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三
卷二十三 第 210140a 页
卷二十三 第 1a 页 0653-129.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三终九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刺疟篇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
 足太阳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膊内侠脊抵腰中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
 别下贯胂过髀枢故令腰痛头重寒从背
 起○新校正云按三部九候论注贯胂作
卷二十三 第 1b 页 0653-130.png
 贯臀刺腰痛注亦作贯臀厥论注作贯胂
 甲乙经作贯胂
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
 熇熇甚热状暍暍亦热盛也太阳不足故
 先寒寒极则生热故后热也暍音谒
热止汗出难已
 热生是为气虚热止则为气复气复而汗
 反出此为邪气盛而真不胜故难已○新
 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经太素巢元
 方并作先寒后热渴渴止汗出与此文异
卷二十三 第 2a 页 0653-131.png
刺郤中出血
 太阳之郤是谓金门金门在足外踝下一
 名曰关梁阳维所别属也刺可入同身寸
 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黄帝中诰图经
 云委中主之则古法以委中为郤中也委
 中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足太阳脉之所
 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
 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详刺郤中甲乙
 经作腘中今王氏两注之当以腘中为正
 也
卷二十三 第 2b 页 0653-132.png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
 身体解㑊次如下句
寒不甚热不甚
 阳气未盛故令其然
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
 胆与肝合肝虚则其邪薄其气故恶见人
 见人心惕惕然也
热多汗出甚
 邪盛则热多中风故汗出
刺足少阳
卷二十三 第 3a 页 0653-133.png
 侠溪主之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
 节前陷者中少阳之荥刺可入同身寸之
 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
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
 阳虚则外先寒阳虚极则复盛故寒甚久
 乃热也热去汗已阴又内强阳不胜阴故
 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也
刺足阳明跗上
 冲阳穴也在足跗上同身寸之五寸骨间
卷二十三 第 3b 页 0653-134.png
 动脉上去陷谷同身寸之三寸阳明之原
 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
 灸三壮跗音付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大息
 心气流于肺则喜令脾藏受病心母救之
 火气下入于脾不上行于肺又太阴脉支
 别者复从胃上鬲注心中故令人不乐好
 大息也
不嗜食多寒热汗出
 脾主化谷营助四傍今邪薄之诸藏无禀
卷二十三 第 4a 页 0653-135.png
 土寄四季王则邪气交争故不嗜食多寒
 热而汗出○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多寒
 少热
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
 足太阴脉入腹属脾络胃上鬲侠咽故病
 气来至则呕呕已乃衰退也
即取之
 待病衰去即而取之其言衰即取之井俞
 及公孙也公孙在足大指本节后同身寸
 之一寸太阴络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
卷二十三 第 4b 页 0653-136.png
 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
 足少阴脉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故呕吐
 甚多寒热也肾为阴藏阴气生寒今阴气
 不足故热多寒少○新校正云按甲乙经
 云呕吐甚多寒少热也
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胃阳明脉病欲独闭户牖而处今谓胃土
 病證反见肾水之中土刑于水故其病难
 已也太钟太溪悉主之太钟在足内踝后
卷二十三 第 5a 页 0653-137.png
 街中少阴络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
 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溪在足内踝后
 跟骨上动脉陷者中少阴俞也刺可入同
 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其病难已取太溪
 又按太钟穴甲乙经作跟后冲中刺腰痛
 篇注作跟后街中动脉水穴注云在内踝
 后此注云内踝后街中诸注不同当以甲
 乙经为正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
卷二十三 第 5b 页 0653-138.png
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
 足厥阴脉循股阴入髦中环阴器抵少腹
 故病如是癃谓不得小便也悒悒不畅之
 貌○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数便意三字作
数噫二字
刺足厥阴
 太冲主之在足大指本节后同身寸之二
 寸陷者中厥阴俞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
 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
 按刺腰痛篇注云在本节后内间动脉应
卷二十三 第 6a 页 0653-139.png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
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列缺主之列缺在手腕后同身寸之一寸
 半手太阴络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
 三呼若灸者可灸五壮阳明穴合谷主之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手阳明脉之
 所过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
 灸者可灸三壮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
卷二十三 第 6b 页 0653-140.png
热刺手少阴
 神门主之神门在掌后锐骨之端陷者中
 手少阴俞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
 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太素
 云欲得清水及寒多寒不甚热甚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
足厥阴见血
 中封主之中封在足内踝前同身寸之一
 寸半陷者中仰足而取之伸足乃得之足
 厥阴经也刺出血止常刺者可入同身寸
卷二十三 第 7a 页 0653-141.png
 之四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
出刺足太阴
 商丘主之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
 足太阴经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
 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胸胸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太钟主之取如前足少阴疟中法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
卷二十三 第 7b 页 0653-142.png
满腹大
胃热脾虚故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
大也是以下文兼刺太阴○新校正云按
太素且病作疽病
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厉兑解溪三里主之厉兑在足大指次指
之端去爪甲如韭叶阳明井也刺可入同
身寸之一分留一呼若灸者可灸一壮解
溪在冲阳后同身寸之三寸半腕上陷者
中阳明经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五
卷二十三 第 8a 页 0653-143.png
 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三里在膝下同身寸
 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肉分间阳明合也
 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
 灸三壮然足阳明取此三穴足太阴刺其
 横脉出血也横脉谓足内踝前斜过大脉
 则太阴之经脉也○新校正云详解溪在
 冲阳后三寸半按甲乙经一寸半气穴论
 注二寸半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
 则阳明之脉也
卷二十三 第 8b 页 0653-144.png
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阳明之脉多血多气热盛气壮故出其血
 而立可寒也
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亦谓开穴而出其血也当随井俞而刺之
 也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
适肥瘦出其血也
 瘦者浅刺少出血肥者深刺多出血背俞
 谓大杼五胠俞谓譩嘻(胠去/鱼切)
卷二十三 第 9a 页 0653-145.png
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灸胫少阴是谓复溜复溜在内踝上同身
 寸之二寸陷者中足少阴经也刺可入同
 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五壮刺
 指井谓刺至阴至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
 甲角如韭叶足太阳井也刺可入同身寸
 之一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
行于血也
 谓调适肥瘦穴度深浅循三备法而行针
卷二十三 第 9b 页 0653-146.png
 令至于血脉也谓大杼五胠俞谓譩嘻主
 之○新校正云详此条从疟脉满大至此
 注终文注共五十五字当从删削经文与
 次前经文重复王氏随而注之别无义例
 不若士安之精审不复出也
疟脉缓大虚便用药不宜用针
 缓者中风大为气实虚者血虚血虚气实
 风又攻之故宜药治以遣其邪不宜针写
 而出血也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
卷二十三 第 10a 页 0653-147.png

 先其发时真邪异居波陇不起故可治过
 时则真邪相合攻之则反伤真气故曰失
 时○新校正云详从前疟脉满大至此
 元起
本在第四卷中王氏移续于此也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
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二疟者其发
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
 随其形證而病脉可知
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
卷二十三 第 10b 页 0653-148.png
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
 释具下文
不已刺郤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
必已
 并足太阳之脉气也郤中则委中也侠脊
 者谓大杼风门热府穴也大杼在项第一
 椎下两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陷者
 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
 可灸五壮风门热府在第二椎下两傍各
 同身寸之一寸半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
卷二十三 第 11a 页 0653-149.png
 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新校正云详
 大杼穴灸五壮按甲乙经作七壮气穴论
 注作七壮刺热论及热穴注并作五壮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廉泉穴名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阴维任
 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
 灸者可灸三壮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
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头上谓上星百会两额谓悬颅两眉间谓
卷二十三 第 11b 页 0653-150.png
 攒竹等穴也
先项背痛者先刺之
 项风池风府主之背大杼神道主之
先腰脊痛者先刺郤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
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
 新校正云按别本作手阴阳全本亦作手
 阴阳
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各以邪居之所以脱写之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
卷二十三 第 12a 页 0653-151.png

 三阳太阳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足
 三阳
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
绝骨出血立已
 阳辅穴也取如气穴论中府俞法(胕洪付/切镵锄)
 (衔/切)
身体小痛刺至阴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至阴二字
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卷二十三 第 12b 页 0653-152.png
 诸井皆在指端足少阴井在足心宛宛中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
 新校正云按九卷云足阳明太素同
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
 新校正云按九卷云手少阳太素同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自胃疟下至此寻黄帝中诰图经所主或
 有不与此文同应古之别法也
   气厥论篇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
卷二十三 第 13a 页 0653-153.png
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
 肝藏血然寒入则阳气不散阳气不散则
 血聚气涩故为痈肿又为少气也○新校
 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肾移寒于脾元起注
 云肾伤于寒而传于脾脾主肉寒生于肉
 则结为坚坚化为脓故为痈也血伤气少
 故曰少气甲乙经亦作移寒于脾王因误
 本遂解为肝亦智者之一失也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脾藏主肉肝藏主筋肉温则筋舒肉冷则
卷二十三 第 13b 页 0653-154.png
 筋急故筋挛也肉寒则卫气结聚故为痈
 肿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心为阳藏神处其中寒薄之则神乱离故
 狂也阳气与寒相薄故隔塞而中不通也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心为阳藏反受诸寒寒气不消乃移于肺
 寒随心火内铄金精金受火邪故中消也
 然肺藏消铄气无所持故令饮一而溲二
 也金火相贼故死不能治
卷二十三 第 14a 页 0653-155.png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
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

 肺藏气肾主水夫肺寒入肾肾气有馀肾
 气有馀则上奔于肺故云涌水也大肠为
 肺之府然肺肾俱为寒薄上下皆无所之
 故水气客于大肠也肾受凝寒不能化液
 大肠积水而不流通故其疾行则肠鸣而
 濯濯有声如囊里浆而为水病也○新校
 正云按甲乙经水之病也作治主肺者
卷二十三 第 14b 页 0653-156.png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藏血又主惊故热薄之则惊而鼻中血
 出
肝移热于心则死
 两阳和合火木相燔故肝热入心则当死
 也阴阳别论曰肝之心谓之生阳生阳之
 属不过四日而死○新校正云按阴阳别
 论之文义与此殊王氏不当引彼误文附
 会此义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卷二十三 第 15a 页 0653-157.png
 心肺两间中有斜鬲膜鬲膜下际内连于
 横鬲膜故心热入肺久久传化内为鬲热
 消渴而多饮也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柔谓筋柔而无力痓谓骨痓而不随气骨
 皆热髓不内充故骨痓强而不举筋柔缓
 而无力也痓音职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脾土制水肾反移热以与之是脾土不能
 制水而受病故久久传为虚损也肠澼死
卷二十三 第 15b 页 0653-158.png
 者肾主下焦象水而冷今乃移热是精气
 内消下焦无主以守持故肠澼除而气不
 禁止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为津液之府胞为受纳之司故热入
 膀胱胞中外热阴络内溢故不得小便而
 溺血也正理论曰热在下焦则溺血此之
 谓也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麋
 小肠脉络心循咽下隔抵胃属小肠故受
卷二十三 第 16a 页 0653-159.png
 热以下令肠隔塞而不便上则口生疮而
 麋烂也麋谓烂也(糜武/悲切)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
 小肠热已入大肠两热相薄则血溢而为
 伏瘕也血涩不利则月事沉滞而不行故
 云为伏瘕为沉也虙与伏同瘕一为疝传
 写误也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胃为水谷之海其气外养肌肉热消水谷
 又铄肌肉故善食而瘦入也食亦者谓食
卷二十三 第 16b 页 0653-160.png
 入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也亦易也○新校
 正云按甲乙经入作又王氏注云善食而
 瘦入也殊为无义不若甲乙经作又读连
 下文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义同上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
止也
 脑液下渗则为浊涕涕下不止如彼水泉
 故曰鼻渊也頞谓鼻頞也足太阳脉起于
卷二十三 第 17a 页 0653-161.png
 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足阳明脉起
 于鼻交頞中傍约太阳之脉今脑热则足
 太阳逆与阳明之脉俱盛薄于頞中故鼻
 頞辛也辛谓酸痛故下文曰
传为衄蔑瞑目
 以足阳明脉交頞中傍约太阳之脉故耳
 热盛则阳络溢阳络溢则衄出汗血也蔑
 谓汗血也血出甚阳明太阳脉衰不能荣
 养于目故目瞑瞑暗也(蔑莫/结切)
故得之气厥也
卷二十三 第 17b 页 0653-162.png
 厥者气逆也皆由气逆而得之
   咳论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
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
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
以从其合也
 邪谓寒气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
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肺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
卷二十三 第 18a 页 0653-163.png
 属肺故云从肺脉上至于肺也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时谓王月也非王月则不受邪故各传以
 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
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寒气微则外应皮毛内通肺故咳寒气甚
 则入于内内裂则痛入于肠胃则泄痢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
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
卷二十三 第 18b 页 0653-164.png
受之
 以当用事之时故先受邪气○新校正云
 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乘秋则三字疑此
 文误多也
帝曰何以异之
 欲明其證也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肺藏气而应息故咳则喘息而喉中有声
 甚则肺络逆故唾血也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
卷二十三 第 19a 页 0653-165.png
咽肿喉痹
 手心主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少阴之脉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别者从心系上
 侠咽喉故病如是○新校正云按甲乙经
 介介如梗状作喝喝又少阴之脉上侠咽
 不言侠喉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
则两胠下满
 足厥阴脉上贯鬲布胠肋循喉咙之后故
 如是胠亦胁也
卷二十三 第 19b 页 0653-166.png
脾咳之状咳则右胠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
不可以动动则欬剧
 足太阴脉上贯鬲侠咽其支别者复从胃
 别上鬲故病如是也脾气连肺故痛引肩
 背也脾气主右故右胠阴阴然深慢痛也
 (剧音/极)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足少阴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
 侠舌本又膀胱脉从肩膊内别下侠脊抵
卷二十三 第 20a 页 0653-167.png
 腰中入循膂络肾故病如是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
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
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脾与胃合又胃之脉循喉咙入缺盆下鬲
 属胃络脾故脾咳不已胃受之也胃寒则
 呕呕甚则肠气逆上故蛔出(蛔音/回)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肝与胆合又胆之脉从缺盆以下胸中贯
 鬲络肝故肝咳不已胆受之也胆气好逆
卷二十三 第 20b 页 0653-168.png
 故呕温苦汁也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欬状欬而遗失
 肺与大肠合又大肠脉入缺盆络肺故肺
 咳不已大肠受之大肠为传送之府故寒
 入则气不禁焉○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遗
 失作遗矢
心欬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欬状欬而失气
气与咳俱失
 心与小肠合又小肠脉入缺盆络心故心
 欬不已小肠受之小肠寒盛气入大肠欬
卷二十三 第 21a 页 0653-169.png
 则小肠气下奔故失气也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欬状欬而遗溺
 肾与膀胱合又膀胱脉从肩膊内侠脊抵
 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故肾咳不已膀
 胱受之膀胱为津液之府是故还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欬而腹满
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
而面浮肿气逆也
 三焦者非谓手少阳也正谓上焦中焦耳
 何者上焦者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鬲
卷二十三 第 21b 页 0653-170.png
 布胸中走腋中焦者亦至于胃口出上焦
 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
 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故言皆聚于
 胃关于肺也两焦受病则邪气熏肺而肺
 气满故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腹
 满不欲食者胃寒故也胃脉者从缺盆下
 乳内廉下循腹至气街其支者复从胃下
 口循腹里至气街中而合今胃受邪故病
 如是也何以明其不谓下焦然下焦者别
 于回肠注于膀胱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
卷二十三 第 22a 页 0653-171.png
 中盛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泌别汁循下焦
 而渗入膀胱寻此行化乃与胃口悬远故
 不谓此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胃脉下
 循腹作下侠脐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
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诸藏俞者皆脉之所起第三穴诸府合者
 皆脉之所起第六穴也经者藏脉之所起
 第四穴府脉之所起第五穴灵枢经曰脉
 之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此之谓
卷二十三 第 22b 页 0653-172.png
 也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