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1a 页 WYG0663-013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荒政丛书卷九
         湖广布政司参议俞森撰
  义仓考
隋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水旱备度支尚
书长孙平言古者三年耕馀一年之积九年作有三年
之储虽水旱为灾而人无菜色皆由劝导有方蓄积先
备故也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
卷九 第 1b 页 WYG0663-0135b.png
穫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
即委社司执帐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
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自是诸州储峙委积十
五年诏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
费损于后乏绝(观此诏则知当时/义仓亦属虚文耳)十六年又诏社仓准
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
过四斗其后山东频年霖雨皆困水灾所在沈溺天子
遣使开仓赈给前后用谷五百馀万石
卷九 第 2a 页 WYG0663-0136a.png
 胡寅曰赈饥莫要于近其人隋义仓取之于民不厚
 而置仓于当社饥民庶乎有济后世义仓之名固在
 而置于州郡一有凶饥无状有司固不以上闻也良
 有司敢以上闻矣比及报可委吏属出而施之文移
 反覆给散艰阻监临胥吏相与侵没其受惠者大抵
 城郭之近力能自达之人耳居之远者安能扶老携
 幼数百里以就龠合之廪哉必欲有备无患当以隋
 氏为法而择长民之官行劝农之法辅以救荒之政
卷九 第 2b 页 WYG0663-0136b.png
 本末具举民之饥也庶有瘳乎
 丘浚曰义仓之法其名虽美其实于民无益储之于
 当社亦与储之州郡无以异也何也年之丰歉无常
 地之燥湿各异官吏之任用不久人品之邪正不同
 由是观之所谓义者乃所以为不义本以利民反有
 以害之也但见其事烦扰长吏奸而已其于赈恤之
 实诚无益焉然则如之何而可愚窃谓必将义仓见
 储之米归并于有司之仓俾将所储者与在仓之米
卷九 第 3a 页 WYG0663-0136c.png
 挨陈以支遇有荒年照数量支以出计其道里之费
 运之当社之间以给散之(就量用其中/米以为脚费)任其事者不
 必以见任之官散之民者不必以在官之属所司择
 官以委必责以大义委官择人以用必加以殊礼不
 必拘拘于所辖专专于所属如此庶几民受其惠乎
唐贞观初戴胄议自王公以下计垦田秋熟所在为义
仓岁凶以给民太宗善之诏亩税二升粟米粳稻随土
地所宜宽乡敛以所种狭乡据青苗簿而督之田耗十
卷九 第 3b 页 WYG0663-0136d.png
四者免其半耗十七者皆免商贾无田者以其户为九
等出粟自五石至五斗为差下下户及蛮獠不取粟藏
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岁不登
则以赈民或贷为种子至秋而偿著为令高宗以后稍
假以给他费至神龙中略尽玄宗复置之天宝八年天
下义仓米六千馀万石
陆贽奏议臣闻仁君在上则海内无馁殍之人岂必耕
而饷之爨而食之哉盖以虑得其宜制得其道致人于
卷九 第 4a 页 WYG0663-0137a.png
歉乏之外设备于灾沴之前是以年虽大杀众不恇惧
夫水旱为败尧汤被之矣阴阳相寇圣何禦哉所贵尧
汤之盛者在于遭患能济耳凡厥哲后皆谨循之故王
制记虞夏殷周四代之法乃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
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周官司
徒之属亦云掌乡里之委积以恤艰阨县都之委积以
待凶荒王制既衰杂以权术魏用平籴之法汉置常平
之仓利兼公私颇亦为便隋氏立制始创社仓终于开
卷九 第 4b 页 WYG0663-0137b.png
皇人不饥馑贞观初戴胄建积谷备灾之议太宗悦焉
因命有司详立条制所在贮粟号为义仓丰则敛藏歉
则散给历高宗之代五六十载人赖其资国步中艰斯
制亦弛开元之际渐复修崇是知储积备灾圣王之急
务也语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言
君养人以成国人戴君以成生上下相成事如一体然
则古称九年六年之蓄者盖率土臣庶通为之计耳固
非独丰公庾不及编氓记所谓虽有凶旱水溢人无菜
卷九 第 5a 页 WYG0663-0137c.png
色良以此也后代失典籍备虑之旨忘先王子爱之心
所蓄粮储惟计廪庾犬彘厌人之食而不知检沟壑委
人之骨而不能恤乱兴于下祸延于上虽有公粟岂得
而食诸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养人而不先
足食人固不养矣足食而不先备灾食固不足矣为官
而备者人必不赡为人而备者官必不穷是故论德昏
明在乎所务本末务本则其末自遂务末则其本兼亡
国本于人安得不务顷以寇戎为梗师旅亟兴惠恤之
卷九 第 5b 页 WYG0663-0137d.png
方多所未暇每遇阴阳愆候年不顺成官司所储祇给
军食支计苟有所阙犹须更取于人人之凶荒岂遑赈
救人小乏则求取息利人大乏则卖鬻田庐幸逢有年
才偿逋债敛穫始毕糇粮已空执契担囊行复贷假重
重计息食每不充倘遇荐饥遂至颠沛室家相弃骨肉
分离乞为奴仆犹莫之售或行丐廛里或缢死道涂天
灾流行四方代有率计被其害者每岁常不下一二十
州以陛下为人父母之心若垂省忧固足伤恻幸有可
卷九 第 6a 页 WYG0663-0138a.png
救乏之道焉可舍而不念哉今赋役已繁人力已竭穷
岁汲汲永无赢馀课之聚敛终不能致将树储蓄根本
必藉官司助成陛下诚能为人备灾过听愚计不害经
费可垂永图近者有司奏请税茶岁约得五十万贯元
敕令贮户部用救百姓凶饥今以蓄粮适副前旨望令
转运使总计诸道户口多少每年所得税茶钱使均融
分配各令当道巡院主掌每至谷麦熟时即与观察使
计会散就管内州县和籴便于当处置仓收纳每州令
卷九 第 6b 页 WYG0663-0138b.png
录事参军专知仍定观察判官一人与和籴巡院官同
勾当亦以义仓为名除赈给百姓以外一切不得贷便
支用如时当大稔事至伤农则优与价钱广其籴数谷
若稍贵籴亦便停所籴少多与年上下准平谷价恒使
得中每遇灾荒即以赈给小歉则随事借贷大饥则录
奏分颁许从便宜务使周济循环敛散遂以为常如此
则蓄财息债者不能耗吾人聚谷幸灾者无以牟大利
富不至侈贫不至饥农不至伤籴不至贵一举事而众
卷九 第 7a 页 WYG0663-0138c.png
美具可不务乎俟人小休渐劝私积平籴之法斯在社
仓之制兼行不出十年之中必盈三岁之蓄弘长不已
升平可期使一代黎人永无馁乏此尧汤所以见称于
千古也愿陛下遵之慕之继之齐之苟能存诚蔑有不

开成元年户部奏诸州县所置常平义仓请通公私田
亩别纳粟一升逐年添贮义仓敛之至轻事必通济岁
月稍久自至盈充
卷九 第 7b 页 WYG0663-0138d.png
宋乾德中诏诸州于各县置义仓岁输二税石别收一
斗民饥欲贷充种食者县具籍申州州长吏即计口贷
讫然后奏闻
 董煟曰今之义仓诚得遗人委积之遗意然必散贮
 于乡里郊野之间则所及者均盖憔悴之民多在乡
 村于城郭颇少比年义米转输州仓一有凶歉村落
 不能遍及今应每遇凶歉相度诸县饥之大小拨还
 义仓元米其水脚之需亦于米内量地里远近消算
卷九 第 8a 页 WYG0663-0139a.png
 县之于乡亦然如此则山谷之民皆蒙其惠矣
仁宗明道二年诏议复义仓不果景祐中集贤校理王
琪请复置令五等已上户随夏秋二税二斗别输一升
水旱减税则免输州县择便地置仓贮之领于转运使
计以一中郡正税岁入十万石则义仓可得五千石推
而广之则利博矣明道中饥歉国家欲尽贷饥民则军
食不足故民有流转之患是时兼并之家出粟数千石
即补吏是岂以官爵为轻欤特爱民济物不获已为之
卷九 第 8b 页 WYG0663-0139b.png
尔且兼并之家占田常广则义仓所入常多中下之家
占田常狭则义仓所入常少及水旱赈济则兼并之家
未必待此而济中下之民实先受其赐矣事下有司会
议议者异同而止
皇祐五年右司谏贾黯乞立民社义仓疏既上上下其
说司农寺且命李充与黯合议以闻乃下诸路度可否
而以为可行者才四路馀或谓税赋之外两重供输或
谓恐招盗贼或谓已有常平以赡给或谓置仓烦扰于
卷九 第 9a 页 WYG0663-0139c.png
是黯复上奏曰臣尝判尚书刑部见天下岁断死刑多
至四千馀人其间盗贼率十六七盖愚民迫于饥寒因
之水旱枉陷重辟故臣请复民社义仓以备凶岁今诸
路所陈类皆妄议若谓赋税之外两重供输则义仓之
意乃教民储积以备水旱官为立法非以自利行之既
久民必乐输若谓恐招盗贼盗贼利在轻货不在粟麦
今乡村富室有贮粟数万石者不闻有劫掠之虞且盗
贼之起本由贫困臣建此议欲使民有贮积虽遇水旱
卷九 第 9b 页 WYG0663-0139d.png
不忧乏食则人人自爱而重犯法此正消除盗贼之原
也若谓有常平足以赈给则常平之设盖以准平谷价
使无甚贵甚贱之伤或遇凶饥发以赈救既已失其本
意而费又出公帑今国用颇乏所蓄不厚近岁非无常
平小有水旱辄流离饿莩起为盗贼则是常平果不足
仰以赈给也若谓置仓廪敛材木恐为烦扰则今州县
修治邮传驿舍皆敛于民岂于义仓独畏烦扰人情可
与乐成不可与谋始愿自朝廷断而行之然当时牵于
卷九 第 10a 页 WYG0663-0140a.png
众论终不果行
仁宗时张方平上仓廪论略曰比者敕书有谕州县使
立义仓之言徒有空文而无画一之制于兹三年天下
皆无立者凡今之俗苟且因循严令坚约犹复违慢为
民兴利岂易其人有位者无心有心者无位在上可行
者务暇逸而从苟且在下乐行者或牵束而不得专以
故民间利不克时兴害不得时去积成弊蠹以及丧败
又凡事体兴立实艰隳坏孔易或谋以为利而转以为
卷九 第 10b 页 WYG0663-0140b.png
害彼义租社仓者齐隋唐氏既尝为之矣始为百姓储
备之道终为僻君淫侈之费是于籍外更生一调也国
家诚规前代之善策为济人之大计明立条式权其敛
出令天下之县各于逐乡筑为囷廪于中户已上为之
等级课入谷麦其输入之数视岁薄厚为之三品县掌
其籍乡吏守之遇岁之饥发以赈给小饥则约小熟之
所敛中饥则约中熟之所敛大饥则约大熟之所敛专
自县乡检校之无使州郡计司侵取杂用焉此则收自
卷九 第 11a 页 WYG0663-0140c.png
优户穰岁之有馀散于贫人凶年之不足不使兼并贾
人挟轻资蕴重积筦其利以豪夺于吾人此其协于大
易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之义符于周官党使相救州使
相赒之法契诗人京坻之颂应时令赈乏之理使民足
而知顺让益归于本业诚为国之大事也
元祐间上官均疏臣闻贼盗之多常起于凶岁凶岁不
足常生于无备备灾恤患常平义仓之设最为良法熙
宁十年始讲隋唐之旧兴置义仓令人户于正税斛㪷
卷九 第 11b 页 WYG0663-0140d.png
一石别纳五升准备灾伤赈济不得移用法颇周密盖
所敛至少所聚至多蓄之郡县而散之于民敛之少则
民易以输聚之多则上足以施予蓄之郡县则凶岁有
备散之于民则人情无怨此隋文皇唐太宗尝行于治
平之世已试之效也元丰八年指挥诸路义仓一切废
罢议者至今惜之若以为扰民则所出才二十分之一
若患他用则当时已有著令又况水旱不常饥馑间有
发仓廪则每苦不足行劝诱则不免强取与其施之于
卷九 第 12a 页 WYG0663-0141a.png
仓卒不若备之于无事今平籴之法既以修复惟义仓
之制尚未兴举臣以为义仓贮积在近民居则饥岁赈
济无道路奔驰之劳费而人受实惠隋开皇中就社置
仓盖以此也臣欲乞兴复义仓之法令于村镇有巡检
廨舍处建立仓廪以便敛散其馀条例令有司更加修
整以备饥岁诚非小补
绍兴中赵令詪请粜州县义仓米之陈腐者沈该等言
义仓米不应粜恐失预备上曰逐郡自有米数若量粜
卷九 第 12b 页 WYG0663-0141b.png
十之三桩其价次年复籴亦何所损
 董煟曰义仓本民间所寄在法不当粜钱但太陈腐
 则不可食高宗言桩其价次年复籴与今之粜米移
 用者有间矣
二十八年诏祖宗义仓以待水旱最为良法州县奉行
不虔寖失本意或遇水旱何以赈救其令监司检视实
数补还侵失
 董煟曰义仓本民物寄之于官凶荒水旱直以还民
卷九 第 13a 页 WYG0663-0141c.png
 不宜认为己物也
刘行简转对奏状略曰义仓之法论始于隋增广于唐
国朝因焉隋开皇间长孙平请令诸州百姓劝课同社
共立义仓收穫之日各出粟麦藏焉社司执帐检校多
少岁或不登则发以赈之然立法有未备也至唐贞观
间戴胄请自王公以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亩顷
每至秋熟以理劝课尽令出粟各于所在为立义仓国
朝乾德间天子哀岁之不登而仓吏不以时出与民于
卷九 第 13b 页 WYG0663-0141d.png
是著发粟之制使不待诏令其后病吏之烦扰而民罹
转输之困又罢之至神宗始复旧制民到于今赖焉然
而推行之意有未尽合于古者岂得不论且所谓义仓
者取粟于民还以赈之固不可以不均今也置仓入粟
止在州郡岁饥散给而山泽僻远之民往往不沾其利
其力能赴州就食者盖亦鲜少况所得不足偿劳流离
颠沛有不可胜言者此岂社仓之本意哉臣愚谓义仓
之粟当于本县乡村多置仓窖自始入粟以及散给悉
卷九 第 14a 页 WYG0663-0142a.png
在其间大县七八处小县三四处远近分布俾适厥中
若未有仓窖则寄寺观或大姓之家县令总其凡以时
检校遇饥馑时丞簿尉等分行乡村计口给历次第支
散旬一周之庶几僻远之民均受其赐不复弃家流转
道路此利害之较然者也
乾道间杨倓奏义仓在法夏秋正税每斗别纳五合即
正税不及一斗免纳应丰熟一县九分以上即纳一升
惟充赈给不许他用今诸路州县常平义仓米斛不少
卷九 第 14b 页 WYG0663-0142b.png
年来虽间有灾伤去处支给不多访闻皆是擅行侵用
从来未曾稽考乞下诸路稽考施行赵汝愚疏臣伏见
州县之间每遇水旱合行赈济赈粜去处往往施惠止
及城郭不及乡村乡村之人为生最苦有终日役役而
不能致一钱者使幸而得钱则又一乡之中富室无几
近者数里远者一二十里奔走告籴则已居后于是老
稚愁叹始有避荒就熟轻去乡井之意其间强有力者
又不肯坐受其毙寇攘摽窃无所不至以陷于非辜城
卷九 第 15a 页 WYG0663-0142c.png
郭之人率不致此故臣尝谓城郭之患轻而易见乡村
之害重而难知然而求所以施行之策则亦不过劝谕
上户广行出粜转移常平义仓之米以赈之而已夫劝
谕上户殆成虚文转移米斛复多欺弊臣愚欲望圣慈
远悉隋唐社仓之制而去其损耗乏绝之弊明诏有司
将逐州每年合纳义仓米斛除五分依见行条法随正
税就州县送纳外将五分于逐乡置廒每岁轮差上户
两名充社司掌管受纳委本县丞检察其欺弊不如法
卷九 第 15b 页 WYG0663-0142d.png
者正治之使幸得连岁丰稔所在稍有储蓄则乡里晏
然若有所恃虽遇歉岁奸宄之心无自生矣
庆元初诏户部右曹专领义仓十一年以台臣请通一
县之数截留下户苗米输之于县别储以备赈济使穷
民不至于艰食惟负郭义仓令就州输送至于属县之
义仓则令丞同主之每岁终令丞合诸乡所入之数上
之守贰守贰合诸县所入之数上之提举常平提举常
平合一道之数上之朝廷考其盈虚以议最殿
卷九 第 16a 页 WYG0663-0143a.png
林絅常平义仓论曰常平之法何始乎自李悝已有平
籴之法自寿昌始定常平之策此其始也厥后罢于元
帝复于显宗随罢随复无有定制至于我朝置场置仓
熙宁以来而提举常平之官始定然常平之始置也出
内库之储以为籴本颁三司之钱以济常平狼戾之时
农艰于钱官则增价以入之菜色之日民乏于食官则
减价以出之夫何举籴本而为青苗之钱鬻广仓以求
二分之息伐桑易镪官帑厚矣如民贫何鬻田输官公
卷九 第 16b 页 WYG0663-0143b.png
家利矣如私害何此常平救荒之实政坏矣义仓之法
何始乎自隋始置于乡社至唐改置于州县此其始矣
厥后弛于永徽坏于神龙随罢随复亦无定制至于我
朝罢复不常至于今日而义仓输官之法始定然义仓
之由设也自民而入自民而出丰凶有济缓急有权名
之以义则寓至公之用置之于社则有自便之利夫何
社仓转而县仓民始不与而为官吏之移用县仓转而
郡仓民益相远而为军国之资官知其敛未知其散民
卷九 第 17a 页 WYG0663-0143c.png
见其入未见其出此义仓之实政坏矣中兴以来讲明
荒政常平义仓之储虽有美名本无实惠惟州县有侵
借之患而支拨致有淹延之忧城邑近郭尚可少济村
落之民又安能扶持百里取籴于场以活其已饥之殍
哉是有之与无其理一也呜呼孰知有甚焉者常平出
于官义仓出于民出于官者官自敛之其弊虽不足以
利民亦不致于病民出于民者民实出之官实敛之其
弊不但民无给而官且病之文移星火指为常赋箩头
卷九 第 17b 页 WYG0663-0143d.png
斛面重敛取盈噫可叹也予谓民不必甚与特无取之
足矣民不必甚利特无害之足矣平时夺其衣食之资
一旦徒抹以濡沫之利乐岁不为善藏之地凶年始思
啼饥之民何益哉宁愿为不取茧丝之尹铎毋愿为矫
制擅发之汲黯宁愿为催科政拙之阳城不愿为发粟
赈饥之韩韶则裕民实政𨼆于常平义仓之外邵雍有
言诸贤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有官守者勖诸
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曰隋立义仓公私廪积可供五
卷九 第 18a 页 WYG0663-0144a.png
十年至元六年有旨每社立一义仓社长主之每遇年
熟每亲丁纳粟五斗驱丁二斗无粟听纳杂色官司并
不得拘检借贷勒支后遇歉岁就给社民食用社长明
置收支文历无致损耗自是以来二十馀年于今矣然
而社仓多有空乏之处顷来水旱相仍螟蝗蔽天饥馑
荐臻四方迭苦转互就食老弱不能远移而殍者众矣
彼隋立义仓而富今立义仓而贫岂今民之不及隋民
哉臣试陈之今条款使义仓计丁纳粟意以饥馑之时
卷九 第 18b 页 WYG0663-0144b.png
计丁出之以取均也又条款使驱丁半之彼驱丁亦人
也尊卑虽异口腹无殊至俭之日驱丁岂可独半食哉
又计丁出纳则妇人不纳岂不食哉又同社村居无田
者岂可坐视而独不获哉乐岁粒米狼戾乞丐者踵门
犹且与之况一社之人而至俭岂宜分彼此哉是盖当
时议法大臣有乖陛下之本心也伏望普颁明诏详谕
农民凡一社立社长社司各一人社下诸家共穿筑仓
窖一所为义仓凡子粒成熟之时纳则计田产顷亩之
卷九 第 19a 页 WYG0663-0144c.png
多寡而聚之凡纳例常年每亩粟率一升稻率二升凡
大有年听自相劝督而增数纳之凡水旱螟蝗听自相
免凡同社丰歉不均宜免其歉者所当纳之数凡饥馑
不得已之时出则计口数之多寡而散之凡出例每口
日一升储多每口日二升勒为定体凡社长社司掌管
义仓不得私用凡官司不得拘检借贷及许纳杂色皆
有前诏在焉如是则非惟共相赈救而义风亦行
至正间立大司农司条画内一款每社立义仓社长主
卷九 第 19b 页 WYG0663-0144d.png
之如遇丰年收成去处各家验口数每口留粟一斗若
无粟抵斗存留杂色物料以备歉岁就给各人自行食
用官司并不拘检借贷支动经过军马不得强行取要
社长明立文历如欲聚集收顿或各家顿放听从民便
社长与社户从长商议如法收贮须要不致损坏如遇
天灾不收去处或本社内有不收之家不在存留之限
明洪武初命户部运钞二百万贯往各府州县预备粮
贮每县于境内定为四所于居民丛集处置仓民家有
卷九 第 20a 页 WYG0663-0145a.png
馀粟愿易钞者许运赴仓交纳依时价偿其值官储粟
而扃钥之令富民守视凶岁赈给已又令未备处皆举
行而召天下老人至京随朝命择其可用者使赍钞往
各处协同所在官司籴谷
正统七年令各府州县一应赃罚入官之物俱于年终
变卖在官候秋成籴粮预备赈济
天顺初诏预备仓有司常加修理蓄积粮储遇有民饥
验口赈济待丰年仍将收贮在库赃罚炤依时价收籴
卷九 第 20b 页 WYG0663-0145b.png
收支之际并令掌印官员专理不许作弊军民人等有
愿纳粟谷者照例收管见数奏闻以凭旌异合干上司
及风宪官按临点闸但有侵欺盗用者便行拿问
成化中敕藩宪言异时州县设预备四仓所以广贮蓄
备旱涝为民赖也比久废弛宜覈实见在贮蓄有无多
寡之数仍尽各处在官赃赎籴为备有不敷听于存留
粮内借拨或于各里上中户劝助以充其看守仓者于
附近里分佥殷实有行止者主之至通同官吏实收虚
卷九 第 21a 页 WYG0663-0145c.png
放为侵盗者论如律卫所地亦如之
弘治三年户部议预备仓粮系救荒至计合炤州县大
小里分多寡积粮难易斟酌举行其有司预备仓十里
以下积粮一万五千石二十里以下二万石三十里以
下二万五千石五十里以下三万石一百里以下五万
石二百里以下七万石三百里以下九万石四百里以
下一十一万石五百里以下一十三万石六百里以下
一十五万石七百里以下一十七万石八百里以下一
卷九 第 21b 页 WYG0663-0145d.png
十九万石如其数斯为称职过其数者果有卓异政绩
听抚按具奏旌异给与本等诰命过其数而多增一倍
者再有卓异政绩具题旌擢仍给本等诰敕行移吏部
遇缺不次擢用不及数者以十分为率少三分者罚俸
半年少五分者罚俸一年少六分以上是为不职候九
年考满送吏部降用至于知府视所属州县以积粮多
寡为劝惩如所属州县仓粮俱如数者知府亦为称职
州县仓粮过其数而多增一倍两倍者知府知州一体
卷九 第 22a 页 WYG0663-0146a.png
旌异升擢不及数三分及六分以上者知府知州一体罚
俸降用至于六年亦照此查算积粮多寡以凭黜陟其军
卫比之有司不同必须量减庶可责成三年之内每百户
所各要积粮三百石数外有能积粮百石以上者军政掌
印指挥千百户俱给羊酒花红激劝不及三百之数一体
住俸以后年分不拘石数务要年年有积无积者比较责
罚侵欺者参奏拿问前项仓粮系有司者著落有司府
县正官整理系军卫者著落都司卫所军政掌印正官整
卷九 第 22b 页 WYG0663-0146b.png
理巡抚巡按分巡分守管粮管屯等官往来提督时常稽
考以后仍三年一次查盘诏从之
 胡世宁曰弘治初年州县亲民之官责其备荒积谷
 多少以为殿最所以民受实惠固得邦本正德以来
 此官不重轻选骤升下焉者惟图觅钱以防速退上焉
 者惟事奉承取名以求早升皆不肯尽心民事民穷
 财尽一遇凶荒多致饥死此先朝旧规宜遵复也陈龙
 正曰此时司计秉国者谁耶徒讲积聚而不讲更换新
卷九 第 23a 页 WYG0663-0146c.png
 陈之法必致化为埃尘且查盘数缺必勒赔填官民之
 累俱无穷矣困天下之粟苦天下之官民使粟阴消耗于
 世间而百姓曾不得其用不亦左乎至于今日天下皆无
 复有预备仓寔斯议蛊之也使杨文贞主持周文襄行事
 肯若是哉今存其计里积粮之数以备稽考
嘉靖中王廷相言备荒之政莫善于义仓宜贮之里社
定为规式一村之间约二三百家为一会每月一举第
上中下户捐粟多寡各贮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长善
卷九 第 23b 页 WYG0663-0146d.png
处事能会计者副之若遭凶岁则计户给散先中下者
后及上户上户责之偿中下者免之凡给贷悉随于民
第令登记册籍以备有司稽考则既无官府编审之烦
亦无奔走道路之苦
户部尚书梁材言天下郡县各置预备仓丰年则敛歉
年则散本以为民而行者率失初意设立斗户收守支
放文移往返交盘旁午斗户负累民不沾仁凡以属之
于官故也今兵部侍郎王廷相欲仿古义仓之法出之
卷九 第 24a 页 WYG0663-0147a.png
于民而藏之于社社立正副每月朔为会社正率属读
高皇帝教民榜申以同盟之约举众中善恶奖戒之记
其社米户口上者出什之四中什之二下什之一荒歉
散及中下大䘲上尸亦次及之盖以有馀补不足也昔
人谓救荒无善政臣谓义仓之法可以备荒从之
隆庆初王君赏请宽积谷之例言近时有司积谷之数
虽已半减然州县大者数万石小者数千石即日入民
于罪不可得盈宜再减其额时知州尹际可等积谷不
卷九 第 24b 页 WYG0663-0147b.png
如数例当降调吏部言有司积谷备荒虽亦急务然校
之正赋轻重自是不同况皆出赃罚纸赎及他设处所
入之数视地方贫富狱讼繁简为差不可以预定也若
必欲所在取盈是徒开有司作威生事之端反失济民
初意上是之
 沈朝宣曰仓号预备为凶荒设也其积谷取诸罪赎
 要在照时直征银选委一二殷实诚笃大户掌管俟
 至银多谕令倾成足色每十两为一锭官给批文加
卷九 第 25a 页 WYG0663-0147c.png
 以路费立限差往多谷地面择买嘉谷差官监收其
 斗级祇令收贮看护如此则谷虽年深自堪食用若
 令罪犯备谷上仓则官吏斗给留难以营分例遂使
 附近积奸包纳其谷未免伪杂一经查盘簸扬势必
 亏耗其经手人员定遭问罪赔补若值凶荒穷民嗷
 嗷望食徒以不堪者发赈其何济乎
潘潢覆积谷疏查得先该户部奏行天下府州县官各
照里社积谷备荒立格劝惩不为不密但如每一小县
卷九 第 25b 页 WYG0663-0147d.png
十里之地三年之间不问贫富丰凶概令积谷万五千
石限数既多责效太速以致中材剥削取盈贪夫因缘
为利往往岁未及饥民已坐弊及遇凶荒公私俱竭为
困愈甚臣闻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财之
末也与其聚民脂膏以实仓储孰与尽力沟洫以兴水
利若宋儒朱子赈济浙东所至原野极目萧条惟见有
陂塘处田苗蔚茂无以异于丰岁于是益叹水利不可
不修谓使逐村逐保各治陂塘民间可以永无流离饿
卷九 第 26a 页 WYG0663-0148a.png
莩之患国家可以永无蠲减粜济之费此则救荒不如
讲水利明效大验之可见者合无本部备行都察院转
行各处御史申明宪纲严督所属凡境内应有圩岸坝
堰坍缺陂塘沟渠壅塞务要趁时修筑坚完疏浚流通
以备旱涝毋致失时有伤禾稼及因而扰害于民每季
终预将疏筑完坏备细缘由开报御史及总督水利官
员不时巡历勘验如有申报不实及坏久不修修不完
固或因而害民者并为不职从实按勘施行遇该考满
卷九 第 26b 页 WYG0663-0148b.png
务查水利无坏方许起送有能为民兴利如史起溉邺
郑国开渠之利者具奏不次擢用该管官员亦照所辖
完坏多寡分数定注贤否一体旌别其八分纸价赎罪
赃罚银钱香钱引契鱼盐茶酒等税不系解部者悉如
御史王重贤等所言尽数籴谷入仓备赈不许分外分
毫科罚侵尅庶几藏富于民因地之利虽有旱乾水溢
民无菜色管子所谓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者
用此道矣
卷九 第 27a 页 WYG0663-0148c.png
靳学颜请积谷论疏臣闻之边鄙强固则远人怵服中
原乂安则边鄙倾向故中原者边鄙之根本也百姓者
中原之根本也衣食者百姓之根本也闾阎之细民有
终身无银而不能终岁无衣宁终岁无衣而不能终日无
食今百司宰卿夙夜不遑者乃在银而不在谷臣窃虑
之夫以国家建都于燕东极齐西极秦南阻江淮神鼎
之重金瓯之固此万世不拔之业也而臣窃有虑焉何
哉诚以京师北据幽都更无郡县而守在强敌虽有东
卷九 第 27b 页 WYG0663-0148d.png
齐西秦其形势皆足以外中原而自固京师以南绝无
名山大泽之限强藩与国之资皇上南面而临之所恃
以为腹心股肱之重者惟河南山东江北里八府之人
心耳此数处之人率鸷悍而轻生易动而难戢游食而
寡积者也一不如意则轻去其乡一有所激则视死如
归臣固视之熟矣八府遭歉则走山东山东遭歉则走
江北又未巳也匹夫作难而千人向应往事盖屡验之
然其弭之之计无他不过曰恤农以系其家足食以系
卷九 第 28a 页 WYG0663-0149a.png
其身聚其骨肉以系其心而已今试移文于此数处者
而覈其官舍之所藏每郡得谷十万焉则司计者可安
枕而无虑矣得五万焉犹可以塞转徙者之望设不满
万焉真寒心哉臣窃意其不满万者多也即有水旱何
所赖焉即有师旅之兴何所给焉臣观自古中原空虚
未有如今日者也汉以前有敖仓隋以前有洛口仓唐
有义仓宋有常平仓皆随在而贮不专京师今徐临德
州皆有官仓本为寄囤至于存积几何哉臣近日有疏为
卷九 第 28b 页 WYG0663-0149b.png
山西积谷荷蒙皇上通行各省臣非不知以用言为荣
而所虑者人意向不同或行之不力或施之无序辄以
为无益有损焉臣且不堪其任咎也臣前疏谓一曰官
仓盖发官银以籴者此必甚丰乃可以举一曰社仓盖
收民谷以充者此虽中岁皆可以行臣知中原空虚不
但谷少而银亦甚少其官仓一节今岁已不能举又闻
有灾变则社仓一节今岁亦不能行但能以今岁始讲
求其条件加意于积储即明岁举而后岁效未晚也此
卷九 第 29a 页 WYG0663-0149c.png
二仓者社仓举之甚易而效甚捷然非官府主持于上
则其事终不能成矣夫社仓即义仓也盖始于汉耿寿
昌而盛于隋长孙平唐戴胄之徒唐又最盛计天下积
至数千万以上及推其故唐义仓之开每岁自王公以
下皆有入是以其积独多臣所谓法令之行自贵近始
也宋则准各民正税之数于二十分而取其一以为社
盖富者必田多田多则税多税多则社入多亦唐意也
要之其出也则中歉赈极贫大歉赈中户又大歉焉乃
卷九 第 29b 页 WYG0663-0149d.png
沾及于富室所谓恩泽之加自无告始也今之言官仓
者今年曰库无银焉明年曰库无银焉如是除八分纸
赎之外无几耳言社仓者此曰官户当优免我也彼曰
占役何科扰我也又田多者曰我不愿赈于后亦不愿
出于今也如是不过贫民下户之输无几耳是二法终
不可行而中原之空虚如故也夫民之饥也必至于转
徙转徙不已必至于为盗盗必先诸官户与夫役占有
力之家而此辈多不悟非官府主持而鼓舞之终空言
卷九 第 30a 页 WYG0663-0150a.png
耳臣请下之各省以唐宋敛谷之法为则而就土俗合
人情占岁候以通其变限明春以里尽报各府已前见
贮之数以品其虚盈于明年冬末通计一岁二仓新收
之谷验其功能著而为令岁岁修之在官仓者时其丰
歉而敛散之利归于官民有大饥则以赈之在民仓者
时其丰歉而敛散之利归于民虽官有大役亦不许借
此藏富于民即藏富于官皇上所为南面而恃以无恐
者其根本在此今之言计者不忧谷之不足而忧银之
卷九 第 30b 页 WYG0663-0150b.png
不足夫银实生乱谷实弭乱银之不足而泉货代之五
谷不足则孰可以代者哉故曰明君不宝金玉而宝五
谷伏惟圣明垂意(疏入部议请以防秋客兵银并盐课/六万发各府县籴谷又修复社仓令)
(所在有馀积无为/文具竟不果行)
 陈龙正曰隋社仓唐宋义仓一事而异其名者也隋
 唐亩赋六升民困极矣宋于正赋外二十加一庶几
 得中然其大病总在收贮于官假如遇饥馑悉以还
 民犹多此一纳一出况未必还乎设赈给时果尽免
卷九 第 31a 页 WYG0663-0150c.png
 诸弊贫民犹苦奔走候领况不及贫民乎古之王者
 使民各蓄其有馀而后世必欲取诸民而代为之蓄
 古之王者自节其馀以春补秋助而后世加取于正
 赋之外而强半更留以自肥如之何农不饥死朝与
 野不相胥以俱贫也朱子仍社仓之名而默变其官贮
 之法隋唐秕政返为纯王损下转而益下矣然当时亦
 但令民间自添社仓未尝革去官府义仓须令民间社
 仓既多官府义仓一概不用然后全利而无害也
卷九 第 31b 页 WYG0663-0150d.png
明预备仓考(会/典)祖宗设仓贮谷以备饥荒其法甚详凡
民愿纳谷者或赐奖敕为义民或充吏或给冠带散官
令有司以官田地租税契引钱及无碍官银籴谷收贮
近时多取于罪犯纸赎以所贮多少为考绩殿最云例
具于后 洪武初令天下县分各立预备四仓官为籴
谷收贮以备赈济就择本地年高笃实民人管理 正
统五年奏准各处预备仓凡侵盗私用冒借亏欠等项
粮储查追完足免治其罪其侵盗證佐明白不服赔偿
卷九 第 32a 页 WYG0663-0151a.png
者准土豪及盗用官粮论罪 又议准凡民人纳谷一
千五百石请敕奖为义民仍免本户杂泛差役三百石
以上立石题名免本户杂泛差役二年 又敕广西布
按二司并巡按等官查勘预备仓粮内有借用未还并
亏折等项著落经手人户供报追赔其犯在赦前者定
限完日悉宥其罪赦后犯者追完照例纳米赎罪若限
外不完者不论赦前后连当房妻小发辽东边卫充军
 又令六部都察院推选属官领敕分投总督各布按
卷九 第 32b 页 WYG0663-0151b.png
二司并府州县官处置预备仓粮仍令巡抚侍郎并都
御史等官兼总其事 又令军民人等各验丁田自愿
出粟备荒者听从其便官府不许逼抑科扰 又令各
处预备仓或为豪民占据责令还官或年深损坏量加
修葺其倒塌不存者官为照旧起盖 又令各处预备
仓凡民人自愿纳米麦细粮一千石之上杂粮二千石
之上请敕奖谕 七年令福建布政司凡预备仓粮给
借饥民每米一石候有收之年折纳稻谷二石五斗还
卷九 第 33a 页 WYG0663-0151c.png
官 成化六年奏准预备救荒凡一应听考吏典纳米
五十石免其考试给与冠带办事在外两考起送到部
未拨办事吏典纳米一百石在京各衙门见办事吏典
一年以下纳米八十石二年以下纳米六十石三年以
下纳米五十石免其考试就便实拨当该满日俱冠带
办事各照资格挨次选用 又令在外军民子弟愿充
吏者纳米六十石定拨原告衙门遇缺收参 又令凤
阳淮安扬州三府军民舍馀人等纳米预备赈济者二
卷九 第 33b 页 WYG0663-0151d.png
百石给与正九品散官二百五十石正八品三百石正
七品 又令各处预备仓州县掌印官亲管放支不许
转委作弊 又令顺天府河西务山东临清直𨽻淮扬
等关钞贯暂且折收粳粟粮米俱以十分为率各存留
三分其馀七分河西务运至天津卫沧州等处临清运
至东昌府德州等处淮安运至济宁州徐州等处扬州
运至邳州桃源县等处俱各收贮预备官仓赈济待明
年丰稔仍各收钞 九年令直𨽻保定等府州县两考
卷九 第 34a 页 WYG0663-0152a.png
役满吏典纳米一百石起送吏部免其办事考试就拨
京考二百五十石免其京考冠带办事一百七十石就
于本府拨补三考满日送部免考冠带办事俱挨次选
用其一考三个月以里无缺者纳米八十石许于在外
辏历两考 弘治三年定有司每十里以下务要积粮
一万五千石军卫每一千户所积粮一万五千石每一
百户所三百石每三年一次查盘有司少三分者罚俸
半年少五分者罚俸一年少六分以上者九年考满降
卷九 第 34b 页 WYG0663-0152b.png
用军卫不及三百之数者一体住俸 弘治十年奏准
凡三年一次查盘预备仓粮除义民情愿纳粟囚犯赎
罪纳米外但有空閒官地佃收租米及赃罚纸价引钱
不系起解支剩无碍官钱尽数籴米三年之内不足原
数别无设法者俱免住俸参究 十七年议准辽东预
备仓米谷陈腐查勘堪用者抵石放支各该卫所官军
月粮其米色颇陈尚堪食用者酌量折添斗头与新粮
间月支给浥烂不堪者著令经收人员领出照依律例
卷九 第 35a 页 WYG0663-0152c.png
追赔耗粮照例递减支放尽绝将廒座修理照例召买
上纳 十八年议准在外司府州县问刑应该赎罪等
项赃罚等物尽行折纳籴买稻谷上仓以备赈济并不
许折收银两及指称别项花销 正德二年令云南抚
按同三司掌印等官查勘各库藏所积除军前支用银
物外其馀堪以变卖及官地湖地等项可以召人佃种
收租者尽数设法籴买米谷上仓专备赈济 又议准
各司府州县卫所问刑衙门凡有例该纳米者每石折
卷九 第 35b 页 WYG0663-0152d.png
谷一石五斗收贮各预备仓 四年议准湖广原留赈
济支剩银两著籴买米谷上仓以备荒年 五年奏准
司府州县卫所预备仓分添设土仓官尽行革退照旧
令州县正官或管粮佐贰官收放 七年令在外问刑
衙门凡问拟囚犯该纳纸劄者二分纳纸八分折米谷
上仓不许折收银两 又议准陜西所属问刑衙门将
一应该收人犯赎罪纸价准其收纳粟米谷麦等项上仓
 八年议准辽东遇有本镇犯该立功官员免其立功
卷九 第 36a 页 WYG0663-0153a.png
纳谷一百石收贮预备仓其别处发来立功照旧行
十四年令辽东比照宣大事例将巡按并大小衙门问
过一应赎罪银两存留本处以备买粮赈济嘉靖三
年令各处抚按官督各该司府州县于岁收之时多方
处置预备仓粮其一应问完罪犯纳赎纳纸俱令折收
谷米每季具数开报抚按衙门以积粮多少为考绩殿
最如各官任内三年六年全无蓄积者考满到京户部
参送法司问罪 四年令各处抚按官通查积谷备荒
卷九 第 36b 页 WYG0663-0153b.png
前后议处过事宜翻刋成册分发所属著落掌印等官
时常检阅永远遵守抚按清军官每年春季各将所属
上年收过谷石实数奏报户部时常稽考以凭赏罚
六年令抚按二司督责有司设法多积米谷以备救荒
仍仿古人平籴常平之法春间放赈贫民秋成抵斗还
官不取其息如见在米谷数少将贮库官钱并问过赎
罪折纸银两趁秋成时委贤能官一员籴买比时估量
添二三文府以一万石州以四五千石县以二三千石
卷九 第 37a 页 WYG0663-0153c.png
为率明立簿籍查考岁荒减价粜与穷民仍禁奸豪不
许隐情捏名多买罔利事发重治 八年题准各处抚
按官设立义仓令本土人民每二三十家约为一会每
会共推家道殷实素有德行一人为社首处事公平一
人为社正会书算一人为社副每朔望一会分别等第
上等之家出米四斗中等二斗下等一斗每斗加耗五
合入仓上等之家主之但遇荒年上户不足者量贷丰
年照数还仓中下户酌量赈给不复还仓各府州县造
卷九 第 37b 页 WYG0663-0153d.png
册送抚按查考一年查算仓米一次若虚即罚仓首出
一年之米 又令各处抚按官督所属官将赃罚税契
引钱一应无碍官钱籴买稻谷或从宜收受杂粮以备
荒歉各该官员果能积谷及数听抚按官覈实旌异若
不用心举行照例住俸 又奏准州县积粮之法如十
里以下积粮一万五千石二十里以下二万石三十里
以下二万五千石五十里以下三万石百里以下五万
石二百里以下七万石三百里以下九万石四百里以
卷九 第 38a 页 WYG0663-0154a.png
下一十一万石五百里以下一十三万石六百里以下
一十五万石七百里以下一十七万石八百里以下一
十九万石三年之内务彀一年之用如数为称职过数
或倍增听抚按奏旌不次升用不及数者以十分为率
少三分者罚俸半年少五分者罚俸一年少六分以上
者为不职送部降用知府视所属州县积粮多寡以为
劝惩其军卫三年之内每一百户所各积谷三百数外
多积百石以上者军政等官俱给花红羊酒激劝不及
卷九 第 38b 页 WYG0663-0154b.png
数者住俸 九年令天下各府州县有积久米粟尽数
平粜以济贫穷候收成买贮新谷务足前数 二十四
年议准徒杖笞罪审有力者俱令照例纳米入预备仓
不许以稻黍杂粮准折上纳 万历五年议准行各抚
按详查地方难易酌定上中下三等为积谷等差如上
州县每岁以千石为准多或至三二千石下州县以数
百石为准少或至百石务求官民两便经久可行自本
年为始著为定额每年终分别蓄积多寡为赏罚其不
卷九 第 39a 页 WYG0663-0154c.png
及数者查照近例以十分为率少三分者罚俸三个月
少五分者半年六分者八个月八分以上者一年仍咨
吏部劣处全无者降俸二级亦咨部停止行取推升待
有成效抚按酌议题请复俸若仍前怠玩参究革职
七年题准各省直抚按督各州县掌印官将库贮自理
纸赎并抚按等衙门所留二分赃罚尽数籴谷其追赎
事例春夏折银秋冬纳米如年久谷多酌量出陈易新
以免浥烂 又议准各省直抚按酌量所属知府地方
卷九 第 39b 页 WYG0663-0154d.png
繁简贫富定拟积谷分数其积不及数者与州县一体
查参其升迁离任者照在任一体参究 八年题准各
抚按官查盘积谷实数分别府州县总撒填注主守职
名每年终奏报其更代官候交盘明白方准离任 又
题准各有司积谷除遵照原议外不许妄行科罚剥民
利已果有水旱灾伤具奏减免其赈济谷数即申报开
销不必复令饥民抵还 十一年题准各省直抚按官
会同司道各查所属除富庶州县仍照原额积谷其疲
卷九 第 40a 页 WYG0663-0155a.png
敝灾伤及里分虽多词讼原少者酌量裁减以后照例
查参俱以三年为期通融计算分别蓄积实在之数照
例旌奖参罚如三年之内偶遇升迁事故抚按官行该
司道按年考覈积谷如数方许离任果有灾荒事故委
不能及原数者明白具奏方免参罚其考满朝觐俱照
例行
 
 
卷九 第 40b 页 WYG0663-0155b.png
 
 
 
 
 
 
 
 荒政丛书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