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1226-008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王忠文集卷五
             明 王祎 撰
  序
   宋景濂文集序
文章所以载乎学术者也昔之圣贤其学可谓至矣其
于三才万物之理仁义道德礼乐制度治乱是非显隐
钜细之际凡天人传心之妙帝王经世之略无弗察而
卷五 第 1b 页 WYG1226-0089b.png
通也其真知实践既有得于内矣于是将以自见而淑
诸人也然后托于文章以推其意之所欲言故程子以
谓圣贤之言不得已也有是言则是理明无是言则天
下之理阙焉又谓后之人始执卷则以文为先平生所
为多于圣人然有之无补无之无阙也由是论之所贵
文章之有补者非以其明夫理乎理之明不由其学术
有素乎然而古今文章作者众矣未易悉数也姑自吾
婺而论之宋南渡后东莱吕氏绍濂洛之统以斯道自
卷五 第 2a 页 WYG1226-0090a.png
任其学粹然一出于正说斋唐氏则务为经世之术以
明帝王为治之要龙川陈氏又修皇帝王霸之学而以
事功为可为其学术不同其见于文章亦各自成其家
而香溪范氏所性时氏先后又间出皆博极乎经史为
文温润缜练复自成一家之言入国朝以来则浦阳柳
公乌伤黄公并时而作柳公之学博而有要其为文也
闳肆而渊厚黄公之学精而能畅其于文也典实而周
密遂皆羽翼乎圣学黼黻乎帝猷踵二公而作者为吴
卷五 第 2b 页 WYG1226-0090b.png
正传氏张子长氏吴立夫氏吴氏深于经张氏长于史
而立夫之学尤超卓其文皆可谓善于驰骋者焉然当
吕氏唐氏陈氏之并起也新安朱子方集圣贤之大成
为道学之宗师于三氏之学极有异同其门人曰勉斋
黄氏实以其道传之北山何氏而鲁斋王氏仁山金氏
白云许氏以次相传自何氏而下皆婺人论者以为朱
氏之世适故近时言理学者婺为最盛然为其学者上
而性命之微下而训诂之细讲说甚悉其颇见于文章
卷五 第 3a 页 WYG1226-0090c.png
者亦可以验其学术之所在矣呜呼尚论吾邦之文章
所谓无是言则是理阙焉者固班班而是而有之无补
无之无阙焉者尚足谓之文乎吾友宋君景濂早受业
立夫氏而私淑于吴氏张氏且久游柳黄二公之门间
又因许氏门人以究夫道学之旨其学渊源深而培植
厚故其为文富而不侈覈而不凿衡从上下靡不如意
其所推述无非以明夫理而未尝为无补之空言苟即
其文以观其学术则知其足以继乡邦之诸贤而自立
卷五 第 3b 页 WYG1226-0090d.png
于不朽者远矣景濂既不求用于世而世亦未有以用
之其于文章尤自爱重不轻以示人以祎辱有同门之
雅间出其所著俾有以序之祎闻朱子序广汉张子之
文谓其不知年数之不足是以学日新而无穷其见于
言语文字之间始皆极于高远而卒反就于平实呜呼
不自满足而勉焉不息者圣贤之为学也自高远而底
于平实则其学之所至岂不较然矣乎祎辄诵是以序
景濂之文以致吾区区之意且因以自厉焉
卷五 第 4a 页 WYG1226-0091a.png
   送郑君序
豫章郑君士亨之东游也与予相好为最深君气锐才
富发而为文如逸马健车驰乎九轨之涂捷不可及如
奔湍怒涛之在江河浩乎莫之能禦也其自见者既如
此而尤乐于取友虽以予之无似亦辱与之定交不寘
君之于我厚矣窃愿有以质于君夫文者才与气为之
也三代而下词章之士鲜不以才驱气驾而为文非才
与气不足以为文然徒恃乎才驱气驾则岁慆月迈气
卷五 第 4b 页 WYG1226-0091b.png
有时而衰才有时而尽而文亦有时而踬矣盖才命于
气气禀于志志立于学者也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我学不厌所谓志立于学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志壹则动气所谓气禀于志也苟非有志以基之
有学以成之气有不衰才有不尽而文有不踬然者未
之有也抑圣贤之基乎志以成乎学者非徒欲见于文
而已也文者圣贤不得已而托之以垂世者也六艺之
述七篇之作出于历聘不遇之后而荀卿扬雄亦皆老
卷五 第 5a 页 WYG1226-0091c.png
而著书当其历聘而未老也固蕲有以见诸用也及卒
于不用而后托之于文则文者岂非圣贤不得已而为
之者乎后之人志未立学未成大之不图用天下国家
而小之不思为天下国家之用汲汲焉鳃鳃焉徒因其
天资之美口耳之知惟词章之为务雕刻藻缋以盗名
而哗世卒亦归于泯灭而无传其于圣贤之道不已末
乎斯言也予之所夙闻者也以君之厚我不能不为君
道也予有志而学未成者也道所闻以质于君者幸君
卷五 第 5b 页 WYG1226-0091d.png
之辅我使底于成也士亨谓予今兹别去当入山益深
入林益密而愈益肆力于为学嗟乎君之志予之志也
于君之别其能不自愧乎诗云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此予所望于士亨故序之以识别
   朱左司集序
厉志先生朱公集若干卷祎与公之曾孙烈既订定而
编次之因序其后曰公讳元龙字景云婺之义乌人宋
嘉定十六年进士历温州平阳池州青阳两县尉饶州
卷五 第 6a 页 WYG1226-0092a.png
司理参军皆有能名迁处州缙云令改官擢干办行在
诸司粮料院除宗正寺主簿寻升宗正丞兼权左司郎
官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公之在左司也京局
官或挟权贵势求举牍辄拒之曰举牍可以势取耶宦
官陈询益求建节事下都司议公以谓优异内官宠贲
节钺虽出于特恩主张国是爱惜名器必由于公论于
事为不可宰臣传旨令改拟公曰吾职可罢笔不可改
也有宗室与民讼圩田众莫敢引决公曰于法品官不
卷五 第 6b 页 WYG1226-0092b.png
许佃民田奈何天子属籍之亲乃有争田讼耶毅然决
之岁大旱宰臣请遍祷群望公曰雨旸之应各以其徵
大臣有燮理之责皇皇祷祀母乃末乎时议括两淮浮
盐公谓王制冢宰制国用惟藏富于民量入为出不闻
与商贾小民争什一之利不可又两上封事自宫禁朝
廷以及百官万民皆痛哭流涕言之先是史嵩之在督
府公劾其杀富民王伦为非已而嵩之入相公遂斥去
矣郭右司磊卿正士也闻而叹曰嗟乎朱左司亦遭烦
卷五 第 7a 页 WYG1226-0092c.png
言世道犹可为乎因愤而死公既斥得予祠秩满差知
衢吉二州皆旋予祠禄除知台州以忧不赴暨服除而
郑清之再入相清之尤素恶公切直或告公有可以回
宰相之意者则应之曰吾生为正人死为正鬼耳于是
家食十年卒老以死矣自祎幼时从长老得公言行想
见其人岩岩然不可犯窃向慕之及读公家集获窥其
刚大之气浩然无馁益信公之正色立朝危言峻行不
可夺者一本于诚非世之矫讦而盗名者可同日语也
卷五 第 7b 页 WYG1226-0092d.png
始公受学乡先生毅斋徐公侨既又从四明絜斋袁公
燮游徐公考亭朱子门人袁公象山陆氏弟子公之学
盖会朱陆之异以为同是以著于大节表表如是惜乎
不克展其所蕴赍志以死既死史阙其传其言行又无
以暴于后世不亦可悲也夫故祎序其集特论著其大
节俾后有考焉
   浦阳文艺录叙
历代史家于凡文籍既删其要而备著之为志曰艺文
卷五 第 8a 页 WYG1226-0093a.png
而文学之士复采而列之为传曰文艺志以著其人之
文传以列能文之人也然而志之所著第存其文之名
目传之所列特叙其人之行能而已夫史者一代之书
无所不载者也于文人之文有难于具载是以司马迁
班固诸家间尝即其人之传而附录其文之一二后之
君子有志史学而心存至公者于郡邑之间取古今人
之文而录之使其人恃是以不朽岂非史家之遗意乎
此宋君景濂于浦阳之文裒集柬选而文艺录所为作
卷五 第 8b 页 WYG1226-0093b.png
也浦阳于婺虽小邑而山川清峻名人间生其文往往
纬俗经邦有关于世教景濂总古今得若干首为内篇
而他邑之人其文有为浦阳而作足为其乡土之黼黻
者复得若干首为外篇通内外篇为书八卷曰文艺录
者合其人与文而称之也嗟乎景濂于此不其有取于
史家之遗意乎然予闻之欧阳子之论以谓秦汉以来
著书之士多者百馀篇少者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
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言之不可恃也如此嗟乎
卷五 第 9a 页 WYG1226-0093c.png
言语文章诚有不可恃者矣岂其所以传与不传要亦
有幸不幸欤苟其不幸虽圣人之经且或厄焉而况后
世之所著述其散亡磨灭也固宜使其幸也郢书燕说
犹传于世况于作者之文乎今景濂之所录片言半简
之仅传者其人辄将恃之以不朽可谓幸矣而谓文章
虽丽言语虽工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
耳为果不可恃可乎抑徒其人之幸而所不可恃者因
为其不朽欤虽然彼其道德之修于身功业之施于当
卷五 第 9b 页 WYG1226-0093d.png
世则所不朽者固在彼而不在此矣故予为之序以道
景濂有志史学而心存至公以表其述作之意若裒集
之博柬选之精兹不详论云
   河朔访古记序
河朔访古记二卷合鲁君易之所纂予为之序曰合鲁
实葛逻禄本西域名国而易之之先由南阳迁浙东已
三世易之少力学工为文辞既壮肆志远游乃绝淮入
颍经陈蔡以抵南阳由南阳浮临汝而西至于雒阳由
卷五 第 10a 页 WYG1226-0094a.png
雒阳过龙门还许昌而至于大梁历郑卫赵魏中山之
郊而北达于幽燕于是大河南北古今帝王之都邑足
迹几遍凡河山城郭宫室塔庙陵墓残碣断碑故基遗
迹所至必低徊访问或按诸图牒或讯诸父老考其盛
衰兴废之故而见之于纪载至于抚时触物悲喜感慨
之意则一皆形之于咏歌既乃裒其所纪载及咏歌之
什以成此书夫古之言地理者有图必有志图以著山
川形势所在而志则以验言语土俗博古久远之事古
卷五 第 10b 页 WYG1226-0094b.png
之言诗者有雅颂复有风雅颂以道政事美盛德而风
则以验风俗政治之得失故成周之制职方氏既掌天
下之图而邦国四方之志则小史外史实领之太师既
掌六诗而列国之风则观风之使实采之所以然者盖
志之所见王道存焉风之所形王化系焉故设以官守
达诸朝廷所以考一代之政教岂徒取为虚文也哉然
则易之此书其所纪载犹古之志其所咏歌犹古之风
欤惜乎今日小史外史之职阙而观风之使不行此书
卷五 第 11a 页 WYG1226-0094c.png
不得达于朝廷之上以备纂录广而传之徒以资学士
大夫之汎览而已抑予闻之古之志领之固有其职古
之风采之固有其官而其为之者类皆博闻多识怀道
秉德之士故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然则学
士大夫观乎此书其亦可以知吾易之之为人矣易之
名乃贤其北游岁月具见篇中兹不著
   国朝名臣传序
古者作史之体大要有二曰实录曰正史是已实录之
卷五 第 11b 页 WYG1226-0094d.png
体仿乎编年而臣僚之得立传者其传皆系乎月日薨
卒之下及为正史然后纪表志传门虽品别而传又分
名定目各以类相从焉然传之在实录者不过具其行
能劳烈之始末而正史之传加以论赞之辞者实录修
于当时正史撰于后代且其体有不同故也国朝沿袭
旧制其修累圣实录咸有常宪而名臣之当附传其间
者久犹阙如盖自大德丙午迨今至正戊子屡诏史臣
纂修以补实录之阙亦既具有成编矣而金匮所藏人
卷五 第 12a 页 WYG1226-0095a.png
无由窥之远方下士于圣朝盛事先后本末贤相良将
之功绩钜儒循吏之德业铿鍧炳焕可以震耀于无穷
者皆莫及知在天历中史臣苏天爵尝捃摭名臣家传
碑志以为书谓之名臣事略然以国朝人物之众盛而
与其列者仅四十七人则其未及搜访甄录者固多也
祎不揣不才因仍四十七人者复博求于世臣之家又
得七十三人人各为传而赘以论赞名曰国朝名臣列
传总百有二十辄用正史之体仿宋东都事略而为之
卷五 第 12b 页 WYG1226-0095b.png
其文虽不能驰骋而辞则质其事虽不能该博而实则
真于是一代之人物可槩见矣其于妄作之诛固所不
免然传之同志非唯可以广见闻其间一二有可取者
他日上诸朝廷未必不足以备史臣之采择云
   送金华尹徐君序
婺之属县六十年以来为令而有循良之名者吾得三
人焉于义乌得一人曰临江周自强字刚善于武义得
一人曰天台许广大字具瞻周君治民一以惠慈务阜
卷五 第 13a 页 WYG1226-0095c.png
其财而绥安之民之爱之不啻如父母生为立祠既去
且久犹思之不忘许君之治济以刚果为民兴利除害
政绩殊异尝摄金华令武义之民诉于大府曰吾愿还
吾许君金华之民亦诉曰幸勿夺吾许君也二君之得
民如此不问可知为循良之吏矣继二君之踵者于金
华得一人则今平阳徐君允益友直其字者也盖婺为
郡治金华而今复为浙东宪司所治政务繁剧号称难
为徵需所集沮而不办则取怒于上官一切奉承之民
卷五 第 13b 页 WYG1226-0095d.png
将不胜其敝矣君材周而用裕谨身帅先居以廉平民
之幽隐罔不通达上有需敛必其所尤急者乃为之办
而能使不至于病民民有来输物以供上之横敛者辄
瞑目叹曰吾不忍见也由是悉感其诚意而乐为之役
他惠政及民者甚众仁心仁闻蔼然著闻邦之人士咸
以谓周许二君之后善为令者无如徐君矣嗟乎守令
之于民近且重易知也天子大臣所以选任之者固甚
勤也选任之既勤复命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
卷五 第 14a 页 WYG1226-0096a.png
之其不任职者往往辄罢去而日者又诏廷臣各举所
知以应选举当其选与不中选者定为赏罚各有差又
郡县上下则使遵督摄之法以相激劝是天子大臣忧
闵斯民而重守令之意可谓无不至也而历年于兹勤
于求而应之者愈乏密于法而遵之者益慢今之足称
者卒未之多见也故虽以婺之六县更六十年之久为
令者亡虑二十馀人而以吾所得者仅此三人令难其
材固如是哉然而周君许君之终更也朝廷知其材皆
卷五 第 14b 页 WYG1226-0096b.png
长于治民周君虽已升五品阶而犹选之令金溪公卿
荐许君可任馆阁而复选之为鄞令岂以令之材难其
人故欤今徐君之满考也廷臣持铨衡行省者乃除镇
抚于漕府岂徒计其品秩而不知材之所长何如也予
因金华失良令为其民惜且怪持铨衡者不能尽人之
所长遂道予所常论者序以送之以告于上之人并勉
天下之凡为令者焉
   夏小正集解序
卷五 第 15a 页 WYG1226-0096c.png
夏小正世以为夏书其书在大戴礼中传之者戴氏也
郑康成为之注或曰卢辨注谓为郑氏非也颍川韩元
吉氏尝以范太史家藏旧本校定之然与故所传关本
讹舛不同会稽傅崧卿氏又据关本而为训释实多所
补正及考亭朱子集仪礼尊信小正而用之经其论定
者旨益加明矣今括苍赵君复集诸家之说而为之解
于是为尤详密者也以予论之小正之为夏书不可无
疑者孔子定书断自唐虞虞书以历象日月星辰敬授
卷五 第 15b 页 WYG1226-0096d.png
人时为重事小正其遗法也孔子尝曰我欲观夏道是
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及答颜渊以为邦曰
行夏之时而作春秋用夏时以冠月其有取于夏时如
此设小正诚夏书则在孔子所必取然而不与禹贡同
列于百篇何耶郑氏谓夏时者夏四时之书其书存者
有小正则以小正为夏书者郑氏也不信圣人而汉儒
是信可不可耶礼记月令汉儒皆以为周公作而其中
杂有虞夏商周秦汉之制殆汉末诸儒采吕氏十二月
卷五 第 16a 页 WYG1226-0097a.png
纪淮南子时则训等书为之耳大戴礼之有小正小戴
礼之有月令乌知其非类耶或曰吕氏据夏小正以正
四时或曰小正具十二月而无中气有应候而无日数
至时训乃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十日为节因小正而
加详也意者小正特出于月纪时训之前者耶是则以
小正为夏书诚有可疑者也赵君之言谓郑氏以小正
为夏书本无左验所纪昏旦中星与星之见伏率与月
令月纪时训不合唐一行推以历术知其实在夏时其
卷五 第 16b 页 WYG1226-0097b.png
为夏书无疑是又不然天虽高星辰虽远苟求其故则
精历数者悉所能考盖自上古以来天行日至星辰之
次舍其度数无不可知况在夏后之世安知非精历数
者逆考而溯推之求其故以著于书亦岂可遂信之而
不疑乎世以本草为神农之书素问为黄帝之书其果
出于神农黄帝否乎本草素问不可必其出于神农黄
帝月令不可必其出于周公则小正之为夏书予固不
敢不致疑其间也惜乎赵君已不可作不得以予所疑
卷五 第 17a 页 WYG1226-0097c.png
者质之然君之为此书则既考覈详而论辨密卓见绝
识往往而是不其有可传者欤第其真本及所著他书
皆厄于兵而此篇者乃其伯氏掇拾遗藁重所缮录章
句字画之脱误不能无之览者择焉而已君讳有桂诜
仲其字学行志业且载宋太史所为墓志兹故弗道而
论予所疑者序其书焉
   水经序
水经汉桑钦所作艺文志缺弗录而隋经籍志有两水
卷五 第 17b 页 WYG1226-0097d.png
经一本三卷郭璞注一本四十卷郦善长注善长道元
字也然皆不著撰人氏名旧唐志乃云郭璞作宋崇文
总目亦不言撰人为谁但云郦注四十卷亡其五至新
唐志始谓为桑钦作又言一云郭璞作盖疑之也按前
汉书儒林传古文尚书涂恽授河南桑钦君长晁氏读
书志谓钦成帝时人也今以其书考之济水过寿张即
前汉寿良县光武所更名又东北过临济即狄县安帝
所更名荷水过湖陆即湖陵县章帝所更名分水过永
卷五 第 18a 页 WYG1226-0098a.png
安即彘县顺帝所更名则其书非作于成帝时若顺帝以
后人所为矣又其书言武侯垒又云魏兴安阳县注谓
武侯所居魏分汉中立魏兴郡又云江水东径永安宫
南则昭烈托孤于武侯之地也又其言北县名多曹氏
时置南县名多孙氏时置是又若三国以后人所为也
又云改信都从长乐则晋太康五年也又河水北薄骨
律镇城注云赫连果城则后魏所置也此其书又若晋
后魏人所为也意者钦本成帝时人实为此书及郭鄜
卷五 第 18b 页 WYG1226-0098b.png
二氏为传注咸附益之而璞晋人道元后魏人也是故
山海经禹益所记也而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之名本
草神农所述也而有豫章朱厓赵国常山秦高真定临
淄冯翊之称尔雅作于周公而云张仲孝友苍颉篇造
于李斯而云汉无天下要皆后人所附益非复其本文
然则水经为钦作无疑盖久而经传相淆而钦之本文
亡矣本文虽亡可不谓为钦作哉通典谓郭注多疏略
迂怪而已不传今郦注四十卷固完而旧本往往失于
卷五 第 19a 页 WYG1226-0098c.png
迁就有错简金蔡正甫氏尝作补正三卷而亦不传今
唯郦注旧本犹行而已夫天地之间唯水为多故水者
地之脉络也大川相间小川相属而凡郡县州道瓜列
棋布皆因水以别焉地理之书始于禹贡而禹贡之分
九州必主山川以定经界诚以山川之形绵亘无易州
县之设更革不常故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也
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也此禹贡所以为
万世不易之书也后世史家主于州县以为书州县更
卷五 第 19b 页 WYG1226-0098d.png
革其书亦遂以废而不传以彼之易于不传则水经之
书其果得而废之欤大抵此书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
有七江河在焉而郦氏注引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一其
源委之吐纳沿路之所经缠络枝烦条贯手夥搜渠访
渎靡或漏遗总其槩而览之天下可运于掌矣故自禹
贡以后此书最为近古而不可废岂亦所谓万世不易
者欤顾世之为地理学者莫不即迩而昧远就简而惮
烦而卒亦纷纭而无所据桑氏之学废不复讲久矣不
卷五 第 20a 页 WYG1226-0099a.png
亦惑哉故予因为序论以致予意抑予之力岂能重其
书览者考其迹求其故而观其会通必有能识其要者

   章氏族谱序
龙泉章氏族谱四篇二十一世孙溢之所著而章氏有
谱自溢始前乎此非无谱也盖其族盛于建之浦城而
分于处之龙泉其居温之永嘉婺之永康者亦本于浦
城与龙泉为同祖四族子孙硕大繁衍在故宋时每间
卷五 第 20b 页 WYG1226-0099b.png
岁或数年辄为会会则各出谱牒互考而续书之曰庆
系图则其族各有谱旧矣龙泉之谱尤称详备然皆荐
经兵燹亡轶弗存溢为是惧乃因本房小谱及历代坟
记之仅存者复旁搜远采裒集而次第之著为是书本
支原派秩然有序于是章氏号为东南巨族者益可考
不诬则其族之有谱虽谓始于溢可也夫氏族古史官
之所记也周有小史定世系辨昭穆故有世本录黄帝
以来至于春秋诸侯卿大夫名号统系左丘明以为天
卷五 第 21a 页 WYG1226-0099c.png
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
以谥为族邑亦如之自后受姓命氏日益众多遭秦灭
学公侯子孙失其世及汉兴司马迁约世本修史记因
周谱明世家人乃知姓氏所由出终汉世有邓氏官谱
应劭氏族篇王符姓氏论魏晋以来有司选举必稽谱
牒以考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宋何承天作姓苑
复以充广前志至唐有贞观氏族志元和姓纂路敬淳
姓略柳冲族姓系录当世荐绅之流无不明乎姓氏之
卷五 第 21b 页 WYG1226-0099d.png
学者自王学之后丧乱相仍谱牒俱废士大夫之习其
学者遂鲜矣呜呼崇德贵功尚论氏族此圣人所以维
持天下别婚姻辨族类厚风俗扶世教大宗小宗之法
所赖以久存者也自宗法坏而门地盛门地盛而谱牒
兴及谱牒既亡人始不知其本矣章氏序系所从来者
远今溢独鳃鳃焉推念本始而究心于谱牒迄能以亡
而为完尊尊亲亲之道蔼然可见其可不谓知所本哉
虽然论氏族之盛衰由子孙之贤否若汉之袁氏杨氏
卷五 第 22a 页 WYG1226-0100a.png
陈氏唐之柳氏宋之戚氏吕氏其操义风概累世不替
皆足以厉天下矫异代岂徒以贵富之故乎章氏在异
时尝显矣然则世济其美而令闻长世固有不在彼而
在此者溢字三益方以宏才粹德向用于时古称能世
其家庶其在是矣乎
   赠丹徒令吕君序
吕君敬夫由中书掾出为丹徒令或有言者曰吕君醇
厚恭谨之士也若之何而为令耶今之为令者必其智
卷五 第 22b 页 WYG1226-0100b.png
足以笼民威足以钳民然后民从令而事功集也是故
智以笼民近乎诈非恭谨者之所习威以钳民近乎猛
非醇厚者之所务若之何敬夫而为令耶予为之言曰
世道之变不同而民情之好恶无不同夫民之情未有
不好善而恶恶好德而恶刑者也故长民者非得醇厚
恭谨之士不足以从民好是故醇厚有以使民胜残去
杀而乐其生恭谨有以使民敦礼兴让而易其俗德以
本之善以刑之与民同其好而治功成矣然则醇厚恭
卷五 第 23a 页 WYG1226-0100c.png
谨之士固所以长民者也古之长民者何莫不然顾独
不可有为于今世耶抑为令于今世者亦诚难也古之
取民井田十一而已古之役民岁三日而已今也粟米
力役之征盖无艺也取之以非所产役之以非所能民
力且已竭矣民力既竭有不堪命而长民者徒以催科
期会为急务于是笼之以智以愚之使不敢喘息钳之
以威以詟之使不得怨嗟而民情益以蹙矣亦岂从政
者所乐为哉诎于势故也故曰为令于今日者亦诚难
卷五 第 23b 页 WYG1226-0100d.png
也虽然变而通之不存乎人乎夫苟崇德而耸善使民
得以乐其乐而利其利则民且将尊君亲上而乐于效
死矣征徭之重云乎哉传有之平易近民民必亲之平
易之政非醇厚恭谨之士而孰为之也厥今在上之人
知人惟明用人惟允敬夫素以文学名今特用为丹徒
者岂不以从政而尚威智武夫俗吏之所为故择醇厚
恭谨之士如吾敬夫者试尝之以为之兆耶呜呼是殆
未易与世俗道也徐君炳文与敬夫为僚友于其行属
卷五 第 24a 页 WYG1226-0101a.png
予为言书诸简以赠敬夫予惟敬夫儒者也儒者之用
不著于世久矣故因或者之言而推论之盖望吾敬夫
之益勉之也丹徒隶镇江镇江守曰杨君亦儒者予所
友也敬夫往以予言质之其必以为不佞矣夫
   孝经集说序
孝经有古文今文之异当秦燔书时河间颜芝藏其书
汉初芝子贞出之河间献王得而上诸朝长孙氏江翁
后苍翼奉张禹之徒皆名其学凡十八章所谓今文也
卷五 第 24b 页 WYG1226-0101b.png
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孝经与尚书于壁中以为
秦时孔鲋所藏昭帝时鲁国三老始以上献孔安国为
之传凡二十二章所谓古文也刘向典校经籍实据颜
本以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郑玄
皆为之注专从今文故古文不得列于学宫而安国之
本亡于梁隋开皇中王劭始访得之以示河间刘炫炫
遂分庶人章为二曾子敢问章为三又多闺门一章以
足二十二章之数且序其得丧讲于人间时议皆疑炫
卷五 第 25a 页 WYG1226-0101c.png
所自作而古文非复孔氏之旧矣唐开元间诏诸儒集
议刘知几请行孔传司马贞力非之独主郑说玄宗自
为之注用十八章为正先是自天子至庶人五章惟皇
侃标其目冠于章首至是用诸儒议章始各有名如开
宗明义等类为之疏者元行冲也至宋邢炳为正义训
诂益复加详而当世大儒司马温公范蜀公则皆尊信
古文司马公为古文指解谓始皇三十四年始燔书距
汉兴仅七年孔氏子孙岂容悉无知者必待恭王然后
卷五 第 25b 页 WYG1226-0101d.png
乃出盖始藏之时去圣未远其书最真与历世疏远转
相传授者不侔且孝经与尚书同出孔壁世知尚书之
真而疑孝经之异何也迨朱徽公为刋误亦复多从古
文以古文七章今文六章已前合而为经删子曰者二
引书者一引诗者四凡五十七字以馀章为传删先王
见教以下六十九字以顺则逆以下九十字凡其章之
次第文之异同皆用古文为据谓经一章者孔子统论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盖一时之言而后人妄
卷五 第 26a 页 WYG1226-0102a.png
分之其传十四章则或者杂引传记以释经文者也而
近时临川吴氏复以谓隋时所得古文与今文增减异
同率不过一二字文势曾不若今文之顺以许慎说文
所引桓谭新论所言考證皆不合决非汉世孔壁之古
文爰因刋误重以古文今文较其同异焉夫今文最先
出自刘向郑玄等以及唐世君臣皆知表章之其书固
已通行古文出稍后而安国之传既亡刘炫之本又以
为非真至宋二三大儒始加尊信而其书以显岂其显
卷五 第 26b 页 WYG1226-0102b.png
晦各系于时之好尚哉今行中书右丞公以古文今文
及刋误三书虽皆行世而学者皆习而不察乃与儒者
议汇次其先后且删汉唐宋诸家训注附于古文之下
刻本以行于是孝经之为书本末具矣呜呼孝者天之
经地之义而百行之原也自天子达于庶人尊卑虽有
等差至于为孝曷有间哉五经四子之言备矣而教学
必以孝经为先则以圣言虽众而孝经者实总会之也
是书大行其必人曾参而家闵损有关于世教甚重岂
卷五 第 27a 页 WYG1226-0102c.png
曰小补而已
   赠吴生序
金溪吴生礿来金陵客其外兄周君所数辱从予游见
其质粹而气和秉操执谊不谐于流俗而辞章温润亦
可喜于是知其可与进于学者因其归也为之言曰君
子之于学岂苟焉而已哉固将有诸已焉耳夫道非远
人者也以道为远而自难于求之则道与人且相离乌
能以有诸已乎是故画于易道于书咏于三百篇笔削
卷五 第 27b 页 WYG1226-0102d.png
于春秋节文于礼难疑答问于孔孟之遗编者大抵为
言明白而坦夷天所以命于人人所以受于天帝王所
以立极圣贤所以传心其为道悉载焉人皆可得而求
之也犹之风雨霜露日星山川精义至教无隐乎人妙
极乎仁义之奥阴阳之赜而不外乎匹夫匹妇之所知
大而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而不出乎日用饮食宫庭屋
漏之无愧若殊而实一若远而实近非若异端小道之
空言而无实也故为学者博采而泛览穷索而精讨既
卷五 第 28a 页 WYG1226-0103a.png
知其故矣必反观约取而深体笃践焉然后道在我而
可以有诸已夫苟有诸已也则其见于事为顾何施而
不可君子为学之大要复有过于是者乎自夫秦汉而
下师异指殊斯理之不明久矣至近世大儒始有以倡
其说载诸方册既明且备而学者类皆习而不察行而
不著淩高履虚者既失之太过承卑袭陋者又失于不
及而学术之弊遂有不可胜言者焉惟生之尊父明善
先生博学笃行之君子也家庭之所训教其必及于是
卷五 第 28b 页 WYG1226-0103b.png
乎故余于生不敢徒以言语相谀说而举夙昔所尝闻
者以为告生归以质之先生苟以为然则继今以往其
益勉强而有事毋怠焉以自恕也毋矜焉以自画也日
进月益思必有诸已而后已若夫记诵以为功纂缀以
为能誇博衒奇而务以出入乎口耳文字之间者此固
世俗之所谓学非吾之所望于生者也
   赠陈伯柔序
有元以来大江之西有二大儒焉曰吴文正公虞文靖
卷五 第 29a 页 WYG1226-0103c.png
公文正之学主于为经其于群经悉釐正其错简折衷
其疑义以发前儒所未发而集其成讨论该洽封殖深
固视汉儒之颛门名家者有间矣文靖之学主于修辞
其于文辞养气以培其本知言以极其用凡以载斯道
而传之世故其羽翼圣教黼黻人文卓然为一代之所
宗而自成一家之言者也二公之学虽其径庭有若异
向然要皆圣贤之为道其趋一而已矣后学之士乌可
妄议乎哉方二公之讲学也天下学者翕然师之从而
卷五 第 29b 页 WYG1226-0103d.png
游者众矣而以里中子受业其门者有陈君伯柔焉伯
柔之学为经则推本于文正修辞则取法于文靖渊源
之所自诚有不可诬者以余所交二公之门人如伯柔
者何其不多见也于是二公不可作矣故余获交于伯
柔不异聆绪论揖声光于二公之门不知生世之晚也
伯柔识见高迈而笃于自信操志秉节不务谐于流俗
遭世多故益将韬晦不苟事仕进盖庶几立言以踵二
公之轨躅而今年几六十亦既老矣昔者伯柔之游江
卷五 第 30a 页 WYG1226-0104a.png
东也文靖尝赠之文其言以谓伯柔有志于圣贤之学
而二程子之学初无同异且极其归于天德王道之论
盖其望于伯柔者甚至也于今已三十年余尝读其文
而深慨焉前哲日远斯文之坠绪犹千钧之一发缵而
承之不其在于人乎伯柔用辟举而起再调官于越之
诸暨夫今之官州县者第从事于簿书期会此胡足以
尽人之所长余故于伯柔复举虞公之论以为言是则
伯柔之所任者其亦重矣而余何足以知之书以识别
卷五 第 30b 页 WYG1226-0104b.png
以见余之知伯柔者固非苟焉而已也
 丙午岁余为伯柔先生制此序今四年矣伯柔今得
 谢西归而旧藁已轶因重书以赠之然则世之论伯
 柔者其果有出于此者乎
   杨季子诗序
故赠太常礼仪院判官杨君季子诗集三卷其友涂颖
属予序季子杨氏讳铸其字季子豫章人也杨氏在其
乡世以文学称至季子之兄讳镒字显民益以所学自
卷五 第 31a 页 WYG1226-0104c.png
名其家而尤长于诗其诗淳厚典则浸淫于汉魏视唐
宋不多让也然韫道蓄德不屑为世用竟以终其身季
子承家学之懿所为诗视显民体裁风致若出二律至
于冲邃幽靓之思往往能道人之所不能言则盖有不
相蹈袭者矣用是与其兄齐名至正初季子游京师朝
廷方修三史用荐者以布衣入史馆为校勘史事毕调
唐元卫教授出为德庆路知事寻由广东帅府都事入
为中书检校官于是天下已多故朝廷遣名臣经略江
卷五 第 31b 页 WYG1226-0104d.png
南得承制行事季子辟从事以行至闽中遽以疾不起
盖其才甚富其志甚远庶几见于事功而有以自暴于
世矣而天不假年不克尽其才之用以究其志之所欲
为其所赖以传世者独其诗而已呜呼君子之传世不
必同也或见于文辞或著于事功要其所以自致者何
如耳若季子兄弟虽出处有不侔然其于诗皆能自致
于不朽岂其托诸文辞者犹其施诸事功也欤季子平
生所为诗亡虑百千篇荐罹兵革藁轶不存涂君得十
卷五 第 32a 页 WYG1226-0105a.png
一于千百仅仅若是与余言而深惜之余以谓文章所
为传世者以其精不以其多也古之人尝托片言半简
而传矣使季子之诗皆可传也则虽此三卷不啻足矣
而又奚惜哉独忆予年廿七八时在京师季子不鄙其
晚出也言于丞相太原贺公曰宰相安可失此人会余
南还且世乱声迹遂不相闻及今十有五年而季子死
久矣然则季子之知余甚厚而余言固何足为其重轻
也姑述其志行之大略序诸卷首俾读其诗者知其人
卷五 第 32b 页 WYG1226-0105b.png
焉尔显民之诗有武威余公阙临川危公素所为序论
次已详以其宜互见也兹故反覆并著之
   庐山游记序
匡庐奇秀甲天下昔有是言也岁丙午秋余自左史补
外佐郡南康而郡实治庐山之阳然自十五年来兵燹
荐罹凡山水名胜之窟皆为荆棘虎狼之区人迹所通
仅一二数而已暇日往游焉游辄记之以文盖以慨人
生之如寄而胜践之不多遇也
卷五 第 33a 页 WYG1226-0105c.png
   朱元会文集序
君子之于文止于理而已矣是故理明则气充而辞达
气也者理之寓也辞也者理之载也孔子曰辞达而已
矣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至于浩然辞至于达
皆理之明致之也苟为文者不明诸理而徒欲驱驾以
气驰骋以辞气有不馁而辞有不蹙者未之有也故曰
文以理为主理明矣气不求充而自充辞不求达而自
达而始足以言文矣大江之西近时有大儒曰吴文正
卷五 第 33b 页 WYG1226-0105d.png
公其学主于理者也当时及门之士众矣而独金溪朱
君元会为高弟元会之学精敏闿博以明理为本原讲
辨论议之际悉尊信其师说故其著于文也敷畅而渊
厚譬之水焉自流而穷原木焉自本而及末莫不粲然
而有章秩然而有序人见其气之昌辞之达而不知其
所以然者理明故也江西之文如元会者不可以一二
数矣元会讳夏其字元会一字好谦尝以春秋中延祐
丁巳乡贡进士举赴春官不合又两游京师皆无所就
卷五 第 34a 页 WYG1226-0106a.png
而归益穷研理学涪湛乡里不复出江西部使者吴君
当文正之孙也以隐送荐元会于朝不报至正壬辰盗
起乡邦元会竟遇难以殁初金溪以文章名家者同时
三人焉危君大朴曾君子白及元会也危君以布衣入
经筵位至翰林学士承旨曾君起家进士仕为翰林直
学士皆显荣当世而元会独以隐约终是以君子读其
文而悲其才之不用也元会之子复亨至正丙申乡贡
进士能以文学世其家裒集遗文得若干卷属余序余
卷五 第 34b 页 WYG1226-0106b.png
不识元会而尝内交危曾二君以故得元会之详且复
亨之请尤廑故不让而序之
   练伯上诗序
大江之西近时言诗者三家曰文白范公德机文靖虞
公伯生文安揭公曼硕范公之诗圆粹而高妙虞公之
诗严峻而雅赡揭公之诗典雅而敦实皆卓然名家者
也继而作者复有吾练君伯上焉伯上之诗温厚而丰
丽足以绍其声光而踵其轨辙者也其少时所为虞公
卷五 第 35a 页 WYG1226-0106c.png
盖尝序之公殁且二十年伯上近岁所作不及见矣以
故伯上复徵余为之序余因序其后曰古今诗道之变
非一也气运有升降而文章与之为盛衰盖其来久矣
三百篇勿论已汉以来苏子卿李少卿实作者之首此
诗之始变也迨乎建安接魏黄初曹子建父子起而振
之刘公干王仲宣相为倡和正始之间嵇阮又继作诗
道于是为大盛此其再变也自是以后正音稍微逮晋
太康而中兴陆士衡兄弟潘安仁张茂先张景阳左太
卷五 第 35b 页 WYG1226-0106d.png
冲皆其称首而陶元亮天分独高自其所得殆超建安
而上之此又一变也宋元嘉以还三谢颜鲍者作似复
有汉魏风然其间或伤藻刻而浑厚之意缺焉视太康
不相及矣齐永明而下其弊滋甚沈休文之拘于声韵
王元长之局于褊迫江文通之过于摹拟阴子坚何仲
言之流于纤琐徐孝穆庾子山之专于婉缛无复古雅
音矣此又一变也唐初袭陈隋之弊多宗徐庾张子寿
苏廷硕张道济刘希夷王昌龄沈云卿宋少连皆溺于
卷五 第 36a 页 WYG1226-0107a.png
久习颓靡不振王杨卢骆始若开唐晋之端而陈伯玉
又力于复古此又一变也开元大历杜子美出乃上薄
风雅下掩汉魏所谓集大成者而李太白又宗风骚而
友建安与杜相颉颃复有王摩诘韦应物岑参高达夫
刘长卿孟浩然元次山之属咸以兴寄相高以及钱郎
苗崔诸家比比而作既而韩退之柳宗元起于元和实
方驾李杜而元微之白乐天杜牧之刘梦得咸彬彬附
和焉唐世诗道之盛于是为至此又一变也然自大历
卷五 第 36b 页 WYG1226-0107b.png
元和以降王建张籍贾浪仙孟东野李长吉温飞卿卢
仝刘叉李商隐段成式虽各自成家而或沦于怪或迫
于险或窘于寒苦或流于靡曼视开元遂不逮至其季
年朱庆馀项子迁郑守愚杜彦夫吴子华辈悉纤弱鄙
陋而无足观矣此又一变也宋初仍晚唐之习天圣以
来晏同叔钱希圣杨大年刘子仪皆将易其习而莫之
革及欧阳永叔乃痛矫西昆之弊而苏子美梅圣俞王
禹玉石延年王介甫竞以古学相尚元祐间苏黄挺出
卷五 第 37a 页 WYG1226-0107c.png
而诸作几废矣此又一变也建炎之馀日趋于弊尤延
之之清婉朱元晦之冲雅杨廷秀之深刻范智能之宏
丽陆务观之敷腴固粲然可观抑去唐为己远及乎淳
祐咸淳之末莫不音促局而器苦窳无以议为矣此又
一变也元初承金氏之风作者尚质朴而鲜辞致至延
祐天历丰亨豫大之时而范虞揭以及杨仲弘元复初
柳道传王继学马伯庸黄晋卿诸君子出然后诗道之
盛几跨唐而轶汉此又其一变也然至于今未久也而气
卷五 第 37b 页 WYG1226-0107d.png
运乖裂士习遽卑争务粉绘镂刻以相高效齐梁而不
能及伯上于斯时独不移于流俗益肆其学而昌于诗
蔼然和平之音有融畅之工无藻饰之态凡出处离合
欢欣忧戚跌宕抑郁之思无不托于是焉此所以自成
其家而无愧也余尝闻之杨公之言曰诗当取材于汉
魏而音节以唐为宗也黄公之言曰诗贵乎平实而流
丽也嗟乎言诗之要无易于此矣读伯上之诗者合二
公之言而求之则其为诗可得而识也伯上与予同官
卷五 第 38a 页 WYG1226-0108a.png
为左右史相知也厚故因序其诗而历道古今诗道之
变而与之商略焉
   金华俞氏家乘序
俞氏世为吾婺衣冠家其先有仕钱氏为户部尚书兼
营田使讳公帛者自钱唐来迁义乌之凤林乡义乌之
有俞氏自尚书始尚书之孙处士讳又自凤林迁金
华之孝顺镇金华之有俞氏又始于处士处士生一子
二孙皆儒而不显至其曾孙八人有讳昌言者宋大观
卷五 第 38b 页 WYG1226-0108b.png
三年上舍释褐进士卒官左朝奉郎知越之萧山县事
而其族之仕宋者又自知县始由是八人者之子若孙
入胄监领贡举取科第而致名官者比比而是其他以
文学行义著于乡者尤不可以悉数邦人荣其盛因称
之曰八宅俞氏俞氏之为吾婺衣冠家可谓盛哉盖自
尚书而下及今十有六世世有族谱以纪系序然一坏于
宣和间之睦寇再坏于宋之亡国三坏于元祚之衰虽屡
修而屡轶十四世孙庆惧愈久且益坠博考精求画为
卷五 第 39a 页 WYG1226-0108c.png
谱图并裒汇墓记遗文及他杂述总为十卷书成题曰
俞氏家乘而属序于余俞氏与吾王氏同出于凤林皆
以盛大著闻世之称者一曰凤林俞氏一曰凤林王氏
而其居里之名又各以姓表曰俞村里王村里云及俞
氏再迁金华而吾之先亦徙县东之沙溪两姓之先后
出处无不同焉者故世为昏姻家至今益笃揆乎义余
宜序已古有大宗小宗之法圣人所以叙天伦系人心
明教原敦政本者也汉魏以降宗法废而门地盛于是
卷五 第 39b 页 WYG1226-0108d.png
谱谍之学兴焉族之有谱其犹宗法之遗意欤宋世言
族谱者二家曰庐陵欧阳氏眉山苏氏而二家之法厥
各不同欧阳氏则世经人纬取法于史氏之年表苏氏
则𣲖联系属如礼家所为宗图者及论其所为同则皆
使人均重其本之所自出有尊尊之义焉各详其支之
所由分有亲亲之道焉尊尊亲亲之意尽而谱法备矣
是故宗法既废之后圣人叙大伦系人心明教原敦政
本之道犹粲然于族谱见之君子之有志于存礼者其
卷五 第 40a 页 WYG1226-0109a.png
忍置而弗讲乎俞氏之族远矣其所为愈远而可考者
以有谱存焉耳今庆于乱离散轶之馀惓惓焉是书之
修复尽合欧阳氏苏氏之法而兼有之四百年衣冠家
世之盛何其详且备哉爰自顷岁天下多故士大夫家
莫不苟简以废礼而庆独能于此加之意焉可谓知礼
也已抑可谓能世其家也已庆字大有博雅而好古敦
义而有文知名于时云
   敏求录序
卷五 第 40b 页 WYG1226-0109b.png
求物者必于其所会于所会则易于求今夫市焉自金
玉珠玑犀象以及布帛谷粟茶盐药石一凡适于用者
靡所不有索其一物而其远近彼此精粗美恶之不同
者又莫不并蓄罗列以备求者之所需故随所欲以往
购焉鲜不获吾所求者矣苟不求于所会而顾于其所
产则凡适于用者既不可俱得而远近彼此精粗美恶
之不同者亦乌得备见以审所择乎盖吾于是知制度
名物之犹然也夫以载籍之广自圣人之经儒者之传
卷五 第 41a 页 WYG1226-0109c.png
注笺疏以及代史百家之述作诚可谓博且广矣凡制
度名物之散见杂出乎其间者岂得而易求乎然而将
以究其本末考其同异则不可谓难于求而弗之求也
此类书所为作也书之有类其犹物之有市乎吾观杜
氏通典郑氏通志之属书之类编者无虑数十百家学
者于制度名物诚易于求矣夫孰知夫本末之有不符
也同异之有不合也而其难求抑又有甚焉者此吾于
沈君敏求录之书所以有取也盖君之是书虽不过袭
卷五 第 41b 页 WYG1226-0109d.png
儒先已成之业而加之意而考据之密本末无遗辨论
之精同异无舛其为功则已多不特资后生小子场屋
之用博雅之君子或有取焉将不能外此而他求矣嗟
夫今人为学谈性命者穷高极深而不切于用工辞章
者矜奇衒巧而不复反诸本要之皆足为学术之累亦
孰知制度名物乃圣人所以立天衷奠民极弥纶世故
而不能自己者苟于此而有得焉则成天下之事业无
难矣此吾所以有取于是书也书凡若干卷自郊祀以
卷五 第 42a 页 WYG1226-0110a.png
后为类凡若干
   张仲简诗序
吴郡张仲简诗若干篇予为之序曰文章与时高下代
有是言也三百篇尚矣秦汉以下诗莫盛于唐而唐之
诗始终盖凡三变焉其始也承陈隋之馀风尚浮靡而
寡理至开元以后久于治平其言始一于雅正唐之诗
于斯为盛及其末也世治既衰日趋于卑弱以至西昆
之体作而变极矣由是观之谓文章与时高下而唐之
卷五 第 42b 页 WYG1226-0110b.png
诗始终凡三变岂非然哉然唐之盛也李杜元白诸家
制作各异而韦柳之诗又特以温丽靖深自成其家盖
由其才性有不同故其为诗亦不同而当时治化之盛
则未尝不因是可见焉国家致治比隆三代其诗之盛
实无愧于有唐重熙累洽抵今百年士之达而在上者
莫不咏歌帝载肆为瑰奇盛丽之词以鸣国家之盛其
居山林间者亦皆讴吟王化有忧深思远之风不徒留
连光景而已夫其达而在上则人所共知而山林之间
卷五 第 43a 页 WYG1226-0110c.png
人有弗及知者予独于仲简有徵焉仲简之诗所谓温
丽靖深而类乎韦柳者也后之人读其诗非惟知其人
虽论其世可也仲简之乡先生文昌于公谓为有盛唐
气象嗟乎公之言岂欺我哉或曰诗者情性之发也夫
发于情性则非有待于外也奈何一吟咏唱酬之际而
直以为有系于治化乎噫唐虞之世樵夫牧竖击辕中
韶感于心也而况于作者之诗哉昔人盖有以草木文
章发帝杼机花竹和气验人安乐者矣则诗之所见夫
卷五 第 43b 页 WYG1226-0110d.png
岂徒然而已哉
   治政万言书序
圣天子在位之十有五年并相勋贤更新治政诏求天
下直言极諌若曰朝廷得失军民利病许极言无隐遐
方之人凡所言事所在有司为转以闻于是朱君垕方
游成均睹诏书而叹曰天子望治之意隆而求治之心
至矣凡有知于鸢飞鱼跃之间者孰不鼓舞而思以自
效吾顾可默然而遂己乎则条天下之事自朝廷以至
卷五 第 44a 页 WYG1226-0111a.png
于边鄙自政理以及于财用所以矫其弊而反其正者
本末备陈纲纪毕举其目凡二十曰治政万言书亦既
献诸中书将转闻于上同志之士复图有以广其传而
属祎序之祎读是书而有感夫时之难得也盖自治古
以还上有纳言之君则下有尽言之士上下相成故太
平之业可致也国家承平日久天子务以仁厚清静休
养元元至于是非予夺则虚已尽下一归于公议而不
自用而二三大臣方相与同心僇力以图天下之事故
卷五 第 44b 页 WYG1226-0111b.png
人有不言言无不纳而有志之士有不知也知无不言
上下之际相成如此可谓千载一时者矣于戏朱君之
书可无作乎其有不用而徒为空言者乎是故天下无
事公卿之言轻于鸿毛天下有事匹夫之言重于泰山
昔者汉文帝时天下若无事也而贾生之諌乃谓有可
痛哭流涕太息者焉惟夫人皆以为无事而贾生独云
然也故其言卒不用于当时方今天下若非有事而不
可谓无事也其可痛哭流涕太息者盖不无如贾生之
卷五 第 45a 页 WYG1226-0111c.png
所言朱君以天子诸生而言事于有事之日吾是以知
其见用不徒为空言也欤虽然贾生之策不用于文帝
之时而主父偃之徒得其绪馀终施之武帝之世施于
武帝之世孰与用于文帝之时之易也是以有志之士
惟知时之所得而尽言至于言之而不用用之而不及
其时者则亦岂所能必也哉朱君字仲端徽国文公六
世孙
   送罗传道序
卷五 第 45b 页 WYG1226-0111d.png
新安罗君传道之宰山阳也三年于兹矣公卿大夫士
与凡将命南来者余辄问之曰今江淮间守令之可称
者为谁皆曰山阳令罗君其人无异辞者传道以考满
用例入觐余解其装得诗文百十篇悉鸿生畯人之所
作歌颂美德以赠传道者也于是益信向之称传道者
其言出于人心之公又知传道之得此于人人者皆其
所自致非偶然也盖传道之先仕宋累世为名卿而鄂
州之名尤著传道生于文献之家好学有文材优器宏
卷五 第 46a 页 WYG1226-0112a.png
足以为时用余辱与传道定交久故知传道者如此以
余之知传道岂俟他人之言而始信哉特以信夫是非
议论之公有不可掩焉耳传道既陛见复以例还山阳
余窃以谓传道为令既有循良名则宜举而陟之使之
充其操而大其施而顾复局之于一邑使不得展焉何
耶以余论之百里之任亦难矣考之前史其以县令获
登名简册者比比而有若夫冒尊官都显位碌碌无侣
而声名泯没者不可胜数以彼较此其得其失孰为多
卷五 第 46b 页 WYG1226-0112b.png
乎余忝职太史氏有善必录有如传道政绩之可采固
将因其实而具书之矣虽然传道之才非止百里者也
由是加勉而益思以自致夫苟是非论议之公终不可
掩则传道之显融余又得计日而俟矣传道之行国子
先生李君克正率凡干友赋诗为赠余固得序之于篇

 
 王忠文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