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682-019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宝刻丛编卷二
            宋 陈思 撰
  京东东路
   青州
    (周为齐国秦置齐郡汉属北海千乘后属齐/国北海乐安兼置青州晋属齐国济南乐安)
    (北海隋并废之大业初复置北海郡唐武德/四年曰青州天宝元年曰北海郡升平卢军)
    (节度皇朝淳化五年改镇海军政和元年曰/齐郡今县六 益都 寿光 临朐 博兴)
卷二 第 1b 页 WYG0682-0196d.png
    (千乘/) (临淄/)
后魏郑道昭哀子诗
 延昌四年立(金石/录)
后魏宣武皇帝御讲诗
 延昌四年(金石/录)
后魏尧庙碑
 正光元年八月(金石/录)
东魏张烈碑
卷二 第 2a 页 WYG0682-0197a.png
 文字磨灭以事考之盖张烈也按北史列传烈为家
 诫千馀言临终敕子侄不听求赠但勒家诫立碣而
 已即此碑是也其卒葬年月残缺不可辨传亦不载
 惟青州图经称卒于元象中云(金石/录)
东魏贾思同碑
 思同与其兄思伯后魏书皆有传云青州益都人今
 其墓乃在寿光县而思伯之碑亡矣兴和二年五月
 立(金石/录)
卷二 第 2b 页 WYG0682-0197b.png
北齐牟道志等造寺碑
 青州刺史牟道志功曹刘徽远天保元年岁次庚午
 六月己未朔二十九日丁亥建(复斋/碑录)
北齐临淮王造像碑
 武平四年岁次辛巳六月乙未朔二十七日辛酉建
 临淮王者娄定远也(复斋/碑录)
北齐常将军庙碑
 在临朐县(诸道石/刻录)
卷二 第 3a 页 WYG0682-0197c.png
唐云门山投龙记
 唐北海大守赵居真撰序言天宝玄岁下元日居
 真投金龙环壁于此山有瑞云出洞中有声云皇帝
 寿一万一千一百岁盖天宝中玄宗方崇尚道家之
 说以祈长年故当时谄䛕矫妄之徒皆称述奇怪以
 阿其所好而居真遂刻之金石以重欺来世可谓愚
 矣碑字行书天宝中立(金石/录)
唐鹡鸰颂
卷二 第 3b 页 WYG0682-0197d.png
 唐明皇撰并行书天宝中立(金/录)
 当皇祐至和之间余在广陵有敕使黄元吉者以唐
 明皇自书鹡鸰颂本示余把玩久之后二十年获此
 石本于国子博士杨袖又三年来守青州始知刻石
 在故相沂公宅(集古/录)
唐龙兴寺长明灯颂
 唐邵贞撰王则行书并篆额永泰元年五月(金石/录)
唐心经
卷二 第 4a 页 WYG0682-0198a.png
 唐窦巩书元祐二年十二月(金石/录)
唐幡竿颂
 唐窦巩撰并书长庆四年十月立(金石/录)
   密州
    (战国时属齐秦置琅琊郡汉属琅琊郡及高/密城阳二国后汉属琅琊郡北海国晋属城)
    (阳郡元魏属高密复置胶州隋开皇初郡废/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大业初复为高密郡唐)
    (武德五年曰密州天宝元年曰高密郡皇朝/开宝五年升安化军节度今县五 诸城)
    (安丘/高密) (莒县/胶西)
卷二 第 4b 页 WYG0682-0198b.png
秦琅琊台刻石
 秦李斯篆书在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秦始皇二十
 八年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
 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立石颂秦德台基三层
 层高三丈在琅琊城东南十里上有始皇碑文字剥
 落(寰宇/记)
 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二十八年视巡东方海
 上登上琅琊台出曰乐之忘归徙黔首三万家台下
卷二 第 5a 页 WYG0682-0198c.png
 刻石颂秦德焉二世元年复书其旁今颂诗亡矣其
 从臣姓名仅有存者二世诏书具在自始皇帝二十
 八年岁在壬午至今熙宁九年丙辰凡千二百九十
 五年而蜀人苏轼来守高密得旧纸本于民间比今
 所见犹为完好知其存者磨灭无日矣而庐江文勋
 适以事至密勋好古善篆得李斯用笔意乃摹诸石
 置之超然台上夫秦虽无道然所立有绝人者文字
 之工世亦莫及皆不可废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苏东/坡)
卷二 第 5b 页 WYG0682-0198d.png
 右秦琅琊台刻石在今密州其颂诗亡矣独从臣姓
 名及二世诏书尚存然亦残缺熙宁中苏翰林守密
 令庐江文勋模拓刻石从臣五大夫作夫夫秦山秦
 篆亦如此(金石/录)
汉安平相孙根碑
 碑云府君讳根字元石又云迁郸长雍奴令换元氏
 考城令谏议大夫拜议郎迁安平相年七十有一光
 和四年十二月乙巳卒(金石/录)
卷二 第 6a 页 WYG0682-0199a.png
 汉故安平相孙君之碑𨽻额君名根尝为谏大夫议
 郎谒者出宰四邑刺荆州相安平以灵帝光和四年
 卒此碑体高而势逸字(缺/)    碑绝不类惟华
 山(缺/)
汉孙根碑阴
 碑阴云中军督孙玄象孙彦龙大中孙者考舍人孙
 延叔等可辨者二百四十四人异姓才十之一中军
 督似非汉官又有大中十四人不知何官字画苟且
卷二 第 6b 页 WYG0682-0199b.png
 尚不及魏末诸刻殆类吴晋间下品书札尔似是孙
 根后裔多谱其名于上世之碑阴也(复斋/碑录)
汉孙嵩碑
 孙嵩字宾石碑在安丘县南四十里墓前(寰宇/记)
汉王章碑
 在安丘县西南四十里墓前(寰宇/记)
魏管宁碑
 管宁字幼安东筦朱虚人也自黄初至青龙末徵命
卷二 第 7a 页 WYG0682-0199c.png
 十至舆服四锡俱不应命碑在安丘县西十二里墓
 前(寰宇/记)
魏邴原碑
 邴原朱虚人也碑在安丘县北五十里墓前(寰宇/记)
东魏胶州刺史祖淮碑
 天平三年十月立碑云君胶州平昌安丘人也六世
 祖逖又云其卒赠胶州刺史按后魏永安中分青州
 置胶州刺史隋开皇五年改密州焉(金石/录)
卷二 第 7b 页 WYG0682-0199d.png
隋大业造像碑
 在莒县(诸道石/刻录)
唐宝愿寺弥陀像碑
 无书撰人名氏字为八分书开元十三年正月之吉
 作颂在苢(复齐/碑录)
唐丈八佛灵迹记
唐龙兴寺碑
唐净土院铭
卷二 第 8a 页 WYG0682-0200a.png
 三碑并诸道石刻录
   齐州
    (春秋战国皆属齐秦属齐郡二汉属济南平/原东郡晋属济南郡领平寿下密胶东即墨)
    (祝阿五县而以平寿为郡治宋为济南郡兼/置冀州后魏改为济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
    (初州废置齐郡唐武德/年曰临淄郡五年曰济) (年曰齐州天宝元/郡皇朝治平二年)
    (升兴德军今县五/城 章丘 长清) (历城/临邑) (禹/)
汉赵相刘君碑
 碑云君讳衡字元宰济南东平陵人也又云拜赵相
卷二 第 8b 页 WYG0682-0200b.png
 在位三岁拜议郎年五十有三以中平四年二月戊
 午卒其四月己酉葬其馀文字完好者尚多衡墓与
 碑在今历城县界中古平陵城傍墓前有石兽制作
 甚工云(金石/录)
唐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篆额唐李伯药撰欧阳询分书碑以贞观五年辛卯
 三月庚申朔越一日辛酉立(复斋/碑录)
 彦谦玄龄父也在隋任司𨽻刺史出为泾阳令卒官
卷二 第 9a 页 WYG0682-0200c.png
 不大显而隋书立传二千馀字盖修史时玄龄方为
 宰相故也在今章丘县界中世颇罕传碑阴具载彦
 谦归葬恩礼仪物之盛太宗遇玄龄可谓厚矣(金石/录)
唐房玄龄神道碑
 唐褚遂良书在龙山镇(访碑/录)
   沂州
大周东镇沂山碑
 房晋撰韩景阳八分书长安四年五月立(金石/录)
卷二 第 9b 页 WYG0682-0200d.png
唐崔仁纵碑
 正书无书撰人名氏神龙二年立(金石/录)
唐脩东镇沂山记
 唐范正则撰并八分书天宝元年二月(金石/录)
   登州
    (春秋牟子国战国属齐秦属齐郡二汉晋属/东莱郡元魏置东牟郡隋属东莱郡唐置登)
    (州天宝元年曰东年郡今县四/蓬莱 黄县 牟平 文登)
秦之罘山刻石
卷二 第 10a 页 WYG0682-0201a.png
 秦李斯篆图经云在牟平县西北九十里之罘西顶
 上(访碑/录)
 凡二十一字文与史记所载二世诏同而不完或传
 其文刻于片木麻温故学士得之于登州海上疑后
 人所传模也(集古/录目)
 秦篆遗文才二十一字云于久远也如后嗣焉成功
 盛德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其文与峄山碑泰山刻
 石二世诏语同而字画皆异惟泰山篆为真李斯篆
卷二 第 10b 页 WYG0682-0201b.png
 尔此遗文者或云麻温故学士于登州海上得片木
 有此文岂杜甫所谓枣木传刻肥失真者耶此论非
 是盖杜甫指峄山碑非此文明矣之罘在秦属东莱
 今属登州(金石/录)
后周秦始皇碑
 大象二年立在不夜城即今文登县(访碑/录)
田使君德政碑
文登石桥记
卷二 第 11a 页 WYG0682-0201c.png
蓬莱阁灵应碑
 三碑诸道石刻录
   莱州
    (春秋为莱国战国属齐秦属齐郡二汉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宋为东莱郡后魏兼置光)
    (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开皇初郡废五年改/州曰莱州大业初州废置东莱郡唐武德四)
    (年曰莱州天宝元年曰东莱郡今县/四掖县 莱阳 胶水 即墨)
后魏郑羲碑(二/)
 魏史列传与此碑皆云羲荥阳开封人碑又云归葬
卷二 第 11b 页 WYG0682-0201d.png
 于荥阳石门东十三里三皇山之阳而碑乃在今莱
 州南山上磨崖刻之初余得羲碑于(缺/) 之南山其
 末有云上碑在直南二十里天柱山之阳此下碑也
 因遣人访求在(缺/) 县界中遂模得之羲之卒葬荥
 阳其子道昭永平中为光州刺史为其父磨(缺/) 刻
 二碑焉按地里书后魏皇兴四年分青州置光州领
 东莱郡隋文帝时罢郡仍改光州为莱州云碑以永
 平四年立(金石/录)
卷二 第 12a 页 WYG0682-0202a.png
后魏郑道昭登云峰山诗
 永平四年刻(金石/录)
后魏天柱山东堪石室铭
 郑道昭撰永平四年(金石/录)
后魏郑道昭碑
 (诸道石/刻录)
北齐云峰小题记
 郑述祖撰河清二年五月(金石/录)
卷二 第 12b 页 WYG0682-0202b.png
北齐天柱山铭
 在今莱州胶水县初后魏永平中郑道昭为郡守名
 此山为天柱刻铭其上至北齐天统元年其子述祖
 继守此邦复刻铭焉碑以天统元年五月立(金石/录)
唐胶水令徐公德政颂
 唐王怀惠撰冯灵仙书开元十六年正月(金石/录)
 无愠(缺/)
 莱州刺史姚汭为买石立碑无竞东莱人墓在掖县
卷二 第 13a 页 WYG0682-0202c.png
 界中(金石/录)
   潍州
    (春秋战国皆属齐秦属齐郡二汉为北海郡/晋为济南国元魏复置北海郡北齐改郡曰)
    (高海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分置雄州大业/初州废属北海郡唐初置潍州寻废属青州)
    (皇朝以青州北海县置军后升为潍州政和/元年曰北海郡今县三 北海 昌邑 昌)
    (乐/)
汉逢童子碑并阴
 刻画完好碑云童子讳盛字伯弥薄令之玄孙遂成
卷二 第 13b 页 WYG0682-0202d.png
 君之曾孙安平君之孙五官掾之长子也其后题光
 和四年四月五日丁卯立旧在潍州昌邑县近岁移
 置郡中云
 逢童碑阴题云右家门生右县中士大夫凡十三人
 有督邮敏宾后升司文叔盛姓字按与司文
 姓氏尽皆不载今志于此(金石/录)
 (缺/)
 人家门生四人后二人刁真解子逢信伯台致和三
卷二 第 14a 页 WYG0682-0203a.png
 年徐修之迁于倅治之墨妙亭(复斋/碑录)
汉凉州刺史魏元丕碑
 文字残缺族系名氏皆不可考其粗可见者察孝廉
 除郎中尚书侍郎右丞卒于光和四年而其额题凉
 州刺史魏君碑(金石/录)
 汉故凉州刺史魏君之碑篆额碑损其名有其字曰
 元丕在朝为郎中尚书侍郎左右丞出刺凉州以灵
 帝光和四年卒故吏云中守门生曹(缺/)
卷二 第 14b 页 WYG0682-0203b.png
 
汉博士赵傅逢君神道(二/)
 在北海县东二十里汉博士逢汾坟前双石桂篆书
 (访碑/录)
 汉逢府君墓石柱篆文云汉故博士赵傅逢府君神
 道唐李利涉编古命氏北海逢氏有名丝字子绣者
 为汉赵王傅其孙萌不仕王莽盖前汉时人今逢君
 北海人又为赵傅疑其是也而潍州图经云北海县
卷二 第 15a 页 WYG0682-0203c.png
 有逢汾墓云汾好学以德义闻徵为博士赵王傅卒
 门人执衰绖者数百葬于寒亭南四里今此篆文既
 不载其名皆莫可考然图经所载逢君事首尾甚详
 疑丝与汾两人前后皆尝为赵王傅未可知也故并
 载之以俟知者(金石/录)
汉外黄令徵试博士(缺/)
 篆书汉故外黄令徵试博士(缺/) (复斋/碑录)
汉故琅琊相王君神道
卷二 第 15b 页 WYG0682-0203d.png
 篆文九字(复斋/碑录)
汉逢君残碑
 诸道石刻录
东魏逢元彦造像碑
北齐造石像碑
 河清二年九月(金石/录)
唐阳城郡太守赵公奭碑
 唐冯用之撰韩择木八分书卫包篆额天宝八载五
卷二 第 16a 页 WYG0682-0204a.png
 月五日建在北海县(复斋/碑录)
唐尊胜经石幢铭
 唐崔恁撰王士则八分书天宝九载六月(金石/录)
   淄州
    (春秋战国皆属齐秦属齐郡汉属济南乐安/国后汉因之晋属乐安国后魏置东清河郡)
    (北齐郡废隋置淄州大业初州废并入齐郡/唐武德元年置淄州天宝元年曰淄州郡今)
    (县四/邹平) (淄川/高苑) (长山/)
魏孙炎碑
卷二 第 16b 页 WYG0682-0204b.png
 在长山县西南三十里长白山东并碑阴门徒姓名
 甘露五年立(访碑/录)
魏孙炎妻碑(佚/)
唐城门楼颂
 沧海陆沈先生撰书人名缺开元十二年三月二十
 七日建
唐立郑司农碑
 唐史承节撰双思贞行书开元十三年正月立(金石/录)
卷二 第 17a 页 WYG0682-0204c.png
唐开元寺碑
 唐淄州刺史李邕撰并书开元寺隋所建本名正等
 唐初改曰大云中宗初沙门玄沼重修又改曰神龙
 寺玄宗亲书额改为开元碑以开元二十八年七月
 立(集古/录目)
 碑初载于本寺后人移置郡廨败屋下余为是州迁
 于便坐用木为栏楯以护之云(金石/录)
唐谥文宣王进封兖国公等诏
卷二 第 17b 页 WYG0682-0204d.png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诏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使三
 公持节策命陵庙加人洒扫封后嗣为文宣公正庙
 像南面之位弟子东西列侍追封颜子为兖国公闵
 子等九人为侯曾子等六十七(缺/)
 
 
唐淄川郡述德记并诗序
 记崔器撰序崔尚蒋涣王晃等撰诗李邕撰天宝十
卷二 第 18a 页 WYG0682-0205a.png
 载九月立(复齐/碑录)
唐平卢节度薛平纪绩述
 唐柏元封撰八分书无姓名篆额长庆三年三月(金/石)
 (录/)
唐醴泉寺志公碑
 在邹平县长白山上(访碑/录)
唐高苑令袁仁德政碑
 碑缺不见立石年月在本县(访碑/录)
卷二 第 18b 页 WYG0682-0205b.png
唐裴行机德政碑
 在高苑县(诸道石/刻录)
郑司农碑
 崔潜撰分书无年月(诸道石/刻录)
唐饯小魏使君诗
唐刘思穆碑
颜神庙碑
 三碑诸道石刻录
卷二 第 19a 页 WYG0682-0205c.png
周广教院长老和尚碑
   淮阳军
    (春秋战国属宋鲁秦属薛郡汉属东海郡后/汉为下邳国晋宋因之梁为武州及下邳郡)
    (后魏为东徐州后周为邳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复属下邳郡唐置邳州后州废)
    (属泗州又属徐州皇朝置淮阳/军今县二 下邳 宿迁)
汉祝长严䜣碑
 政和中下邳民耕地得之碑云惟汉中兴卯金休烈
 和平元年岁治东宫星属角房月建朱鸟中吕之均
卷二 第 19b 页 WYG0682-0205d.png
 万物慈射又云伊叹严君䜣字少通兆自楚庄祖考
 相承招命道术治严氏春秋冯氏章句又云幼为郡
 掾史会稽诸暨尉乌程毗陵馀暨章安山阴长以病
 去官后为丹阳陵阳丞守春谷长举孝廉迁东(缺/)
 侯相下邳祝长典牧十里所在若神其后有铭铭为
 五言颇残缺难读云(金石/录)
 山阴长陵阳丞春谷长东牟相祝长年六十九以威
 宗和平元年卒其云岁治东宫星属角房月建朱鸟
卷二 第 20a 页 WYG0682-0206a.png
 中吕之均者谓庚寅四月也(𨽻/释)
 (缺/)苔满字土埋龟风雨销(缺/)
 旧见无人知是蔡邕碑元祐中苏迈书胡恭语谓此
 与刘宽碑同建诗为不诬予谓此固汉𨽻之上品似
 非中郎笔法(𨽻/续)
汉太尉陈球前碑
 汉故太尉陈公之碑篆额陈公名球字伯真下邳淮
 浦人三剖郡符五入卿寺再为三公灵帝光和二年
卷二 第 20b 页 WYG0682-0206b.png
 卒(𨽻/释)
 球有两碑皆在下邳其一已残缺此碑差完可考(金/石)
 (录/)
汉太尉陈球碑阴
 碑阴故吏故民凡四千人各有出钱之数陈公两碑
 书法皆不精此则远过之此碑惟存穿之下横两列
 馀皆剥落矣水经云下邳陈球墓前有三碑是弟子
 管宁华歆等造此碑所见皆故吏故民而无管华姓
卷二 第 21a 页 WYG0682-0206c.png
 名岂与刘宽碑相类其一则弟子所立乎陈公两碑
 皆在淮阳莫适为先后赵氏但有一碑阴而水经谓
 墓有三碑似亦指碑阴为一也此碑有两裂又与前
  一碑同故(缺/)
 
 稍迁繁阳令太尉杨秉表球为零陵太守后累拜司
 空光和元年迁太尉坐曰蚀免复拜光禄大夫与司
 徒刘合等谋诛宦官曹节等不果下狱死其卒时文
卷二 第 21b 页 WYG0682-0206d.png
 字磨灭不可读惟云年六十有二(集古/录)
 汉故太尉陈公之碑篆额公既不得其死门人或畏
 惮凶焰必不敢立石双表也两碑之前几二百字可
 读其末则文字凋落如晨星相望岂其间盖有愤怼
 哀切之语后来益有所惧而剔之乎(𨽻/释)
唐圯桥碑
 无书撰人名氏(诸道石/刻录)
 城东南有小沂水水上有桥楚人谓桥曰圯张良遇
卷二 第 22a 页 WYG0682-0207a.png
 黄石公于下即此(舆地/记)
唐圯上图赞
 唐李德裕撰沈传师正书永贞元年(诸道石/刻录)
唐圯上图赞
 唐李德裕撰齐推正书元和五年三月(金石/录)
  京东西路
   南京
    (应天府高辛氏子阏伯所居商邱也周武王/封微子启是为宋国战国时齐楚魏灭之三)
卷二 第 22b 页 WYG0682-0207b.png
    (分其地秦置砀郡汉为梁国东汉晋因之元/魏为梁郡后周置梁州隋开皇初郡废十六)
    (年置宋州大业初州废又为梁郡唐复为宋/州天宝元年曰睢阳郡梁号为宣武军节度)
    (后唐改归德军皇朝景德四年升应天府大/中祥符七缺)
秦诅楚文
 余所藏凡有三本其一祀巫咸旧在凤翔府廨今归
 御府此本是也其一祀大沈久湫藏于南京蔡氐其
 一祀亚驼藏于洛阳刘氏秦以前遗迹见于今者绝
 少此文皆出于近世而刻画完好文词字札奇古可
卷二 第 23a 页 WYG0682-0207c.png
 喜元祐间张芸叟黄鲁直皆以今文训释之然小有
 异同(金石/录)
 治平中渭之耕者得之于朝那湫傍熙宁初蔡挺于
 正为渭帅乃徙置郡廨其辞正与巫咸文同而字体
 亦相类惟大沈久湫神名与后称尧剂楚师巫咸文
 云克楚楚不同者二字盖亦当时同刻之文也(叶/石)
 (林/)
 碑藏故枢副敏肃蔡公屋壁实熙宁戊申后七十一
卷二 第 23b 页 WYG0682-0207d.png
 祀岁在敦牂故第燔毁武略大夫汶阳李伯祥来宰
 宋城雅好古文徙置郡廨属予以岁月纪于碑阴首
 夏戊午前府从事代郡毕造记盖绍兴八年也(本碑/跋尾)
汉山阳太守祝睦碑
 碑云君讳睦字元德其下遂阙灭不能成文惟其官
 寿年月可见云宾于王庭除北海长史云云迁常山
 相山阳太守年六十有八延熹七年八月丁巳卒睦
 有二碑皆在今南京虞城县此碑不见世次而后碑
卷二 第 24a 页 WYG0682-0208a.png
 则颇完(集古/录)
   兖州
    (袭庆府大都督府春秋战国为鲁邾二国之/境秦置薛郡二汉属鲁国太山山阳郡晋属)
    (鲁郡山阳兼置兖州宋属鲁郡太山高平魏/后为晋郡北齐改为任城郡隋开皇三年郡)
    (废大业二年改兖州为鲁郡唐武德初克徐/圆朗复曰兖州天宝元年曰鲁郡后升太宁)
    (军节度周降防禦皇朝建隆元年复太宁军/大中祥符元年升都督府令县七 瑕丘)
    (奉符/仙源) (泗水/莱芜) (龚邱/邹县)
秦泰山刻石并二世诏
卷二 第 24b 页 WYG0682-0208b.png
 李斯篆在奉符县泰山顶上(访碑/录)
 小篆之法出于秦相李斯斯之相秦焚弃典籍遂欲
 灭先王之法而至已之所作则为万世不可朽之计
 何其愚哉按史记秦始皇帝行幸天下凡六刻石及
  二世立又刻诏书于其傍今皆亡矣独泰山顶上二
 世诏仅在所存仅十字耳今俗传峄山碑者史记不
 载又其字特差大不类泰山存者其本出于徐铉又
 有别本出于夏竦家自唐封演已言峄山碑非真而
卷二 第 25a 页 WYG0682-0208c.png
 杜甫直谓枣木传刻云余友人江休复谪官于奉符
 尝自至泰山顶上视秦所刻石处云石顽不可镌凿
 不知当时何以刻也其四面皆石无草木而野火不
 及故能若此之久也然风雨所剥其存者才数十字
 而已(集古/录)
 大中祥符岁真宗皇帝东封此山兖州太守模本以
 献凡四十馀字其后宋莒公模刻于石欧阳公载于
 集古录者皆同盖碑石为四面其三面稍磨灭故不
卷二 第 25b 页 WYG0682-0208d.png
 传世所见者特二世诏书数十字而已大观间汶阳
 刘斯立亲至泰山绝顶见碑四面有字乃模以归文
 虽残缺皆首尾完具不可识者无几于是秦篆字本
 复传世间矣碑既出斯立模其文刻石自为后序谓
 之泰山秦篆谱云(金石/录)
 史记载秦始皇帝及二世皆行幸郡县立石刻辞今
 世传泰山篆字可读惟二世诏五十许字而始皇刻
 辞谓已亡莫可复见宋丞相莒公镇东平日遣工就
卷二 第 26a 页 WYG0682-0209a.png
 泰山摹倚墨本以庆历戊子岁别刻新石亲作后序
 止有四十八字欧阳文忠公集古录亦言及人江邻
 几守官奉符亲到碑下才有此数十字而已余以大
 观二年春从二三乡人登泰山宿绝顶首访秦篆徘
 徊碑下其石埋植土中高不过四五尺形制似方而
 非方四面广狭皆不等因其自然不加磨砻所谓五
 十许字者在南面稍平处人常所抚拓故士大夫多
 得见之其三面犹残缺蔽闇人不措意余审观之隐
卷二 第 26b 页 WYG0682-0209b.png
 隐有若字㾗刮摩垢蚀试令抚以纸墨渐若可辨自
 此益使加工抚之然终意其未也政和三年秋复宿
 岳上亲以毡推从事校之他本始为完善盖四面周
 围悉有刻字总二十二行行十二字字从西南起以
 北东南为次西面六行北面三行东面六行南面七
 行其末有制曰可三字复转在西南棱上每行字数
 同而每面行数乃不同如此广狭不等居然可见其
 十二行是始皇辞其十行是二世词以史记證之文
卷二 第 27a 页 WYG0682-0209c.png
 意皆具计其缺处字数适同于是泰山之篆遂成完
 篇宋欧阳二公初未尝到惟凭工匠所说无(缺/)惟人
 多以二公为信故亦不复详阅余既得墨本并得碑
 之形象制度以归旧观闻之多来访问倦于屡报乃
 为此谱太凡篆字二百二十有二其可识者百四十
 有六今亦作篆字书之其毁缺及漫灭不可见者七
 十六以史记文足之注其下谱成犹壁间久幽沉晦
 之迹今遂历然秦至无义不足论然李斯小篆古今
卷二 第 27b 页 WYG0682-0209d.png
 所师经千三百有馀岁而复彰兹可尚也(河间刘/斯立)
秦峄山碑
 在邹县山南二十里亦名邹山秦始皇东行郡县上
 邹峄山刻石颂秦德李斯篆书(寰宇/记)
 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
 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
 自来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
 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此本文宝云是铉所摹
卷二 第 28a 页 WYG0682-0210a.png
 文宝又言尝亲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
 石于长安世多传之(集古/录)
 唐封演闻见记载此碑云后魏大武帝登山使人排
 倒之然而历代模拓之以为楷则邑人疲于供命聚
 薪其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残缺不堪模写然犹求者
 不已有县宰取旧文勒于石碑之上置之县廨今人
 间有峄山碑者皆是新刻之本而杜甫直以为枣木
 传刻者岂又有别本欤按史记二十八年始皇东行
卷二 第 28b 页 WYG0682-0210b.png
 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而
 其颂诗不载其他始皇登名山凡六刻石史记具载
 其词而独遗此文何哉然其文词简古非秦人不能
 为也秦时文字见于今者少此虽传摹之馀然亦自
 可贵(金石/录)
汉居摄坟坛刻石二
 其一云上谷府卿坟坛其一云祝其卿坟坛皆居摄
 二年三月造上谷郡名祝其县名不知所谓府卿与
卷二 第 29a 页 WYG0682-0210c.png
 县卿为何官盖自王莽居摄官名日易故史家不能
 尽纪也其曰坟坛者古未有土木像故为坛以祀之
  两汉时皆如此(金石/录)
汉孔德让碣
 盖其名已磨灭但云字德让者宣尼公二十世孙都
 尉君之子也仕历郡诸曹吏年二十永兴二年七月
 遭疾不禄碑在孔子墓林中永兴孝桓帝王号也都
 尉者宙也(集古/录)
卷二 第 29b 页 WYG0682-0210d.png
 汉𨽻不著书撰人名氏孔君名缺德让其字也孔子
 二十世孙仕至郡诸曹吏碑以永兴中立在孔子墓
 林中(集古/录目)
 孔谦碣其名不甚可辨考孔氏谱得之所谓都尉君
 者太山都尉宙也孔融别传云宙有七子融之次第
 六载于谱录者惟有谦之名见史晨碑
汉孔君墓碣
 在孔子墓林中其额题孔君之墓文已残缺其前云
卷二 第 30a 页 WYG0682-0211a.png
 元年乙未而元年上阙二字按东汉书自建武以后
 惟桓帝永寿元年岁次乙未其他有三乙未皆非元
 年然则此碣所阙二字当为永寿也(金石/录)
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
 碑云永寿二年岁在涒滩霜月之灵皇极之日永寿
 桓帝年号也按尔雅云岁在申曰涒滩桓帝永兴三
 年正月戊申大赦改元永寿明年岁次丙申日岁在
 涒滩是矣霜月之灵皇极之日莫晓其义疑是九月
卷二 第 30b 页 WYG0682-0211b.png
 五日(集古/录)
 汉𨽻不著书撰人名氏据碑孔子舅颜氏君鲁亲里
 并官圣妃后安乐里鲁相河南京人韩敕字叔节复
 其里中繇役以尊孔子孔子庙旧岁车见毁于秦项
 之际敕修立宅庙造俎豆瑟鼓之属吏作二舆时桓
 帝永寿二年也(集古/录目)
汉韩敕碑阴题名
 自曲成侯王嵩二百河南成皋苏汉明二百而下共
卷二 第 31a 页 WYG0682-0211c.png
 六十二人孔彪孔宙皆在列中(复斋/碑录)
汉韩敕修孔庙后碑
 碑云皇汉帝元永寿三年青龙建酉(缺/)   升布
 天德帝拜大臣曾曾玄玄云云末有府君讳敕字叔
 节等题名十一人阙里祖庭记有永寿三年韩敕修
 孔子墓碑在墓林中当是此碑(复齐/碑录)
 威宗永寿三年立其间云修饰旧宅改画圣像立礼
 乐器车舆荐席墙屋坛井皆修庙事也其云谒庙拜
卷二 第 31b 页 WYG0682-0211d.png
 墓谓孔墓也(𨽻/释)
汉韩敕孔庙后碑阴
 碑阴凡五列所题士大夫可辨者七十人不名者八
 人汉人题名有称徵试博士者此碑一人称徵士盖
 聘召而不行者自第二至第五列以其后四行直书
 冢下复民姓名皆群小也故不当律令后一行云永
 寿三年孔从事所立(𨽻/续)
汉韩敕孔庙后碑两侧题名
卷二 第 32a 页 WYG0682-0212a.png
 两题名广不及尺长如其碑盖是刻于两傍者赵氏
 录韩君后碑亦有阴岂即此耶或别有之也大中祥
 符年遣翰林待诏尹熙古书七十二贤赞有镌记在
 其上又有知县庙事孔子四十四代孙景同志之文
 知此在孔林而为韩碑题名较然矣石之一有唐人
 李肱及庆历中辛苦渝题识岁月皆刻于汉字之上
 使古(缺/)   侵蚀吁可惜哉(𨽻/续)
汉泰山都尉孔宙碑
卷二 第 32b 页 WYG0682-0212b.png
 碑云君讳宙字季将孔子十九世孙也年六十一延
 熹六年正月乙未以疾卒于家官阀甚简又或残缺
 不完但见其举孝廉为郎迁元城令遂为泰山都尉
 尔(集古/录)
 𨽻书不著书撰人名氏孔君名宙字季将孔子十九
 世孙后汉桓帝时为泰山都尉以疾致仕碑以延熹
 七年立(集古/录目)
 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篆额孔君名宙即融之父
卷二 第 33a 页 WYG0682-0212c.png
 也历郎中都昌长元城令泰山都尉威宗延熹六年
 正月卒碑以次年七月立(𨽻/释)
汉孔宙碑阴
 碑残缺其姓名邑里尽可见者才六十二人共称弟
 子者十人门生者四十三人故吏者八人
汉吴雄孔子庙置卒史碑
 𨽻书不著名氏其奏曰司徒雄司空戒言前鲁相瑛
 言孔子庙褒成侯四时祠已即去有礼器无常人掌
卷二 第 33b 页 WYG0682-0212d.png
 领乞置百石卒史出三家钱给飨礼元嘉三年奏制
 曰可司徒司空下鲁相承书从事选年四十通经艺
 者永兴元年相平等言司徒司空府除文学掾鲁孔
 和如牒并为赞刻于后吴雄河南人字李直赵戒成
 都人(缺/)   姓已字少卿平原高唐人(集古/录目)
 汉碑在者多磨灭此碑幸完好可读录之以见汉三
  公奏事如此(集古/录)
 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孔和碑无额在仙源县威宗
卷二 第 34a 页 WYG0682-0213a.png
 永兴元年立碑载孔子十九世孙麟廉请置百石卒
 史一人掌庙中礼器鲁相乙瑛书言之于朝司徒吴
 雄司空赵戒奏于上诏鲁相选年四十以上通一经
 者为之时瑛已满秩(缺/) 相平复以其事上于朝嘉
 祐中都守张稚圭按图经云钟繇书繇以魏太和四
 年卒去永兴盖七十八年图经所云非也(𨽻/释)
 (缺/)
 
卷二 第 34b 页 WYG0682-0213b.png
 到官谒孔子冢其他文字虽完皆不可次第鲁相晨
 有两碑皆在孔子庙中其一碑云臣蒙恩受任符守
 得在奎娄周孔旧寓又云臣以建宁元年到官其一
 碑云鲁相河南史君讳晨字伯时从越骑校尉拜以
 建宁元年四月十一日戊子到官然则斯碑所载名
 晨者盖鲁相史晨也(金石/录)
 汉故司空孔公文碑𨽻额阙里祖庭记云孔林有司
 空孔扶碑碑录云司农孔峡碑在仙源县墓前建宁
卷二 第 35a 页 WYG0682-0213c.png
 元年立农峡二字乃传写之讹其文上一半皆已沦
 缺仅存其下九行多者十有四字碑云孔子十九世
 孙则泰山都尉宙河东太守彪临鲁令僖之从昆弟
 也顺宗纪阳嘉二年六月太常鲁国孔扶为司空注
 云字仲渊次年十一月免详此碑之辞乃司空当国
 时辟史晨之父为士曹属东阁祭酒后三十有三年
 当灵帝建宁之元年晨自越骑校尉拜鲁相以三月
 丙申受命四月戊午到官既谒见圣冢遂为司空公
卷二 第 35b 页 WYG0682-0213d.png
 刻(缺/) 其文云五内惨恻霰然(缺/)   亡父见(缺/)
    以示后昆盖是怀(缺/)    非表阡纳圹
 之文也赵氏以为鲁相谒孔子文当是不见其额之
 故也(𨽻/续)
汉史晨祠孔庙奏铭
 鲁相上尚书章其略云建宁二年三月癸卯朔七日
 己酉鲁相史晨长史臣谦顿首死罪上尚书臣晨顿
 首顿首死罪死罪臣以元年到官行秋飨饮酒泮宫
卷二 第 36a 页 WYG0682-0214a.png
 复礼孔子宅而无公出海脯之祠臣辄依社稷出王
 家谷春秋行礼建宁灵帝年号也于此见汉制天子
 之尊其辞补顿首死罪而不敢斥至尊因尚书以致
 达而已余家集录汉碑颇多亦有奏章患其磨灭独
 斯碑首尾字备可见当时之制也(集古/录)
 鲁相史晨祠孔庙奏铭灵帝建宁二年立按永兴元
 年孔和碑载吴雄奏用辟雍礼春秋飨孔庙出王家
 钱给大酒直距此终十有七年史晨复云到官秋飨
卷二 第 36b 页 WYG0682-0214b.png
 无公出酒脯之祠至于自用俸钱乞依社稷出王家
 榖以共禋祀此盖有司崇奉不虔旋踵废革也孔和
 碑中吴雄奏章则云奏雒阳宫此亦奏牍乃云上尚
 书者郡国异于朝廷不敢直达帝所因尚书以闻也
 (樊/毅)
 下民(缺/)   与此同
汉史晨飨孔庙后碑
 碑云鲁相河南史晨字伯时从越骑校尉拜以建宁
卷二 第 37a 页 WYG0682-0214c.png
 元年四月十一日戊子到官乃以今日拜孔子冢后
 有天授二年马元贞题(复齐/碑录)
 前碑载奏请之章此碑叙飨礼之盛其补墙垣治渎
 井种梓守冢皆在飨庙之后字画亦大小不等盖史
 君孔林中事不一书也(𨽻/释)
汉鲁相谒孔庙残碑
 文已残缺碑云帝命英授俾相于鲁吉日令辰钦谒
 (下/缺)存者八行共百七字兖州石氏题为驻跸亭前新
卷二 第 37b 页 WYG0682-0214d.png
 碑(复齐/碑录)
 首尾上下皆碎裂馀石才有数行前有帝命筴授俾
 相于鲁吉日令辰钦谒十四字又云春秋蒸尝几以
 获福盖是谒庙之文题为驻跸亭前断碑此亭盖在
 阙里赵氏著录有鲁相谒孔子碑而无其说疑即此
 也(𨽻/释)
汉博陵太守孔彪碑
 其名字磨灭不可见而世次官阀粗可考云孔子十
卷二 第 38a 页 WYG0682-0215a.png
 九代孙颍川君之元子也举孝廉除郎中博昌长遭
 太守君忧服竟拜尚书侍郎治书御史博陵太守迁
 下邳相河东太守建宁四年(缺/)月卒其馀文字历历
 可读以其断绝处(缺/)  难续故(缺/) 录然其终始
 略可见矣(缺/)  字皆亡为可惜也
 欧阳公云孔君名字磨灭不可见今此碑虽残缺而
 名字尚可识云君讳彪字元上建宁四年七月卒(金/石)
 (录/)
卷二 第 38b 页 WYG0682-0215b.png
 汉故博陵太守孔府君碑篆额孔君名彪历郎中博
 昌长京府丞(京上/缺字)尚书侍郎治书御史博陵守下邳
 相河东守以灵帝建宁四年卒(𨽻/释)
汉孔彪碑阴
 故吏司徒掾博陵安平崔烈字威考等十三人皆博
 陵人(复齐/碑录)
汉御史孔翊碑
 熹平元年立在冢前孔子十九世孙州举孝廉拜御
卷二 第 39a 页 WYG0682-0215c.png
 史迁中牟洛阳令(阙里/记)
汉孔乘碑
 君讳乘字敬山修严氏春秋在孔子墓林中(阙里/记)
汉孔林残碑
 篆书碑石中断字画磨灭不可读(阙里/记)
汉御史大夫郑宫碑
 在龚丘县墓下(访碑/录)
汉御史大夫卜式墓碑
卷二 第 39b 页 WYG0682-0215d.png
 在奉符县北二十五里(访碑/录)
 (缺/)
           中侯尚书尚书仆射常山
 相山阳大守以威宗延熹七年卒(𨽻/释)
汉山阳太守祝睦后碑
 前碑不知所立人名字两碑所载官阀寿考年月悉
 同而此碑有立碑人名氏及睦氏世次云故吏王堂
 等窃闻下有述上之功臣有叙君之德其馀文字亦
卷二 第 40a 页 WYG0682-0216a.png
 完可读(集古/录)
 汉𨽻不著书撰人名氏睦故吏王堂等所立其所叙
 述与前碑同(集古/录)
 汉故山阳太守祝君碑颂篆额与前碑皆在应食之
 逆数而上十月无甲子赵德夫金石录识于目录之
 下云建宁二年六月然此碑其稍漫不可识者则十
 有四字其可识者三百十字而十月甲子又特全好
 无昏舛可信而不疑况是年六月一日辛未亦无甲
卷二 第 40b 页 WYG0682-0216b.png
 子惟建宁三年十月乃正得甲子朔碑所谓其二年
 者元年之后二年也(集古/后录)
 
 
 
 
 
 宝刻丛编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