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210625c 页
卷四 第 1a 页 0669-099.png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四籍四
    卢国秦越人撰
    临川晞范子李駉子野句解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巳绝何以为
候可知其吉凶不
 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其气死绝何者
 为證候可以知其吉凶生死否
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
 答足少阴肾之经内荣骨髓肾气死绝则
 枯随枯槁
卷四 第 1b 页 0669-100.png
少阴者冬脉也
 足少阴肾乃冬之脉
伏行而温于骨髓
 肾气隐伏流行骨髓自然温和
故骨髓不温即肉不著骨
 骨髓无肾气以温养故肉肌不著于骨
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
 骨肉相离而不相亲则肉濡滞而却缩
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
 齿骨之馀齿断之肉结缩故齿渐长而枯
卷四 第 2a 页 0669-101.png
 燥谓齿乾燥色不泽
发无润泽
 脑者髓之海肾主骨髓发者脑之所养故
 华在发今骨髓既枯故发不润
无润泽者骨先死
 发无润泽是骨先死之證
戊日笃己曰死
 戊巳土也肾水也土能尅水故云戊笃巳
 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
卷四 第 2b 页 0669-102.png
 足太阴脾之经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脾
 气既绝故血脉不荣口唇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口唇肉之所
 终脾气内养肌肉外华于口唇
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
 血脉不荣则肌肉粗涩不滑泽
肌肉不滑泽则肉满
 肌肉粗涩不滑则腪满无文
肉满则唇反
卷四 第 3a 页 0669-103.png
 肉肿满则唇反无文
唇反则肉先死
 唇反无文是肉先死之绝
甲日笃乙日死
 甲乙木也脾土也木能尅土故云甲笃乙
 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
 足厥阴肝之经肝主筋人之运动皆筋力
 之所为又上通于舌下关于卵肝气死绝
 则诸筋缩急舌卷卵缩
卷四 第 3b 页 0669-104.png
厥阴者肝脉也
 足厥阴属肝
肝者筋之合也
 肝之精气生养筋也
筋者聚于阴器
 阴毛中横骨上下之坚筋谓之宗筋故筋
 聚于阴器
而络于舌本
 肝之络脉出于舌根
故脉不荣则筋缩急
卷四 第 4a 页 0669-105.png
 肝脉不荣则筋缩短而于急
筋缩急即卵与舌
 筋一缩急卵舌于缩
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
 舌卷卵缩是筋先死之證
庚日笃辛日死
 庚辛金也肝木也金能尅木故云庚笃辛
 死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
 手太阴肺之经肺之合皮也其荣毛色肺
卷四 第 4b 页 0669-106.png
 气阴绝则皮毛焦枯
太阴者肺也
 太阴属肺
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肺之精气生养皮毛使之气温
气弗荣则皮毛焦
 肺气不荣则皮毛焦
皮毛焦则津液去
 腠理发泄汗出腠理是谓津液之渗于空
 窍津则不行是谓液皮毛焦枯津液皆去
卷四 第 5a 页 0669-107.png
津液去则皮节伤
 津液皆去则皮肾骨节皆伤损
皮节伤则皮枯毛折
 皮节既伤皮毛枯折
毛折者则毛先死
 毛羽损折是谓毛先死之證
丙日笃丁日死
 丙丁火也肺金也火尅金故丙笃丁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
 手少阴心之经心主脉真心气绝则血脉
卷四 第 5b 页 0669-108.png
 不通
脉不通则血不流
 心脉已绝血乃不行
血不流则色泽去
 血所以荣荣华人身有光华之色泽血不
 流行则身之颜色润泽皆去
故面黑如梨此血先死
 梨乃人所食之果其色黄黑心血既散故
 面无血所养有如梨之黄黑此血先死之
 證
卷四 第 6a 页 0669-109.png
壬日笃癸日死
 壬癸水也心火也水尅火故心病则壬笃
 癸死
三阴气俱绝则目眩转目瞑
 三阴者手足三阴也眩乱也瞑闭也五藏
 之脉皆属三阴皆会于目三阴气绝故目
 眩目瞑
目瞑者为失志
 人之五志皆属于阴肝志怒心志喜脾志
 思肾志恐肺志忧三阴已绝五藏皆失其
卷四 第 6b 页 0669-110.png
 志故无喜怒思忧恐五志俱亡故曰失志
失志者则志先死
 阴阳相离怅然失志
死即目眩也
 欲观五志之死但观目眩乱
六阳气俱绝则阴与阳相离
 六阳者手足三阳也手三阳通天气曰阳
 足三阳通地气曰阴天地阴阳否隔故曰
 相离
阴阳相离则腠理泄
卷四 第 7a 页 0669-111.png
 腠者津液渗泄之所理者文理逢会之中
 阴阳隔绝则腠理开泄而不闭
绝汗乃出汗如贯珠转出不流
 腠理即汗空也汗空既开故汗出著肉如
 缀而不流散
即气先死
 汗出不流是气先死之證
旦占夕死夕占旦死此之谓也
 凡得此證而死不离当日
   经络大数第二(一/首)
卷四 第 7b 页 0669-112.png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
 注见一难
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总计五藏六府共凑十一经外一经不知
 是何经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
 五藏各一脉为十一脉心有两脉合为十
 二经手少阴是真心脉为君火手心主是
 心包络脉为相火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
卷四 第 8a 页 0669-113.png
 心主者手厥阴也三焦者手少阳也二经
 合为表里
俱有名而无形
 心包络乃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
 肺相连三焦详见三十一难中俱有其名
 无其形
故言经有十二也
 以手心主凑五藏六府为十一经
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馀三络者
是何等络也
卷四 第 8b 页 0669-114.png
 每一经各有一络有十二经止当有十二
 络今云十五络不知三络是何等络
然有阳络有阴络
 阳蹻经在左足外踝络在右足内踝阴蹻
 经在右足内踝络在左足外踝
有脾之大络
 脾之大络起自于脾名曰大包穴在脐下
阳络者阳蹻之络也阴络者阴蹻之络也
 分明说阳络阴络之实
故络有十五焉
卷四 第 9a 页 0669-115.png
 以此三络凑成十五络
   奇经八脉第三(三/首)
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不拘于十二经
何谓也
 奇络也零也不偶之义谓此八脉不系正
 经阴阳而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
然有阳维
 维持也维持诸阳
有阴维
 维持诸阴
卷四 第 9b 页 0669-116.png
有阳蹻
 蹻捷疾也健也言此脉行步之机要动足
 之所由
有阴蹻
 同上
有冲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冲者通也言此脉下
 至于足上至于头通受十二经气血
有督
 督都也阳脉之都纲
卷四 第 10a 页 0669-117.png
有任
 任者婎也是人生养之本
有带之脉
 带束也总束诸脉使得调和
凡此八脉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
 此八般脉与十二经不相故制别道而行
 故曰奇经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
 总经络共二十七气
相随上下
卷四 第 10b 页 0669-118.png
 经络流行相随上下
何独不拘于经
 问曰络与十二经不相拘制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
 答地有二十四水配二十四经络圣人又
 于二十四经水之外再设沟渠以喻奇经
 八脉沟渠乃通利诸水之道路以防备不
 测之用
天雨降下沟渠满溢
 天降时雨沟渠皆满
卷四 第 11a 页 0669-119.png
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
 当天雨霶霈之时妄行于沟渠圣人听其
 流行皆不复图谋也
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奇经八脉充满盈溢虽十二经不复拘制
 听其别道而行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
经皆何始何继也
 八脉既与十二经不相拘制始何所起终
 何所继
卷四 第 11b 页 0669-120.png
然督脉者
 奇经一脉
起于下极之俞
 长强穴在脊骶是督脉所起
并于脊里
 督脉结壬脉之会并于脊里
上至风府
 上至风府穴在发上三寸
入属于脑
 上入于脑
卷四 第 12a 页 0669-121.png
任脉者
 奇经二脉
起于中极之下
 任脉当脐中而上行中极者穴名在脐下
 四寸中极之下者曲骨穴是任脉所起
以上毛际
 中极从少腹之内上行而外极于毛际
循腹里上关元
 循行于腹内上至关元穴在脐下三寸
至喉咽
卷四 第 12b 页 0669-122.png
 上至喉咽
冲脉者
 奇经三脉
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
 气行在小腹毛中两旁各二寸是穴乃足
 阳明脉气所发
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夹脐两旁而上行散于胸中
带脉者
 奇经四脉
卷四 第 13a 页 0669-123.png
起于季胁
 季胁在筋下下接于𩀜骨之间是带脉之
 所起
回周一身
 回绕也绕身一周犹如束带
阳蹻脉者
 奇经五脉
起于跟中
 自足跟起
循外踝
卷四 第 13b 页 0669-124.png
 循行足外踝骨中冲穴
上行入风池
 上入风池穴在项后发际陷中
阴蹻脉者
 奇经六脉
亦起于跟中
 自足跟起
循内踝
 循行足内踝骨照海穴
上行至咽喉 上至于咽喉
卷四 第 14a 页 0669-125.png
交贯冲脉
 与冲脉交接贯通
阳维阴维者
 是阴阳之纲维主持阴阳之脉此二脉乃
 奇经八脉
维络于身
 络持经络乎此身
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
 二脉盈溢积畜不能循环周流灌溉于十
 二经中
卷四 第 14b 页 0669-126.png
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
 阳维脉起于诸阳所会之地
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阴维脉起于诸阴所交之地
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
不能拘通也
 圣人设沟渠以通水道沟渠满溢然后流
 入于深湖虽圣人亦不复拘制沟渠之流
 通也譬如下文奇经八脉
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
卷四 第 15a 页 0669-127.png
亦不能拘之
 人身经脉隆盛入于奇经八脉别道而行
 臣十二经亦不拘制
其受邪气畜则肿热
 八脉受外邪气才一积畜则成肿热
砭射之也
 以砭石射刻之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
 何言奇经之脉当问奇经之病
然阳维于阳
卷四 第 15b 页 0669-128.png
 阳维脉能维其诸阳
阴维于阴
 阴维脉能维持诸阴
阴阳不能相维
 阳不能主符诸阳阴不能主符诸阴
则怅然失志
 怅然者惊也惊则失志恍惚
溶溶不能自收持
 溶溶者缓慢故不能收拾维持
阴蹻为病
卷四 第 16a 页 0669-129.png
 诸阴脉盛散入阴蹻则阴蹻病
阳缓而阴急
 缓急即虚实之义阴蹻在内踝病则其脉
 从内踝上急外踝上缓又病足劲直而五
 络不通
阳蹻为病
 诸阳脉盛散入阳蹻则阳蹻病
阴缓而阳急
 阳络在外踝病则其脉从外踝急踝上
 缓又病狂走不卧
卷四 第 16b 页 0669-130.png
冲之为病
 冲脉受病
逆气而里急
 肾气不足伤于冲脉故逆气者胀逆也里
 急者腹痛也
督之为病
 督脉受病
脊强而厥
 督脉在脊故脊强而厥逆
任之为病
卷四 第 17a 页 0669-131.png
 任脉受病
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
 气血虚弱寒温不调故其内苦结男子七
 疝者□疝盘疝寒疝症疝附疝狼疝气疝
 是也
女子为瘕聚
 瘕脊假于物形也八瘕者蛇瘕脂瘕青瘕
 黄瘕燥瘕血瘕狐瘕鳖瘕是也
带之为病
 带脉受病
卷四 第 17b 页 0669-132.png
腹满
 腹肚膨满
腰溶溶若坐水中
 腰溶溶然缓慢若坐于水中
阳维为病苦寒热
 阳维脉受病阳为卫故寒热
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维脉受病阴为荣荣为血心生血故痛
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此句总言八脉受病
卷四 第 18a 页 0669-133.png
   荣卫三焦第四(二/首)
三十难曰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荣华也百骸九窍由此血气以荥华也卫
 护也人剽悍之气行于经脉之外昼行于
 身夜行于藏护卫身体也问荣气与卫气
 相随不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
 人无根株饮食为命故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胃者水谷之海胃为市所以谷入于胃
卷四 第 18b 页 0669-134.png
乃传与五藏六府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
 肾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下通膀胱
五藏六府皆受于气
 五藏六府皆受谷气
其清者为荣
 胃化水上传与心生血血为荣故谷气清
 者为荣
浊者为卫
卷四 第 19a 页 0669-135.png
 胃化谷为气上传与肺肺主气气为卫故
 谷气之浊者为卫
荣行脉中
 荣血属阴阴三内故荣行于血脉之中
卫行脉外
 卫气属阳阳主外故卫行于血脉之外
荣周不息
 荣卫周流曾无休息
五十而复大会
 人一日一夜荣卫五十周明日艮时复大
卷四 第 19b 页 0669-136.png
 会于手太阴
阴阳相贯
 阴阳更相贯串流通
如环无端
 如环无有端倪
故知荣卫相从也
 故知荣卫相与流行
三十一难曰三焦者
 上焦中焦下焦
何禀
卷四 第 20a 页 0669-137.png
 何所禀赋
何生
 何所发生
何始
 始于何所
何终
 终于何所
其治常在何许
 治疗之法常在何所
可晓以不
卷四 第 20b 页 0669-138.png
 可通晓此理否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
 三焦与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水行自上焦
 入自下焦出
气之所终始也
 膻中为气海又气海在脐下三寸与知气
 之终始
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
 此指上焦所在去处
主内而不出
卷四 第 21a 页 0669-139.png
 主容纳水谷而不出
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
者是
 膻中穴名直两乳中是穴膻中为臣使之
 官主气布阴阳和志达喜乐由生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
 饮清中焦所在去处
主腐熟水谷
 主腐顺变化水谷以为气血
其治在齐傍
卷四 第 21b 页 0669-140.png
 齐傍左右各一寸名天枢穴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
 此指下焦所在去处
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以传导也
 以上应所纳水谷者分而别之清为小便
 浊为大便传导于其外
其治在脐下一寸
 名阴交穴
故名曰三焦
 又总言之
卷四 第 22a 页 0669-141.png
其府在气街
 气街者阴阳道路也在少腹毛中各二寸
 是穴乃足阳明脉气所发足阳明胃化谷
 为气三焦又主三元之气故其府在气街
一本云冲
 此非扁鹊之语盖吕氏再录之云别本有
 此言也气冲者十二经根本诸经行气之
 府此义亦通
三十二难曰五藏俱等
 五藏皆在腹肚中
卷四 第 22b 页 0669-142.png
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心肺独在胸鬲之上者如何
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
 心为帝王高居远视心生血血为荣肺为
 华盖位亦居高肺生气气为卫
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血流据气气动依而或上或下相随而行
通行经络荣周于身
 流通往来于十二经十五络中周遍而不
 均
卷四 第 23a 页 0669-143.png
故令心肺在鬲上也
 心肺乃血气之主又通天气故在鬲上
三十三难曰肝青象木
 肝色青象东甲乙木
肺白象金
 肺色白象西庚辛金
肝得水而沉
 肝遇水即沉
木得水而浮
 木乃肝之气遇水反浮而不沉
卷四 第 23b 页 0669-144.png
肺得水而浮
 肺遇水即浮
金得水而沉
 金乃肺之气遇水反沉而不浮
其意何也
 肝木肺金沉浮如何
然肝者非为纯木也
 东方甲乙木肝属木非纯禀木之气
乙角也
 甲为阳乙为阴乙带金非木音也木为阳
卷四 第 24a 页 0669-145.png
 金为阴阴阳交错
庚之柔
 东方甲乙木畏西方庚辛金乙嫁庚为妇
 庚为阳乙为阴柔阴也
大言阴与阳
 以阳木之大者言之庚共阴阳甲为阳乙
 为阴
小言夫与妇
 以用木之小者言之莫若夫妇甲乙木畏
 庚辛金故释其妹乙嫁庚为妇乙为妇阴
卷四 第 24b 页 0669-146.png
 庚为夫阳
释其微阳
 甲为阳释甲之气
而吸其微阴之气
 乙为阴又怀金性吸受乙阴之气
其意乐金
 甲之意思喜乐金性
又行阴道多
 木七月受气十月长生自七月至十二月
 多是阴道正月临官二月帝旺方是阳道
卷四 第 25a 页 0669-147.png
故肝得水而沉也
 乙与庚合从夫之性故肝得水而沉也
肺者非为纯金也
 西方庚辛金肺属金非纯金气
辛商也
 庚为阳辛为阴辛带火性商金音也火为
 阳金为阴阴阳交错
丙之柔
 西方庚辛金畏南方丙丁火辛嫁丙为妇
 丙为阳辛为阴柔阴也
卷四 第 25b 页 0669-148.png
大言阴与阳
 以肺金之大者言之莫若阴阳庚为阳辛
 为阴
小言夫与妇
 以肺金之小者言之莫若夫妇庚辛金畏
 丙丁火故释其妹辛嫁丙为妇辛为嫁阴
 丙为夫阳
释其微阴
 辛为阴释夫微阴之气
婚而就火
卷四 第 26a 页 0669-149.png
 辛金就丙火为婚姻
其意乐火
 肺金之意喜乐火性
又行阳道多
 金正月受气四月长生自正月至六月多
 是行阳道至七月临官八月帝旺乃是行
 阴道
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丙与辛合从夫之性故肺遇水而浮
肺熟而复沈
卷四 第 26b 页 0669-150.png
 肺生浮而熟沈
肝熟而复浮何也
 肝生沉而复浮
故知辛当归庚
 庚纯金性辛带火性故肺生则浮至肺熟
 而复沉者是知辛带火性复还庚金之性
乙当归甲也
 甲纯木性乙带金性故肝生则沉至肝熟
 而复浮者是知乙带金性复还甲木之性
三十四难曰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可晓知以
卷四 第 27a 页 0669-151.png

 肝心脾肺肾皆有声音皆有颜色皆有香
 臭皆有滋味可晓知此理否
然十变
 论五藏止有五变合藏府则有十变
言肝色青
 五色之变在乎木也五藏五色由肝木之
 气更相溉灌故各从其类见其色肝者木
 之精震之气其色青位居东方
其臭臊
卷四 第 27b 页 0669-152.png
 得火之变故其臭则臊
其味酸
 土受木味则酸曲直作酸酸取其收敛也
其声呼
 金木相配发声为呼
其液泣
 水行气溉灌于子故生泣也
心色赤
 木之布色在火赤也
其臭焦
卷四 第 28a 页 0669-153.png
 五臭之变在乎火五藏五臭火盛则焦苦
 出焉
其味苦
 脾主甘受味火由土受之则炎土作苦苦
 取其燥泄也
其声言
 金火相当夫妇相见发声为言
其液汗
 水火交泰蒸而成汗
脾色黄
卷四 第 28b 页 0669-154.png
 木之布色在土乃黄
其臭香
 火之化土其臭乃香
其味甘
 脾土味甘甘能受味以取宽缓行五味以
 养五藏各从其类以配其味在本藏则甘
其声歌
 金土相生母子相见发声为歌
其液涎
 水行液在脾为涎
卷四 第 29a 页 0669-155.png
肺色白
 木之布色至肺乃白
其臭腥
 火之变在金则腥
其味辛
 土之受味主肺为辛辛取其散闰也
其声哭
 五音之发在乎金金发五音以出五藏各
 从其类以发其声金在本性为哭谓肺属
 金金商也秋愁也在志则愁哭
卷四 第 29b 页 0669-156.png
其液涕
 水之行液在肺或涕
肾色黑
 木之布色在肾乃黑
其臭腐
 火主臭在水为臭腐
其味咸
 土之受味在水则润下作咸咸取其柔软
 也
其声呻
卷四 第 30a 页 0669-157.png
 子之见母乃发娇呻之声
其液唾
 口液皆出于水水行五液分灌五藏故诸
 藏各有液在本宫则为唾
是五藏声色臭味也
 总言五声五色五音五液递相荣养
五藏有七神各有所藏耶
 问五藏有七神各藏其神气
然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
 答舍宅也藏宿也人之神气各藏于藏
卷四 第 30b 页 0669-158.png
故肝藏魂
 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魄肝藏魂神气之辅
 弼也
肺藏魄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肺藏魄精气之匡
 辅也
心藏神
 心者神明之舍心藏神精气之化成也
脾藏意与智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主所思是非之心智
卷四 第 31a 页 0669-159.png
 之端也智主所记
肾藏精与志也
 两神相薄合而成形谓之精在心为志
 士心者心之所之乎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四





卷四 第 31b 页 0669-16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