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240055b 页
卷十四 第 1a 页 0737-144.png
上阳子金丹大要发真卷之十四睦十
    紫霄绛宫上阳子观吾陈致虚撰
   脱胎去留
弟子复进曰敢问金丹之言脱胎者何也上
阳子曰天机深远未可猝闻弟子曰今而不
言也夫时也者可乘而不可失此因缘时节
之来者也今而不闻也非乘时之谓也曰将
语乎汝若秘之焉夫先天地铅汞之一合而
归于黄金室内是云金胎神室也却运火行
符十月乃足是云男儿怀胎也曰胎完已后
卷十四 第 1b 页 0737-145.png
其功何如曰十月功足是圣胎已就也则移
居上丹田保养之长大之一周二载则化为
阳神阳神出入去来无碍是云脱胎而去也
曰是则此身抑有死坏耶曰难言也曰愿师
指示曰夫一切常人闻暗识污其谓神仙既
得道矣必合留形长生永居于世者矣此凡
俗之说也仙与佛则不然曰敢问其方上阳
子曰盖有身则为患仙者欲去其患也虽然
仙道已成无所不可各随所欲焉有白日而
飞肉尸者黄帝之谓也有优游而住世者彭
卷十四 第 2a 页 0737-146.png
祖之谓也有受命而居天职者天师之谓也
有或隐而或显者黄石公之谓也有拔宅而
上升者旌阳之谓也有示疾而终世者重阳
之谓也有尸解而脱壳者紫清之谓也有入
仕而匡世者东方朔之谓也各随其所欲初
不拘于长生而住世也口若是则飞升而居
天职者为上长生为次尸解示疾又其次也
曰否曰愿闻其略曰子不闻之河上公乎河
上公之居于河滨也声闻于阙文帝车驾礼
焉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
卷十四 第 2b 页 0737-147.png
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子虽有道犹朕民
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贵贫贱
须臾河上公冉冉升于空中曰今上不至天
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帝悟礼谢遂
授以老子章句毕失所在子抑闻之苏公堤
之说乎宋有苏云卿者乃管仲乐毅之流也
隐居豫章张德远荐以为相高宗令其寻访
之德远奉命作书托守臣躬亲禀请及造其
所乃一人独居茅舍日以种园织履为生得
书不剥佯许诣朝其夕隐去翌早守臣悉来
卷十四 第 3a 页 0737-148.png
迎接唯见请书留案遗一诗云多年别作一
家风岂料闻名达帝聪自有时人贪富贵莫
将富贵污苏公后名其处曰苏公堤云斯人
也者其列禦寇之流乎其子陵之流乎其范
蠡之流乎子不闻之列禦寇乎列禦寇居郑
圃也四十馀年人无识者其始事壶丘子也
闻道而志不笃复师老商氏友伯高子相规
以道禦寇行之九年乃能御风以行子又不
闻范蠡乎范蠡之为越相也一举而灭吴乃
曰功高不可以久处也遂飘然游于五湖齐
卷十四 第 3b 页 0737-149.png
君闻其贤往聘而相焉曰大名之下不可以
久居也乃去之易名更姓称陶朱公将营财
以养其老忽遇濮上人文子者辛钘(音/刑)字计
然授以长生之道乃又曰财者所以就事也
道成则无用财也且财曰利利能害人如此
则财不可以久积也孰若吾身之多于财也
竟散其财而隐去后修其道而仙焉若此者
多不可以枚数也噫彼神仙之云为岂世凡
所能测之者哉
   三教一家
卷十四 第 4a 页 0737-150.png
弟子曰蒙师指示金丹之道已敢问古之圣
人立教分三师乃合三教而归一家夫如是
矣道唯一乎抑有三乎上阳子曰天下无二
道也昔者孔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老子
曰万物得一以生佛祖云万法归一是之谓
三教之道一者也圣人无两心佛则云明心
见性儒则云正心诚意道则云澄其心而神
自清语殊而心同是三教之道惟一心而已
然所言心却非肉团之心也当知此心乃天
地正中之心也当知此心乃性命之原也是
卷十四 第 4b 页 0737-151.png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大道歌云神是性兮气
是命达磨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三教
之道皆当明性与命也孔子曰一阴一阳之
谓道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六祖教示云
日与月对阴与阳对是三教之道不出于阴
阳二物之外也孔子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佛云无上真实
不二之门是云三教各门而同归者也是以
教虽分三而道则一也若言有二者即非圣
人之心也后之所谓三教者各指其门而不
卷十四 第 5a 页 0737-152.png
能升其堂况欲入其室乎是以尊孔子者谓
之儒虽读其书而不知其性命之道也尊释
迦者谓之佛日拜其佛而不知屋里之真佛
也尊老子者谓之道日游于中而不知金丹
之大道也是皆名而不实也其崇儒者是非
今古訾毁佛老却不明孔子一贯之道是何
物也其尚佛者口谈禅机勤劳枯坐却不明
最上一乘之道是何物也其习老者烧竭朱
汞弄尽傍门却不明金液还丹之道是何物
也若知还丹之道而勤修之则谓之上仙若
卷十四 第 5b 页 0737-153.png
知一乘之道而勤脩之则谓之真佛若知一
贯之道而勤脩之则谓之大圣人矣曰三教
各门而道则一弟子敬受教矣而又有一贯
一乘金丹之道为异敢问其名之不同欤曰
一贯即一乘也一乘即金丹也金丹即一贯
也夫人皆禀阴阳二气之全而生者也既禀
阴阳二气则必能变化矣物之久者成精松
之久者茯苓鱼之久者化龙草之腐者化萤
而况于人乎人也者为万物之灵也人能久
固其真也谓之真佛人能久存其神也谓之
卷十四 第 6a 页 0737-154.png
神仙人能超凡而入圣也谓之上圣皆不离
于性命皆不逃于阴阳而皆出入于中心总
谓之金液还丹也是云圣人无两心也曰上
圣大贤已證高仙佛果其视下也一撮尔已
祸福奚为乃谤道诋佛之人多有报之者何
也曰否一切仙佛已成道矣或居天职或住
世间以匡救劫运为心一切凡间万宝供养
百般布施立寺度僧写经造塔奉迎佛骨音
声法事是皆无益论者亦欲正其所正尔抑
又何罪焉但其辞峻又未得其道乃引古之
卷十四 第 6b 页 0737-155.png
是而證时之非不能济事救时反成萋菲旋
受其咎宜矣彼仙佛者奚屑屑于是哉后来
缁黄之流见其排斥之文以为詈己何其昩
哉儒者见佛老之书不肯深明其道有可取
者例言异端即肆诋毁以昭其名是又惑之
甚也夫汉之贤子房为高乃从赤松子游万
世之下无能及者唐之贤李白为首而号为
谪仙宋之贤子瞻为亚而呼为坡仙者也以
其教则毁之以为异端以其名则美称而借
重假使识得其道而为真仙真佛则孰云不
卷十四 第 7a 页 0737-156.png
美乎见之偏者各不识羞故相毁也古之圣
贤自相尊礼唯明是道而已矣今指佛老为
杨墨差了多也况三教多儒名而墨行者亦
多墨名而儒行者况仙佛乎上士至人唯求
其道而弃其馀也故云天下无二道
   世人皆得
弟子问曰古今之所以成仙作佛者贵富乎
贫贱乎上阳子曰此莫得历历而尽也贵富
也贫贱也皆可脩也若大路焉若旁蹊焉在
人之行何如耳曰弟子敢问所以者何曰昔
卷十四 第 7b 页 0737-157.png
者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谓黄帝曰彼
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
皆以为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
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
而返于土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
极之野吾与天地为常黄帝修之骑龙上升
无上元君谓老子曰神丹入口寿无穷矣老
子修之是大道祖后言金丹之道为黄老术
不知圣人所传乃金丹至道脩仙作佛之大
事非术也是道也非得真师口传安有天生
卷十四 第 8a 页 0737-158.png
而自会者邪人但坚心求师无分富贵贫贱
也是以老子为柱史彭祖为大夫仇生仕殷
吕望太师伯矩为卿士尹喜为关令辛钘崔
瞿皆上大夫庚桑隐毗陵子休治漆园留侯
帝者师四皓辅汉惠常生执鞭琴高执笏宁
封陶正方回闾士辅光仕汉马丹仕晋旌阳
为令钟离弃宦许大雇仆纯阳应举海蟾帝
君燕国之相弃富贵而脩行故有诗云抛离
火院三千口屏弃门兵百万家丹阳祖师富
家者也两试殿庭年四十五遇重阳翁乃捐
卷十四 第 8b 页 0737-159.png
万有归于虚无待师乞化备历苦辛结谭丘
刘郝为弟兄自相规戒忍诸忧辱其云游也
常引古诗云三山有侣人清淡四海无家道
义深之句得其传者亦多唯黄房公最先道
成我太虚真人得黄房公之传以授先师紫
琼真人而我师缘督子是得紫琼之道焉凡
此言其略也又如东方朔之于黄眉翁安期
生之于羡门子鹿皮翁之于王方平陆脩静
之于孙游岳陶弘景之于王知远叶天师之
于罗公远种放之拜希夷处厚之就紫阳富
卷十四 第 9a 页 0737-160.png
韩公之于王冲照朱晦庵之礼崔子虚刘志
略交六祖庞居士礼马师傅大士会嵩头陀
崔相国参东寺会陆大夫见投子陈尚书见
睦州慈明依昭阳良遂见麻谷赵霜台送仰
山杨文公见石门李万卷见归宗裴相国礼
希运于迪参紫玉房孺问国一韩昌黎礼大
颠于广李刺史礼药山于荆范文正礼古塔
主于江东李文和参石门于京南杨翰林礼
惠琏于西京张无尽礼雪峰于湖南类此甚
多不能悉数是皆王公大人折节而卑礼者
卷十四 第 9b 页 0737-161.png
也虽然参有实参亦有妄参妄参者意里非
真实参则言下悟旨悟旨者进求非真则诋
谤诋谤者岂知自毁进求者必成道焉进者
更在心坚毁者终为口业口业者虽贤能而
失本真心坚者虽愚贱而跻圣位信背只在
眼下学者可不戒之且已仕而闻道也因在
仕以济其道焉闻道而未仕也将假途以成
其道焉或隐于仕宦或隐于贱役或隐于城
市或隐于山林财之足用则散之也财之不
足则求之也唯务道之成何分于贵富贫贱
卷十四 第 10a 页 0737-162.png
   观水得道
上阳子示诸弟子曰来予有以语夫汝也且
吾尝而观夫水焉夫水之道暗合于吾之大
道也子不知夫水之道乎抑不知夫水之广
乎则讵得而知乎水之清也耶子来且将以
语汝也语汝以水之源者也子学夫道而不
知水之源其于道也若有适而不知其舍也
则将焉往乎哉今语以水之源其源也县崖
壁立孤峰危峭峻险万仞仰之则弥高旷穴
难测钻之则弥坚思而不可得瞻之在前见
卷十四 第 10b 页 0737-163.png
之不可用忽然在后是圣也是凡也是神也
是鬼也目如奔电不敢以一窥也深窈窈焉
黑漫漫焉须弥山上望之若大海焉此为水
之源也故名之曰涅槃境界其中有泉出焉
皎皎如甘露滴滴如明珠溶溶似龙涎涓涓
似骨髓亦琼浆之谓也亦酥酪之谓也其始
之流也若经乎洪波秽浊待夫两昼夜旖旎
乎三百里此焉而得水也是水之至清者也
是云水之源者也有华池焉有曲江焉有癸
穴焉有庚涡焉此水也者其白如银其清透
卷十四 第 11a 页 0737-164.png
底且吾得闻至人之真言也至人曰水之清
也中有白金化为黑铅纷纷如空中雪皑皑
若太素烟此水也得先天地一阳之正也此
水也不寒也冬温也不热也夏凉也热热者
浴焉思渴者饮焉饮此水者无饥渴之害也
无睡眠之恼也无生死之念也子其记之是
水也或清或浊浊者远而清者近也浊也者
人饮之而醉也清也者人得之而醒也是水
也又流五百里而漏焉当其漏也弗睹也无
庸而知也行且一月矣至于万丈洪崖壁绝
卷十四 第 11b 页 0737-165.png
之口有月窟焉有子汇焉又有子午谷有金
华池于此而复得其源是源之再清也或𥗋
焉而逆注或寖焉如血液或浮焉如素练或
科焉如碧潭恍惚杳冥总流而合于溪溪合
而会于河也至河则汪汪焉汤汤焉浩浩焉
渺渺焉不可测其涯涘也于是时也私谓得
其水之至矣而犹有所未至者也于是分泾
渭泛五湖溯黄河清流也则行焉洪波也则
息焉遨游而至于大海也乃索焉而惊大海
者无边际也专于一诚战战兢兢唯一精纯
卷十四 第 12a 页 0737-166.png
则不至于丧身而失命子其记之吾复闻至
人之言曰大海者天下之水归焉昔蒙庄之
鹏运也以六月而一息其息也者则饮于此
海也子其记之也大海者人不得而窥其洋
也不得而测其深也不得而知其广也有真
人焉吾就而问之真人之旨曰大海者万谷
所以流入者也百川所以归纳者也为江汉
之所宗朝者也真人之旨又曰此特其近焉
者耳夫知大海之说者水逆流焉大海之水
逆流者上接于天河水之逆流至于天河故
卷十四 第 12b 页 0737-167.png
有一消一息之道焉子其记之也夫水之逆
流是水之至者也吾乃今而所以知得水之
至者矣夫得水之至者有道存焉子其记之
也与弟子曰诺水之至者有道存焉上阳子
曰汝来吾复有以语子也且吾尝而学焉其
昔之为学也者工骈俪习声律穷今古喜注
述谈性理分是非大而易小而术益不倦于
学也私谓为学之至矣而未知其有所未至
者也且不知夫世之有真人者也抑不之信
世有成仙作佛之道者也我师赵真人从太
卷十四 第 13a 页 0737-168.png
涤山脩行来授我以金丹之道并合天河逆
流之说吾乃今而所以知为学之有夫至者
矣子其记之也水之道未至逆流则不知其
极也人之学未闻长生之道亦未为学之至
者也夫海之接于天河则知水有逆流之道
人之为学而知夫道则知身之可以长久子
其记之也与弟子曰诺为学而知夫道则知
身之可以久长也是闻一也而得三焉得水
之道焉得为学之道焉得长生久视之道焉
   见性成佛
卷十四 第 13b 页 0737-169.png
弟子问曰天下无二道固则然矣老子之道
唯金丹之道金丹之道是性命之道也而达
磨西来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岂此而出金
丹之外乎上阳子曰达磨之道即金丹之道
也世人根器各有利钝佛祖慈悲方便立名
后之学人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夫何以故
智者不明脚跟底实际里一件大事辉耀今
古迥脱牢笼能杀能生一死一活此处既昧
则任脚跟走也故云过之愚者不问肉团上
有个无位真人担荷大事此处既昧却以诵
卷十四 第 14a 页 0737-170.png
经念佛持斋兀坐将此而求见性成佛抑何
愚哉故云不及曰见性即成佛乎曰傅大士
云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夫见性犹闻道
而成佛犹成道也闻道须行故上士闻道勤
而行之见性须脩故雪山脩行积年而證佛
位奚有不学不脩而以见性为成佛乎问曰
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又曰见解智识为灵明
觉知二者云何而能成佛曰见解智识之性
不能成佛唯蠢动含灵之性则能成佛曰异
乎所闻敢问蠢动含灵之性为己性乎曰然
卷十四 第 14b 页 0737-171.png
曰何哉曰然见解智识乃是非业障之性此
蠢动含灵乃造化万物之性人唯不知蠢动
含灵之性所以难逃生死迷于涅槃彼见解
智识之性以声色争爱而为执著妄想此蠢
动含灵之性处污秽而有大机大用彼见解
智识之性起于六贼门头日为恩爱缠缚无
有休歇此蠢动含灵之性在脚跟后如如不
动得大自在古德云地狱未苦袈裟下不明
大事是为最苦世人岂认蠢动含灵之性即
真佛性悟此真佛则知屋里自有却非木雕
卷十四 第 15a 页 0737-172.png
泥塑故云真佛屋里坐到此方为见性成佛
所以道即心是佛若不悟屋里真佛即我之
真性却认见解智识之性为佛性犹认他姓
为我子差了多也所以道心不是佛既悟我
之真性即屋里之真佛则此性此佛犹是四
大假合底未及长芦四会之功所以道非心
非佛若悟我性是我真佛分明了也假之而
修假之而成所以道见性成佛故雪山四十
二年少林九年冷坐实皆为此一段公案者

卷十四 第 15b 页 0738-004.png


上阳子金丹大要发真卷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