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首
卷首 第 1a 页 0704-166.png
三论元旨序
夫一悟所通乃无幽而不照一迷所执亦无
往而不愚是知附赘悬疣则形之病焉妄想
烦恼则心之病焉形病除而形骸泰矣心病
泯而正性明矣除形病者必假于良医泯心
病者必资于妙教自然之理犹乎炉锤而成
生也有涯须运庖丁之力禀明师而作范禀
范随枢凭至典而为筌忘筌睹奥市廛黑暗
则丧本而乖真灵府清虚亦神全而气妙神
全乃长生之本气妙为不死之源同乎大通
卷首 第 1b 页 0704-167.png
莫不因修而达矣予久依山水远托幽栖以
不替之心契无为之性恬乎林野玄意常盈
聊举一隅以为三论虽文纯若鄙而理也可
凭庶学者无疑修之有證死生大患孰不伤
哉普劝将来共观其妙尔





卷首 第 2a 页 0704-168.png
三论元旨
   道宗章第一
夫道之宗也幽微奥妙理之极也灵运潜通
体而一焉应乎万矣夫称无为无上无极无
穷道性真性理性玄性虚无自然虚通解脱
至精至妙至圣至真清静清虚非生非灭者
此之多应于理无差悉是大道至人灵宗之
号悟则通圣迷则滞凡迷悟有乖至真何朱
玄寂非远达妄则真苍生滞有色之迷圣人
说无为以破众滞指空无之境演微妙之源
卷首 第 2b 页 0704-169.png
了此空色无执滞之妨则真常之性见矣故
本际经云谓执性故因缘方便说诸法假说
执假故因缘方便说诸法空洞达真性真性
通流亦何空假之能碍矣然而未悟须息纷
尘至精非色想所观至奥岂浮情能测若不
澄虚涤想无以全真纵广学多端无虚寂之
照终不悟也然见形而不返神者迷之甚也
不达神源而称至性者理未然也夫说无遣
有说有遣无说是遣非说非遣是此皆是遣
滞之言非至道之妙或迷神而滞网或役智
卷首 第 3a 页 0704-170.png
以疲神或滞有而增尘或随空而断见或寻
迹而丧本或滞寂而乖真或耽文好辩而溺
浇华或小慧微通自为真实究极修行未悟
而疑悔生焉或不修不信乃沉于永劫此之
难也有隔真源若不通行或非至妙通行之
要寄在虚妄虚而通之真宗道也神心也性
理也即道理也
   虚妄章第二三篇
夫至妙真微希夷窈邈可以冥心潜会非乎
声色可求悟之者灵镜朗然则神融道矣所
卷首 第 3b 页 0704-171.png
以通幽契奥澄虚涤想而能明真明而且真
不死不生之要也故本际经云譬如积夜暗
室一念灯明诸暗皆尽犹彼妄心普涤神智
流通正见圆明亦复如是然以久流欲海妄
念增浮种种多端如何卒息也故圣人言守
一千徒迷一万惑是以凝照迷一万惑毕竟
自消万惑既消一而亦泯以至无知无一也
境声色都冥心至此地乃虚妄致也则嚣尘
普涤寂尔无为诸网消融自然焕悟然因澄
而静因静而忘因忘而后能明因明而后能
卷首 第 4a 页 0704-172.png
达从微至著了悟成真犹霁云收睹太阳之
景澄虚契妙理亦如然当忘之时不知其所
以忘泯然而故也未忘未明之前所知所见
悉是忘知忘见未达故也已忘以明了悟之
际所知所见悉是真知真见然真见无所不
见虽见而无心妙达神识智性一相流通则
曰真常之道悟一也忘一也守一也乃曰真

夫乱心多故方今守一然所修之者须要旨
归契理则至妙可通失所则劳而徼矣虚妄
卷首 第 4b 页 0704-173.png
之法安然而坐都遣外景内静观心澄彼纷
葩归乎寂泊若心想刚躁浮游摄而不住者
即须放心远观四极之境先观东方无极世
界回入空冥之际窈眇之中南西北方亦如
是矣令心想想极方始收归亦须从顶至足
观身虚假尽是无常如斯内外观之自然调
伏融而照一便亦安然如于一中觉有差起
动念之心即须澄灭随动随灭至于无动无
灭境无取舍虚寂一然如澄差心不灭亦可
心依气息同融而观亦可怡神而已精照一
卷首 第 5a 页 0704-174.png
源理须虚融得所调畅和柔若捉心太急急
则伤心放心太宽宽则失理所言放心于四
极之境为刚躁浮游故也此乃暂为而已为
境可忘方便之门要乎住一神气二观况亦
如然夫于放心之时勿令心断泯心之际勿
觉心著若以当坐之界纵见一切光明圣贤
乖异妖祥皆不可取取则失心常须凝照内
澄久而妙也此乃非唯于坐行之际安心寂
泊于理亦然自此已上摄心归一则是摄心
凝观初心之所修自此已下灰心忘一则是
卷首 第 5b 页 0704-175.png
忘心遗观次心之所学也夫因摄万此亦未
真假摄一而为筌忘筌而能泯矣泯一之法
灭所见一之心若见于一即须澄灭随见随
灭至无见无灭则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境智
两忘泯然不知其所以此谓内外都遣忘一
者也夫忘一者心谓照心都绝烦恼洗然犹
彼清泉而涤秽器器中既净方堪善用心澄
普释方可致真故经云常无欲以观其妙然
妙既妙矣忘亦真矣所谓都忘内外然后超
然俱得者也妙斯之悟则无知而能真知忘
卷首 第 6a 页 0704-176.png
一而达真一矣非唯于一抑亦一切统然是
知一为万之所宗万为一之所用也不一之
一得之真一真一之源本无假杂非今非古
何灭何生故太上经云寂寥独立不改周行
不殆此之谓也妙达此源竟无差舛心等于
道道能于心即道是心即心是道心之与道
一性而然无然无不然故妙矣在有不滞于
有而不乖于无在无不滞于无而不乖于有
无所不在无所不通融神去会真常之性契
矣所谓通心达观极乎无极者矣众生沉沦
卷首 第 6b 页 0704-177.png
苦海莫不因心而然灭妄归真白然之源妙
矣一者生氤氲也氤氲生于两半
夫摄心住一名为安定灰心忘一名为灭定
悟心真一名为泰定身腾羽化名曰仙人形
等真神名曰真人体同于性名曰圣人心镜
明慧名曰悟仙之人心达真神名曰悟真之
人心合真性名曰悟圣之人然三定四等之
心能阶至道四等心者为粗细微妙也是以
澄修之人极粗而至细极细而至微极微而
至妙极妙而道矣然愚痴狂躁谓之粗清柔
卷首 第 7a 页 0704-178.png
纯素谓之细神融虚寂谓之微至奥真源谓
之妙澄心内照观想皆空粗惑普消谓之达
粗细妄尽灭谓之达细晓了神微谓之达微
悟道妙通谓之达妙又夫结气色身谓之粗
游气通息谓之细神智鉴用谓之微正性真
常谓之妙修为纳养夭损普消谓之达粗和
气流通谓之达细形神同等谓之达微形性
泯然谓之达妙是知色身为粗游气为细神
智皆微正性常妙夫妙者何为哉对粗而说
故也众生滞粗所以令修于妙其于道也奚
卷首 第 7b 页 0704-179.png
妙之乎于道以为言则无妙无不妙对物以
为言则有妙有不妙于道以为言则无修无
不修对物以为言则有修有不修矣以因神
达性不神而神因粗弃妙非妙而妙然灰心
灭智而坐虚妄者寂灭法也融神育气而坐
兼忘者长生法也生而后灭者谓之寂灭灭
而后生谓之真生能达灭后之生则泯真空
妙有矣然迷而三界是三清事则易知理难
达者也夫不为空有可欲之所乱常融心湛
然之地者其至人蕴奥之心乎然所猿猱□
卷首 第 8a 页 0704-180.png
狩不可卒而禁制者其犹众生狂愚乎夫息
乱以静守静以常动而能澄静而能照则缘
智缘性而虚妄真智真性而晓了者此乃至
悟之士也夫安其和寡其欲守其朴无听之
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无听之以气而付之以性于事全而能忘于
理忘而能全者此则兼通之士也夫寻文视
听而知于性者假矣澄虚内照而合于性者
真焉能遗假而通真则假亦真矣
   真源章第三五篇
卷首 第 8b 页 0704-181.png
夫道以虚通育物遍备群方真源则神应灵
微气运乃随方成器然有形之类皆资气以
生焉有识之知悉禀神而谓矣夫神者性之
用识者神之用夫元气者性之用阴阳气者
元气之用色相阴阳气之用矣故太上经云
道冲而用之南华经云精神生于道此之谓
也坦然备一切之际谓之性独然遍一身之
际谓之神夫身者神识之所器心者神识之
所都故西升经云身者神之舍识亦因神而
生夫神之于识犹日之于光光因日而生光
卷首 第 9a 页 0704-182.png
非日体识因神而起而识非神真神于身内
能识于外性普湛然动不乖寂以神望性则
性妙而神粗以神望身则身粗而神妙然性
神识之由本同而用异悟则通神合性迷则
滞识乖神夫滞识乖神者随气运而沦死生
通神合性者妙然而能常白在是以有性之
物谓神感气而成形故形识双备矣无情之
类禀气而已不禀于神故有形而无识是知
神能为物之识不能为物之形气能为物之
形不能为物之识则性神有灵气相无识者
卷首 第 9b 页 0704-183.png
也然禀阴阳五行之气者乃更盛衰至于正
性真源常无盈竭夫质生之物气散而为死
气聚而为生然气有聚散之差神无生灭之
别是知用神而能运气因气亦能资神聚则
同成散而各运夫荤膻秽味能资阴阳之浊
气妙药清和能资元和之正气正气全而资
神者则无为无欲阴阳之气浊而资神者则
多欲多为然多欲多为则夭枉流溺之源无
为无欲则湛尔常存之要物之本生则中道
而起滞识迁生乃随业而行轮转不离于道
卷首 第 10a 页 0704-184.png
中不悟道而何也然有情有相则有别有分
逐境生缘积缘成业受报不通返照故也能
悟玄微湛然虚妙虽缘而非缘虽境而非境
不为缘境之所摄亦何业报之有哉夫三业
六根纷惑者则气浊情昏静虑全虚则神清
气爽故本际经云响清浊随其本声又云皆
由众生业缘所感故西升经云积善之气至
积恶之气至然恶气浊壮增黑暗而生迷善
气清全洞虚明而晓朗明而晓者若拨雾而
睹青天黑而暗者乃浑河而被流溺是以暗
卷首 第 10b 页 0704-185.png
明双遣善恶两冥至极直源流通妙本者则
白然之奥也夫白然者无为之性不假他因
故曰自然修行之人因有为而达无为因有
生而达无生了乎白缘契于白然则无生之
性达矣性不无生而能无所不生无所不生
而妙本未尝为生是以无为之为无相之相
者道之妙体也有为之为有相之相者道之
粗用也妙本之于无本也
夫心者众邪之主亦为众妙之门然性神识
之源深莫不因心而召照达夫蠢尔苍生名
卷首 第 11a 页 0704-186.png
愚识罔知礼法名为浅识辩虑聪明名为智
识恬柔素朴名为淳识澄心虚寂名为静识
灰心灭智名为忘识内鉴分明名为慧识晓
达神直名为微识洞达性海名为妙识嗟乎
时人滞粗识者众焉达神微者鲜矣夫达神
者非无于识虽识而通滞识者非无于神虽
神而隔达神微者则神之与识体用双明滞
粗识者偏见于识不会于神矣又欲会神通
性者先修摄念观次修忘心观则灰心灭智
诸境寂然外听无声内视非色于无色之际
卷首 第 11b 页 0704-187.png
豁然微悟神灵虚融此则神理矣融神虚泯
杳会无涯坦然浩荡而玄通妙性真宗而达
矣是知以识照识极识而通神以神照神极
神而通性通性则性自见性通神亦神自见
神然神自见神性自见性者此则真见也以
识见神以神见性者此乃妄见也然达得定
心犹不堕于恶道而况神通合性者乎盖神
微性妙性虽有灵本体湛然而无妄众生滞
识不通者名为妄心晓达神源不舍妄而真
也然性之为体在空同空而非空在色同色
卷首 第 12a 页 0704-188.png
而非色而能遍空色常寂常通所谓大无不
包细无不入
一未入三界二入无色界三入色界四入欲
界五入恶道
夫妙药可以养和坐忘而能照性养和而形
不死达性而妄不生然不死不生则形变通
神羽化真仙之道也故上清太清真诰等经
皆云金丹妙药鍊气通神可以轻举仙腾登
真合圣者也是知妄想除而为悟道之要神
气泰亦为不死之枢妄不除而称修道者犹
卷首 第 12b 页 0704-189.png
执瞽以求明鍊想寂而通神真者若钻木而
兴焰矣夫精思坐忘通神悟性者此则修神
之法也导引形躯吐纳元和者此则修身之
法也然修神而不修气者灭度之法也修气
而不修神者延年之法也神气兼而通修者
学仙之法也夫修神以鍊心为首纳气以导
引为先导引畅于太和鍊心通于众妙足使
神融虚白气逸清全变神气而流通亦何真
而不备故夫上士修道则尘劳普释晓了真
源正智圆融含融养妙全和而命续犹为薪
卷首 第 13a 页 0704-190.png
而火传久视长生乃升霓于仙景从仙入真
从真合圣圣则流通之妙也此乃不舍有为
之躯而达无为之性也中士修真心源晓达
身相同凡灭弃漏躯方之圣境此乃舍有为
之形达无为之性矣上士形神俱达永妙真
源中士神达身沉然须灭度下士神形未达
可以随业迁因道常一相自然物有万端之
别道能生于物即物而非道真然以道观之
则万物万法洞通于一道以物观之则万物
万法各执于一途物虽差而道不差法虽异
卷首 第 13b 页 0704-191.png
而道不异有为灭而道不灭空色断而道不
断实相湛然而然虚通一切自在者即大通
之道也然夫道者乃万法之根源妙达真常
则返本还元之谓矣道之于众生犹帝之于
黎庶登帝位者万法归焉达妙道者万法而
亦见矣故本际经云具一切智成无上道之
谓也
色聚识聚心聚想聚四聚成乃善恶生也
夫大乘平等无盈无端渐教法门有修有證
是知因舟而能达岸达岸而舍舟因学而以
卷首 第 14a 页 0704-192.png
成功功成而学亦遣故德经云为学日益为
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
为夫为学者日益有为之见为道者日损有
为有见之知因损有以通无能通无而具有
然真源湛寂应感随机众生根有利钝之差
圣人教亦渐顿之别且修行有为名为渐教
真證无为名为顿教真性周普遍备群方名
为道应在汉说经于胡演教名为别应一切
众生性同道性名为通感随类受器名为别
感故海空经云圣人无为众生故应有为又
卷首 第 14b 页 0704-193.png
云众生感圣因缘不同圣应众生其体亦异
是以妙本湛然名曰真身演尔法相名曰应
身随因受果名曰报身故有妙中之粗粗中
之妙圣人应有为即是妙中之粗众生悟无
为则是粗中之妙然而一切万法元从窈冥
中来自然之理具焉因缘之方同矣故夫道
一性而能应于一切神性一神而能应于一
切物物禀神一而能应乎一切识应神作合
生之智应气为万类之形应身垂圣化之慈
应性导群迷之惑夫性者虚无自然之妙灵
卷首 第 15a 页 0704-194.png
也应圣者性之妙用也应神者性之微用也
应气者性之细用也色相者性之粗用也然
应圣者应身之圣人也相者天地万物一切
有为之形相也是以应能生万物而非能生
能成万物而非能成能有万物而非能有能
空万物而非能空非物而能物不碍于物非
法而能法不滞于法应而不乖其本者则惟
大道真常之性焉六合群兴而道也非兴三
界劫变而道也非变修而能合于道者莫先
于神矣而气乃次之夫身三万六千神者则
卷首 第 15b 页 0704-195.png
一身所生统运也用异而通归一者亦由手
足于身乎相中又相乃是异中而同神中又
神则是同中而异虽则有无对立而事理兼
通故自然中有因缘因缘中有自然自然不
离于因缘因缘不离于自然而能异之而同
者矣然夫一切因缘者悉是自然之因缘也
从本降迹随所用而多差摄迹皈本亦包罗
而无外真体包罗万象玄应变化大千故能
妙统一神分别百亿也盖不别宝者无以知
其贵不明道者无以体其真物禀道而生故
卷首 第 16a 页 0704-196.png
物有道性不悟道者由弱丧之俗迷童至教
应焉则教能筌理不知于教者乃八难之矣
忧訾毁圣亦三涂痛之然以道无不在抑亦
不虑众生悟则能通相去何远故真藏经云
一切烦恼皆为正性之比顿即妄而真所谓
动不乖寂寂不乖动应常能真真能常应者
矣故西升经云道不独在我万物皆有之是
以能行者能通能通则圣也
真一正一三一守之道成
夫混成大象应用多端未悟之人理难正信
卷首 第 16b 页 0704-197.png
今引诸经要證用遣疑者之心故太上经曰
太象无形又西升经云天下柔弱莫过于道
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贯穿万物真藏
经云天下柔弱包罗无外妙少细微南华经
云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此明至道无为包
罗万象老子经云道生之德畜之太上三清
天正经云道大渺莽幽幽太无变化而生气
焉太平经云道包无表里其能生精神南华
经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神鬼神帝生
天生地此明神之与气天地万物皆为道用
卷首 第 17a 页 0704-198.png
者焉西升经云念我未生时未有身也真以
积气成我身尔又云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
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成此明
有性之类皆谓神气相感生成于身神在蝼
蚁之中能等蝼蚁之体神在象马鹍鹏之中
亦等鹍鹏象马之形神随质而短长质依神
而起用分别善恶谓之识潜幽灵变谓之神
能运于身者其惟神乎身在神存神去则身
死夫身禀一神乃生三万六千之神身死之
际三万六千之众还归一神而乃去之一神
卷首 第 17b 页 0704-199.png
居之而等一身于一之中而等众神禽兽禀
一是同未若人之数备于神多少既尔于气
清浊亦然所感万差故有多异草木之类惟
气所生不禀神成故无识用既无于识是亦
无业本际经云诵念是经即得开度神升南
宫度人经云魂神暂灭不经地狱即得返形
又亿曾万祖幽魂苦爽皆即受度此明修善
之人神归善道非唯于己亦及于亲大戒经
云心神振动生于爱欲使人迷荒本际经云
多所伤害身死神去流转三途此明为恶之
卷首 第 18a 页 0704-200.png
人神受苦对升玄经云幽通虚闲神朗希夷
业报经云冥心静虑归神通道南华经云离
形去智同于大通本际经云不可使然不可
不然故曰自然悟此真性名为悟道此明虚
妄之人通神悟性蝉蜕小神之人假神归大
道之真夫道之于称性者异名尔夫火性而
用能应燥水性而用能应湿者此明五行之
性非至道之性也五行既尔万象可知虽则
大同亦还小异是以无情之类皆有种性有
情之物皆有缘性至道虚通谓之妙性矣本
卷首 第 18b 页 0704-201.png
相经云爱神护气能致长生业报经云鍊气
易形转神归道西升经云与道同身而无体
此明形之与气俱鍊变而成神转神归道与
道同神是能包罗万象神乃惟等一身神禀
道而能灵物禀神而有识道乃湛然一相妙
体真常神之与气二差俱为道用气则无涯
无际神则有转有迁神灵而气不灵气广而
神不广气则有清有浊神则有兴有歇湛尔
常然其惟道矣是以博学多闻能益于识存
真鍊气能益于神神益通无待之源识益增
卷首 第 19a 页 0704-202.png
有为之用有为则有穷有极无为则无穷无
极奈悠悠之徒不知此之妙也升玄经三科
法行云此法轮三科乃是经法之常科无量
世之常科万圣所不能异也科有上士中士
下士而末章云教导三乘即三士是三乘也
更无别指士者事也夫至士者一之行怀誓
必得道终卒其事理无中废士以能卒为义
乘以运载为道谓言其略曰
上士广开法关先人后己救度国君损己济
物仁及鸟兽惠逮有生恭师奉法常如对神
卷首 第 19b 页 0704-203.png
长斋苦思精研洞玄吐故纳新心灰体槁意
勤气柔人神并劝如此之行一灭一生志不
退转尅成上仙一者行二者愿三者慈四者
悲行者如百八十戒二百四十威仪但摄身
口意万善之法悉是行也十二上愿愿也四
十五念慈也并出洞玄灵宝经方便开度者
则金箓开度天子王侯黄箓开度祖祢白然
开度一切众生是悲也行以绝恶为义愿以
玄期为契慈者以德荫万物悲者以拔苦为
怀四科之道既立即有一报之断矣
卷首 第 20a 页 0704-204.png
中士志慕在玄开度一切救厄解患施功报
德建玄福田君亲忠孝柔智怀仁虚心至道
口味灵篇食不念饱衣不嫌寒众行并备三
灭三生补九宫真人修玉清上道其行也谨
修三百大戒诵大洞三十九章思三一之法
持戒以绝恶则五道无对诵经以静神则心
不外驱存一以空心则神心淡泊淡泊定则
镜睹至道升入无为世报绝矣
下士断情忍色服御养神愿弃荣丽栖憩山
林爱山乐水淡泊守固绝谷休粮长斋念道
卷首 第 20b 页 0704-205.png
端坐则与师相对入出则与鸟兽为群孤旅
岩冗独宿空山切柏拟餐面有饥容心如怀
丹见试不恐神静心安如此之行上感虚皇
九灭九生志愿不退尅得变化乘云飞行游
宴五岳逍遥太无从此而进位登高仙此与
中士同修玉清之道经云六通观法者五色
五音五味五香五财华丽荣饰一切乱性经
云天曰洞视地曰洞听东曰洞空西曰洞虚
南曰洞清北曰洞微六通智慧观道成就则
舍除无量尘累尘累既尽名曰六通仙人经
卷首 第 21a 页 0704-206.png
曰慧眼慧耳慧鼻慧口慧身慧心入希夷之
道出三界法一切皆空名为六通三界经云
持戒者斋净之根静者精思之本精思者降
真之由降真者升道之宝经云三宝之气在
心三宝之士在迹迹者籍也易也在心存思
行心履迹变邪从正积善立功之德备充至
乎宗极极乎无极引接众流导其有志经云
精神内室元气长存即长生久视之道夫气
以空虚为体形色为用精以杳冥为体光音
为用神以微妙为体变化为用经曰视之不
卷首 第 21b 页 0705-004.png
见夷也听之不闻希也抟之不得微也此则
神气精三一之道而混三为一散一为二一
者无也不一之一谓之真一也

三论元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