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第 240825b 页
卷五 第 1a 页 0763-086.png
道教义枢卷之五
青溪道士孟安排集
三一义第十六
二观义第十七
三乘义第十八(原缺)
三一义第十六
义曰三一者盖是希夷之奥赜神气之枢机
智用则事并有形会归则趣同无物此其致
也洞神经三寰诀云一者精神气也
释曰精神气三混而为一精者虚妙智照为
青溪道士孟安排集
三一义第十六
二观义第十七
三乘义第十八(原缺)
三一义第十六
义曰三一者盖是希夷之奥赜神气之枢机
智用则事并有形会归则趣同无物此其致
也洞神经三寰诀云一者精神气也
释曰精神气三混而为一精者虚妙智照为
卷五 第 1b 页 0763-087.png
功神者无方绝累为用气者方所形相之法
也亦曰夷希微夷平希远微细也夷即是精
以精智圆照平等无偏希即是神以神用不
穷远通无极微即是气以气于妙本义有非
粗孟法师云言三言一不四不二者以言言
一即成三也又三一体义者徐法师云三一
是妙极之理大智之源圆神不测布气生长
贷成靡弃兼二为义即一为体今谓极理之
与大智此即境智之名慧源之与贷成即是
本迹之目故未为定也玄靖法师解云夫妙
也亦曰夷希微夷平希远微细也夷即是精
以精智圆照平等无偏希即是神以神用不
穷远通无极微即是气以气于妙本义有非
粗孟法师云言三言一不四不二者以言言
一即成三也又三一体义者徐法师云三一
是妙极之理大智之源圆神不测布气生长
贷成靡弃兼二为义即一为体今谓极理之
与大智此即境智之名慧源之与贷成即是
本迹之目故未为定也玄靖法师解云夫妙
卷五 第 2a 页 0763-088.png
一之本绝乎言相非质非空且应且寂今观
此释则以圆智为体以圆智非本非迹能本
能迹不质不空而质而空也且三一圆者非
直精圆神气亦圆何者精之绝累即是神精
之妙体即是气亦神之智照即是精神之妙
体即是气亦气之智照即是精气之绝累即
是神也三一既圆故同以精智为体三义并
圆而取精者名未胜也又三一修守义者三
一所修宗在静定洞真消魔经云智者守一
谛定心源老君戒经云凡存一守神要在正
此释则以圆智为体以圆智非本非迹能本
能迹不质不空而质而空也且三一圆者非
直精圆神气亦圆何者精之绝累即是神精
之妙体即是气亦神之智照即是精神之妙
体即是气亦气之智照即是精气之绝累即
是神也三一既圆故同以精智为体三义并
圆而取精者名未胜也又三一修守义者三
一所修宗在静定洞真消魔经云智者守一
谛定心源老君戒经云凡存一守神要在正
卷五 第 2b 页 0763-089.png
化心正由静静身定心心定则识静识静则
会道也今之所明略显三义一者方便二者
正观三者转缘一者鸣鼓以召众也夫为正
观之道欲使邪气不侵必须集会群神以自
匡辅洞真经云左为钟右为磬中为鼓或三
十六通应三十六天或三十二通应三十二
天或二十七通应于九天三九之数或二十
四通应三八二十四神或十二通应十二神
或九通应九宫或七通应七元或三通应三
元随数所应以相召也二者咽津津者津液
会道也今之所明略显三义一者方便二者
正观三者转缘一者鸣鼓以召众也夫为正
观之道欲使邪气不侵必须集会群神以自
匡辅洞真经云左为钟右为磬中为鼓或三
十六通应三十六天或三十二通应三十二
天或二十七通应于九天三九之数或二十
四通应三八二十四神或十二通应十二神
或九通应九宫或七通应七元或三通应三
元随数所应以相召也二者咽津津者津液
卷五 第 3a 页 0763-090.png
即是泉源泉源流通则为安身之本泉源壅
塞则为乱志之由故须咽津液以溉灌百神
然后恬心以守三一其数所应具如鸣鼓三
者拘魂制魄魂为阳神其义主生好人以善
魄为阴神其义主死好人以恶若不为善伏
恶焉能入正除邪故须制魄拘魂方可存三
守一也正观者正存三一具如本经今详释
转缘者从气观转入神观转变神力示不思
议具如二观义辩
二观义十七
塞则为乱志之由故须咽津液以溉灌百神
然后恬心以守三一其数所应具如鸣鼓三
者拘魂制魄魂为阳神其义主生好人以善
魄为阴神其义主死好人以恶若不为善伏
恶焉能入正除邪故须制魄拘魂方可存三
守一也正观者正存三一具如本经今详释
转缘者从气观转入神观转变神力示不思
议具如二观义辩
二观义十七
卷五 第 3b 页 0763-091.png
义曰二观者定慧之深境空有之妙门用以
调心直趣重玄之致因之荡虑终归双遣之
津既从此以得真固由斯而解法此其致也
释曰二观者一者气观二者神观既举神气
二名具贯身心两义身有色象宜受气名以
明定心无难测宜受神名以明空慧故本际
经云气观神观即是定慧气者气象为义谓
所存三一妙气髣象来应人身神者无方不
测为义明空有两慧并自难思万行无方理
成不测通言观者以思察为义思存妙一察
调心直趣重玄之致因之荡虑终归双遣之
津既从此以得真固由斯而解法此其致也
释曰二观者一者气观二者神观既举神气
二名具贯身心两义身有色象宜受气名以
明定心无难测宜受神名以明空慧故本际
经云气观神观即是定慧气者气象为义谓
所存三一妙气髣象来应人身神者无方不
测为义明空有两慧并自难思万行无方理
成不测通言观者以思察为义思存妙一察
卷五 第 4a 页 0763-092.png
见无相是名为观经云平正观于一切法不
取不舍不动不住入一妙门谓为平等亦是
无等为等等无所等德等无等等也又气观
体义者正以观身靖定为体定有二义一者
观前方便二者正入观有为气观观无为神
观又云神观是界外所修气观是界内所习
今明神气两观是定慧分门即寄身心以明
空有气观是定亦通空有以妙有为宗神观
是慧亦通有无以真空为主若作空有两慧
分门定法秪是慧家之一事资空义强故别
取不舍不动不住入一妙门谓为平等亦是
无等为等等无所等德等无等等也又气观
体义者正以观身靖定为体定有二义一者
观前方便二者正入观有为气观观无为神
观又云神观是界外所修气观是界内所习
今明神气两观是定慧分门即寄身心以明
空有气观是定亦通空有以妙有为宗神观
是慧亦通有无以真空为主若作空有两慧
分门定法秪是慧家之一事资空义强故别
卷五 第 4b 页 0763-093.png
为一观何者一切万行并入有慧但是观空
即入空慧也又须知若于定慧理明了身心
不二观有五种三观第一三观者一假法观
二实法观三偏空观此明小乘之人未能玄
悟若不遣析不了空今举实遣空举空遣实
举空遣空使其于此二境发生空解故须此
三也假法观者假以权假为义法以法体为
义今正明观大体众生空我则难空物则易
如五荫成我未知何荫是我故庄子云百骸
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既无与亲
即入空慧也又须知若于定慧理明了身心
不二观有五种三观第一三观者一假法观
二实法观三偏空观此明小乘之人未能玄
悟若不遣析不了空今举实遣空举空遣实
举空遣空使其于此二境发生空解故须此
三也假法观者假以权假为义法以法体为
义今正明观大体众生空我则难空物则易
如五荫成我未知何荫是我故庄子云百骸
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既无与亲
卷五 第 5a 页 0763-094.png
理成无我了假法空便为假法观也实法观
者实是体实为义既知假法是空复须观察
实体何者此之实体从谁而生必是从他生
若更为他生即是无穷过若非是无穷即是
从空生若谓从空生还须推此空空尚不自
岂得言能生即了实法亦无便为实法观偏
空观者偏是不正之名空是虚通之目谓众
生著有病多故偏说空以遣此病升玄经云
捐有者必先之于无体无者以无无为大小
乘守教不能远达本心遂乃运怀偏沈空境
者实是体实为义既知假法是空复须观察
实体何者此之实体从谁而生必是从他生
若更为他生即是无穷过若非是无穷即是
从空生若谓从空生还须推此空空尚不自
岂得言能生即了实法亦无便为实法观偏
空观者偏是不正之名空是虚通之目谓众
生著有病多故偏说空以遣此病升玄经云
捐有者必先之于无体无者以无无为大小
乘守教不能远达本心遂乃运怀偏沈空境
卷五 第 5b 页 0763-095.png
是知小乘偏空未极正观观此空者以空亦
空所以然者本是空于假实故说为空假实
尚无空何所立故空亦空也本际经云是空
亦空空空亦空也第二三观者一者有观二
者无观三者中道观有观者有以质碍为义
即观此语有若定碍应得碍无既不碍无何
定是碍是故有法非碍不碍以碍为不碍不
碍为碍既知不碍为碍即知不有为有于观
者得成观门有便不碍有既不碍观岂不通
故此有境亦可以不碍为义此之有境深不
空所以然者本是空于假实故说为空假实
尚无空何所立故空亦空也本际经云是空
亦空空空亦空也第二三观者一者有观二
者无观三者中道观有观者有以质碍为义
即观此语有若定碍应得碍无既不碍无何
定是碍是故有法非碍不碍以碍为不碍不
碍为碍既知不碍为碍即知不有为有于观
者得成观门有便不碍有既不碍观岂不通
故此有境亦可以不碍为义此之有境深不
卷五 第 6a 页 0763-096.png
思议即可具通三义者何体非实故所以即
空非不假名所以即有即有故非空即空故
非有非空是中道义境既若此观亦如之仍
本为名故言有观也无观者无以不碍为义
即观此语无若不碍断桥之无此应不得既
其是碍何定不碍是知无法亦非碍不碍以
不碍为碍碍为不碍既知碍为不碍即知不
无而无此于观者还得成门观既成门即具
三义何者无既不无义即如有亦非不无义
即如无如无故所以非有如有故所以非无
空非不假名所以即有即有故非空即空故
非有非空是中道义境既若此观亦如之仍
本为名故言有观也无观者无以不碍为义
即观此语无若不碍断桥之无此应不得既
其是碍何定不碍是知无法亦非碍不碍以
不碍为碍碍为不碍既知碍为不碍即知不
无而无此于观者还得成门观既成门即具
三义何者无既不无义即如有亦非不无义
即如无如无故所以非有如有故所以非无
卷五 第 6b 页 0763-097.png
如无非有如有非无是中道义也中道观者
正以体此有无即以非有非无为中道观观
境既尔观体亦然远取意者非本非于有无
有无既非非亦非非三观后意例得如此若
作中偏为语则有无为偏非有非无为中一
往将无治有有
道教义枢卷之五
正以体此有无即以非有非无为中道观观
境既尔观体亦然远取意者非本非于有无
有无既非非亦非非三观后意例得如此若
作中偏为语则有无为偏非有非无为中一
往将无治有有
道教义枢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