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寶刻叢編卷一
             宋陳思
  京畿
公元621年
   東京(開封府春秋時為衛陳鄭三國之境戰國時屬魏秦属三州郡漢属陳留河南潁川淮陽郡東漢淮陽為國陳晉属陳留滎陽潁川元魏陳留許昌東魏分置開封郡兼立梁州北齊開封郡周改梁州汴州隋開皇初陳留大業初汴州分入滎陽等郡唐武徳四年復立汴州梁以周建國陞為東京開封府後唐復為汴州宣武軍晉復陞為東京開封府漢周及皇朝因之今縣十四丘開封祥符尉氏陳留雍丘中牟東明陽武扶溝酸棗鄢陵長垣咸平)
石鼓文(互見鳯翔)
 舊在岐陽孔子世傳周宣王刻石史籀大觀中鳯翔遷入辟雍後入保和殿(諸道石刻錄)
公元1052年
 石鼓文不見稱於前世至唐人始盛稱之而韋應物以為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詩爾韓退之以為宣王之鼓在今鳯翔孔子中鼔有十先時散棄于野鄭餘慶置于廟而亡其皇祐四年向傳師求于民間得之十鼓乃足其文可見者四百六十五摩滅不可識者過半余所集錄文之古者莫先於此然其可疑者三四今世所有桓靈時碑往往尚在距今未及千嵗大書深刻摩滅者十猶八九此鼔按太史公年表宣王共和元年至今嘉祐八年千有九百一十四年鼓文細而刻淺理豈得存其可疑者一也其字古而有法其言與雅頌同文詩書所傳之外三代文章真跡在者惟此而已然自漢以來博古好奇之士皆畧而不道此其可疑者二也隋氏蔵書最多其志所錄秦始皇刻石婆羅門外國書皆有而獨無石鼓遺近錄逺不宜如此此其可疑者三也前世傳記所載古逺奇怪事類虚誕而難信况傳記不載不知韋韓二君何據而知為文宣之鼓也隋唐古今書籍粗備豈當時猶有所見而今不見之耶然退之好古不妄者余姑取以為信爾至于字畫亦非史籀不能作也(集古錄)
 歐陽文忠公以為今世所有桓靈時碑往往而在距今未及千載大書深刻摩滅者十猶八九此鼓自宣王時至今千有九百餘年鼓文細而刻淺理豈得以此可疑余觀秦以前碑刻如此鼔及詛楚文泰山秦篆麄石如今以為碓臼石性堅頑難壞又不堪用故能存至今以後碑碣石雖精好然亦易剥缺往往為人取作柱礎之類葢古人用意深逺事事有理類如此况此文字畫奇古決非周以後所能到文忠公以謂史籀不能作此論是也(金石錄)
 歐公集古所錄其文可見者四百六十有三磨不可識者過半今資古所錄其文可見者四百七十有四磨滅不可識者十二三葢余先世所蔵本猶在集古之前
 國朝崇寧中蔡京辟雍十鼓講堂後余嘗見之辟雍徙置禁中岐下摹本殊失古意併錄之以見三代書蹤非後世摹冩所能及也(資古紹志錄)
 石鼓十篇大抵為漁狩而作甲言漁乙丙丁戊庚辛壬癸言狩乙癸言除道皆言為田狩除道言策命諸臣己言享社而皆有事于田狩也辛言漁狩而歸也十篇而次以十日後人之次也石鼔不見稱於前代至唐始出於岐陽先時散棄於野鄭餘慶取置於鳯翔夫子廟堂而亡其皇祐四年向傳師求於民間得之十鼔於是乎足信神異之物終自合大觀中致之辟廱後復取入保和殿靖康之變未知遷徙否世言石鼔周宣王之所作葢本韓退之之歌也韋應物以為文王之鼔至宣王刻詩不知二公之言何所據見然前代皆患其文難讀樵今所得漫滅之外字字可曉但其文不備故有得而成辭者有不得成辭者焉然篆書之始大槩有三皇之後始用古文史籀之後用大秦人之後始用小篆樵自續汗簡古尚書分音之韻作象類之書其於古今文字粗識變更觀此十篇皆是秦篆秦篆小篆也簡近而易曉其間可疑者若以也為殹以丞為丞之類是也及攷之銘器殹見於秦斤㞼見於權正如作越語者豈不知其人生於越秦篆豈不知其人生於秦乎秦篆本于本於古文石鼓之書間用古文者以篆書之所本也秦人雖創小篆實因古文籀書加減取成類耳其不得加減者用舊文或曰石鼔秦文也知為何代文乎曰秦自恵文稱王始皇稱帝今其文有曰嗣王有曰天子天子可謂帝亦可謂王故知此則恵文之後始皇之前所作也或曰文則爾也石鼓何義乎曰古人制器猶作字也必有所取象若尊若彛若爵之類是也皆是鳥獸形而自其口注其受大者則取諸畜獸其受小者則取諸禽鳥先儒不達理於尊彛則妄造不適用之器而畫以鳥獸形爵雖爵而又不適宣和間所得地中之器為多故倣古而鑄祭器因以賜大臣制作不類常祀之器應知先儒之説多虛文也近陸氏所作禮庶㡬於古乎其於禮圖固有間矣欵識之用則亦如是而取諸器物商人之識多以盤周人之識多以鼎盤鼎雖適用之器然為銘識盤鼎不必適於用也但其器之形耳石鼓之作殆此類也嗚呼鼎鬲逺矣世變風移石鼓者其立碑之漸與然觀今中原所得地中之物多是盤鼎鐘鬲南粤所得地中之物多是銅鼓其間有有文字有無文字者然皆作鼔形此由其風俗所用南粤多銅錫故其鼔以銅岐周美石故其鼔以石此又由其土之所出也或言楚蜀之地中間亦有得銅鼔南粤與楚北連岐雍豈其習尚者多同與(鄭樵石鼔音序)
公元774年
 石鼓文周宣王獵碣也唐自貞觀以來蘇勗李嗣真張懷瓘竇臮竇䝉徐浩以為史籀筆蹟虞世南歐陽詢禇遂良皆有墨妙之稱杜甫八分小篆歌叙歴代書亦厠之倉頡李斯之間其後韋應物韓愈稱述尤為稱至本朝歐陽脩作集古錄始設三疑以韋韓之説為無所考據後人因其疑而增廣南渡之後鄭樵者作釋音且為之序乃摘㞼殹二字以為見於秦斤秦權而指以為秦鼓偽劉詞臣定國宇文泰嘗蒐岐陽而指以為後周嗚呼二子不足石鼔重輕近人稍有惑其説者故予不得不辨集古之一疑曰漢桓靈大書深刻磨滅十八九自宣王至今為尤逺鼓文細而刻淺理豈得存予謂碑刻存亡石質美惡纂拓之多寡水火風雨之及與不及不可以年祀久近論也且如詛楚文刻於秦恵文王時宣王為未逺而文細刻過於石鼓逺甚由始出於近嵗戕害所不及至一字磨滅顔真卿干祿字刻於大歴九年顯暴於世工人以為衣食業摹拓為多至開成四年纔六十六載而遽已訛闕由是言之年祀久近不足推其存亡無可疑者二疑以為自漢以來博古之士畧而不道三疑以謂隋世蔵書最多獨無此刻予謂金石遺文溷於瓦礫歴代湮没而後世始顯者為多三代彛器或得於近嵗制度精妙馬融鄭玄所不知者詛楚文筆蹟髙妙世人無復異論而歴秦漢以來數千百年湮沉泉壤近嵗始出於人間不可不稱前人不錄於隋氏而指為近世偽物也予意此鼔之刻雖載於傳記經歴亂離散落草莽至唐之初文物稍盛好事者始加採錄乃復顯於世及蘇朂叙記尤喜余言之為得也則夫隋世之不錄無足疑者况唐之文籍視今為甚備學者不敢臆説貞觀以來諸公之説若出一人不特起於韋韓也而韋應物以為文王時宣王刻詩言之如是之詳當時無一人非之傳記必有可考者矣小篆作本大篆丞殹二字見於秦器固無害况㞼字従山取山髙奉丞之義著在説文字體宜然非始於秦也唐初宇文周為甚近事尚在長老耳使文帝鐫功勒成以告萬世細事宜時共知之况蘇朂之祖邳公綽用事於周文物號令悉出其手豈得賢子孫乃不知其祖之所作者嗚呼三代石刻存於世者壇山吉日癸巳刻與此耳而吉日癸巳無所考據獨此鼓昔人稱説如是詳觀字畫竒古足以追想三代遺風學者可以知篆𨽻之所自出好異者又附㑹異説詆訾之亦已甚矣其鼓有十因其石之自然粗有鼓形字刻於其旁石質堅頑今人為確磑者其初散在陳倉野中韓吏部博士時請於祭酒欲以槖駞輿致太學不從鄭餘慶始遷之鳳翔孔子五代之亂又復散失本朝司馬池鳳翔復輦至府學門廡下而亡其皇祐四年向傳師搜訪而足之大觀中歸於京師詔以金填其文以示貴重且絶模拓之患初致之辟廱後移入保和殿靖康之末保和珍異北去或傳濟河大風不可致者皆棄之中流今其存亡未可知則拓本留於世者宜與法書並蔵詎可輕議也㢤紹興己卯嵗予得此本於上庠喜而不寐自装治成帙因取薛尚功鄭樵二音参校同異考覈字書是正之書於帙之後不知者姑兩存之以俟博洽君子而質焉(復齋碑錄)
 自周至戰國遺文見於金石不過三數祐陵悉萃之保和寳䕶甚至用金填鼔文以絶模拓一旦干戈擾攘四海横流冺焉無復遺蹤可哀歎(施宿石鼔音䟦)
秦祀巫咸文(互見鳯翔)
 舊在鳳翔府廨今歸御府以前遺蹟見於今者絶少此文出於近世刻畫完好文詞字札奇古可喜(金石錄)
 秦篆俗謂之詛楚文葢楚兵來代而禱神之詞也首稱穆公楚成王盟好楚王相倍十八世之約以世家推之楚自成王十八世而至頃襄王秦自穆公十八世而至惠文王惠文末年與楚數相攻伐當時之所作也(集古錄目)
 秦記巫咸文俗謂之詛楚文總二百二十六字滅及漫不可辨者三十四字以大沈乆湫文相参其滅完字適相補而以古文考之可盡讀云(葉石林)
玉璽
 元符中咸陽所獲傳國璽也初至京師執政以示故將作監李誡誡手自摹印之凢二本以其一見遺焉(金石錄)
方先生畫賛
公元356年
 晉夏侯湛永和十二年書與王敬仁以為右軍碑石舊在丁文簡家今在將作監官庫(諸道石刻錄)
智永真草千文
 陳浮屠智永書字為真相間末有唐虞世南小楷七十八字石在夏守贇太尉家(諸道石刻錄)
 世傳浮屠智永書考字畫時有筆法不類者雜於其間疑其石有亡後人補足之雖識者覽之可以自擇然終汩其真遂去其偽者二百六十五字不以不足為嫌蔡君謨今世知書者猶云未能盡去梁書武帝王羲之所書千字周興嗣以韻次之官法帖漢章帝所書百餘字其言有海鹹河淡之類葢前世學書者多為此語不獨始於羲之
 智永千文後七十八字虞世南所書言不成文信筆偶然耳其字畫精妙平生所書碑刻多矣皆莫及也豈矜持不用意更有優劣耶(集古錄)
 世傳智永書非也葢智永陳時而此書虎字民字基字皆闕之以避唐諱乃明皇以後人所書不然筆法本出智永後來臨摹入石爾其間二十八行字畫不類葢舊本不完國初時人補足(金石録)
五言帝京
公元645年
 唐太宗皇帝御製禇遂良行書貞觀十九年八月(金石錄)
窣堵波幢銘
公元745年
 唐劉仲丘撰薛希昌八分書天寳四載七月立(金石録)
唐懷素草書自敘
公元777年
 僧懷素撰并書大歴十二年十月石在將作監(諸道石刻録)
禹廟寳林二詩
 㑹稽内史徐浩撰并書無年月石宋宣獻家(諸道石刻録)
唐東平王寫真院記
公元890年
 唐李嵠大順元年立在相國寺(訪碑録)
經蔵西天法禪師碑(諸道石刻録)
淳化閣帖十卷
 太宗皇帝時嘗遣使者天下購募前賢真蹟以為法帖十卷鏤板蔵之每有大臣進登二府者則賜以一本其後不賜或傳板御書院往時禁中火灾板被焚遂不復賜或云板今在但不賜爾故人間尤以官法帖為難得(集古録)
公元1088年
 唐太宗王逸少書使魏徵禇遂良真偽太宗古今書而使王著辨精觕定為法帖此十卷是也其間一手偽帖大半甚者千字文漢章帝張旭王子敬俗人智永逸少如其間以子敬及真智永逸少者猶不失為名帖余嘗於檢校太師李瑋第觀侍中王貽永所收晉帖一卷武帝王戎謝安陸雲軰法若篆籀體若飛動皆委而弗録獨取郄愔兩行十卷中使慨歎劉孝孫處見柳公權所收䟦子敬帖然太宗卷中辨出乃以逸少一帖在後又一帖不知逸少公權名家如此顧何議長安李氏所收逸少貞觀所收第一著名已非逸少真蹟可知矣獨未知徐璹(徐浩子能刻書)所訪者何如耳余抱疾端憂養目文藝思而得之粗分真偽因䟦逐卷末以貽好事同志百年之後必有擊節賞我者余無富貴願獨好古筆札每滌一硯一軸不知疾雷之在傍而味可忌嘗思陶弘景願為書史大是髙致一念不除行年四十恐死為蠧書魚入金題玉躞間游而不害元祐三年維陽倦游閣書(米元章秘閣法帖)
公元1108年
 淳化中内府博訪遺蹟時翰林侍書王著受詔緒正諸帖雖號工草𨽻然初不深書學又昧古今秘閣法帖十卷中瑤珉雜糅論次乖偽世多耳觀遂以莫辨故禮部米芾元章筆翰薦紳間在淮南幕府日嘗䟦卷尾作數百語頗有條流概舉其目踈畧甚多故諸部中或偽蹟甚而不覺者若李懷琳所作衛夫人逸少闊别稍以帖之類有雖審其偽而譏評未當者若知伯英大令草帖唐人書而不知乃書晉人帖語之類有譏評雖當主名昭然不能辨者若以田疇為非李斯書而不知李陽氷明州中字之類有誤主名者若以晉人章草諸葛亮傳中語遂以為書之類是也其餘舛錯多書家責能書者備故僕於元章慨然古語有之善書不鑒善鑒不書自㓜觀古帖至多毫墨積習未至而心悟神解時有所得故作法帖刋誤凡論真偽皆有據依使鍾王復生不易此評矣元章今已物故恨不示之後髙識予知大觀戊子嵗六月七日西都府院東齋序(黄伯思法帖刋誤序)
秘閣續帖十卷
公元1090年
 元祐五年四月十三日秘書省請以秘閣所蔵墨蹟未經太宗摹刻者刋於石有㫖從之至建中靖國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内出緡錢十五萬趣其工以八月旦日畢釐為十卷上之(本帖䟦尾)
公元1106年
 崇寧丙戌嵗夏調官上都城南昭化坊李表伯旅食無事因假信安劉正夫本自凡十卷用桐紙六十枚凡再浹月乃竟晴窻潔几寂無塵從容墳郭纎㣲差第此書當時緒次間有乖舛及第十卷文陋書惡姑因其舊弗刪除去惟此卷逸少諸子書中乃有弘白一帖(弘白一帖王方慶八代祖見湖州墨妙亭王氏寶章集)書既惡甚語尤淺俗謬厠諸王間殊偽不倫十卷中止去此一帖耳然第四卷中得四月三日問一尚可刪也(東觀餘論)
大觀法帖十卷
 大觀初徽宗淳化帖板已皴裂王著一時標題多誤臨摹失真詔出墨蹟更定彚次其筆意仍俾蔡京書簽卷首刻石太清樓下(施氏大觀帖釋序)
孫過庭書譜
羲之十七帖
公元1108年
 大觀二年九月奉聖摹勒刋石太清樓下(新增)
   開封縣
邊韶
 蔡邕書在開封縣東北五里墓前(訪碑録)
邊讓
 在開封縣東北五里墓前(訪碑録)
董襲
 在開封縣東北八里墓側(訪碑録)
   尉氏縣
西平楊期碑
公元621年
 在縣西南四十里三亭鄉楊萬村墓南二十步以唐武徳四年南遷北此(缺)
 然(寰宇記)
唐右庶子府君
公元722年
 姪孺卿沙門重潤分書開元十年七月(復齊碑録)
萊州刺史府君
 撰人姓名沙門重潤分書開元十年七月(復齊碑録)
靈巖寺
公元742年
 唐李邕撰并書天寶元年立(諸道石刻録)
靈州都督李公碑
公元744年
 撰人姓名殘缺混元分書公諱琳碑以天寶三載析木月立(金石錄)
唐刺史封公徳政碑
 文字缺落惟餘首尾(訪碑録)
唐征西大將軍楊僅碑
 在三亭鄉路中(訪碑録)
晉阮籍
 在縣東四十五里阮臺鄉石馬村墓南二文字缺落首尾存(訪碑録)
尉氏李良清徳
公元746年
 在縣衙公門天寳五載立(訪碑録)
唐立晉阮籍嘯䑓
 唐獨孤及撰在縣衙東南二十步籍追遊名賢擕酌長嘯登此也(寰宇記)
   陳留縣
丞相陳平
 在縣北二十里文字磨滅其額云漢丞相陳平之碑(訪碑録)
大司農陳羣
 在縣北二十八里有碑篆文大司農陳羣墓(水經)
河伯申碑
 在縣東北十五里(訪碑録)
   雍丘縣
太尉髙峻
 在縣南五十里大善鄉墓下(訪碑録)
執金吾髙褎碑
 在縣南五十里大善鄉墓下(訪碑録)
魏征虜將軍南州刺史王思賢碑
 在縣北五十里義陽鄉墓下圖經云思賢名亮(訪碑録)封丘縣
陳留太守程封碑
 在縣東二里墓下(訪碑録)
隠士程仲碑
 程隠君墳在縣西南四里碑在墓下(訪碑録)
公元235年
 程仲字孔禮陳留封丘有志明帝青龍三年不起景初二年正始五年徵又不就晉武帝泰始二年卒封元鄉亭侯(寰宇記)
節婦白氏
公元276年
 晉咸寧二年建立白氏程仲妻也二碑同處(訪碑録)
隋寳善寺碑
 大業中安鄉司功程式同修佛像立此碑(訪碑録)
徐州刺史寧逺將軍程超碑
 在縣西北十六里墓下(訪碑録)
   中牟縣
魏太傅鍾繇
 在尉氏西北三十五里鍾城南三里其地今割屬中牟斷折文字磨滅(訪碑録)
晉潘岳
 在縣西北七里平秩鄉墓側(訪碑録)
東魏正覺寺重修佛殿
公元546年
 東魏武定四年建(訪碑録)
北齊正覺寺重修佛殿
公元567年
 北齊天統三年建(訪碑録)
唐立頴考叔
公元741年
 唐王利用撰序劉彚李琚八分書開元二十九年嵗次辛巳嵗(復齋碑録)
唐浦孝子
 唐崔稱撰屈突八分書孝子季通與其父良瑗相繼至行親喪廬墓大歷中宣慰使李季卿以聞有詔褒美墳壠祥符
公元768年
 章聖皇帝西祀汾隂過之詔有司封其墓且禁採樵云碑以大歴三年十月立(金石録)
冲虛真人廟記
公元827年
 唐劉三復李徳裕八分書太和元年十二月(金石録)
列子題名
 唐李徳裕王起題名(訪碑録)
中牟縣壁記(諸道石刻錄)
   陽武縣
東魏征虜孝侯
公元536年
 天平三年立(訪碑録)
陽武縣陶公故縣
公元799年
 唐唐衢撰鄭乃中八分書據記縣圮毁二十五年宦吏寓于佛寺貞元己卯嵗縣令陶鍠修而復之後李倫貞元十九年立此碑(集古録目)
   長垣縣
唐左驍衛大將軍翟仵碑
公元651年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墓側永徽二年塟(訪碑録)
戎州刺史寶亮
公元673年
 唐李儼撰張遂隆分書咸亨四年十月(金石錄)
長垣清徳
 在本縣衙門内(訪碑録)
   酸棗縣
魏酸棗丘悦
公元522年
 在酸棗縣内按其文名字抱僖魏正光三年酸棗民為立碑(訪碑録)
建福寺三門頌成碑
公元717年
 唐中書舍人盧蔵用按前華州鄭縣尉吳光壁集王羲之行書建福寺滑州酸棗縣開元中寺僧增葺之并建三門初成故曰頌成碑以開元五年正月立(集古錄目)
   東明縣
魏徐州刺史韓陵碑
 在縣南二十里(訪碑錄)
   扶溝縣
漢國三老袁良
 碑為𨽻書不著撰人名氏阜卿陳國扶樂人也歴議郎符節令嘗為三老其額曰國三老袁君碑碑以永建中立(集古録目)
公元131年
 漢故國三老袁君碑篆額開封扶溝袁君名良歴郎中謁者將作大匠丞相廣陵太守議郎符節令三老梁相順帝永建六年二月戊辰卒其孫衛尉滂立此石滂以光和年中為相其作九卿當在靈帝之初水經扶溝城北有袁梁碑云陳國扶樂人事與碑合惟水經誤以為梁爾(𨽻釋)
扶溝馬公徳政
公元741年
 唐崔灝分書姓名殘缺開元二十九年馬公名光淑(金石錄)
   鄢陵縣
漢故民吳公
公元172年
 其額題漢故民吳公之碑碑云熹平元年十二月上旬公仲山少立名其他刻畫完好如新文詞拙陋書迹恠而不工漢時石刻存者漸少而此碑特完(金石錄)
 宣和中鄢陵縣延年得之民間碑無其名仲山其字也漢之仕者没有遺愛其州之民為之采石鑱銘則自稱曰故民吳公匿迹韜光不答聘召作碑者體其謙晦之故以民稱之所謂故民者物故之民也其字畫(缺)筆(𨽻釋)
唐立漢文範先生陳君碑
 在鄢陵廟内裴延休文(訪碑録)
 
 
 
 
 寶刻叢編卷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