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
卷三十 第 210183b 页
卷三十 第 1a 页 0654-184.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宜六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刺齐论篇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谓皮肉筋脉骨之分位也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
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
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帝曰余未知
卷三十 第 1b 页 0654-185.png
其所谓愿闻其解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
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
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
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是皆谓遣邪也然筋有寒邪肉有风邪脉
 有湿邪皮有热邪则如是遣之所谓邪者
 皆言其非顺正气而相干犯也○新校正
 云详此谓刺浅不至所当刺之处也下文
 则诫其太深也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
卷三十 第 2a 页 0654-186.png
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
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谓之反也
 此则诫过分大深也○新校正云按全元
 起
云刺如此者是谓伤此皆过过必损其
 血气是谓逆也邪必因而入也
   刺禁论篇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
可不察肝生于左
 肝象木王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
肺藏于右
卷三十 第 2b 页 0654-187.png
 肺象金王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也
 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肝为少阳阳长之
 始故曰生肺为少阴阴藏之初故曰藏
心部于表
 阳气主外心象火也
肾治于里
 阴气主内肾象水也○新校正云按杨上
 善云心为五藏部主故得称部肾间动气
 内治五藏故曰治
脾谓之使
卷三十 第 3a 页 0654-188.png
 营动不已糟粕水谷故使者也
胃为之市
 水谷所归五味皆入如市杂故为市也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鬲肓之上气海居中气者生之原生者命
 之主故气海为人之父母也○新校正云
 按杨上善云心下鬲上为肓心为阳父也
 肺为阴母也肺主于气心主于血共荣卫
 于身故为父母
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卷三十 第 3b 页 0654-189.png
 小心谓真心神灵之宫室○新校正云按
 太素小心作志心杨上善云脊有三七二
 十一节肾在下七节之傍肾神曰志五藏
 之灵皆各为神神之所以任得名为志者
 心之神也
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从谓随顺也八者人之所以生形之所以
 成故顺之则福延逆之则咎至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心在气为噫
卷三十 第 4a 页 0654-190.png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肝在气为语○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
 甲乙经语作欠元起云肾伤则欠子母相
 感也王氏改欠作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𡁲
 肾在气为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
 甲乙经六日作三日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肺在气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卷三十 第 4b 页 0654-191.png
 脾在气为吞○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
 甲乙经十日作十五日刺中五藏与诊要
 经终论并四时刺逆从论相重此叙五藏
 相次之法以所生为次甲乙经以心肺肝
 脾肾为次是以所克为次全元起本旧文
 则错乱无次矣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胆气勇故为呕○新校正云按诊要经终
 论刺中胆下又云刺中鬲者为伤中其病
 虽愈不过一岁死
卷三十 第 5a 页 0654-192.png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跗为足跗大脉动而不止者则胃之大经
 也胃为水谷之海然血出不止则胃气将
 倾海竭气亡故死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面中溜脉者手太阳任脉之交会手太阳
 脉自颧而斜行至目内眦任脉自鼻鼽两
 傍上行至童子下故刺面中溜脉不幸为
 盲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卷三十 第 5b 页 0654-193.png
 脑户穴名也在枕骨上通于脑中然脑为
 髓之海真气之所聚针入脑则真气泄故
 立死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
 舌下脉脾之脉也脾脉者侠咽连舌本散
 舌下血出不止则脾气不能营运于舌故
 瘖不能言语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布络谓当内踝前足下空处布散之络正
 当然谷穴分也络中脉则冲脉也冲脉者
卷三十 第 6a 页 0654-194.png
 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也然
 刺之而血不出则肾脉与冲脉气并归于
 然谷之中故为肿
刺郤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寻此经郤中主治与中诰流注经委中穴
 正同应郤中者以经穴为名委中处所为
 名亦犹寸口脉口气口皆同一处尔然郤
 中大脉者足太阳经脉也足太阳之脉起
 于目内眦合手太阳手太阳脉自目内眦
 斜络于颧足太阳脉上头下项又循于足
卷三十 第 6b 页 0654-195.png
 故刺之过禁则令人仆倒而面色如脱去
 也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气街之中胆胃脉也胆之脉循胁里出气
 街胃之脉侠齐入气街中其支别者起胃
 下口循腹里至气街中而合今刺之而血
 不出则血脉气并聚于中故内结为肿如
 伏鼠之形也气街在腹下侠齐两傍相去
 四寸鼠仆上一寸动脉应手也○新校正
 云按别本仆一作鼷气府论注气街在齐
卷三十 第 7a 页 0654-196.png
 下横骨两端鼠鼷上一寸也
刺脊间中髓为伛
 伛谓伛偻身腃屈也脊间谓脊骨节间也
 刺中髓则骨精气泄故伛偻也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乳之上下皆足阳明之脉也乳房之中乳
 液渗泄胸中气血皆外凑之然刺中乳房
 则气血交凑故为大肿中有脓根内蚀肌
 肤化为脓水而久故不愈也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卷三十 第 7b 页 0654-197.png
 五藏者肺为之盖缺盆为之道肺藏气而
 主息又在气为咳刺缺盆中内陷则肺气
 外泄故令人喘咳逆也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手鱼腹内肺脉所流故刺之内陷则为肿
 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肺脉所流当作
 留字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
 脉数过度故因刺而乱也新校正云按
 灵枢经气乱当作脉乱
卷三十 第 8a 页 0654-198.png
无刺大怒令人气逆
 怒者气逆故刺之益甚
无刺大劳人
 经气越也
无刺新饱人
 气盛满也
无刺大饥人
 气不足也
无刺大渴人
 血脉乾也
卷三十 第 8b 页 0654-199.png
无刺大惊人
 神荡越而气不治也○新校正云详无刺
 大醉至此七条与灵枢经相出入灵枢经
 云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怒无刺已刺无
 怒大劳无刺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
 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
 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大惊大恐必定其
 气乃刺之也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阴股之中脾之脉也脾者中央土孤藏以
卷三十 第 9a 页 0654-200.png
 灌四傍今血出不止脾气将竭故死○新
 校正云按刺阴股中大脉条皇甫士安移
 在前刺跗上中大脉下相续自后至篇末
 逐条与前条相间也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客主人穴名也今名上关在耳前上廉起
 骨开口有空手少阳足阳明脉交会于中
 陷脉言刺太深也刺太深则交脉破决故
 为耳内之漏脉内漏则气不营故聋○新
 校正云详客主人穴与气穴论注同按甲
卷三十 第 9b 页 0654-201.png
 乙经及气府论注云手足少阳足阳明三
 脉之会疑此脱足少阳一脉也
刺膝膑出液为跛
 膝为筋府筋会于中液出筋乾故跛(膑音/牝)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臂太阴者肺脉也肺者主行荣卫阴阳治
 节由之血出多则荣卫绝故立死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足少阴肾脉也足少阴脉贯肾络肺系舌
 本故重虚出血则舌难言也
卷三十 第 10a 页 0654-202.png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肺气上泄逆所致也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肘中谓肘屈折之中尺泽穴中也刺过陷
 脉恶气归之气固关节故不屈伸也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股下三寸肾之络也冲脉与少阴之络皆
 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并循于阴股其上行
 者出胞中故刺陷脉则令人遗溺也
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卷三十 第 10b 页 0654-203.png
 掖下肺脉也肺之脉从肺系横出掖下真
 心藏脉直行者从心系却上掖下刺陷脉
 则心肺俱动故咳也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胞气外泄谷气归之故少腹满也少腹谓
 齐下也
刺腨肠内陷为肿
 腨肠之中足太阳脉也太阳气泄故为肿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匡目匡也骨中谓目匡骨中也匡骨中脉
卷三十 第 11a 页 0654-204.png
 目之系肝之脉也刺内陷则眼系绝故为
 目漏目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诸筋者皆属于节津液渗润之液出则筋
 膜乾故不得屈伸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


卷三十 第 11b 页 0655-0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