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0767-052.png
洞玄灵宝左玄论卷之一伯五
正真无上上仙大道金刚见品之第四者夫
不邪曰正无杂曰真明天尊大果三界之缚
既亡四见之惑已断体无邪杂故云正真也
无上者最是穷足更无一法能过故云无上
上仙者明仙有多种此仙乃是仙中之上仙
非是仙中之下仙也一解直言无上此是莫
覆之辞以其横该不测纵罩无颠义显极高
故云无上若毕言无上或有监同捉语而论
或当有下今欲助成先句故再显上仙也金
卷一 第 1b 页 0767-053.png
刚义有五种第一土地金刚在九方之下七
十二泽之间其中有诸金刚之泽名为土地
金刚也第二宝货金刚如十乘前后三界内
外有诸珍宝名为宝货金刚也第三神明金
刚者如三五八搏将之神名为神明金刚也
第四十乘圣人有智能断或名为利智金刚
也第五天尊大果名为坚果金刚也今之所
明正是坚果金刚非前土地宝货神明等之
金刚也金刚从谕得名外言砂矿既无而黄
紫性出刳枝镂石目之为利体无摧挫所以
卷一 第 2a 页 0767-054.png
称坚内明天尊大果地智慧穷足体利德真
喻之若金三界不能倾覆四见不可亏障牢
而且实谓之为刚能觉察无方无幽不睹故
言为见也我师云何至无上师得者我者论
主自谓师者乃指玉晨天尊明我师云何得
果无为为从无上师学得也若夫法体天尊
理无修学若报身天尊则有修习也如乐净
信等即是报身天尊也理论天尊应更无师
今明欲奖励学者明一切真仙大圣莫不有
师所以经云大道师玄寂又云道法自然即
卷一 第 2b 页 0767-055.png
师义也从师得无上法至为万仙之宗者无
上法者即是三十六部经无上因者即是十
七圣乘智慧因未是无上而云无上者以能
牵复无上天尊大果所以名无上因也无上
果即金刚大果金刚大果更无能上为万仙
之宗主也清明净洁至合德者明天尊大果
无诸惑障故曰清明又无秽恶故云净洁也
萧然脱缚故云自在无碍也愉者恬愉明果
中有常德恬愉不动也静者因中有安静敛
翮之行果中有凝然安静之德也则与虚空
卷一 第 3a 页 0767-056.png
合德共成元命不为无常之所变动也圆满
第一至犹如虚空者功德圆满无有等双故
云圆满第一智慧具足无有比类故云智慧
第一也此功德智慧弥满十方犹如虚空无
有边际故云犹如虚空也所谓道者王至二
十五性色数者夫道语则通至如五道北帝
鬼神并悉称道明此金刚之道非此等道也
若人天地狱之道乃以善恶为业主或散为
资润感生人天等也若金刚之道乃以善解
为本因以静为资润感金刚也故知金刚道
卷一 第 3b 页 0767-057.png
非此之道也成就无量至一切德宗者成就
无量者言金刚大果无量之智并悉成就故
言成就无量也此智非是人天仙圣之所能
见故云甚深奥慧也以其智成慧深故能为
一切诸德之宗主也四迷断故慧德具足者
四迷即四见惑也夫四见之惑乃与慧道相
治惑若未断慧体被障慧德不能得具四迷
若断慧体无障所以慧德具足也四迷灭空
慧德具足者大论断之与灭亦复相似小而
论之复有殊别夫断是体有灭是体无如断
卷一 第 4a 页 0767-058.png
一物虽断其体犹在若灭去必同于无今慧
既主断惑所以断言慧德具足灭必归空所
以灭言空德具足也四迷无援故静德具足
者四迷援即是懆散等也懆散本附四迷上
生四迷既灭其懆散亦亡故云四迷无援也
静德具足者散本与静相治道懆散若在静
德不具懆散既灭所以静德具足也四迷无
枝戒德具足者四迷枝即是恶等也戒即善
也夫善与恶相倚伏若恶在善德所以不具
恶无所以善德具足也四迷无异因至常德
卷一 第 4b 页 0767-059.png
具足者四迷润善则感人天润恶则感三涂
被其所润所生之因名为异因所感之果名
为异果若不为四迷所润感生五道因果则
感常果故云常德具足也乐德具足至无量
无边德俱皆具足者此明既得常果所以能
感诸义德悉皆具足果中无苦故云乐德具
足无惑秽故云静德具足能包容故云大德
具足能统王故云王德具足无量无边德者
总明一切诸德并皆具足也何以故昔在至
普被众生者此总结也何以故得如此万德
卷一 第 5a 页 0767-060.png
并皆具足以圣人若在九道域中时备修无
上上行慈悲汎悯普被一切众生所以得其
足一切诸德也以慈悲故故入空观者此明
大乘之人先修慈悲有解资生空智后入空
观也以空观故故入慈悲者此明小乘之人
不能广行慈悲但单修信空等四行至于老
观其行不足不能进入真乘遂停其空行更
从生观习于慈悲也所谓大小两乘至异义
者此总结大乘小乘所修之行也前后异义
者大乘人前修慈悲后入空观小乘人前修
卷一 第 5b 页 0767-061.png
空行后习慈悲故云前后异义也作慈观时
至父母妻子者作此慈观时当观万法悉皆
平等无有差别之异不见富贵为上贫贱为
下不见亲以为近疏以为远不见父母妻子
为亲怨家为疏也若杀我父母妻子至慈性
者若依外教所明父母之雠不同天兄弟之
雠不同国朋友之雠不反兵若内教则不然
人比杀我父母兄弟妻子我亦须以慈心视
之不改变我慈仁之性非但我起慈心于彼
亦乃见彼有慈心于我也所谓慈视至与喜
卷一 第 6a 页 0767-062.png
智相违者夫嗔是别惑喜是别解解惑相治
如嗔惑起则喜智为之藏喜智生则嗔惑为
之伏故言相违也嗔于喜时至嗔惑强盛者
嗔惑若在喜心时生者为喜智所防嗔惑自
成微弱若嗔惑自在嗔心时生者此嗔惑则
强盛也亦如水性濡湿至慈观众生亦复如
是者夫水性濡湿还以水濡水时则易濡于
火时则难如慈观众生慈于慈时则易慈于
嫉妒境则难也慈见众生至还如慈心所谓
是慈者若见众生还如众生有高下胜劣贵
卷一 第 6b 页 0767-063.png
贱谓为慈若见众生起于平等如慈我亲不
异始可谓是慈也悲喜观行亦复如是者此
悲喜二行亦如慈观也悲还于悲心则易于
暴虐境则难也嗔心在喜心中发者至乃谓
为慈者悲喜不异前解夫慈是别解嫉妒是
别惑皆相治道也以慈因故故果大慈至万
道中王者以因地行于汎慈之因故至果中
感得大慈之果此是本因本果也未但正惑
于本果而已又能感于空净无碍常乐自在
微妙具足万道中王等义果也以悲因故故
卷一 第 7a 页 0767-064.png
得果悲至万道中王者以悲因故能感得悲
果此亦是本因感于本果人能感得空净无
碍常乐自在微妙具足万道中王等义果也
絓智行善行至如之者絓诸智行善行等并
得果如慈悲也皆有本因感于本果又能牵
诸义果等也时有大仙至愿见可乎者时者
说论之时也尔时有大仙号三天真人即张
天师也得道封三天真人之号故云三天真
人也而作是言者欲发诘问之言也道君者
指于论主也第一微妙大仙王义者即无上
卷一 第 7b 页 0767-065.png
天尊金刚大果也愿见可乎者此是谦逊之
辞云愿听可已不也时道君答曰至令众得
闻者此论主答也唯愿者论主亦施谦敬之
言云唯愿善说令一切时众得以闻知晓悟
也时三天真人至慈果生时谓从慈因生者
此三天真人领论主前所说之义也皆云由
于慈本因感得于慈本果此慈果生时还谓
从此慈因得生不由从他生也乃至悲喜并
云因故生者乃至悲喜等智并云各从其本
因故得生亦不从他生也悲喜云不生至不
卷一 第 8a 页 0767-066.png
云从慈悲生者悲喜云复不生精进恭敬等
智精进恭敬等智还从精进恭敬等本因生
不从慈悲因生也云何乃云由悲故至并得
果如之者既言慈悲不生精进恭敬等云何
言由悲因故感得悲果又能感得空净无碍
等义果絓智行善行并悉得果如之若慈悲
不生精进等者亦慈悲不生空净等也此捉
义果难于本因也时高上答言至当为说之
者此是论主所答又施谦逊之辞也所谓因
名至肉核相连者夫因乃为母为根能生为
卷一 第 8b 页 0767-067.png
母在本曰根也如树由其有根能生树身次
又生诸枝条肉核花子共相连续也慈为因
至万道中王者今以慈为因能感得慈果又
能生于空净等无量义果也乃至悲喜亦复
如之者乃至悲喜及精进恭敬等并由本因
能牵本果又能生诸无量义果如慈不异也
因力有二亦复有三至得慈果故者因力有
二亦复有三者一力是慈因能感于慈果二
力又能感常三力能感乐无量力能感于无
量义果也一解一是慈因二是慈果三是感
卷一 第 9a 页 0767-068.png
常无量是感无量德也旧解得慈果故以属
后文今解用配前句已下两句亦然何故能
得如此以其得證于慈果故也名慈为慈至
得常果故者旧解慈名汎悯道号通除因中
之道亦通果中之道亦通因中之慈亦汎悯
果中之慈亦汎悯也今解不然夫慈以汎悯
为慈故能感得常果亦如道以通除为道亦
能感得常果也所以能然以得当果之故名
慈名常至乘为精进者旧解慈名汎悯常乃
凝然喻如乘为运载精进乃是勒策也今解
卷一 第 9b 页 0767-069.png
以慈因感得常果故名常果为慈亦如精进
能资生空解故目空乘为精进也此解好为
性无嫉妒至慈亦复然者慈解乃与嫉妒惑
相治为性若有于嫉妒之惑慈解不生若无
于嫉妒可名为慈也既有慈心故能怜爱也
金刚道至慈亦复然者至金刚大果亦复有
慈弥更怜爱也为性无散乱至名静者散乱
者躁散之惑与静为治道相障躁散若在敛
翮不成若无于躁散始可名为静也静援慈
故得至从肥壮故生者静资慈解故得因力
卷一 第 10a 页 0767-070.png
肥壮名为义因因力从肥壮即感于金刚名
为义果也生故金刚常至金刚王者既證金
刚寅卯俱谢故云常无有惑秽故云净无能
累缚故云自在统包一切故云王也亦如三
界至故暴虐者悲解能伏暴虐之惑三界九
道众生只为无悲所以有于暴虐惑也散乱
至亦从肥壮故生者散乱者躁散也躁散援
暴虐之惑闻善之因故得肥壮因既肥壮所
以果从之而生惑于三界九道也生故三界
九道至作具足者凡夫者肥壮因力既生所
卷一 第 10b 页 0767-071.png
以惑三界九道被无常所迁苦恼秽累不能
自在常怖畏天魔异道众灾恶试心有流动
驰散作此具缚凡夫也时三天真人复言至
为众说之者三天真人又问云大仙此智义
深奥非是浅学小仙及三界九道众生之所
计算可知也虽复蒙告犹自未能了见难见
难闻之理更希大仙为众说之也如我常依
师学至故须言之者三天真人自云我从来
常依师学习及以自见自知又恐更有未知
未见之事未得未闻今故须言请之也云何
卷一 第 11a 页 0767-072.png
慈不生悲至万道中王者云何慈因不生于
悲悲因又不生于戒乃生常乐空净等果也
答言慈中有二力至万道中王者二力三力
不异前解以我慈因有此二力三力乃至无
量力所以能牵本果又能感无量义果也二
力能生慈德至不为缘生者旧解一力是慈
因二力是慈果故云二力能生慈德今解一
力以能生竟但生弱二力生则强也一解比
有二力但生于慈不生戒悲精进等何故尔
悲戒精进等自有本因不从缘生也故缘亦
卷一 第 11b 页 0767-073.png
能生所谓静援肥因义力者前云戒悲精进
不为缘生今云缘亦能生者明论主所说亦
有开塞之义前云不生者明戒悲等自有本
因此云缘亦能生者远作缘由亦得相生如
修慈悲又能布施作如此远缘亦得论相生
但非亲因缘耳问曰肥因义力至为自生耶
者问云此肥因为从本因得生为自从肥因
而生也答曰至故名义因者本因彼援清静
资解故肥肥故得生义因此因能感金刚本
果名为异果也所言异果者如善感人天人
卷一 第 12a 页 0767-074.png
天不似因名为异果恶感三涂三涂不似因
亦名异果今慧感常常不似因故云异果也
此因又在本因上生故云义因也因有二种
至一散二静者因有二种即常与无常也逐
援故异者即是静散二事也静资慧则感常
散援惑闻善恶则感无常所以云逐援故异
也果渐来者至所谓静果者果渐来者即是
散所援善恶感生五道也夫无常名渐显如
今日为因或可明日为果故云渐来也果顿
来者即是常果也夫常名顿显无常尽常果
卷一 第 12b 页 0767-075.png
始起故是顿也乃是静所资生也故云静果
也散果者至三界九道者散所资生之果乃
是无常无净苦心三界九道众生也静果者
至虚空慧命者静果即是静资慧所感之果
也自在者萧然无累也虚空慧命者智慧与
虚空合德共成方命也九道位故散果常来
者若在九道之位名为散果恒来渐报生于
九道往还轮转也金刚自在四见所隔者金
刚大果是自在萧然之处一切众生皆有成
道之性但被四见所隔故不能得登也故常
卷一 第 13a 页 0767-076.png
因净因至除灭四见故谓无为者常因净因
等在十乘内被蓄不得用到无为乘处则感
金刚始方得用也无为乘处乃万因所集故
云具足因处也此乃超三界断除四性见惑
所以名曰无为也能得无为亦名无为者道
理第十无乘未是无为以能感得后无为金
刚大果故名无为此因受果果籍因也无为
果者即是无为者无为果即金刚大果也此
果始是无为也非得言无为果即是无为者
此无为果力为果乃是三界九道众生从无
卷一 第 13b 页 0767-077.png
为生名为无为果而非得即是无为也如九
道三界至无为因故非无为者明九道三界
等亦是无为果然非即是无为何以故无为
生故得是无为果然非是常住自在之无为
乃是无为之因故非无为也一无为非果非
因至无碍空者无为有三种一无为非果非
因二无为亦果亦因三无为但果非因也非
因者即是四无碍空洞空洞虚洞清洞微等
也因名牵召果名酬答虚空无有牵召酬答
故云非果非因也亦是缘果缘因至故名缘
卷一 第 14a 页 0767-078.png
果者明虚空虽非万物亲因亲果亦能为万
物作缘因缘果也何以故能生三界九道等
为缘因三界九道四迷灭尽与空今德故名
缘果也二无为亦果亦因者二无为即是第
十无为乘也亦果者能为前十六圣乘住也
亦因者为金刚大果作亲因也所谓第十无
为乘处至内观外观者明第十无为乘处既
万因所集故言具足诸观也顿观者本空观
也渐观者信疏观等也大观者大乘人所修
之观也小观者小乘人所捉之观也空观者
卷一 第 14b 页 0767-079.png
观一切理空无一有性也有观者前论于空
空亦涉有今论于有有亦亘空也定观者常
观也不定观者无观也吉观者持戒之观也
凶观者破戒之观也事观是即目所睹理观
是非眼心所照内观观心外观观色也诸一
切观至生无量观者生道仙并是七仙之观
也生者空忘智此时始生故云生道者通也
前生观时空忘智慧虽生智力微弱未能制
伏至道观智力渐强稍能通伏故云道也既
能伏则得无量观生也所以诸一切观并从
卷一 第 15a 页 0767-080.png
生道仙而生生道仙能生无量观也乃至精
进至所谓果门者至精进乘空忘智慧起即
牵后无为大果故云方无为也为后大果之
门故云所谓果门也道理生观空忘智慧已
生应言生无为今至精进始言方生无为者
明生观时虽生但智力微弱被惑入体至精
进乘能断惑体明故云方生无为也此门能
生金刚大慧至所谓因门者此门者即是无
为乘为大果之门也此门能生后金刚大慧
等也
卷一 第 15b 页 0767-081.png


洞玄灵宝左玄论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