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210478b 页
卷五 第 1a 页 0664-004.png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五所六
   本病论
土运承之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气瞑暗凄惨
才施黄埃而布湿寒化令气蒸湿复令久而
不降伏之化郁
 十二日不降者即郁其发也
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阴痿少力天布沉阴蒸
湿间作
 黑气彰而寒疫至民病皆厥而体重治可
益之也
卷五 第 1b 页 0664-005.png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愿闻迁正可得明

 晰明也
岐伯曰正司中位是谓迁正位司天不得其
迁正者即前司天以过交司之
 日以过大寒日别岁正之初气未至也
即遇司天太过有馀日也即仍旧治天数新
司天未得迁正也
 年即以交即司天之气未交司故也
厥阴不迁正即风喧不时花卉萎瘁民病淋
卷五 第 2a 页 0664-006.png
溲目系转转筋喜怒小便赤
 太阳司天天数有馀如退位之日厥阴得
 治迁正也
风欲令而寒由不去温喧不正春正失时
 虽得初气天令不传木气不伸民乃病肝
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复寒喧暖不
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
 厥阴司天天数有馀厥阴虽有馀日别位
 司天皆天数终日始迁正如少阴至二月
 春分得位正之时乃造化变便可迁正乃
卷五 第 2b 页 0664-007.png
合司天也
 木气虽有馀位不过于君火也
 木气有馀数不尽有馀日复治天治数未
 终遇君火得时化春分日便可迁正木犹
 未退即可同治于天也其馀气皆无此也
太阴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
发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坟臆不食
飧泄胁满四肢不举
 少阴司天天数未终故曰太阴不得迁正
 少阴数终可得迁正也
卷五 第 3a 页 0664-008.png
雨化欲令热犹治之温煦于气亢而不泽
 少阴有馀未尽天数故不退位即太阴未
 得迁正即土气不申而民病于脾也
少阳不迁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荣酷暑于
秋肃杀晚至霜露不时民病瘖疟骨热心悸
惊骇甚时血溢
 虽有寅申之年土尚治之退位之日火行
 酷暑于后故涉暑于秋也
阳明不迁正则暑化于前肃于后草木反荣
民病寒热鼽峣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则喘啖
卷五 第 3b 页 0664-009.png
息高悲伤不乐
 少阳司天天数有馀如退位日阳明不迁
 正也
热化乃布燥化未令即清劲未行肺金复病
 虽得卯酉之年犹火化热之令也故肺重
 复受病
太阳不迁正即冬清反寒易令于春杀霜在
前寒冰于后阳光复治凛洌不作雰云待时
民病温厉至喉闭溢乾烦燥而渴喘息而有
音也
卷五 第 4a 页 0664-010.png
 阳明司天天数有馀退位日太阳迁正故
 多烦燥渴喘者也
寒化待燥犹治天气过失序与民作灾
 虽得辰戌之年犹尚清化治天故失序也
帝曰迁正早晚以命其旨愿闻退位可得明
哉岐伯曰所谓不退者即天数未终
 天数未终其气仍治虽遇交司由未退位
 也
即天数有馀名曰复布政故名曰再治天也
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
卷五 第 4b 页 0664-011.png
 此治天下过而不退位犹在天
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
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
痛伏热内烦咽喉乾引饮
 厥阴天数有馀在本数之上司天气高而
 灾化善也令作布政而复下灾故反甚之
 者也
少阴不退位即温生春冬蛰虫早至草木发
生民病膈热咽乾血溢惊骇小便赤涩丹瘤
疹疮疡留毒
卷五 第 5a 页 0664-012.png
 少阴天下有馀过岁而复作布政天令酷
 灾矣
太阴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时埃昏布作温令
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泄注淋满足
胫寒阴痿闭塞失溺小便数
 太阴天下有馀过岁而犹尚治天其气其
 下矣病至肾也
少阳不退位即热生于春暑乃后化冬温不
冻流水不冰蛰虫出见民病少气寒热更作
便血上热小腹坚满小便赤沃甚则血溢
卷五 第 5b 页 0664-013.png
 少阳天数有馀至过岁由治天甚则气复
 下其灾至脾肺藏也
阳明不退位即春生清冷草木晚荣寒热间
作民病呕吐暴注食饮不下大便乾燥四肢
不举目瞑掉眩
 阳明天数太过至交岁而犹尚治天气复
 降其灾至甚于肝藏也
帝曰天岁早晚余以知之愿闻地数可得闻
乎岐伯曰地下迁正升及退位不前之法即
地土产化万物失时之化也
卷五 第 6a 页 0664-014.png
 即应之生万物之不时数无次序天令与
 民作灾令于上下二干失移之中者也
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二十二支上下经
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
 同天地二甲子有上下不合其德者为失
 守也
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谓虽得岁正未得正位
之司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
 天地不合德即名天地失节即上下二管
 音不相应即大不主与天主失节上下失
卷五 第 6b 页 0664-015.png
音万物不安也
注玄珠密语云阳年三十年除六年天刑计
有太过二十四年
 除庚子庚午君火刑金连庚寅庚申相火
 刑金运戊戌戊辰太阳刑火运也此为与
 其天地气上临中运不得太过者也
除此六年皆作太过之用令不然之旨
 此即太过作阳年中运馀也忽有上下失
 支迭位故不为者也
今言迭支送位皆可作其不及也
卷五 第 7a 页 0664-016.png
 阳年者运太过也五音皆定矣太音也连
 自胜有馀而无邪伤故名正化疫也其刚
 干不相对柔干即上下不相招即阴阳相
 错天地不合德中运虽阳多而作太过故
 有胜复乃至者也
假令甲子阳年土运太窒
 土太过即运伤鳞虫胜及肾藏气不及土
 胜于水也即黄钟之管音高故曰太窒也
 候甲子之气应者上应镇星大而明也
如癸亥天数有馀者年虽交得甲子
卷五 第 7b 页 0664-017.png
 甲虽临子未得迁正
厥阴犹尚治天
 年虽甲子司天尚化风冷厥阴犹复布正
 于天也
地已迁正阳明在泉
 或名司地即戴高者
去岁少阳以作右间
 癸亥司地少阳退位以作地下之右间气
 者也
即厥阴之地阳明故不相和奉者也
卷五 第 8a 页 0664-018.png
 故曰上下不相招阴阳有相错即癸与巳
 相对故天地不合德即以不合甲也
癸己相会土运太过虚反受木胜故非太过
也何以言土运太过况黄钟不应太室木既
胜而金还复金既复而少阴如至即木胜如
火而金复微
 谓少阴见厥阴退位而少阴立至故金欲
 复而火至故复有少也
如此则甲己失守后三年化成土疫晚至于

卷五 第 8b 页 0664-019.png
甲子至丁卯四年至
早至丙寅
 甲子至丙寅三年至
土疫至也
 至于四维时也
大小善恶推其天地详乎太一又只如甲子
年如甲至子而合应交司而治天
 少阴主甲子年司天迁正应时也
即下己卯未迁正而戊寅少阳未退位者亦
甲己下有合也
卷五 第 9a 页 0664-020.png
 即甲与戊相对子与寅配位也
即土运非太过而木乃乘虚而胜土也金次
又行复胜之即反邪化也
 即胜之小而或不复后三年化厉名曰土
 疠其状如土疫者本是自天来疠从地至
 故反化邪生也
阴阳天地殊异尔故其大小善恶一如天地
之法旨也假令丙寅阳年太过如乙丑天数
有馀者虽交得丙寅
 虽丙得寅犹未迁正而作司天
卷五 第 9b 页 0664-021.png
太阴尚治天也地己迁正厥阴司地
 或作在泉
去岁太阳以作右间
 乙丑司地庚辰以退位而作右间
即天太阴而地厥故地不奉天化也
 即上下不相招阴阳有相错即辛与乙不
 相合故不合其德也
乙辛相会水运太虚反受土胜故非太过即
太簇之管太羽不应土胜而雨化水复即风
 即天地非其时而有其气有化大疫即与
卷五 第 10a 页 0664-022.png
 阴阳复不同也
此者丙辛失守其会后三年化成水疫晚至
己巳
 丙寅至己巳四年
早至戊辰
 丙寅至戊辰三年
甚即速微即徐
 徐至己巳
水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数乃太乙游
宫又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应交司而治
卷五 第 10b 页 0664-023.png

 少阳至而作司天应时迁正
即辛己未得迁正而庚辰太阳未退位者亦
丙辛不合德也
 即丙与庚相对辰与寅相配位也即水运
 非太过也
即水运亦小虚而小胜或有复
 丙寅至也即无复也
后三年化厉名曰水厉其状如水疫
 一名寒疫
卷五 第 11a 页 0664-024.png
治法如前假令庚辰阳年太过如己卯天数
有馀者虽交得庚辰年也
 虽庚临辰未迁正
阳明犹尚治天地以迁正太阴司地
 即是在泉
云岁少阴以作右间
 己卯年地甲子以退少阴作右间也
即天阳明而地太阴也故地下奉天也乙巳
相会金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即姑
洗之管太商不应火胜热化水复寒刑
卷五 第 11b 页 0664-025.png
 此天地非时行不节之令即三年始成大
 疫行天下也
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

 庚辰至壬午三年是其速至
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大小善恶推本年天数
及太乙也
 疫至之年又遇失守其灾大也不见五福
 及其太乙且恶死人太半也如却会合德
 者灾小尔如见五福与其太一者其灾且
卷五 第 12a 页 0664-026.png
 小善灭其半也
又只如庚辰如庚至辰且应交司而治天
 太阳主庚辰年司天应时迁正而治天也
即下乙未未得迁正者即地甲午少阴未退
位者且乙庚不合德也
 即甲庚相对辰午相配此名失守非配太
 过
即下乙未干失刚亦金运小虚也有小胜或
无复
 太阴至未即不复也
卷五 第 12b 页 0664-027.png
后三年化厉名曰金厉其状如金疫也
 金疫又名杀疫金疠又名杀疠
治法如前假令壬午阳年太过如辛已天数
有馀者虽交后壬午年也
 虽壬临午犹未迁正
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
 丁酉治也
去岁丙申少阳以作右间
 壬午年丁酉迁正辛巳年丙中退位也
即天厥阴而地阳明故地不奉天者也
卷五 第 13a 页 0664-028.png
 即阳明当上奉少阴不与厥阴奉合也故
 丁酉与辛巳不相合德也
丁辛相合会木运太虚反受金胜故非太过
也即蕤宾之管太角不应金行燥胜火化热

 此天地非时行不节之气即三年始成大
 疫
甚即速微即徐
 速即首尾二年徐即后三年作
疫至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又
卷五 第 13b 页 0664-029.png
只如壬至午且应交司而治之
 少阴壬至午年司天应时而迁正得位者
即下丁酉未得迁正者即地下丙申少阳未
得退位者见丁壬不合德也
 即壬丙相对午中相配此失守非合德见
 非太过也
即丁柔干失刚亦木运小虚也有小胜小复
 阳明如至即不复也
后三年化厉名曰木厉其状如风疫法治如

卷五 第 14a 页 0664-030.png
可大吐而治之
假令戊申阳年太过如丁未天数太过者虽
交得戊申年也
 虽戊临中犹未迁正也
太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厥阴在泉
 癸亥治地
去岁壬戌太阳以退位作右间即天丁未地
癸亥故地不奉天化也
 即厥阴当上奉少阳故不与太阴奉合故
 丁未与癸亥不相合
卷五 第 14b 页 0664-031.png
丁癸相会火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
即夷则之管上太徵不应
 非戊癸相合也故火运不应其夷则未应
 其徵也下管癸亥少徵应之即下见癸亥
 主司地故同声之不相应即上下天地不
 相合德故不相应也
此戊癸失守其会后三年化疫也速至庚戌
 首尾三年
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又只如
戊申如戊至申且应交司而治天
卷五 第 15a 页 0664-032.png
 少阳主戊中年司天应时迁正而治天也
即下癸亥未得迁正者即地下壬戌太阳未
退位者见戊癸未合德也
 即壬戊相对中戌相配此失守非合德又
 非太过
即下癸柔干失刚见火运小虚也有小胜或
无复也
 厥阴至即无复
后三年化厉名曰火厉也治法如前治之法
可寒之泄之
卷五 第 15b 页 0664-033.png
 已上五失守变五疫下五失守变五疠也
 即上刚柔二干共主连有失支不守之者
 以此五法即诸阳年也
黄帝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
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
 人气与天气同失守即鬼邪干人致死也
岐伯曰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
之至也
 其不足之藏与天气同声虚也
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
卷五 第 16a 页 0664-034.png
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
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大惊汗出于心即心中精脉减少故神失
 守心也
因而三虚神明失守
 先有劳神之病又遇少阴天数不及也又
 更惊而夺精此三会而神明失守也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先有病又遇天虚而感天重虚也心者
 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静栖灵故曰
卷五 第 16b 页 0664-035.png
 神明出焉
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
丸君下
 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地君主
 之官神明失守其位游于此处不守心位
神既失守神光不聚
 神光即飞圆光也圆光不洁即圆光缺矣
 即鬼邪阴尸干人
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
 其火连不及非只癸年戊年失守亦然火
卷五 第 17a 页 0664-036.png
 司天数不及亦然也黑尸鬼形如黑犬头
 似妇人发蓬不髻目大人见之吸人神魂
 皆作大声卒然而亡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
 即饮食饱举房事即气滞于脾以劳疫气
 满闷脾藏有病也
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
至即谓之虚也
 人气与天气不及即感天人气虚及又虚
 也
卷五 第 17b 页 0664-037.png
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
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
 脾胃汗出即精血减少感天虚而作三虚
 牌神失守其位
因而三虚脾神失守
 先有病于牌次遇天虚牌感天重虚又遇
 汗出而减其精血乃故名三虚也
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脾者心之子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中所出
 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神即脾胃神意智
卷五 第 18a 页 0664-038.png
 乃故失守其位者也
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
 神光不聚鬼乃干之
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
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人久坐湿地
强力入水即伤肾
 汗出于肾即精血减少故作三虚即精亡
 心神失守其位也
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虚肾神失
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
卷五 第 18b 页 0664-039.png
 神精志三神虚失位游于黄庭司命君之
下乃即圆光缺矣
却遇木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或丙年失守
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
 有此三虚又遇水不及即黄尸鬼干人牛
 头身黄见之时吸人神魂皆暴亡也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
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
虚也
 肝先病又遇天虚而感重虚也
卷五 第 19a 页 0664-040.png
此谓天虚人虚也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
聚 
 神光不聚即圆光缺而不周尸鬼乃干人
 也
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
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
 有此三虚者即神游失守白尸鬼干人头
 如鸡身白有白毛见之吸人神魂皆卒然
 而亡也
卷五 第 19b 页 0664-041.png
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
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

 但卒然而亡口中无涎者舌卵卵缩者尸
 厥若出涎而舌卵者盛厥也
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
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神失守位虽其体中而二气失位也即神
 光不聚而邪犯之有妖魅交通往来皆是
 五神失守乃邪所至也
卷五 第 20a 页 0664-042.png
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得守者本位而五神各得其居即神光乃
 圆明而聚矣故一切邪不犯之乃生也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老子云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
 死故曰命由神生命生神在即命生神去
 即命夭矣所谓神游失守即不离身故不
 可便死也其主管在头上三尊高位灵主
 言也即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总神也无
 英君左制三魂也白元君右拘七魄也即
卷五 第 20b 页 0664-043.png
 魂为阳神也魄为阴鬼也若无上三虚主
 之神离位者死今五神失守亦有主归即
 神光不聚圆光亦缺故邪干犯之若神失
 守其位即知人生神昌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