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四
卷二十四 第 210147b 页
卷二十四 第 1a 页 0653-173.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四终十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举痛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
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
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明也
 善言天者言天四时之气温凉寒暑生长
 收藏在人形气五藏参应可验而指示善
卷二十四 第 1b 页 0653-174.png
 恶故曰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谓言上古
 圣人养生损益之迹与今养生损益之理
 可合而与论成败故曰必有合于今也善
 言人者谓言形骸骨节更相支柱筋脉束
 络皮肉包里而五藏六府次居其中假七
 神五藏而运用之气绝神去则之于死是
 以知彼浮形不能坚久静虑于己亦与彼
 同故曰必有厌于己也夫如此者是知道
 要数之极悉无疑惑深明至理而乃能然
 矣
卷二十四 第 2a 页 0653-175.png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
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言如发开童蒙之耳解于疑惑者之心令
 一一条理而目视手循验之可得扪犹循
 也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请示起端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
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
迟泣(音/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
卷二十四 第 2b 页 0653-176.png
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帝曰其痛或卒然而
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
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
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
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
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间复生者或痛而
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
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欲明异候之所起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
卷二十四 第 3a 页 0653-177.png
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
痛得炅则痛立止
 脉左右环故得寒则缩蜷绌急缩蜷绌急
 则卫气不得流通故外引于小络脉也卫
 气不入寒内薄之脉急不纵故痛生也得
 热则卫气复行寒气退辟故痛止炅热也
 止已也(绌丁/骨切)
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重寒难释故痛久不消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
卷二十四 第 3b 页 0653-178.png
则痛而不可按也
 按之痛甚者其义贝下文
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
痛甚不可按也
 脉既满大血气复乱按之则邪气攻内故
 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
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膜谓鬲间之膜原谓鬲肓之原血不得散
 谓鬲膜之中小络脉内血也络满则急故
卷二十四 第 4a 页 0653-179.png
 牵引而痛生也手按之则寒气散小络缓
 故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
之无益也
 侠脊之脉者当中之督脉也次两傍足太
 阳脉也督脉者循脊里太阳者贯膂筋故
 深按之不能及也若按当中则脊节曲按
 两傍则膂筋蹙合曲与蹙合皆卫气不得
 行过寒气益聚而内畜故按之无益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
卷二十四 第 4b 页 0653-180.png
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
手矣
 冲脉奇经脉也关元穴名在齐下三寸言
 起自此穴即随腹而上非生出于此也其
 本生出乃起于肾下也直谓上行会于咽
 喉也气因之谓冲脉不通足少阴气因之
 上满冲脉与少阴并行故喘动而应手也
 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
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
卷二十四 第 5a 页 0653-181.png
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背俞谓心俞脉亦足太阳脉也夫俞者皆
 内通于藏故曰其俞注心相引而痛也按
 之则温气入温气入则心气外发故痛止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
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
少腹相引痛矣
 厥阴者肝之脉入髦中环阴器抵少腹上
 贯肝鬲布胁肋故曰络阴器系于肝脉急
 引胁与少腹痛也
卷二十四 第 5b 页 0653-182.png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
引故腹痛引阴股
 亦厥阴肝脉之气也以其脉循阴股入髦
 中环阴器上抵少腹故曰厥气客于阴股
 寒气上及于少腹也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
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
积矣
 言血为寒气之所凝结而乃成积
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
卷二十四 第 6a 页 0653-183.png
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言藏气被寒拥胃而不行气复得通则已
 也○新校正云详注中拥胃疑作拥冒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肠胃客寒留止则阳气不得下流而反上
 行寒不去则痛生阳上行则呕逆故痛而
 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

 小肠为受盛之府中满则寒邪不居故不
卷二十四 第 6b 页 0653-184.png
 得结聚而传下入于回肠回肠广肠也为
 传导之府物不得停留故后泄而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乾不
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热渗津液故便坚也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谓候色也
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
 谓面上之分部
视其五色黄赤为热
卷二十四 第 7a 页 0653-185.png
 中热则色黄赤
白为寒
 阳气少血不上荣于色故白
青黑为痛
 血热泣则变恶故色青黑则痛
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扪摸也以手循摸也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
可扪而得也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夫气之为用虚实逆顺缓急皆能为病故
卷二十四 第 7b 页 0653-186.png
 发此问端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
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
 新校正云按太素惊作忧
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
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飧泄作食而
 气逆
故气上矣
 怒则阳气逆上而肝气乘脾故甚则呕血
卷二十四 第 8a 页 0653-187.png
 及飧泄也何以明其然怒则面赤甚则色
 苍灵枢经曰盛怒而不止则伤志明怒则
 气逆上而不下也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气脉和调故志达畅荣卫通利故气徐缓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
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布叶谓布盖之大叶○新校正云按甲乙
 经及太素而上焦不通作两焦不通又王
 注肺布叶举谓布盖之大叶疑非全元起
卷二十四 第 8b 页 0653-188.png
 云悲则损于心心系急则动于肺肺气系
 诸经逆故肺布而叶举安得谓肺布为肺
 布盖之大叶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
胀故气不行矣
 恐则阳精却上而不下流故却则上焦闭
 也上焦既闭气不行流下焦阴气亦还回
 不散而聚为胀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气还
 各守一处故气不行也○新校正云详气
 不行当作气下行也
卷二十四 第 9a 页 0653-189.png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腠谓津液渗泄之所理谓文理逢会之中
 闭谓密闭气谓卫气行谓流行收谓收敛
 也身寒则卫气沉故皮肤文理及渗泄之
 处皆闭密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
 不发散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气不行
 作营卫不行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故热则肤腠开发
 荣卫大通津液外渗而汗大泄
卷二十四 第 9b 页 0653-190.png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

 气奔越故不调理○新校正云按太素惊
 作忧字
劳则喘且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疲力役则气奔速故喘息气奔速则阳外
 发故汗出然喘且汗出内外皆逾越于常
 经故气耗损也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
气结矣
卷二十四 第 10a 页 0653-191.png
 系心不散故气亦停留○新校正云按甲
 乙经归正二字作止字
   腹中论篇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
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心腹胀满不能再食形如鼓胀故名鼓胀
 也○新校正云按太素鼓作谷字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
知二剂已
 按古本草鸡矢并不治鼓胀惟大利小便
卷二十四 第 10b 页 0653-192.png
 微寒今方制法当取用处汤渍服之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复谓再发言如旧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
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饮食不节则伤胃胃脉者循腹里而下行
 故饮食不节时有病者复病气聚于腹中
 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
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
卷二十四 第 11a 页 0653-193.png
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清液清水也亦谓之清涕清涕者谓从窈
 漏中漫液而下水出清冷也眩谓目视眩
 转也前后血谓前阴后阴出血也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
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

 出血多者谓之脱血漏下鼻衄呕吐出血
 皆同焉夫醉则血脉盛血脉盛则内热因
 而入房髓液皆下故肾中气竭也肝藏血
卷二十四 第 11b 页 0653-194.png
 以养人脱血故肝伤也然于丈夫则精液
 衰乏若女子则月事滞涩而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
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
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
 新校正云按别本一作伤中(鲗昨/则切)藘茹(上/力)
 (居切下/音如字)
及伤肝也
 饭后药先谓之后饭按古本草经云乌鲗
 鱼骨藘茹等并不治血枯然经法用之是
卷二十四 第 12a 页 0653-195.png
 攻其所生所起尔夫醉劳力以入房则肾
 中精气耗竭月事衰少不至则中有恶血
 淹留精气耗竭则阴萎不起而无精恶血
 淹留则血痹著中而不散故先兹四药用
 入方焉古本草经曰乌鲗鱼骨味咸冷平
 无毒主治女子血闭藘茹味辛寒平有小
 毒主散恶血雀卵味甘温平无毒主治男
 子阴萎不起强之令热多精有子鲍鱼味
 辛臭温平无毒主治瘀血血痹在四支不
 散者寻文会意方义如此而处治之也○
卷二十四 第 12b 页 0653-196.png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芦茹作䕡茹
 详王注性味乃䕡茹当改藘作䕡又按本
 草乌鲗鱼骨冷作微温雀卵甘作酸与王
 注异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
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伏粱心之积也○新校正云详此伏梁与
 心积之伏梁大异病有名同而实异者非
 一如此之类是也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
卷二十四 第 13a 页 0653-197.png
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
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
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
 正当冲脉带脉之部分也带脉者起于季
 胁回身一周横络于齐下冲脉者与足少
 阴之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其上
 行者出齐下同身寸之三寸关元之分侠
 齐直上循腹各行会于咽喉故病当其分
 则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也以其上下
 坚盛如有潜梁故曰病名伏梁不可治也
卷二十四 第 13b 页 0653-198.png
 以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按之痛闷不堪
 故每切按之致死也以冲脉下行者络阴
 上行者循腹故也上则迫近于胃脘下则
 因薄于阴器也若因薄于阴则便下脓血
 若迫近于胃则病气上出于鬲复侠胃脘
 内长其痈也何以然哉以本有大脓血在
 肠胃之外故也生当为出传文误也○新
 校正云按太素侠胃作使胃
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
动亟夺
卷二十四 第 14a 页 0653-199.png
 若里大脓血居齐上则渐伤心藏故为逆
 居齐下则去心稍远犹得渐攻故为从从
 顺也亟数也夺去也言不可移动但数数
 去之则可矣
论在刺法中
 今经亡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齐而痛是为
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
 此二十六字错简在奇病论中若不有此
 二十六字则下文无据也○新校正云详
卷二十四 第 14b 页 0653-200.png
 此并无注解尽在下卷奇病论中
此风根也
 此四字此篇本有奇病论中亦有之
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
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亦冲脉也齐下谓脖胦在齐下同身寸之
 一寸半灵枢经曰肓之原名曰脖胦(脖薄/没切)
 (胦乌/朗切)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
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
卷二十四 第 15a 页 0653-201.png
 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
 多喜曰瘨多怒曰狂芳美味也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
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热中消中者脾气之上溢甘肥之所致故
 禁食高梁芳美之草也通评虚实论曰凡
 治消瘅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又奇病
 论曰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
 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
 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
卷二十四 第 15b 页 0653-202.png
 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
 消渴此之谓也夫富贵人者骄恣纵欲轻
 入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
 其病帝思难诰故发问之高膏梁米也石
 药英乳也芳草浓美也然此五者富贵人
 常服之难禁也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
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

 脾气溢而生病气美则重盛于脾消热之
卷二十四 第 16a 页 0653-203.png
 气躁疾气悍则又滋其热若人性和心缓
 气候舒匀不与物争释然宽泰则神不躁
 迫无惧内伤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
 二者悍利也坚定也固也劲刚也言其芳
 草石药之气坚定固久刚烈而卒不歇灭
 此二者是也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
气剽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
 剽疾也
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卷二十四 第 16b 页 0653-204.png
 热气慄盛则木气内馀故心非和缓则躁
 怒数起躁怒数起则热气因木以伤脾甲
 乙为木故至甲乙日更论脾病之增感也
帝曰善有病膺肿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痈肿
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膺钨傍也颈项前也胸膺间也
岐伯曰名厥逆
 气逆所生故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
卷二十四 第 17a 页 0653-205.png
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石谓以石针开破之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馀于上灸
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出内虚则

 灸之则火气助阳阳盛故入阴石之则阳
 气出阳气出则内不足故狂
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并谓并合也待自并合则两气俱全故可
 治若不尔而灸石之则偏致胜负故不得
卷二十四 第 17b 页 0653-206.png
 全而瘖狂也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
 病而无邪脉也
 病谓经闭也脉法曰尺中之脉来而断绝
 者经闭也月水不利若尺中脉绝者经闭
 也今病经闭脉反如常者妇人妊娠之證
 故云身有病而无邪脉
帝曰病热而有胻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
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
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
卷二十四 第 18a 页 0653-207.png
头与腹乃䐜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新校正云按六节藏象论云人迎一盛病
 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与
 此论同又按甲乙经三盛阳明无入阴也
 三字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四

卷二十四 第 18b 页 0653-20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