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1226-006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王忠文集卷四
             明 王祎 撰
  论
   河图论
河图出于六经未作之前六经之作二千馀年于此矣
而其为说未明也易大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夫图出于河伏羲因之而画卦书出于洛大禹因之而
卷四 第 1b 页 WYG1226-0065d.png
叙畴固也而其说所以及今未明者其失在于不知图
书之辨自今观之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
为足五位于中以奇耦相对而数九者刘氏所谓河图
朱子所谓洛书也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
居西五十居中以生成相配而数十者刘氏所谓洛书
朱子所谓河图也然朱子之以九为洛书十为河图谓
本乎邵子之说而邵子特曰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
之文而已且九一三七二四六八之图其象圆一六二
卷四 第 2a 页 WYG1226-0066a.png
七三八四九之图其象方则邵子以九为河图而十为
洛书盖未可知故朱子虽力攻刘氏而犹曰易范之数
诚相表里为可疑又曰安知图之不为书书之不为图
是故不能无疑于此也先儒或以为河图即八卦或考
乾凿度及张平子传所载太乙下行九宫法以为即戴
九履一之图而疑其为河图或以邵子为主或以列子
为證而皆以九为图十为书或又以先天图为河图生
成之方图为洛书此其为说各有所㨿而初莫有至当
卷四 第 2b 页 WYG1226-0066b.png
者焉然孰知九与十之皆为河图也何者奇耦相对而
象圆者河图之数散而未合者也生成相配而象方者
河图之数合而有属者也圆图以一九二八三七四六
相对而中以五纵横皆十五即方图之五十居中方圆
二图皆河图也然则何者为洛书洪范初一曰五行至
威用六极六十五言其洛书之文乎郑氏曰河出图天
地有自然之象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理盖文以错综
而理载焉谓之书数以布列而象寓焉谓之图图经而
卷四 第 3a 页 WYG1226-0066c.png
书纬图约而书博者也是故知图之为图书之为书则
有以知昔之所谓洛书者皆非洛书而河图非止于一
图矣故曰河图之说所以及今未明者其失在于不知
图书之辨或曰果如斯言则当其时图之数固简而易
见而书之文实繁而难详不几于怪妄矣乎曰非然也
昔欧阳子尝以河图洛书为怪妄矣而曾氏非之曰以
非所习见则果于以为不然是以天地万物之变为可
尽于耳目之所及亦可谓过矣呜呼曾氏之言固予之
卷四 第 3b 页 WYG1226-0066d.png
所以为言也
   六经论
六经圣人之用也圣人之为道不徒有诸己而已也固
将推而见诸用以辅相乎天地之宜财成乎民物之性
而弥纶维持乎世故所谓为天地立极为生民立命为
万世开太平者也是故易者圣人原阴阳之动静推造
化之变通以为卜筮之具其用在乎使人趋吉而避凶
书者圣人序唐虞以来帝王政事号令之因革以为设
卷四 第 4a 页 WYG1226-0067a.png
施之具其用在乎使人图治而立政诗者圣人采王朝
列国风雅之正变本其性情之所发以为讽刺之具其
用在乎使人惩恶而劝善礼极乎天地朝廷宗庙以及
人之大伦其威仪等杀秩然有序圣人定之以为品节
之具其用在乎明幽显辨上下乐以达天地之和以饰
化万物其声音情文翕然以合圣人恊之以为和乐之
具其用在乎象功德格神人春秋之义尊王抑霸内夏
外夷诛乱贼绝僭窃圣人直书其事志善恶列是非以
卷四 第 4b 页 WYG1226-0067b.png
为赏罚之具其用在乎正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由是
论之则六经者圣人致治之要术经世之大法措诸实
用为国家天下者所不可一日以或废也孔子尝曰我
欲托诸空言不如载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后世学者
因以谓圣人未尝见诸其行事而惟六经是作顾遂以
空言视六经而训诂讲说之徒又从以浮辞曲辩淆乱
之其弊至于今几二千年于是圣人致治经世之用微
矣呜呼圣人之用载于六经如日月之明四时之信万
卷四 第 5a 页 WYG1226-0067c.png
世无少替也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育世故之所
以久长而不坏者繄孰使之然也或曰六经圣人之心
学也易有先天后天之卦乃圣人之心画书有危微精
一之训乃圣人之心法诗者心之所发而礼由心制乐
由心生者也春秋又史外传心之典也又曰说天莫辨
乎易由吾心即太极也说事莫辨乎书由吾心政之府
也说志莫辨乎诗由吾心统性情也说理莫辨乎春秋
由吾心分善恶也说体莫辨乎礼由吾心有天序也道
卷四 第 5b 页 WYG1226-0067d.png
民莫过乎乐由吾心备人和也心中之理无不具故六
经之言无不该也然则以圣人之心言六经者经其内
以圣人之用言六经则经其外矣心者其本而用者其
未矣舍内而言外弃本而取末果可以论六经乎曰非
然也心固内也而经则不可以内外分内外一体也而
尤不可以本未论圣人之道蕴诸心而不及于用者有
之矣未有措诸用而不本于心者也况乎六经为书本
未兼该体用毕备吾即圣人之用以言之则圣人之道
卷四 第 6a 页 WYG1226-0068a.png
为易明而圣人之心为己见本体之全固在是矣若夫
徒言乎心而不及于用者有体无用之学佛老氏之所
为道也岂所以言圣人之经哉
   四子论
四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也论语孔子及门人问答之
微言而记于曾子有子之门人大学亦孔氏遗书其经
一章孔子之言而曾子所记传十章则曾子之言而门
人记之中庸三十三章子思之所作孟子七篇孟子所
卷四 第 6b 页 WYG1226-0068b.png
著或曰其门人之所述也论语先汉时已行萧望之张
禹皆以传授而诸儒多为之注大学中庸二篇在小戴
记中注之者郑玄也孟子初列于诸子及赵岐注之后
遂显矣爰自近世大儒河南程子实始尊信大学中庸
而表章之论语孟子亦各有论说至新安朱子始合四
书谓之四子论语孟子则为之注大学中庸则为之章
句或问自朱子之说行而旧说尽废矣于是四子者与
六经皆并行而教学之序莫先焉然而先儒之论以谓
卷四 第 7a 页 WYG1226-0068c.png
治六经者必先通乎四书四书通则六经可不治而通
也至于六经四书所以相通之类则未有明言之者以
予论之治易必自中庸始治书必自大学始治春秋则
自孟子始治诗及礼乐必自论语始是故易以明阴阳
之变推性命之原然必本之于太极太极即诚也而中
庸首言性命终言天道人道必推极于至诚故曰治易
必始于中庸也书以纪政事之实载国家天下之故然
必先之以德峻德一德三德是也而大学自修身以至
卷四 第 7b 页 WYG1226-0068d.png
治国平天下亦本原于明德故曰治书必始于大学也
春秋以贵王贱霸诛乱讨贼其要则在乎正谊不谋利
明道不计功而孟子尊王道卑霸烈辟异端距邪说其
与时君言每先义而后利故曰治春秋必始于孟子也
诗以道性情而论语之言诗有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又曰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礼以谨节文而论语
之言礼自乡党以至于朝廷莫不具焉乐以象功德而
论语之言乐自韶舞以及翕纯皦绎之说莫不备焉故
卷四 第 8a 页 WYG1226-0069a.png
曰治诗及礼乐必始于论语也此四子六经相通之类
然也虽然总而论之四子本一理也六经亦一理也汉
儒有言论语者五经之錧辖六艺之喉衿孟子之书则
而象之嗟乎岂独论语孟子为然乎故自阴阳性命道
德之精微至于人伦日用家国天下之所当然以尽乎
名物度数之详四子六经皆同一理也统宗会元而要
之于至当之归存乎人焉尔
   分野论
卷四 第 8b 页 WYG1226-0069b.png
分野之说其传也远而周礼春秋传始详焉春官保章
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左氏内传曰参为晋星商主大火外传曰岁星所在则
我有周之分野也此分野之说见于周礼春秋传然也
至汉地理志乃言分野为始密谓秦为东井舆鬼之分
野魏为觜觿参之分野周为柳七星张韩为角亢氐赵
为昴毕燕为尾箕齐为虚危鲁为奎娄宋为房心卫为
营室东壁楚为翼轸吴为斗粤为牵牛婺女而郑康成
卷四 第 9a 页 WYG1226-0069c.png
则谓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今其存可言者
十二次之分也星纪吴越也玄枵齐也娵訾卫也降娄
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
也寿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观乎左氏谓荧惑守
心宋景禳其咎实沈为祟晋侯受其殃郑氏谓分野之
妖祥主用客星彗孛之气以为象则验菑祥于星土其
法盖古有之不可诬也然而吴越之地南而星纪则在
丑齐之地东而玄枵则在子鲁之亦东而降娄则在戍
卷四 第 9b 页 WYG1226-0069d.png
东西南北往往相反而不相配是则诚为有可疑者杜
预等注既莫能详而郑氏则谓诸国中之封域于星亦
有分焉其书亡矣夫有其书而既亡此后之人所以求
其说而不得自汉以下星官史家参之以度数分毫析
缕各极其至而十二次之分野相配之理卒莫有明言
之者嗟乎夫岂以不足言而弗言之欤唐天文志浮图
一行皆以河汉为言固以疏远及贾公彦辈乃援古者
受封之日岁星所在之辰其国属焉以为證若然则三
卷四 第 10a 页 WYG1226-0070a.png
代之分野皆当不同而列所属亦必有同焉者矣尝试
论之分野视分星古不谓地也地有彼此之不齐而分
野在天则一定而不易以彼此不齐之地必欲求配于
在天十二次整然之分野其说之难通也固宜盖天有
三垣紫微太微天市是也紫微太微皆将相辅佐之位
而天市下垣则列国星宿之所在其星东西二十二宋
南海燕东海徐吴越齐中山九河赵魏韩楚梁巴蜀秦
周郑晋河间河中曰分野者指列星所属之分而言也
卷四 第 10b 页 WYG1226-0070b.png
郑氏所谓星土星所主土是也其国在此而星则在彼
彼此若不相配而其为象未尝不相属非地之在北者
其分野在天亦居北地之在南者分野在天亦居南也
列国之在天下彼此纵横之不齐犹犬牙然而欲以其
地之不齐者求合乎在天分野之整然彼此之不相配
无足怪者甚者至于天之北极为天之首其体反背故
有吴北鲁东之差其惑甚矣易不云乎在天成象在地
成形水火金木土其形在地者也而天有其星焉所谓
卷四 第 11a 页 WYG1226-0070c.png
象也岂惟五星哉凡物莫不皆然矣故夫齐吴燕宋韩
楚周秦魏赵诸国之地地之形也而其星在天象之谓
也地有是形则天有是星有是星则有是名曰齐吴燕
宋韩楚周秦魏赵列国者非后世有是名而举以为分
野之名也何以知其然也徵诸东海南海九河河间河
中巴蜀中山有以知之也东海南海九河河间河中非
国中山巴蜀非若诸国之显也故曰地有是形则天有
是星而分野者指列星所属之分而言也或曰若然则
卷四 第 11b 页 WYG1226-0070d.png
十二次之说将无所徵欤曰十二次所以验天运之度
数日躔之次舍此盖古法而历家之所取验者也因其
度数次舍之所在而妖祥见焉则其所属之地从亦可
徵矣抑分野之说固岂专系于是哉
   正统论
正统之论本乎春秋当周之东迁王室衰微夷于列国
而楚及吴徐并僭王号天下之人几不知正统之所在
孔子之作春秋于正必书王于王必称天而僭窃之邦
卷四 第 12a 页 WYG1226-0071a.png
皆降而书子凡以著尊王之义也故传者曰君子大居
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统之义于斯肇焉欧阳修氏曰
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
也由不正与不一是非有难明故正统之论所为作也
呜呼三代之下有天下者大抵皆不正不一而不能合
乎至公大义之所在是非之际于是难明者多矣盖当
其难明之际验之天文则失于妄稽之人言则失于偏
是故荧惑守心应乎魏文帝之殂而吴蜀无他故若可
卷四 第 12b 页 WYG1226-0071b.png
以魏为正矣然月犯大心王者所恶则蜀昭烈之殂实
应之而吴魏无事也是蜀亦可为正也此非失于妄哉
自晋之灭而南为东晋宋齐梁陈北为后魏后周隋私
东晋者曰隋得陈而后天下一则推其统曰晋宋齐梁
陈隋私后魏者曰统必有所授则推其统曰隋授之后
周后周授之后魏此非失于偏哉呜呼论正统而不推
天下之至公㨿天下之大义而溺于妄于偏其亦不明
于春秋之旨矣且欧阳氏正统之论以谓正统者听其
卷四 第 13a 页 WYG1226-0071c.png
有绝有续而后可不必猥以假人而使勿绝也猥以假
人而使勿绝则至公大义有所不行矣故正统之序历
唐虞夏商周秦汉至汉建安而绝魏武窃取汉鼎得之
既不以正刘氏虽汉裔崎岖巴蜀又未尝得志于中国
而孙氏徒保守江表而已皆不可谓居天下之正合天
下于一者也及晋有天下而其统始续故自泰始元年
复得正其统至建兴之亡正统于是又绝矣晋氏既南
天下大乱故自东晋建武之始止陈贞明之终二百馀
卷四 第 13b 页 WYG1226-0071d.png
年其间乘时并起争夺僭窃者不可胜纪其略可纪者
犹十六七家既而大小强弱自相并吞而天下犹为四
东晋宋齐梁陈又自分为后梁而为二后魏后周隋又
自分为东魏北齐而为二离合纷纭莫适为正皆不得
其统正统于是又绝矣及后周并北齐而授之隋隋并
后周又并陈然后天下合为一而其统复续故自开皇
九年复得正其统而唐继之自天祐之亡正统于是又
绝矣梁氏弑其君盗其国以梁为伪固也后唐之兴籍
卷四 第 14a 页 WYG1226-0072a.png
曰名正而言顺实非所以复唐晋氏受国于契丹尤无
足议而汉周亦皆取之以非义况此五代者皆未尝合
天下于一则其不得以承正统夫复何疑及宋有天下
居其正合于一而其统乃复续故自建隆元年复得正
其统至于靖康之乱南北分裂金虽㨿有中原不可谓
居天下之正宋既南渡不可谓合天下于一其事适类
于魏蜀东晋后魏之际是非难明而正统于是又绝矣
自辽并于金而金又并于元及元又并南宋然后居天
卷四 第 14b 页 WYG1226-0072b.png
下之正合天下于一而复正其统故元之绍正统当自
至元十三年始也由是论之所谓正统者自唐虞以来
四绝而四续惟其有绝而有续然后是非公予夺当而
正统明也呜呼吾之说至公大义之所存欧阳氏之所
为说也欧阳氏之说废则吾之说不行于天下矣
   改元论
古有改正朔而未尝有改元非无改元也弗以是为重
事而弗之异也夫有国者将以明一代之制度也于是
卷四 第 15a 页 WYG1226-0072c.png
乎有改正朔若称元年而后累数之者是盖史官纪述
之常体所以志夫人君在位之久近者也是故春秋于
鲁公即位之始皆称元年公羊传曰君之始年也史记
汉兴以来诸侯世表高祖功臣侯年表类于每国书某
王元年某侯元年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元年许慎注云
始封之年也夫鲁周之诸侯而所谓王侯者汉之臣子
也使改元果为重事耶则信如说春秋者所谓诸侯不
得改元非王者不改元矣柰何周之诸侯汉之臣子不
卷四 第 15b 页 WYG1226-0072d.png
皆袭称王者之年而辄自改元而春秋史记顾又因其
僭而书之耶故曰古未尝有改元也考之帝王世纪文
王即位四十二年岁在鹑火更为受命之元年其更为
元年也盖曰受命于是始焉尔及周之衰列国争称王
其始即位时不过以诸侯之爵称及既王矣则将以自
异也于是又改称元年故史记秦惠王十四年更为元
年汲冢纪年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其所以
改元者盖亦曰称王于是始也是岂以为重事而异之
卷四 第 16a 页 WYG1226-0073a.png
耶自汉以后一变于文帝之称后元再变于武帝之名
年以建元后世因之遂重于改元矣呜呼既已称元而
又改元不惟改元而又名年以建元记注繁芜莫之胜
纪是以弗可革矣或曰使改元不以为重事而直史官
纪述之常体则曷为变一而为元也吾闻之杜预曰人
君即位欲其体元而居正故不曰一年一月也曰元年
曰元日此唐虞三代之所常称又何足以为异乎
   兵论上
卷四 第 16b 页 WYG1226-0073b.png
古之用兵以图天下之事者未有不以有名而能有成
者也夫名者岂可以伪为哉天命人心之所属而有以
应而顺之焉耳故应天顺人者名之名之所以立也吾
观于书于汤武之事见之汤之伐夏也有曰夏王灭德
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
忍荼毒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武王之伐商也
有曰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天矜惟
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呜呼汤武之师以至仁伐至不
卷四 第 17a 页 WYG1226-0073c.png
仁者也当其告誓之际未尝不拳拳于天命人心以为
言由是言之岂非应天顺人者名之所以立乎名之立
事之所以成也此汤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而武王
所以一戎衣而天下定也汤武以后用兵而有名者几
希矣虽然吾于汉之高帝犹有取焉秦为无道天下所
共患苦诸侯并起孰不名其师曰诛无道秦秦已灭亡
诸侯各有分地而楚汉角战彼此成败独未可知方项
籍愿与沛公入关怀王不遣籍而沛公是遣人皆谓汉
卷四 第 17b 页 WYG1226-0073d.png
事之成实原于此而吾以为不在入关之时乃定于为
义帝发丧之日何者怀王立为义帝楚汉皆北面事之
者也及籍弑义帝而沛公发兵讨之则籍为天下之贼
而沛公天下之义王矣天命人心之所属于此可见天
下之归汉可以计日待用能不五载而帝业成乡使高
帝不用董公之说则汉之为汉未可知也董公之言曰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无成明其为贼敌
乃可服此正武王明义孔子正名之意高帝之明固宜
卷四 第 18a 页 WYG1226-0074a.png
有出于此矣然则汤武以后用兵而有名者岂不犹于
高帝见之乎若夫诸葛亮之师亦庶几焉而君子又不
可徒以成败论之矣魏相论用兵之明有五一曰义兵
二曰应兵三曰忿兵四曰贪兵五曰骄兵然吾谓义兵
得用兵之名王者之兵皆义兵也汉高帝诸葛亮之兵
是也至于应兵亦王者所不能免焉者也外是则虽汉
武之三十六将军王寻王邑苻坚百万之众吾未见其
有名也嗟乎用兵一也有名无名之间而事之成不成
卷四 第 18b 页 WYG1226-0074b.png
系焉名之一正则天命人心自不能以他属而世之用
兵欲以图天下之事者乃不审于是焉何耶然天命本
难知而人心为易见因人心之向背以验天命之去留
而兵用焉王者之举如是而已诗曰于铄王师遵养时
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夫待时而动而正名以为先而
举事有不成者吾未之信也
   兵论中
取天下者必先定其所守得所守则天下之势在我而
卷四 第 19a 页 WYG1226-0074c.png
兵力所向可以无往而不克昔之有天下者鲜有不善
于审天下之势者焉方三国之分裂也魏之境北尽幽
冀南尽扬雍而都洛阳吴之境北㨿江南极海尽有交
广之地先都鄂而后建业蜀之境尽益与梁而都成都
鼎峙而立其正伪不大相远而吾未尝不叹魏氏之无
谋也夫鄂㨿大河上游建业亦以大江为限而成都有
剑门以为天险者也今而吴蜀实守之陜以西有长安
其地四塞为固左殽函右陇蜀被山带河而内沃土千
卷四 第 19b 页 WYG1226-0074d.png
里秦汉之所都河以南有南阳其地夷漫数百里皆沃
衍之墟东有汉舆凤林以为阙南则菊潭环属于汉北
有白崖联络西有上洛重山之险光武之所兴王此两
地者又非鄂建业成都之比一能守之则其势足以制
中原而控天下今魏氏乃有其地而不居而洛阳是守
夫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非若长安南阳之形胜
为天下之大险可恃以立国也故夫吴蜀不灭则魏终
不能以息肩是故周瑜尝请于孙权欲并张鲁㨿襄阳
卷四 第 20a 页 WYG1226-0075a.png
以蹙魏诸葛亮之说先主欲命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
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州及吴蜀合而攻魏赤壁之
役虽以曹公之智水步骑十万之兵而周瑜以三万人
败其众渭南之役虽以司马仲达之能全魏诸将之勇
而诸葛亮以十万众挫其徒何者天下之足以为守者
不能守则天下之势非我所能有故我之所向无往不
受制于敌矣是以战于夷陵魏必合吴而后蜀可胜而
汉中之举吴蜀复合而遂以胜魏然则吴蜀合而魏之
卷四 第 20b 页 WYG1226-0075b.png
不亡者幸也故吾于三国未尝不叹魏氏之无谋也虽
然曹公司马仲达不足道也而诸葛亮亦未为得焉夫
成都虽以剑门为天险然其险也守则不可出出则不
可继兢兢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控天下哉
故亮之弃荆州而就成都亮之失也荆州以江陵为要
上有夷陵下有武昌洞庭亘其左汉阳固其右视成都
则四达之会也亮有之而弗为守则其区区一隅而不
能以究其志之所欲为无疑矣抑非特亮为然也项籍
卷四 第 21a 页 WYG1226-0075c.png
之兵足以百战百胜非汉高及也高帝已入长安而籍
复㨿有之既迁高帝汉中则宜定以为守矣不知出此
而乃东都彭城彭城者山东之要害而非天下之势之
所系也故使高帝卒以还定三秦而天下之势已在汉
而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何益于事为哉故其事之无
成非不幸也宜也故吾谓项籍之力足以夺天下诸葛
亮之才足以治天下而皆不善于审天下之势者也不
善于审天下之势而欲以有天下亦惑矣
卷四 第 21b 页 WYG1226-0075d.png
   兵论下
极天下之智始可以用兵兵之变无穷必我之智亦无
穷也然后兵皆足以为吾用兵之用有正有奇而奇又
有二焉有奇之正有奇之奇呜呼用兵而至于奇之奇
则其变不可胜穷而智之用其变亦不可胜言矣故用
兵者非用兵乃用智也用兵而善于用智者寡可以胜
众不善用智虽众亦败也陈馀以二十万而败于韩信
之数万王寻王邑以百万而败于光武之三千曹公以
卷四 第 22a 页 WYG1226-0076a.png
八十万而败于三万之周瑜苻坚以百万而败于八千
之谢元是也故众胜寡寡胜于众常道也至于以寡胜
众则非极天下之智而神于兵者不能也夫极天下之
智而神其所用于兵者其数术大抵不由于古法而应
奇合变特顾其一时方略之如何霍去病汉之名将也
武帝欲教以兵书乃曰顾方略如何不至学古兵法则
兵固不可以法传也夫归师勿遏曹公所以败张绣也
皇甫嵩犯之而破王国穷寇勿迫赵充国所以缓先零
卷四 第 22b 页 WYG1226-0076b.png
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百里而争者蹶上将孙膑
所以杀庞涓也赵奢犯之而破秦军虞诩犯之而破叛
羌强而避之周亚夫所以不击吴军之锋也光武犯之
而破寻邑石勒犯之而败箕澹兵少而势分者败黥布
所以覆楚军也曹公用之拒袁绍而斩颜良临敌而易
将者危骑劫所以丧燕师也秦君用之将白起而破赵
括若是者不可悉数皆所谓奇之奇而非法之所得胶者
则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明矣盖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
卷四 第 23a 页 WYG1226-0076c.png
胶一定之法而欲以应无穷之变则胜负之数已戾安
往而不取败矣乎惟夫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缘法
而生法离法而会法顺求之于古逆施之于今出入离
合动有节制向背取舍各适事机非特夫人莫知吾之
所以然虽吾亦不能先必其所以然斯谓之极天下之
智譬之槃之走丸丸走于槃纵横圜直系于临时不可
必知所可必知者丸之不能出于槃也孙武之书曰兵
家之胜不可先传又曰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又曰人皆
卷四 第 23b 页 WYG1226-0076d.png
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
复而应形于无穷故古之以兵为书者无若孙武后世
之言兵者无不孙武之书是学按其书之遗法以取胜
者有矣然武之自言如此则其法诚有不能尽言于其
书者矣是以赵括能读父书而蔺相如谓徒能读之不
知合变也至括论兵虽其父奢无以难之而奢不以为
能且知其必败者知书之无益于括而智之在我者非
特书之所不能尽言而亦非吾口之所能宣也呜呼世
卷四 第 24a 页 WYG1226-0077a.png
之徒能如括者多矣况乎又不皆能如括焉宜乎良将
之无闻于后世也
  辨
   河图辩
河图出于书契未作之先载籍以来几千年于此矣而
所以为河图者其说未明也易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
圣人则之书顾命曰河图在东序论语曰河不出图河
图之名见于经者如此而其为体则固未始经见也后
卷四 第 24b 页 WYG1226-0077b.png
世儒者因其体之不经见也顾遂以其私传臆说互相
模拟穿凿圣秘淩厉道妙各自以为得其说矣然卒莫
有至当之归于是河图者天地自然之数而圣人所以
示万世阴阳造化之理者乃反视之若神奇怪妄者焉
自今观之为关朗氏之说者曰河图之文七前六后八
左九右五十居中洛书之文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
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是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也
为刘牧氏之说者曰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左四
卷四 第 25a 页 WYG1226-0077c.png
九居右五十居中者洛书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
为肩六八为足者河图也是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也
二氏之说其相反也若此邵子曰圆者河图之数方者
洛书之文又曰圆者星也历纪之数其肇于此乎方者
画也画州井地之法其放于此乎世皆谓邵子以十为
图而九为书也然戴九履一之图其象圆一六二七之
图其象方是九圆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为图十
为书乎朱子发张文饶精通邵学者也亦皆以九为图
卷四 第 25b 页 WYG1226-0077d.png
十为书而朱氏推序其源流以为濮上陈搏以先天图
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子放以河图
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
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程子解易大传大
槩祖刘氏说也及新安朱子始力诋刘氏之非而引大
戴礼书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言以證洛书以为大
传既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洪范又明言天乃锡禹洪
范九畴则九为洛书十为河图夫复何疑然而犹曰易
卷四 第 26a 页 WYG1226-0078a.png
范之数诚相表里又曰安知图之不为书书之不为图
则朱子尚不能无疑于此也临邛魏氏则又疑朱子之
说以谓朱子始以九图十书为刘长民托之陈图南辞
而辟之而引邵子为證然邵子第言圆方而不言九十
果孰为书孰为图也又谓靖士蒋山以先天图为河图
五行生成数为洛书戴九履一图为太乙下行九宫数
此不为无见者盖九宫数见之乾凿度张平子传即所
谓太乙图而刘牧以为河图固有可疑先天图卦爻方
卷四 第 26b 页 WYG1226-0078b.png
位缜密停当其为古书无疑乃仅见于魏伯阳参同陈
图南爻象卦数犹未甚白至邵子乃大明今定为河图
虽无明證而诚有可取者是则魏氏虽拟朱子之说而
亦无有一定之论也厥后言河图者复数家新安罗端
良尝以河图示人谓建安蔡季通得于蜀隐者其体如
车轮白黑交错而八分之以为八卦纯白者纯阳而为
乾纯黑者纯阴而为坤黑白以渐杀之而为馀卦此其
一也江东谢枋得以为尝传河图于异人其为状依仿
卷四 第 27a 页 WYG1226-0078c.png
八卦以为体坎离中画而相交焉乃与方士抽坎填离
之术相彷佛此其二也或曰凡与太极图合者乃河图
也或曰九十二图皆河图也由是论之先儒之论河图
其为说甚不同也后世将孰从而孰信之且河图出于
伏羲之世至孔子时数千年矣其间群圣人未尝言之
孔子固尝言之矣而不言其所为图自孔子以来又千
馀年亦未尝有明言之者而自近世关氏刘氏以后乃
若是纷纷而莫之统壹焉余闻之师刘歆以八卦为河
卷四 第 27b 页 WYG1226-0078d.png
图王肃曰河图八卦也王充亦曰伏羲王河图从河水
中出易卦是也此其为知河图者以余论之谓圣人因
河图以为八卦则可谓八卦即河图则不可系辞明言
圣人则之则之云者因之以为之之谓也孔安国曰伏
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是则圣人实因河图以画八卦其可即谓河图为八卦
乎大抵世儒因其体之不经见也故得以肆为异说而
莫之顾而亦孰知河图之体未尝不见于经也系辞曰
卷四 第 28a 页 WYG1226-0079a.png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朱
子䆁之曰此天地之数阳奇阴偶即所谓河图也是河
图固经之所载而见焉者也窃意河之所出者此则其
本文谓之本文者自一至十五十五点有如星象故谓
之图也其位以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右四九居
左五十居中以生数合成数而分配如此者其本文自
然之定位也盖其中五为衍母次十为衍子次一二三
四为四象之位次六七八九为四象之数二老位于西
卷四 第 28b 页 WYG1226-0079b.png
北二少位于东南其数则各以其类交错于外而八卦
定矣于是伏羲则之而乾坤艮巽坎离震兑之卦画焉
是则圣人之因河图以画八卦苟谓河图即八卦亦可
也或曰审如斯言则以八卦为河图固有可徵然谓河
之所出者天一至地十即为其本文无乃涉于怪妄欤
曰非然也天地启造化之秘以示万世则其事固非世
之数数然者欧阳子尝疑河图洛书为怪妄矣而南丰
曾氏非之曰以非所习见则果于以为不然是以天地
卷四 第 29a 页 WYG1226-0079c.png
万物之变为可尽于耳目之所及亦可谓过矣呜呼曾
氏之言固予之所为言也
   洛书辩
洛书非洪范也昔箕子之告武王曰我闻在昔鲧堙洪
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
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不
言洪范为洛书也孔子之系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
则之未始以洛书为洪范也盖分图书为易范而以洪
卷四 第 29b 页 WYG1226-0079d.png
范九畴合洛书则自汉儒孔安国刘向歆诸儒始其说
以谓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负图其背其数
十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出洛负
文其背其数九禹因而第之以定九畴后世儒者以为
九畴帝王之大法而洛书圣言也遂皆信之而莫或辩
其非然孰知河图洛书者皆伏羲之所以作易而洪范
九畴则禹之所自叙而非洛书也自今观之以洛书为
洪范其不可信者六夫其以河图为十者即天一至地
卷四 第 30a 页 WYG1226-0080a.png
十也洛书为九者即初一至次九也且河图之十不徒
曰自一至十而已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之位在北故
一与六皆居北以水生成于其位也地二生火而天七
成之故二与七皆居南以火生成于其位也以至东西
中之为木金土无不皆然至论其数则一三五七九凡
二十五天数也皆白文为阳为奇二四六八十凡三十
地数也皆黑文而为阴为偶此其阴阳之理奇偶之数
生成之位推而验之于易无不合者其谓之易宜也若
卷四 第 30b 页 WYG1226-0080b.png
洛书之为洪范则于义也何居不过以其数之九而已
然一以白文而在下者指为五行则五行岂有阳与奇
之义乎二以黑文而在左肩者指为五事则五事岂有
阴与偶之义乎八政皇极稽疑福极乌在其为阳与奇
五纪三德庶徵乌在其为阴与偶乎乃其为阳与奇之
数二十有五为阴与偶之数二十通为四十有五则其
于九畴何取焉是故阴阳奇偶之数洪范无是也而徒
指其名数之九以为九畴则洛书之为洛书直而列之
卷四 第 31a 页 WYG1226-0080c.png
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足矣奚必黑白而纵横之积
为四十五而效河图之为乎此其不可信者一也至河
图洛书所列者数也洪范所陈者理也在天惟五行在
人惟五事以五事参五行天人之合也八政者人之所
以因乎天也五纪者天之所以示乎人也皇极者人君
之所以建极也三德者治之所以应变也稽疑者以人
而听于天也庶徵者推天而徵之人也福极者人感而
天应之也是则九畴之自一至九所陈者三才之至理
卷四 第 31b 页 WYG1226-0080d.png
而圣人所以参赞经纶极而至于天人證应祸福之际
以为治天下之法者也其义岂在数乎岂如易之所谓
天一地十者中含义数必有图而后明可以索之无穷
推之不竭乎汉儒徒见易系以河图与洛书并言而洛
书之数九遂以为九畴耳审如是则河图之数十也伏
羲画卦何为止于八乎此其不可信者二也先儒有言
河图之自一至十即洪范之五行而河图五十有五之
数乃九畴之子目夫河图固五行之数而五行特九畴
卷四 第 32a 页 WYG1226-0081a.png
之一耳信如斯言则是复有八河图而后九畴乃备也
若九畴之子目虽合河图五十有五之数而洛书之数
乃止于四十有五使以洛书为九畴则其子目已缺其
十矣本图之数不能足而待他图以足之则造化之示
人者不亦既疏且远乎而况九畴言理不言数故皇极
之一不为少庶徵之十不为多三德之三不为细福极
之十一不为钜今乃类而数之而幸其偶合五十有五
之数使皇极济于庶徵之恒阳恒雨六极之忧贫恶弱
卷四 第 32b 页 WYG1226-0081b.png
而亦备一数之列不其不伦之甚乎且其数虽五十有
五而于阴阳奇偶方位将安取义乎此其不可信者三
也班固五行志举刘歆之说以初一曰五行至威用六
极六十五字为洛书之本文以本文为禹之所叙则可
以为龟之所负而列于背者则不可夫既有是六十五
字则九畴之理与其次序亦已粲然明白矣岂复有白
文二十五黑文二十而为戴履左右肩足之形乎使既
有是六十五字而又有是四十五数并列于龟背则其
卷四 第 33a 页 WYG1226-0081c.png
为赘疣不亦甚乎此其不可信者四也且箕子之陈九
畴首以鲧堙洪水发之者诚以九畴首五行而五行首
于水水未平则三才皆不得其宁此彝伦之所为斁也
水既治则天地由之而立生民由之而安政化由之而
成而后九畴可得而施此彝伦所为叙也彝伦之叙即
九畴之叙者也盖洪范九畴原出于天鲧逆水性汨陈
五行故帝震怒不以畀之禹顺水性地平天成故天以
锡之耳先言帝不畀鲧而后言天锡禹则可见所谓畀
卷四 第 33b 页 WYG1226-0081d.png
所谓锡者即九畴所陈三才之至理治天下之大法初
非有物之可验有迹之可求也岂曰平水之后天果锡
禹神龟而负夫畴乎仲虺曰天乃锡王勇智鲁颂曰天
锡公纯嘏言圣人之资质天下之上寿皆天所赋予岂
必是物而后可谓之锡乎使天果因禹功成锡之神龟
以为瑞如箫韶奏而凤仪春秋作而麟至则箕子所叙
直美禹功可矣奚必以鲧功之不成发之乎此其不可
信者五也夫九畴之纲禹叙之犹羲文之画卦也而其
卷四 第 34a 页 WYG1226-0082a.png
目箕子陈之犹孔子作彖象之辞以明易也武王访之
犹访太公而受丹书也天以是理锡之禹禹明其理而
著之畴以垂示万世为不刋之经岂有诡异神奇之事
乎郑康成㨿春秋纬文有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
坤吐地符又云河龙图发洛龟书感又云河图有九篇
洛书有六篇夫圣人但言图书出于河洛而已岂尝言
龟龙之事乎又乌有所谓九篇六篇者乎孔安国至谓
天与禹神龟负文而出诚亦怪妄也矣人神接对手笔
卷四 第 34b 页 WYG1226-0082b.png
粲然者寇谦之王钦若之天书也岂所以言圣经乎此
其不可信者六也然则洛书果何为者也曰河图洛书
皆天地自然之数而圣人取之以作易者也于洪范何
与焉群言淆乱质诸圣而止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者非圣人之言欤吾以圣人之言而断圣人之经其有
弗信者欤刘牧氏尝言河图洛书同出于伏羲之世而
河南程子亦谓圣人见河图洛书而画八卦吾是以知
孔安国刘向歆父子班固郑康成之徒以为河图授羲
卷四 第 35a 页 WYG1226-0082c.png
洛书锡禹者皆非也或曰河图之数即所谓天一至地
十者固也洛书之数其果何所徵乎曰洛书之数其亦
不出于是矣是故朱子于易启蒙盖详言之其言曰河
图以五生数合五成数而同处其方盖揭其全以示人
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
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中为主而
外为客故河图以生居中而成居外正为君而侧为臣
故洛书以奇居正而偶居侧此朱子之说也而吾以谓
卷四 第 35b 页 WYG1226-0082d.png
洛书之奇偶相对即河图之数散而未合者也河图之
生成相配即洛书之数合而有属者也二者盖名异而
实同也谓之实同者盖皆本于天一至地十之数谓之
名异者河图之十洛书之九其指各有在也是故自一
至五者五行也自六至九者四象也而四象即水火金
木也土为分旺故不言老少而五之外无十此洛书所
以止于九也论其方位则一为太阳之位九为太阳之
数故一与九对也二为少阴之位八为少阴之数故二
卷四 第 36a 页 WYG1226-0083a.png
与八对也三为少阳之位七为少阳之数故三与七对
也四为太阴之位六为太阴之数故四与六对也是则
以洛书之数而论易其阴阳之理奇偶之数方位之所
若合符节虽系辞未尝明言然即是而推之如指诸掌
矣朱子亦尝言洛书者圣人所以作八卦而复曰九畴
并出焉则犹不能不惑于汉儒经纬表里之说故也呜
呼事有出于圣经明白可信而后世弗之信而顾信汉
儒傅会之说其甚者盖莫如以洛书为洪范矣吾故曰
卷四 第 36b 页 WYG1226-0083b.png
洛书非洪范也河图洛书皆天地自然之数而圣人取
之以作易者也
   湖清辩
义乌县治西有绣湖自昔相传云湖水清出状元在宋
季时言屡验至正四年岁当大比其夏湖复清邑人曰
今年大比而湖清其为邑士科第之兆明矣既而士之
贡于有司者皆不中邑人曰天之示人虽显而其定于
冥冥者人莫得而测也天其或者将应于他日乎而穷
卷四 第 37a 页 WYG1226-0083c.png
乡之士有不得与于乡举里选以为耻者则为之说曰
今县令之为政也宽而明惠而矜人和而讼平年丰而
岁登湖之清此造物也所以彰其善云尔则作为夸诞
之辞以铺张之客有闻而诘之曰楚既失矣齐亦未为
得也何也湖之清与否适也清而应与否亦适然尔且
湖之水始清也士固有取科第者矣彼又何所取徵耶
以湖清为科第之兆讯诸父老接诸图志虽可徵不诬
然其言近于诞荐绅者弗道也今而曰邑士科第之兆
卷四 第 37b 页 WYG1226-0083d.png
不验则县令善政之符也此其言之无稽不又甚耶县
令之有善政者非今为然也何不闻于昔而独见于今
耶肆为夸诞之辞而妄致謟谀之意此曲学阿世者之
为有识之士宜不若是春秋之法纪灾异而不书其故
洪范之义推五行之运行以关五事之得失而已后世
儒者因春秋所书傅会以一时之事因洪范所载推寻
其所致之由故皆失之胶固而不通今也不得于彼而
必求于此岂不知其失而蹈之耶虽然彼诚不足以语
卷四 第 38a 页 WYG1226-0084a.png
此也不足以语此则其言之无稽亦诚不足贵矣予窃
鄙之因志吾言以为妄言者之戒
  原
   原儒
儒之名何自而立乎儒者成德之称盖其称肇于孔子
至荀卿氏论之为悉而其后复有八儒之目及秦汉以
下儒之名虽一其学则析而为二有记诵之学有词章
之学有圣贤之学士之为其学者其为道举不易也而
卷四 第 38b 页 WYG1226-0084b.png
其尤难者莫难于圣贤之学矣圣贤之所以为学者何
也必其性之尽于内者有以立其本而才之应于外者
足以措诸用也方其幼也礼乐射御之节书数之文无
弗学也凡知类入德之方亦既习而通之矣比其长也
三才万物之理必推而究其极也推其理所以致其知
也致其知者思也思则有以明诸心矣仁义礼知心之
所具之性也心之明则性之尽也尽性则理之具于我
者无不明而视天下无一物之非我矣故曰惟天下至
卷四 第 39a 页 WYG1226-0084c.png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也夫能尽其性则大本立矣而推而至
于尽人物之性又由其才有以应之也故自日用之间
以及乎参天地赞化育所以品节弥纶之者非才莫有
以应之才之周事之所以成也此其所以小可以为国
家天下之用而大可以用天下国家也故曰才与诚合
则周天下之治也是故天下之理无不有以明诸心者
性之尽于内而推已以及乎人物使天下皆有待于我
卷四 第 39b 页 WYG1226-0084d.png
者才之应于外也夫有以尽于内未有不能应于外者
也不能应于外由不能尽于内矣故自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一本也自本诸身以至
證诸庶民考诸三王建诸天地质诸鬼神俟诸后圣无
二用也其本末体用所以内外之兼至者诚也内而性
之尽者其本既立矣外而才之应者其用复周焉诚之
至也此所谓圣贤之学者也呜呼周公仲尼已矣孟轲
以后自荀卿扬雄已不能臻乎此而董仲舒韩愈仅庶
卷四 第 40a 页 WYG1226-0085a.png
几焉于是圣贤之学不明也久矣盖千数百年而周邵
张程诸君子者出始有以为其学而周公孔子不传之
绪乃续焉本诸易诗书语孟以明时用春秋以验行事
三礼以节人情而后知人所以官两仪裕万物者在此
而不在彼五三六经不为虚言而匹夫匹妇皆可以与
知迨考亭朱子广汉张子东莱吕子又皆同心僇力以
倡其学至是而圣贤传心精微之本经世博大之用发
挥无馀蕴矣然至于今未久也而其学已不复传凡今
卷四 第 40b 页 WYG1226-0085b.png
世之所谓儒者剽掠纤琐缘饰浅陋曰我儒者辞章之
学也穿凿虚远傅会乖离曰我儒者记诵之学也而人
亦曰此所以为儒也嗟乎昔之称词章者唐之燕许宋
之杨亿其词章盖诚足以华国也昔之称记诵者汉之
马郑宋之刘敞其记诵盖诚足以穷经也使若人也其
记诵词章而止若是焉固亦何取其为儒名耶是故吾
所谓圣贤之学者皆古之真儒而今世之称记诵词章
者其不为孔子之所谓小人儒荀卿之所谓贱儒者几
卷四 第 41a 页 WYG1226-0085c.png
希吾友郑君仲舒儒者也其所谓儒志乎圣贤之学者
也是吾斯之谓儒而非今世之所谓儒也郑君游京师
受知今相国遂入经筵为检讨儒者之用庶几有以自
见者乎故吾于其别也言以赠之作原儒
   原士
呜呼人之各习其业以为世用者其为道举不易也而
其尤难者盖莫难于为士矣士之难为何也必其性之
尽于内者有以立其本而才之应于外者足以措诸用
卷四 第 41b 页 WYG1226-0085d.png
也盖方其幼也礼乐射义之节书数之文无弗学也凡
知类入德之方亦既入而通之矣比其长也三才万物
之理必推而究其极也推其理所以致其知也致其知
者思也思则有以明诸心矣仁义礼智心之所具之性
也心之明则性之尽也尽性则能不以闻见梏其心而
视天下无一物之非我矣故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
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
性也夫能尽其性则大本立矣而推而至于尽物之性
卷四 第 42a 页 WYG1226-0086a.png
又皆其才有以应之也盖自日用之间以及乎参天地
赞化育所以品节弥纶之者非才则莫有以应之才之
施事之所以成也此其小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而大
可以用天下国家也故曰才与诚合则周天下之治也
是故天下之理无不有以明诸心者性之尽于内而推
己以及乎人物使天下皆有待于我者才之应于外也
夫有以尽于内未有不能应于外者也不能应乎外由
不能尽于内矣内而性之尽者其本既立矣外而才之
卷四 第 42b 页 WYG1226-0086b.png
应者其用复周焉非所谓成德达材之士者欤呜呼古
之为士鲜有弗若是矣自世降俗庞道术分裂于是士
之为业者训诂而已矣辞章而已矣夫使训诂辞章而
尽为士之事焉斯亦不足以为难矣况乎训诂辞章亦
不易能而今之精其能者又未尝数数然也剽掠纤碎
缘饰浅陋曰我为士也穿凿性命凌厉高远曰我为士
也而人亦曰此所以为士也嗟乎为士而止于如是焉
固亦何取其为士耶是以古之为士者道德明秀小大
卷四 第 43a 页 WYG1226-0086c.png
无不适于用而后世之士饰虚矫伪其不卒归于无用
者几希矣吾友郑君仲舒久游京师而客于今相国之
门以所长自见得从事于经筵殆为士而适用者也夫
京师天下之士之所集也相国之门又京师之士所由
萃也仲舒与之游焉吾向之所谓士亦尝有其人乎苟
有之其必知之矣抑天下之广山林之士如吾向之所
云者未始无其人而仲舒未必尽知之也苟知之其亦
能使有以用之乎嗟乎吾见他日有荐士于相国而使
卷四 第 43b 页 WYG1226-0086d.png
相国尽用士之名者其必仲舒矣仲舒如上京作原士
以为赠
   原谏
人君之职莫急于纳谏人臣之职莫先于进谏纳谏难
矣而进谏为尤难进谏之道有二曰讽諌曰直谏讽谏
固难而直谏又难也是故引义托物从容开譬不动声
色而其说已行悟主意于片言置君德于无过者讽谏
之谓也危言切论衔鲠骨批逆鳞正色而不阿犯颜而
卷四 第 44a 页 WYG1226-0087a.png
不忌必究其说乃已虽杀身而不顾者直谏之谓也礼
上讽谏而下直谏岂不以谓讽谏以悟主将君臣两全
其美名直谏以匡君则君或至于遂非臣或至于蹈祸
是君蒙拒谏之恶而臣获尽忠之害也故曰人君之纳
谏为难而人臣之进谏尤难进谏之道讽谏固难而直
谏又难也虽然为人臣而事明君讽谏直谏盖无施不
可不足为难也苟事暗主而用直谏则鲜有不及其身
而况于讽谏其将若之何于是二者之谏均为难矣呜
卷四 第 44b 页 WYG1226-0087b.png
呼唐虞三代远矣近而论之汉唐之世号能纳谏者莫
文帝太宗为盛矣文帝宽仁尽下群臣虽切諌常假借
纳用之若冯唐之论颇牧张释之之论啬夫所谓讽谏
也及贾谊论时事则流涕痛哭袁盎引郤慎夫人坐指
人彘为说所谓直谏也而文帝皆容受之太宗英明能
断从谏如流𨗳臣下而使之言如魏徵之言昭陵王圭
之论庐江所谓讽谏也及徵疏十渐极陈时政得失祖
孝孙谓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所谓直谏也而太宗靡
卷四 第 45a 页 WYG1226-0087c.png
不优纳焉是则以直谏讽谏施之明君固无乎不可也
若夫萧望之张猛京房言石显于元帝王章言王凤于
成帝王嘉郑崇言董贤于哀帝李膺陈蕃范滂之徒言
阉宦于灵帝长孙无忌褚遂良上官仪言武氏于高宗
张柬之辈言韦氏于中宗孟昭图言田令孜于禧宗然
皆不免于杀身是事暗君固无事于讽谏而因直谏以
蹈祸亦理之所必至矣呜呼知无不谏而谏之以直者
人臣之分也伤于直而蹈祸不测使其君蒙拒谏之恶
卷四 第 45b 页 WYG1226-0087d.png
而已获尽忠之害者非人臣之得已也自古无道之君
其过行非一端也而莫甚于拒谏言而杀谏臣拒一谏
言杀一谏臣其事若未害也而家国之败亡辄不旋踵
殆如烛照而龟卜不亦深可戒哉和阳王先生夙有大
志负气节而敢言者也今擢居谏诤之职士大夫咸曰
先生遇明主讽谏直谏将无施而不可矣金华王祎辱
与先生游因原夫谏之所为难者为文以赠之呜呼言
其所为难则其所以不难者固有望于先生也夫
卷四 第 46a 页 WYG1226-0088a.png
 
 
 
 
 
 
 
 
卷四 第 46b 页 WYG1226-0088b.png
 
 
 
 
 
 
 
 王忠文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