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230917b 页
卷二 第 1a 页 0734-176.png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二下四
    建安仰山道院牧常晁撰
    门人一山黄本仁编
   常应常静解
夫天体本静应之以日月云霞地体本静应
之以江河万物四序本静应之以春夏秋冬
人心本静应之以喜怒哀乐凡有一静则有
一应静者主也应者宾也静者君也应者臣
也静为内体应为外用是以圣人之心常不
易而应乎万物之情常不动应乎万物之变
卷二 第 1b 页 0734-177.png
虽与万物接应而此心未始逐万物而迁动
也故能为万物之主焉虽日应万机曾不损
乎毫釐太上执此以御三才万物也常应常
静圣人之至德乎天地之真心乎学者之日
用紧要切不可放过也
   解谷神不死章
无极为太极之谷太极为天地之谷天地为
万物之谷人心为众理之谷谷者纳物而不
盈呼声而能应象乎人心也神者天地间之
至理人心中之至妙此神知觉虚灵与心相
卷二 第 2a 页 0734-178.png
应犹谷之应乎声也三才有休否此神无歇
灭故曰不死也是谓玄牝玄者天地之始象
牝者至静之真体三才未立四象未生是道
已具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此也曰太极
曰性命曰铅汞曰水火无非玄牝异名之妙
也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玄牝一窍乾坤之
根蒂也众道由此而出三才由此而生或以
口鼻呼吸往来清浊为说是亦道也但不得
谷神之妙矣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绵绵者无
终之义也谓谷之有神不断不灭劫火洞燃
卷二 第 2b 页 0734-179.png
而不坏二仪变易以常存人能用之不急于
勤不荒于怠故可与道相为无穷也
   性宗命宗同体说
世谓禅学为性宗禅者梵曰禅那此翻曰静
虑以清心澄神静念息虑为本以忘形去累
止欲离贪为宗在身为戒在心为定在性为
慧禅宗以戒定慧为第一义命者太极混沌
中元命之命也以无为自然妙有清虚为本
以专气致柔抱元守一为宗在肾曰精在身
曰气在心曰神命宗以精气神为第一义戒
卷二 第 3a 页 0734-180.png
定慧即精气神也戒以养精定以养气慧以
养神非戒则不能生定非定则不能生慧戒
不立则精丧亡定不全则气流散慧不生则
神凋竭故戒定慧依精气神而立精气神依
戒定慧以全三教圣贤不能去此六字而成
道者今之学释者则曰本来无一物何用精
气神也学道者则曰吾有精气神存何待戒
定慧为此皆不明根本妄自分别所以学者
如牛毛成者如麟角悲夫
   解金刚经一合相理分
卷二 第 3b 页 0734-181.png
夫有合相之者天地万万物也无相之合者
如来性理也万万之合莫逃乎身命阴阳性
理之合不越乎真空妙有分云一合相理者
相者事物也理者性理也凡貌象气质之物
宥于天地之间者莫不合乎数当乎理也至
于蜎飞蠕动之属有情无想之类孰能逃乎
一合之相矣故如来说法必自有相而至于
无相谓一切众生必固相而后显理也非相
则真空之理无所明非理则妙有之机何所
发故以相明乎理以理合乎相欲使众生即
卷二 第 4a 页 0734-182.png
色即空即心即佛也经云如来如说三千大
千世界即非世界显名世界解云此言天地
一合相世界若此其大也盖太极未形时即
无此世界大块既判后是名世界也经云若
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解云元始之际本
无一合之形今实有世界不过一合相也盖
天与地合日与月合阴与阳合男与女合其
馀不言可知是名一合相解云如来真性本
无名相不过假权就实借有明无随顺世间
名一合相也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解云然
卷二 第 4b 页 0734-183.png
此一合乃真空与妙有合也众生与佛性合
也老子谓神形俱妙此也千圣不传故曰不
可说也但凡夫之贪著其事解凡夫不明佛
性但与世界尘劳烦恼为合贪求无厌著相
不解事事执迷不能省悟使一灵真性流浪
生死出入韬回皆贪著其事也诸经之解为
为不同如来之旨遂成讹舛经中明白若世
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见得形气之合明矣
又破曰即非一合相此性理之合明矣谨解
半章发明后学云耳
卷二 第 5a 页 0734-184.png
   解老子贵生章
经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解生犹日之出也
死犹日之没也庄子云死生如夜旦此也十
有三者乃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
墓胞胎养此十二事兼吾之身共十三也凡
万物始而复终之道阴阳往而复反之理人
物盛衰死生之数在坤卦为复在乾卦为姤
阴阳消长寒暑推迁造化相为无穷者此也
凡有生之徒必循此而生又循此而死今生
卷二 第 5b 页 0734-185.png
动至于死亡之地其盛衰存亡之迹亦不能
逃此十三徒之数有能逃此数者其惟圣人
乎释氏之生老病死亦本于此其所谓韬回
者此三三徒欤经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解
万物无生故得无死既有生则必有死有死
则必有生此天地间必然之理也今不能免
乎十三徒之患者为万物生生之情不已也
既厚于有生何得免乎死也老君恐世人不
明出生入死之理故设问曰夫何故又自答
曰以其求生生之道甚厚不能至于无死之
卷二 第 6a 页 0734-186.png
地所以未免乎十三徒之生死今欲不与此
徒为伍者则当出五行生死之外可也经善
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
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
何故以其无死地也解既厚于有生则当其
摄卫养生之术顺其生旺兴衰之数明其死
生出入之机修其身养其气固其精存其神
黜聪明屏嗜欲使七情不扰于内六尘不扰
于外不奔走于名利之场故陆行不避乎虎
兕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不徇身欲不为祸
卷二 第 6b 页 0734-187.png
先故入军不待避乎甲兵也故善摄其生必
洗心藏密忘物忘形使乎六欲之兕虎无所
投措其爪角三毒之甲兵无所容顿其锋刃
神形俱妙与道合真故曰无死地也又曰圣
人能外形骸不与十三徒为侣故物不能为
之害世不能为之患老君曰吾所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若吾无身何患之有以其无身故
能无死地也诸家解义各以九窍四肢七情
六欲或言水六火七或言六根四大三毒为
十三似与经旨不相侔合今特解此发明后
卷二 第 7a 页 0734-188.png

   若婴儿之未孩
婴儿者未出胞胎也出乎胞胎谓之孩也婴
儿在母腹中惟抱一团和气喜怒哀乐之情
未发见闻知觉之性未萌也出母之胎便有
喜怒哀乐之情见闻知觉之心故不足以况
于道也古人曰温养子珠保养太和又曰圣
胎道胎胎仙胎息未尝言出胞胎也三教圣
贤泏养之术孰能越此老子抱元守一专气
致柔释氏之宴寂颜子之坐忘止是婴儿
卷二 第 7b 页 0734-189.png
   二极中说
无极无中之中也太极至中之中也寂然不
动元气总禽之首也不可得以状之即无偏
倚流伏过踰不及之患是为乾元之始万物
之根也极名虽异而中不异也三才万物不
能须臾者离此中也至于喜怒哀乐之未发
此中者在儒谓之精一又谓存神在老谓之
抱元又曰守一在释谓之禅定又曰寂观是
皆人心固有之中也以我固有之中合乎二
极本然之中则天地物我同乎一体物我既
卷二 第 8a 页 0734-190.png
同一元中寂故不见有起灭不见有流滞不
见有去来不见有偏𠋣若然者故可齐万物
一生死立于至中之中也
   坐忘说
坐者止动也忘者息念也非坐则不能止其
役非忘则不能息其思役不止则神不静思
不息则心不宁非止形息役静虑忘思不可
得而有此道也故古人立止观二法对治散
昏二病止者止其散即散归于定观者观其
昏即昏复于慧非定力不能止其散非返照
卷二 第 8b 页 0734-191.png
不能明其昏古之上士莫不由此而求之所
以颜回惰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
子棋隐几而坐丧乎吾我明道坐如泥塑人
许君曰静定栖神无生杂想广成子曰毋视
毋听抱神以静西王母曰无劳汝形毋摇汝
精灵山六载少室九年又有胁不至席身不
离座身心不动入乎大寂释门若此者甚众
不过止散而照昏也不假坐养圣胎何以克
成定慧大事明了任意逍遥事若未明不宜
废坐虽然冥顽兀坐又谓鬼窟黑山外静内
卷二 第 9a 页 0734-192.png
动名曰坐驰若此谓之坐忘又不可也
   降伏其心说
人心最老最险易于动摇瞬息之间遍历万
物其贪也犹虎狼鹰鹞其毒也犹蝮蝎蚖蛇
纵之则万骑奔风放之则群猴掷树其中物
也如戈矛剑剑戟其用谋也如罗网钩锥享千
钟利禄不以为足居九层楼阁不以为荣万
物皆可测其情惟人心不可得而测也今以
何者而降伏之必也先之以知足继之以毒
抑其纵敛其放散其戈戟去其网罛忘其富
卷二 第 9b 页 0734-193.png
贵一其驰散静其念虑割其恩怨喜怒哀乐
寝而不发颠倒梦想默而远离六欲不兴七
情不缪世间一切理事境界并不挂怀若月
停止水云散太虚无为自然如如不动若此
可为降伏也犹外敌之降于中国群臣之伏
太君然后安危保险弃甲揩兵六欲不生三
毒消灭此心天下之太平也
   仰山襌房座右铭
      慈悲(慈救众生 /悲于一切)
 
卷二 第 10a 页 0734-194.png
  戒(堤防众欲/禁欲百非)
                  (五阴廓落)
       布施(惠济贫穷/广施阴德) (五蕴皆空便为菩萨)
                  (一性圆明)
                 (佛道者心)
  (大图智镜)       (佛即是心即心定佛)   
                 (谅不由他)
     慧(反观自心/照彼昏昧)无贪(贪爱若灭/烦恼自无)
  
                (道不远人)
卷二 第 10b 页 0734-195.png
  (耳等真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之在我)

        精进(书夜孜孜识尘清静/善念不退六根清净即同如来)
                  (法身独露)
                    

   定(安心止散/静虑澄神)
   
                (日用中间)
            (知觉见闻无非妙用)
      忍辱(能忍其辱/福德日生)    (头头具足)
                (尘劳不碍)
            (塞则烦恼通则菩萨)
                (觉性现前)
即此身心为佛法休从外象推寻明之无古
亦无仐大圆平等智即是本来心戒定慧根
须决定贪嗔烦恼无侵六尘五蕴总邪阴若
人如是会大地变黄金惟此法门为最直明
心见性为先如来一大事因缘了明真的意
即便是金仙布施慈悲兼忍辱无贪精准常
卷二 第 11a 页 0734-196.png
然运情平等倘无偏此心如不昧腊月火中
莲知觉见闻皆妙用住行坐卧如如朝昏百
刻莫虚拘物情如不著此即是工夫无我无
人无住相真然委鉴玄虚圆明具足了无馀
竿头须进步午夜月轮孤
仰山丹房座左铭
                   (阴阳停合)
           (和而不流即是沐浴薰蒸四肢)
      鼻(调息渐香/魄守在肺)
                   (调理中合)
卷二 第 11b 页 0734-197.png
           (绵绵若存即是火候含光默默)
   气(知雄守雌/元气常存)
    
                   (都摄六根)
      眼(含光隐景五气朝元即是采药总归无念/魂守在肝)
       
                   
                     (负阴抱阳)
              (娘生之身即是丹炉尽在吾身)
 (玄牝之门/天在之根)(含真抱一/元神自居)(停思息虑/意守在脾)
              (日用之心即是金鼎烹鍊汞铅)
                     (不离方寸)
      耳(绝音止听/精存在肾)      ( 戢精气神)
          (三花结叶即是丹头融成一片)
   精(知白守黑/元精不散)
     
                   (十二时中)
           (时时不怠即是工夫心常如一)
卷二 第 12a 页 0734-198.png
   口(神守在心/薄味寡言)
          
              (毫发思念)
      (圆而无漏即是固济)
              (不扰灵台)
但把心为汞鼎便作铅炉汞铅二味结玄珠
一粒大明如黍米意马才奔汞失心猿微动
铅枯若能过住十三徒生死何干吾事魂魄
精神意识色身香味为徒都将一气贯玄珠
收入中华国土玄圃净夷精彻心田平治荒
卷二 第 12b 页 0734-199.png
芜大丹烦赫耀冰壶独露堂堂谁侣精乃生
神之本气为养命之根三般结就合乾坤斗
柄周天轮转子夜起从海角午初流下昆崙

金乌玉兔两停轮照见皆空五蕴
   真道不传
天下之术可传道不可传也术可说道不可
说也老君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本无文何言可说道本空寂何物可传必
须自得于心然后引师之说證我悟处言行
符合即师度我也师者华表也众人不由其
道非华表之咎师能印其是非不能同使之
得道也金刚经云若言如来度众生者即有
我人众生寿者相言众生之性本自圆成我
卷二 第 13a 页 0734-200.png
惟启悟之也使人明理自度若言我能度者
我即著世间之名相也老君亦曰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亦未曾言能度之近之学者趋奇
慕怪谓彼能出神此能通圣或见地狱或游
天堂或言神与之交或言鬼报之梦惑人以
祸福诈人以吉凶休粮为观夜行为之定饮
酒啖肉为之养精曲背垂头为之坐圜妄想
为之禅颠倒为之佛数气息为之命认识神
为之性至有祼形赤体服气采阴阳弄胞元
秽荒淫触邪僻言有不可问者为之秘密曲
卷二 第 13b 页 0734-201.png
躬稽首称为弟子不可胜言善知识不该奇
怪者见之不敬语之不爱指瑕斥庇喧传毁
谤悲夫世之宜假不宜真乎道有可传皆为
之术心有可取亦谓之妄不从自得而从外
求者非曰真道故曰术可传也
   人直畜说
人之生也其形必直畜之生也其形必横直
者肖天地之形为形也横者反天地之形为
形也肖天地为形者奉行天地之情性也反
天地为形者供奉人道之享用也羽毛鳞介
卷二 第 14a 页 0734-202.png
之属莫不为横其身焉横其身者横其性狼
虎鹰枭蚖蛇蛟𧊜天地间凶狞贪嗔之类是
也人则直首方足厚背宽腹佩服于道德串
带于仁义所以贵居万物之上也然直其身
直其道也故能以直用心以直治民以直事
君三才之中直者王也(三字中/直落也)孔子曰人之
生也直凡直其身心者人类也横其身心者
畜类也世之不横其身心者鲜矣
   接木说
花木之树极多其色不可眼其味不可曰者
卷二 第 14b 页 0734-203.png
皆为常木虽然亦有博接之道也当其芽糵
之始萌良工剪去其常梢博之以嘉梗周之
以草按固之以泥涂然后条风吹之膏泽润
之则新条发于旧梢之上向之酸涩者易为
甘美常木易为奇葩色可以眼味可以口众
人莫不悦其美而尝其实也由此观之谓人
性不可改者非也当其意之初萌能剪其恶
念易之以嘉谋护之以忍草固之以信土吹
之以和风沐之以智雨则善谋由是而生恶
念由是而止也向之邪佞者易为中正妄伪
卷二 第 15a 页 0734-204.png
者易为诚信开智慧花结真实果众人莫不
服其能嘉其志也谓性不可改恶不可回者
非人之徒欤余观接木遂得伐恶迁善之理
故作接木说耳
   三身同根图

         道分三身之用
         
         理合一真之元

卷二 第 15b 页 0734-205.png
   三身同根说
道生一一偶二名之曰乾三才由是而始也
古人设象必体乾元道有玉清上清太清佛
有法身报身化身释迦有文殊普贤弥陀有
观音势至此太极函三之义也三者乾元也
乾属金故道曰金丹金鼎金公佛曰金刚金
仙金相凡曰金者皆象乾也姑指一佛言之
诸理不言可喻也弥陀有观音衣白势至衣
青青东方之色也白西方之色也青属木表
慈仁教育众生之象也白属金表智慧觉悟
卷二 第 16a 页 0734-206.png
众生之象也佛处于中必空手而高下之表
德合天地而无为也二士各有所执表行化
之义也立必莲花表清净无染也指必执中
表执中有道也衣必红纯阳之象也相必金
坚刚之象也足必跣离尘之象也馀者不言
可知也夫道体空寂本无形色视之不见听
之不闻而佛与道以区区之相示人在理岂
不谬哉呜呼去圣逾远源流益别苟不以相
后世何以诏将来也此古人不得已而为之
诚哉睹假形而思古道亦启信之一端矣虽
卷二 第 16b 页 0734-207.png
然立象设教未免乎假而圣人之心未始不
同焉象外真体故未易言也合则万殊一本
散则一本万殊悟则一身兼三迷故三身不

   金刚经三心不可得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
得夫三心者用之于前为过去用之于今为
现在用之于后为未来又前念已灭为过去
今念方生为现在后念未发为未来此三世
之时有不同然一理之源无以异圣人之心
卷二 第 17a 页 0734-208.png
万古一定逾上古而不老在即今而不憎处
未来而不灭不为事物之所变不为今昔之
所迁用之以治天下教人遍育万物揆四时
虽发之于情形之于事未尝所取也视其始
寂然不动观之今廓矣无为觇之终邈哉罔
极化之于群生群生莫知其德用之于天下
天下不赏其功过去不取于名现在不取于
相未来不取于法故曰不可得也
   六对之图

卷二 第 17b 页 0734-209.png



   六对义
智慧对愚痴者悟则愚痴成智慧迷则智慧
成愚痴佛性对众生者迷则佛性成众生悟
则众生成佛性烦恼对菩提者悟则烦恼成
菩提迷则菩提成烦恼喜乐对嗔怒者悟则
嗔怒成喜乐迷则喜乐成嗔怒利欲对仁义
者悟则利欲成仁义迷则仁义成利欲虚妄
卷二 第 18a 页 0734-210.png
对真实者悟则虚妄成真实迷则真实成虚
妄已上诸对之义往还为体用互换成始终
至圣至诚至顽至愚莫不同具是六者之对
也犹水之与汤本同而用二汤冷复水水热
复汤两者相入无能分别独冷热有不同矣
今夫汤即水为之犹愚痴即智慧之有也今
夫水即汤为之犹佛性即众生之有也汤之
不离乎水水之不离乎汤犹六者之不离乎
对也故愚痴生则灭智慧众生迷则灭佛性
虚妄生则灭真实嗔怒生则灭喜乐烦恼生
卷二 第 18b 页 0734-211.png
则灭菩提利欲生则灭仁义如汤生则灭水
性水生则灭汤性也虽互为生灭而本未始
不同焉嗔怒喜乐非有两种性也非嗔怒去
喜乐复生也两者直是一条道理譬如一条
棒一头是嗔怒一头是喜乐由人手拈来拈
去使也犹水热便是汤汤冷复成水如上六
对义同是如此若离众生求佛性离愚痴求
智慧离烦恼求菩提元有是处
   或问金丹性命类
或问丹经譬喻千篇万论弟子初真不能穷
卷二 第 19a 页 0734-212.png
究直截处乞一言答云五气不谬五情不思
五味不贪不欲不染六根清净方寸澄彻便
是真丹此法第一直截矣
问真丹烹鍊其法云何答曰彻世事静打坐
青龙降白虎伏朱雀灭玄武死勾陈守五兵
不试八表平安丹法如此
问如此人人见成也答云虽然如是亦要到
得这般田地可谓现成未默斯要又不可言
现成也
问铅真铅汞真汞水真水火真火为是有贤
卷二 第 19b 页 0734-213.png
之物为是万言譬喻答云夫道不从外求外
求非为大道言真铅汞者乃天地之根元也
真水火者乃阴阳之本祖也汞铅在人为性
命水火在人精神非世间有贤之物也古人
不欲直泄故万言于物使人远取近求以象
外阴阳合身中之神气也除本命元神外其
馀鼎器药物龙虎龟蛇及世间有象者无非
譬喻
问世传置坛靖立炉鼎法象阴阳煅鍊世药
丹成服之长生上升果有是否答云还丹以
卷二 第 20a 页 0734-214.png
身为炉心为鼎以无念为方集虚为药鍊之
以神火济之以性水混合于片时之间便得
服食之妙久久如此克定成仙夫鍊世凡药
损财耗力上世帝王英杰多为方士诳惑万
万无一成就
问名山洞府丹药炉灶尚有存者然则古人
皆非乎答云至人置炉立鼎外鍊凡药内鍊
心丹法昼夜时刻行文武抽添假外炉火之
功制内心情之动内心不怠外火无差内心
若懈外功已失外守炉鼎内运坎离内丹者
卷二 第 20b 页 0734-215.png
就外药亦成服之岂不飞升也今人知鍊外
药不明内丹六根不清三毒不灭定慧不生
妄想不除坎离不交汞铅不结虽有外药仙
道未梦见哉
问既知药物须明火候请问药物如何结火
候如何用答云精气神交感心意识不动为
之结丹坎离默运十二时中无杂思想是为
火候如时刻不著工夫则火候差失如时刻
精神耗动则大药无功或知药不知火候徒
无益耳
卷二 第 21a 页 0734-216.png
问修鍊之时须依节候合卦气按时刻否答
云真火无候大药无方古人立节候卦气者
不过使人明彼阴阳识彼象数验彼时刻然
后则而行之使此精此气此神此心合乎天
机应乎卦象不相背戾也如天道时刻差失
则阴阳错谬风雨失节如人心时刻妄动则
火候差失丹道不成要时时刻刻与造化同
功五行合度所以立卦象时刻为人心之准
的也
问文武抽添进退火符可得闻乎答云火符
卷二 第 21b 页 0734-217.png
至妙千圣不传今略而言之不过调和金火
也金即铅火即汞铅即气汞即神神即性气
即命性命融会金火和光丹道成矣火太武
则燥太文则滥要之不燥于武不滥于文后
则抽之前则添之首则进之尾则退之使之
绵绵若存温温得中譬理琴也弦紧则绝弦
缓不鸣不紧不缓应指而声火候莫不若此
问十月成胎后还更进火否答云譬之金矿
一鍊成金不再入矿坚明精粹不变其性谓
之金刚不坏身也到此之时大安大歇虽不
卷二 第 22a 页 0734-218.png
进火亦不退火含光默默绵绵若存用之不
勤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问圣胎圆成便是了当否答云十月胎圆即
是打成一片如要了当打破一片升入无形
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问伯阳参同契龙虎古经准易而作文古意
密莫究归旨外此别简易之道否答云神仙
恐世人得之容易失之亦易故借易象以明
之谓人肖天地为形易准天地之道能明彼
易则天地之道在吾心矣甚简易者性命也
卷二 第 22b 页 0734-219.png
性者太极之真无命者无极之妙有儒之五
车释之三藏丹书百千莫能越此
问除性命外更有玄旨否答云心也心者神
之府精之君气之帅也心止则神止心一则
精一心定则气定心动则百虑皆生心静则
万缘俱息大则两仪充塞敛则四象调和攒
簇五行会同八卦融会铅汞水火归安精神
魂魄成仙作佛为师为儒莫不由心所以造

问金丹之道性命二者何先答云从性宗入
卷二 第 23a 页 0734-220.png
者性为主命为应从命宗入者命为主性为
应性不可无命无命谓之乾慧命不可无性
无性谓之枯阳此两者同出而异别不可执
乎一也
问人以形气精神性命为本未审始终极于
何地也答云太极混而为气气之一者曰精
精之妙者曰神神之妙者曰性气降于人是
为命在人则气为形主气足则精足精足则
神明神明则性极性始也命终也极于斯矣
问但能抱元守一其馀卦象阴阳特譬喻也
卷二 第 23b 页 0734-221.png
何待穷奇徒烦于心耳答云神仙之道非劣
识者之所能也明不到太极之始天地之根
识不到卦象气数坎离铅汞等事非通理之
士也若但抱元不变守一不通朦然不知道
之所在岂为玄妙也哉神仙之道非固执者
之所能成非不学者之所能至耳
问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玄牝非形质之物
乎答云玄牝即先天道之祖也三才万物由
此生也众理万法由此归也在物为性命在
药曰铅汞在人曰精神在卦曰坎离在易曰
卷二 第 24a 页 0734-222.png
太极在释曰本来在道曰玄关一窍玄功妙
理非言可尽人能得之可与天地齐年也非
有形质之属耳
问烹鍊服饵既不可恃孰为可恃者答云铅
自已铅汞自已汞精自已精神自已神鼎器
自已药物自已龙虎自已坎离应系譬喻并
作自己受用始与大丹相应始弃家中珍宝
寻世上丹砂犹蒸砂作饭握叶为金徒费精
神也
问平叔曰休妻谩遣阴阳隔绝粒徒教肠胃
卷二 第 24b 页 0734-223.png
空然则金丹固不必碍妻室饮茹名利乎答
云神仙以世人但言休妻绝粒便是大道更
不寻求自己本命元神也若能在俗而无俗
居尘不染尘固不待忘恩弃义绝粒休妻卓
然矫异而后为道也若执认古人诗句以不
碍妻室饮茹名利而学仙者又地狱中人也
问古人必遇人而后成道亦有不遇而成者
乎答云未悟必须遇人悟后即自为心师也
庄子曰使道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子孙大
槩用自心自悟若外求于人徒无益耳
卷二 第 25a 页 0734-224.png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二





卷二 第 25b 页 0735-0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