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一
卷三十一 第 210187a 页
卷三十一 第 1a 页 0655-004.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一宜七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刺志论篇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
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阴阳应象大论曰形归气由是故虚实同
 焉反谓不相合应失常平之候也形气相
 反故病生气谓脉气形谓身形也
卷三十一 第 1b 页 0655-005.png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灵枢经曰荣气之道内谷为实谷入于胃
 气传与肺精专者上行经隧由是故谷气
 虚实占必同焉候不相应则为病也○新
 校正云按甲乙经实作宝
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脉者血之府故虚实同焉反不相应则为
 病也
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
 气虚为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当身寒反身
卷三十一 第 2a 页 0655-006.png
 热者脉气当盛脉不盛而身热證不相符
 故谓反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气盛
 身寒气虚身热此谓反也当补此四字
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
 胃之所出者谷气而布于经脉也谷入于
 胃脉道乃散今谷入多而气少者是胃气
 不散故谓反也
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
 胃气外散肺并之也
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卷三十一 第 2b 页 0655-007.png
 经脉行气络脉受血经气入络络受经气
 候不相合故皆反常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伤谓触冒也寒伤形故气盛身寒热伤气
 故气虚身热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脱血则血虚血虚则气盛内郁化成津液
 流入下焦故云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胃气不足肺气下流于胃中故邪在胃然
卷三十一 第 3a 页 0655-008.png
 肺气入胃则肺气不自守气不自守则邪
 气从之故云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
 饮谓留饮也饮留脾胃之中则脾气溢脾
 气溢则发热中
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风气盛满则水浆不入于脉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
 入为阳出为阴阴生于内故出阳生于外
 故入
卷三十一 第 3b 页 0655-009.png
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阳盛而阴内拒故热阴盛而阳外微故寒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

 言用针之补写也右手持针左手捻穴故
 实者右手开针空以写之虚者左手开针
 空以补之也(捻音/涅)
   针解篇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
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
卷三十一 第 4a 页 0655-010.png
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
之者出恶血也
 菀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积
 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
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邪者不正之目非本经气是则谓邪非言
 鬼毒精邪之所胜也出针勿按穴俞且开
 故得经虚邪气发泄也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
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卷三十一 第 4b 页 0655-011.png
 徐出谓得经气已久乃出之疾按谓针出
 穴已速疾按之则真气不泄经脉气全故
 徐而疾乃实也疾出针谓针入穴已至于
 经脉即疾出之徐按谓针出穴已徐缓按
 之则邪气得泄精气复固故疾而徐乃虚
 也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寒温谓经脉阴阳之气也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言其冥昧不可即而知也夫不可即知故
卷三十一 第 5a 页 0655-012.png
 若无慧然神悟故若有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知病先后乃补写之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针经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此之谓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若有若亡为虚与
 实
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妄为补写离乱大经误补实者转令若得
 误写虚者转令若失故曰若得若失也针
卷三十一 第 5b 页 0655-013.png
 经曰无实实无虚虚此其诫也○新校正
 云详自篇首至此与太素九针解篇经同
 而解异二经互相发明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热在头身宜镵针肉分气满宜员针脉气
 虚少宜鍉针写热出血发泄固病宜锋针
 破痈肿出脓血宜䤵针调阴阳去暴痹宜
 员利针治经络中痛痹宜毫针痹深居骨
 解腰脊节腠之间者宜长针虚风舍于骨
 解皮肤之间宜大针此之谓各有所宜也
卷三十一 第 6a 页 0655-014.png
 ○新校正云按别本䤵一作铍(鍉音/氐)
补写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气当时刻谓之开已过未至谓之阖时刻
 者然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
 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
 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不已气行不已如是
 则当刻者谓之开过刻及未至者谓之阖
 也针经曰谨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
 逢时此所谓补写之时也○新校正云详
 自篇首至此文出灵枢经素问解之互相
卷三十一 第 6b 页 0655-015.png
 发明也甲乙经补写之时以针为之者此
 脱此四字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写也
 各不同形谓长短锋颖不等穷其补写谓
 各随其疗而用之也○新校正云按九针
 之形今具甲乙经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
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言要以气至而有效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卷三十一 第 7a 页 0655-016.png
 变谓变易更谓改更皆变法也言得气至
 必宜谨守无变其法反招损也
浅深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志一为意志意皆行针之用也
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
 言气虽近远不同然其侧候皆以气至而
 有效也
如临深渊者不敢墯也
 言气候补写如临深渊不敢墯慢失补写
 之法也
卷三十一 第 7b 页 0655-017.png
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壮谓持针坚定也针经曰持针之道坚者
 为实则其义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实
 字作宝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目绝妄视心专一务则用之必中无惑误
 也○新校正详从刺实须其虚至此文见
 宝命全形论此又为之解亦互相发明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正指直刺针无左右
卷三十一 第 8a 页 0655-018.png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

 检彼精神令无散越则气为神使中外易
 调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跗之作低胻太素
 作付之按骨空论跗之疑作跗上
举膝分易见也
 三里穴名正在膝下三寸胻外两筋肉分
 间极重按之则足跗上动脉止矣故曰举
卷三十一 第 8b 页 0655-019.png
 膝分易见
巨虚者蹻足胻独陷者
 巨虚穴名也蹻谓举也取巨虚下廉当举
 足取之则胻外两筋之间陷下也
下廉者陷下者也
 欲知下廉穴者胻外两筋之间独陷下者
 则其处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
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
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
卷三十一 第 9a 页 0655-020.png
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新校正云详此文与灵枢经相出入
人皮应天
 覆盖于物天之象也
人肉应地
 柔厚安静地之象也
人脉应人人筋应时
 人脉应人者盛衰变易人之象也人筋应
 时者坚固贞定时之象也
人声应音
卷三十一 第 9b 页 0655-021.png
 备五音故
人阴阳合气应律
 交会气通相生无替则律之象○新校正
 云按别本气一作度
人齿面目应星
 人面应七星者所谓面有七孔应之也○
 新校正云详此注乃全元起之辞也
人出入气应风
 动出往来风之象也
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卷三十一 第 10a 页 0655-022.png
 身形之外野之象也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
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
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一镵针二员针三鍉针四锋针五䤵针六
 员利针七毫针八长针九大针○新校正
 云按别本䤵一作铍
人心意应八风
 动静不形风之象也
人气应天
卷三十一 第 10b 页 0655-023.png
 运行不息天之象也
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
 发齿生长耳目清通五声应同故应五音
 及六律也
人阴阳脉血气应地
 人阴阳有交会生成脉血气有虚盈盛衰
 故应地也
人肝目应之九
 肝气通目木生数三三而三之则应之九
 也
卷三十一 第 11a 页 0655-024.png
九窍三百六十五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无此七字
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
候发毋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
馀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馀九野一
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
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
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
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简烂文义理残缺莫
卷三十一 第 11b 页 0655-025.png
 可寻究而上古书故且载之以伫后之具
 本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云一百二十四
 字今有一百二十三字又亡一字
   长刺节论篇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
 藏犹深也言深刺之故下文曰○新校正
 云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无藏字
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皮者针之道故刺骨无伤骨肉及皮也
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
卷三十一 第 12a 页 0655-026.png
 头有寒热则用阴刺法治之阴刺谓卒刺
 之如此数也○新校正云按别本卒刺一
 作平刺按甲乙经阳刺者正内一傍内四
 阴刺者左右卒刺之此阴刺疑是阳刺
深专者刺大藏
 寒热病气深专攻中者当刺五藏以拒之
迫藏刺背背俞也
 迫近也渐近于藏则刺背五藏之俞也
刺之迫藏藏会
 言刺近于藏者何也以是藏气之会发也
卷三十一 第 12b 页 0655-027.png
腹中寒热去而止
 言刺背俞者无问其数要以寒热去乃止
 针
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若与诸俞刺之则如此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
 腐肿谓肿中肉腐败为脓血者痈小者浅
 刺之痈大者深刺之○新校正云按全元
 起
本及甲乙经腐作痈
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正
卷三十一 第 13a 页 0655-028.png
 痈之大者多出血痈之小者但直针之而
 已○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刺大者多而
 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正也此文云小者深
 之疑此误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𩩻以下至少腹而止刺
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
中气热下已
 少腹积谓寒热之气结积也皮𩩻谓齐下
 同身寸之五寸横约文审刺而勿过深之
 刺禁论曰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
卷三十一 第 13b 页 0655-029.png
 满由此故不可深之矣侠脊四椎之间据
 经无俞恐当云五椎间五椎之下两傍正
 心之俞心应少腹故当言之间也髂谓腰
 骨髎一为髀字形相近之误也髎谓居髎
 腰侧穴也季胁肋间当是刺季肋之间京
 门穴也○新校正云按释音皮𩩻作皮䯏
 是䯏误作𩩻也及遍寻篇韵中无𩩻字只
 有䯏骨端也皮䯏者盖谓齐下横骨之端
 也全元起本作皮髓元起注云齐傍埵起
 也亦未为得髂口亚切䯏光抹切
卷三十一 第 14a 页 0655-030.png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
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
炅病已
 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少腹冲脉与少阴之
 络皆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其后行
 者自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
 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
 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
 属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故刺
 少腹及两股间又刺腰髁骨间也腰髁骨
卷三十一 第 14b 页 0655-031.png
 者腰房侠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处也
 疝为寒生故多刺之少腹尽热乃止针炅
 热也○新校正云按别本篡一作基又初
 患反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
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
 分谓肉分间有筋维络处也刺筋无伤骨
 故不可中骨也
病起筋炅病已止
 筋雍痹生故得筋热病已乃止
卷三十一 第 15a 页 0655-032.png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
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
 大分谓大肉之分小分谓小肉之分
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
 针经曰病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又
 曰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甚伤筋骨则
 针太深故痈发若变也
诸分尽热病已止
 热可消寒故病已则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
卷三十一 第 15b 页 0655-033.png
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
骨热病已止
 骨痹刺无伤脉肉者何自刺其气通肉之
 大小分中也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曰狂
 气狂乱也
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
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
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刺诸分其脉尤寒
卷三十一 第 16a 页 0655-034.png
 以针补之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
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曰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
故汗出百日
 泄卫气之拂热
刺骨髓汗出百日
 泄荣气之拂热
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拂热屏退阴气内复故多汗出须眉生也
卷三十一 第 16b 页 0655-035.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