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270160a 页
卷一 第 1a 页 0840-012.png
鬻子卷上
    华州郑县尉逄行圭注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
 撰具也吏者为政之具也又撰博也言王
 者布政施令其在博求于良吏也贤者举
 之不贤者不预言五帝三王政道可以百
 代传行者乙次于甲以此明政之次也
政曰
 政者法教也此明帝王之政事以为法教
 可称也
卷一 第 1b 页 0840-013.png
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
 言君子修于内理于外端其形正其影体
 真德之要守冲妙之机言出以成教方谋
 事必为法则苟于政而不预岂妄为之哉
 所以止也
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
 君子不以人谋则已矣若与人谋务存大
 道而言之不以违道饰非不以苟命求正
 由用也
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
卷一 第 2a 页 0840-014.png
 君子终日言而不离体要谋于政事而感
 由于道故同于道者道亦得之非道之言
 君子不用也
而不能必见受
 众目视于伪不留视于真众心耀于名不
 能察于实夫庸主必惑于众岂能受于道
 教哉故君子之道不必见纳也
能必忠
 尽心论道而必竭忠尽道言不邪谲也
而不能必入
卷一 第 2b 页 0840-015.png
 尽忠论道圣君必纳庸主所难故有道之
 君上下亲爱忠谠进用智术无隐以石投
 水何龃龉哉而不明之主君臣疏忌小人
 侍侧端正弃遗谄佞是亲忠信不用掩目
 而视岂不惑欤必忠言之不入
能必信
 言君子不苟合不妄言正色端辞澄清真
 实必存之于信也
而不能必见信
 信言不美而合于道庸主惑于众邪岂信
卷一 第 3a 页 0840-016.png
 用君子之言乎言不以见信也
君子非人者不出之于辞而施之于行
 言君子但为善将以攻恶善不自是恶不
 非人施之于行不显之于言说也
故非非者行是
 言是非于人是所同也非于人者人亦非
 之君子将非于人终不以非非人自行是
 道以论彼之非
恶恶者行善
 善恶在身是所共也君子务善以攻恶不
卷一 第 3b 页 0840-017.png
 以恶恶于人所以彰恶于行善道也
而道谕矣
 谋事必忠出言必信行善以攻恶显是而
 明非不苟求所以知而道德自明也
大道文王问第八
 夫道者覆天地廓四方斥八极高而无际
 深不可测绵六合横四维不可以言象尽
 不可以指示说应无间之迹终政教之端
 包万物之形彰三光之外为而不有行而
 不见有道之王动而同之妙用无穷故谓
卷一 第 4a 页 0840-018.png
 之大文王因用无穷故谓之大师问道可
 为永则因以名篇也
政曰昔者文王问于鬻子
 昔者言往日也虽临驭亿兆而不独专从
 师问道以求政术之门
敢问人有大忘乎
 尊师道故曰敢问文王思存大道以终政
 事心迹在于经远所以先问于大忘也
对曰有
 鬻子前答文王言有大忘也
卷一 第 4b 页 0840-019.png
文王曰敢问大忘奈何
 鬻子前不即以指答者故引成文王之问
 文王欲然终大忘之理故曰其事奈何矣
鬻子曰知其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
丧其躯
 过则勿惮改终日不为恶恶去于身也岂
 但墨面髡发是为形馀哉故其蚩尤见诛
 四凶就戮夏癸绝祀商辛覆宗贼身害躯
 破家失国其行如此是为大忘也
其行如此是谓之大忘
卷一 第 5a 页 0840-020.png
 终成所答之事
贵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夫为政以德必贵于道为化国之福焉当
 文王之时而通称三王者据近以及远明
 道以同也周者合也备也言五帝三王贵
 道其政能合若一也而无所不备也
昔之帝王
 昔者在昔贵道德之帝王称昔者以远喻
 近为之劝也
所以为明者以其吏也
卷一 第 5b 页 0840-021.png
 言帝王而有圣明之称者皆委贤吏使在
 显职故道化兴而万国宁明圣不独运也
昔之君子其所以为功者以其民也
 人惟邦本得众斯昌建极乘时必资兆庶
 人皆效力以成其功也
力生于神
 王者有国必先灵祐皇天上帝社稷山川
 神迹玄符无不来会成汤降神受夏大命
 武王梦神遂大戡殷夫冥运两仪鼓动万
 物岂有使之然哉莫不大化于自然玄应
卷一 第 6a 页 0840-022.png
 而义用造之非我理自相符故曰力生于
 神者也
而功最于吏
 王者度政施令而不自为必属贤能以任
 使之故天下和平人知所保此贤吏善最
 之功也
福归于君
 俊德在官尽心竭力人敦其道俗顺其教
 上下相亲而德交归焉国土平康而为君
 之福者也
卷一 第 6b 页 0840-023.png
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
 五帝谓黄帝颛顼高辛唐虞也
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昼代夜然
 日月运明明不私照必须幽显始终不息
 故昭昭然所不舍也夫圣人与天地合德
 日月齐明道大不沦可以崇远也
故其道首首然万世为福万世为教者唯从
黄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
 首者始也言五帝之道常为万代之始后
 之不能加也夫黄帝始垂衣裳造书契置
卷一 第 7a 页 0840-024.png
 史官为舟揖以济不通服牛乘马立栋宇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为杵臼以利万姓作
 弧矢以威天下造律管兴封襌颛顼平九
 黎之乱人神不杂万物有序高辛氏作鼗
 鞞钟鼓莞席帝尧茅茨不剪土阶三尺夏
 日葛衣冬日鹿裘荡荡乎人无能名焉巍
 巍乎其有成功也帝舜少而至孝尧闻聪
 明而用之舜乃举禹为司空以平水土弃
 为后稷以播百谷卨为司徒以教百姓皋
 陶为士师以理狱讼垂为共工以典众作
卷一 第 7b 页 0840-025.png
 益作朕虞以育草木伯夷为秩宗以典三
 礼夔为乐政以和神人舜弹五弦之琴歌
 南风之诗夏禹栉风沐雨冠履不顾敷九
 土乘四载凿龙门辟伊阙导百川建万国
 微禹之功人皆鱼矣帝王之功莫此为盛
 故百代不易为福为教也
君王欲缘五帝之道而不失则可以长久
 言君王但因循五帝之道而常行用无所
 为替则可以长保宗庙社稷以为人始也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卷一 第 8a 页 0840-026.png
执大象而天下往明道不往则道不可暂
 离所也
圣人在上贤士百里而有一人则犹无有也
 言圣王在上化被苍生德周万物虽百里
 而有一贤士以圣道广宣贤迹不见其贤
 虽多则若无有也
王道衰微暴乱在上贤士千里而有一人则
犹比肩也
 王道衰微暴虐乱政人皆思德虽千里有
 一贤士其若比肩言贤人不可得也
卷一 第 8b 页 0840-027.png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三
 帝王所以安国家行政教其在良吏乎言
 必博广以取也
故曰民者贤不肖之杖也贤不肖皆具焉
 贤者德行之名不肖者顽嚚之谓夫贤与
 不肖见于行此二者同出于时而异名皆
 杖于最灵各有定分矣天下之广黎庶之
 众贤与不肖自皆具焉
故贤人得焉不肖人休焉
言贤者不自求进而材为时须王者必任
卷一 第 9a 页 0840-028.png
 贤人所以得也不肖者非自求退而行无
 所取不登政事是以休废也
杖能侧焉
 有过人之智必矜其能恃能矜智必违常
 道轻躁所至危僻故曰杖能侧焉
忠信饰焉
 怀尽忠之节必修于道修身贵真履行务
 实由于正路礼义仁信以文饰其身也故
 曰忠信饰焉
民者积愚也
卷一 第 9b 页 0840-029.png
 冥然无知愚之谓也
虽愚明主撰吏焉必使民兴焉
 言明主推心于人以取良吏而不独任也
士民与之明上举之
 得于众心善于政事上所以举用之也
士民若之明上去之
 若如人者贤愚之间政既不与所以斥去
 之也
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后和
 人主总群谋以观众知明以探风声察于
卷一 第 10a 页 0840-030.png
 下言以求得失取贤人以宣政化推已取
 贤唯圣者能之
民者吏之程也
 程法式也知之在下是故取吏之法式察
 之于众庶人者若之也
察吏于民然后随
 人与之主举之人若之主去之此随之也
政曰民者至卑也
 极卑下也
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爱
卷一 第 10b 页 0840-031.png
 圣主不违人以独用也
故十人爱之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之则百
人之吏也千人爱之则千人之吏也万人爱
之则万人之吏也
 自此已上皆言人之情好之德行各有所
 爱乐之多少殊别也
故万人之吏撰卿相矣
 人爱之多则必堪为政事赫赫师尹民具
 尔瞻主之所拔不可失贤也
卿相者诸侯之丞也
卷一 第 11a 页 0840-032.png
 卿相者人主之杖故为诸侯之丞也
故封侯之土秩出焉
 贤者得之列土封疆得自家臣故曰秩出
 焉
卿相者侯之本也
 政之兴亡在于卿相得贤者和辑失贤者
 离散故为侯之职在卿相也


鬻子卷上
卷一 第 11b 页 0840-03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