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1a 页 WYG1226-028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王忠文集卷十四
             明 王祎 撰
  拟
   元列传二首
许衡字仲平怀庆河内人也金大安己巳生于河南之
新郑七八岁受学乡师授之书辄不忘尝问其师曰读
书将何为师曰应举取科第尔曰如此而已乎师大奇
卷十四 第 1b 页 WYG1226-0284d.png
之因谢曰吾不能为若师矣十馀岁时有异人款门谓
其父母曰此儿骨清而神全他日必名冠天下人间富
贵不足道也岁大祲民饥易子而食而衡闻人有书即
往借观之其父危之每与俱往人咸厌其迂稍长舅氏
为县典史衡从授吏事参摭名义考求立法之原而是
时徭戍繁迫民不堪命衡因不忍见即不复诣县而决
意求学矣父母知世乱欲使习知占验之术为避难计
因从占候之家得见尚书疏义悉手抄之由是刻意坟
卷十四 第 2a 页 WYG1226-0285a.png
典考求帝王为治之本圣贤为学之要一言一行必质
诸经虽当乱离之际人亦稍有从游者岁壬辰北徙渡
河隐居大名寻复迁居于魏时窦默有异能亦居魏最
知敬衡每相过从则终日危坐出入经传以及诸子百
氏释老医卜兵刑货殖水利算数之类靡不研究姚枢
时方以道学自任传伊洛之学于南士赵仁甫衡往苏
门求之得易程氏传春秋胡氏传书蔡氏传诗朱氏传
与论语孟子集注大学中庸章句或间小学之书读之
卷十四 第 2b 页 WYG1226-0285b.png
深有所契皆手钞以归聚学者谓之曰昔所授受殊为
未然今始闻进学之叙若必欲相从当悉弃前日所学
从事于小学洒扫应对为入德之基不然当求他师众
皆曰唯则取向所授受简册悉焚之使无大小皆自小
学入诸生敬畏持守惟谨而衡亦笃志厉行以身先之
隆寒盛暑皆不废也谓吾自传伊洛之学心与理融终
夜以思手舞足蹈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岁庚戌复留苏
门与枢居相比以便讲习明年枢赴召衡乃独居苏门
卷十四 第 3a 页 WYG1226-0285c.png
讲学至是年四十有三而任道之意始笃矣岁甲寅世
祖居潜藩遣使聘衡而廉希宪方宣抚关中奏授衡京
兆提学力辞不受不能强也中统元年世祖既正位宸
极即诏徵衡至上京上问其所学对曰学孔子问所长
曰虚名无实误达圣聪耳上嘉其实自是侍上左右多
所陈纳二年复诣上京平章王文统方秉政深忌姚枢
窦默辈独谓衡素无因缘弗惮也至是默力排文统学
术之非必至误国文统乃始疑衡阴党之五月除枢太
卷十四 第 3b 页 WYG1226-0285d.png
子太师默太子太傅衡太子太保外若尊之内实使之
疏默以与文统势相轧欲依东宫以避祸衡执不可曰
祸福不足计也道为重耳且近代师傅太子相见之礼
师傅西位东向太子东位西向今能从否不然是师道
自我而废也乃相与怀麻诣阙下控辞数日始得请改
授枢大司农默翰林侍讲学士衡国子祭酒衡既拜命
复以疾辞九月得告南还仍奉旨教授怀孟路子弟明
年复召赴阙至则假馆道院凡权贵相延致悉谢不往
卷十四 第 4a 页 WYG1226-0286a.png
而姚窦二人者则日相过从剧论竟日乃罢中书左丞
张文谦最称好贤乐善以古道为己任自初见衡即请
执弟子礼衡拒之乃止每衡之出处必为反覆导达上
下之意时其进退久速而调护之至元改元复辞归怀
州六月卜筑将迁居忽迅雷起中堂电火满屋家人惊
仆衡正色危坐弗为动二年十月召诣阙首陈雷震事
不宜见上不许有旨入议中书省事以疾辞丞相安图
素慕衡名德即其舍候谒退谓左右曰若辈自谓与许
卷十四 第 4b 页 WYG1226-0286b.png
先生相远几何盖十百而千万者也是岂缯缴之可及
者邪三年上在衡州后山召衡谕曰王以道为恶窦汉
卿言之而卿独不言孔子之道岂其若是省中事虽尝
以命卿而卿犹未悉朕意今复用面命其尚为朕黾勉
从事以毋负所学安图尚幼苦未更事卿谨辅导之嘉
谟嘉猷先告安图以达于朕朕将亲择焉衡对曰圣人
之道至大且远而学者所得有浅有深臣平生虽读其
书所得甚浅今既蒙特命敢不罄竭所知言之所不知
卷十四 第 5a 页 WYG1226-0286c.png
者亦不敢强也安图聪明有持守告以古人语言无不
领解臣苟有所知当即告之但虑中有间之者则难行
耳臣入省之日浅浅见如此惟陛下明察自是数访问
治道每见必以太平责之衡乃陈时政五事其一曰立
国规模前代建国北方奄有中夏者如魏如辽如金能
遵用汉法故享国长久文治可观今国家当行汉法事
在不疑然万世国俗累朝勋贵一旦使之下从臣仆之
谋改从亡国之俗其势甚难非三十年不能成功齐一
卷十四 第 5b 页 WYG1226-0286d.png
吾民使之富实兴学校练甲兵随时损益裁为定制如
臣等辈皆足以任此在陛下笃信而固守之耳不杂小
人不营小利不责近效不惑浮言庶几可得天下之心
成至治之效矣其二曰中书大要仕者宜颁俸禄使资
奉养未仕者宜定条式俾就铨叙则可无失职之怨外
设监司纠察污滥内由吏部考覈资历则逾分之求渐
可息矣再任三任抑高而举下则人才爵禄可得而差
次矣至于贵家世袭品官任子躯良户口之制皆宜早
卷十四 第 6a 页 WYG1226-0287a.png
定若夫得行与不得行在上之委任者何如而能行与
不能行则在执政得人与不得人耳其三曰为君难践
言防欺任贤去邪得民心顺天道六者为君难之道也
举其要则修德任贤爱民三者而已此之谓治本治本
立则纪纲可布法度可行治功可成矣其四曰农桑学
校今国家徒知敛财之巧而不知生财之由不惟不知
生财而敛财之酷又害于生财也徒知防人之欺而不
知养人之善欲其不欺非衣食以养其生礼义以养其
卷十四 第 6b 页 WYG1226-0287b.png
心不可也徒患法令之不行不思法令无可行之地上
多贤才皆思为公下多富民皆知自爱则令自行禁自
止诚能优重农民勿使扰害尽驱游惰之民归诸南亩
岁课种树恳谕而笃行之十年已后当仓盈库积非今
日比自两郡下及州县皆设学自皇子以至庶人之子
弟皆从事于学日明父子君臣之大伦与洒扫应对以
及治国平天下之道十年以后上知所以御下下知所
以事上上下相成亦复非今日比矣其五曰慎微上悉
卷十四 第 7a 页 WYG1226-0287c.png
嘉纳之衡每有奏对上常令善译者译其言以进或译
言不能逮其意上辄自更定之居亡何辞有疾不复入
省求还家养疾诏许之四年冬仍召至阙居久之六年
奉诏与左丞张文谦赞善王恂同议官制乃历考古今
设官分职之本沿革之由与夫上下统属之序其权摄
增置行之有弊者皆所不取自省部台院监司郡县内
外百司联属控制之体统后妃储藩隆杀之等差悉图
为定制以闻七年正月拜中书左丞入见奏事毕辞于
卷十四 第 7b 页 WYG1226-0287d.png
上前曰臣之所为辞者有三一则臣一介书生遽当大
任非勋非旧不足以服内外之望二则无德无才不能
办国家之大事三则臣之所学迂远与陛下圣谟神算
不能吻合陛下直以虚名误加采擢臣若不自度量冒
当圣恩必旋致悔咎上曰此事出自朕意卿无复多让
衡辞之再三上命左右扶之出左右掖之曰有旨令先
生出矣出至门复还奏曰陛下令臣出当出省耶上曰
出殿门耳后连日叉恳辞皆不允是时尚书省立丞相
卷十四 第 8a 页 WYG1226-0288a.png
阿哈玛特专权恣为威福衡乃摭其蠹国害民等事具奏
之阿哈玛特欲以其子典兵柄衡持不可以谓国家大权
兵民财三者父位尚书典民与财而子又典兵权太重
所宜慎上曰卿虑阿哈玛特反耶衡曰阿哈玛特不反而有
反之道焉自古奸臣未有不由权重而反者上以语阿
哈玛特阿哈玛特诘衡曰公何以言吾反衡曰吾言前世反
者皆由权重耳君即不反何故由此道耶阿哈玛特由是
深衔之或语衡先生寝处无所防设有横逆奈何衡曰
卷十四 第 8b 页 WYG1226-0288b.png
圣天子在上宁有是设有之亦命也吾何暇他计哉居
岁馀力以疾辞上令举人为代衡奏曰用人者天子之
柄不断自宸衷则启人臣觊觎之渐臣不敢奉诏八年
四月除集贤院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方衡在中书时尝
奉旨教蒙古生四人后增七人至是有诏京师及四方
愿受学者俱得预其列即南城枢密旧院以为学而国
学之建于是始衡自开学家事悉以诿其子宾客至皆
谢不接谓学中若复应接人事诸生学业必有所妨人
卷十四 第 9a 页 WYG1226-0288c.png
或见怒谤止一己训诲学者此上命不敢慢也衡以为
蒙古生质朴未散视听专一培养数年足为国用而是
时年已六十有二病日益臻乃奏召旧弟子散居四方
者王梓韩思永苏郁耶律有尚孙安高凝姚燧及弟
刘季伟品端善刘安中白楝皆驿致馆下为伴读使与
之砻磨浸润以相成或问衡曰先生何不博选时俊而
独用门生也曰我但教人而己非用人也衡教授诸生
凡讲解经传恳款周详苟未领解则引證设谕必使通
卷十四 第 9b 页 WYG1226-0288d.png
晓乃己自算数字画及投壶习射拜跪揖逊进退应对
之节靡不俱习诸生或有疑问则为之喜见颜面因语
之曰书中无疑能以为有疑有疑能使之无疑学斯有
得矣衡尝言敬敷五教在宽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
无疆则为教者固当存心宽容也今国学大体虽务严
密而其中节目须且宽缓大槩人品千万不齐遽难以
强之学记自一年离经辨志至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
不反始终节次不可苟且致故教人不止因其才又当
卷十四 第 10a 页 WYG1226-0289a.png
随其学之所至而渐进之盖教人与用人不同用人用
其所长而教人教其所短也其待诸生恩同父子义若
君臣因其所明而开牖之时其动息而张弛之慎其萌
蘖而防范之故皆日渐月渍不自知其变日新月盛不
自知其化凡从之学者悉为成材卒皆为世用矣十年
诸生廪饩不继稍稍引去而又权臣屡毁汉法四月召
至上京议事面请还乡里上命廷臣议其去留姚枢谓
衡之出处关世道之污隆今日直当以圣贤之事待之
卷十四 第 10b 页 WYG1226-0289b.png
则合辞奏之曰国学之建三年于兹教法严谨诸生问
学有进今衡控辞实以年老疾多而上世数丧未葬此
人子之孝道宜赐允从乃得旨而归既归简绝人事平
居课童仆事耕垦而已十三年七月脩授时历廷议以
衡精通历理诏起衡领其事十五年三月除集贤大学
士兼领太史院事至是上眷愈隆每北还即问衡起居
状病则赐杖给药十七年春历成入奏皆跪奏事上令
衡起赐坐劳问久之秋疾益进有旨令南归除其子师
卷十四 第 11a 页 WYG1226-0289c.png
可怀孟路总管以便侍养十八年春疾甚医者诊之曰
偏阳谓之疾今六脉皆平先生其瘳乎衡曰久病而脉
平者不治吾殆且不起矣遂不服药顷之稍间适当时
祭奠献如礼既彻曳杖于门曰余心怦怦然瞑目久之
曰死生何异乎乃歌昔贤所为歌歌毕奄然而逝俄而
雷电晦暝大风拔木城中士民无老稚皆往哭其门朝
野之人识与不识莫不哀伤以为斯道斯民其不幸乎
衡尝语其子曰我平生虚名所累死后慎毋立碑但书
卷十四 第 11b 页 WYG1226-0289d.png
许衡之墓四字使子孙识其处足矣至是从治命葬而
无碑既葬四方学者有不远数千里来哭墓下者蒲人
王楫衰绖赴葬司宾者辞曰门人衰礼欤楫曰吾师也
艺术之师欤宾主之师欤吾犹惧乎报之无从吾将以
愧夫王通氏之门人耳衡天资弘毅卓然有守当艰难
穷阨之时其操益坚闻一善言见一善行不啻饥渴之
得饮食而于荣名世利畏之若探汤终始表里一本于
诚敬故天下信之无异辞闻君命未尝不即起然卒亦
卷十四 第 12a 页 WYG1226-0290a.png
未尝枉尺而直寻每入奏对以格君心为己任气象雍
容言虽切直而无忤也出入禁中卫士辄举手加额曰
是欲尧舜吾君民者也逮其晚年义精仁熟道出群物
之表身备四时之气胸中浩然纯乎天理而动静语默
周旋出入之顷无非至教天下之士闻之者知敬望之
者知畏亲之者知爱远之者知慕而视其进退仕止为
朝廷之轻重其身任斯道之寄如此翰林承旨王磐德
望盖世少所许可然独敬礼衡每与语辄曰先生神明
卷十四 第 12b 页 WYG1226-0290b.png
也磐老矣无能为役也及闻讣叹曰斯道其不幸矣朝
廷设赐谥先生非文正无为易名者衡尝以鲁名其斋
上自朝廷下逮遐陬异域皆称之曰鲁斋先生而不复
称其官其所著书曰小学大义曰读易私言曰孟子标
题曰四箴说中庸说门人集其说曰语录衡薨年七十
三制赠荣禄大夫司徒谥曰文正皇庆三年诏从祀孔
子庙廷
臣祎曰圣贤相传之道自孟轲既没无所传受至宋而
卷十四 第 13a 页 WYG1226-0290c.png
程颢程颐氏兄弟者出乃有以续其不传之绪及朱熹
氏作而其传复续矣元兴许衡继起则又续所传于朱
氏者也当其被遇世祖纯乎儒者之道诸公所不及而
世祖圣明天纵深知儒术之大思有以作人而用之乃
首建国学而衡自中书罢政为之师衡之教学一本于
圣贤之为道摄礼乐之微权以通其用掇忠孝之大纲
以立其本于是彬彬然悉为成材而数十年间号称名
卿贤大夫者多其门人矣呜呼使圣贤之学大被于斯
卷十四 第 13b 页 WYG1226-0290d.png
世而至于今学术以正而人心以一者伊谁之功也是
其继往圣开来学功殆不在朱氏下况乎程氏朱氏未
尝得君以行其道而衡则盖遇圣君居相位而有以尧
舜其君民矣呜呼盛哉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也生有异质不为儿童戏
祖荣号鸳水翁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之学时刘秉忠
张文谦张易王恂皆同学州西紫金山而秉忠与翁为
同志友以故守敬就学秉忠所秉忠学通天人守敬学
卷十四 第 14a 页 WYG1226-0291a.png
之悉得其旨要而又兼承家学之懿故其所造有异于
寻常年十五六时得石本莲花漏图即能准其式为之
又得尚书璇玑图规竹为之尤极其精顺德城北有石
桥岁久为泥潦所游没无能知者守敬辄审其地形而
求得之人以为神中统三年文谦为中书左丞荐守敬
习水利且精制度有巧思徵诣阙召对称旨乃面陈水
利六事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权以玉泉水引入
行舟岁可省僦车钱六万缗通州以南于兰榆河口径
卷十四 第 14b 页 WYG1226-0291b.png
直开引由蒙村跳梁务至扬州还河以避浮鸡盘浅
风浪远转之患其二顺德达活泉开入城中分为三渠
引入城东可灌溉其地其三德顺澧河东至古任城失
其故道没民田千三百馀顷此水开修成河其田即可
耕种其河自小王村经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楫其四
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开引由滏阳邯郸洺州永
年下经鸡泽合入澧河其间可溉田三千馀顷其五怀
孟沁河虽已灌溉尚有漏堰馀水东与舟河馀水相合
卷十四 第 15a 页 WYG1226-0291c.png
开引东流至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其间溉田亦可一千
馀顷其六黄河自孟州西开引少分一渠经由新旧孟
州中间顺河古岸下至温县南复入大河其间亦可溉
田二千馀顷上览其奏喜曰成吾国家之务者其斯人
乎即授提举诸路河渠明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至元
元年从文谦行省西夏兴复濒河诸渠先是西夏濒河
五州皆有古渠在中兴州者一名唐来长四百里一名
汉延长袤二百五十里其馀四州又有正渠十长袤各
卷十四 第 15b 页 WYG1226-0291d.png
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计溉田可九万馀顷兵乱之
后废坏淤浅守敬为行视因故道而浚导之更立闸堰
役不踰时而诸渠皆通利夏人德之为立生祠于渠上
二年迁都水少监入奏言臣向自中兴还顺河而下四
昼夜至东胜可通漕运及见查泊兀郎海古渠甚多皆
可修理又言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东流
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可
溉田利甚博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
卷十四 第 16a 页 WYG1226-0292a.png
之今若按视故道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
可以广京畿之漕纳其议行之又言当于金口西预开
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众
皆服其识十二年丞相巴延总师南伐宋议立水站诏
守敬行视所便自陵州至大名又自济州至沛县又南
至吕梁又自东平至纲城又自东平清河逾黄河故道
至与御河相接又自卫州御河至东平又自东平西南
水泊至御河乃得济州大名东平泗汶与御河相通形
卷十四 第 16b 页 WYG1226-0292b.png
势为图奏之悉如其言十三年都水监并入中书工部
除工部郎中是岁改修新历立局以庀事先是秉忠言
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馀年浸以后天宜在所立改
未及用其议而秉忠没至是江南平天下混一上思其
言遂举行之诏守敬与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而文
谦易领其事前中书左丞许衡亦参领焉守敬乃言历
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今司天浑仪
宋皇祐中汴原所造与此处天度不符比量南北二极
卷十四 第 17a 页 WYG1226-0292c.png
差约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宜尽考其失更置之及
择高垲之所造木为重棚创简仪高表用相比覆又以
为天枢附极而动昔人尝展管望之未得其的作候极
仪极辰既得天体斯正作浑天象象虽形似莫适所用
作玲珑仪以表之矩方测天之正圆莫若以圆求圆作
仰仪古有经纬结而不动是之作立运仪日有中道月
有九行合而作證理仪表高景虚其象非真作景符月
虽有明测景则难作窥凡历法之验在于交会作日食
卷十四 第 17b 页 WYG1226-0292d.png
月食仪天有赤道轮以当之两极低昂标以指之作星
晷定时仪其器凡十有三又作正方按丸表悬正仪凡
四等为四方行测者所用又作仰规覆矩圆异方浑盖
图月出入永短图凡五等与上诸仪互相参考十六年
改局为太史院以恂为太史令守敬同知太史院事乃
进所造仪表式于榻前指陈理致一一周悉自朝及夕
上不为倦因奏唐开元间僧一行令南宫说测景天下
其可考者今十三处今疆宇比唐尤广必多方测验而
卷十四 第 18a 页 WYG1226-0293a.png
后日月交会分数时刻之不同昼夜长短之不同日月
星辰去天高下之不同可得周知上可其奏乃置监候
官十四人分道而出先从南北取直立表以测景南海
北极出地二十五度夏至景在表南长一尺一寸六分
昼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衡岳北极出地二十五度夏
至日在表端无影昼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岳台北极
出地三十五度夏至景长一尺四寸八分昼六十刻夜
四十刻和林北极出地四十五度夏至景长三尺二寸
卷十四 第 18b 页 WYG1226-0293b.png
四分昼六十四刻夜三十六刻陶拉北极出地五十五
度夏至景长五尺一分昼七十刻夜三十刻北海北极
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景长六尺七寸八分昼八十二刻
夜一十八刻继又测验上都北极出地四十三度少北
京北极出地四十二度强益都北极出地三十七度少
登州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高丽北极出地三十八度
少西京北极出地四十度少太原北极出地三十八度
少安西府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半强兴元北极出地三
卷十四 第 19a 页 WYG1226-0293c.png
十三度半强成都北极出地三十一度半强西凉州北
极出地四十度强东平北极出地三十五度太大名北
极出地三十六度南京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强阳成
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扬州北极出地三十三度鄂
州北极出地三十一度半吉州北极出地二十三度半
雷州北极出地二十度太璚州北极出地十九度太十
七年新历成守敬与诸太史同上奏曰帝王之事莫重
于历自黄帝迎日推策帝尧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舜在
卷十四 第 19b 页 WYG1226-0293d.png
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爰及三代历无定法周秦之间闰
馀乖次至汉造三统历百三十年而是非始定东汉造
四分历七十馀年而仪式方备又百三十一年刘洪造
乾象历始悟月行有迟疾又百八十年姜岌造三纪甲
子历始悟以月食冲检月宿度所在又五十七年何承
天造元嘉历始悟以朔望及弦皆定大小馀又六十五
年祖冲之造大明历始悟太阳有岁差之数极星去不
动处一度馀又五十二年张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
卷十四 第 20a 页 WYG1226-0294a.png
里五星有迟疾留逆又三十三年刘焯造皇极历始悟
日行有盈缩又三十五年傅仁均造成寅元历颇采旧
仪始用定朔又四十六年李淳风造麟德历以古历章
蔀元首分度不齐始为总法用进朔以避晦晨月见又
六十三年僧一行造大衍历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
服交食之异又九十四年徐昂造宣明历始悟日食有
气刻时三差又二百三十六年姚舜辅造纪元历始悟
食甚泛馀差数以上计千一百八十二年历经七十改
卷十四 第 20b 页 WYG1226-0294b.png
其创法者十三家自是又百七十四年惟我圣朝统一
六合肇造区夏专命臣等改治新历臣等用创造简仪
高表凭测到实数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至自丙子
年立冬后依每日测到晷影逐日取对冬至前后日差
同者为准得丁丑年冬至在戊戌日夜半后八刻半又
定丁丑夏至得在庚子日夜半后七十刻又定戊寅冬
至在癸卯日夜半后三十三刻己卯冬至在戊申日夜
半后五十七刻半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后八十一
卷十四 第 21a 页 WYG1226-0294c.png
刻半凡减大明历十八刻远近相符前后应准二曰岁
馀自镏宋大明历以来凡测景验气得冬至时刻真数
者有六用以相距各得其时合用岁馀今考定四年相
符不差仍自宋大明壬寅年距至今日八百一十年每
岁合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其二十五
分为今历岁馀合用之数三曰日躔用至元丁丑四月
丁酉望月食既推求日躔得冬至日躔赤道箕宿十度
黄道箕九度有畸仍凭每日测到太阳躔度或凭星测
卷十四 第 21b 页 WYG1226-0294d.png
月或凭月测日或径凭星度测日立术准算起自丁丑
正月至乙卯十二月凡三年共得一百三十四事皆躔
于箕与月食相符四曰月离自丁丑至今每日测到逐
时太阴行度推算变从黄道求入转极迟极疾并平行
处前后凡十三转计五十一事内除不的者外有三十
事得大明历入转后天又因考验交食加大明历三十
刻与天道合五曰日交自丁丑五月以来凭每日测到
太阴去极度数比拟黄道去极度得月道交于黄道共
卷十四 第 22a 页 WYG1226-0295a.png
得八事仍依日食法度推求皆有食分得入交时刻与
大明历所差不多六曰二十八宿距度盖自汉太初以
来距度不同互有损益大明历则于度下馀分附以太
半少皆私意牵就未尝实测其数今新仪皆细刻周天
度分每度为三十六分以距线代管窥宿度馀分并以
实测不以私意牵就七曰日出入昼夜刻大明历日出
入昼夜刻皆据汴京为准其刻数与大都不同今更以
本方北极出地高下黄道出入内外度立法推求每日
卷十四 第 22b 页 WYG1226-0295b.png
日出入昼夜刻得夏至极长日出寅正二刻日入戌初
二刻昼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冬至极短日出辰初二
刻日入申正二刻昼三十八刻夜六十二刻永为定式
所创法者凡五事一曰太阳盈缩用四正定气立为升
降限依立招差求得每日行分初末极差积度比古为
密一曰月行迟疾古历皆用二十八限今以万分日之
八百二十分为一限凡析为三百三十六限依垛叠格
差求得转分进退其迟疾度数逐时不同盖前所未有
卷十四 第 23a 页 WYG1226-0295c.png
三曰黄赤道差旧法以一百一度相灭相乘今依算术
勾股弧矢方圆斜直所容求到度率积差差率与天道
实为吻合四曰黄赤道内外度据累年实测内外极度
二十三度九十分以圆容方直矢接勾股为法求每日
去极与所测相符五曰白道交周旧法黄道推变白道
以斜求斜今用立浑比量得月与赤道正交距春秋二
正黄赤道正交一十四度六十六分拟以为法推逐月
每交二十八宿度分于理为尽是岁有诏颁行新历赐
卷十四 第 23b 页 WYG1226-0295d.png
名授时于是历虽已颁而推步之式立成之数犹未有
成书会太史卒守敬乃比次篇类整齐分秒裁为推步
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
三历注式十二卷二十二年升太史令遂奏上其书又
为时候笺注二卷修改源流一卷仪象法式二卷二至
晷景考二十卷五行细行考五十卷古今交食考一卷
新测二十八舍杂座诸星八宿去极一卷新测无名诸
星一卷月离考一卷并藏之官二十八年有言漕事利
卷十四 第 24a 页 WYG1226-0296a.png
便者或谓滦河自永定挽舟踰岭而上可至上都或谓
泸沟自麻峪可达寻麻林上命守敬裁度之其言滦河
者至中道不可行而言泸沟者亦以石阻舟不可通皆
罢守敬乃别陈水利十有一事其一言京城运粮河不
用一亩泉旧源别引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
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
入旧运河每十里一置闸北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
所止重置斗门互为堤阏以过舟止水上览其奏甚喜
卷十四 第 24b 页 WYG1226-0296b.png
有旨令速行乃复置都水监命守敬领之庀事于二十
九年春明年秋告成赐名通惠河役兴之日上命丞相
以下皆亲操畚锸为侣而守敬指授之其建闸处往往
地中得旧置砖木人谓非偶然先是通州至京城陆运
粮岁若干万石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及是舟
运既通公私便之是秋上自上京还过积水潭见舳舻
蔽水大悦特赐守敬钱万二千五百缗仍以旧职兼提
调通惠河漕运事守敬又欲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
卷十四 第 25a 页 WYG1226-0296c.png
坝河接置闸丽正门西流舟楫得环城往来事不果行
三十一年拜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大德二年成
宗用廷臣言开铁幡竿渠召守敬至上都议守敬言山
水频年暴溢渠堰非广五十步不可而执政者吝于工
费缩其广三之一明年上北狩会大雨山水下注渠不
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上谓宰臣曰郭太史神
人也使用其言岂有此耶守敬以年老累请谢事不允
七年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事独守敬以先朝旧
卷十四 第 25b 页 WYG1226-0296d.png
臣朝政赖以施为不许其请其后凡翰林太史官不致
仕盖自守敬始守敬以纯德实学为世师法其学所最
长者曰天象衍数水利事功初守敬之在西夏也尝溯
穷河源又自孟门以东循黄河故道纵广数百里间皆
为测量地平或可以分杀河势或可以灌溉土田具有
图志又尝以海面较京师与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谓汴
梁之水去海甚远而流峻急京师之水去海甚近而流舒
缓其言皆信而有徵古历天周与岁周小馀同于日度
卷十四 第 26a 页 WYG1226-0297a.png
四分之一汉魏以来渐觉不齐而破分之论起守敬乃
用百年为率小馀之下增损各一以之上推往古下验
方来无不吻合乃积年日法写分换(阙/)之说皆所不用
其所为历测验既精设法详具今且九十年无分毫差
者旧仪悉多蔽碍且距齿有度刻而无细分以管望星
渐外则所见渐展尤难取的守敬所为仪但用天常赤
道四游三环三距设四游于赤道之上而附直距于四
游之外与双环两间同结环距端测日月星则以两线
卷十四 第 26b 页 WYG1226-0297b.png
相望取其正中所当之刻之度之分之秒至为切密八
尺之表夏至景长尺有五寸千里为差一寸其说见于
周官周髀唐一行虽尝疑之而未之有改守敬乃为表
比古制加五倍上施横梁每日中以符窍夹测横梁之
景折取中数视旧法但取表端之景者加审矣又尝造
七宝灯漏每大明会置殿中其中钟鼓皆应时自鸣又
造匮香漏及屏风香漏行漏以备郊庙行幸所用又起
灵台水浑运浑天漏大小机轮二十有五皆刻木为冲
卷十四 第 27a 页 WYG1226-0297c.png
牙转相拨击上为浑象点画周天星度日月二环斜络
其上象则如天左旋环则各依行度退而右转又欲依
张平子为地动仪及候气密室皆究极其妙而未就也
王恂以学自负者也每诣守敬见其匠制辄深叹服之
许衡学为世师语及守敬则以手加额曰天祐我元故
生斯人也延祐三年卒年八十六
臣祎曰自古国家之兴相与巩丕基而宏大业者固资
庞臣硕辅之力而又必有博识特见之君子通天人之
卷十四 第 27b 页 WYG1226-0297d.png
学而明于术数事功者出其间以致夫弥纶之用然后
一代之治可得而成焉观乎世祖之世若镏秉忠窦默
王恂郭守敬是已守敬视诸人虽稍后其尤称宏博而
杰特者乎夫自金宋以来学者务攻辞章以哗世而取
重鲜有措诸实用者况乎天象术数水利事功之故当
世不讲久矣而守敬独能任其绝学精神心术之所及
度越古人远甚用能成一代之制而示百王之法元之
为国于是继古帝而无愧矣呜呼贤才之生天实使之
卷十四 第 28a 页 WYG1226-0298a.png
夫岂偶然哉
   元儒林传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其先有在宋绍兴间以孝
行闻者父疾祷于天乞以身代而父疾亦寻愈丧母庐
于墓左夜见天光下烛五采烂然人以为孝感郡上其
事改其乡曰纯孝云履祥之将震也其父适以事留城
邑夜梦家塾壁间画虎甚文也已而真虎复升屋大吼
既寤语人曰维熊维罴男子之祥吾其得男也耶归而
卷十四 第 28b 页 WYG1226-0298b.png
子已生因以祥名之履祥生有异姿年十六从学郡闉
补博士弟子员居二年试中补太学生既乃自悔其非
屏举子业不事取尚书熟读而精究之年十九知向濂
洛之学于是乡先生何文定公基王文宪公柏其学得
朱熹氏之传乃介其友王相登文宪之门受业焉初见
请问为学之方文宪曰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
又问读书之目曰自四书始既又因文宪以及文定之
门自是游从二氏间讲贯益密造诣益精凡天官地志
卷十四 第 29a 页 WYG1226-0298c.png
礼乐刑政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类悉研究其微以充
极于用而于四书五经尤大有发明谓古书有注必有
疏朱氏于论语孟子制集注多因门人之问有所更定
其问所不及者容有未备也及其于事物名数或以为
非要而略之乃皆为之修补附益成一家言曰论孟考
證朱氏于大学既为章句又作或问而后之学者尚有
疑焉乃随其章第衍为疏义以畅其支申其指义以统
其会早岁尝注尚书章释句解既成书矣一日有悟尽
卷十四 第 29b 页 WYG1226-0298d.png
斥众说独推本父师之意正句画段提其章旨与其义
理之微事为之槩考正字文之误表诸四阑之外曰尚
书表注小戴礼乐记郑玄目录谓十一篇虽合而略有
分焉孔氏正义谓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今乐记
断取十一篇馀者十二篇名犹在而记无所录矣正义
直以乐本乐论乐施乐言乐礼乐情乐化乐象宾牟贾
师乙魏文侯分十一篇而每篇中又各自为章总三十
四章履祥以为疑反覆玩绎见其十一篇者节目整然
卷十四 第 30a 页 WYG1226-0299a.png
而正义所分固犹未尽乃为之一加段画而指义显白
无复可疑矣司马氏资治通鉴取法春秋系年著代刘
恕作外纪以记前事顾其说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
是非缪于圣人不足传信且自帝尧以前不经夫子之
所定固野而无质夫子因鲁史以作春秋王朝列国之
事非有玉帛之使则鲁史不得书圣人笔削亦何由而
见况左氏所记或阙或诬凡若此类皆不得以壁经为
辞乃用邵氏皇极经世胡氏皇王大纪之例损益折衷
卷十四 第 30b 页 WYG1226-0299b.png
一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
事复加训释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勒为一书曰通
鉴前编凡十有八卷举要二卷既成授门人许谦曰二
帝三王之盛其徽言懿行宜后王所当法战国申韩之
术其苛法乱政亦后王所当戒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以后司马氏既已论次而春秋以前迄无编年之书则
是编固不可以莫之著也既复自志其书曰荀悦汉纪
申鉴之书志在献替而遭值建安之季王仲淹续经之
卷十四 第 31a 页 WYG1226-0299c.png
作疾病而闻江都之变泫然流涕曰生民厌乱久矣天
其或启尧舜之运而吾不与焉则命也此吾述作之微
意也履祥负其绝禀济以精识于凡载籍悉加点勘平
居涵濡于义理以践修为先务事事物物咸致其体验
之功何氏之所示曰审察克治王氏之所示曰涵养充
拓服之终身常若有不及者家故贫中岁依二氏为重
文定卒于咸淳戊辰履祥以谓治丧之礼四方所观瞻
则效考按礼制而为之议曰为师服者吊服加麻心丧
卷十四 第 31b 页 WYG1226-0299d.png
三年古之制也布襕俗服也今之服缌功以上者用之
生绢钩领之衫俗今之服缌麻者亦用之服今缌麻之
服是不得同丧父无服之重也疑衰古士之吊服也其
服亡矣白布深衣古庶人之吊服也其制今犹存焉然
古之士今之官也今之士其未仕者古之庶人也宜用
古庶人之服而以深衣为吊服昔朱子之服门人用细
麻深衣而布缘矣然凡布皆麻古以三十升麻为麻冕
之布以十五升麻为深衣之布深衣之麻自司马氏朱
卷十四 第 32a 页 WYG1226-0300a.png
氏皆云用极细布则深衣布用苧代麻久矣其缘则孤
子纯以素是丧父既除之服也孔门丧夫子若丧父而
无服则以丧父服除之服为若丧父无服之服其纯用
素可也其冠则庶人之吊素委貌失其制矣以白巾代
之而加绖于冠可也加麻之绖缌服之绖也今用缌麻
而小可也加麻之带缌服之带也今用细苧可也所谓
疑衰拟于衰者也文宪乃与治丧者首遵用之而履祥
因复考深衣之制为之外传及文宪没履祥率门人制
卷十四 第 32b 页 WYG1226-0300b.png
服如初乡人乃始知师弟子之义系于常伦之重如此
履祥夙有经世大志尝出游杭都诸公贵人争相引重
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辄弗售谢归及既阽危乃思其言
而以迪功郎臾馆编校起之则已不及于用矣宋既改
物遂潜晦不耀异居教授间出讲道郡城受业者恒数
十百人学者不敢字之因其所居在仁山之下称之曰
仁山先生大德七年卒年七十二元统二年列祠学官
侑食何王二氏至正七年赐谥曰文安
卷十四 第 33a 页 WYG1226-0300c.png
许谦字益之婺之金华人九世祖延寿宋刑部尚书六
世祖寔学于胡文昭公瑗号称能以师法终始者元丰
间居吴之笠泽寻又徙婺遂占籍焉父觥淳祐丁未进
士卒官宣教郎主管三省枢密院架阁文字无子以从
父兄之子为子即谦也谦甫能言母陶授以孝经论语
入耳辄不忘五岁庄重如成人既长遭国亡而家亦破
自力于学借书于人以四部分读之所涉向博而有疑
无所从质闻乡先生金履祥深明道学之要其学得于
卷十四 第 33b 页 WYG1226-0300d.png
王柏氏何基氏而何氏学于黄文肃公干黄氏之学朱
氏之学也乃委已而学焉于是履祥年已七十而谦三
十有一矣请不拘常序就弟子列履祥告之曰吾儒之
学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又曰圣
人之道中而已矣谦由是致其辨于分之殊而要其归
于理之一每事每物求夫中者而用之盖自其登金氏
之门即以圣贤之学为己任师弟子间口授指画尽得
其相传之奥阅四年而金氏没谦乃益加充阐自得者
卷十四 第 34a 页 WYG1226-0301a.png
为多于书无所不观穷探圣微有不可通即不敢强于
儒先之说所未安者亦不敢苟同也其读四书集注章
句有丛说敷绎义理惟务平实其言曰圣贤之心具在
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子顾其立言辞约而义广读
者或得其粗不能悉究其义或以一曲之致自异而初
不知未离其范围世之诋訾贸乱务为新奇者其弊正
坐此耳读诗集传有名物钞正其音释考其名物度数
以补先儒之未备仍存其逸义旁搜远索而以己意终
卷十四 第 34b 页 WYG1226-0301b.png
之读书集传有丛说时与蔡氏不能尽合每诵其师之
言曰自我言之则为忠臣自它人言之则为谗贼要归
于是而已读春秋三礼有温故管窥春秋大义凡数十
百条皆传注所未发于三礼则参伍考订求圣人制作
之意顺天地之理酌古今之宜使通于上下皆可遵用
中岁以还于易尤深仰观俯察益有见于阴阳往来升降
消长阖辟之故谓伏羲之经广大悉备文王周公孔子
之辞乃其传注六爻之义特发凡举例耳又尝句读九
卷十四 第 35a 页 WYG1226-0301c.png
经仪礼三传于其宏纲要旨错简衍文悉别以铅黄朱
墨意有所明则表见之尝谓士之为经苟句读有不明
则义理滋晦其事若小所失盖甚大也其于史有治忽
几微仿史家年经国纬之法起太皞氏讫宋元祐元年
秋九月尚书左仆射司马光卒备其世数总其年岁原
其兴亡著其善恶且谓光卒则宋之治不可复兴诚一
代理乱之几故附于续经书孔子卒之义以致其意焉
书成以示其友张枢为言运祚之延促岂必推之天命
卷十四 第 35b 页 WYG1226-0301d.png
犹有人事焉汉世儒者言灾异之兴消复之术皆欲近
修人事天人之际精祲相荡善恶吉凶之应其犹影响
有国者不可不仁民盖以此也凡其为书俱已行世其
述作大旨具见序引文多不尽载谦于天文地理典章
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数术靡不该贯一事一
物可为博闻多识之助者必谨志之而异端之说必洞
究其蕴奥其教学者以五性人伦为本以开明心术变
化气质为先以为己为立心之要以分辨义利为处事
卷十四 第 36a 页 WYG1226-0302a.png
之制至诚谆切内外殚尽为学者师四十年门人殆千
馀人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皆百舍重趼唯恐
后之部使者数列其行义于朝郡举茂才又举遗逸以
应诏皆固辞江浙乡闱尝请持文衡亦辞不就然虽身
在草莱而心存当世大德丁未荧惑入南斗向已而行
菑应在吴越是岁大祲谦忧之貌加瘠或谓曰先生岂
食不足耶而貌瘠甚何也荅曰今公私匮乏道殣相望
吾食宁独饱耶迨其晚年身任正学之重海内多士视
卷十四 第 36b 页 WYG1226-0302b.png
其安否以为斯道之隆替焉后至元三年卒年六十八
门人以义制服者若干人交友来会葬者若干人因其
自号以题其表曰白云先生许公之墓郡府祠之于学
宫至正七年赐谥曰文懿部使者及御史复建言宜专
立祠事乃即郡城东作祠祀何氏王氏金氏及谦曰四
贤书院二子元亨皆笃学世其家
论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相传之道至孔子乃集其大
成宋周程氏者作复续斯道之统而道南之学由杨时
卷十四 第 37a 页 WYG1226-0302c.png
氏一再传为罗从彦氏李侗氏至朱熹氏又集其大成
者也然孔门群弟子唯曾氏之传得其宗曾氏以其所
传传之子思子思以传之孟子一出于正焉朱氏之徒
亦众矣得其宗者惟黄干氏干传何基氏基传王柏氏
柏之传为履祥为谦其授受之渊源如御一车以行大
逵如执一籥以节众音推原统绪必以四氏为朱学之
世适亦何其一出于正粹然如此也程氏之道至朱氏
而始明朱氏之道至金氏许氏而益尊用使百年以来
卷十四 第 37b 页 WYG1226-0302d.png
学者有所宗乡不为异说所迁而道术必出于一可谓
有功于斯道者矣大抵儒者之功莫大于为经经者斯
道之所载焉者也有功于经即其所以有功于斯道也
金氏许氏之为经其为力至矣其于斯道谓之有功非

  操
   古琴操(并序/)
春秋时晋大夫有从事于外而不得养其母者作皇天
卷十四 第 38a 页 WYG1226-0303a.png

皇天至仁冒下土兮林林总总各获其所兮我独何为
不得以养其母兮育我鞠我亦已太苦兮养之弗时我
何为者兮自我徂征离此膝下兮有食孰以食疾痛其
孰摩抚兮我之念母心焉如缕兮母之念子亦岂宁处
兮皇天之毒我其终我祜兮
   右皇天操凡十韵
战国时楚臣有忠其君而被窜逐者作江汉操
卷十四 第 38b 页 WYG1226-0303b.png
江汉滔滔注于东只岂惟江汉百川朝宗只臣之事君
所尽者忠只臣忠之荩见谓为狂只我君圣明如日正
中只岂弗臣察其或未遑只抑臣实有罪盍友诸躬只
自今以往矢益竭衷只臣虽身远臣心上通只臣心之
通君终臣容只谓臣不信江汉其同只
   右江汉操凡十一韵
   越操二首(并序/)
越人周君之居有曰莲花方丈者钜公骏人既多为之
卷十四 第 39a 页 WYG1226-0303c.png
赋咏吾友胡仲申氏又用楚音作越歌二章以贻之夫
越之山水胜矣秦望云门姑置勿论即郡城言之卧龙
之山隐然中踞其外则鉴湖之水散而为陂渠云树烟
波与阛阓相映带浙东诸郡莫或及之故晋江左以还
衣冠之流于焉毕止及宋南渡以后钟鼎之家尤盛于
兹于是其流风遗响今皆不可复见而山光水色今古
不殊揽者盖不能无慨然之思矣予闻卧龙一名种山
越大夫文种事越王勾践既灭吴成功而勾践赐之死
卷十四 第 39b 页 WYG1226-0303d.png
其墓在山上故山以得名鉴湖周回三百十里唐玄宗
尝以一曲赐贺知章知章弃官徒步归乡里为道士有
请故也周君之居前直种山下俯鉴湖其读书写画之
馀最好鼓琴予因为种山鉴湖二操遗周君仲申之歌
音韵幽远庶几郢人之寡和者故不敢复袭用其意云
仇我者吴覆我家邦君之辱矣臣死则当臣敢爱也以
有宗祀以身尝吴庶雪君耻吴既沼矣越则弗沼岂臣
之功君实有道功成之难君不臣全今君死臣臣其敢冤
卷十四 第 40a 页 WYG1226-0304a.png
   右种山操
湖水悠悠有澄其波中洲何有有蒲有荷维荷有华载
静以芳其叶洒洒可以为裳维波之澄实同我心返我
初服以濯我缨彼世之浊孰止乎足世不我知反以我为独
   右鉴湖操
   来归操(并序/)
士君子遭世乱离其能保身而全名者鲜矣此出处所
为难也东汉之季管幼安避地辽东二十年及天下既
卷十四 第 40b 页 WYG1226-0304b.png
定乃始来归晋当义熙末不能国矣陶元亮用是托督
邮之故以行而归去来辞作焉呜呼二子岂所谓能保
身而全名者耶溧水刘君有道之士也往岁避兵携家
寓浙东沦落久之因为缙云郡博士今干戈既戢乃弃
官奉母复归乎故乡迹其出处之迹殆合乎二子矣予
窃嘉之为作来归操以述其志云
溧之水有鲂有鲔溧之土有秫有芑我胡不归兮以钓
以耔奉我老兮有母抚我稚兮有子我今其归兮于溧
卷十四 第 41a 页 WYG1226-0304c.png
之涘我思古人兮处世之否惟求其志兮岂必乎仕古
人何为兮庶吾其企来归之乐兮乐其有已
   琼响操(并序/)
琼响者古琴名宋内府故物也其腹题云庆历五年臣
道士卫中正奉圣旨斲崇宁四年臣马熙先奉圣旨重
修宋既纳土是琴亦入贡于元世祖皇帝用以赐其臣
廉恒阳王王殁而家废杭人徐氏以重购得之今复归
于嘉兴濮氏金华王祎为作琼响操因以贻濮氏其辞
卷十四 第 41b 页 WYG1226-0304d.png

钧天奏兮帝所玉交振兮思眑眑其愁予托馀声兮遗
下土帝有命兮淫哇不得使为伍海天冥冥兮月在宇
感幽微兮鸾凤举纷百灵兮屏营而来扈至音兮焉穷
千龄兮万古
   乌伤操(并序/)
般阳王德茂葬其亲严州乌龙山之阳而筑庐墓左以
居焉大夫士咸为取蓼莪之义以赋诗盖嘉其能孝也
卷十四 第 42a 页 WYG1226-0305a.png
呜呼王君诚能孝者欤昔吾乌伤当秦时有颜氏者葬
其亲而躬负土焉群乌毕集衔土以助之乌吻皆伤也
因名县乌伤予其县人虽习知颜氏事而行不能无愧
故闻德茂之能孝而心为之惕然爰作乌伤操其辞曰
生我者天天实罔极只哀哀人子曷报厥德只既壤而
树匪躬则劬只有相维乌其尾毕逋只我亲我丧乌亦
何与只曾是衔土吻血不顾只乌岂有知有以致之只
哀哀人子如何弗思只
卷十四 第 42b 页 WYG1226-0305b.png
 
 
 
 
 
 
 
 王忠文集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