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210389a 页
卷二 第 1a 页 0661-037.png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卷之二业三
   本输第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
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府
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处阔
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岐伯
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
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
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
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
卷二 第 1b 页 0661-038.png
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
经也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
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
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
也为腧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
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
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
手少阴也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
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
指间也为荣注于大冲大冲行间上二寸陷
卷二 第 2a 页 0661-039.png
者之中也为腧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
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
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
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脾出于隐
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
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荣注
于大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腧行于商丘商
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
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
之为合足太阴也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
卷二 第 2b 页 0661-040.png
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
荣注于大溪大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
者也为腧行于复留复留上内踝二寸动而
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
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
足少阴经也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
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
侧也为荣注手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
中也为腧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
为原行于昆崙昆崙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
卷二 第 3a 页 0661-041.png
为经入于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
之足太阳也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
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
次指之间也为荣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
半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
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
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
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
得之足少阳也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
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
卷二 第 3b 页 0661-042.png
指外间也为荣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
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腧过于冲阳
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
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
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
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
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
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
阳明也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
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
卷二 第 4a 页 0661-043.png
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荣注于中渚中渚本
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阳池阳池在腕
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
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
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
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
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
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一本/作阳)之所将太阳
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
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
卷二 第 4b 页 0661-044.png
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写之手太阳小肠
者上合于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
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
者中也为荣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
节之后也为腧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
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
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
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
太阳经也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
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
卷二 第 5a 页 0661-045.png
间为荣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腧过于合谷
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
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
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是
谓五藏六府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
六腧也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
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
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
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
卷二 第 5b 页 0661-046.png
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
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
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
天池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
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中手阳明
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
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
加完骨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际阴
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肺合大肠大肠
卷二 第 6a 页 0661-047.png
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
合胆胆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
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阴属肾肾
上连肺故将两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
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
者春取络脉诸荣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
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
上秋取诸合馀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
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
舍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
卷二 第 6b 页 0661-048.png
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阔数(下色/角切)足跗(下音/夫)(祛遮/切)(时兖/切)
   小针解第三(法人)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著于人也粗
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
馀不足可补写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
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
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刺
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
卷二 第 7a 页 0661-049.png
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
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
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
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
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写也不
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
知补写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知其
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
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
微密也妙哉上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
卷二 第 7b 页 0661-050.png
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
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
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写也追
而济之者补也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
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写之也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者言
诸经有盛者皆写其邪也徐而疾则实者言
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
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
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
卷二 第 8a 页 0661-051.png
实补写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
也写则恍然若有失也夫气之在脉也邪气
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
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
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
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
气在下也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
脉则邪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针太深则邪
卷二 第 8b 页 0661-052.png
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
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脉各有所处
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取五脉者死言病在
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写其诸阴之脉也取
三阳之脉者唯言尽写三阳之气令病人恇
然不复也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
也夺阳者狂正言也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
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
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
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右主
卷二 第 9a 页 0661-053.png
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气至
而去之者言补写气调而去之也调气在于
终始一者持心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
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所谓五藏之气已绝
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
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
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
谓五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
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
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
卷二 第 9b 页 0661-054.png
气有馀故躁所以察其目者五藏使五色循
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佖然(上皮笔切又/音必满貌)恍然(上吁往/切狂貌)深内(下音/纳)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法时)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伺岐伯
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
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
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
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黄帝曰阴之与
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
卷二 第 10a 页 0661-055.png
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
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诸阳之会皆
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
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
于项则下大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
背两胁亦中其经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
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
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黄
帝曰此故伤其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
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
卷二 第 10b 页 0661-056.png
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府故中阳则溜于
经中阴则溜于府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
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
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
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
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
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
出浴水则伤肾黄帝曰五藏之中风奈何岐
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曰善哉黄帝
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
卷二 第 11a 页 0661-057.png
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
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
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
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
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
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
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热甚寒不能胜
之也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
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
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
卷二 第 11b 页 0661-058.png
形无形莫知其情黄帝曰善哉黄帝问于岐
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
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
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
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
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
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
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
且明矣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答曰色青者
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
卷二 第 12a 页 0661-059.png
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
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
病已矣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藏之所生变化
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
应其病乃可别也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
何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
定矣黄帝曰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者尺
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
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
贲而起𦙙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
卷二 第 12b 页 0661-060.png
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
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
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
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
如岐伯曰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
者为瘛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
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
甚为喉吤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
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
卷二 第 13a 页 0661-061.png
引脐小腹鸣涩甚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
鸣颠疾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
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
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
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
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
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
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矣○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
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
卷二 第 13b 页 0661-062.png
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
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㿉疝微滑为
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瘛挛筋痹○脾脉
急甚为瘛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
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支不用心
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
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
瘅滑甚为㿉癃微滑为虫毒蛔蝎腹热涩甚
为肠㿉微涩为内㿉多下脓血○肾脉急甚
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
卷二 第 14a 页 0661-063.png
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
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
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
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㿉微滑为骨痿坐不
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
月沉痔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
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
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
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
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
卷二 第 14b 页 0661-064.png
写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
以写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
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
按其清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
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黄帝
曰余闻五藏六府之气荣输所入为合令何
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阳
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也黄帝曰荥输与
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荣输治外经合治内
府黄帝曰治内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黄
卷二 第 15a 页 0661-065.png
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
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
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
入于阳陵泉黄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
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
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
正坚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
经者揄申而从之黄帝曰愿闻六府之病岐
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
病两跗之上脉坚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卷二 第 15b 页 0661-066.png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
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
虚上廉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
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小
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
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
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
取之巨虚下廉○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
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
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
卷二 第 16a 页 0661-067.png
于脉取委阳○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
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
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
央○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
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
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
阳陵泉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
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染(一作/游)
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写反则病益笃中
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
卷二 第 16b 页 0661-068.png
反还内著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中于膺背(一作/肩背)亦中其经(一本作/下其经)(户当/切)
 淖泽(上奴教切下上音浊下音液谨/皆同甲乙经详淖浊也泽液也)入而
 不客(一本/作容)瘛疭(上治/下纵)(音/戒)(乙劣/切)息贲(下/音)
 (奔)(音/酸)(音/贾)(徒回/切)(音/付)蛔蝎(上胡恢切/腹中长虫)
 (下胡葛切/蠹虫也)(竹垂/切)(荣美/切)(舂木/切)(音高/阴丸)
 也维厥详此经络有阳维阴维故有维厥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