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683-072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金石文字记卷二
             昆山顾炎武撰
 汉
巴郡太守樊敏碑 八分书 建安十年三月
 重刻本字甚拙恶
 其文有云晰为韩魏者析之异米巫虐者凶之异
 岁在汁洽者协之异士女涕泠者零之异吕氏春秋
卷二 第 1b 页 WYG0683-0725b.png
 气不入身无苛殃汉书艺文志星事悍后汉书
 礼仪志大傩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广韵
 即凶字古文(汉三公山碑攘去寇魏横海将/军吕君碑群鼎沸并作此字)尔雅
 岁在未曰协洽史记历书作汁洽天官书作叶洽方
 言自关而东曰洽关西曰汁春秋文耀钩黑帝叶光
 纪周礼礼记注并作汁周礼太史读礼书而协事故
 书协作叶杜子春云叶协也书亦或为协或为汁大
 行人协辞命故书协作叶郑司农云叶当作汁张衡
卷二 第 2a 页 WYG0683-0726a.png
 西京赋五纬相汁五臣本作叶五经文字协字古文
 作叶而纬书有乐汁徵图汉书五行志引洪范协用
 五纪字又作协师古曰协读曰叶四字皆以十为声
 而从劦从口从水从日则各异耳尚书大传其歌声
 比余谣名曰晰阳注谓春厥民析则析之为晰或亦
 可通用乎
执金吾丞武荣碑 八分书 无年月
 今在济宁州儒学残缺娄机汉隶字源曰碑言遭桓
卷二 第 2b 页 WYG0683-0726b.png
 帝大忧哀陨而亡当是灵帝时也
 王弘撰曰碑额汉故执金吾丞武君之碑十字作阴
 文凸起他碑所无
秦君碑 八分书 无年月
 滕县东四十里马山后有古城半圯于河土中得此
 碑其文曰余闻汤武千载周孔异世以义相高况余
 天禄践迹遵基窃慕扬善喟然而叹其鄙辞曰于穆
 秦君命世优迈承祖皇□裔出睪□纪行录功必本
卷二 第 3a 页 WYG0683-0726c.png
 其初惟君总角励志仲尼从容六艺□佃田畴升阶
 英妙转典蒸黎为政崇传五教并和仁贤叙位法依
 萧何囹圄空虚乡无逋逃凡百肃雍莫不率从境内
 既宁路不资遗耕夫千亩馀种不归玄清介白食茹
 拔葵三年有成婴儿谣歌鼓腹喜德踊跃呕唏水静
 鱼集国富民繁户增十倍牧守孔嘉怒不断刑宽不
 容非化准邠邵比翮而飞永如南山不缺不亏略取
 大较丹书刻石垂示后昆识者察焉
卷二 第 3b 页 WYG0683-0726d.png
 魏
公卿上尊号碑 八分书
 拓本残缺按此文当在延康元年而刻于黄初之后
受禅碑 八分书 黄初元年十月
 拓本(耒按以上二碑并/在许州今现存)
封孔羡碑 八分书 黄初元年
 今在曲阜县孔子庙中后人刻其下曰陈思王曹植
 词梁鹄书谬也
卷二 第 4a 页 WYG0683-0727a.png
 书辑五瑞作揖太皞作大皓三恪作愘
 胡三省通鉴注曰汉平帝元始元年封褒成君孔霸
 曾孙均为褒成侯奉孔子祀王莽败失国光武建武
 十三年复封均子志为褒成侯志子损和帝永元四
 年徙封褒亭侯世世相传至献帝初国绝魏文帝黄
 初二年封孔子二十一世孙羡为宗圣侯邑百户
 宋书礼志曰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
 碑铭等物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彫弊下令不得
卷二 第 4b 页 WYG0683-0727b.png
 厚葬又禁立碑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大将军参军太
 原王伦卒伦兄俊作表德论以述伦遗美云祗畏王
 典不得为铭乃撰录行事就刋于墓之阴云尔此则
 碑禁尚严后复弛替晋武帝咸宁四年又诏曰此石
 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
 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至元帝大兴元
 年有司奏故骠骑府主簿故恩营葬旧君顾荣求立
 碑诏特听立自是后禁又渐颓大臣长吏人皆私立
卷二 第 5a 页 WYG0683-0727c.png
 义熙中尚书祠部郎中裴松之又议禁断于是至今
 裴松之传曰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事实上表陈之
 由是并断以故终魏之世略无纪功述行之文其立
 碑之见于史者惟田豫颜斐二人而晋世则扶风王
 骏魏舒羊祜杜预阎德唐彬嵇绍丁绍范平立碑之
 事百有馀年亦仅七八见齐建武中范云上表求为
 太宰竟陵王子良立碑事竟不行其文载昭明太子
 选中所引亦止太宰褚渊丞相豫章王嶷二例若刘
卷二 第 5b 页 WYG0683-0727d.png
 勔之生为立碑安成王秀之四碑并建史家书之以
 为异事而自魏至陈文字之罕傅于后有繇然矣隋
 书礼仪志梁天监六年申明葬制凡墓不得造石人
 兽碑唯听作石柱记名位而已
 又考汉末蔡中郎集中胡广陈寔各三碑桥玄杨赐
 胡硕各二碑又袁满来年十五胡根年七岁各有碑
 夫一人而至二碑三碑冗矣殇子而为之立碑滥矣
 至于阙楼人兽之饰亦多在桓灵之世水经注言阉
卷二 第 6a 页 WYG0683-0728a.png
 寺擅权五侯暴世割剥公私以事生死如荆州刺史
 李刚之石阙祠堂四壁隐起彫刻为君臣官属龟龙
 麟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弘农太守张伯雅之引水
 入茔域为池沼蟾蜍吐水石湟承溜蜀郡太守王子
 雅之石楼双峙栾栌承栱雕檐四柱穷巧绮刻妙绝
 人工者为葬薶之侈一至于此繇上之人不为之限
 制也然则魏武之禁其可已乎
 吴
卷二 第 6b 页 WYG0683-0728b.png
纪功碑 皇象篆书 天玺元年
 江宁府南天禧寺门外有石三段乃吴后主天玺元
 年岩山纪功德石其文不全宋元祐六年转运副使
 胡宗师辇置漕台后圃仍题其末今在府学顾起元
 曰府学中三段石碑按实录吴天册元年吴郡临平
 湖开又于湖边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寸
 广二寸刻上作皇帝字于是改元天玺立石刻于岩
 山纪吴功德其文乃东观令华覈作黄长睿东观馀
卷二 第 7a 页 WYG0683-0728c.png
 论曰皇象书人间殊少惟建康有吴时天发神谶碑
 若篆若隶字势雄伟相传乃象书也戚光续志云象
 书独步汉末况体兼篆籀诚宜居周鼓秦刻之次魏
 钟繇诸碑勿论也其石四方面背阔书各八行两旁
 狭书□行其文书满三方而虚其一辞虽不可读其
 可识者百八十馀字首曰上天帝言次曰天发神谶
 曰天谶广多曰将军裨将军关内侯曰诏遣中书郎
 曰章咸李楷贺□吴宠建业丞许□等十二人曰永
卷二 第 7b 页 WYG0683-0728d.png
 归大吴上天宣命曰文字炳朗曰在诸石上其后又
 别书曰兰台东观令曰巧工九江曰吴郡曰东海夏
 侯此盖列与事之臣于正文之后犹秦碑刻制尔泰
 山碑似方非方四面广狭皆不等正与此石类
 晋葛洪曰吴之善书则有皇象刘纂岑伯然朱季平
 皆一代之绝手如中州有钟元常胡孔明张芝索靖
 各一邦之妙并用古体俱足周事
 晋
卷二 第 8a 页 WYG0683-0729a.png
太公吕望表 八分书 太康十年三月
 今在汲县西门太公庙
 水经注曰县故汲郡治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
 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常钓于此也今其文曰般溪
 之山明灵所托般即磻之异文
 水经注又言县民故会稽太守任宣白令崔瑗曰太
 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今临此国宜正
 其位以明尊祖之义遂立坛祀又言城北三十里有
卷二 第 8b 页 WYG0683-0729b.png
 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晋太康中范阳卢无忌为
 汲令立碑于其上此碑是无忌所立无字作无而自
 称为太公之裔孙然则崔卢二姓皆出太公其后人
 之门第可谓盛矣
 表云其纪年曰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盖寿百一十
 馀岁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谓尚书顾命称齐侯吕伋
 则成王之末伋已嗣太公为齐侯以太公为康王时
 卒者非矣开宝中诏修先代帝王祠庙而以鬻熊配
卷二 第 9a 页 WYG0683-0729c.png
 文王召公配武王周公唐叔配成王太公毕公配康
 王盖因此碑而误
兰亭序 王羲之行书 永和九年三月
 兰亭序以定武本为最佳其真者已不可得即宋人
 重刻之本存于世者亦少惟京师国子监一石为诸
 家刻本之冠然不知其所自来元史周伯琦传言顺
 帝以伯琦工书法命摹王羲之所书兰亭序智永所
 书千文刻石宣文阁中意此伯琦所摹后人因阁废
卷二 第 9b 页 WYG0683-0729d.png
 而移于此也
 王弘撰曰今又有东阳本不让国子监本宣德间何
 士英作两淮盐运使得之淮南井中颍上上党皆不
 及也
 梁
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 陶弘景正书  天监
十七年
 今在句容县茅山
卷二 第 10a 页 WYG0683-0730a.png
 碑首云弟子华阳隐居丹阳陶弘景造隐居手自书
 前此未有列书人之名者此其始也(水经注荥口石/门碑称陈留边)
 (韶字孝先颂石铭李善注文选头陀寺碑文云碑在/鄂州题云齐国录事参军琅邪王草制则作文人姓)
 (名前此已有/书之者也)其书金陵地肺字作胇
瘗鹤铭 华阳真逸撰 正书
 今在丹徒县焦山下刻于崖石辍耕录云须潮落方
 可模故罕得其全文者欧阳文忠公以旧记称王羲
 之书为非又疑顾况号华阳真逸而此书类颜太师
卷二 第 10b 页 WYG0683-0730b.png
 沈存中则真以为况黄长睿东观馀论谓陶弘景尝
 居华阳故自号华阳隐居(西清诗话云陶隐居外传/隐居号华阳真人晚号华)
 (阳真/逸)弘景著书不称建元直以甲子纪岁今此铭曰
 壬辰曰甲午壬辰梁天监十一年甲午十三年也弘
 景以天监七年游海岳住会稽及永嘉至十年还茅
 山十二年弟子周子良化去弘景为作传即十一年
 在华阳可知也董逌书跋载南阳张壆所记云瘗鹤
 铭今存于焦山凡文章句读之可识及点画之仅存
卷二 第 11a 页 WYG0683-0730c.png
 者百三十馀字而所亡失者几五十计其完书盖九
 行行之全者二十五字而首尾不预焉熙宁三年春
 余索其遗逸于焦山之阴偶得十二字于乱石间石
 甚迫隘偃卧其下然后可读故昔人未之见而世不
 传其后又有丹阳外仙江阴真宰八字与华阳真逸
 上皇山樵似是真侣之号余于崖上又得唐人诗诗
 在贞观中已列铭后则铭非顾况可知矣今考此铭
 字体与旧馆坛碑正同其为隐居书无疑予友淮阴
卷二 第 11b 页 WYG0683-0730d.png
 张弨以丁未十月探幽山下复得七字云惟宁之上
 有厥土二字华亭之上有爽垲势掩四字其右题名
 徵下有君字皆昔人之所未见也
 后魏
孝文皇帝吊殷比干墓文 正书 太和十八年十一

 今在汲县北十五里比干墓上魏书刘芳传高祖迁
 雒路由朝歌见殷比干墓怆然悼怀为文以吊之芳
卷二 第 12a 页 WYG0683-0731a.png
 为注解表上之即此文也
 此碑字多别搆如蔑为薨蔽为弊菊为葬寔为寔箕
 子为萁子往为住厥为邅为亶颠为辛为亲因
 为因桴为□翱为曳为电芙蓉为容葩为
 摇为㵱飖虑为螭为蠄裔为裔带为诉为
 为浏为淄俯为府阖为阖驺虞为□随为□辔
 为□吸为歙窥为□睇为不可胜记颜氏家训言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
卷二 第 12b 页 WYG0683-0731b.png
 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
 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
 颇行伪字前上为草能旁作长之类是也朝野翕然
 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尔后坟籍略不可看
 北朝丧乱之馀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
 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
 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追来为归/见穆子容)
 (太公碑作□先人为老见张猛龙碑作□更生为苏/今人犹用之 胡三省通鉴注引宋景文手记曰北)
卷二 第 13a 页 WYG0683-0731c.png
 (齐时里俗多作伪字始以巧言为辨至隋有柳𧦬其/字又以巩易巧矣 困学纪闻亦引此又云以文子)
 (为/学)今观此碑则知别体之兴自是当时风气而孝文
 之世即已如此不待丧乱之馀也江式表云皇魏承
 百王之季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错谬隶体失真
 俗学鄙习复加虚巧谈辨之士又以意说炫惑于时
 难以釐改后周书赵文深传太祖以隶书纰缪命文
 深与黎景熙沈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刋定六体成一
 万馀言行于世盖文字之不同而人心之好异莫甚
卷二 第 13b 页 WYG0683-0731d.png
 于魏齐周隋之世别体之字莫多于此碑杂体之书
 莫过于李仲琁而后之君子旋觉其谬自唐时国子
 监置书学博士立说文石经字林之学而颜元孙作
 干禄字书张参作五经文字唐玄度作九经字样天
 下之文始渐归于一矣顾以此二碑出于千岁之远
 而与孔壁之文兰台之典同什袭而宝之岂不可笑
 也哉虽然此碑不传则唐人正字之功不得而著乎
 千载也存之以示后人使知趣舍云尔
卷二 第 14a 页 WYG0683-0732a.png
 又考魏书道武帝天兴四年十二月集博士儒生比
 众经文字义类相从凡四万馀字号曰众文经太武
 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馀颁之远近以为楷
 式天兴之所集者经传之所有也始光之所造者时
 俗之所行而众文经之不及收者也则知说文所无
 后人续添之字大都出此三国志注引会稽典录言
 孙亮时有山阴朱育依体像类造作异字干名以上
 是别撰之字自汉而有矣
卷二 第 14b 页 WYG0683-0732b.png
砖浮图石盖铭 正书
 嵩山会善寺掘地得此石盖铭曰神龟三年七月三
 日魏故太傅侍中太尉公清和王薨世子元亶字子
 亮次子元字子开奉为建七层砖浮图一区敢用
 顶发及诸杂宝上塔追诚崇敬千载弗忘谨铭函盖
 今存寺中元当是元启
鲁郡太守张猛龙碑并阴 行书 正光三年正月
 今在曲阜县孔子庙其阴书阳原县义士州主簿王
卷二 第 15a 页 WYG0683-0732c.png
 人生造颂文多剥缺
中岳嵩阳寺碑铭 八分书 天平二年四月
 今在嵩山会善寺末有正书一行曰大唐麟德元
 年岁次甲子九月景午朔十五日庚申从嵩阳观移
 来会善寺立
 碑文东作柬矩作短潜作灒驯作巡啄作喙洋作庠
 骛作务惟皇帝太后不跳行不空阙犹存古式
 字三见曰法身凝曰虔礼禅曰至至妙广
卷二 第 15b 页 WYG0683-0732d.png
 韵与寂同庄子注取其寞无情耳音寂本亦
 作寂
 叶封嵩阳石刻集记曰此碑上截刻佛相雕镂层叠
 佛相隆起馀地镌平此文刻于下截当碑四分之一
 其字之上方又刋空方六寸许深入二寸许其规制
 亦迥异于后代也北齐诸碑亦率类此
李仲琁修孔子庙碑并阴 兴和三年十二月
 今在曲阜县庙中
卷二 第 16a 页 WYG0683-0733a.png
 魏书李仲琁传除车骑大将军兖州刺史仲琁以孔
 子庙墙宇颇有颓毁遂脩改焉即此碑也其文一行
 之中有篆有分有隶有草杂乱无伦而或者以为奇
 然则作诗者亦当一句骚一句汉魏一句选一句律
 而后为奇也此愚之所不解也引礼记梁木其摧作
 良木尤误
太公吕望碑 穆子容撰 正书 武定八年四月
 今在汲县西北三十里太公庙
卷二 第 16b 页 WYG0683-0733b.png
 北史言子容少好学无所不览求天下书逢即写录
 所得万馀卷魏末为兼通直散骑常侍聘梁齐受禅
 卒于司农卿
 其辞曰作其辞粤古曰字与日同一书法故变其文
 为粤欲读者之易晓也
骊山温泉颂 正书
 今在临潼县
 北齐
卷二 第 17a 页 WYG0683-0733c.png
石刻佛经 天保二年
 朱彝尊记曰太原县之西五里有山曰风峪风峪之
 口风穴存焉相传神至则穴中肃然有声风之所从
 出也愚者捧土塞穴建石佛于内环列所刻佛经凡
 石柱一百二十有六积岁既久虺蝎居之虽好游者
 弗敢入焉丙午三月予至其地率土人燎薪以入审
 视书法非近代所及徘徊久之惜皆掩其三面未获
 纵观其全也由唐以前书卷必事传写甚者编韦续
卷二 第 17b 页 WYG0683-0733d.png
 竹截蒲葺柳而浮屠之言亦惟山花贝叶缀集成文
 学者于时穷年笔札不能聚其百一难矣石经肇自
 蔡邕岁久沦缺至唐郑覃周墀复勒于京兆后唐长
 兴中始更传写为雕印舍至难而就至易由是书籍
 日以盛顾世之学者忽其易反或束而不观何与岂
 其所谓日盛者乃其所以衰与北朝之君臣崇奉释
 氏故石刻经像在处多有今佛宫所栖少者百人多
 者数千人然通其旨者率以语言文字为无用见讲
卷二 第 18a 页 WYG0683-0734a.png
 说佛经往往鄙置不屑呜呼佛之说虽异于吾儒要
 皆彼国中之先生长者也既用其法尽弃其先生长
 者之言果何如哉九经之文在西安府学儒者虽不
 能尽观而得之者咸知爱惜至风峪所藏其徒虽繁
 莫有顾焉者矣是则释氏之无人不尤甚于吾道之
 衰也夫
 又曰通鉴载后唐刘后与李存渥奔晋阳李彦超不
 纳存渥走至风谷为其下所杀(北梦琐言载/此正作风谷)胡三省
卷二 第 18b 页 WYG0683-0734b.png
 注风谷当作岚谷唐长安三年分宜芳县置岚谷县
 属岚州非也风谷即风峪北人读谷为裕俗并加山
 作峪
 按北齐书段韶傅突厥从北结阵而前东距汾河西
 被风谷大唐创业起居注炀帝于楼烦置宫因过太
 原取龙山风谷道行幸则风谷之名已著于前代矣
相里寺碑 八分书 天保三年正月
 今在汾阳县太相里崇胜寺碑刻佛像其下方及两
卷二 第 19a 页 WYG0683-0734c.png
 旁皆题名碑阴有文并颂一通漫灭
孔子庙碑 八分书 乾明元年
 今在曲阜县庙中字剥落不可辨
孝子郭巨墓碑 正书 武平元年正月
 拓本其文曰开府中兵参军梁恭之盛工篆隶骑兵
 参军申嗣邕微学摛藻则此碑文嗣邕撰恭之书乃
 后人列名之权舆也
少林寺碑 正书 武平元年正月
卷二 第 19b 页 WYG0683-0734d.png
 今在本寺大殿前刻佛像与相里寺碑制略同书法
 甚劣斋字作□
 会善寺大殿前有武平七年十一月造像记其制亦
 同是年十二月改元隆化其明年国亡矣
南阳寺碑 八分书 武平四年六月
 今在青州府北门外龙兴寺
龙门山造像记 正书 武平六年六月
 雒阳西南二十五里伊阙山亦谓之龙门左传谓之
卷二 第 20a 页 WYG0683-0735a.png
 阙塞(昭二十/六年)两山相对伊水出其中泉出石窦下注
 于伊固昔日神都名胜之地后魏胡太后崇信浮屠
 凿崖为窟中刻佛像大者丈馀凡十馀处后人踵而
 为之尺寸可磨悉镌佛像至于今未已蚩蚩之氓谓
 镌佛之功可得福报而其出于女子者尤多余尝过
 而览之既不可遍惟此武平六年者书法差可画方
 格如棋局而其半亦已磨灭唐人则多总章以后及
 武后年号乃知魏齐唐三代之时无非女主为之崇
卷二 第 20b 页 WYG0683-0735b.png
 饰耳
 按魏书宣武帝景明元年诏大长秋卿白整准大京
 灵岩寺石窟于雒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
 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顶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
 二年终始斩山二十三丈大长秋卿王质谓斩山太
 高费功难就奏求下移就平地去一百尺南北一百
 四十尺又言永平中中尹刘胜奏为帝复造石窟一
 凡为三所其所谓大京灵岩寺者在魏旧都平城今
卷二 第 21a 页 WYG0683-0735c.png
 大同府城西三十里云冈堡岩上刻佛像无数是其
 作俑也
 周
华岳颂 万纽于瑾撰 赵文渊八分书 天和二年
十月
 今在华阴县西岳庙
 其结衔曰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
 督司宗治内史临淄县开国公万纽于瑾造此文车
卷二 第 21b 页 WYG0683-0735d.png
 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县伯大夫赵兴郡守白石县开
 国男南阳赵文渊字德本奉敕书余所见碑撰人书
 人列名者始此其阴为唐刻华岳精享昭应之碑而
 左右旁各有题名别见于后
 万纽于瑾者唐瑾也后周书本传时燕公于谨勋高
 望重朝野所属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
 结为兄弟庶子孙承其馀论有益义方文帝叹异者
 久之赐瑾姓万纽于氏又云封姑臧县子以平江陵
卷二 第 22a 页 WYG0683-0736a.png
 功进爵为公而不言临淄者史阙也李昶乐运傅并
 云临淄公唐瑾
 又曰赵文深字德本少学楷隶雅有钟王之则笔势
 可观当时碑榜唯文深及冀俊而已太祖以隶书纰
 缪命文深与黎景熙沈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刋定六
 体成一万馀言行于世及平江陵之后王褒入关贵
 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文深之书遂被遐弃文深惭恨
 形于言色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
卷二 第 22b 页 WYG0683-0736b.png
 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至于碑榜馀人犹莫之
 逮王褒亦每推先之宫殿楼阁皆其迹也其书历官
 与此碑悉同其以渊为深者避唐讳耳
 又达奚武傅武之在同州也时属天旱高祖敕武祀
 华岳岳庙旧在山下常所祈祷武谓僚属曰吾备位
 三公不能燮理阴阳遂使盛农之月久绝甘雨天子
 劳心百姓惶惧忝寄既重忧责实深不可同于众人
 在常祀之所必须登峰展诚寻其灵奥岳既高峻千
卷二 第 23a 页 WYG0683-0736c.png
 仞壁立岩路崄绝人迹罕通武年踰六十唯将数人
 攀藤援枝然后得上于是稽首祈请陈百姓恳诚晚
 不得还即于岳上藉茅而宿梦见一白衣人来执武
 手曰快辛苦甚相嘉尚武遂惊觉益用祇肃至旦云
 雾四起俄而澍雨远近沾洽高祖闻之玺书劳武赐
 杂䌽百匹按武以保定三年出为同州刺史天和三
 年转太傅则此碑正其在州时立也(后周改华/州为同州)
豆卢恩碑 八分书
卷二 第 23b 页 WYG0683-0736d.png
 今在咸阳县
 碑云恩字永恩今北史附见其兄豆卢宁傅但言永
 恩而阙其名其历官与传略同后半漫灭不可读
 隋
天龙山碑 八分书 开皇五年
 今在太原县天龙寺
龙藏寺碑 张公礼撰 正书 开皇六年十二月
 今在真定府龙兴寺大殿内其后为天宁阁九间五
卷二 第 24a 页 WYG0683-0737a.png
 层高一百三十尺中有铜观世音像高七十二尺四
 十二臂各有所执之物俗谓之大佛寺也碑为隋开
 皇六年恒州刺史鄂国公金城王孝立而其末乃
 云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撰齐亡入周周
 亡入隋而犹书齐官盖君子之能不降其志而其时
 之人亦不以为非也其书践阼为践祚何人为河人
 伽蓝为伽篮怀为坏五台为吾台则理之不可通者
 疑为后人模刻之误又宋欧阳公集古录云龙藏寺
卷二 第 24b 页 WYG0683-0737b.png
 已废此碑今在常山府署之门此嘉祐八年所书而
 龙兴寺乃乾德元年建据文忠集录之日碑尚不在
 龙兴此其徙置之由已不可问(金薤琳琅曰寺在隋/名龙藏欧公谓寺废)
 (与碑在常山府署盖未/尝亲历其地故误书耳)惟其大书齐官则必非后人
 之所加也余考颜之推仕历周隋而其作家训犹谓
 梁为本朝盖同此意其时南北分疆兴亡迭代为之
 臣者虽不获一节以终而心之所主见于称名之际
 者固较然不易如此然则今人之不及古者又岂独
卷二 第 25a 页 WYG0683-0737c.png
 书法之陋文字之讹而己哉
 大戴礼武王践阼礼记曲礼践阼临祭祀正义曰践
 履也阼主人阶也天子祭祀升阼阶履主阶行事故
 云践阼也文王世子篇成王幼不能涖阼周公践阼
 而治注践履也代成王履阼阶(方氏曰涖阼临朝也/阼者主人所有事之)
 (阶故适子冠于阼以著代继/体之君临朝行事谓之践阼)史记汉文帝纪辛亥皇
 帝即阼正义曰主人阶也古时殿前两阶无中间道
 故以阼阶为天子之位王莽传引书逸嘉禾篇云周
卷二 第 25b 页 WYG0683-0737d.png
 公奉鬯立于阼阶隋书载北齐邢子才议曰君位在
 阼阶故有武王践阼篇啖氏春秋传曰凡天子崩诸
 侯薨既殡而嗣子为君康王之诰是也未就阼阶之
 位来年正月朔日乃就位南面而改元春秋所书是
 也公即位者即阼阶之位也韩文公集元和圣德诗
 皇帝即阼方崧卿注谓东阶也或作祚非
安喜公李使君碑 八分书 开皇十七年二月
 今在马嵬堡北五里
卷二 第 26a 页 WYG0683-0738a.png
 赵曰碑独阙使君名而有季父琰之琰之见魏书
 使君封安喜县公官亦不卑而隋书无传不可考
同州塔铭 八分书 仁寿元年十月
 今在同州
 其文曰维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
 五日乙丑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于同州
 武乡县大兴国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愿太祖武元
 皇帝元明皇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诸王子孙等并内
卷二 第 26b 页 WYG0683-0738b.png
 外群官爰及民庶六道三涂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
 佛闻法永离苦空同升妙果
启法寺碑 周彪撰 丁道护正书 仁寿二年十二

 拓本
李渊为子祈疾疏 行书 大业二年正月
 今在鄠县草堂寺
荥泽令常丑奴墓志 正书 大业三年八月
卷二 第 27a 页 WYG0683-0738c.png
 今在兴平县崇宁寺
 墓之有志始自南朝南齐书云宋元嘉中颜延之作
 王球石志素族无碑策故以纪德自尔以来王公以
 下咸共遵用今之传于世者惟此及梁罗二志为隋
 代之文尔
 梁任昉撰文章缘起谓志墓始晋殷仲文隶释谓东
 汉已有墓碑昉未之见也周必大得光武时梓潼扈
 君墓砖模脱隶书而非镌也以此知东汉志墓初犹
卷二 第 27b 页 WYG0683-0738d.png
 用砖久方刻石今谓起于江左者疑亦禁碑之后至
 晋末复刱为之而名曰志耳
鹰扬郎将义城子梁罗墓志 正书 大业四年八月
 今在西安府城外杜曲古人之字未必皆工而后人
 贵之者以其所从来远也此志正书犹带八分凡隋
 以前之书法多如此而书志之人未必其通文义也
 鹰扬之字出诗大明之篇而此志前作阳后作杨宣
 政元年周武帝之号而书作正汪汪万顷作倾羽仪
卷二 第 28a 页 WYG0683-0739a.png
 作议降疾不瘳作抽与乾坤而齐固作个禁旅之禁
 作樊川之樊亦作此皆文理之至谬岂可以其
 出于古而不论哉
 志云大渐之期春秋六十有一按大渐出书顾命疑
 非人臣之所宜称然列子书言季梁得疾七日大渐
 则固已通用之矣汉蔡邕作太傅胡公夫人灵表云
 皇姑没而中感遂大渐兮速流议郎胡君夫人哀赞
 云疾大渐以危亟齐王俭作褚渊碑文云景命不永
卷二 第 28b 页 WYG0683-0739b.png
 大渐弥留任昉竟陵文宣王子良行状云大渐弥留
 话言盈耳梁沈约安陆昭王缅碑文云遘疾弥留欻
 焉大渐唐王绍宗作王徵君临终口授铭云吾六兄
 同人见疾大渐惟几卢藏用苏许公碑文亦云大渐
 之始遗令遵行
陈明府修孔子庙碑 仲孝俊撰 八分书 大业七
年七月
 今在曲阜县庙中
卷二 第 29a 页 WYG0683-0739c.png
左光禄大夫姚辨墓志铭 虞世基撰 欧阳询正书
 大业七年十月
 拓本按此铭金薤琳琅载其全文阙四十馀字今予
 所得本全
智永千字文
 今在西安府儒学一行正书一行草书宋大观己丑
 刻
 唐
卷二 第 29b 页 WYG0683-0739d.png
秦王告少林寺主教 行书
 今在寺中其文刻于裴漼碑之上方首曰太尉尚书
 令陜东道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左右武候大将军使
 持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王字为后/人镌去)世民告柏谷
 坞少林寺上座寺主以下徒众及军民首领士庶等
 (柏谷坞王世充建为辕州少林寺牒云武德/四年四月廿七日众僧等翻辕州城归国)末曰四
 月卅日按旧唐书太宗纪高祖受禅拜尚书令右武
 候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武德元年冬拜太
卷二 第 30a 页 WYG0683-0740a.png
 尉陜东道行台尚书令寻加左武候大将军凉州总
 管三年加拜益州道行台尚书令七月总率诸军攻
 王世充于洛邑则此乃四年之四月卅日也其五月
 丙寅则世充降而河南平矣世民二字草书特大乃
 太宗亲书
 又按金石录载唐太宗赐少林寺教书八分书武德
 二年与此不同或别是一教
宗圣观记 欧阳询撰序 陈叔达撰铭 八分书
卷二 第 30b 页 WYG0683-0740b.png
 武德九年二月
 今在盩厔县楼观大殿前
皇甫诞碑 正书
 今在西安府儒学万历中亭圮压碑中断
 题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衔
 曰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上柱国黎阳县开
 国公于志宁制银青光禄大夫欧阳询书皇甫君以
 仁寿四年九月卒而不书立碑年月按旧唐书于志
卷二 第 31a 页 WYG0683-0740c.png
 宁傅贞观三年累迁中书侍郎太宗命贵臣内殿宴
 怪不见志宁或奏曰敕召三品以上志宁非三品所
 以不来太宗特令预宴即加授散骑常侍行太子左
 庶子累封黎阳县公则此碑贞观初立也其不书年
 者不以隋臣而蒙唐号也
 隋字作随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
 铭王知敬李卫公碑高宗李英公碑天后顺陵碑于
 敬之华阳观王先生碑裴漼少林寺碑皆然当日金
卷二 第 31b 页 WYG0683-0740d.png
 石之文二字通用自司马温公作通鉴以后始壹用
 隋字而水经注涢水东南径隋县西随字作隋则知
 此自古人省笔之字谓文帝始去辵而为隋者未必
 然也
 杜氏通典武德九年六月太宗居春宫总万几下令
 曰依礼二名不偏讳今具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
 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讳避此碑中有世子
 及民部尚书字
卷二 第 32a 页 WYG0683-0741a.png
豳州昭仁寺碑 朱子奢撰 正书 贞观四年十一

 今在长武县距邠州西八十里唐太宗与薛举战争
 之地按旧唐书太宗纪贞观三年十二月癸丑诏建
 义已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勇夫殒身戎阵者各立一
 寺命虞世南李百药褚亮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朱
 子奢等为之碑铭以纪功业此其一也
孔子庙堂碑 正书 贞观四年
卷二 第 32b 页 WYG0683-0741b.png
 今在西安府儒学
 其书衔曰太子中舍人行著作郎臣虞世南奉敕撰
 并书司徒并州牧太子左千牛率兼检校安北大都
 护相王旦书碑额相王旦者睿宗也旧唐书宣宗大
 中五年十一月国子祭酒冯审奏文宣王庙碑始太
 宗立之睿宗篆额加大周二字盖武后时书也请琢
 去伪号从大唐字从之此大周字削而相王之衔独
 存也其末曰永兴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王彦
卷二 第 33a 页 WYG0683-0741c.png
 超再建则元碑已亡此重刻也此碑与皇甫诞碑并
 书胥为□广韵胥俗作□然考之汉人如韩敕孔庙
 礼器碑桐柏淮源庙碑司空宗俱碑巴郡太守张纳
 碑竹邑侯相张寿碑戚伯著碑金广延母徐氏碑殽
 坑祠碑阴杨震碑阴及魏公卿上尊号奏北齐南阳
 寺碑固已书为骨矣(汉人碑亦或作/后周华岳颂作)故李善注枚
 乘七发以通厉骨母之场为胥母之误而婿字一传
 为□再传为三传为四传为婿皆胥之变也(诗/有)
卷二 第 33b 页 WYG0683-0741d.png
 (女同车释文婿音细字林作战国策韩且坐而胥/亡乎王胥臣之反而行并作咠书大传不爱人者及)
 (其胥馀作咠晋书五行志沦咠于北音义咠息鱼反/张骏傅有黄龙见于揖次之嘉泉吕光载记迎大豫)
 (于揖次音义揖子鱼反次音恣汉书地理志武威郡/有揟次县此皆胥字之误汉仙人唐公房碑婿字作)
 (婿晋王右军/帖有女婿字)其书幕为莫笑为笑覆篑为覆匮荆为
 歌为哥其字或通或俗而及之为反则重刻者误
 也
临淄郡公房彦谦碑 李百药撰 八分书 贞观五
年三月
卷二 第 34a 页 WYG0683-0742a.png
 今在章丘县西南七十里赵山之阳彦谦唐相玄龄
 之父金石录以为欧阳询书
 房彦谦高祖法寿自宋归魏封壮武侯子孙承袭魏
 隋唐三书皆同独碑作庄武按汉胶东国有壮武县
 文帝封宋昌为壮武侯正义曰括地志云壮武故城
 在莱州即墨县西六十里后汉志壮武故夷国左传
 隐元年纪人伐夷是也贾复傅封胶东侯食郁秩壮
 武等六县晋张华亦封壮武侯字并作壮独此碑与
卷二 第 34b 页 WYG0683-0742b.png
 左传杜氏注作庄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李百药撰 欧阳询正书 贞
观五年十一月
 拓本
九成宫醴泉铭 魏徵撰 欧阳询正书 贞观六年
四月
 今在麟游县旧唐书本隋之仁寿宫太宗改为九成
 宫是也
卷二 第 35a 页 WYG0683-0742c.png
虞公温彦博碑 岑文本撰 欧阳询正书 贞观十
一年十月
 今在醴泉县残缺
 册府元龟贞观十一年二月丁巳诏曰佐命功臣义
 深舟楫或定谋帷幄或身摧行阵同济艰危克承鸿
 业追念在昔何日忘之使逝者无知咸归寂寞若营
 魂有识还如畴曩居止相望不亦善乎汉氏使将相
 陪陵又给以东园秘器笃终之义恩意深厚古人之
卷二 第 35b 页 WYG0683-0742d.png
 志岂异我哉自今已后功臣密戚德业尤著如有薨
 亡宜赐茔地一所及秘器使其窀穸之时丧事无阙
 所司依此营备称朕意焉二十年八月丁亥诏曰周
 室姬公陪于毕陌汉庭萧相附彼高园宠赐坟茔闻
 诸上代从窆陵邑信有旧章盖以懿戚宗亲类本同
 之枝干元功上宰犹在身之股肱哀荣之义实隆始
 终之契斯允今宜聿遵故实取譬拱辰庶在鸟耘之
 地无亏鱼水之道宜令所司于昭陵南左右厢封境
卷二 第 36a 页 WYG0683-0743a.png
 取地仍即标识疆域拟为葬所以赐功臣其有父祖
 陪陵子孙欲来从葬者亦宜听允
 醴泉县志曰昭陵诸碑若文皇后碑止存屃赑长孙
 无忌碑存而字尽灭其碑字尚有存者仅二十一片
 房玄龄存五百馀字(褚遂/良书)高士廉存三百馀字(许敬/宗撰)
 (赵模/书)段志玄存八百馀字张后胤马周兰陵公主各
 存六百馀字(公主碑李义府撰/殷仲容八分书)姜遐许洛仁各存九
 百馀字(姜碑侄郕/公晞撰书)孔颖达存千字(于志/宁撰)阿史那忠崔
卷二 第 36b 页 WYG0683-0743b.png
 敦礼各存七百馀字(崔碑于志宁/撰子立政书)豆卢宽存四百字
 (李义/府撰)薛收张阿难监门将军王君各百馀字徒存形
 似唯唐俭存字千一百乙速孤行俨存字千四百(刘/宪)
 (撰白羲晊/八分书)李靖存字千五百(许敬宗撰/王知敬书)李绩存字千
 八百(高宗御/制御书)乙速孤昭祐存字二千五百馀(苗神谷/撰释行)
 (满/书)又一碑存字百五六十可辨而前有兰陵公主字
 中有诏词曰第十九女则公主或有二碑不可知此
 崇祯十一年苟好善所修志云又二十六年而余至
卷二 第 37a 页 WYG0683-0743c.png
 陵下时值雪后空山无人未及遍访仅见李卫公一
 碑其下截俱劖去后又购得四五碑皆然且有并其
 碑而仆之者矣
 赵崡曰万历戊午四月余为九嵏之游距昭陵十里
 宿高生俨家翼日同行北一里许得许洛仁碑又北
 半里许得薛收碑似昭仁寺碑骎骎有伯施法折而
 西一里许为赵村村有广济寺寺后石鼓唐人书尊
 胜经咒精健绝伦止存十三从赵村北行里许为庄
卷二 第 37b 页 WYG0683-0743d.png
 河村未至先于道旁冢得姜遐断碑至村则有段志
 玄碑东行数十步有监门将军王君碑横于田间又
 东行数十步一碑无字亦无冢盖土人平之而并磨
 其碑耳以图考疑是长孙无忌碑又东行半里许为
 刘洞村流水界之渡而东有房梁公玄龄碑褚河南
 正书又东数十步有高士廉碑又东数百步有李靖
 碑撰书姓氏残缺与诸碑同而上半完好靖冢作三
 山形文皇以象其功土人谓上三冢李绩冢亦如靖
卷二 第 38a 页 WYG0683-0744a.png
 土人谓下三冢二冢南北相去不二里绩碑高宗御
 书高二丈馀崭然屹立与温彦博碑拓者甚多土人
 捶其字殆尽彦博碑在靖碑北数十步欧阳询书书
 法视皇甫九成化度三碑最为得中而不复可拓至
 西峪村村东南古冢相连有褚亮碑阿史那忠碑张
 后胤碑孔颖达碑豆卢宽碑张阿难碑鳞次都不百
 步书与段姜等碑皆有法而孔碑极类虞伯施但结
 搆小疏昔人谓为伯施书非也颖达卒在世南后当
卷二 第 38b 页 WYG0683-0744b.png
 是习世南者书之尔既而又得兰陵公主碑于老军
 营之西北得马周碑于狗村之东得唐俭碑于小阳
 村之北又得崔敦礼碑又有尉迟敬德碑自额以下
 埋土中闻十五年前令芮质田掘而拓数十纸余出
 之了无一字又山半数冢土人谓宰相坟仆一碑傅
 是魏郑公碑其东山半数冢土人谓乱冢坪仆二碑
 余皆起之则与尉迟碑同盖土人捶而仆且瘗之也
 又明日登山谒昭陵有六马皆以片石刻其半左右
卷二 第 39a 页 WYG0683-0744c.png
 各三陵北四十五里叱干村村东二冢一为乙速孤
 昭祐碑苗神客撰释行满正书一为乙速孤行俨碑
 刘宪撰白羲晊八分书地僻拓者少故得稍完
褒公段志玄碑 正书 贞观十六年
 今在醴泉县残缺
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 岑文本撰 褚遂良正书
 贞观十六年五月
 拓本
卷二 第 39b 页 WYG0683-0744d.png
赠比干太师诏并祭文 薛纯陁八分书 贞观十九
年二月
 今重刻在卫辉府
 旧唐书太宗纪贞观十九年二月赠殷比干为太师
 谥曰忠烈命所司封墓葺祠堂春秋祠以少牢上自
 为文以祭之
晋祠铭 太宗御制并书 行书 贞观二十一年七

卷二 第 40a 页 WYG0683-0745a.png
 祠在今太原府西南四十里距今太原县八里而今
 县则古晋阳之故址唐时为并州为北都为河东节
 度使治昔人立庙于此以祀唐叔考之北齐书已有
 其名而唐高祖起兵尝祷于此册府元龟太宗贞观
 二十年正月幸晋祠树碑制文亲书之于石今存祠
 中盖昔之并都甚大祠去城三四里尔在悬瓮山之
 麓晋水之所发源后人于此引池结亭架桥其上林
 水翳然足为一方之胜其庙负山而东面者晋水之
卷二 第 40b 页 WYG0683-0745b.png
 神南面者唐叔之神后晋天福六年封唐叔为兴安
 王台骀为昌宁公而宋时又封晋水为显灵昭济圣
 母饰为妇人之像今之人但言圣母而不复知有唐
 叔为古先有土之君矣水经注云昔智伯遏晋水以
 灌晋阳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
 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北史薛孝通
 曾与诸人同诣晋祠皆屈膝尽礼孝通独捧手不拜
 顾而言曰此乃诸侯之国去吾何远恭而无礼将为
卷二 第 41a 页 WYG0683-0745c.png
 神笑是则当时之所祀者唐叔非水神也祠前莲花
 台上有铁人四一绍圣四年一五年造俱完一弘治
 十一年一无年月俱坏今之工不及古也
 碑阴字体不一其上右方云司徒太子太师上柱国
 赵国公臣无忌太子太保上柱国宋国公臣瑀特进
 太子詹事兼左卫率上柱国英国公臣绩光禄大夫
 刑部尚书上柱国郧国公臣张亮礼部尚书上柱国
 江夏郡王臣道宗太常卿驸马都尉柱国安德郡公
卷二 第 41b 页 WYG0683-0745d.png
 臣杨师道正议大夫守中书令太子左庶子兼摄吏
 部尚书护军臣马周凡七行皆当日书者其馀则皆
 宋人续题错乱无次其空处又有洪武二年行省参
 知政事杨宪题而绝无一唐人题者以御书之碑不
 敢擅刻也(东轩笔录吕升卿为京东察访游泰山题/名于真宗御制封禅碑之阴刋刻拓夲传)
 (于四方后二年升卿判国子监会蔡承禧为御/史言其题名事以为大不恭遂罢升卿判监)他碑
 则唐人之题固累累也
 旧唐书东夷传新罗王真德遣其弟国相伊赞于金
卷二 第 42a 页 WYG0683-0746a.png
 春秋及其子文正来朝春秋请诣国学观释奠及讲
 论太宗因赐以所制温汤及晋祠碑并新撰晋书将
 归国令三品已上宴饯之
淤泥禅寺心经 正书 贞观二十二年三月
 今在京师城内西南隅秀峰寺其末曰大唐贞观二
 十二年三月吉日建立误作三十二以三字改成二
 字按贞观止于二十三年此碑疑是后人伪刻然予
 见兖州龙兴寺修三门记宋太平兴国七年刻亦以
卷二 第 42b 页 WYG0683-0746b.png
 八字改成七字古人碑碣之文亦有草率若此者此
 碑又曰宫官张功谨敬德监造今山东河北寺院多
 云创自敬德或谓是尉迟敬德非也敬德名恭考许
 敬宗所作神道碑及本传并无镇幽州事亦不当列
 于宫官之下也又史言尉迟敬德晚年閒居学延年
 术修饰池台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交通宾客凡十
 六年而不闻其事佛
国子祭酒孔颖达碑 于志宁撰 正书 贞观二十
卷二 第 43a 页 WYG0683-0746c.png
六年
 今在醴泉县残缺
梁公房玄龄碑 褚遂良正书
 今在醴泉县
 
 
 
 
卷二 第 43b 页 WYG0683-0746d.png
 
 
 
 
 
 
 
 金石文字记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