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
卷五十 第 210373a 页
卷五十 第 1a 页 0660-135.png
寅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五十荣八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徵四失论篇(新校正云按今元起/本名方论得失明著)
寅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
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
失之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
过失者愿闻其事解也
 言循学经师受传事业皆谓十全于人庶
卷五十 第 1b 页 0660-136.png
 及乎施用正术宣行至道或得失之于世
 中故请闻其解说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邪
 言谓年少智未及而不得十全耶为复且
 以言而杂合众人之用耶帝疑先知而反
 问也
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
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谓循学而用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
卷五十 第 2a 页 0660-137.png
失故时疑殆
 外谓色内谓脉也然精神不专于循用志
 意不从于条理所谓粗略揆度失常故色
 脉相失而时自疑殆也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脉要精微论曰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
 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
 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又曰微妙在脉
 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由此故诊
 不知阴阳逆从之理为一失矣
卷五十 第 2b 页 0660-138.png
受师不卒妄作离术缪言为道更名白功
 新枝正云按太素功作巧
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终师术惟妄是为易古变常自功循已
 遣身之咎不亦宜乎故为失二也老子曰
 无遣身殃是谓袭常盖嫌其妄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
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
自乱不足以白明此治之三失也
 贫贱者劳富贵者佚佚则邪不能伤易伤
卷五十 第 3a 页 0660-139.png
 以劳劳则易伤以邪其于劳也则富者近
 贵者之半其于邪也则贫者居贱者之半
 例率如此然世禄之家或此殊矣夫勇者
 难感怯者易伤二者不同盖以其神气有
 壮弱也观其贫贱富贵之义则坐之薄厚
 形之寒温饮食之宜理可知矣不知比类
 用必乖哀则失足以汨乱心绪岂通明之
 可望乎故为失三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
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曰何病能中
卷五十 第 3b 页 0660-140.png
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忧谓忧惧也患谓患难也饮食失节言甚
 饱也起居过度言渍耗也或伤于毒谓病
 不可拘于藏府相乘之法而为疗也卒持
 寸口谓不先持寸口之脉和平与不平也
 然工巧备识四术犹疑故诊不能中病之
 形名言不能合经而妄作粗略医者尚能
 中妄谬之违背况深明者见而不谓非乎
 故为失四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
卷五十 第 4a 页 0660-141.png
论诊无人事
 言工之得失毁誉在世人之言语皆可至
 千里之外然其不明尺寸之诊论当以何
 事知见于人耶
治数之道从容之葆
 治王也葆平也言诊数当王之气皆以气
 高下而为比类之原本也故下文曰葆(音/保)
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
遗师其咎
 自不能深学道术而致诊差违始上申怨
卷五十 第 4b 页 0660-142.png
 谤之词遗过咎于师氏者未之有也
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
自得
 不能修学至理乃衒卖于匝廛人不信之
 谓乎虚谬故云弃术于市也然愚者百虑
 而一得何自功之有耶○新枝正云按全
 元起本自作巧太素作自功
呜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
 今详熟当作孰
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
卷五十 第 5a 页 0660-143.png
谕受以明为晦
 呜呼叹也窈窈冥冥言玄远也至道玄远
 谁得知之孰谁也拟于天地言高下之不
 可量也配于四海言深广之不可测也然
 不能晓谕于道则受明道而成暗昩也晦
 暗也
   阴阳类论篇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
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
何藏最贵
卷五十 第 5b 页 0660-144.png
 孟月春始至谓立春之日也燕安也观八
 极谓视八方远际之色正八风谓候八方
 所至之风朝会于太一者也五中谓五藏
 ○新校正云详八风朝大一具天元玉册
 中又按杨上善云夫天为阳地为阴人为
 和阴无其阳哀杀无已阳无其阴生长不
 止则伤于阴阴伤则阴灾起衰杀不已则
 伤于阳阳伤则阳祸生矣故须圣人在天
 地间和阴阳气令万物生也和气之道谓
 先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阴阳气和则八
卷五十 第 6a 页 0660-145.png
 节风调八节风调则八虚风止于是疵疬
 不起嘉详皆集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
 故黄帝问身之经脉贵贱依之调摄修德
 于身以正八风之气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
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
 东方甲乙春气主之自然青色内通肝也
 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故曰
 青中主肝也然五行之气各王七十二曰
 五七二五积而乘之则终一岁之数三百
卷五十 第 6b 页 0660-146.png
 六十日故云治七十二曰也夫四时之气
 以春为始五藏之应肝藏合之公故以其
 藏为最贵藏或为道非也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
下也
 从容谓安缓比类也帝念脉经上下篇阴
 阳比类形气不以肝藏为贵故谓公之所
 贵最其下也
雷公致斋七日旦复侍坐
 悟非致斋以洗心愿益故坐而复请
卷五十 第 7a 页 0660-147.png
帝曰三阳为经三阳为维一阳为游部
 经谓经纶所以济成务维谓维持所以系
 天真游谓游行部谓身形部分也故生气
 者济成务化谷者系天真主色者散布精
 微游行诸部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
 三阳足太阳脉也从目内毗上头分为四
 道下项亦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
 身为经二阳足阳明脉也从鼻而起下咽
 分为四道亦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纲维
 于身一阳足少阳脉也起目外眦络头分
卷五十 第 7b 页 0660-148.png
 为四道下缺盆并正别脉六道上下主经
 营百节流气三部故曰游部
此知五藏终始
 观其经纶维系游部之义则五藏之终始
 可谓知矣
三阳为表二阴为里
 三阳太阳二阴少阴也少阴与太阳为表
 里故曰三阳为表二阴为里
 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一阴厥阴也厥犹尽也灵枢经曰亥为左
卷五十 第 8a 页 0660-149.png
 足之厥阴戌为右足之厥阴两阴俱尽故
 曰厥阴夫阴尽为晦阴生为朔厥阴者以
 阴尽为义也徵其气王则朔适言其气尽
 则晦既见其朔又当其晦故曰一阴至绝
 作朔晦也然徵彼俱尽之阴合此发生之
 木以正应五行之理而无替循环故云却
 具合以正其理也○新枝正云按注言阴
 尽为晦阴生为朔疑是阳生为朔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言未明气候之应见
卷五十 第 8b 页 0660-150.png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
 阳气盛大故曰太阳
三阳脉至手太阴而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
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太阴为寸口也寸口者手太阴也脉气之
 所行故脉皆至于寸口也太阳之脉洪大
 以长今弦浮不沈则当约以四时高下之
 度而断决之察以五藏异同之候而参合
 之以应阴阳之论知其藏否耳
所谓二阳者阳明也
卷五十 第 9a 页 0660-151.png
 灵枢经曰辰为左足之阳明巳为右足之
 阳明两阳合明故曰二阳者阳明也
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鼓谓鼓动炅热也阳明之脉浮大而短今
 弦而急沉不鼓者是阴气胜阳木来乘土
 也然阴气胜阳木来乘土而反热病至者
 是阳气之衰败也犹灯之焰欲灭反明故
 皆死也
一阳者少阳也
 阳气未大故曰少阳
卷五十 第 9b 页 0660-152.png
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
病也
 人迎谓结喉两傍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脉
 动应手者也弦为少阳之脉今急悬不绝
 是经气不足故曰少阳之病也悬者谓如
 悬物动摇者也
专阴则死
 专独也言其独有阴气而无阳气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
 三阴者太阴也言所以诸脉皆至手太阴
卷五十 第 10a 页 0660-153.png
 者何耶以是六经之主故也六经谓三阴
 三阳之经脉也所以至手太阴者何以肺
 朝于百脉之气皆交会于气口也故下文
 曰
交于太阴
 此正发明肺朝百脉之义也经脉别论云
 肺朝百脉
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脉伏鼓系而不上浮者是心气不足故上
 控引于心而为病也志心谓小心也刺禁
卷五十 第 10b 页 0660-154.png
 论曰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此之谓也○新
 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肺脉浮涩此为平也
 今见伏鼓是肾脉也足少阴脉贯脊属肾
 上入肺中从肺出络心肺气下入肾忘上
 入心神也王氏谓志心为小心义未通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冑
 二阴谓足少阴肾之脉少阴之脉别行者
 入跟中以上至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
 胱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故上
 至于肺其气归于膀胱外连于脾胃
卷五十 第 11a 页 0660-155.png
 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
 若一阴独至肺经气内绝则气浮不鼓于
 手若经不内绝则钩而滑○新校正云按
 杨上善云一阴厥阴也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藏合
于阴阳
 或阴见阳脉阳见阴脉故云乍阴乍阳也
 所以然者以气交会故尔当审比类以知
 阴阳也
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卷五十 第 11b 页 0660-156.png
 脉气乍阴见阳乍阳见阴何以别之当以
 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也至谓至寸口也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
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颂谓今诵也公言臣所颂谪今从容之妙
 道欲合上古从容而比类形名犹不知阴
 阳尊卑之次不知雌雄殊目之义请行其
 旨以明著至教阴阳雌雄相输应也
帝曰三阳为父
 父所以督济群小言高尊也
卷五十 第 12a 页 0660-157.png
二阳为卫
 卫所以却禦诸邪言扶生也
一阳为纪
 纪所以纲纪形气言其平也
三阴为母
 母所以育养诸子言滋生也
二阴为雌
 雌者阴之目也
一阴为独使
 一阴之藏外合三焦三焦主谒导诸气名
卷五十 第 12b 页 0660-158.png
 为使者故云独使也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耎而动九
窍皆沉
 一阴厥阴肝木气也二阳阳明胃土气也
 木土相薄故阳明主病也木伐其土土不
 胜木故云不胜一阴脉耎而动者耎为胃
 气动谓木刑土木相持则胃气不转故九
 窍沉滞而不通利也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
外为惊骇
卷五十 第 13a 页 0660-159.png
 三阳是太阳之气故曰太阳胜也木生火
 今盛阳燔木木复受之阳气洪盛内为狂
 热故内乱五藏也肝主惊骇故外形惊骇
 之状也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
四支
 二阴谓手少阴心之脉也二阳亦胃脉也
 心胃合病邪上下并故内伤牌外胜肺也
 所以然者胃为牌府心火胜金故尔牌主
 四支故脾伤则外伤于四支矣少阴脉谓
卷五十 第 13b 页 0660-160.png
 手掌后同身寸之五分当小指神门之脉
 也○新枝正云详此二阳乃手阳明大肠
 肺之府也少阴心火胜金之府故云病在
 肺王氏以二阳为胃义未甚通况又以见
 胃病肾之说此乃是心病肺也又全元起
 本及甲乙经太素等并云二阴一阳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颠疾为

 二阴为肾水之藏也二阳为胃土之府也
 土气刑水故交至而病在肾也以肾水不
卷五十 第 14a 页 0660-161.png
 胜故胃盛而颠为狂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
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
 一阳谓手少阳三焦心主火之府也水上
 干火故火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也何
 者肾之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其支别
 者从肺中出络心注胸中故如是也然空
 窍阴客上游胃不能制胃不能制是土气
 衰故脘下空窍皆不通也言堤者谓如堤
 堰不容泄漏胃脉循足心脉络手故四支
卷五十 第 14b 页 0660-162.png
 如别离而不用也○新枝正云按王氏云
 胃脉循足按此二阴一阳病出于肾胃当
 作肾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
不知咽喉乾燥病在上脾
 一阴厥阴脉一阳少阳脉并木之气也代
 绝者动而中止也以其代绝故为病也木
 气生火故病生而阴气至心也夫肝胆之
 气上至头首下至腰足中至腹胁故病发
 上下无常处也若受纳不知其味窍写不
卷五十 第 15a 页 0660-163.png
 知其度而喉咽乾燥者喉咙之后又咽属
 为胆之使故病则咽喉乾燥虽病在牌土
 之中盖由肝胆之所为尔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
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附
 二阳阳明三阴手太阴至阴脾也故曰至
 阴皆在也然阴气不能过越于阳阳气不
 能制心今阴阳相薄故脉井绝断而不相
 连续也脉浮为阳气薄阴故为血瘕脉沉
 为阴气薄阳故为脓聚而肺烂也
卷五十 第 15b 页 0660-164.png
阴阳皆壮下至阴阳
 若阴阳皆壮而相薄不已者渐下至阴阳
 之内为大病矣阴阳者男子为阳道女子
 为阴器者以其盛受故也
上合昭昭下合冥冥
 昭昭谓阳明之上冥冥谓至阴之内幽暗
 之所也
诊决死生之期遂合岁首
 谓下短期之旨
雷公曰请问短期寅帝不应
卷五十 第 16a 页 0660-165.png
 欲其复问而实之也
雷公复问寅帝曰在经论中
 上古经之中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
 自雷公己下别为一篇名四时病类
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
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徵皆归出春
 病合于阳谓前阴合阳而为病者也虽正
 月脉有死徵阳已发生至王不死故出春
 三月而至夏初也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
卷五十 第 16b 页 0660-166.png
 里谓二阴肾之气也然肾病而正月脉有
 死徵者以枯草尽青松叶生出而皆死也
 理里也已以也古用同
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立春之后而脉阴阳皆悬绝者期死不出
 正月○新枝正云太素无春字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
 阳病不谓伤寒温热之病谓非时病热脉
 洪盛数也然春三月中阳气尚少未当全
 盛而反病热脉应夏气者经云脉不再见
卷五十 第 17a 页 0660-167.png
 夏脉当洪数无阳外应故必死于夏至也
 以死于夏至阳气杀物之时故云阳杀
阴阳皆绝期在草乾
 若不阳病但阴阳之脉皆悬绝者死在于
 霜降草乾之时也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
 谓热病也脾热病则五藏危土成数十故
 不过十日也
阴阳交期在濂水
 评热病论曰温病而汗出辄复热而脉躁
卷五十 第 17b 页 0660-168.png
 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者病名曰阴阳
 交六月病暑阴阳复交二气相持故乃死
 于立秋之候已○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
 云溓水者七月也建申水生于申阴阳逆
 也杨上善云溓(廉检/切)水静也七月水生时
 也
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
 秋阳气衰阴气渐出阳不胜阴故自已也
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
 以气不由其正用故尔
卷五十 第 18a 页 0660-169.png
三阳独至期在石水
 有阳无阴故云独至也著至教论云三阳
 独至者是三阳并至由此则但有阳而无
 阴也石水者谓冬月水冰如石之时故云
 石水也火墓于戌冬阳气微故石水而死
 也○新校正云详石水之解本全元起之
 说王氏取之
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亦所谓并至而无阳也盛水谓雨雪皆解
 为水之时则正谓正月中气也○新枝正
卷五十 第 18b 页 0660-170.png
 云按全元起本二阴作三阴
   方盛衰论篇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寅
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
 阳气之多少皆从左阴气之多少皆从右
 从者为顺反者为逆阴阳应象大论曰左
 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老从上少从下
 老者谷衰故从上为顺少者欲甚故从下
 为顺
卷五十 第 19a 页 0660-171.png
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
 归秋冬谓反归阴也归阴则顺杀伐之气
 故也
反之则归秋冬为生
 反之谓秋冬秋冬则归阴为生也
是以气多少逆皆厥
 阳气之多少反从右阴气之多少反从左
 是为不顺故曰气少多逆也如是从左从
 右之不顺者皆为厥厥谓气逆故曰皆为
 厥也
卷五十 第 19b 页 0660-172.png
问曰有馀者厥耶
 言少之不顺者为逆有馀者则成厥逆之
 病乎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
秋冬生
 一经之气厥逆上而阳气不下者何以别
 之寒厥到膝是也四支者诸阳之本当温
 而反寒上故曰寒厥也秋冬谓归阴归阴
 则从右发生其病也少者以阳气用事故
 秋冬死老者以阴气用事故秋冬生○新
卷五十 第 20a 页 0660-173.png
 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虚者厥也阳气一上
 于头不下于足足胫虚故寒厥至膝
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巅谓身之上巅疾则头首之疾也
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徵若居旷野
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谓之阳乃脉似阴盛谓之阴又脉似阳盛
 故曰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也五部谓五藏
 之部隔谓隔远无徵无徵犹无可信验也
 然求阳不得其热求阴不审是寒五藏部
卷五十 第 20b 页 0660-174.png
 不久隔远无可信验故曰求阳不得求阴
 不审五部隔无徵也夫如是者乃从气久
 逆所作非由阴阳寒热之气所为也若居
 旷野言心神散越若伏空室谓志意沉潜
 散越以气逆而痛甚未止沉潜以痛定而
 复恐再来也绵绵乎谓动息微也身虽绵
 绵乎且存然其心所属望将不得终其尽
 日也故曰绵绵乎属不满日也○新校正
 云按太素云若伏空室为阴阳之一有此
 五字疑此脱漏
卷五十 第 21a 页 0660-175.png
是以少阴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
 气之少有厥逆则令人妄为梦寐其厥之
 盛极则令人梦至迷乱
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三阳之脉悬绝三阴之诊细微是为少气
 之候也○新枝正云按太素云三阳绝气
 是为少气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籍

 白物是象金之色也斩者金之用也籍籍
卷五十 第 21b 页 0660-176.png
 梦死状也
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得时谓秋三月也金为兵革故梦见兵战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
 舟船溺人皆水之用肾象水故梦形之
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
 冬三月也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
 菌香草生草木之类也肝合草木故梦见
 之○新枝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菌香是桂
卷五十 第 22a 页 0660-177.png
 菌祛伦切
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春三月也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
 心合火故梦之阳物亦火之类
得其时则梦燔灼
 夏三月也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
 脾约水谷故梦饮食不足
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卷五十 第 22b 页 0660-178.png
 得其时谓辰戌丑未之月来合十八日筑
 垣盖屋皆土之用
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馀阴气不足
 腑者阳气藏者阴气
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灵枢经曰备有调阴阳合五诊故引之曰
 以在经脉经脉则灵枢经之篇目也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
 度各有其二故二五为十以量度
阴阳气尽人病自具
卷五十 第 23a 页 0660-179.png
 诊备尽阴阳虚盛之理则人病自具知之
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
必上下度民君卿
 脉动无常数者是阴散而阳颇调理也若
 脉诊脱略而不具备者无以常行之诊而
 察候之则当度量民及君卿三者调养之
 殊异尔何者忧乐苦分不同其秩故也
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
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
 皆谓学不该备
卷五十 第 23b 页 0660-180.png
传之后世反论白章
 章露也以不明而授与人反古之迹自然
 章露也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
 至阴虚天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地气微而
 不升是所谓不交通也至谓至盛也
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
 交谓交通也唯圣人乃能调理使行也
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阴阳之气井行而交通于一处者则当阳
卷五十 第 24a 页 0660-181.png
 气先至阴气后至何者阳速而阴迟也灵
 枢经曰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由此则
 二气亦交会于一处也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
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
五中之情其中之论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
知此乃足以诊
 奇恒势六十首今世不传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
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
卷五十 第 24b 页 0660-182.png
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
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诊
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圣人持诊之明诫也
起所有馀知所不足
 宝命全形论曰内外相得无以形先言起
 己身之有馀则当知病人之不足也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
 度事上下之宜脉事因而至于微妙矣格
 至也
卷五十 第 25a 页 0660-183.png
是以形弱气虚死
 中外俱不足也
形气有馀脉气不足死
 藏衰故脉不足也
脉气有馀形气不足生
 藏盛故脉气有馀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
 坐起有常则息力调适故诊之方法必先
 用之
出入有行以转神明
卷五十 第 25b 页 0660-184.png
 言所以贵坐起有常者何以出入行连皆
 神明随转也
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
脉动静
 上观谓气色下观谓形气也八正谓八节
 之正候五中谓五藏之部分然后按寸尺
 之动静而定死生矣
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
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
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
卷五十 第 26a 页 0660-185.png
 数息之长短候脉之至数故诊之法或视
 喘息也知息合脉病处必知圣人察候条
 理斯皆合也
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
言妄期此谓失道
 谓失精微至妙道也
   解精微论篇(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名方论解)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
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炎汤药所滋行治有
贤不肖未必能十全
卷五十 第 26b 页 0660-186.png
 言所自授用可十全然传所教习未能必
 尔也肾谓心明志远不肖谓拥造不法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
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
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
 皆以先闻圣旨犹未究其意端
请问有冕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言不智狡见顿问多也漏脱漏也谓经有
 所未解者也□狡也愚不智见也仆犹顿
 也犹不渐也○新枝正云按全元起本介
卷五十 第 27a 页 0660-187.png
 作朴
帝曰大矣
 人之所大要也
公请问哭泣而汩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
何也
 言何藏之不为而致是乎
帝曰在经有也
 灵枢经有悲哀涕泣之义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
 复问重问也欲知水涕所生之由也
卷五十 第 27b 页 0660-188.png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
所生也
 言涕水者皆道气之所生问之何也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
 专任也言五藏之精气任心之所使以为
 神明之府是故能
目者其窍也
 神内守明外鉴故目其窍也
华色者其荣也
 华色其神明之外饰
卷五十 第 28a 页 0660-189.png
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德者道之用人之生也老子曰道生之德
 畜之气者生之主神之舍也天布德地化
 气故人因之以生也气和则神安神安则
 外鉴明矣气不和则神不守神不守则外
 荣减矣故曰人有德也气和于目有亡也
 忧知于色也○新枝正云按太素德作得
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
水也
 新枝正云按甲乙经水宗作众精
卷五十 第 28b 页 0660-190.png
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
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
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
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目为上液之道故水火相感神忘俱悲水
 液上行乃主于目
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
目也
 水火相感故曰心悲名曰志悲神志俱升
 故志与心神共奔凑于目(凑粗/勾切)
卷五十 第 29a 页 0660-191.png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
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
 五藏别论以脑为地气所生皆藏于阴而
 象于地故言脑者阴阳上烁也烁则销也
 ○新枝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
阴作阳
髓者骨之充也
 充满也言髓填于骨充而满也
故脑渗为涕
 鼻窍通脑故脑渗为涕流于鼻中矣
卷五十 第 29b 页 0660-192.png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
类也
 类谓同类
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
则俱生
 同源故生死俱○新枝正云按
 太素生则俱生作出则俱亡
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
 行恐当为流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卷五十 第 30a 页 0660-193.png
 所属谓于脑也何者上文云涕泣者脑也
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汩不出者若出
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怪其所属同而行出异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
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泣不出者谓汨也不泣者泣谓哭也水之
 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为阴火为阳故曰
 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也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
卷五十 第 30b 页 0660-194.png
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惋谓内烁也冲犹升也神志相感泣由是
 生故内烁则阳气升于阴也阴脑也去目
 谓阴不守目也志去于目故神亦浮游失
 志去目则光无内照神失守则精不外明
 故曰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
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
 并谓各井于本位也
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
卷五十 第 31a 页 0660-195.png
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
 眦视也一水目也五火谓五藏之厥阳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眦字
是以气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
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
 风迫阳伏不发故内燔也
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故阳并则火独光盛于上不明于下是故
 目者阳之所生系于藏故云阴阳和则精
 明也阳厥则光不上阴厥则足冷而胀也
卷五十 第 31b 页 0660-196.png
 言一水不胜五火者是手足之阳为五火
 下一阴者肝之气也冲风泣下而不止者
 言风之中于目也是阳气内守于精故阳
 气盛而火气燔于目风与热交故泣下是
 故火疾而风生乃能雨以阳火之热而风
 生于泣以此譬之类也○新校正云按甲
 乙经无火宇太素云天之疾风乃能雨无
 生字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