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270163c 页
卷二 第 1a 页 0840-034.png
鬻子卷下
    华州郑县尉逄行圭注
曲阜鲁周公政甲第十四
 曲阜之地方七百里少昊之墟是鲁周公所
 封之邑以周公裨益政礼故称之以为篇耳
政曰昔者鲁周公曰吾闻之于政也
 称周公之言以明政者也
知善不行者谓之狂
 善者体道怀德也人主行善于上百姓变
 善于下尧之日比屋可封知善道之为善
卷二 第 1b 页 0840-035.png
 而不行用者是狂悖之人也
知恶不改者谓之惑
 恶者贼以丧躯人主为恶于上则百姓为
 恶而不悛者是昏惑
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
 知善而不行知恶而不改必至狂惑者此
 圣王之明戒也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二
 夫开国崇基必先于道道既符合无往不
 贞影响相同自然合应甲者先于乙也
卷二 第 2a 页 0840-036.png
不肖者不自谓不肖也
 肖者类也言不类不似也自知贤不肖是
 为明也不似之人岂自称哉言不知也
而不肖见于行
 丹朱傲虐无舍昼夜额额肆恶曾无休息
 此则见于外不以隐微者也
虽自谓贤人犹谓之不肖也
 不肖者岂自谓不肖哉以贤者视之不肖
 之迹见矣虽以彼贤以自贤人岂以为贤
 乎
卷二 第 2b 页 0840-037.png
愚者不自谓愚而愚见于言
 昩道不德之人岂自称其愚蒙哉而愚迹
 见于辞说也
虽自谓智人犹谓之愚
 愚者岂自以为愚哉以智视之愚迹见矣
 虽以彼智以自智人岂以为智
数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言帝者年数之始以记其佐帝及升位之
 年数也天下者岂可妄理哉亦由积德累
 业以有之也言五帝之道相缘为政故同
卷二 第 3a 页 0840-038.png
 称之也
昔者帝颛顼
 黄帝正妃曰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颛顼为
 高阳氏在位七十八年
年十五而佐黄帝
 轩辕氏少典次子父曰帝鸿氏母曰附实
 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野感而孕二十
 五月生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在位百年颛
 顼自幼年以翼佐黄帝也
二十而治天下
卷二 第 3b 页 0840-039.png
 升为天子也
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
 因修黄帝之道而行其政令不改革也
学黄帝之道而常之
 化迹不及所以效也效其通道而常用之
昔者帝喾
 黄帝正妃生玄嚣玄嚣之子生帝喾德日
 新故曰高辛在位七十年矣
年十五而佐帝颛顼三十而治天下
 佐颛顼以理天下三十而升为帝也
卷二 第 4a 页 0840-040.png
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
 言德稍下不能尽行黄帝之道但明之而
 已矣
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
 政教所为效颛顼而行其言不能常习
 之也
禹政第六
 伯禹夏后氏言禹功锡玄圭德谐元始任
 贤立政以致太平可为法则故以名篇矣
禹之治天下也
卷二 第 4b 页 0840-041.png
 黄帝玄孙祖颛顼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在
 位九年受禅成功曰禹受舜禅以临天下
得皋陶得杜子业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
宁得然子堪得轻子玉
 此以上七大夫之姓名也
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以天下治
 言帝王独治天下虽则圣德皆俟贤佐以
 辅之故得天下人安也
汤政天下至纣第七
 言成汤放无道之桀以统万机而理天下
卷二 第 5a 页 0840-042.png
 得贤大夫赞佐而致太平至纣昏惑以失
 国故终始书之以名篇
汤之治天下也
 汤姓子名履字天乙除虐去残曰汤征葛
 伯放杰顺取天下以理也
得庆誧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蠕西门疵
北门侧
 伊尹有莘氏媵臣以为相东门等并姓名
 也
得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
卷二 第 5b 页 0840-043.png
 七大夫皆有贤行斥救弼谐故得天下咸
 又也
二十七世
 自汤至纣父子兄弟相承二十七代也
积岁五百七十六岁至纣
 夏曰岁此除即位之年也
上禹政第六
 以五声听政克勤于邦可以为上也
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
 九重幽深下言难进所欲百姓反斥救之
卷二 第 6a 页 0840-044.png
 事故悬置五声招之以听政也
门悬钟鼓铎磬
 悬之于簨簴也
而置鼗
 置于地也
以得四海之士
 四海之士有进于言者必造五声以挥击
 传闻也
为铭于簨簴
 悬乐器之具刻铭于其上也
卷二 第 6b 页 0840-045.png
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
 鼓以动物故动合于道也
教寡人以义者击钟
 钟金声也以合于义故教义者击钟也
教寡人以事者振铎
 铎金铃木舌也所以事务有可行为所欲
 言者以振铎也
语寡人以忧者击磬
 忧者声悲磬声消燥而近于悲故忧而击
 磬也
卷二 第 7a 页 0840-046.png
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鼗此之谓五声
 讼狱之事务于疾速故挥鼗以陈之此以
 上并刻铭于簨簴之文也
是以禹尝据一馈而七十起日中而不暇饱

 急于政事无暇安于一食所以示接士之
 急也
曰吾犹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
 常行之处非所宜忧也
是以四海之士皆至
卷二 第 7b 页 0840-047.png
 事必得道必合上下应会无不至也
是以禹当朝廷间也可以罗爵
 不暇饱食听政不疲朝廷闲静然后无事也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
 夫君子将入其职旭旭然如日初出入昭
 昭然人保其福既去暗暗然人失其教此
 得政典符合之谓也
夫国者卿相世贤者有之
 有国则有卿相贤德者卿相之具人与之
 主用之不贤者岂能用之哉
卷二 第 8a 页 0840-048.png
有国无国智者治之
 夫有国者岂自宁岂自乱也所以安者智
 谋之力也
智者非一日之志
 积功累业行道不倦以成其志
治者非一日之谋
 谋者心思也树德以为尚宽重道修政作
 教以至诚平之咨谋非一日之所能致也
 志治谋在于帝王然后民知所保
 夫君上有道化行于下远近慕义四境无
卷二 第 8b 页 0840-049.png
 虞百姓淳和盗贼屏息故人知所安也
而知所避
 富贵贫贱不相犯仁义礼智由其门无违
 政教下民为福是知所避也
发教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
 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先之以敬让道
 之以礼乐不夺人时不干人利故得祸乱
 不作为福之道此之谓欤
上下相亲谓之和
 至德以教之要道以治之上下同心是谓
卷二 第 9a 页 0840-050.png
 和矣
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
 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不劳于事不苦烦苛
 甘其食安其居乐其业此岂外求之哉上
 有行道之君是所致者可谓之大信矣
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
 兼爱万物慈恻外施至若成汤征葛伯放
 桀于南巢夏禹之别导山川置立州国故
 得天下免于暴乱百姓宅其所居仁远乎
 哉斯至仁也
卷二 第 9b 页 0840-051.png
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
 此四者帝王有天下之器所以乐推也苟
 有违之而天下离叛非其所有也
凡万物皆有器
 所用利之是以为器而违其用岂得其器
 哉
故欲有为不行其器者虽欲有为不成
 惟名与器不可假人其所营为必以其器
 用得其器也故和之不行其器于利远矣
 岂有成哉
卷二 第 10a 页 0840-052.png
诸侯之欲王者亦然不用帝王之器者不成
 言天下之大神器之重非其王者难以处
 之王气而来可以宰割必行仁与信和与
 道然后可招怀万姓奄有四维西伯以敬
 让兴邦南阳以仁道得政非其人也岂妄
 成之哉
汤政汤治天下理第七
 天地设而万物生阴阳化而四时定分别
 统理为政之方极于始终可成法则也
天地辟而万物生
卷二 第 10b 页 0840-053.png
 乾其静也专一其动也正直坤其静也翕
 敛其动也开辟是以广大而生万物也
万物生而人为政焉
 政也者所以正于天地也言天地生万物
 不能相使不能相制须人以为政以正之
 无其政也则万物不理也
无不能生而无杀也
 言天地能生而不能无杀
唯天地之所以杀人不能生
 天之能生唯天杀之可也夫唯天杀之人
卷二 第 11a 页 0840-054.png
 岂生之哉是不能生之也
人化而为善
 万物之中人其为贵化而为善理亦天常

兽化而为恶
 禀气以生不有知饰非人之类岂不恶哉
人而不善者谓之兽
 人化而为善是曰天常今为不善者与彼
 飞虚蹠实亦何以异矣
有天然后有地
卷二 第 11b 页 0840-055.png
 天在于上地在于下先天后地理亦自然
有地然后有别
 三才克定万物区别
有别然后有义
 夫妇之义著君臣之义彰也
有义然后有教
 百官立政教行父子存家设教所以效达
 于上也
有教然后有道
 教迹既彰约之以道苟乖其道物无以安
卷二 第 12a 页 0840-056.png
有道然后有理
 事名各立而理自存
有理然后有数
 名理既彰以统之夫数以一终十乃至千
 万九九之数天之运度亦数之义也
日有冥有旦有昼有夜然后以为数
 天有三百六十度一日一度三百六十日
 一周天一日之中昼夜百刻以定之为数
 也
月一盈一亏月合月离以数纪
卷二 第 12b 页 0840-057.png
 一岁之中有十二月一月有亏有盈日月
 或合于次或离于次终于一岁日穷于次
 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此则日月
 星辰运行至十二月皆周匝于故处纪犹
 会者也
四者皆陈以为数治
 春夏秋冬各统于一岁之日月也此以上
 为政之道当法则也
政者卫也始终之谓卫
 政者正也所以正理天下以为之天周卫
卷二 第 13a 页 0840-058.png
 始化之终安之无得之也
慎诛鲁周公第六
 刑法有伦宜于时政好生之德理适典章
 故明圣之资辅成周室诫劝之道可得称
 言国之大经在于赏罚二者或替将何训
 焉可为政先故纪之为篇目矣
昔者
 此昔者往日之辞也
鲁周公使康叔往守于殷
 康叔周公母弟也卫三监之地殷人数叛
卷二 第 13b 页 0840-059.png
 故使贤母弟王也
戒之曰与杀不辜宁失有罪
 人命所悬理须详正夫刑或滥其何则焉
 故不可轻杀不辜宁可失于有罪此亦宽
 仁之道也
无有无罪而见诛
 罚而不明虽刑不禁言罚必施于有罪也
无有有功而不赏
 赏而不明虽赏不劝言赏必加于有功也
戒之封
卷二 第 14a 页 0840-060.png
 重称戒者所以示于殷勤封康叔名也
诛赏之慎焉
 诛赏者国之柄也怒而加诛未必当罪喜
 而行赏不必当功且赏僣惧及于淫诛滥
 则惧及于善赏得其功则贤人以劝罚得
 其辜则奸人以息此不可不审慎之



鬻子卷下
卷二 第 14b 页 0840-06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