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六
卷二十六 第 210162b 页
卷二十六 第 1a 页 0654-058.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六宜二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痹论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安犹何也言何以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虽合而为痹发起亦殊矣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
卷二十六 第 1b 页 0654-059.png
胜者为著痹也
 风则阳受之故为痹行寒则阴受之故为
 痹痛湿则皮肉筋脉受之故为痹著而不
 去也故乃痹从风寒湿之所生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言风寒湿气各异则三痹生有五何气
 之胜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
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
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卷二十六 第 2a 页 0654-060.png
 冬主骨春主筋夏王脉秋主皮至阴主肌
 肉故各为其痹也至阴谓戊己月及土寄
 三月也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言皮肉筋骨脉痹以五时之外遇然内居
 藏府何以致之
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
其合也
 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久
 病不去则入于是
卷二十六 第 2b 页 0654-061.png
故骨瘦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
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
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
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
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时谓气王之月也肝王春心王夏肺王秋
 肾王冬脾王四季之月感谓感应也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以藏气应息又其脉还循胃口故使烦满
 喘而呕
卷二十六 第 3a 页 0654-062.png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
乾善噫厥气上则恐
 心合脉受邪则脉不通利也邪气内扰故
 烦也手心主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
 包下鬲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下鬲络小肠其支别者从心系上侠咽喉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故烦则心下鼓
 满暴上气而喘嗌乾也心主为噫以下鼓
 满故噫之以出气也暴足逆气上乘于心
 则恐畏也神惧凌弱故尔
卷二十六 第 3b 页 0654-063.png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肝王惊骇气相应故中夜卧则惊也肝之
 脉循股阴入髦中环阴器抵少腹侠胃属
 肝络胆上贯鬲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
 颃颡故多饮水数小便上引少腹如怀任
 之状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肾者胃之关关不利则胃气不转故善胀
 也尻以代踵谓足挛急也脊以代头谓身
 蜷屈也踵足跟也肾之脉起于足小指之
卷二十六 第 4a 页 0654-064.png
 下斜趣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
 别入跟中以上胻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
 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行者从肾上贯
 肝鬲入肺中气不足而受邪故不伸展○
 新校正云详然骨一作然谷
脾痹者四支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土王四季外主四支故四支懈惰又以其
 脉起于足循腨胻上膝股也然脾脉入腹
 属脾络胃上鬲侠咽故发咳呕汁脾气养
 肺胃复连咽故上为大塞也
卷二十六 第 4b 页 0654-065.png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餐泄
 大肠之脉入缺盆络肺下鬲属大肠小肠
 之脉又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鬲抵胃属小
 肠今小肠有邪则脉不下鬲脉不下鬲则
 肠不行化而胃气蓄热故多饮水而不得
 下出也肠胃中阳气与邪气奔喘交争得
 时通利以肠气不化故时或得通则为餐
 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
小便上为清涕
卷二十六 第 5a 页 0654-066.png
 膀胱为津液之府胞内居之少腹处关元
 之中内藏胞器然膀胱之脉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出别下项循肩膊内
 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别
 者从腰中下贯臀入腘中今胞受风寒湿
 气则膀胱太阳之脉不得下流于足故少
 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也
 小便既涩太阳之脉不得下行故上烁其
 脑而为清涕出于鼻窍矣沃犹灌也○新
 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内痛二字作两髀
卷二十六 第 5b 页 0654-067.png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阴谓五神藏也所以说神藏与消亡者言
 人安静不涉邪气则神气宁以内藏人躁
 动触冒邪气则神被害而离散藏无所守
 故曰消亡此言五藏受邪之为痹也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藏以躁动致伤府以饮食见损皆谓过用
 越性则受其邪此言六府受邪之为痹也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
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
卷二十六 第 6a 页 0654-068.png
肌绝痹聚在脾
 淫气谓气之妄行者各随藏之所主而入
 为痹也○新校正云详从上凡痹之客五
 藏者至此全元起本在阴阳别论中此王
 氏之所移也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从外不去则益深至于身内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帝曰痹其时有死
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
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
卷二十六 第 6b 页 0654-069.png
间者易已
 入藏者死以神去也筋骨疼久以其定也
 皮肤易已以浮浅也由斯深浅故有是不
 同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
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四方虽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食
 居不异但动过其分则六府致伤阴阳应
 象大论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六府○新
 校正云按伤寒论曰物性刚柔餐居亦异
卷二十六 第 7a 页 0654-070.png
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
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六府俞亦谓背俞也胆俞在十椎之傍胃
 俞在十二椎之傍三焦俞在十三椎之傍
 大肠俞在十六椎之傍小肠俞在十八椎
 之傍膀胱俞在十九椎之傍随形分长短
 而取之如是各去脊同身寸之一寸五分
 并足太阳脉气之所发也○新校正云详
 六府俞并在本椎下两傍此注言在椎之
 傍者文略也
卷二十六 第 7b 页 0654-071.png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
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随作治
则病瘳也
 肝之俞曰太冲心之俞曰太陵脾之俞曰
 太白肺之俞曰太渊肾之俞曰太溪皆经
 脉之所注也太冲在足大指间本节后二
 寸陷者中○新校正云按刺腰痛注云太
 冲在足大指本节后内间二寸陷者中动
 脉应手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
卷二十六 第 8a 页 0654-072.png
 灸者可灸三壮太陵在手掌后骨两筋间
 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若
 灸者可灸三壮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下陷
 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
 者可灸三壮太渊在手掌后陷者中刺可
 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二呼若灸者可灸三
 壮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
 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
 灸三壮胃合入于三里胆合入于阳陵泉
 大肠合入于曲池小肠合入于小海三焦
卷二十六 第 8b 页 0654-073.png
 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三里在膝
 下三寸随外廉两筋间刺可入同身寸之
 一寸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阳陵泉在
 膝下一寸胻外廉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
 之六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小海在
 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
 得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
 者可灸五壮曲池在肘外辅屈肘曲骨之
 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
 可灸三壮委阳在足腘中外廉两筋间刺
卷二十六 第 9a 页 0654-074.png
 可入同身寸之七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
 三壮屈伸而取之委中在腘中央约文中
 动脉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
 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刺埶注委中
 在足膝后屈处馀并同此○故经言循脉
 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过谓
 脉所经过处○新校正云详王氏以委阳
 为三焦合按甲乙经云委阳三焦下辅俞
 也足太阳之别络三焦之合自在手少阳
 经天井穴为少阳脉之所入为合详此六
卷二十六 第 9b 页 0654-075.png
 府之合俱引本经所入之穴独三焦不引
 本经所入之穴者王氏之误也王氏但见
 甲乙经云三焦合于委阳彼说自异彼又
 以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下廉此
 以曲池小海易之故知当以天井穴为合
 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
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
入于脉也
 正理论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
卷二十六 第 10a 页 0654-076.png
 其血乃成又灵枢经曰荣气之道内谷为
 实○新校正云按别本实作宝谷入于胃
 气传与肺精专者上行经隧由此故水谷
 精气合荣气运行而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
 荣行脉内故无所不至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
于脉也
 悍气谓浮盛之气也以其浮盛之气故剽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中也
卷二十六 第 10b 页 0654-077.png
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

 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谓脉外也肓膜谓五
 藏之间鬲中膜也以其浮盛故能布散于
 胸腹之中空虚之处熏其肓膜令气宣通
 也肓音荒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
故不为痹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
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
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卷二十六 第 11a 页 0654-078.png
 风寒湿气客于肉分之间迫切而为沫得
 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肉裂则痛故有寒则
 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
时疏故不通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不通作不痛详甲乙
 经此条论不痛与不仁两事后言不痛是
 载明不痛之为重也
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不仁者皮颃不知有无也
卷二十六 第 11b 页 0654-079.png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病本生于风寒湿气故阴气益之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
痹热
 遭遇也言遇于阴气阴气不胜故为热○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遭作乘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
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中表相应则相感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
卷二十六 第 12a 页 0654-080.png
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
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
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
曰善
 虫谓皮中如虫行纵谓纵缓不相就○新
 校正云按甲乙经虫作急
   痿论篇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
 痿谓痿弱无力以运动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
卷二十六 第 12b 页 0654-081.png
主身之筋膜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膜者人皮下肉
 上筋膜也
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所主不同痿生亦各归其所主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

 躄谓挛躄足不得伸以行也肺热则肾受
 热气故尔躄必亦切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
卷二十六 第 13a 页 0654-082.png
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心热盛则火独光火独光则内炎上肾之
 脉常下行今火盛而上炎用事故肾脉亦
 随火炎烁而逆上行也阴气厥逆火复内
 燔阴上隔阳下不守位心气通脉故生脉
 痿肾气主足故膝腕枢纽如折去而不相
 提挈胫筋纵缓而不能任用于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则筋急
而挛发为筋痿
 胆约肝叶而汁味至苦故肝热则胆液渗
卷二十六 第 13b 页 0654-083.png
 泄胆病则口苦今胆液渗泄故口苦也
 肝主筋膜故热则筋膜乾而挛急发为筋
 痿也八十一难经曰胆在肝短叶间下
脾气热则胃乾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脾与胃以膜相连脾气热则胃液渗泄故
 乾而渴也脾主肌肉今热薄于内故肌肉
 不仁而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腰为肾府又肾脉上股内贯脊属肾故肾
 气热则腰脊不举也肾主骨髓故热热则
卷二十六 第 14a 页 0654-084.png
 骨枯而髓减发则为骨痿也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
之盖也
 位高而布叶于胸中是故为藏之长心之
 盖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

 志若不扬气郁故也肺藏气气郁不利故
 喘息有声而肺热叶焦也
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卷二十六 第 14b 页 0654-085.png
 肺者所以行荣卫治阴阳故引曰五藏因
 肺热而发为痿躄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
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
 不散热气在中故胞络绝而阳气内鼓动
 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心下崩谓心包内
 崩而下血也溲谓溺也○新校正云按杨
 上善云胞络者心上胞络之脉也详经注
 中胞字俱当作胞全本胞又作肌也
卷二十六 第 15a 页 0654-086.png
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本病古经论篇名也大经谓大经脉也以
 心崩溲血故大经空虚脉空则热内薄卫
 气盛荣气微故发为肌痹也先见肌痹后
 渐脉痿故曰传为脉痿也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
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思想所愿为祈欲也施写劳损故为筋痿
 及白淫也白淫谓白物淫衍如精之状男
 子溺便而下女子阴器中绵绵而下也
卷二十六 第 15b 页 0654-087.png
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下经上古之经名也使内谓劳役阴力费
 竭精气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苦有所留居处相湿肌
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业惟近湿居处泽下皆水为事也平者久
 而犹殆感之者尤甚矣肉属于脾脾气恶
 湿湿著肌肉则卫气不荣故为肉痿也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
卷二十六 第 16a 页 0654-088.png
 筋脉此之谓害肉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
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
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阳气内伐谓伐腹中之阴气也水不胜火
 以热舍于肾中也
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肾性恶燥热反居中热薄骨乾故骨痿无
 力也
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卷二十六 第 16b 页 0654-089.png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各求藏色及所主养而命之则其应也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
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
 阳明胃脉也胃为水谷之海
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宗筋谓阴髦中横骨上下之坚筋也上络
 胸腹下贯髋尻又经于背腹上头项故云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然腰者身之大
卷二十六 第 17a 页 0654-090.png
 关节所以司屈伸故曰机关(髋音宽尻/枯熬切)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
 灵枢经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
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寻此则横骨上下齐两傍竖筋正宗筋也
 冲脉循腹侠齐傍各同身寸之五分而上
 阳明脉亦侠齐傍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
 而上宗筋脉于中故云与阳明合于宗筋
 也以为十二经海故主渗灌溪谷也肉之
 大会为谷小会为溪○新校正云详宗筋
卷二十六 第 17b 页 0654-091.png
 脉于中一作宗筋总于中
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宗筋聚会会于横骨之中从上而下故云
 阴阳总宗筋之会总宗筋侠齐下合于横
 骨阳明辅其外冲脉居其中故云会于气
 街而阳明为之长也气街则阴髦两傍脉
 动处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而络
 于督脉也督脉者起于关元上下循腹故
 云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也督脉任脉
卷二十六 第 18a 页 0654-092.png
 冲脉三脉者同起而异行故经文或参差
 而引之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

 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齐至气
 街中其支别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
 街中而合以下髀抵伏菟下入膝膑中下
 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别者
 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故阳明
 虚则宗筋纵缓带脉不引而足痿弱不可
卷二十六 第 18b 页 0654-093.png
 用也引谓牵引(膑音/牝)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
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
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时受月谓受气时月也如肝王甲乙心王
 丙丁脾王戊己肺王庚辛肾王壬癸皆王
 气法也时受月则正谓五常受气月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