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二
卷二十二 第 210132c 页
卷二十二 第 1a 页 0653-085.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二终八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评热病论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
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
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交谓交合阴阳之气不分别也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
卷二十二 第 1b 页 0653-086.png
于谷谷生于精
 言谷气化为精精气胜乃为汗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
胜也
 言初汗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
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
能食者精无俾也
 无俾言无可使为汗也谷不化则精不生
 精不化流故无可使
卷二十二 第 2a 页 0653-087.png
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如是者若汗出疾速留著而不去则其人
 寿命立致倾危也○新校正云详病而留
 者按王注病当作疾又按甲乙经作而热
 留者
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热论谓上古热论也凡汗后脉当迟静而
 反躁急以盛满者是真气竭而邪盛故知
 必死也
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
卷二十二 第 2b 页 0653-088.png
 脉不静而躁盛是不相应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志舍于精今精无可使是志无所居志不
 留居则失志也
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汗出脉躁盛一死不胜其病二死狂言失
 志者三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
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
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
卷二十二 第 3a 页 0653-089.png
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
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上从之谓少阴随从于太阳而上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谓写太阳补少阴也饮之汤者谓止迎上
 之肾气也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
 从劳风生故曰劳风劳谓肾劳也肾脉者
 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故肾劳风生上居
 肺下也
卷二十二 第 3b 页 0653-090.png
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
 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强上好仰也冥视
 谓合眼视不明也又千金方冥视作目眩
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膀胱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
 膂络肾今肾精不足外吸膀胱膀胱气不
 能上营故使人头项强而视不明也肺被
 风薄劳气上熏故令唾出若鼻涕状肾气
 不足阳气内攻劳热相合故恶风而振寒
卷二十二 第 4a 页 0653-091.png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
 救犹止也俯仰谓屈伸也言止屈伸放动
 作不使劳气滋蔓
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三日中若五日千
 金方作俟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
 也与此不同
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
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巨阳者膀胱之脉也膀胱与肾为表里故
卷二十二 第 4b 页 0653-092.png
 巨阳引精也巨大也然太阳之脉吸引精
 气上攻于肺者三日中年者五日素不以
 精气用事者七日当咳出稠涕其色青黄
 如脓状平调咳者从咽而上出于口暴卒
 咳者气冲突于蓄门而出于鼻夫如是者
 皆肾气劳竭肺气内虚阳气奔迫之所为
 故不出则伤肺也肺伤则荣卫散解魄不
 内治故死○新校正云按王氏云卒暴咳
 者气冲突于蓄门而出于鼻按难经云冲
 门无蓄门之名疑是贲门杨操云贲者鬲
卷二十二 第 5a 页 0653-093.png
 也胃气之所出胃出谷气以传于肺肺在
 鬲上故胃为贲门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

 痝然肿起貌壅谓目下壅如卧蚕形也肾
 之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
 本故妨害于言语(痝莫/江切)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曰其气
必至
 至谓病气来至也然谓藏配一日而五日
卷二十二 第 5b 页 0653-094.png
 至肾夫肾已不足风内薄之谓肿为实以
 针大泄反伤藏气真气不足不可复故刺
 后五日其气必至也
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
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乾苦渴小便黄
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
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
在刺法中
 刺法篇名今经亡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卷二十二 第 6a 页 0653-095.png
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
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
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
肿先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
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
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乾
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
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
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能下者胃
脘鬲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
卷二十二 第 6b 页 0653-096.png
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
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考上文所释之义未解热从胸背上至头
 汗出手热口乾苦渴之义应古论简脱而
 此差谬之尔如是者何肾少阴之脉从肾
 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又膀胱
 太阳之脉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者
 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
 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今
 阴不足而阳有馀故热从胸背上至头而
卷二十二 第 7a 页 0653-097.png
 汗出口乾苦渴也然心者阳藏也其脉行
 于臂手肾者阴藏也其脉循于胸足肾不
 足则心气有馀故手热矣又以心肾之脉
 俱是少阴脉也
帝曰善
   逆调论篇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
而烦满者何也
 异于常候故曰非常○新校正云按甲乙
 经无为之热三字
卷二十二 第 7b 页 0653-098.png
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
生者何
 言不知谁为元主邪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
寒如从水中出
 言自由形气阴阳之为是非衣寒而中有
 寒也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无如火二字太素
卷二十二 第 8a 页 0653-099.png
 云如炙于火当从太素云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
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
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
 水为阴火为阳今阳气有馀阴气不足故
 云少水不能灭盛火也治者王也胜者盛
 也故云独胜而止
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烁者言消也言久久此人当肉消削也
 新校正云详如炙如火当从太素作如炙
卷二十二 第 8b 页 0653-100.png
 于火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
不冻慄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
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
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
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以水为事言盛欲也
所以不能冻慄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
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慄病名曰骨
痹是人当挛节也
卷二十二 第 9a 页 0653-101.png
 肾不生则髓不满髓不满则筋乾缩故节
 挛拘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于衣絮犹尚苛也是
谓何疾
 苛谓𤸷(苛胡/歌切)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
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
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身用志不应志为身不就两者似不相有
 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曰死作三十日
卷二十二 第 9b 页 0653-102.png
 死也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
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
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
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岐
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
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
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
 水谷海也
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
卷二十二 第 10a 页 0653-103.png
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下经上古经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
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
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
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
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

 寻经所解之旨不得卧而息无音有得卧
 行而喘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此三义悉
卷二十二 第 10b 页 0653-104.png
 阙而未论亦古之脱简也
   疟论篇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
何也
 痎犹老也亦瘦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
 云夫疟疾者皆生于风其以日作以时发
 何也与此文异太素同今文杨上善云痎
 有云二日一发为痎疟此经但夏伤于暑
 至秋为病或为痎疟或但云疟不必以日
 发间日以定痎也但应四时其形有异以
卷二十二 第 11a 页 0653-105.png
 为痎尔已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
作寒慄鼓颔
 慄谓战慄鼓谓振动
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
冷饮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
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气者下行极而上阴气者上行极而下
 故曰阴阳上下交争也阳虚则外寒阴虚
 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由此寒
卷二十二 第 11b 页 0653-106.png
 去热生则虚实更作阴阳之气相移易也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慄鼓
颔也
 阳并于阴言阳气入于阴分也阳明胃脉
 也胃之脉自交承浆却分行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故气
 不足则恶寒战慄而颐颔振动也
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
 巨阳者膀胱脉其脉从头别下项循肩膊
 内侠脊抵腰中故气不足则腰背头项痛
卷二十二 第 12a 页 0653-107.png
 也(膊音/博)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
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
 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热伤气故内外皆热则喘而渴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
 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肠胃之外荣气所主故云荣气所舍也舍
 犹居也
此令人汗空疏
卷二十二 第 12b 页 0653-108.png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汗出空疏甲乙
 经太素同
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
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
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
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作发作也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间日谓隔日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
卷二十二 第 13a 页 0653-109.png
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不与卫气相逢会故隔日而发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晏犹日暮也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
 风府穴名在项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二寸
 大筋内宛宛中也膂谓脊两傍
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
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
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
卷二十二 第 13b 页 0653-110.png
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节谓脊骨之节然邪气远则逢会迟故发
 暮也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
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
 项已下至尾骶凡二十四节故日下一节
 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
 注于伏膂之脉也伏膂之脉者谓膂筋之
 间肾脉之伏行者也肾之脉循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
卷二十二 第 14a 页 0653-111.png
 中以其贯脊又不正应行穴但循膂伏行
 故谓之伏膂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
 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
 二日甲乙经太素并同伏膂之脉甲乙经
 作太冲之脉巢元方作伏冲
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
作日益早也
 以肾脉贯脊属肾上入肺中肺者缺盆为
 之道其气之行速故其气上行九日出于
 缺盆之中
卷二十二 第 14b 页 0653-112.png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
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
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募原谓鬲募之原系○新校正云按全元
 起
本募作膜太素巢元方并同举痛论亦
 作膜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
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
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曰作者奈何岐伯曰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自
卷二十二 第 15a 页 0653-113.png
 此邪气客于头项至下则病作故八十八
 字并无
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
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
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
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
气至手足而病
 故下篇各以居邪之所而刺之
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
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
卷二十二 第 15b 页 0653-114.png
其府也

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卫邪相合病则发焉
 不必悉当风府而发作也○新校正云按
 甲乙经巢元方则其府也作其病作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
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风疟皆有盛衰故云相似同类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
以内薄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次以内传
卷二十二 第 16a 页 0653-115.png
故卫气应乃作
 留谓留止随谓随从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于
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
水寒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太素水寒作小寒迫
 之
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暑为阳气中风者阳气受之故秋伤于风
 则病成矣
卷二十二 第 16b 页 0653-116.png
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
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

 露形触冒则风寒伤之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
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
名曰温疟
 以其先热故谓之温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
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卷二十二 第 17a 页 0653-117.png
 瘅热也极热为之也(瘅徒/干切)
帝曰夫经言有馀者写之不足者补之今热
为有馀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
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馀不足之
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
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言何暇不早使其盛极而自止乎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热作气(熇/火)
 (妖/切)
卷二十二 第 17b 页 0653-118.png
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
未可治也
 熇熇盛热也浑浑言无端绪也漉漉言汗
 大出也(漉音/鹿)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
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慄也阴气逆极则复
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
先热而渴
 阴盛则胃寒故先寒战慄阳盛则胃热故
 先热欲饮也
卷二十二 第 18a 页 0653-119.png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
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
极则复
 复谓复旧也言其气发至极还复如旧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疟者风寒之暴气
 不常病极则复至全元起本及太素作疟
 风寒气也不常病极则复至至字连上句
 与王氏之意异
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卷二十二 第 18b 页 0653-120.png
 以其盛炽故不可当也
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
 新校正云按太素云勿敢必毁
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方正也正盛写之或伤真气故必毁病气
 衰已补其经气则邪气弭退正气安平故
 必大昌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
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
 所写必中所补必当故真气得安邪气乃
卷二十二 第 19a 页 0653-121.png
 亡也
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真气寝息邪气大行真不胜邪是为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疟之且
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
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
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
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言牢缚四支令气各在其处则邪所居处
 必自见之既见之则刺出其血尔往犹去
卷二十二 第 19b 页 0653-122.png
 也○新校正云按
 甲乙经真往作其往太素作直往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岐伯曰疟气者必更
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
在阴则寒而脉静
 阴静阳躁故脉亦随之
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
则复病也
 相薄至极物极则反故极则阴阳俱衰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
卷二十二 第 20a 页 0653-123.png
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
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
作也
 气不相会故数日不能发也
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

 阳胜阴甚则渴阳胜阴不甚则不渴也胜
 谓强盛于彼之气也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新校正云按生气通天论并阴阳应象大
卷二十二 第 20b 页 0653-124.png
 论二论俱云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言不必皆然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
也其以秋病者寒甚
 秋气清凉阳气下降热藏肌肉故寒甚也
以冬病者寒不甚
 冬气严冽阳气伏藏不与寒争故寒不甚
以春病者恶风
 春气温和阳气外泄内腠开发故恶于风
卷二十二 第 21a 页 0653-125.png
以夏病者多汗
 夏气暑热津液充盈外泄皮肤故多汗也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
 安何也舍居止也藏谓五神藏也
岐伯曰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
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
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
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
之于外也
 肾主于冬冬主骨髓脑为髓海上下相应
卷二十二 第 21b 页 0653-126.png
 厥热上熏故脑髓销烁销烁则热气外薄
 故肌肉减削而病藏于肾也
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
 阴虚谓肾藏气虚阳盛谓膀胱太阳气盛
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
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衰谓病衰退也复反入谓入肾阴脉中
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
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
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
卷二十二 第 22a 页 0653-127.png
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
气不及于阴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作不反之
 阴巢元方作不及之阴
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
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二
卷二十二 第 22b 页 0653-12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