記大觀三年住持仁欽篆書心經大觀四年仁欽生老病死苦頌仁欽十二時仁欽靈巖十二景政和元年淨照和尚誡文政和五年劄付政和乙未趙子明題名靖康元年髙直題名蔡卞經碑四幅元符二年十二月十三日書後建中靖國元年十一月五日書在御書樓下特為書家所珍又有面壁像碑宋建中靖國元年陳師道金皇綂七年重立金時者則有皇綂七年雲公禪師正隆丙子張汝為題名太定戊戌蕭守中題名明昌六年寺田園記明昌七年党懐英靈巖寺元時者則有蛇兒年大元國師法旨䝉古字至元龍兒年帝師法㫖蒙古大德六年天童覺和尚黙照至正四年察罕布哈書唵嘛呢巴彌吽一行漢字一行蒙古字凡元碑最多不盡録録其稍異者有至治元年呼都克郡王太夫人巴約特氏詩詩只二句巖前時時緑殿上君王歲歲春大字刻之亦不類婦人筆也又有宋蘓子由五言詩為後人補刻而復有子瞻徐州一歌誤刻於此其詩各見集中不録後之君子知予之所取者非以吹二氏狂瀾前朝之落艶而情深好古意在闡幽自有不能已者且因以覽世道汙隆考文辭之醇襍亦豈不為學人之一助
北嶽廟李夐
 恒嶽晨望有懐定州司馬李夐
二儀四序五嶽九州靈造良難測神功匪易酬恒山北臨代秀㟧東跨澒洞河朔嵯峨嵩丘禋祠舊典壇廟平疇古樹侵雲飛泉界道流從官叨佐理銜命珍羞薦玉申誠效鏘金詎有由郊原照初日林薄委徂秋塞近風聲川長霧氣他鄉感激歸望祈求景福如光願私門當復侯
 右詩真定府曲陽縣北嶽廟中廟唐時大碑五其一韋虚心文陳懐志書行草其一張嘉貞文自書其一鄭子春文崔鐶八分書其一李荃文戴千齡八分書其一劉端王知新書行碑隂兩旁刻字皆滿其上層為積土所蓋而余至時倉卒求梯不可得就下方讀之大率貞元至天祐十數朝祭嶽題名六有宋人刻字獨此詩在韋碑後文不工然予見近代君子搜剔唐人之詩至於無名氏不知何代人之作皆收而附之而灼然不誤者乃不得斷簡殘編之列又北嶽廟自大之外絶無題詠故特録焉又有宋王禹偁陳彭年韓琦三大碑及白憲書石幢一字可觀稚圭自書逼真顔魯公世人傳其字者罕也
惠明寺碑隂題名
公元1085年
 太原縣北門惠明寺塔碑宋元豐八年吕惠卿撰并書其陰下方有此三十一大字餘題尚多不録碑文必面在先在後此碑元豐八年立為乙丑之歲而隂所題辛亥反在其前十有四年不可曉也豈非惠卿磨去前人之文而自刻之者與其嵗月猶存則固心勞日拙而亦天理未盡泯者與夫毁人以自成君子之所深戒而今名公貴人為此者多矣歐陽詹所以顔魯公之碑而致弔于九江之驛也悲夫古碑之所以不存世其不以也哉
華嶽廟賈竦
公元1644年
 右在華嶽碑之左旁此碑前後空處為宋人攙入題名甚多正文八分書題名或隸或行不相混耳而近代人踵刻者尚未止有一題崇禎十七年後辛丑和州逸人戴迻孝再登嶽亦八分書
張惟一祈雨
 右在述聖頌碑之左旁八分書
華隂縣王宥題名
 右在述聖頌碑之右旁上為篆下為八分書唐有兩上元年號此則肅宗時
宋陳執中題名
公元774年
 右在碑隂韓賞文之下方大厯九年華隂盧朝徹嶽廟文有貞元九年十三年題名宋代所刻惟此執中宋人所諡為榮靈者乃其則不俗也其碑之前左方下又有元豐乙丑王子文題名
極觀記跋
公元1126年
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本觀舊記爰自聖靖康改元朝奉大夫薛公(名公度)所作刻諸琬琰意欲傳於乆昨縁兵草蠭起大火縱焚致于泯滅文則道之竊嘗録之以行逮今十三載矣經曰天地運度有數不失也道之雖至愚緬思景貺得非眞君密賛耶謹募工重刋于石恭銘休美云時紹興九年歲次己未中元日前西嶽知殿兼拱極觀賜紫道士雷道之謹記
公元1139年
 右小碑本在拱極觀觀已乆亡萬厯中有人掊地得此碑置之嶽廟中與宇文周並立碑文鄙淺無足采然吾於是有以見宋人風俗之厚而黄冠道流猶能念本朝而望之興復其愈於後世之人且千萬也夫紹興九年髙宗方在臨安金人許和之約考之於史八年十二月丁丑詔金國使來盡割河南陜西故地通好于我令尚書省榜諭九年三月丙申王倫受地于金得東西三京夀春宿亳曹單州及陜西京西之四月辛亥樓炤宣諭陜西諸路十年五月金人叛盟䧟永興軍此地復歸於宋葢無多日而雷道之道士耳能于干戈喪亂之際而繫思本朝辭微旨切以視夫士大夫靦顔臣僕者不大有逕庭邪余見朝邑藏春塢之記稱阜昌癸丑西安府華夷圗刻亦稱阜昌七年偽齊劉豫之號而欲夀之貞石豈不見此文而媿死也其沒于土中而後出豈陷金之後觀主之如鄭所南井中心史之為邪
劉汾
公元1300年
 右説經臺之左有碑前為老子函谷關元大德庚子刻後為希聲堂碑八分書延祐二年朱象先而此詩則在碑之左旁八分書不著年月詳其風致當為元人之作草樓之前傳有老子繫牛後人琢二石牛置其下故末云然
霍山建文碑
公元1399年
維建文元年歲次己卯二月壬寅朔二十二日癸亥皇帝序班周敖國子監生袁綱致祭中鎮霍山之神曰予昊天祐命皇祖丕緒正大寶位綂率神人正月壬午祗祭上帝南郊山川百神既與奠享尚以未能特修祀事于祠下為憾是用遣官香幣牲醴致祭維神以靈峻之德作鎮中土時出雲雨協相兆民以稱予懐柔之意焉尚饗
 右小石一通霍山中鎮西壁上予行天下見洪武永樂以來祭告嶽瀆之文及它碑記甚多未有文年者意其在位日淺又或文皇御宇之日而臣下之獻䛕者從而剷去之也乃此文雜於數十百碑之中而字畫完好無缺故亟録之後君子毎痛國史不存建文一代事蹟無從考證若使通雅之士厯深山窮谷而求之如此碑者世間或尚有一二不止霍山不猶愈於羅永菴之詩程濟史彬之録偽撰無稽者乎因并書之以告後人之能信古者諸碑别體
孔子禮器碑柤梪(俎豆)土仁(疑)
泰山都尉孔宙碑彫幣(弊)
張表碑頑訩(凶)□(苛忒)
金鄉長侯成滋滋(孳)履真
淳于長夏承碑策薰(勲)晧(昊)天咳(孩)孤
博陵太守孔彪碑抍(拯)馬
魯峻碑樂於陵灌園之㛃(潔)當登緄(衮)職
尹宙碑支判流僊(遷)鉅鏕(鹿)
白石神君碑黍稷稂()
曹全碑巴郡朐忍
巴郡太守樊敏碑晳(析)為韓魏米巫□(凶)虐歲
 在汁(協)洽
析里橋郙閣頌醳(釋)散關之□漯(濕)
受禪碑璿機(璣)大鹿(麓)
大饗岐陽之獀(蒐)
封孔羨碑揖(輯)五瑞斑(班)宗彛大晧(太皥)
建城鄉侯劉靖碑□(隰)
後魏殷比干墓文□(遷)佂(征)□(睇)荆□(棘)
  工為緜□(蔑)□(禀)扶(扶)□(蔽)□□(黙)
 堯(堯)□(桀)沉湎不知甲兮終或已以貽戾(甲下當有子字或當作惑己謂妲己也)□(疑)樹兮英風□()寔(寔)□(奮)□(釁)□(悖)□(綱)竊(竊)□(鬼)邢
 侯已脯(當作鄂侯)萁(箕)子嗟人生□(疑)多殃住(往)者□(厥)屯亶(邅)汞(乖)良□(顚)亾□(胥)宇傳冤(疑)業以循(修)長殷亲(辛)阯(止)故鄉
 □(桴)□(條)□(翺)翔电(曳)□容之□(葩)裳㵱(飄)□執垂益而談□(疑)兮□(攄)苦登□(疑)巗六蠄(螭)遙裔(裔)□(帶)□(訴)□柷(揖祝)融
  靈□(雛)澑湸(瀏亮)府(俯)沐髪□□(騶虞)
 □(隨)□(轡)歙(吸)沆□(□)□(闚)寒門□(疑)瑟□(疑)神□(疑)而威陵愓(揚)雲祺(旗)大□(儀)
 靈□(脩)□(傅)說
張猛龍碑□(像)□(壑)□(巉)□(緝)□(老)□(使)沮淭(渠)饒(洮)河出第(弟)泣□(血)磬(罄)力□(式)□(休)万刃(仞)□(英)徽氶(承)華□(鄒)
 方羣□(㝠)王□生造
李仲琁孔子碑夤(寅)賔□(敷)化□(鄒)魯□
 □(扶疎)䇐(蒞)曲□(阜)㗛(笑)□(聘)百刄(仞)
  謶(庶)筫(質)昭(照)良()木西(栖)樓焕爤(爛)
太公吕望碑與之□(歸)發其潛盡盡所出(二盡字俱當作書)功袘(施)於民儒默(墨)都(都)□(聖)□(枕)□(率)貇(貌)含□(毫)彈□(翰)其詞粤(曰)
 □曾(鄒魯)□咒(巫祝)□□(肴觴)華□(夷)曾
 □(胄)
驪山温泉頌數刃(仞)畯(峻)極公□(餗)髙塘()
 之雲尅(克)神尅聖菉(緑)樹
北齊郭巨碑升(斗)
南陽寺碑雜踏(沓)奸軌(宄)□(蔽)日惚(疑)峰虧
 構□□(扶疎)□(象)菀(苑)□(胥)
後周華嶽頌□(升)□(荆)□(壑)□(葺)恒(姮)娥
 斻(旃)䝉哥(歌)□(秩)無壃(疆)
豆盧恩碑龍襄(驤)將軍沙菀(苑)龍藏寺碑斗(升)踐祚(阼)河(何)人伽籃(藍)雖
 壊(懐)煩惚(惱)北拒吾(五)臺
法寺碑梴植(埏埴)不惻(測)□(蕤)裔(裔)□(綱)刹(刹)□(鄽)□(鄾)□(象)□(狐)
醜奴墓誌慕(暮)齒□(曵)□(救)□()
陳明府孔子碑□(溉)釡㗛(笑)
姚恭公碑□□俛(黽勉)敬友穆(睦)親
宗聖觀記井韓(幹)
皇甫誕碑肅煞(殺)□(旌)横劔梐枒(枑)扸(析)
 □(胥)産□(鄒)蕳(簡)呪(祝)網泣辜□(曵)裾朱邸馬獦(鬛)初封
昭仁寺碑□(兕)□(□)
夫子廟堂碑□(胥)史反(及)□(烽)莫(幕)□(裕)
  唲(筦)爾微㗛(笑)攝齋()餐(餐)資覆匱(簣)以
 成山□(荆)哥(歌)頌□(鄒)
化度寺碑□□
九成宫□□(迢遞)逯(逮)
虞恭公碑逯(逮)□(料)方絶大漢(漠)
歐陽詢九歌□(旌)
褒公碑逯(逮)□(剛)
孟法師碑江淩(陵)祕決(訣)□(蒭)豢摸(模)楷
褚書聖教序菀(苑)蕳(簡)
褚書兒寛版築飯牛之朋(作明)韋玄成(作弘成)
懐仁聖教序耶(邪)扸(析)菀(苑)□(綱)攬(覽)
李衛公碑□(夔)敵(敵)□(佾)
王居士塼塔銘惚(惱)緾(纒)
蘭陵長公主皇帝字皆作篆文搖(瑤)華□月
 邁奉蒨(倩)之傷神葴(箴)
許洛仁碑墜(墬)主蒱(蒲)州湹(瀍)度曲忖(刌)聲道因碑菀(苑)才晤(悟)聰晤(悟)□(鳬)頤(怡)然
 理順具禍以藎(燼)崏(岷)蹲鵄(鴟)□(裕)營輯(葺)□(原)源
李文墓誌□(卒)□(貿)膺□(疑)舟輕□(斲)
宣公魯國□(鄒)人擊罄(磬)□升(科斗)汦(泯)杍(梓)材浮罄(磬)□(率)性爻晝(畫)縡(載)無聲
華陽觀王先生碑施妍□(厲)醜汦(泯)挺(莛)横楹
 從三□(荆)之樹□(斁)□(瑣)闥玄兔(莬)蠭(蜂)飛婫嫓斑(班)倕菀(苑)功虧覆(簣)㕞
鄭惠王石塔記漆(七)
孔子詔表兩(雨)露□(鼐)□(莊)皼(鼔)賸(朕)
公元666年
乾封元年祭孔子文生□(蒭)
李英公碑□
開業寺碑熟(孰)能□(土)□(吐)汦(泯)
褚亮碑□(輜)葢㭊(析)
王府主簿梁君誌銘薄(簿)□(纂)
師亮墓誌銘□(觴)□(旌)欽明饜(厭)代□(覃)
  緾(纒)譚(覃)思漆書懆(慘)
于大猷天骨昴(昻)藏
李承嗣佛像銘□(斲)
琬碑五桍(袴)□(象)□(彌)□(蕋)
思道石浮屠銘上輊(輕)車都尉□(鳬)□(矧)
 苑(苑)黄陂萬項(頃)
景龍鐘銘正書多用篆體
□苾明碑□(管)鷹楊(前从木後以扌)玉質金箱(相)圗
 □(牒)莫賀特勤(勒)特勤(勒)垂譽碑俱用武后
灋藏禪師塔銘□(窣)泹(湼)愍(愍)弑(殺)戮裔(裔)
葉慧明碑□(彌)象(象)考盤(槃)遁代(世)勿用
 □(頥)
張廷珪孔子碑趙遁(盾)朖(朗)日□(矧)
韋虚心北嶽碑魁(魁)
梁髙望石浮圗銘神元妙頤(賾)菀(苑)□(荆)□(引)
秦望山法華寺碑□(烱)誡僧瑤(繇)豪(濠)州御史臺精舍碑壂(殿)中棼(二)汦(二泯)□(咎)蹲
 □(□)
淨業法師塔銘父辿栝(括)地之姿
乙速孤行儼碑□(海)□(荆)揚□(彌)漫升明
 慶
少林寺碑申□(緇)林之敬石罄(磬)王充潛(僭)號
  蔡雍(邕)德鎣(瑩)神珠迊(匝)□(競)有典咸
 袟(秩)
嶽麓寺碑□(轡)□(矧)□(惱)但(但)
東林寺碑範(梵)經□□(鎖)憧(幢)㫋(栴)檀
 陶偘()
龎履温衛寉(霍)子臯羔(用成宰事)
大智禪師碑多所通栝(括)旃(栴)檀榗(搢)紳
石壁寺彌勒頌□(葺)□(粲)淨儭(襯)廻(囘)禄
  □(剛)大德茂忠守辿
道振禪師塔銘慜(憫)物惓(倦)搆(遘)疾兖公之頌□(傑)隆闡禪師碑□(刹)檀□(那)猶(由)是我□(域)
 耶(邪)山□(熙)怡
嵩陽觀頌□(愕)眙□(升)仙太子□(印)
多寶塔碑苾□(蒭)旃(栴)檀□(印)
臧懐恪碑潔(絜)矩楊(揚)州自天寶岠(距)于開元郭敬之家廟碑行中潔(絜)矩麾城搟(摲)邑邦之
 攸□(塈)
段行琛碑牛崗(岡)啓繇虎不缺
景教流行寶裝璀翠(粲)
不空碑□(象)何攘(讓)
靳英㠻墓誌時流響(嚮)風
楚金禪師碑工人杍(梓)匠象(象)閇(閉)□(熠)耀
  □(刹)怛(怛)眞縱(蹤)
孝侯碑□大䕶(濩)□(舉)預(豫)章射獸(虎)
  獲(護)軍□(劾)□(度)去去卄(世)事已揮插(鍤)廿(世)存風烈俗哥(歌)揆日
邠國公功德銘皼(鼓)□(瓦)□(矢)閞(關)極(拯)李晟碑迤沲(演)于後如衝如楥(援)□(殄)遘(搆)
 亂
玄奘塔銘納(衲)衣日(曰)
太師崔陲碑徂萊(來)
玄祕塔□(頤)泹(湼)槃
神䇿軍聖德齊聖廣泉(淵)葳□(㽔)解辮蹶(厥)
 角大特勤(勒)嗢沒斯
峰禪師碑礠(磁)州
鄭恒墓誌淇隩(澳)私(第)内(罔)極葉(業)文者武安君白公記鯨(勍)敵零(櫺)星門
崔鐶北嶽廟碑□(神)畢□()淶易疎(疏)其浸
 如抵(指)諸掌□(昇)中□(多)森蘿(羅)節㡯(度)沐浴皇□(化)賡哥(歌)太平笇(算)殱□(魁)
 繢(繪)事後
賢刼像銘□(珉)
後唐李存進碑楊畱(劉)
 補遺
 古金石刻不獨文詞典雅字畫之工妙為可愛玩而先賢事跡前代制度不詳於史者徃徃著見焉其有資於博聞多識不細矣而其為物散在天地間亾日少好古之士薈萃成書十數家收之博而辨之精無若歐趙二録歐録之目千趙録二千皆據其實有者籍記之他書循名泛列固不辨存亾亭林先師實甚好古遊轍所至旁搜博採著成此書惟就碑刻現存收得拓本者録之得三餘通其數少於歐趙而考論詳核不啻過之夫今之去宋僅五百餘年而十亾七八則過此以徃又當何如以彼亾佚者為可惜則其幸而存者可不寶重哉耒夙有此好孜孜訪求所得有在兹編之外并歐趙所未録者不忍使其無聞附載於後以見古碑之亾於通都大邑而留於荒村窮谷者尚多有之蒐羅表章無令冺滅所望於後之君子門人潘耒謹識
公元163年
桐栢淮源廟碑八分書延熹六年
 今在桐栢縣
 洪氏隸釋載此碑缺五字拓本字畫完好而乏淳古氣葢唐人重刻者據朱長文碑帖云是釋曠書釋曠開元時金石録中有北嶽恒山碑亦其所書也
公元456年
後魏中嶽廟八分書太安二年
 今在登封縣
 魏太武帝道士宼謙之奏請㪅造嵩嶽廟立紀事趙氏金石録有其目余謁廟見此碑有一孔疑是漢碑審視乃知其為魏也碑中直謙之天師師君太武奉道親受符籙故云然字體近拙而多古意中段剥蝕首尾具存碑隂復多題字嵩山碑刻自漢二石闕銘外無古於此近日葉井叔嵩陽石刻集記不知何以遺之
公元535年
北齊嵩陽寺碑八分書天平二年四月
 今在嵩山㑹善寺
公元664年
 碑記生禪師造塔及其徒倫豔繼造二塔事書不工碑文可誦碑後刻云大唐麟德元年歲次甲子九月景午十五日庚申嵩陽觀移來㑹善寺立則唐人以為舊物珍之矣歐趙録却不
龍門山石像正書
 今在洛陽縣
公元641年
 龍門山鐫石佛像無慮萬計石窟大者今名賓暘洞像尤髙大洞外石崖髙處刻字拓之得二十餘行首不具不知年月姓名按集古録有三龕貞觀十五年魏王泰長孫皇后岑文本撰銘褚遂良書今拓本聿修隂德等語又有左武候大將軍相州都督雍州魏王及懐鏡奩而不追云云知即此記也
公元655年
汾隂薛收于志寧永徽六年
 今在醴泉縣
 昭陵陪葬百六十五人今存者僅十六碑記中載其十五惟遺此碑先師所録必目覩其碑與收得拓本者非然則置之葢其慎也碑止存百餘字而額尚完
公元717年
有道李邕撰并書行開元五年
 拓本
 有道之子慧明孫法善三世為道明皇時法善見尊寵其祖若父之墓碑邕皆撰而書之可謂濫矣書法秀逸閒雅不見欹側之態蔡君謨謂是邕書最佳良然
公元727年
端州石室李邕正書開元十五年
 今在髙要縣
 肇慶府七星巖古名定山亦曰崧臺有洞通明宛委記刻洞門石壁不類北海書集古録疑為張庭珪庭珪長於八分邕文庭珪之者八分此則正書未然也記中云有若邦伯旱公開元時畢刺史者為宋璟所稱旱當作畢是摹刻之誤
公元731年
支提龕銘蔡景正書開元十九年九月
 今在林縣谼峪
 衛輝府林縣林慮山在其西黄華天平谼峪其最勝處余逰谼峪宿谼山寺元勅㫖碑金燈記勍公碑寺東三里許路傍有石龕刻三佛像視其銘乃唐物也書非名人而有初唐筆意地僻人見者少故不入歐趙諸録惜在露地移置寺中乃可乆耳
公元742年
大照禪師李邕撰并書行天寶元年
 拓本
 大照普寂大通秀之嗣去達摩七世是名北宗門庭甚盛所謂兩京法主三帝門師者也碑當在嵩嶽寺不存拓本翻刻不逮雲麾嶽麓亞於娑羅
公元751年
比干墓碑李翰正書天寶十載
 今在汲縣比干
公元1101年
 唐太宗追贈比干太師貞觀中既立碑刻詔及祭文天寶中李翰官於衛作此碑述封表之指其文雅正選入唐文粹中今碑乃宋建中靖國元年朱子才重立
公元755年
少林寺天王師子正書天寶十四載
 今在少林寺
 碑載乆視年間僧義奬等狀及武后口勑碑小非名筆故諸録遺葉井叔官於登封石刻記亦不載余至少林周行廊廡見此石嵌置東廡壁間亟搨得之考古必須親閲
公元767年
峿臺銘元結撰篆書大厯二年
公元768年
浯溪銘元結撰令問篆書大厯三年
𢈪亭銘元結撰令問篆書大厯三年
 右三銘竝在祁陽縣
 元次山祁陽山水寓居焉名其溪曰浯溪築臺峿臺亭曰唐亭所謂三吾者也臺銘刻在臺之背甚完整溪銘亭銘刻東崖石上隨石欹斜蘚厚難搨而篆筆特佳視臺銘㪅勝别有黄山谷書百餘字云與陶介石披榛翦穢得次山銘刻喜而識之又有皇甫湜五言古詩一首次山之子五言長律一首俱刻在中興頌之旁
公元772年
般若臺李陽氷大厯七年
 今在福州烏石山
 閩中絶少古刻鼔山題刻如麻無一唐蹟惟此銘在三山最古又聞石塔寺唐貞元中碑余未之見
公元779年
延陵季子蕭定張從申大厯十四年八月
 今在丹陽縣
 丹陽城西南六十里有延陵鎮去鎮九里呉季子孔子十字篆碑及潤州刺史蕭定修廟記大理司直呉郡張從申書并識重刋篆碑歲月二碑同時立也歐陽不喜從申書僅録其三碑今存者獨此耳昔人張書頡頏李北海今觀遺刻挺勁有餘而乏雋逸之氣恐未堪肩隨
公元797年
濟瀆廟張洗八分書貞元十三年
 拓本
 唐制附祭北海濟源碑記新作祭器碑文濟源張洗濯纓所撰簡古有體一洗駢儷之習韓退之同時文體已矯傑如是文弊之極而將變元結權德輿皆然不獨韓也
公元833年
阿育王寺常住田碑萬齊融范的正書太和七年十二月
 今在鄞縣育王寺
 碑載寺田興廢始末開元中秘書正字萬齊融撰文趙州刺史徐嶠之書碑燬太和中復立明州刺史于季友後記處士范的重書之鄭氏金石略載所書凡五碑則固有當時者碑末有季友唱酬二律可補唐風之遺
公元857年
東林寺崔黯柳公權大中十一年
 今在廬山東林寺
 寺廢於㑹昌宣宗崔黯觀察使謀於舊僧正言修復為作記歐公稱文辭遒麗可愛今碑斷缺不可讀而字畫存者殊佳東林惟此殘刻翻刻李北海猶存舊蹟歐陽率㪅西林道塲記顔魯公題名崔融題詩李渤影堂碑隂不可見矣
公元863年
尊勝陀羅尼正書咸通四年八月
 拓本
 經刻於石幢漳州押衙王剬造建州司戸參軍劉鏞書書法婉雅酷有虞氏筆意其碑當在漳州未知存否尊勝石幢在處有余所見呉中包山寺(闕)年刻温州仙巖大中年刻皆完好包山書法尤佳字大而刻深宛然如新
修禪道塲正書年月
 今在天台山
 寺在佛隴智者大師修禪之所碑文補闕梁肅台州刺史徐放天台山志所載有陳隋唐碑十五六通訪之都不存獨有此碑矗立榛莽中日刓泐徙置近寺十夫力耳此碑現存而歐趙二録皆不載是知昔人罣漏不少金石畧所載又有天台佛隴禪林寺碑亦徐放書今則亾矣
公元787年
石橋寺貞元三年正月
 今在衢州
公元806年
 衢州府城南三十里有爛柯山相傳王質遇仙所有洞明豁旁峙一碑衢州刺史嗣江王禕所題五言古詩元和元年刺史陸庶記云刺史韋公以外信安郡詩刻朱彛尊云考新唐書太宗第三子呉王第三子琨子褘舊唐書傳褘少繼江王嚻後封為嗣江王改封信安郡王景雲開元中兩為衢州刺史當作景雲間而刻於貞元也詩中有薄煙冪逺村遙峰沒歸翼二語楊用修以為仙人遺句未見此碑故耳又有二碑唐人劉迥李幼卿李深謝劇羊滔薛戎詩各一首今亡
方節度使李光進令狐楚嗣子季元行書
公元816年
 元和十一年
 今在榆次縣
 光進與弟光顔並為唐名將憲宗平淮西光功最髙唐二人並有傳光進令狐楚所撰光顔李程所撰皆名臣也然歐趙二録皆無此二碑歐録所載李光進楊炎韓秀實書者乃李光弼之弟非光顔兄也趙録有贈太保李良臣碑則光進之父官止雞田州刺史初無功績光顔故贈太保二子同葬一地趙氏録其一而遺其二殊不可解余友朱錫鬯榆次趙村搨得此碑以副本遺余故得而録之其良臣光顔碑則已見記中矣
公元892年
憫忠寺重藏舍利景福元年
 今在本寺
公元834年
 舍利塔一燔於太和八年一燼中和二年至是僧復嚴葬舍利憫忠寺觀音像前南敘述記知常書之碑中所云隴西令公大王李匡威匡威欲遷舍利閣内拜疏朝請發封詔可而後行當崇重法寶如是
 
 
 
 
 
 
 
 
 
 
 金石文字記卷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