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230626a 页
卷二 第 1a 页 0725-086.png
玄珠录卷下别八
    洪元王玄览法师口诀
诸法未出时非道亦非俗诸法若出时是道
亦是俗其法若出时无一物而不出诸法尽
相违其法若不出无一物而出亦是尽相违
若出世起相因而生诸法若没世起相违而
灭诸法出时不言生入时不言死未生之时
若也空复将何物出已破之后若也灭复将
何物归眼色共生见其见在何边见时是化
生不见是化灭其中众生命其相亦如是不
卷二 第 1b 页 0725-087.png
从二相来不从无相来若从二相来二相生
二见云何止一见若从无相来无相则无见
云何复有见如此之见体见故不可无无由
不可有求之不可得其相复宛尔(入观/入存)将眼
以接色将身以接识在内而生心在外而生
见心见得相连心见不相是人心之与道连
是亦如之
说法因心而用口听者耳闻而意取意归道
耳归声说亦从道来言亦为彼尘对观四事
共出一化化之生灭有无何寄虽复无寄不
卷二 第 2a 页 0725-088.png
可无化(详之)
常道本不可可道则无常不可生天地可道
生万物有生则有死是故可道称无常无常
生其形常法生其实常有无常形常有有常
实此道有可是滥道此神有可是滥神自是
滥神滥道是无常非是道实神实是无常若
也生物形因形生滥神所以约形生神名则
是滥欲滥无欲若能自了于真常滥则同不
滥生亦同不生不生则不可所以得清净之
法则不可可法则无清净心能照妙则是无
卷二 第 2b 页 0725-089.png
欲之妙门因滥玄入重玄此是众妙之门妙
门则生无生但是滥生实无生也其道只是
滥可实无可也行者观而思之存而守之则
解脱得此是滥脱实无脱也无可既无可谁
知此无可净心知无可无可常清净净故常
无知得此净无知则是无知净是名净心知
如镜照色镜虽受不失本清此清虽滥实无
生死将言以说物物一言不一其物被言说
言多物不多若许如是者言应不说物言实
说物所说若依物云何得言多未审言与物
卷二 第 3a 页 0725-090.png
何者是为妄物与言互妄物与言互真观言
如言法观物如物形此是言物一时真若也
约物以观言约言以观物此是言物一时妄
则知言物体非真亦非妄是真亦是妄我若
去肴乱何曾有真妄既得真妄寂则入于环
中在中不见边以是中亦遣所以旷然无怀
乘之以游
以言言物言与物彼而物非言言与物对虽
彼常异虽对常因对之与彼言常非物故言
不滥物物不滥言其中真理非言非物
卷二 第 3b 页 0725-091.png
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是故十方知并在
一识内其识若也出身中复无识其识若不
出十方复无知
十方照我体我体即是畸畸在十方中还在
天地内一切色见法俱在十方中我得十方
身法身无不遍
一切待十方十方并同一十方所有法一识
一心知将此十方知还在一识内明是一中
多亦是多中一
物无本住法合则生生无本常法散则灭实
卷二 第 4a 页 0725-092.png
性本真无生无灭即生灭为可道本实为真
常二物共循环始终之间无馀道道在始终
与始终为变通故道不得常始终不得断(名/为)
(入/等)道常顺生死而非是生死空常顺明闇而
非是明闇明闇之外无别虚空虚空之外无
别明闇此二不曾是不曾非不一不异而常
是非一异(入等)
知是一心境是二心心之与境共成一知明
此一知非心非境而不离心境其性于知于
心境自然解脱非有非无此法不曾二以是
卷二 第 4b 页 0725-093.png
一知故此法不曾一以因心境故心之与境
常以心为主以法因人故所以是因缘无人
无所因所以是自然
若争是者即落妄河若悟此者即入真海受
争之物不觉不知只是争者云受争非是受
争之者云受争
若因有始名无有即在无内有若在无内有
即自妨无其无无由名有若在无外有即无
由名若无由得名有无由亦名无有无一时
俱有既相违同处则不可
卷二 第 5a 页 0725-094.png
空中无有物无物无有见空中既无物无物
无无见云何苦破见欲言于不见有即一时
有有见有无见无则一时无无有有见有无
见见能觉知为之有灭然无既为之空无境
则无知为非有有境则起念为非无欲脩之
者莫令心住有莫令心住空莫令心离有莫
令心离空莫令心住四莫令心住一莫令心
不住莫令住无心于中无抑制任之取自在
是则为正行
随言起见者将恬以养知随体灭见者将知
卷二 第 5b 页 0725-095.png
以养恬无体则无言知寂恬亦寂忘有言则
有体恬起知亦超(存)即起于寂寂超于起此
法不得二无二无寂起此法不得一守之令
不出不入不合不散
将眼对色则生一见未审此见当属何方若
在色方不假于眼若在眼方何假于色若在
两方则成二见而见实非二若见是一色眼
则不用未审此见因何而生(此乃/接物)入等观之
是名循环循环则无穷尽
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静见物静其物
卷二 第 6a 页 0725-096.png
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
无动静亦不有
诸法二相自性离故带空名为法带有名为

勿举心向有勿举心向无勿举心向有无勿
举心向无有
冲虚遍物不盈于物物得道遍而不盈于道
道物相依成一虚一实
天地法道于万物以等行圣人法天地百姓
亦然等行中有遭伤者不回行制之有功利
卷二 第 6b 页 0725-097.png
者亦然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空虚正行
无竭
谷神不死谷神上下二养存存者坐忘养存
者随形养形养将形仙坐忘养舍形入真(存/者)
(如木生火存存/者如土生火)亦有脩子至母者亦有脩母
者亦有直脩子不至母者脩子不至母者神
仙脩子至母者直脩母者解形至道也天地
不自生待万物合而乃成故天地者万物之
总名人者六根之总名车者众木之总名总
物不曾无故能长久是故天地先万物而后
卷二 第 7a 页 0725-098.png
其身人则先六根而后其身车则先众木而
后其身故其名既成但言其总不言其物但
言其果不言杂缘故为杂缘先大身成为无

上善若水水性谦柔不与物争行者之用处
物无违于中万施详之以遇遇皆善也智莫
过实财莫过足行莫过力则能互相优养各
得其全若过则费而且伤大者伤命小者成
灾良为违天背道法所不容适足则已用天
之德
卷二 第 7b 页 0725-099.png
视之不见名曰夷视之是量内不见是量外
此量内以视明不视将量外赎量内将不视
以明视视亦成不视量内不可见只使其色
见量外不可见只使其理见量内有色故将
色为理眼量外有理故将理为色眼又视之
为色法不视为理法可视为量内不见为量
外故将量内色以明量外理复以量内理以
明量外色量内之理既依色量外之理亦依
色不见之理既无穷有视之色亦无极故约
色有内外所以有高下约理无高下是故名
卷二 第 8a 页 0725-100.png
曰夷
止见定中无边际不见慧中无边际止见定
中有边际不见慧中有边际只为一有一无
故所以定慧相容入此则寻名名不尽寻色
色无穷定为名本慧为定元若将定以当世
可与不可俱在其中若将慧以当世定与不
定俱在其中
譬身同木树譬心同虚空树边譬生死空边
譬有无生若木树死若槁枝有即感通无常
寂灭众生与道能疏能密泥土能疏不能密
卷二 第 8b 页 0725-101.png
玉白能密不能疏身与道识是疏义道与识
空是密义玉白一物二名土水二物二名人
是身识总泥是水土总
法体本来体自空旷空旷无有无见空者见
色不住眼对境不摇心
外心寂寂无间内心尽尽无间有心有垢无
心无垢行者增降随分受證
出则遍诸法入则一毫无
持一空符以印诸有有来随应有去随亡有
若不来还归空净空中有分别有分别亦空
卷二 第 9a 页 0725-102.png
空中无分别无分别亦空
无能消有有能消无有无虽相对会以无为
本明闇虽相对会以闇为本
见无所见既无所见有何见见有色即有住
无色有何住
出则有二入则无一无入无出则为实相
有为有四是有四非动无为无四是无四非
寂虚空有二是有二非虚空无二是无二非
起唯法起虚空有四灭唯法灭虚空无一
恬淡是虚心思道是本真归志心不移变守
卷二 第 9b 页 0725-103.png
一心不动散
无今无古无出无入无前无后无内无外无
有无空平等是名太定开是名天光遍著太
定名为燋种遍著世界名为乾慧存言无甘
露忘言无照心忘言为太定起言为天光今
古时不同同在一念中则是前后不异事今
身与前身同是一法体空见与有见并在一
心中此心若也无空有诸见当何在一切诸
心数其义亦如是是故心生诸法生心灭诸
法灭若得无心定无生亦无灭
卷二 第 10a 页 0725-104.png
持法诸边是正用平等简法是谕释为四句
义物体本无名而人彊立名立名将作有其
物便为有此有是人名非是物自名深观彼
物体实地本无名何者将言以言物物处本
无言其物被人言言处复无物
有法无法(相因/而生)有无法(和合/而成)非有法非无法
(反之/而名)非有无法反合而名
正性处之实无所有(内外俱空/而法非无)无时无有有
无法从何名有时无无有有法从何生二法
不同处云何和合成若有有无法可许非有
卷二 第 10b 页 0725-105.png
非无成有无既也破非有非无破二法既也
破云何和合名出诸名相而入真空真空亦
空而非无也
空法不空不空法不空有法不有不有法不
有空法豁尔不可言其空若言空者还成有
相不空而有有则有碍
合法不合不合法不合合法常为一一法未
曾合不合法常二二法岂名合
从一至二相因生至二一灭相因灭
一物生法者不假和合成多物生法者其法
卷二 第 11a 页 0725-106.png
应多成
言空之时若有有有不名空言空之时若无
有有无空亦无云何得名空言有亦如此有
无是相因有有则有无(有分/别空)有无是相违无
时无有有有无无亦无(无分/别空)前后是相随前
言有分别后说无分别在无分别时有分别
已谢是则前谢后亦谢(真实/空)有无相因生有
有无亦有无有有亦有此名横相因各于有
无中是有是非有是无是非无此是坚相因
已上三法为三事三事有分别离此三事即
卷二 第 11b 页 0725-107.png
是空空即无分别
开化说诸法借四相待相因以生之导之以
归真借四相违相因以灭之
先观思覼缕等是后存守无处等是
有异世间有不随世有灭空异世间空异空
能感应
为其有视故不离于世间以其不见故不在
于世间
有视有不见所以不得一即视是不见所以
不得二为我不是一亦乃不是二为不一二
卷二 第 12a 页 0725-108.png
故所以得称夷有一复有二一二有多少多
少有高下所以不为夷我若常住夷复失于
高下我若住高下复乃失于夷若得真道之
正性不住高下不住夷
心有十方分而无十方悟若有十方悟自是
于天尊
即有始有无此是前后之有无即有是于无
此是同时之有无
心不缘根天无氛秽根不著境地无祅尘心
不住内谓之冥身不住外谓之慧
卷二 第 12b 页 0725-109.png
色非是色假名为色明知色既非空亦得名
空无名彊作名名色亦名空若也不假名无
名无色空亦无无色空若住无色空是中还
有受无名彊作名是法还有受有名彊无名
是法亦有受有受有生灭故法无受者想行
识亦复如是
色心非一故所以心观色色心非二故实无
能所观无观即是观观即是无观定即乱乱
即定不一不异
心解脱即无心无心则无知谁当知脱者心
卷二 第 13a 页 0725-110.png
心知法法处无心法被心知心处无法二除
既无增减故知无观无法无法则心不生知
无心则诸妄不起一切各定无复相须而因
待者故前念灭则后念不生前念不灭亦后
念不生念既不生则无有念无念则无心无
识亦无有迷者觉者是故行人当须识心
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
无起灭
因空以立义此是即空有因有以立义此是
即有空
卷二 第 13b 页 0725-111.png
得一以生物生竟不得一虽复不得一常在
于一中
元来有于眼欲将观于色眼中既有色还不
目见眼
心常知不常眼常见不常云何两常中而生
两不常此二为当一为当异答不一亦不异
既不一异亦不常断四可为生死不可为正
常眼色合共生见眼色离共生灭生是化生
灭是幻灭既云生灭如何證真不尔但是显
非是生但是隐不是灭以不生灭故所以得
卷二 第 14a 页 0725-112.png
證真入等若也作幻见真之与幻俱成幻若
也作真见化之与真俱是真诸法实相中无
幻亦无真
道物一时生物生始见道将见见道物道物
逐见生元来无有见道物何尝生
诸法先来有不应因见生诸法先来无不因
舍见灭
出则有二入则无一出则有二亦有亦无入
则无一非有非无非有则无有非无则无无
有无二俱无云何得有一
卷二 第 14b 页 0725-113.png
将言言法体取体不取言但取法体真不取
多言妄
但取其会归不必一一曲相生说一法亦是
假二法亦是假乃至十方无量法并悉是于
假假中求真亦不得假外求真亦不得乃至
十方无量法并悉求真无有真明知一切假
即是一切真若也起言者言假复言真若也
不起言无真亦无假
共时亦不动不共亦不寂动寂无二相亦复
非是一一本无我合业为我我本无心合生
卷二 第 15a 页 0725-114.png
为心心本无知合境为知合时既无外入有
者并悉是空空则无我无生无心无识既无
所有谁当受生灭者哉
无色界色尽故为空生空中精灵名为识识
体是空名为定定即非心名为想本圣人非
此四而归一切物而无所归何者不合则无
我是故离于宅因合知有我所以名为归我
虽归物而不将物归是故其物有生灭而我
不生灭其我是真常而物非真常
观思同是存守觉了同空一切所有法不过
卷二 第 15b 页 0725-115.png
见与知若于见知外更无有馀法既有见知
知见何法只将我知知我见还将我见见我
知法若有所属有所而不属法若无所属无
所而不属
外舍身妄似冥眠内忘心法如先死
若住在色中无空而可对若住于空中无色
而可对既住而无对无由辄唤空无由辄唤
色若许辄唤者唤空亦唤色若也不许唤无
空亦无色
显与生同隐与灭同
卷二 第 16a 页 0725-116.png
无生者有有不常断是身义无无不常断是
心义有无不常断是身心义皆先有因非无
因而得有
诸法无自性随离合变为相为性观相性中
无主无我无受生死者虽无主我而常为相
性将金以作钏将金以作铃金无自性故作
钏复作铃钏铃无自性作花复作像花像无
自性不作复还金虽言还不还所在不离金
何曾得有还钏铃相异故所以有生死所在
不离金故得为真常
卷二 第 16b 页 0725-117.png
土中无正性能生无量器已成于器讫器更
不能器土中之本性能生一切器器器虽不
同性皆不异土空中无正性能生无量识已
生于识讫识竟更不识空中之本性能生一
切识识识皆不同不同不异空愚中愚相空
智中智相空二空相既同无愚亦无智愚中
有愚空智中有智空二空不同名名异体亦
异胜劣亦尔当在于愚时见有智可得既也
得于智其愚又已谢愚亦既已谢其智非为
智何以故相因而得名因谢异亦谢亦无有
卷二 第 17a 页 0725-118.png
愚智未生之时若也空复将何物出已破之
后若也灭复将何物归
一物不自住总物得常住总物常无常一物
不独常
将人以磨镜镜明非人明因经得悟道人悟
非经悟体用不相是何者体非用用非体谛
而观之动体将作用其用会是体息用以归
体其体会是用存之有四忘之无一
了知无知同无知如此无知与未了无知同
相若同有识处随识而起名识多名亦多识
卷二 第 17b 页 0725-119.png
少名亦少若也无有识无相亦无名亦无于
无名道其非是门此方因见得若道真是门
他方复不唤如此之异唤未知欲何依答言
一时依又云若言一时依其道即有二其道
若有二乃有于三者此则为无穷此法若无
穷此法是生灭生灭则非道所以此二不可
依随方起见其方既多其名亦多谛观其体
而实不多若言不多应常是一若常是一不
遍诸方之名答云此法非一多而能应一多
各由起见故而体常不住一物亦非不住物
卷二 第 18a 页 0725-120.png
各由见者而见多一性体解脱故非多一
见若属于眼无色处能见见若属于色无眼
处应见见若属色复属眼合时应当有二见
若也见时无二者明知眼色不能见若即于
二者应当有二见若舍于二者应当无一见
云何复一见一见色之时始名眼有知之时
始名心若使无知无色时不名于心眼
瞋喜无自性回缘即乃生生法无自性舍遇
即复灭是故瞋喜如幻化能了幻化空瞋喜
自然息又问瞋喜在身内瞋喜在身外瞋喜
卷二 第 18b 页 0725-121.png
若在内此身常瞋喜瞋喜若在外元来不关
身云何得瞋喜非外非内发生于冥非冥非
内外发生于遇缘非缘不离缘瞋喜如幻化
虽化未尝不瞋喜如此瞋喜与天地共共即
为大身此并是意生身意想如幻化即是性
生身其性如虚空即是无生身无则无生身
无身则是无瞋喜此则无物亦无道而有幻
化等是名为自然自然而然不知所以然
一法无自性复因内外有有复无自性因一
因内外因又无自性非一非内外化生幻灭
卷二 第 19a 页 0725-122.png
自然而尔
人心之正性能应一切法能生一切知能运
一切用而本性无增减谕如对境有喜怒正
性应之生喜怒对境有去来正性无去来若
无有正性怒性则不生怒虽因正生然怒非
是正以怒非正故怒灭正不灭以正不灭故
所以复至喜若无于正性其喜则不生喜虽
因正生然喜非是正以喜非正故喜灭正不
灭若云怒独灭于前喜独生于后者喜怒则
两心前后不相知云何在喜时而复能念怒
卷二 第 19b 页 0725-123.png
以能念怒故喜怒同一性故喜时即是怒灭
怒灭即是喜生动时即是寂寂时即是动动
即是神力不共法正性之变通
心中无喜怒境中无喜怒心境相对时于中
生喜怒二处既各无和合若为生当其妄生
时二处不生增二处既不增和合云何生于
中有生者此生如梦幻化生而幻灭二生各
不知不知而有生此生是阿谁若离此等法
无圣亦无凡此等法既幻凡圣亦如幻幻法
不曾断所以是不空不曾不是幻所以是不
卷二 第 20a 页 0725-124.png
有先相因生诸法次相违灭诸法后泯二相
入真空相因以为言因无而有有有有无亦
有无有有亦有相违以为言有时无有无无
时无有有就无以为言一无二亦无何故得
有时就有以为言一有二亦有何故得相违
举过以明见独住二时以相违举见以明来
所以违时一灭二亦灭
烦恼空故不可得至道空故不可得二相俱
是空空相无分别
以其迷见故即为烦恼以其悟见故即为至
卷二 第 20b 页 0725-125.png
道烦恼不可得还是烦恼空至道不可得还
是至道空二空不同名名异体亦异优劣亦
尔又言对二有二故所以言其异若合二以
为一其一非道一亦非烦恼一
真妄二事四言说之以显于真性四言即是
妄法性即是真因言以显性此性从言生即
言非正性离言无正性此性非是言此性不
离言即妄亦非真离妄亦无真由妄得真故
此真不离妄真妄是同时真妄既同时凡时
即是圣何假更脩习真妄若不同其真在妄
卷二 第 21a 页 0725-126.png
外若许在妄外脩凡不成圣何假更脩习为
起二见故言真复言妄于法实性中不有真
妄故不可言同时不可言异时同异既不可
是名出诸边于中非无法虽然有于法有法
非诸边是故得解脱
道体如镜明不间色亦不执色其色变改去
来而镜体不动
众生随起知见而生心随造善恶而成业不
造则业灭不知见则心亡心亡则后念不生
业灭则因亡果尽
卷二 第 21b 页 0725-127.png
玄珠录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