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682-018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宝刻丛编卷一
             宋 陈思 撰
  京畿
   东京
    (开封府春秋时为卫陈郑三国之境战国时/属魏秦属三州郡汉属陈留河南颍川淮阳)
    (郡东汉改淮阳为国陈晋属陈留荥阳颍川/元魏属陈留许昌东魏分置开封郡兼立梁)
    (州北齐罢开封郡周改梁州为汴州隋开皇/初罢陈留大业初罢汴州分入荥阳等郡唐)
卷一 第 1b 页 WYG0682-0183d.png
    (武德四年复立汴州梁以周建国升为东京/开封府后唐复为汴州宣武军晋复升为东)
    (京开封府汉周及皇朝因之今县十四丘开/封 祥符 尉氏 陈留 雍丘 封)
    (中牟/东明) (阳武/扶沟) (酸枣/鄢陵) (长垣/咸平)
石鼓文(互见凤翔/)
 旧在岐阳孔子庙世传周宣王刻石史籀书大观中
 自凤翔迁入辟雍后入保和殿(诸道石/刻录)
 石鼓文初不见称于前世至唐人始盛称之而韦应
 物以为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诗尔韩退之直以为宣
卷一 第 2a 页 WYG0682-0184a.png
 王之鼓在今凤翔孔子庙中鼓有十先时散弃于野
 郑馀庆置于庙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传师求于民
 间得之十鼓乃足其文可见者四百六十五摩灭不
 可识者过半余所集录文之古者莫先于此然其可
 疑者三四今世所有汉桓灵时碑往往尚在其距今
 未及千岁大书深刻而摩灭者十犹八九此鼓按太
 史公年表自宣王共和元年至今嘉祐八年实千有
 九百一十四年鼓文细而刻浅理岂得存其可疑者
卷一 第 2b 页 WYG0682-0184b.png
 一也其字古而有法其言与雅颂同文而诗书所传
 之外三代文章真迹在者惟此而已然自汉以来博
 古好奇之士皆略而不道此其可疑者二也隋氏藏
 书最多其志所录秦始皇刻石婆罗门外国书皆有
 而独无石鼓遗近录远不宜如此此其可疑者三也
 前世传记所载古远奇怪之事类多虚诞而难信况
 传记不载不知韦韩二君何据而知为文宣之鼓也
 隋唐古今书籍粗备岂当时犹有所见而今不见之
卷一 第 3a 页 WYG0682-0184c.png
 耶然退之好古不妄者余姑取以为信尔至于字画
 亦非史籀不能作也(集古/录)
 欧阳文忠公以为今世所有汉桓灵时碑往往而在
 距今未及千载大书深刻而摩灭者十犹八九此鼓
 自宣王时至今实千有九百馀年鼓文细而刻浅理
 岂得存以此为可疑余观秦以前碑刻如此鼓及诅
 楚文泰山秦篆皆粗石如今世以为碓臼者石性既
 坚顽难坏又不堪他用故能存至今汉以后碑碣石
卷一 第 3b 页 WYG0682-0184d.png
 虽精好然亦易剥缺又往往为人取作柱础之类盖
 古人用意深远事事有理类如此况此文字画奇古
 决非周以后所能到文忠公亦以谓非史籀不能作
 此论是也(金石/录)
 欧公集古所录其文可见者四百六十有三磨灭不
 可识者过半今资古所录其文可见者四百七十有
 四磨灭不可识者十二三盖余先世所藏本犹在集
 古之前也
卷一 第 4a 页 WYG0682-0185a.png
 国朝崇宁中蔡京作辟雍取十鼓置讲堂后余尝见
 之辟雍废徙置禁中而岐下有摹本殊失古意并录
 之以见三代书踪非后世摹写所能及也(资古绍/志录)
 石鼓十篇大抵为渔狩而作甲言渔乙丙丁戊己庚
 辛壬癸言狩乙癸言除道皆言为田狩而除道戊言
 策命诸臣己言享社而皆有事于田狩也辛言渔狩
 而归也十篇而次以十日者后人之次也石鼓不见
 称于前代至唐始出于岐阳先时散弃于野郑馀庆
卷一 第 4b 页 WYG0682-0185b.png
 取置于凤翔之夫子庙堂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传
 师求于民间而得之十鼓于是乎足信知神异之物
 终自合耳大观中致之辟廱后复取入保和殿经靖
 康之变未知其迁徙否世言石鼓者周宣王之所作
 盖本韩退之之歌也韦应物以为文王之鼓至宣王
 刻诗不知二公之言何所据见然前代皆患其文难
 读樵今所得除漫灭之外字字可晓但其文不备故
 有得而成辞者有不得而成辞者焉然篆书之始大
卷一 第 5a 页 WYG0682-0185c.png
 槩有三皇颉之后始用古文史籀之后始用大篆秦
 人之后始用小篆樵自续汗简考古尚书纂分音之
 韵作象类之书其于古今文字粗识变更观此十篇
 皆是秦篆秦篆者小篆也简近而易晓其间有可疑
 者若以也为殹以丞为丞之类是也及考之铭器殹
 见于秦斤丞见于秦权正如作越语者岂不知其人
 生于越作秦篆者岂不知其人生于秦乎秦篆本于
 籀籀本于古文石鼓之书间用古文者以篆书之所
卷一 第 5b 页 WYG0682-0185d.png
 本也秦人虽创小篆实因古文籀书加减之取成类
 耳其不得而加减者用旧文也或曰石鼓固秦文也
 知为何代文乎曰秦自惠文称王始皇称帝今其文
 有曰嗣王有曰天子天子可谓帝亦可谓王故知此
 则惠文之后始皇之前所作也或曰文则尔也石鼓
 何义乎曰古人制器犹作字也必有所取象若尊若
 彝若爵之类是也皆是作鸟兽形而自其口注其受
 大者则取诸畜兽其受小者则取诸禽鸟先儒不达
卷一 第 6a 页 WYG0682-0186a.png
 理于尊彝则妄造不适用之器而画以鸟兽形爵虽
 象爵而又不适用宣和间所得地中之器为多故仿
 古而铸祭器因以赐大臣其制作不类于常祀之器
 应知先儒之说多虚文也近陆氏所作礼象庶几于
 古乎其于礼图固有间矣款识之用则亦如是而取
 诸器物商人之识多以盘周人之识多以鼎盘鼎虽
 适用之器然为铭识之盘鼎不必适于用也但象其
 器之形耳石鼓之作殆此类也呜呼鼎鬲远矣世变
卷一 第 6b 页 WYG0682-0186b.png
 风移石鼓者其立碑之渐与然观今中原人所得地
 中之物多是盘鼎钟鬲南粤人所得地中之物多是
 铜鼓其间有有文字者有无文字者然皆作鼓形此
 由其风俗之所用也南粤多铜锡故其鼓以铜岐周
 多美石故其鼓以石此又由其土之所出也或言楚
 蜀之地中间亦有得铜鼓者南粤与楚蜀北连岐雍
 岂其所习尚者多同与(郑樵石/鼓音序)
 石鼓文周宣王之猎碣也唐自贞观以来苏勖李嗣
卷一 第 7a 页 WYG0682-0186c.png
 真张怀瓘窦暨窦蒙徐浩咸以为史籀笔迹虞世南
 欧阳询褚遂良皆有墨妙之称杜甫八分小篆歌叙
 历代书亦厕之仓颉李斯之间其后韦应物韩愈称
 述尤为称至本朝欧阳脩作集古录始设三疑以韦
 韩之说为无所考据后人因其疑而增广之南渡之
 后有郑樵者作释音且为之序乃摘丞殹二字以为
 见于秦斤秦权而指以为秦鼓伪刘词臣马定国以
 宇文泰尝蒐岐阳而指以为后周物呜呼二子固不
卷一 第 7b 页 WYG0682-0186d.png
 足为石鼓重轻然近人稍有惑其说者故予不得不
 辨集古之一疑曰汉桓灵碑大书深刻磨灭十八九
 自宣王至今为尤远鼓文细而刻浅理岂得存予谓
 碑刻之存亡系石质之美恶纂拓之多寡水火风雨
 之及与不及不可以年祀久近论也且如诅楚文刻
 于秦惠文王时去宣王为未远而文细刻浅过于石
 鼓远甚由始出于近岁戕害所不及至无一字磨灭
 者颜真卿干禄字刻于大历九年显暴于世工人以
卷一 第 8a 页 WYG0682-0187a.png
 为衣食业摹拓为多至开成四年才六十六载而遽
 已讹阙由是言之年祀久近不足推其存亡无可疑
 者二疑以为自汉以来博古之士略而不道三疑以
 谓隋世藏书最多独无此刻予谓金石遗文溷于瓦
 砾历代湮没而后世始显者为多三代彝器或得于
 近岁其制度精妙有马融郑玄所不知者又诅楚文
 笔迹高妙世人无复异论而历秦汉以来数千百年
 湮沉泉壤近岁始出于人间不可谓不称于前人不
卷一 第 8b 页 WYG0682-0187b.png
 录于隋氏而指为近世伪物也予意此鼓之刻虽载
 于传记而经历乱离散落草莽至唐之初文物稍盛
 好事者始加采录乃复显于世及观苏勖叙记尤喜
 余言之为得也则夫隋世之不录又无足疑者况唐
 之文籍视今为甚备而学者不敢为臆说自贞观以
 来诸公之说若出一人固不特起于韦韩也而韦应
 物又以为文王时鼓宣王刻诗言之如是之详当时
 无一人非之传记必有可考者矣小篆之作本于大
卷一 第 9a 页 WYG0682-0187c.png
 篆丞殹二字见于秦器固无害况丞字从山取山高
 奉丞之义著在说文字体宜然非始于秦也唐初去
 宇文周为甚近事语尚在于长老耳使文帝镌功勒
 成以告万世岂细事哉宜时人共知之况苏勖之祖
 邳公绰用事于周文物号令悉出其手岂得其贤子
 孙乃不知其祖之所作者乎呜呼三代石刻存于世
 者坛山吉日癸巳刻与此耳而吉日癸巳无所考据
 独此鼓昔人称说如是之详观其字画奇古足以追
卷一 第 9b 页 WYG0682-0187d.png
 想三代遗风而学者因可以知篆𨽻之所自出好异
 者又附会异说而诋訾之亦已甚矣其鼓有十因其
 石之自然粗有鼓形字刻于其旁石质坚顽类今人
 为确硙者其初散在陈仓野中韩吏部为博士时请
 于祭酒欲以数橐驼舆致太学不从郑馀庆始迁之
 凤翔孔子庙经五代之乱又复散失本朝司马池知
 凤翔复辇至府学之门庑下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
 传师搜访而足之大观中归于京师诏以金填其文
卷一 第 10a 页 WYG0682-0188a.png
 以示贵重且绝模拓之患初致之辟廱后移入保和
 殿靖康之末保和珍异北去或传济河遇大风重不
 可致者皆弃之中流今其存亡特未可知则拓本留
 于世者宜与法书并藏讵可轻议也哉绍兴己卯岁
 予得此本于上庠喜而不寐手自装治成帙因取薛
 尚功郑樵二音参校同异并考覈字书而是正之书
 于帙之后其不知者姑两存之以俟博洽君子而质
 焉(复斋/碑录)
卷一 第 10b 页 WYG0682-0188b.png
 自周至战国遗文见于金石者不过三数祐陵悉萃
 之保和宝护甚至用金填鼓文以绝模拓一旦干戈
 扰攘四海横流泯焉无复遗踪良可哀叹(施宿石/鼓音跋)
秦祀巫咸文(互见凤翔/)
 旧在凤翔府廨今归御府秦以前遗迹见于今者绝
 少此文出于近世而刻画完好文词字札奇古可喜
  (金石/录)
 秦篆俗谓之诅楚文盖楚兵来代而祷神之词也首
卷一 第 11a 页 WYG0682-0188c.png
 称穆公与楚成王有盟好而楚王熊相倍十八世之
 约以世家推之楚自成王十八世而至顷襄王秦自
 穆公十八世而至惠文王惠文王末年与楚数相攻
 伐疑当时之所作也(集古/录目)
 秦记巫咸文俗谓之诅楚文总二百二十六字灭及
 漫不可辨者三十四字以大沈久湫文相参其灭完
 字适相补而以古文考之可尽读云(叶石/林)
秦玉玺文
卷一 第 11b 页 WYG0682-0188d.png
 元符中咸阳所获传国玺也初至京师执政以示故
 将作监李诫诫手自摹印之凡二本以其一见遗焉
 (金石/录)
东方先生画赞
 晋夏侯湛撰永和十二年书与王敬仁世以为王右
 军书碑石旧在丁文简家今在将作监官库(诸道石/刻录)
智永真草千文
 陈浮屠智永书字为真草相间末有唐虞世南小楷
卷一 第 12a 页 WYG0682-0189a.png
 七十八字石在夏守赟太尉家(诸道石/刻录)
 世传为浮屠智永书考其字画时有笔法不类者杂
 于其间疑其石有亡缺后人妄补足之虽识者览之
 可以自择然终汩其真遂去其伪者二百六十五字
 不以文不足为嫌也蔡君谟今世知书者犹云未能
 尽去也梁书言武帝得王羲之所书千字命周兴嗣
 以韵次之今官法帖有汉章帝所书百馀字其言有
 海咸河淡之类盖前世学书者多为此语不独始于
卷一 第 12b 页 WYG0682-0189b.png
 羲之也
 智永千文后七十八字虞世南所书言不成文乃信
 笔偶然耳其字画精妙平生所书碑刻多矣皆莫及
 也岂矜持与不用意更有优劣耶(集古/录)
 世传智永书非也盖智永陈时人而此书虎字民字
 基字皆阙之以避唐讳乃明皇以后人所书不然笔
 法本出智永后来临摹入石尔其间二十八行字画
 不类盖旧本不完国初时人为补足(金石/录)
卷一 第 13a 页 WYG0682-0189c.png
五言帝京篇
 唐太宗皇帝御制褚遂良行书贞观十九年八月(金/石)
 (录/)
唐窣堵波幢铭
 唐刘仲丘撰薛希昌八分书天宝四载七月立(金石/录)
唐怀素草书自叙
 僧怀素撰并书大历十二年十月石在将作监(诸道/石刻)
 (录/)
卷一 第 13b 页 WYG0682-0189d.png
题禹庙宝林二诗
 唐会稽内史徐浩撰并书无年月石在宋宣献家(诸/道)
 (石刻/录)
唐东平王写真院记
 唐李溪撰大顺元年立在相国寺(访碑/录)
唐经藏院西天应法禅师碑
 (诸道石/刻录)
淳化阁帖十卷
卷一 第 14a 页 WYG0682-0190a.png
 太宗皇帝时尝遣使者天下购募前贤真迹集以为
 法帖十卷镂板而藏之每有大臣进登二府者则赐
 以一本其后不赐或传板在御书院往时禁中火灾
 板被焚遂不复赐或云板今在但不赐尔故人间尤
 以官法帖为难得(集古/录)
 唐太宗购王逸少书使魏徵褚遂良定真伪我太宗
 购古今书而使王著辨精觕定为法帖此十卷是也
 其间一手伪帖大半甚者以千字文为汉章帝张旭
卷一 第 14b 页 WYG0682-0190b.png
 为王子敬以俗人学智永为逸少如其间以子敬及
 真智永为逸少者犹不失为名帖余尝于检校太师
 李玮第观侍中王贻永所收晋帖一卷内武帝王戎
 谢安陆云辈法若篆籀体若飞动著皆委而弗录独
 取郤愔两行入十卷中使人慨叹又刘孝孙处见柳
 公权所收跋子敬送梨帖然于太宗卷中辨出乃以
 逸少一帖连在后而云又一帖不知为逸少也公权
 唐名家尚如此顾何议著今长安李氏所收逸少帖
卷一 第 15a 页 WYG0682-0190c.png
 贞观所收第一帖著名已非逸少真迹馀可知矣独
 未知徐璹(徐浩子/能刻书)所访者何如耳余抱疾端忧养目
 文艺思而得之粗分真伪因跋逐卷末以贻好事同
 志百年之后必有击节赏我者余无富贵愿独好古
 人笔札每涤一砚展一轴不知疾雷之在傍而味可
 忌尝思陶弘景愿为主书史大是高致一念不除行
 年四十恐死为蠹书鱼入金题玉躞间游而不害元
 祐三年维阳倦游阁书(米元章跋/秘阁法帖)
卷一 第 15b 页 WYG0682-0190d.png
 淳化中内府既博访古遗迹时翰林侍书王著受诏
 绪正诸帖著虽号工草𨽻然初不深书学又昧古今
 故秘阁法帖十卷中瑶珉杂糅论次乖伪世多耳观
 遂以莫辨故礼部郎米芾元章笔翰妙荐绅间在淮
 南幕府日尝跋卷尾作数百语颇有条流但概举其
 目疏略甚多故诸部中或伪迹著甚而不觉者若李
 怀琳所作卫夫人书逸少阔别稍以帖之类有虽审
 其伪而讥评未当者若知伯英大令诸草帖为唐人
卷一 第 16a 页 WYG0682-0191a.png
 书而不知乃书晋人帖语之类有讥评虽当主名昭
 然而不能辨者若以田畴字为非李斯书而不知乃
 李阳冰明州碑中字之类有误著其主名者若以晋
 人章草诸葛亮传中语遂以为亮书之类是也其馀
 舛错尚多书家责能书者备故仆于元章慨然古语
 有之善书不鉴善鉴不书仆自幼观古帖至多虽毫
 墨积习未至而心悟神解时有所得故作法帖刋误
 凡论真伪皆有据依使钟王复生不易此评矣元章
卷一 第 16b 页 WYG0682-0191b.png
 今已物故恨不示之后有高识赏予知言大观戊子
 岁六月七日西都府院东斋序(黄伯思法/帖刋误序)
秘阁续帖十卷
 元祐五年四月十三日秘书省请以秘阁所藏墨迹
 未经太宗朝摹刻者刋于石有旨从之至建中靖国
 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内出缗钱十五万趣其工以八
 月旦日毕釐为十卷上之(本帖/跋尾)
 崇宁丙戌岁夏调官上都寓城南昭化坊李表伯舍
卷一 第 17a 页 WYG0682-0191c.png
 旅食无事因假信安刘正夫赐本自摹凡十卷用桐
 纸六十枚凡再浃月乃竟晴窗洁几寂无尘虑从容
 坟郭纤微弗差第此书当时绪次间有乖舛及第十
 卷文陋书恶姑因其旧弗删除去惟此卷逸少诸子
 书中乃有弘白一帖(弘白一帖乃王方庆八代祖/见湖州墨妙亭王氏宝章集)
 既恶甚语尤浅俗谬厕诸王间殊伪不伦故十卷中
 止去此一帖耳然第四卷中得四月三日问一帖尚
 可删也(东观/馀论)
卷一 第 17b 页 WYG0682-0191d.png
大观法帖十卷
 大观初徽宗视淳化帖板已皴裂而王著一时标题
 多误临摹或失真诏出墨迹更定汇次订其笔意仍
 俾蔡京书签及卷首刻石太清楼下(施氏大观/帖总释序)
孙过庭书谱
羲之十七帖
 大观二年九月奉圣旨摹勒刋石太清楼下(新/增)
   开封县
卷一 第 18a 页 WYG0682-0192a.png
汉边韶碑
 蔡邕书在开封县东北五里墓前(访碑/录)
汉边让碑
 在开封县东北五里墓前(访碑/录)
汉董袭碑
 在开封县东北八里墓侧(访碑/录)
   尉氏县
汉西平令杨期碑
卷一 第 18b 页 WYG0682-0192b.png
 在县西南四十里三亭乡杨万村墓南二十步以唐
 武德四年自南迁北此(缺/)
 然(寰宇/记)
唐右庶子于府君碑
 侄孺卿撰沙门重润分书开元十年七月(复齐/碑录)
唐莱州刺史于府君碑
 撰人姓名缺沙门重润分书开元十年七月(复齐/碑录)
唐灵岩寺碑
卷一 第 19a 页 WYG0682-0192c.png
 唐李邕撰并书天宝元年立(诸道石/刻录)
唐灵州都督李公碑
 撰人姓名残缺杜混元分书李公讳琳碑以天宝三
 载析木月立(金石/录)
唐刺史封公德政碑
 文字缺落惟馀首尾(访碑/录)
唐征西大将军杨仅碑
 在三亭乡路中(访碑/录)
卷一 第 19b 页 WYG0682-0192d.png
晋阮籍碑
 在县东四十五里阮台乡石马村墓南二十步文字
 缺落惟首尾存(访碑/录)
唐尉氏令李良清德颂
 在县衙公门外天宝五载立(访碑/录)
唐立晋阮籍啸台碑
 唐独孤及撰在县衙东南二十步籍每追游名贤携
 酌长啸登此也(寰宇/记)
卷一 第 20a 页 WYG0682-0193a.png
   陈留县
汉丞相陈平碑
 在县北二十里文字磨灭其额云汉丞相陈平之碑
 (访碑/录)
汉大司农陈群碑
 在县北二十八里有碑篆文大司农陈群墓(水/经)
魏河伯申碑
 在县东北十五里(访碑/录)
卷一 第 20b 页 WYG0682-0193b.png
   雍丘县
汉太尉高峻碑
 在县南五十里大善乡墓下(访碑/录)
汉执金吾高袖碑
 在县南五十里大善乡墓下(访碑/录)
魏征虏将军南州刺史王思贤碑
 在县北五十里义阳乡墓下图经云思贤名亮(访碑/录)
   封丘县
卷一 第 21a 页 WYG0682-0193c.png
汉陈留太守程封碑
 在县东二里墓下(访碑/录)
魏隐士程仲碑
 程隐君坟在县西南四里碑在墓下(访碑/录)
 程仲字孔礼陈留封丘人有志行明帝青龙三年徵
 不起景初二年正始五年徵又不就晋武帝泰始二
 年卒封元乡亭侯(寰宇/记)
魏节妇白氏碑
卷一 第 21b 页 WYG0682-0193d.png
 晋咸宁二年建立白氏程仲妻也二碑同处(访碑/录)
隋宝善寺碑
 大业中安乡司功程式等同修佛像立此碑(访碑/录)
徐州刺史宁远将军程超碑
 在县西北十六里墓下(访碑/录)
   中牟县
魏太傅钟繇碑
 在尉氏西北三十五里钟城南三里其地今割属中
卷一 第 22a 页 WYG0682-0194a.png
 牟碑断折文字磨灭(访碑/录)
晋潘岳碑
 在县西北七里平秩乡墓侧(访碑/录)
东魏正觉寺重修佛殿记
 东魏武定四年建(访碑/录)
北齐正觉寺重修佛殿记
 北齐天统三年建(访碑/录)
唐立颖考叔庙碑
卷一 第 22b 页 WYG0682-0194b.png
 唐王利用撰序刘汇铭李琚八分书开元二十九年
 岁次辛巳岁(复斋/碑录)
唐浦孝子碑
 唐崔称撰屈突寘八分书孝子名季通与其父良瑗
 相继有至行亲丧皆庐墓大历中宣慰使李季卿以
 闻有诏褒美坟垄祥符中
 章圣皇帝西祀汾阴过之诏有司封其墓且禁采樵
 云碑以大历三年十月立(金石/录)
卷一 第 23a 页 WYG0682-0194c.png
唐冲虚真人庙记
 唐刘三复撰李德裕八分书太和元年十二月(金石/录)
列子观题名
 唐李德裕王起题名(访碑/录)
中牟县壁记
 (诸道石/刻录)
   阳武县
东魏征虏阎孝侯碑
卷一 第 23b 页 WYG0682-0194d.png
 天平三年立(访碑/录)
唐阳武县令陶公复故县记
 唐唐衢撰郑乃中八分书据记县圮毁二十五年宦
 吏寓于佛寺贞元己卯岁县令陶锽修而复之后令
 李伦以贞元十九年立此碑(集古/录目)
   长垣县
唐左骁卫大将军翟仵碑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墓侧永徽二年葬(访碑/录)
卷一 第 24a 页 WYG0682-0195a.png
唐戎州刺史董宝亮碑
 唐李俨撰张遂隆分书咸亨四年十月(金石/录)
唐长垣令郑諲清德颂
 在本县衙门内(访碑/录)
   酸枣县
魏酸枣令毌丘悦碑
 在酸枣废县内按其文名悦字抱僖魏正光三年任
 酸枣令民为立碑(访碑/录)
卷一 第 24b 页 WYG0682-0195b.png
唐建福寺三门颂成碑
 唐中书舍人卢藏用按前华州郑县尉吴光壁集王
 羲之行书建福寺在滑州酸枣县开元中寺僧增葺
 之并建三门初成故曰颂成碑以开元五年正月立
 (集古/录目)
   东明县
魏徐州刺史韩陵碑
 在县南二十里(访碑/录)
卷一 第 25a 页 WYG0682-0195c.png
   扶沟县
汉国三老袁良碑
 碑为𨽻书不著书撰人名氏良字阜卿陈国扶乐人
 也历议郎符节令尝为三老其额曰国三老袁君碑
 碑以永建中立(集古/录目)
 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篆额在开封之扶沟袁君名良
 历郎中谒者将作大匠丞相令广陵太守议郎符节
 令国三老梁相以顺帝永建六年二月戊辰卒其孙
卷一 第 25b 页 WYG0682-0195d.png
 卫尉滂立此石滂以光和年中为相其作九卿当在
 灵帝之初水经云扶沟城北有袁梁碑云陈国扶乐
 人事与碑合惟水经误以良为梁尔(𨽻/释)
唐扶沟令马公德政颂
 唐崔灏撰分书姓名残缺开元二十九年立马公名
 光淑(金石/录)
   鄢陵县
汉故民吴公碑
卷一 第 26a 页 WYG0682-0196a.png
 其额题汉故民吴公之碑碑云熹平元年十二月上
 旬吴公仲山少立名迹其他刻画完好如新文词颇
 拙陋书迹怪而不工然汉时石刻存者渐少而此碑
 特完(金石/录)
 宣和中知鄢陵县穆延年得之于民间碑无其名仲
 山其字也汉之仕者没有遗爱其州之民为之采石
 镵铭则自称曰故民吴公匿迹韬光不答聘召作碑
 者体其谦晦之操故以民称之所谓故民者物故之
卷一 第 26b 页 WYG0682-0196b.png
 民也其字画(缺/)    笔(𨽻/释)
唐立汉文范先生陈君碑
 在鄢陵庙内裴延休文(访碑/录)
 
 
 
 
 宝刻丛编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