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二
卷三十二 第 210192b 页
卷三十二 第 1a 页 0655-036.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二宜八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皮部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
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
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岐伯对
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循经脉行止所主则皮部可知诸经谓十
卷三十二 第 1b 页 0655-037.png
 二经脉也十二经脉皆同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
 蜚生化也害杀气也杀气行则化生弭故
 曰害蜚(蜚扶/沸切)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

 上谓手阳明下谓足阳明也
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
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
主外阴主内
卷三十二 第 2a 页 0655-038.png
 阳谓阳络阴谓阴络此通言之也手足身
 分所见经络皆然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
 枢谓枢要持谓执持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
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
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太阳之阳名曰关

 关司外动以静镇为事如枢之运则气和
 平也
卷三十二 第 2b 页 0655-039.png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
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少阴之阴名曰枢儒
 儒顺也守要而顺阴阳开阖之用也○新
 校正云按甲乙经儒作濡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
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
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心主之阴名曰害

 心主脉入掖下气不和则妨害肩掖之动
 运
卷三十二 第 3a 页 0655-040.png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
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太阴之阴名曰关蛰
 关闭蛰类使顺行藏○新校正云按甲乙
 经蛰作执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
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部皆谓本经络之所部分浮谓浮见也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列阴阳位部主于皮故曰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
卷三十二 第 3b 页 0655-041.png
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
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
 廪积也聚也
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开腠理
 溯然恶寒也起谓毛起坚也腠理皆谓皮
 空及文理也
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
 盛谓盛满变谓易其常也
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
 经虚邪入故曰感虚脉虚气少故陷下也
卷三十二 第 4a 页 0655-042.png
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
筋弛骨消肉烁䐃破毛直而败
 挛急也弛缓也消烁也针经曰寒则筋急
 热则筋缓寒胜为痛热胜为气消䐃者肉
 之标故肉消则䐃破毛直而败也䐃渠殒
 切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
伯曰皮者脉之部也
 脉气流行各有阴阳气随经所过而部主
 之故云脉之部
卷三十二 第 4b 页 0655-043.png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
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脉行皮中各有部分脉受邪气随则病生
 非由皮气而能生也○新校正云按甲乙
 经不与作不愈全元起本作不与元起云
 言不与经脉调和则气伤于外邪流入于
 内必生大病也
帝曰善
   经络论篇
卷三十二 第 5a 页 0655-044.png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
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
而络无常变也
 经行气故色见常应于时络主血故受邪
 则变而不一矣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
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
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
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顺四时气化之行止
卷三十二 第 5b 页 0655-045.png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
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
之寒热
 淖湿也泽润液也谓微湿润也
帝曰善
   气穴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
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
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
意尽言其处
卷三十二 第 6a 页 0655-046.png
 孰谁也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
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
 目以明耳以聪言心志通明迥如意也
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帝曰
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
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
 开气穴真数庶将解彼蒙昩之疑惑未足
 以论述深微之意也
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
卷三十二 第 6b 页 0655-047.png
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言其处谓穴俞处所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
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
 天突在颈结喉下同身寸之四寸中央宛
 宛中阴维任脉之会低针取之刺可入同
 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按
 今甲乙经经脉流注孔穴图经当脊十椎
 下并无穴目恐是七椎也此则督脉气所
 主之上纪之处次如下说○新校正云按
卷三十二 第 7a 页 0655-048.png
 甲乙经云天突在结喉下五寸
上纪者胃脘也
 谓中皖也脘者胃募也在上脘下同身寸
 之一寸居心蔽骨与齐之中手太阳少阳
 足阳明三脉所生任脉气所发也刺可入
 同身寸之一寸二分若灸者可灸七壮○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任脉之会也(蔽必/寐切)
下纪者关元也
 关元者小肠募也在齐下同身寸之三寸
 足三阴任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
卷三十二 第 7b 页 0655-049.png
 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七壮
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
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
 新校正云按别本偏一作满
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
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寻此支络脉流注病形證悉是督脉支络
 自尾骶出各上行斜络胁支心贯鬲上加
 天突斜之肩而下交于十椎○新校正云
 详自背与心相控而痛至此疑是骨空论
卷三十二 第 8a 页 0655-050.png
 文简脱误于此
藏俞五十穴
 藏谓五藏肝心脾肺肾非兼四形藏也俞
 谓井荥俞经合非背俞也然井荥俞经合
 者肝之井者大敦也荥行间也俞太冲也
 经中封也合曲泉也大敦在足大指端去
 爪甲角如韭叶及三毛之中足厥阴脉之
 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
 灸者可灸三壮行间在足大指之间脉动
 应手陷者中足厥阴之所流也○新校正
卷三十二 第 8b 页 0655-051.png
 云按甲乙经留作流馀所流并作留○刺
 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
 三壮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同身寸之二
 寸陷者中○新校正云按刺腰痛注云本
 节后内间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动脉应
 手足厥阴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
 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中封在足
 内踝前同身寸之一寸半○新校正云按
 甲乙经云一寸○陷者中仰足而取之伸
 足乃得之足厥阴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
卷三十二 第 9a 页 0655-052.png
 身寸之四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曲
 泉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
 屈膝而得之足厥阴脉之所入也刺可入
 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心包之井者中冲也荥劳宫也俞太陵也
 经间使也合曲泽也中冲在手中指之端
 去爪甲角如韭叶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
 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
 者可灸一壮劳宫在掌中央动脉手心主
 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
卷三十二 第 9b 页 0655-053.png
 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陵在掌后骨两筋
 间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
 身寸之六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间
 使在掌后同身寸之三寸两筋间陷者中
 手心主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六
 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七壮○新校正云
 按甲乙经云灸三壮○曲泽在肘内廉下
 陷者中屈肘而得之手心主脉之所入也
 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
 灸三壮脾之井者隐白也荥大都也俞太
卷三十二 第 10a 页 0655-054.png
 白也经商丘也合阴陵泉也隐白在足大
 指之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阴脉
 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
 若灸者可灸三壮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
 陷者中足太阴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
 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白
 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脉之所
 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
 者可灸三壮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
 中足太阴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
卷三十二 第 10b 页 0655-055.png
 四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阴陵泉在
 膝下内侧辅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足
 太阴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
 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肺之井者少商
 也荥鱼际也俞太渊也经经渠也合尺泽
 也少商在手大指之端内侧去爪甲角如
 韭叶手太阴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
 之一分留一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
 正云按甲乙经作一壮○鱼际在手大指
 本节后内侧散脉手太阴脉之所流也刺
卷三十二 第 11a 页 0655-056.png
 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
 三壮太渊在掌后陷者中手太阴脉之所
 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二呼若灸
 者可灸三壮经渠在寸口陷者中手太阴
 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
 呼不可灸伤人神明尺泽在肘中约上动
 脉手太阴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
 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肾之井者
 涌泉也荥然谷也俞太溪也经复溜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溜作留馀溜字并同
卷三十二 第 11b 页 0655-057.png
 合阴谷也涌泉在足心陷者中屈足捲指
 宛宛中足少阴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
 寸之三分留二呼若灸者可灸三壮然谷
 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足少阴脉
 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
 若灸者可灸三壮刺此多见血令人立饥
 欲食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
 中足少阴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
 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复溜在足
 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新校正
卷三十二 第 12a 页 0655-058.png
 云按刺腰痛篇注云在内踝后上二寸动
 脉○足少阴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
 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五壮阴谷在
 膝下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
 之应手屈膝而得之足少阴脉之所入也
 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如是五藏之俞藏各五穴则二十五俞以
 左右脉具而言之则五十穴
府俞七十二穴
 府谓六府非兼九形府也俞亦谓井荥俞
卷三十二 第 12b 页 0655-059.png
 原经合非背俞也肝之府胆胆之井者窍
 阴也荥侠溪也俞临泣也原丘虚也经阳
 辅也合阳陵泉也窍阴在足小指次指之
 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阳脉之所出也
 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一呼○新校正
 云按甲乙经作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者
 中足少阳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
 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临泣在足
 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者中去侠溪同身
卷三十二 第 13a 页 0655-060.png
 寸之一寸半足少阳脉之所注也刺可入
 同身寸之三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
 二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丘虚在足
 外踝下如前陷者中去临泣同身寸之三
 寸足少阳脉之所过也刺可入同身寸之
 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阳辅在足
 外踝上○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外踝上
 四寸辅骨前绝骨之端如前同身寸之三
 分所去丘虚同身寸之七寸足少阳脉之
 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
卷三十二 第 13b 页 0655-061.png
 灸者可灸三壮阳陵泉在膝下同身寸之
 一寸胻外廉陷者中足少阳脉之所入也
 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若灸者可
 灸三壮脾之府胃胃之井者厉兑也荥内
 庭也俞陷谷也原冲阳也经解溪也合三
 里也厉兑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
 如韭叶足阳明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
 寸之一分留一呼若灸者可灸一壮内庭
 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者中足阳明脉之
 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
卷三十二 第 14a 页 0655-062.png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作二十呼○若灸
 者可灸三壮陷谷在足大指次指外间本
 节后陷者中去内庭同身寸之二寸足阳
 明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
 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冲阳在足跗上同
 身寸之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同身寸
 之三寸足阳明脉之所过也刺可入同身
 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解溪
 在冲阳后同身寸之二寸半○新校正云
 按甲乙经作一寸半刺疟注作三寸半素
卷三十二 第 14b 页 0655-063.png
 问二注不同当从甲乙经之说○腕上陷
 者中足阳明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
 之五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三里在
 膝下同身寸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肉分
 间足阳明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
 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肺之府大
 肠大肠之井者商阳也荥二间也俞三间
 也原合谷也经阳溪也合曲池也商阳在
 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
 明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
卷三十二 第 15a 页 0655-064.png
 一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二间在手大指次
 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手阳明脉之所流
 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
 可灸三壮三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内侧
 陷者中手阳明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
 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合谷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之间手阳明脉之所
 过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
 者可灸三壮阳溪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
 者中手阳明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
卷三十二 第 15b 页 0655-065.png
 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曲池在
 肘外辅屈肘两骨之中手阳明脉之所入
 也以手拱胸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
 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心之府小肠小
 肠之井者少泽也荥前谷也俞后溪也原
 腕骨也经阳谷也合少海也少泽在手小
 指之端去爪甲下同身寸之一分陷者中
 手太阳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
 分留二呼若灸者可灸一壮前谷在手小
 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流
卷三十二 第 16a 页 0655-066.png
 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
 可灸三壮后溪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
 者中手太阳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
 之一分留二呼若灸者可灸一壮腕骨在
 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者中手太阳脉之
 所过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若
 灸者可灸三壮阳谷在手外侧腕中锐骨
 之下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行也刺可入
 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新校正云按甲
 乙经作二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少海在
卷三十二 第 16b 页 0655-067.png
 肘内大骨外去肘端同身寸之五分陷者
 中屈肘乃得之手太阳脉之所入也刺可
 人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
 壮心包之府三焦三焦之井者关冲也荥
 液门也俞中渚也原阳池也经支沟也合
 天井也关冲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
 角如韭叶手少阳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
 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液
 门在手小指次指间陷者中手少阳脉之
 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二呼若
卷三十二 第 17a 页 0655-068.png
 灸者可灸三壮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节
 后间陷者中手少阳脉之所注也刺可入
 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阳池在手表腕上陷者中手少阳脉之所
 过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六呼若灸
 者可灸三壮支沟在腕后同身寸之三寸
 两骨之间陷者中手少阳脉之所行也刺
 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
 三壮天井在肘外大骨之后同身寸之一
 寸两筋间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少阳脉之
卷三十二 第 17b 页 0655-069.png
 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
 灸者可灸三壮肾之府膀胱膀胱之井者
 至阴也荥通谷也俞束骨也原京骨也经
 昆崙也合委中也至阴在足小指外侧去
 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阳脉之所出也刺可
 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
 壮通谷在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太阳
 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五
 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束骨在足小指外侧
 本节后赤白肉际陷者中足太阳脉之所
卷三十二 第 18a 页 0655-070.png
 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
 者可灸三壮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
 肉际陷者中按而得之足太阳脉之所过
 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
 可灸三壮昆崙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者
 中细脉动应手足太阳脉之所行也刺可
 入同身寸之五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
 壮委中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新校正
 云详委中穴与甲乙经及刺疟篇注痹论
 注同又骨空论云在膝解之后曲脚之中
卷三十二 第 18b 页 0655-071.png
 背面取之又热穴论注刺热篇注云在足
 膝后屈处○足太阳脉之所入也刺可入
 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如是六府之俞府各六穴则三十六俞以
 左右脉俱而言之则七十二穴
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
 并具水热论中○新校正云按热俞又见
 刺热篇注
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此亦热俞之五十九穴也
卷三十二 第 19a 页 0655-072.png
中𦛗两傍各五凡十穴
 谓五藏之背俞也肺俞在第三椎下两傍
 心俞在第五椎下两傍肝俞在第九椎下
 两傍脾俞在第十一椎下两傍肾俞在第
 十四椎下两傍此五藏俞者各侠脊相去
 同身寸之一寸半并足太阳脉之会刺可
 入同身寸之三分肝俞留六呼馀并留七
 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侠脊数之则十穴也
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
 今甲乙经经脉流注孔穴图经并不载未
卷三十二 第 19b 页 0655-073.png
 详何俞也○新校正云按大椎上傍无穴
 大椎下傍穴名大杼后有故王氏云未详
目瞳子浮白二穴
 瞳子髎在目外去眦同身寸之五分手太
 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
 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浮白在耳后入发
 际同身寸之一寸足太阳少阳二脉之会
 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左右言之各二为四也
两髀厌分中二穴
卷三十二 第 20a 页 0655-074.png
 谓环铫穴也在髀枢后足少阳太阳二脉
 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二呼若灸
 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王氏云在髀
 枢后按甲乙经云在髀枢中后当作中灸
 三壮甲乙经作五壮
犊鼻二穴
 在膝膑下胻上侠解大筋中足阳明脉气
 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
 三壮
耳中多所闻二穴
卷三十二 第 20b 页 0655-075.png
 听宫穴也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
 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
 一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
 乙经云刺可入三分
眉本二穴
 攒竹穴也在眉头陷者中足太阳脉气所
 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
 可灸三壮
完骨二穴
 在耳后入发际同身寸之四分足太阳少
卷三十二 第 21a 页 0655-076.png
 阳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
 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刺可入三分
 灸七壮
项中央一穴
 风府穴也在项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
 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二经之会疾言
 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刺可入同身寸
 之四分留三呼灸之不幸使人瘖
枕骨二穴
 窍阴穴也在完骨上枕骨下摇动应手足
卷三十二 第 21b 页 0655-077.png
 太阳少阳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
 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
 刺可入四分灸可五壮
上关二穴
 针经所谓刺之则㰦不能欠者也在耳前
 上廉起骨开口有空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
 灸三壮刺深令人耳无所闻
大迎二穴
 在曲颔前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骨陷者中
卷三十二 第 22a 页 0655-078.png
 动脉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
 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下关二穴
 针经所谓刺之则欠不能㰦者也在上关
 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张口而闭足
 阳明少阳二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
 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耳中有乾擿
 之不得灸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擿之
 作擿抵(擿音摘㰦/丘庶切)
天柱二穴
卷三十二 第 22b 页 0655-079.png
 在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阳
 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六呼
 若灸者可灸三壮
 虚上下廉四穴
 上廉足阳明与太阳合也在膝犊鼻下胻
 外廉同身寸之六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
 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壮下
 廉足阳明与少阳合也在上廉下同身寸
 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
 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
卷三十二 第 23a 页 0655-080.png
 甲乙经并刺热篇注水热穴注上廉在二
 里下三寸此云犊鼻下六寸者盖三里在
 犊鼻下三寸上廉又在三里下三寸故云
 六寸也
曲牙二穴
 颊车穴也在耳下曲颊端陷者中开口有
 空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
 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天突一穴
 已前释也
卷三十二 第 23b 页 0655-081.png
天府一穴
 在掖下同身寸之三寸臂臑内廉动脉手
 太阴脉气所发禁不可灸刺可入同身寸
 之四分留三呼臑奴到切
天牖二穴
 在颈筋间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
 发际上手少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
 之一寸留七呼灸者可灸三壮
扶突一穴
 在颈当曲颓下同身寸之一寸人迎后手
卷三十二 第 24a 页 0655-082.png
 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
 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壮
天窗二穴
 在曲颓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者中手太
 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
 者可灸三壮
肩解二穴
 谓肩井也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
 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五
 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
卷三十二 第 24b 页 0655-083.png
 经灸五壮
关元一穴
 新校正云详此已前释旧当篇再注今去
 之
委阳二穴
 三焦下辅俞也在腘中外廉两筋间此足
 太阳之别络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留五
 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屈伸而取之
肩贞二穴
 在肩曲甲下两骨解间肩腢后陷者中手
卷三十二 第 25a 页 0655-084.png
 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
 灸者可灸三壮
瘖门一穴
 在项发际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脉阳维二
 经之会仰头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
 不可灸之令人瘖○新校正云按气府注
 云去风府一寸
齐一穴
 齐中也禁不可刺刺之使人齐中恶疡溃
 矢出者死不可治若灸者可灸三壮
卷三十二 第 25b 页 0655-085.png
胸俞十二穴
 谓俞府或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左右则
 十二穴也俞府在巨骨下侠任脉两傍横
 去任脉各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下五穴
 递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者中并足
 少阴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
 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五壮
背俞二穴
 大杼穴也在脊第一椎下两傍相去各同
 身寸之一寸半陷者中督脉别络手足太
卷三十二 第 26a 页 0655-086.png
 阳三脉气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
 七呼若灸者可灸七壮
膺俞十二穴
 谓云门中府周荥胸卿天溪食窦左右则
 十二穴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周荥
 胸卿○云门在巨骨下侠任脉傍横去任
 脉各同身寸之六寸○新校正云按水热
 穴注作胸中行两傍与此文虽异处所无
 别陷者中动脉应手云门中府相去同身
 寸之一寸馀五穴递相去同身寸之一寸
卷三十二 第 26b 页 0655-087.png
 六分陷者中并手太阴脉气所发云门食
 窦举臂取之馀并仰而取之云门刺可入
 同身寸之七分太深令人逆息中府刺可
 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五呼馀刺可入同身
 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五壮○新校正云
 详王氏以此十二穴并手太阴按甲乙经
 云门乃手太阴中府乃手足太阴之会周
 荥已下乃足太阴非十二穴并手太阴也
分肉二穴
 在足外踝上绝骨之端同身寸之三分筋
卷三十二 第 27a 页 0655-088.png
 肉分间阳维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
 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
 云按甲乙经无分肉穴详处所疑是阳辅
 在足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所
 又按刺腰痛注作绝骨之端如后二分刺
 入五分留十呼与此注小异
躁上横二穴
 内踝上者交信穴也交信去内踝上同身
 寸之二寸少阴前太阴后筋骨间足阴蹻
 之郤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五呼若灸
卷三十二 第 27b 页 0655-089.png
 者可灸三壮外踝上附阳穴也附阳去外
 踝上同身寸之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
 间阳蹻之郤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
 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
 经附阳作付阳
阴阳蹻四穴
 阴蹻穴在足内踝下是谓照海阴蹻所生
 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六呼若灸者可
 灸三壮阳蹻穴是谓申脉阳蹻所生在外
 踝下陷者中○新校正云按刺腰痛篇注
卷三十二 第 28a 页 0655-090.png
 作在外踝下五分缪刺论注云外踝下半
 寸○容爪甲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
 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甲乙
 经留七呼作六呼刺腰痛篇注作十呼
水俞在诸分
 分谓肉之分理间治水取之
热俞在气穴
 写热则取之
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
 骸厌谓膝外侠膝之骨厌中也
卷三十二 第 28b 页 0655-091.png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谓五里穴所以谓之大禁者谓其禁不可
 刺也针经曰迎之五里中道而上五至而
 已五往而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
 竭其俞矣盖谓此也又曰五里者尺
 泽之后五里与此文同
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新校正云详自藏俞五十至此并重复共
 得三百六十穴通前天突十椎上纪下纪
 共三百六十五穴除重复实有三百一十
卷三十二 第 29a 页 0655-092.png
 三穴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
溪谷亦有所应乎
 孙络小络也谓络之支别者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
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
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写无怠以通
荣卫见而写之无问所会
 荣积卫留内外相薄者见其血络当即写
 之亦无问其脉之俞会
卷三十二 第 29b 页 0655-093.png
帝曰愿闻溪谷之会也岐伯曰肉之大会为
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
荣卫以会大气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以舍大气
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
销骨髓外破大腘
 热过故致是
留于节凑必将为败
 若留于骨节之间津液所凑之处则骨节
 之间髓液皆溃为脓故必败烂筋骨而不
卷三十二 第 30a 页 0655-094.png
 得屈伸矣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内缩筋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寒肉缩筋
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
大寒留于溪谷也
 邪气盛甚真气不荣髓溢内消故为是也
 不足谓阳气不足也寒邪外薄久积淹留
 阳不外胜内消筋髓故曰不足大寒留于
 溪谷之中也
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
卷三十二 第 30b 页 0655-095.png
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若小寒之气流行淫溢随脉往来为痹病
 用针调者与常法相同尔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曰发蒙解惑藏
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
穴所在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
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
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
 十四络者谓十二经络兼任脉督脉之络
 也脾之大络起自于脾故不并言之也
卷三十二 第 31a 页 0655-096.png
内解写于中者十脉
 解谓骨解之中经络也虽则别行然所受
 邪亦还注写于五藏之脉左右各五故十
 脉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