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683-051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石墨镌华卷七      明 赵崡 撰
  访古游记(三首/)
   一(游终南/)
余自髫年耽古法书沈右丞箕仲又谓余集帖数经临
摹其丰神无复存者独汉唐古碑为可重耳余心是其
言而罥足一隅以不能博收为恨今五十矣中寿余将
就木焉其于腐肉朽骨何有且余最喜山水探奇揽胜
卷七 第 1b 页 WYG0683-0514b.png
又以不得同志为恨戊午夏四月作石墨镌华示王甥
允濂允濂曰丈人于近道古碑恐有遗者宁可令欧阳
脩赵明诚诸君见乎因历数所见数种余谢不敏要允
濂欲与偕出从九嵏而东游城南遵太乙寻草堂道鄠
杜允濂喜甚解衣起舞曰是所愿也遂治糇粮从长安
呼一善拓者李守才至将发允濂又请曰丈人居近南
山如重阳宫宗圣观仙游寺据胜地宜多古碑盍先一
观乎余颔之翌日乘二小马拓工与二仆负楮墨从由
卷七 第 2a 页 WYG0683-0515a.png
南时村成道宫成道谓王重阳重阳名哲成道于此有
仙遗海棠花记记所㽜海棠活死人墓字出赵秉文书
又道行诸碑皆不足观南出得小径望重阳宫楼阁出
树杪旭日初升溪水与林光相射不觉洒然至观诸碑
森立唯赵承旨所书敕藏御服孙德彧道行二碑可录
李道谦书教祖碑王元美所称精劲有法者暨姚燧书
重阳仙迹碑次之蒙古字碑甚多多不能识元美宛委
馀编所载数字视此如石家珊瑚矣余为一诗已呼道
卷七 第 2b 页 WYG0683-0515b.png
士出所藏御服制以宫段正秋香色针工精密可左右
衽元服也此服赐孙德彧者碑载甚明傅者以为王重
阳重阳金人成道后久而元为之建宫安得服元服德
彧死葬南山墓曰孙真人神道碑存传者又以为孙思
邈皆殊可笑也余为一诗已至宫前龙虎殿犹元构木
石妆塑皆非今所有丹垩销沉左壁上方字数行余目
不能远视王甥借一梯读之云妆銮功德主本宫提举
孙道和曹汉臣塑胡君贵妆后题至顺三年十二月三
卷七 第 3a 页 WYG0683-0515c.png
日字且漫灭遇余而显亦三人者之幸也向使更数岁
不复可寻矣因与王甥叹慨者久之翌日游楼观其上
太史伯阳父与尹喜说五千言处为说经台其下唐开
元帝梦老子得真容处为宗圣观宜多唐以前碑今止
灵应颂一碑颂真容事天宝间戴伋分书刻北面南面
刻宗圣观记唐人分书甚佳但经元人翻本减弱矣碑
侧苏轼书诗并弟辙诗岁久剥蚀元人别摹一碑法视
碑侧字亦减又员半千撰碑分书亦翻本皆不大佳其
卷七 第 3b 页 WYG0683-0515d.png
馀如系牛柏记文始殿碑殿壁间宋人诸诗又其下者
余止令榻灵应颂碑而与甥上紫云楼楼壁间元人画
山水极奇伟二十年前尚亡恙今为亡赖子拭去题恶
诗殊增懊恨独七真殿壁金碧犹存奇伟不减楼壁间
画似出一手者既而摩石犀窥玉井登经台由吕公洞
攀显灵岩台上米芾第一山大字赵孟頫玄元十子像
赞疑皆摹刻又元人正篆二体道德经皆不大佳而显
灵山新作玄武庙碑则余所撰余谓此山称显灵即老
卷七 第 4a 页 WYG0683-0516a.png
子真容出处不知何以猊玄帝谬甚语具碑中已从闻
仙谷将还东至会灵观观侧葬塔皆宋道士塔铭剥落
不可读观中开元帝梦真容碑苏灵芝书经翻刻余别
收易州一碑亦灵芝书中载姓名与此小异而刻胜之
碑阴苏轼与章惇共游题字亦遒逸时日薄暮阴云四
起亟鞭马驰中途雨至衣尽沾濡王甥衣单衣以一襆
抱持所拓碑唯恐雨入殊有赵子固宝兰亭之致余大
笑为一诗翌日又游仙游寺寺传是隋文帝避暑宫唐
卷七 第 4b 页 WYG0683-0516b.png
韩均平诗仙台初见五城楼者即其地也今为寺入黑
水谷五里万山回合仄径依黑水而行大胜楼观但刱
造殿阁不及耳寺下潭曰黑龙停泓渊碧洞駴人心闻
宋时每岁遣中使投金龙于中居人言昔深不可测今
亦渐浅矣沧海为田当不诬也潭上架一木而过则马
季常之读书洞史称季常从京兆挚恂隐于南山之阴
博通经籍岂即其地耶而殊偪侧不可居不晓所出洞
前玉女泉玉女谓秦弄玉与箫史吹箫于此仙去语近
卷七 第 5a 页 WYG0683-0516c.png
诞泉即苏轼剖符所调水亦无他奇但经轼品题遂贵
耳寺前小塔俗云逼水塔塔上唐人画天王鬼神轼以
为非吴道玄不能今画与轼题书世称双绝越泉洞而
上高山障之有径西出回视殿阁参差山林掩映龙潭
激流雁塔高跱宛然董北苑笔盖山之胜至此殊绝矣
余观已与王甥小坐寺中为一诗其他不及诗而归是
役也为日三得唐碑一元碑佳者三塔画一苏轼书字
二翻刻唐碑二为诗五言古二五言律一五言排律一
卷七 第 5b 页 WYG0683-0516d.png
   二(游九嵏/)
既而将游九嵏求文皇附蛰诸臣碑忆马嵬北五里有
隋李使君碑余昔自奉天过看低回久之恨无拓工遂
渡渭先之马嵬舟中指北芒阪上汉帝诸陵往往在目
废邱古城尤近短棹长波相为鼓荡余兴发以一诗写
之至马嵬不及授餐诣碑碑𨽻书稍逊汉法而不甚阙
独阙使君名据碑云季父琰之琰之见魏书使君封安
喜县公官亦不卑而隋史无传不可考余为一诗居人
卷七 第 6a 页 WYG0683-0517a.png
有以茗进者先置石蜜数匙于瓯而注之甘苦相战不
晓何物余戏谓王甥倪迂以糖点茶怒人不知其味倘
饮此不称善乎相视大笑翌日马嵬人竞携食过余索
余书置墨如灶突烟笔如髡发老而酒肉伧父杂坐于
傍间以寱语余为连书数十纸顾视似闫立本内苑池
上作画时但对此曹差少羞涩耳是日欲为马嵬怀古
诗意兴殊恶翌日乃于马上成之过延长寺抵仪门村
访苟子好善去昭陵渐近亭亭一峰已当吾马首恨不
卷七 第 6b 页 WYG0683-0517b.png
即携谢眺惊人句朗吟其颠矣苟子者二十八举于乡
余以白头老子对之不觉面惭为一诗以赠是日即拉
苟子至昭陵十里高生家高生名俨暨侄尔舟余故人
先是余数语以昭陵宜有残碑生已为问得数种以语
余翌日携王甥允濂苟子好善高生俨尔舟联镳而行
北一里许得许洛仁碑碑书不大佳又北半里许得薛
收碑似昭仁寺碑骎骎有伯施法折而西一里许为赵
村村有广济寺寺后石鼓唐人书尊胜经咒精健绝伦
卷七 第 7a 页 WYG0683-0517c.png
止存十三考长安志图有石鼓兴宫而不言所以从赵村
北行八里许为庄河村村中闻有一碑未至先于道傍冢
得姜遐断碑及至村观碑则段志玄碑行间一牧羊儿云
碑甚多余犒以金使导东行数十步田閒又横一碑则监
门将军王君碑又东行数十步一碑无字亦无冢盖土人
平之而并磨其碑耳以图考疑是长孙无忌碑又东行半
里许为刘洞村流水界之渡而东一碑则房梁公玄龄碑
褚河南正书虽存者无几而明珠宝玉片屑已足袭藏矣
卷七 第 7b 页 WYG0683-0517d.png
世但重褚河南圣教序而此碑则沈埋断莽间悲哉又东数十
步高士廉碑在焉又东数百步李靖碑在焉撰书姓氏残缺
与诸碑同而上半完好靖冢作三山形文皇以象其功土人
谓上三冢李绩冢亦如靖土人谓下三冢二冢南北相去不
二里绩碑高宗御书高二丈馀崭然屹立与温彦博碑拓
者甚多土人捶其字殆尽彦博碑在靖碑北数十步欧阳
询书法视皇甫九成化度最为得中而不复可拓余为咨
嗟者久之是日亭午馁甚就西峪村李氏市食李氏食
卷七 第 8a 页 WYG0683-0518a.png
余而返其值已小坐一庙东南望古冢相连碑甚多就
之则褚亮碑阿史那忠碑张后胤碑孔颖达碑豆卢宽
碑张阿难碑鳞次都不百步书与段姜等碑皆有法而
孔颖达碑极类虞伯施但结构小疏昔人谓为伯施书
非也颖达卒在世南后不应世南作书当是习世南者
书之然已优孟矣既而又得兰陵公主碑于老军营之
西北得马周碑于狗村之东得唐俭碑于小阳村之北
碑既多佳余且观且行拓工遂不相及余语诸君期以
卷七 第 8b 页 WYG0683-0518b.png
三日毕拓乃登昭陵皆曰诺方余之过庄河村观段志
玄碑也有赵生文奎村人也闻余至遣要余余谢不往
赵生则自追余西峪村余翌日至其家主食其鼎烹仆
食其蔬粟马食其刍茭久无倦色余遂安之为一诗而
令王甥携拓工尽拓诸碑孔颖达碑螭首嵌空处有至
正四年三月顾游特看此碑墨书十二字积泥土中拭
视如新是一奇也方拓而王生马忽逸追之马止处一
碑仆地王甥语余余募人起之乃崔相公敦礼碑大半
卷七 第 9a 页 WYG0683-0518c.png
完好是又一奇也余既不即行则为访求残碑仆者起
之埋者出之存额者拓额尉迟敬德碑自额以下埋土
中闻十五年前令尹芮质田掘而拓数十纸余出之了
无一字盖土人于芮君拓后棰而瘗之耳又山半数冢
土人谓宰相坟仆一碑传是魏郑公碑山东半数冢土
人谓乱冢坪仆二碑余皆起之则与尉迟碑同不知何
年棰而仆之也余不胜嗟悼为一诗吊之又有告我以
陵北四十五里叱干村有乙速孤公碑者余兴欲飞赵
卷七 第 9b 页 WYG0683-0518d.png
生语余勿行是天将雨余怪之赵生指门前溪水谓余
水缩雨徵也盖水从巴谷出村人凿山引之灌田田皆亩
一钟而以其盈缩占雨甚验余犹弗信已而阴云忽起
大风拔木骤雨如注山谷应响水泉皆溢如秦王破王
世充归浴铁万骑二十五将后从鼓吹声震长安中余
亟为短歌歌之以敌其势翌日稍霁余与诸君乃上其
道有二东曰御道稍平盖唐帝谒陵所由西道仄近庄
河乃从西道土人谓有马鞍险恐余不能过余至则履
卷七 第 10a 页 WYG0683-0519a.png
若平地然九嵏中一峰为太宗葬处是曰昭陵高不敌
终南一小峰而土人遂以为险绝真井蛙见也余既至
峰下观历朝祭碑与翁仲或侧或仆独六马皆以片石
刻其半左右列各三考欧阳询书赞刻石殷仲容又书
刻马座今马身半刻而无座字制亦不类唐人且太宗
以天下全力岂难作一石马而半刻之耶姑存以待博
物者自此益斗绝余独衣短衣而上王甥先登余老力
衰为之徐行苟子先至马鞍山已悸不能置足余掖之
卷七 第 10b 页 WYG0683-0519b.png
至此益悸余又掖之相视而笑既达其巅则分东西二
峰见地胍从崆峒来至此界以泾仲山嵯峨障其东泾
出山后渭绕其前南则中南太乙亘若列屏平川一带
俯视无际长安万户城若弹丸矣岩半石洞藤萝翳之
所谓凿石架阁以入棺者雨骤注不得至为一诗而下
循山北行三十里为东庄村村人朴野而能食客但其
地夏寒四月麦才一尺供具不备客至便刲一羊不然
则割鸡相氏者高生俨妇翁也竞以酒食来意甚殷余
卷七 第 11a 页 WYG0683-0519c.png
颔之是日午之叱干村村东二冢一为乙速孤昭祐碑
苗神客撰释行满正书一为乙速孤行俨碑刘宪撰白
义晊分书地僻拓者少故得稍完亦幸已叱干村之西
南又二十馀里豆卢村陈生庭撰慕余好古闻余至鞭
马觞余于叱干相见甚驩余即碑下为满引数觞郑重
而别是夜宿东庄寒甚余虽被酒犹覆二被视山南别
一天地矣为一诗翌日南行缘溪上下雨气初开日光
磨荡泉声在耳山色映人兴致殊佳为一诗遂由东道
卷七 第 11b 页 WYG0683-0519d.png
下谷口为烟霞洞传为郑子真隐居处泾阳亦有谷口
此去泾尤近而汉中又有谷口不知谁是余与王子苟
子高子小坐树下谈子真事居人辄荅曰村无姓郑者
口占一绝句嗤之是日别高子抵仪门苟子宴余苟子
三世同居白叟黄童一家满坐殊令人愧羡翌日南过
阿史村村亦有数大家因忆叱干豆卢阿史那皆代北
大姓而阿史那豆卢诸人又有功于唐陪葬昭陵此必
三族所居而无所考过此东望茂陵岿然壁上而卫霍
卷七 第 12a 页 WYG0683-0520a.png
诸将附焉想见武帝之盛登临瀚海勒功燕然似不减
李靖斥阴山擒颉利时而俗儒往往訾之殊为可恨略
而南阪尽得兴平城城上于茂陵九嵏则又皆在指顾
中矣余不胜感慨为一诗而兴平于子养贤又为言其
頖宫一碑亟往观乃隋贺若谊碑宋人磨其阴刻作夫
子庙碑元文尚存十五闻昔会完好一县令不耐严贵
人之索耴棰其字过半云已又于崇宁寺壁间得隋常
丑奴墓志书虽不大佳唐以前物可存也是日徐明府
卷七 第 12b 页 WYG0683-0520b.png
闻而邀余饮明府巴县人先大夫曾贰巴郡今墓木拱
矣见明府殊有风木之感明府亦俊朗欢然道故余为
一诗谢之而属之贺若谊常丑奴二石乞置守焉翌日
归是役也为日十四得隋碑二隋墓志一唐碑二十石
鼓一尉迟恭杜淹李思摩顺义公先妃陆氏清河公主
碑额六为诗五言古二七言古二七言律四五言律三
七言绝二
   三(游城南/)
卷七 第 13a 页 WYG0683-0520c.png
归自九嵏之明日王甥先归长安余亦以他事不得即
东又十馀日乃戒装至则王甥有世母之丧余居逆旅
以俟之意殊郁郁适张生衍祥来翌日与偕出安定门
过演武场游崇仁寺本名崇圣建自隋唐今为秦邸香
火院缔构丹碧长安城诸寺不及也俗呼金胜寺经堂
前有唐大德檀法师塔铭姜立祐撰石幢尊胜神咒
张少悌书皆殊绝余观已小坐寺中先是王甥告余以
寺西一里许丁知州园掘得唐人墓志使求之则园已
卷七 第 13b 页 WYG0683-0520d.png
易主志磨为他用矣是时余居长安五日长安中诸好
余者竞携酒过余履错于户而王户部尧年别余二十
年则召余饮且出所藏古碑以赠余余得之而喜可知
也又二日王甥亦戒装携张茂中游城南记偕余出永
宁门永宁门西安之南门西安城本隋唐而狭小之记
所谓安上启夏含光诸门皆亡其故处今城四门东曰
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自永宁门至荐福
寺三里许寺经废徙非唐刱塔十五级嘉靖乙卯地震
卷七 第 14a 页 WYG0683-0521a.png
裂为二癸亥地震复合无痕亦一奇也僧房阒寂多余
旧主而余友临潼杨师震独买一院称有发头陀居其
中余曾数访之今师震谢世且三年院中荒落不觉潸
然为二诗以吊出寺南行又三里许为兴善寺前据草
场坡所谓横冈之第五爻也雍录长安志诸书皆云隋
宇文恺筑大兴城以城中有六大坡象乾六爻于九二
置宫室九三置百司九五贵位不欲人居置玄都观大
兴善寺以镇之观当在寺西寺东又有裴度宅张权舆
卷七 第 14b 页 WYG0683-0521b.png
所谓宅据乾岗者今观与宅皆废独寺存寺后阁巍然
铜佛像并转经藏疑皆昔时物阁前有唐大德禅师碑额
阁上有故按察刘公馀泽诗按察与余最善读之惨然
为一诗以吊出寺东南行又三里许为慈恩寺据记云
寺经废毁殆尽惟一塔俨然则今寺亦非唐创而塔自宋熙
宁火后不可登万历甲辰重加脩饬施梯始得至其颠
秦山泾渭皆入目中余赋一诗求记所谓唐人墨迹孟
郊舒元舆之类皆不可得塔下四门以石为桄桄上唐
卷七 第 15a 页 WYG0683-0521c.png
画佛像精绝为游人刻名侵蚀可恨东西两龛褚遂良
书圣教序记尚完好而唐人题名碑刻无一存者问之
僧云塔前元有碑亭乙卯地震塔嵿坠𡒦为碎段今亡
矣又按唐史高宗御制并书慈恩寺碑玄奘迎置寺中
导从以天竺法仪其徒甚盛上御安福门观之记又谓
寺西南一里有李晟先庙碑张彧撰韩秀弼书今二碑
皆亡寺前小渠曲江泉合黄渠水经鲍陂而西闻二十
年前尚有水宗侯谊汜茔在其北引水作池忌者塞其
卷七 第 15b 页 WYG0683-0521d.png
泉竭矣由寺东南行一里即曲江西岸江形委曲可指
皆莳禾稼江南岸王中丞琁构亭游赏今亦倾圯江正
北一阜故乐游原今为永兴王府茔原下旧有青龙寺
今亦毁江头古冢隆起数处疑非冢当是唐宫殿基杏
园芙蓉池皆在江西南今不可考余停望久之为一诗
记又谓其西北有杨尚书玚庙碑李林甫撰王曾书令
狐氏庙碑刘禹锡撰并书今皆亡独其地呼庙坡头如
故又东南二里为汉宣帝杜陵下为三赵村村中小冢
卷七 第 16a 页 WYG0683-0522a.png
鳞比疑皆帝从葬者又东南五里为张曲记谓有萧嵩
墓今数冢未知谁是盖由曲江达张曲地渐高望之自
东南一带迤逦过长安西南皆所谓少陵原也本凤栖
原以宣帝葬许后起少陵遂曰少陵少陵在司马村东
其西皆秦王葬地松柏森蔚华表翁仲数十里相望焉
据记张曲之西赵村有论弓仁墓张说为碑已断仆无
字今亡村中有石翁仲二疑是仁墓上物赵村西为高
望有萧嵩父灌墓碑张说撰梁升卿书高望之西北又
卷七 第 16b 页 WYG0683-0522b.png
有仇士良郭敬之升平公主三碑皆当在十馀里内余欲
往寻之王甥曰亡矣乃遂东南行至庞㽜宿王甥庄庄
西半里为秦惠王墓墓前掘得段府君碑碑字皆平隐
隐可读乃唐段志玄父也碑额字亦渐平细如处州缙
云碑似是石理渐长欧阳永叔言不诬耳是日大雨翌
日霁西南行马首净无纤尘山光林影紫翠相映殊不
减山阴道上行五里原尽得兴教寺据高原俯樊川玉
案山天池寺在其南韦赵三像院在其东韦杜华严诸
卷七 第 17a 页 WYG0683-0522c.png
寺在其西神禾原道安洞慧炬寺横亘其西南余与王
甥坐寺门眺望为一诗游塔院观三藏慈恩西明三塔
三藏铭刘轲撰慈恩铭李弘度撰俱建初书西明铭宋
复撰书吕大防所创玉峰轩以玉案得名当在寺后原
半今独陈正举所为记在殿壁间寺僧有穴居者壁间
嵌古殿壁一片唐人画地狱变相止存闫罗王一鬼三
大不盈尺而狰狞之状骇人心目亦一奇也下寺渡潏
水寻道安洞葬塔半倾寺亦寥落道安事无考有金人
卷七 第 17b 页 WYG0683-0522d.png
所为碑独叙安生平而不及洞所始但至此西倚高崖
东眺樊南之景举目可尽茂中言不虚也又东南行过
郑家庄唐郑驸马乾曜后族尚百人据记郑氏居莲花
洞在道安洞西北今乃在东南岂年久迁徙耶似不可
晓自此南行抵南山普光寺寺有二一在山下一在山
上下寺金碧庄严为长安诸寺之冠即崇仁不及也最
胜者寺门内莲花池大数亩中作藏经阁环以廊百楹
游人至此恍然有出世想上寺距下寺五里石蹬参差
卷七 第 18a 页 WYG0683-0523a.png
飞梁跨壑长松古柏翠壁苍岩应接不暇而庄严则减
下寺考寺直玉案山北是故龙池寺东北坡上有昙远
禅师塔记云上兴教寺玉峰轩南望龙池废寺则寺自
宋已废国初有无坏禅师者西方人与秦悯王有宿世
缘卓锡至此山夜击木鱼声达王宫王异之明日来见
师与语王恍然悟前生事命席礼师师携石甑炊饼石
罐煮水饮食王从者数千人皆给王乃即此山为起寺
居之竟證圆寂师所遗禅衣锡杖并甑罐见存余得寓
卷七 第 18b 页 WYG0683-0523b.png
目焉寺僧又为余言师化后又有一西僧猊类师来游
于此踪迹诡异或与食食无算或累日不食或饮之酒
不醉或自遗矢倾食中并食之一居士欲从之游僧指
矢令食居士有难色僧笑而舍之去后所遗矢处辄生
白莲花僧殆亦无坏之流也惜无所遇云余既游二寺
与王甥宿奉长老房为普光寺并观无坏禅师衣物二
诗翌日西北行循神禾原过慧炬寺荒落特甚下原径
杜固有水西北流当是杜正伦所凿尚名凤凰嘴自此
卷七 第 19a 页 WYG0683-0523c.png
稍西行为杜曲怀子美为一诗又西北为杨万坡夏侯
村上华严寺丹碧雕残记谓有澄襟院有东阁有元医
之居引水架阁颇极幽胜今独断崖败壁而已而倚高
原瞰太乙诸山粲在目前则犹昔也寺西二塔不知谁
为真如寺僧言昔有五塔止存二余观东一塔下有杜
顺禅师像西一塔为清凉国师妙觉塔俱经重修败垣
中有唐比丘圆满断碑书雅有欧褚法又一僧房有唐
俨尊者塔额大字又有梦英撰碑何润之书记文殊阁
卷七 第 19b 页 WYG0683-0523d.png
藏杜顺肉身今亡所在而杜顺和尚碑不知何缘乃在
长安开佛寺中余与王甥观已因叹地之兴衰如记称
龙池废寺即今普光创造为诸寺冠而华严寺之胜十
不存一二焉为一诗而下循原西行数里有宗尉怀斛
庄亭馆参差出半山林木掩映水泉稻畦极幽僻之致
怀斛者怀弟也怀字长房博学能诗文与余善恨不
拉此君开樽畅饮其上也为一诗而过又西二里为牛头寺寺
地胜如华严而庄严过之盖亦秦邸香火院也寺有徐
卷七 第 20a 页 WYG0683-0524a.png
士龙撰碑今亡余为一诗自寺西南行过申店渡潏水
西北望皇子陂大冢其西为毕原下为杜城何氏山林
逍遥公读书台岑嘉州诸庄俱无所考伫望久之西南
过神禾原十里为香积寺樊川御宿之水交流其下谓
之交水西合于澧入于渭亦一胜地也寺塔中裂院宇
荒凉寺前壁上有毕彦雄撰净业禅师塔铭书虬健有
登善法寺僧言是塔上坠落者是夜宿寺之西廊与王
甥指寺北汾阳破安贼时长刀斫陈鸟兽皆骇今独有
卷七 第 20b 页 WYG0683-0524b.png
鬼火佛灯而已为一诗翌日渡交水东南行十里得胡
村寺原名宝际寺壁间有进法师塔铭是日小雨少憩
寺中又东南五里为百塔寺本信行禅师塔院山畔唐
裴行俭妻厍狄氏葬塔尚存馀小塔记所谓累累相比
谓之百塔者今止存三五而已殿前石幢经无可书殊
绝寺亦入秦邸故庄严稍胜殿壁金元旧画雄伟可观
寺僧又出一像纱帽金龙红袍云得之承尘意是金元
达官修寺者像也余为一诗而下至此东望普光仅十
卷七 第 21a 页 WYG0683-0524c.png
五里所谓南五台者曰观音曰灵应曰文殊曰普贤曰
现身皆山峰卓立楼殿出半天在普光之西南百塔之
东南而道塞多猛兽不易至每岁六月奠祷云集秦邸
人缘道设饮食以待之乃可游焉余望之怅然循山西
行林中多柿栗其阴蔽日又十五里为子午镇直子午
谷北有日中之市市多山珍长安人往往就之南望谷
口殊险因忆魏延欲以精兵五千自子午薄长安此去
褒斜千里首尾不相救纵走夏侯懋岂能当曹㪫张合
卷七 第 21b 页 WYG0683-0524d.png
步骑五万耶真妄言也镇西十五里为董村寺是翠微
下院山上寺为翠微余不得至呼寺僧问之不知也余
与王甥相视而笑壁间金牒历载诸寺化度寺犹存思
率更邕禅师塔铭不胜慨叹又西十里为观音山奇峭
与众山殊大壑精气出入令人骇目又西十里为丰谷
丰水为八水之一而谷口仅𢾗十步乱石夹水北流殊
非大浸稍北合高观水交水始大耳水上桥以铁絙二
系大石横以版履之动摇欲飞又西一里许为高观谷谷
卷七 第 22a 页 WYG0683-0525a.png
水注一大石鏬曰高观潭濆沫如雷上有铁絙悬桥如
丰谷而潭水激射度者尤悸高观谷之西则草堂寺也
秦姚兴迎鸠摩罗什译经于此原名逍遥园唐僧宗密
居之为草堂寺今名栖禅寺有鸠摩罗什葬舍利石塔
精殊甚宋人作亭覆之今尚在傍有龙井云与高观潭
通未知的否殿后有圭峰定慧禅师碑柳公权篆裴休
撰书圭峰定慧禅师者宗密也壁间又有隋郑州刺史
李渊为子世民祈愿记渊唐高祖世民太宗也又有章
卷七 第 22b 页 WYG0683-0525b.png
惇蔡京题记皆历历可读寺前揖紫阁峰东观音山西
圭峰如屏环而圭峰独壁立亦曰笄头山又曰鸡头十
六国春秋云石生兵败潜鸡头山是也寺南一里有寺
曰长兴秦邸刱又西南三里有寺曰子房庄则僧大海
创以译经俗谓留侯寻黄石公于此非是当由紫阁讹
为子房好事者貌留侯可笑也东南一小峰峰顶有寺
曰圭峰寺四寺惟栖禅最古而庄严都不及长兴余二
十馀年三游其地乙未同游为罗贡士秀士魏茂才邦
卷七 第 23a 页 WYG0683-0525c.png
达韩进士期维癸卯同游为王户部家瑞王明府宣徐
孝廉汝为韩孝廉化张茂才自守数君子者独罗秀士
仕为浙参军馀皆物故而余亦斑白记余初游时栖禅
殿壁画犹前朝笔甚奇伟今断裂矣僧大海多长者游
善谈论今圆寂矣其徒皆无足与言者圭峰寺僧松庵
架阁岩居甚有幽致今僧化而阁废矣独长兴以秦邸
修缮如故余语王甥不胜今昔存亡之感是夜宿栖禅
寺为一诗以吊翌日王甥辞余东归余亦西归是行也
卷七 第 23b 页 WYG0683-0525d.png
为日十三得隋记一唐碑三塔铭六石幢经佳者二宋
碑一记三唐碑额三为诗五言古四七言古三五言律
五七言律三
 
 
 
 
 石墨镌华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