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1226-011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王忠文集卷六
             明 王祎 撰
  序
   上京大宴诗序
至正九年夏五月天子时巡上京乃六月二十有八日
大宴实喇鄂尔多越三日而竣事遵彝典也盖自世祖
皇帝统一区夏定都于燕复采古者两京之制度关而
卷六 第 1b 页 WYG1226-0113b.png
北即滦阳为上都每岁大驾巡幸后宫诸闱宗藩戚畹
宰执从寮百司庶府皆扈从以行既驻跸则张大宴所
以昭等威均福庆合君臣之欢通上下之情者也然而
朝廷之礼主乎严肃不严不肃则无以耸遐迩之瞻视
故凡预宴者必同冠服异鞍马穷极华丽振耀仪采而
后就列世因称曰奓马宴又曰济逊宴奓马者俗言其
马饰之矜衒也济逊者译言其服色之齐一也于戏盛
哉岂非国家之茂宪昭代之伟观欤列圣相承是遵是
卷六 第 2a 页 WYG1226-0114a.png
式肆今天子在位日久文恬武嬉礼顺乐畅益用励精
太平润色丕业于是彝典有光于前者矣然则铺张扬
厉形诸颂歌以焯其文物声容之烜赫固有不可阙者
此一时馆阁诸公赓唱之诗所为作也故观是诗足以
验今日太平极治之象而人才之众悉能鸣国家之盛
以协治世之音祖宗作人之效亦于斯见矣祎尝于诗
之小雅如鱼藻三章实天子宴诸侯而诸侯美天子之
诗然惟称王在镐京以乐饮安居他不复赞一辞者诚
卷六 第 2b 页 WYG1226-0114b.png
以君德之盛非形容所能尽而乐饮安居非盛德其孰
能之今赓唱诸诗其所铺张扬厉亦不过模写瞻视之
所及而圣天子盛德之至垂拱无为所以致今日太平
极治者隐然自见岂非小雅诗人之意欤顾祎微贱不
获奔奏厕诸公之列窃推本作者之意以为诗序诗自
宣文阁授经郎贡公为倡赓者若干人总凡若干首
   送乐仲本序
至正戊子予与乐君仲本胥会京师于是仲本之齿长
卷六 第 3a 页 WYG1226-0114c.png
七年而客京师己三年不以予为后生未至辱相与定
交焉久之为予言曰四明之定海其西二水焉曰大浃
小浃并流东入海小浃之上吾之所居也山水之乐足
以佚吾私吾将归而益读书以修吾业暇则泳游于小
浃之间盖达则期有以自见于世否则乐天安命终焉
而已尔吾之归也子宁无有所言耶予闻昔日新安朱
氏象山陆氏一时并兴皆以圣人之道为己任而其所
学不能无异虽以鹅湖有会终莫能絜其异以归于同
卷六 第 3b 页 WYG1226-0114d.png
陆氏之传为慈湖杨简氏絜斋袁燮氏皆四明人故四
明学者祖陆氏而宗杨袁朱氏之学弗道也东发黄震
果斋史蒙卿氏者出而后朱氏之学始行于四明黄
氏得于朱氏之遗书而史氏传于湖南大阳先生岊小
阳先生枋二阳氏传于蜀人㬊渊氏而㬊氏实朱氏之
高弟子也及今国家建学立师设科取士一用朱氏说
天下学者咸推朱氏为大宗而四明陆氏之学莫或讲
矣仲本受业于敬叔程先生而先生学于史氏者也承
卷六 第 4a 页 WYG1226-0115a.png
师之所传因时之所尚朱氏之学仲本盖以致其力矣
陆氏之学向之所以祖而宗之者承传之自故未泯也
仲本可不兼致其力耶先儒以谓陆氏主于尊德性朱
氏主于道问学然尊德性道问学未始可以偏废此临
川吴氏学基学统之篇所由作也会而同之顾真知允
蹈何如尔予于仲本宁无望乎仲本识明而行果有志
于圣贤之学而不以得失累其心观其出处之际可知
矣故其归也予窃致其爱助之私欲已于言不能也抑
卷六 第 4b 页 WYG1226-0115b.png
予图以自淑其身之不暇而顾为仲本言之者知之深
故望之厚而言之至尔仲本其亦以予言为弗畔矣夫
   送顾仲明序
永嘉顾君仲明由兰亭书院山长考满来赴选集京师
调常熟州教授其南还也士大夫咸饯之以诗俾予为
之序予闻古之言学术者必尚论其师友之渊源本乎
师友之说以求先王之道故能信而不悖质而能通其
业易成而术易行也永嘉东南名郡也山川峻清伟人
卷六 第 5a 页 WYG1226-0115c.png
间出在宋世号称六艺文章之府许景行氏周行已氏
皆登程子之门而载伊洛之道于东南南渡以还言性
理之学者故宗永嘉而郑景望氏实承之然当其时薛
士龙氏之学复自成一家其说详于古今之经制以谓
自周季绝学先王制作之原晦而弗章若董仲舒名田
诸葛亮治军王通氏河汾之所讲论千馀年间端绪仅
或一见及二程子张子作相与发挥本末精粗纲纪悉
备而后之传者莫得其要于是发愤覃思深究体统兴
卷六 第 5b 页 WYG1226-0115d.png
王远大之制叔末寡陋之法礼乐刑政损益同异之际
必审其故实研索不遗于经无不合于事无不可行自
薛氏一再传为陈君举氏叶正则氏戴少望氏而陈氏
尤精密讨论经史贯穿百氏年经月纬昼验夜索一事
一物咸稽于极上下千载珠贯而丝组之综理当世之
务于治道可以兴滞而补弊复古而至道条画本末粲
如也此所以永嘉经制之学要在弥纶以通世变操术
精而致用远博大宏密封植深固足以自名其家也论
卷六 第 6a 页 WYG1226-0116a.png
者顾谓其说不皆本于性命以故近时学者一切党同
伐异唯徇世取宠之为务其学遂废而不讲而不知穿
凿性命穷高极远徒鹜于空言其将何以涉事耦变以
适世用哉呜呼永嘉之学可弗讲乎君生长是邦师友
渊源之懿殆习闻而素讲者也而君之职则人之师也
畅其师友所承传者以淑诸人宁非为人师者之责乎
君累为教官凡所至得士誉人莫不多其才而鲜或知
其学术之所自故今兹之官常熟也予不复以人之多
卷六 第 6b 页 WYG1226-0116b.png
君者为君美窃取人所鲜知者历道其故为告焉
   送刘志伊序
至正九年祎在京师获识宜春刘君志伊而内交焉祎
既倦游而归志伊寻亦南还将以采选天下之文章复
相见于钱唐十一年十月也既会且别祎于是慨然为
之言曰古者天子巡守则诸侯各陈其国之诗以考政
治之美恶而輶轩之使又行天下采诗以观风今也不
惟诸侯不复陈诗而輶轩之使亦不复行韦布之士如
卷六 第 7a 页 WYG1226-0116c.png
吾志伊顾汲汲以采选天下文章为己任图以彰国家
气运之盛而表斯世人才之多若志伊者不亦有志之
士哉盖祎闻之文章之在天下非一人之所为也散见
而杂出博聚而广藏求之盖甚难也夫其人之显而在
上者其文章固亦显而易求故国朝文类之作真定苏
公采之颇悉若夫山林岩穴之士文章虽工人或鲜知
之知之鲜则不能以尽求求之不尽则人将有不公之
论矣此昔人所以有难于此也抑采之非难也而选之
卷六 第 7b 页 WYG1226-0116d.png
为尤难是故汉以下有文选唐文粹梁昭明姚铉皆以
后人选前代之作东莱吕公之于宋文鉴亦仅止于宋
南渡之前而鲜有以时人选当世之文章者以时人选
当世之文章则惟苏公之于文类而已是故前代之是
非易定一时之取舍难专以昔人之所难而志伊且将
继文类而有作焉则吾志伊谓之有志之士岂不信然
哉虽然文章经国之大业也昔之论世者以此识气运
之盛衰观人者以此别才气之远近犹所谓见礼闻乐
卷六 第 8a 页 WYG1226-0117a.png
而知德政者也有志之士采而选之惟图以彰国家气
运之盛而表斯世人才之多至于采之不能皆遍选之
不能皆当亦将无如之何矣此祎于志伊之别所以重
有慨也志伊之别也钱唐之士大夫咸分韵赋诗以饯
之祎不佞辄继作者之后道所愿言者书以为志伊赠
   麟溪集序
婺之浦江县东三十里其地曰白麟溪郑氏之居在焉
郑氏合族而居者今九世朝廷援著令旌表其门曰孝
卷六 第 8b 页 WYG1226-0117b.png
义郑氏之门而复其役于是时之元夫钜子髦士畯生
莫不为之感叹而歆羡或形诸诗以道其美或著于文
以纪其实月累岁积所得既多其家长大和惧夫久而
至于散逸也爰裒辑而汇次之诗为乐府古近体若干
首凡十卷文为碑颂序跋记辞铭志杂著若干首凡十
有二卷总为一书因所居地名之曰麟溪集吾即是书
观郑氏一家之盛有以知国家教化之盛也夫唐虞三
代之世盛矣唯其教之既明化之既成故当其时民俗
卷六 第 9a 页 WYG1226-0117c.png
之善至于比屋可封可不谓之盛欤然稽之载籍旌其
门闾唐虞之时则然而表厥宅里见于成周之世夫其
民俗既无不善矣而于其间假其旌表焉者所谓树之
风声使民不懈于为善也国家敦教崇化承平日久田
里之民安于无事而习于为善如郑氏能以孝义著闻
蒙被旌表若此不犹唐虞三代之民而加以唐虞三代
之令典欤吾故即是书观郑氏一家之盛有以知国家
教化之盛也昔日周之尹氏以天子大夫故五叶不别
卷六 第 9b 页 WYG1226-0117d.png
食会食数千人而春秋书尹氏以志世卿其能与周同
盛衰者有家法以维持之也今郑氏非卿大夫家而合
族乃至于九世可谓难矣况其家法之维持可藉以永
久弗替引之虽百世可至宜乎使人嗟叹之不足而形
于诗称述之不置而著于文积累之多而后之作者固
未巳也是故诗之召南咏歌南国民俗之美必推本于
文王之躬化而前史所纂孝友等传亦以彰显当世风
化之所致故吾以谓即是书观郑氏一家之盛有以知
卷六 第 10a 页 WYG1226-0118a.png
国家之盛岂非然哉呜呼天衷民彝夫人之所同然者
也是书苟出而广传之将使为善者益知所劝而孝义
之未至者亦感发而兴起其有补于世教甚大宁独俾
其子孙之不陨而已乎大和字顺卿乡里尊称之曰贞
和先生实生五百有二十二甲子属予为序者先生之
从子钦能承其家者也
   经筵录后序
今天子以上智之资诚明并至动合天运优入圣域临
卷六 第 10b 页 WYG1226-0118b.png
御日久将遂跻斯世于靖嘉而尤迪文是先典学为务
乃至正更化之始荐开经筵博延儒流敷绎古艺所以
广资政理参求化原而成帝王之治者也维是经筵之
设国之楙宪其事体之重既领以丞相帝宰执侍从必
由妙柬得预劝讲至于讲文则视成于检讨检讨则具
稿译毕白于丞相及诸讲官众论允合然后进焉故检
讨者其秩虽轻所职甚近皆以布衣自庙堂公选为之
士之为之者因得以圣贤仁义礼乐之道古今治忽成
卷六 第 11a 页 WYG1226-0118c.png
败之故彻闻当宁而寤主意于片言诚可谓不负所学
者矣浦阳郑仲舒之为检讨也裒其所进讲文为一编
曰经筵录总如干篇故事讲文月凡三进每奏一篇天
子既以置诸左右比三岁又总每月所进为录以献以
备乙夜之览郑君是编盖录其副而藏于私家其各篇
之首悉记日月与天子宴问之所讲官奏对之名者谨
其事也昔者曾子之言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
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乎他在乎加之意而已斯
卷六 第 11b 页 WYG1226-0118d.png
言初若为学者设也及汉董仲舒举以告武帝于是有
以知帝王之学亦不外是焉今观经筵文剖析精详陈
述晓畅其实类乎唐人之粹撷经史之旨则切其法效
乎宋儒之大学衍义而词尤直而其大要不过以尊闻
行知有望于吾君诚以闻之则必尊闻而不尊犹不闻
也知之则必行知而不行犹不知也然则今日天子之
盛德宏业高明光大而成帝王之治者岂非闻而能尊
知而能行以加之意乎呜呼观乎是编而文儒启沃之
卷六 第 12a 页 WYG1226-0119a.png
功圣学缉熙之效以及国家一代之典故皆可见矣窃
惟孔子赞易序卦居末敢即斯义序其略以系诸末简

   送分水达噜噶齐之官序
高昌莽赉布哈君惟一由休宁主簿擢江浙行中书掾
考满除达噜噶齐于建德之分水将之官贤大夫士凡
内交于君者皆为诗歌以饯予为序其首简曰天下郡
县之凋敝莫甚于今日而今日国家于守令之选亦可
卷六 第 12b 页 WYG1226-0119b.png
谓重矣比岁用大臣议首严保荐之法赏罚黜陟既定
为著令继申督摄之制而郡县上下之相统政理之相
成而不紊者益加密焉嗟乎若之何而凋郡敝县犹不
加少循吏之效曾不加多也大抵今之为民牧者其失
有二好名者过于为苟禄者惮于为过于为者则咈民
情惮于为者则遏民志情之咈而不安志之遏而不遂
也此民所以不得职政理所以乖戾而不成也故夫善
治民者不过使民各得其所愿而已传曰民之所好好
卷六 第 13a 页 WYG1226-0119c.png
之民之所恶恶之此所谓民之父母呜呼治民之道盖
无以加于是矣予闻君之官休宁也正经界均赋役兴
学校平物估能与民同其好恶民甚德之其才可谓长
于治民者也今为分水吾知他日言循吏之效者必于
分水见之矣且君读书为学有年于兹善论古今识本
末慨然有志于当世其才固不特长于治民方今圣天
子励精图治视民如伤而贤宰相不次用人以修举废
坠君姑尽心于职分之当为夫苟美绩昭彰令闻显著
卷六 第 13b 页 WYG1226-0119d.png
其有不见大用者乎虽然西汉循吏见于传者止六人
黄霸丞相也班固以其长于治民特传之循吏吾又知
君他日虽见大用而史氏之传循吏者其必不遗于君
矣其必有以取于君矣夫
   送申巡检之官序
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以镇
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
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盖今行
卷六 第 14a 页 WYG1226-0120a.png
中书其位尊任重视古方岳而江浙尤地大物众所统
列郡三十有二赐履所及不啻数千里矣未几而事变
愈亟虽以列郡之事犹不能尽出于行中书所在牧守
往往自择人以为用而行中书亦视其可者辄听之而
不违呜呼天下不幸而有故将拨乱以反正则行变以
从权诚势所必至然有志于当世者固未尝不深忧于
此焉婺与处为邻郡比者行中书实承制用婺之同知
总管府事黄公迁守于处而吾婺人申君观远常受知
卷六 第 14b 页 WYG1226-0120b.png
于公辟为属县遂昌之巡检观远识优而行敏用其尊
父之荫已再任筦库巡检乃其资所应得方待选于行
中书而未及署黄公用之于是有知人之明而无越授
之失矣观远将之官其友王祎语之曰嗟乎今日天下
所以多故而弗靖者非以寇盗之繁剧乎盗之生也犹
火之始然始之弗戢遂至于燎原而不可遏今子之职
职乎求盗者也善求盗者能于其始而袭之故事易而
人不扰以子之能其必有以尽乎职矣官无崇卑苟皆
卷六 第 15a 页 WYG1226-0120c.png
尽乎职焉天下之事其变亦岂终不可图也哉虽然子
之职止于求盗而不能使人不为盗能使人不为盗者
牧守也稽之前史若龚遂渤海之政是已吾闻黄公有
牧守之才其为政务以德化人庶几有以使人不为盗
而求盗之职又能用吾观远若人焉将见环处之境田
里晏然鸡犬不惊无异乎承平之日矣观远是行吾盖
窃有望焉而于世故因又慨然重有感也婺之士大夫
凡与观远交者咸谓非言不足以为赠爰相与作为歌
卷六 第 15b 页 WYG1226-0120d.png
诗予乃道今日之故及所以语观远者序之于首简
   赠医师张君序
古之言良医者出于秦为多春秋内外传所载若医和
医缓以及尸子所称医竘者皆在秦以良医名和能察
肓上膏下而知疾之不可为缓能辨六气五味五色五
声六疾而知疾之所由致而非止此也和之对晋大夫
也以谓可以医及国家而缓于晋侯谓其良人将死天
命不佑则其思虑之所及固又不止汤熨针石之际而
卷六 第 16a 页 WYG1226-0121a.png
已一则曰良医二则曰良医皆于秦乎出谓之秦多医
岂不信然以予观之今之良医盖其多莫逾于中吴矣
夫岂以吴地富饶人鲜轻身重财故挟是术者趋之恒
多欤将习俗之盛渊源之传有所自也然吴医之多予
固未尝敢以浅中窥之而求夫庶几于古良医者张君
志行殆其人焉志行之良于医夫人之所知也而夫人
之所不能知者吾意非志行不足以尽之夫所贵乎医
者以其能以意为之也灵枢素问诸书遗说昭然固在
卷六 第 16b 页 WYG1226-0121b.png
所必守而人之疾病有万不同若夫推五运六气之标
本察阴阳升降之左右以定五脏六腑之虚实以合经
纬血气之流注而知疾病之候死生之期者必于脉见
之唐许胤宗谓脉之妙处不可传唯思虑精则得之又
曰吾意所解口不能宣也由胤宗之言观之则脉之不
可易审必矣和缓之能知疾不可为与疾之所由致而
其思虑所及不止于汤熨针石之际者夫岂外是而他
求乎然则志行其殆知审于脉者乎不然何其术之良
卷六 第 17a 页 WYG1226-0121c.png
而人称之者之众矣是故人之称志行知其术之良而
予知志行者因在此而不在彼也郡人秦文刚君子人
也尝得疾志行治之随愈秦君因求予文以道其美夫
志行之术之所施其效不止于秦君而秦君独德之之
深者非志行则莫之能为其疾也吴医之良不止于志
行而予辄乐道其美者因夫人之称信其术之良为可
书也使志行于是益精其思虑而慎其术焉将见今世
求良医于吴者必求志行而吴多良医世亦将谓吾言
卷六 第 17b 页 WYG1226-0121d.png
有不妄矣
   赠葛仲正序
友人陈舜道为予言吾往年留吴门得疾伤寒他医莫
能治病势向剧有刘太常者吾所厚也为致葛仲正来视
以其术治之疾旋愈吾既感刘君之爱我且念葛君为
术之良非言以彰之则无以著吾私子能言者幸为我
一言之予观近时言医者莫盛于中吴而吴中世业医
者莫盛于葛氏葛氏之医其术善于推五运六气之盛
卷六 第 18a 页 WYG1226-0122a.png
衰以审病證而定治法此仲正之术所以异于人人也
盖仲正之诸父曰恒斋者尝自著书其说以谓医当视
时之盛衰而为损益刘守真张子和辈值金人强盛民
悍气刚故多用宣泄之法及其衰也兵革之馀饥馑相
仍民劳志困故张絜古李明之辈多加补益之功至宋
之季年医者大抵务守护元气而不识攻伐之机能养
病而不能治病失在不知通其变也其为说如此可谓
能明夫气运之变而通于阴阳之化者矣嗟乎医之为
卷六 第 18b 页 WYG1226-0122b.png
术至于刘李诸君子出而艺极矣以予观乎其书其言
甚明其理甚微其用物也简而近其取验也速而著而
其要在使人观形察脉求病之所始以施其术而不胶
于一定之古方盖无非推明所谓五运六气之说今其
书大行于世学者非其术弗道也而葛氏之传独得其
要如此以仲正有得于承传之素推其家之遗书以博
极乎诸君子之书其术之良而有异乎人人也固宜矣
仲正之季曰可久于其术尤精予尝与为友以故因得
卷六 第 19a 页 WYG1226-0122c.png
识仲正而仲正之诸子业其术者复彬彬焉嗟乎葛氏
之盛固未艾也
   送汤子诚序
溧阳汤君子诚所谓有用之材者也汤为乡之大姓衣
冠诗礼相继不绝而子诚早以材自见用御史举试吏
郡府海道漕府复推择为属掾今以累考当升而浙
东帅阃遂以文书来辟子诚其宦业之隆盖兆于此矣
予闻士之怀抱利器者非遇蟠根错节无以自试其材
卷六 第 19b 页 WYG1226-0122d.png
之有用今子诚至浙东予谓以浙东之事言之浙东地
濒钜海在异时沿海常设制置之司其事权为甚重而
所统领者皆水军夫海之为物险矣而军之习于海战
者为不易能非素教而积练之鲜有不取败于临时者
今之帅阃实兼兵民之寄非两有文武之材莫宜居之
其事权视昔为尤重而所统领者乃无复有所谓水军
者焉是以一旦海寇窃发莫之能禦至廑天子亲命大
臣招安而与之官寇心无厌顾以我为无备以禦之未
卷六 第 20a 页 WYG1226-0123a.png
几辄复叛朝廷务全大体于是命再下而官益加夫招
安而至于再三则威重或者为己亵而不图有以豫防
之则愚顽无知寻服寻叛其为患吾未知其所终也故
今日浙东之患莫苦于海寇而禦之之策莫亟于复水
军盖寇盗之生治世所不能免顾所以豫防之者何如
耳今子诚以有用之材而又往往为上官所见信夫唯
不言言必行之故吾愿子诚有所建明益以自试其材
之有用若夫区区簿书文墨之为事而徒累岁积月为
卷六 第 20b 页 WYG1226-0123b.png
出身计者斯固众人之所为而非吾党所望于子诚也
嗟乎举浙东之事为子诚言之而知今日天下之事可
言者多矣子诚尚亦有慨于予言乎
   送叶子中序
祎至正七年至京师与叶君子中最善既别六载与子
中再会钱唐则子中以太夫人之丧既葬将复还京师
因泫然为祎言曰子爱我者凡吾平生子未必尽吾知
也吾之生也十有六年吾父方受命知贺州而遽弃诸
卷六 第 21a 页 WYG1226-0123c.png
孤吾于是始刻志于学出游郡庠余公德撝陈公众仲
先后为提学皆谓进之故能颇知向方思有所树立然
自吾祖文简公之告老也所被赐田宅宝货悉表还于
朝家无留赀而吾父又蚤世赖吾母扶树门户不以盐
米细故累吾身遂至京师得用荐者入国学为诸生亦
既满年积分及优等将用例释褐取荣名归为吾母寿
而吾母不及待矣吾匍匐南奔而吾父之殡犹在钱唐
及是皆奉以祔于富阳吾祖之兆域已毕大事此吾之
卷六 第 21b 页 WYG1226-0123d.png
遘祸而忧艰也重念吾祖之薨垂六十载而褒崇之典
阙焉曩者力请于朝赖天子明圣故旧不遗赠谥有加
庶几哀荣终始矣而墓隧之碑犹未有刻吾将由是复
有请焉子爱我者其能不言于吾行乎祎为之言曰古
之圣贤未有不由患难而致乎光显者盖不如是无以
成其德而致其用也圣贤远矣试即文简公而论之公
在宋季为京学诸生时宰方专权误国辄率同舍上书
斥其罪宁被窜逐而无悔及世祖既取江南首见录用
卷六 第 22a 页 WYG1226-0124a.png
自布衣为提学尚书省立则拜右丞法度纪纲多其所
更定遂为一代之名臣矣是其始之患难乃其终之所
以光显也今子所谓遘祸而忧艰者孰与尔祖则后日
之光显夫岂基于今日耶凡木之可为梁栋者鲜不久
之以岁年饫之以霜雪而后全其材夫人亦若是而已
耳是故身愈诎则德之成也固事愈历则用之致也宏
视夫躁进妄求汲汲得之而力有不胜因以取败者其
相去为何如耶吾观诸易有处困而亨之道焉夫困人
卷六 第 22b 页 WYG1226-0124b.png
之所不免处之以亨所以不终困也然则子中今日之
所处其殆困而能亨者乎子中曰噫子之言吾之志也
遂书以为序
   送施掾史序
至正十四年秋吴郡施君克让以监修国史掾史乘传
至浙右为师相徵岁入之租赋盖克让之尊公宽厚长
者由丞相府长史累迁都水少监为时名卿而克让服
习家庭之训早有以自见其才敏而练其智周而疏睹
卷六 第 23a 页 WYG1226-0124c.png
浙右之民凋弊已甚而师相方上体宵旰之忧以恩德
惠绥黎元不宜无以承其意故租赋之入既平其量复
下其贾而凡逋负之无徵者又验其实蠲免之于是浙
右之人皆多克让之为而知师相器使之得人矣昔战
国时冯驩为孟尝君收责于薛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
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及之薛召诸民当偿者
悉来即矫命以责赐之孟尝君怪其反之疾也衣冠而
见之曰责收毕乎何市也驩曰君言视吾家所寡有者
卷六 第 23b 页 WYG1226-0124d.png
臣计君家无不有所寡有者义耳因矫君命以责赐诸
民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今师相恩德结人心天下固
己莫不被其赐克让是行亦可谓能为师相市义矣且
孟尝君列国之卿冯驩者游说之士其事初无足道而
予以为言者谚所谓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虽然一事
之足称非予所望于克让也汉杜钦延年子也少好经
书深博有谋时大将军王氏辅政求贤智自助国家政
务与钦共虑之而钦为大将军言皆国家之本数称达
卷六 第 24a 页 WYG1226-0125a.png
名士救解人过当世善政多出于钦及大将军政权太
重钦复以周公谦惧为说其补过将美不可胜数虽其
官止于议郎而在当时最为知名今师相位望之隆殆
过于汉大将军而克让之贤智视钦将无愧然钦之有
助于大将军者其予所望于克让乎克让之还京师也
士大夫以言为赠者甚众然徒以词语相谀悦而已此
可加于好名之人而不可陈于有识之士况有识之士
如吾克让乃可以词语相谀悦耶予是用复为之言以
卷六 第 24b 页 WYG1226-0125b.png
道吾爱助之意抑非克让久相知则予言亦岂若是过
情也哉
   送沈仲达序
昔太史公言法家者流严而寡恩其信然哉以予观之
所谓严而寡恩者特其法之为弊如是尔苟为法家者
操心制行一如是焉则其人必皆阴险之小人而无复
有君子矣此岂人之情也哉汉史言张汤为吏务在深
文舞智以禦人又以为舞文巧诋以辅法则其谓之严
卷六 第 25a 页 WYG1226-0125c.png
而寡恩宜矣然其身既致位三公其子孙又世有令望
德器自取爵位尊显久而不坠迹其福祚元功儒林之
后莫能及也抑所以致是者宁无故乎盖汤平日务扬
人之善解人之过而史氏谓其推贤扬善固宜有后也
夫推贤扬善君子之厚德也而汤能之又可徒以严而
寡恩少之乎且汤由文墨小吏顾知务此则夫以学士
大夫自居身都崇贵而不复以为意者其不为汤之罪
人也几希吴郡沈君仲达为法家学素称文亡害而
卷六 第 25b 页 WYG1226-0125d.png
兼能润饬以儒术用是获见知于上官至正十四年春
都水少监施公以使事至江浙仲达实从以行久留于
杭吾辱与游焉其他细行虽吾不能详至于扬人之善
解人之过则仲达未尝有靳焉此夫人之所知也夫仲
达以儒术饬吏事则固非舞文舞智之为而又身非崇
贵乃能以推贤扬善为意其视世之为法家者相去何
远也有张汤之失而善足以蔽之其所致者且如此况
无其失而有其善天之报施当何如哉此吾党所以有
卷六 第 26a 页 WYG1226-0126a.png
羡于仲达而于其还赠言所为作也赠言为诗总若干
篇而予辄以不腆之言为之序盖非特于仲达私有羡
焉将因以为今世为法家者之劝云尔
   送詹君序
台之临海有詹君者悃愊而无华朴茂而渊静习通孔
孟之学而兼精岐黄之术邦人莫不敬服之盖其乡之
隐君子也甲午之春漫游钱唐与予同假馆宗阳宫间
为予言曰吾老矣无所求于世矣然吾观夫人之生于
卷六 第 26b 页 WYG1226-0126b.png
今世者亦何其不幸也国家太平日久一旦寇盗蜂起
而天下遽苦于兵盖自天子之大臣以及于群僚庶士
而京畿中原以及乎边疆绝徼无有贵贱尊卑皆不遑
奠安而己不胜其弊矣吾于是时僻处吾乡乃得自放
于山穷水绝之境战征不接于耳目差科不及于门户
诗书以教吾之子弟药剂以济人之菑害耕有稼穑居
有屋庐摘芳钓鲜寻幽探冥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吾于
世复何求焉顾吾虽老诚亦今世之幸民也欤吾且归
卷六 第 27a 页 WYG1226-0126c.png
矣子尚有以语我哉予闻之昔之隐君子不群乎俗而
未尝离乎俗葆真练性销声养粹以乐其天所谓有道
之士虽古或希也意者大山长谷之间必有其人而未
之见而今乃于君见之若君者岂特为世之幸民而已
乎君之归也其从子居文率诸公赋诗为赠而属予书
君之言以序之昔者诗人叹贤者之隐遁而不可致也
作诗曰考槃在涧硕人之宽又曰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诸公之诗其亦用此意哉
卷六 第 27b 页 WYG1226-0126d.png
   送吏部员外郎伊君序
国家数年以来亦可谓多事矣十一年兖济之间塞决
河十三年京畿之内开营田二者皆大役其费累钜万
而犹幸有利存焉然自十二年以来频岁用兵天下骚
动丞相御史大夫以国之柱石相继董师宗王重臣莫
不总戎于外虽寇盗寖就殄灭而国用之费已不可胜
计今长淮东西大江左右勍敌犹在兵未可以遽弭凡
转输供亿县官不足则尽徵诸民而所在之民大札大
卷六 第 28a 页 WYG1226-0127a.png
侵之馀存者无几创痍未瘳悉刳剔脂髓以应上之科
敛又楮币者天下之大命也而乃沮不克行上下均知
其弊莫或有以救之而朝廷之上纲纪法度且日纷更
而未己国家之多事莫此时为然矣然而事变之殷盛
世所不免抑所以弛张弥纶之者其犹在于人乎是故
天地之大也万物之众也而位之育之者皆夫人之责
也此君子之学所以贵乎用世也贾谊之言曰天下大
器也今人之置器置之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
卷六 第 28b 页 WYG1226-0127b.png
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又曰庆赏以劝善
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
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陆贽之言曰舍己以从众
违欲以遵道总天下之志以助聪明顺天下之心以施
教令又曰均货财以同欲惜名器以赏功行三术去七
患以覈群材致八利除六失以严守备呜呼二子之言
可谓经国之要道匡时之急务无愧于用世之学者矣
贾陆之学于是不行于世已久今日之告吾君者其亦
卷六 第 29a 页 WYG1226-0127c.png
有出于此者乎不出于此而欲以图今日之治安吾知
其为难矣此予于伊噜布哈君之行所以重有望也君
起家进士历仕外服乃入为王官今年春以吏部员外
郎和䨀于江浙寻丁太夫人忧朝廷谓其材猷优著时
用所急奏使起复君既襄大事遂诏北上君亲之道殆
两尽矣是行也其所系为甚重守一官效一职不足以
为君之能能以贾陆之告君者为吾君告庶几上不负
其君下不负所学矣乎夫当天下多事之时自山林草
卷六 第 29b 页 WYG1226-0127d.png
野之士孰不思有以自献而况以名卿为吾君相之所
信用者哉诗曰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予敢诵是言以
为赠
   宣城贡公文集序
国朝统一海宇气运混合鸿生硕儒先后辈出文章之
作实有以昭一代之治化盖自两汉以下莫于斯为盛
矣当至元大德间有若陵川郝文忠公柳城姚文公东
平阎文康公豫章程文宪公吴兴赵文敏公皆以前代
卷六 第 30a 页 WYG1226-0128a.png
遗老值国家之兴运其文庞蔚质奥最为近古延祐以
后则有临川吴文正公巴西邓文肃公清河元文敏公
四明袁文清公浚仪马文贞公侍讲蜀郡虞公尚书襄
阴王公其文典雅富润益肆以宏而其时则承平浸久
丰亨豫大极盛之际也今天子元统以来致治为尤盛
而文学之士至于今则遂以日继沦谢而几于寥寥矣
如广阳宋正献豫章揭文安公待制东阳柳公承旨济
南张公参政赵郡苏公皆不可复作而承旨庐陵欧阳
卷六 第 30b 页 WYG1226-0128b.png
公谕德东明李公侍讲金华黄公虽岿然犹存而亦既
老矣其方向任用而擅文章之名者唯吾宣城贡
公乎公之先君文靖公在延祐中与诸公齐名公克承
家学又蚤游上庠受业诸公门故其问学培植深厚见
于文章者气充而能畅词严而有体讲道学则精而不
凿陈政理则辨而不夸诚足以成一家之言而继前人
之绪矣后之欲知一代治化之盛者此其有不足徵者
乎虽然公之所表见不特文章而已其于政事尤长也
卷六 第 31a 页 WYG1226-0128c.png
其为理官治行最列郡其为御史所论列皆天下之大
务居夏官则奉诏覈驿户于北境列水衡则朝廷复以
中原餫饟之事倚之凡其所至辄有伟绩不可遽数也
大抵政事文章本一揆也达事情而号令明执法度而
赏罚允此政事也而文章岂外是乎呜呼两汉远矣考
之唐宋论文章则韩文公欧阳文忠公论政事则陆宣
公范文正公而已公之文章实追韩欧之法其于政事
不犹陆范之志哉抑非韩欧不施于政事而陆范不著
卷六 第 31b 页 WYG1226-0128d.png
于文章也就其所长合而求之斯为善论公者矣夫读
其文必也论其人求其人必也论其世故祎序公之集
因得以具述焉公名师泰字泰甫起家国子学生累迁
官两入翰林为应奉迁宣文阁授经郎升翰林侍制除
国子司业遂为吏部郎中拜监察御史寻升侍郎复入
吏部俄迁兵部侍郎出为都水庸田使今迁福建闽海
道肃政廉访使云
   木岩禅师语录序
卷六 第 32a 页 WYG1226-0129a.png
佛法行于中土千二百九十馀年为其学者离为异门
曰禅曰教曰律凡三焉教以明理性之要而简册之载
为至详律以示开遮之义而科条之著为甚备若夫不
立文字单提直指而使人明心见性以成佛则唯禅学
为然所谓教外别传者也盖自菩提达摩以摩诃迦叶
所得无上正法东至直接上根其后支分为二而心印
独传于曹溪派别为五而宗风大振于临济而得人之
众莫临济一宗为盛矣七传至于杨岐白云五祖圆悟
卷六 第 32b 页 WYG1226-0129b.png
诚所谓不立一法根源直绝者乎悟之传有虎丘隆公
大惠杲公皆卓然树立教道于故宋南渡之初东南禅
门之盛冠绝于一时而隆之传为应庵华公密庵杰公
破庵先公无准范公及雪岩钦公盖五世矣当宋之季
年宗门耆宿相继沦谢钦公独毅然自任以斯道之重
得其传者是为虚谷陵公公遭逢圣时蒙被帝眷其道
尤为光显而其上首弟子则吾木岩植禅师是己师之
入其室也非唯参决其心要而且兼传其文印故其为
卷六 第 33a 页 WYG1226-0129c.png
道无所不同于公焉初师出世于宁之西峰既主袁之
仰山而今迁居杭之慧云门人集其三会所说日用动
作之语用故事次第而录之谓师之道虽不专任乎言
语之间而因其言语之所及亦可以知其道之所存也
然窃观师之言机锋峻峭诚足以启学人之领解至其
敷演之切告戒之严则所谓教律者其道亦不外是焉
夫何近时禅学之弊其徒唯口耳之是务袭取昔人之
言语迭相师用诬己而罔人脱略方便颠倒真实而莫
卷六 第 33b 页 WYG1226-0129d.png
之或省然则于一大事果何相与乎学者于师之言语
苟能以筌蹄视之庶几目击而道存矣陵公与师皆予
同里人予生也后不及登公之门而于师幸有游从之
雅始述其渊源之所自以序其语录焉
   送笪生序
笪惟芳氏以旃蒙大荒落之岁夏五月自处来升过余
僦舍言曰某无似获交于夫子窃愿有请也升吾父母
邦也笪邦之著姓世有闻人吾曾大父龙渠府君大父
卷六 第 34a 页 WYG1226-0130a.png
溧阳府君二世坟墓咸在城南十里飞溪之原自吾父
去官他郡由广而闽晚调处之龙泉尹又为推官处州
以卒某也从宦而游遂为东西南北之人于是去升十
有七年矣昔之吾父之没也适时多艰不克反葬以从
先世之兆域因即龙泉以葬而筑室奉吾母居焉盖吾
视龙泉犹乡土矣今兹之来当干戈攘抢之后凡名宗
贵胤其堂坊马鬣之所在无弗毁也而吾先世兆域封
识宛然若有非偶然者展省之馀低徊彷徨怆焉怀思
卷六 第 34b 页 WYG1226-0130b.png
吾不忍舍以去也狐正丘首代马依风物之情也而吾
奚忍而去也虽然龙泉吾先人体魄之所托而又吾母
在焉其不可以莫之去也吾将安处此耶夫子爱我也
者尚有以教之也言讫泫然流涕不能已余为之言曰
尝闻诸礼士之去国止之者曰奈何去坟墓也子路之
去鲁也颜子俾之哭于墓而后行是古之人未尝不以不
得守其坟墓为戚也礼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
其是之谓也中世以来士大夫以官为家于是捐亲戚
卷六 第 35a 页 WYG1226-0130c.png
去坟墓者往往而是然论者不皆以礼绝之者以其情
之不得已也情有不得已故礼有常又有变也昌黎韩
子庐陵欧阳子唐宋二大儒也韩子幼孤仕居于京先
世坟墓之在河阳者或时往省而已欧阳子葬其亲于
乡而宦留中朝又居颍上盖终身不复返其乡焉是皆
情之不得已处乎礼之变者也今吾子先世坟墓虽在
升而亲之葬则于处也由亲以逮疏自近以及远礼之
常也子去而之处以守其亲之冢舍而间以时来升即
卷六 第 35b 页 WYG1226-0130d.png
其祖墓展省焉既为乎韩子之所尝为而又为欧阳子
之所不能为揆之于礼处乎变而不失其常殆庶乎其
可也子其择于是而处之而吾乌以教子哉惟芳再拜
谢曰美矣哉子之言之也某无似敢不奉以周旋以终
吾身以昭吾子孙虽然愿著之简以为遗庶其不忘也
乃次第书之以归之惟芳
   棣鄂轩诗序
萧山为县地偏而俗尚质其人之能自奋于学以有闻
卷六 第 36a 页 WYG1226-0131a.png
于时者未尝数数然也然县当吴越之冲四方宾客之
往来者皆游焉其人耳目之所接气习之所渐染亦无
异处乎名都大邑之间矣县人有包氏兄弟者所谓能
自奋于学而又乐从四方之宾客相与游焉者也包氏
之先家山阴来居萧山今再世其先府君无恙时扁其
兄弟燕居之轩曰棣鄂望其兄弟恩义之相亲也于是
其兄弟者皆先训是奉其为兄者躬门户之责以芘覆
诸弟而逸之以学而为弟者刻志问学不敢懈有以承
卷六 第 36b 页 WYG1226-0131b.png
其兄焉故君子以为包氏兄弟能无负其先人之训居
乎斯轩庶几其无愧矣且小雅诗人言人兄弟之亲厚
独托兴于常棣华鄂之韡韡何哉说者谓其华能覆鄂
能承也夫苟兄以恩覆弟弟以敬承兄相亲而荣显不
有似其华鄂之韡韡者乎嗟乎世之人能有感于华鄂
之承覆而念兄弟之不可以不相亲则孝友之习将天
下人人有之不独于包氏见之矣昔唐世有花树韦氏
者兄弟众多最亲厚皆贵显尝制宗会法每退食必饮
卷六 第 37a 页 WYG1226-0131c.png
花下以为常当时岑参诸人为赋韦家花树歌称其一
门华鄂之盛流传于今未泯也今包氏兄弟虽家居未
显用而能相亲厚将有以见于世安知昔之称韦氏者
不复以称包氏耶说者盖谓人欲致韡韡之盛莫如兄
弟之相亲兄弟相亲则致荣显也其言岂欺我哉包氏
斯轩刘君伯温为之记而作者又争为之歌诗其兄弟
所与游者皆一时之选歌诗之作岂岑参其人乎予不
佞因本诸诗人之意以为序包氏兄弟凡五人予所与
卷六 第 37b 页 WYG1226-0131d.png
游者与直与善也
   南昌李氏谱序
南昌李氏系出唐宗室其先世家肇庆之四会县者曰
三八府君谱轶其名实生宥玫宥玫生保延保延生士
廉四世皆不显士廉生积中宋元丰三年进士历官殿
中侍御史元祐间以直言入党籍谪居南昌因家焉积
中生良弼卫尉丞良弼生安国尚书户部侍郎安国生
七子大性端明殿学士吏部尚书谥清惠大异乾道二
卷六 第 38a 页 WYG1226-0132a.png
年进士宝谟阁学士大理乾道五年进士朝奉郎知真
州大东龙图阁学士兵部侍郎大镇朝奉郎大原朝散
大夫知衡州大成承议郎知衢州西安县大性生伯恭
朝散郎知临安府馀杭县伯恭生宏规朝奉郎赣州通
判宏规生以能仕元为从仕郎彬州宜章县尹以能生
福祖福祖生宗颐仕国朝为国子学正自侍御而下九
世皆为南昌人此其世次之大略也李氏族固有谱顷
年兵戈之馀几散失不传宗颐乃博加搜访而诠次之
卷六 第 38b 页 WYG1226-0132b.png
以为成书因属予序其首呜呼古称世其家者非世其
爵禄之为贵而世其道德为贵也汉袁杨之四世五公
非以太尉司徒而称之也晋王谢之百世卿族非以
丞相太传而称之也诚以其名德之重高风盛烈为世
楷范载笃其庆以预大其绪此世家之所为贵也余观
李氏自侍御以直道正行为古遗直及户部清惠宝谟
龙图父子兄弟又以清才粹德为时名卿信史所载先
后相望而后之承之者又悉能以学业自植至于宗颐
卷六 第 39a 页 WYG1226-0132c.png
益祗厥绍而弗殒其家声虽古所谓世其道德者何以
尚此七叶列戟三世珥貂曾是以为贵乎故予序其谱
特著其世次使览者因得而详焉
   义乌龚氏家乘序
义乌龚氏方册所载系出汉渤海太守遂之后传至讳
孟舒者仕陈太建中拜太中大夫河南观察使历世变
故迁徙靡常其详莫究逮宋南渡后讳寔府君居县之
西郛松门里子六人皆从东莱吕成公游乡之先达俞
卷六 第 39b 页 WYG1226-0132d.png
公良能目之曰六瑞孙九人有讳明之淳熙中仕宣教
郎服银绯明之从弟讳应之登嘉定进士第仕至右史
中大夫直宝谟阁封金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应之
从子曰轼绍箕裘之业明五经号五登士又曰康仕太
学学录曰恺仕直阁侍御史自是蔚为衣冠之望族矣
六世孙原善惧其族大而谱逸也于是撰为家乘一卷
乃仿司马迁年表之法画而为图字名卒葬咸具疏之
既成复属予序予与原善有世姻之好知其序系所从
卷六 第 40a 页 WYG1226-0133a.png
来者远乃为之序曰夫氏族古者史官之所记也皆原
于世本公子谱二书则本春秋左氏传则因生赐姓胙
土命氏及以字以谥以官以邑五者而已后世得姓氏
多至三十二类益淆乱而难明况袭氏冒姓之不一者
乎毋怪乎附录之不足徵也今原善推原本始而惓惓
于谱谍不敢忘则尊祖敬宗之道蔼然可见亦可谓贤
也已因为序其世㳄系诸篇首使其子孙有考焉原善
字仲宝方以积累世其家业乡称为善士云
卷六 第 40b 页 WYG1226-0133b.png
   送伯达王君序
祎至正戊子己丑岁客燕东时临川王君伯达先在焉
伯达善为古文辞名称籍甚祎得而内交甚相好也明
年祎南还已而天下兵起南北阻绝不相闻问者二十
年赖今天子以神武定天下宇内混一于是伯达今年
春自胜国来南京祎乃得与伯达复相会因知伯达擢庚
子进士第历京学提举国子助教入翰林为编修复迁
成均为博士效官累年积阶至五品然伯达虽有官爵
卷六 第 41a 页 WYG1226-0133c.png
可以为身荣而与余亦皆发种种矣相与慨然者久之
会天子重名节以厉天下有旨俾凡大夫士自胜国至
者皆听还乡里使得遂其志焉伯达即束行李翩然西
归吾党之士莫得而留之也吾闻昔者诗人叹贤者之
去而不留也为之诗曰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
以永今朝盖欲其留之甚也又曰毋金玉尔音而有遐
心言欲其毋相忘于久远也嗟乎伯达之归吾不得而
留之矣伯达尚毋弃我而有遐心哉于是书之为序以
卷六 第 41b 页 WYG1226-0133d.png
赠伯达
 
 
 
 
 
 
 王忠文集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