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一
卷二十一 第 210124c 页
卷二十一 第 1a 页 0653-037.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一终七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热论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
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
已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寒者冬气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
 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其伤于
卷二十一 第 1b 页 0653-038.png
 四时之气者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最
 乘杀厉之气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
 者寒毒藏于肌肤至夏至前变为温病夏
 至后变为热病然其发起皆为伤寒致之
 故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新校正云
 按伤寒论云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
 病与王注异王注本素问为说伤寒论本
 阴阳大论为说故此不同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巨大也太阳之气经络气血荣卫于身故
卷二十一 第 2a 页 0653-039.png
 诸阳气所宗属
其脉连于风府
 风府穴名也在项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一
 寸宛宛中是
故为诸阳主气也
 足太阳脉浮气之在头中者凡五行故统
 主诸阳之气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寒毒薄于肌肤阳气不得散发而内怫结
 故伤寒者反为病热
卷二十一 第 2b 页 0653-040.png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藏府相应而俱受寒谓之两感
帝曰愿闻其状
 谓非两感者之形證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
 三阳之气太阳脉浮脉浮者外在于皮毛
 故伤寒一日太阳先受之
故头项痛腰脊强
 上文云其脉连于风府略言也细而言之
 者足太阳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
卷二十一 第 3a 页 0653-041.png
 肩膊内侠脊抵腰中故头项痛腰脊强○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作头项腰脊
 皆强
二日阳明受之
 以阳感热同气相求故自太阳入阳明也
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曰疼而
鼻乾不得卧也
 身热者以肉受邪胃中热烦故不得卧馀
 随脉络之所生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
卷二十一 第 3b 页 0653-042.png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胆作骨元起注云
 少阳者肝之表肝候筋筋会于骨是少阳
 之气所荣故言主于骨甲乙经太素等并
作骨
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
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以病在表故可汗也○新校正云按全元
 起
本藏作府元起注云伤寒之病始入皮
 肤之腠理渐胜于诸阳而未入府故须汗
 发其寒热而散之太素亦作府
卷二十一 第 4a 页 0653-043.png
四日太阴受之
 阳极而阴受也
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乾五日
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
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
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
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死犹𣩠也言精气皆𣩠也是以其死皆病
 六七日间者此也(𣩠息/次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卷二十一 第 4b 页 0653-044.png
 邪气渐退经气渐和故少愈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
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乾已而𡁲十
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
日已矣
 大气谓大邪之气也是故其愈皆病十日
 已上者以此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
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
卷二十一 第 5a 页 0653-045.png
日者可泄而已
 此言表里之大体也正理伤寒论曰脉大
 浮数病为在表可发其汗脉细沉数病为
 在里可下之由此则虽日过多但有表證
 而脉大浮数犹宜发汗日数虽少即有里
 證而脉细沉数犹宜下之正应随脉證以
 汗下之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邪气衰去不尽如遗之在人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卷二十一 第 5b 页 0653-046.png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
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审其虚实而补写之则必已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
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是所谓戒食劳也热虽少愈犹未尽除脾
 胃气虚故未能消化肉坚食驻故热复生
 复谓复旧病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
卷二十一 第 6a 页 0653-047.png
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
阴俱病则头痛口乾而烦满
 新校正云按伤寒论云烦满而渴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
食谵言
 谵言谓妄谬而不次也○新校正云按杨
 上善云多言也(谵之/阎切)
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
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巨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卷二十一 第 6b 页 0653-048.png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故两感寒气同受其
 邪
帝曰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
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
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
故死矣
 以上承气海故三日气尽乃死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
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此以热多少盛衰而为义也阳热未盛为
卷二十一 第 7a 页 0653-049.png
 寒所制故为病曰温阳热大盛寒不能制
 故为病曰暑然暑病者当与汗之令愈勿
 反止之令其甚也○新校正云按凡病伤
 寒已下全元起本在奇病论中王氏移于
 此杨上善云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
 为温病冬伤于寒甚者夏至以后发为暑
 病
   刺热篇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
 肝之脉环阴器抵少腹而上故小便不通
卷二十一 第 7b 页 0653-050.png
 先黄腹痛多卧也寒薄生热身故热焉
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经络虽已受热而神藏犹未纳邪邪正相
 薄故云争也馀争同之又肝之脉从少腹
 上侠胃贯鬲布胁肋循喉咙之后络舌本
 故狂言胁满痛也肝性静而主惊骇故病
 则惊手足躁扰卧不得安
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
 肝主木庚辛为金金克木故甚死于庚辛
 也甲乙为木故大汗于甲乙
卷二十一 第 8a 页 0653-051.png
刺足厥阴少阳
 厥阴肝脉少阳胆脉
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肝之脉自舌本循喉咙之后上出额与督
 脉会于巅故头痛员员然脉引冲于头中
 也员员谓似急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
 夫所以任治于物者谓心病气入于经络
 则神不安治故先不乐数日乃热也
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卷二十一 第 8b 页 0653-052.png
 心手少阴脉起于心中其支别者从心系
 上侠咽小肠之脉直行者循咽下鬲抵胃
 其支别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外眦故
 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也心在液为
 汗今病热故无汗以出○新校正云按甲
 乙经外眦作兑眦王注厥论亦作兑眦外
 当作兑
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
 心主火任癸为水水灭火故甚死于壬癸
 也丙丁为火故大汗于丙丁气逆之證
卷二十一 第 9a 页 0653-053.png
 经阙其文也
刺手少阴太阳
 少阴心脉太阳小肠脉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
 胃之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
 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
 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
 际至额颅故先头重颊痛颜青也脾之脉
 支别者复从胃别上鬲注心中其直行者
 上鬲侠咽故烦心欲呕而身热也○新校
卷二十一 第 9b 页 0653-054.png
 正云按甲乙经太素云脾热病先头重颊
 痛无颜青二字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
 胃之脉支别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
 街中而合以下髀气街者腰之前故腰痛
 也脾之脉入腹属脾络胃又胃之脉自交
 承浆却循颔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故腹
 满泄而两颔痛颔胡感切
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
 脾主土甲乙为木木伐土故甚死于甲乙
卷二十一 第 10a 页 0653-055.png
 也戊己为土故大汗于戊己气逆之证经
 所未论
刺足太阴阳明
 太阴脾脉阳明胃脉○新校正云按甲乙
 经热病下篇云病先头重颊痛烦心身热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两颔痛其
 暴泄善饥而不欲食善噫热中足清腹胀
 食不化善呕泄有脓血苦呕无所出先取
 三里后取太白章门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
卷二十一 第 10b 页 0653-056.png
身热
 肺主皮肤外养于毛故热中之则先淅然
 恶风寒起毫毛也肺之脉起于中焦下络
 大肠还循胃口今肺热入胃胃热上升故
 舌上黄而身热
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
堪汗出而寒
 肺居鬲上气主胸膺复在变动为咳又藏
 气而主呼吸背复为胸中之府故喘咳痛
 走胸膺背不得息也肺之络脉上会耳中
卷二十一 第 11a 页 0653-057.png
 今热气上熏故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
 肺主金丙丁为火火烁金故甚死于丙丁
 也庚辛为金故大汗于庚辛也气逆之證
 经阙未书
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太阴肺脉阳明大肠脉当视其络脉盛者
 乃刺而出之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
 膀胱之脉从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又腰为
卷二十一 第 11b 页 0653-058.png
 肾之府故先腰痛也又肾之脉自循内踝
 之后上腨内出腘内廉又直行者从肾上
 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故胻酸苦
 渴数饮身热(瘦音酸胻/户当切)
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膀胱之脉从脑出别下项又肾之脉起于
 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
 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胻内又其直行者
 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故
 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也○
卷二十一 第 12a 页 0653-059.png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然骨作然谷(跟音/根)
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
 肾之筋循脊内侠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
 膀胱之筋合膀胱之脉又并下于项故项
 痛员员然也澹澹为似欲不定也
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
 肾主水戊己为土土刑水故甚死于戊己
 也壬癸为水故大汗于壬癸
刺足少阴太阳
 少阴肾脉太阳膀胱脉
卷二十一 第 12b 页 0653-060.png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气王日为所胜王则胜邪故各当其王日
 汗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肝气合木木气应春南面正理之则其左颊
 也
心热病者颜先赤
 心气合火火气炎上指象明候故候于颜
 颜额也
脾热病者鼻先赤
卷二十一 第 13a 页 0653-061.png
 脾气合土土王于中鼻处面中故占鼻也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肺气合金金气应秋南面正理之则其右
 颊也
肾热病者颐先赤
 肾气合水水惟润下指象明候故候于颐
 也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卷二十一 第 13b 页 0653-062.png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
 期为大汗之日也如肝甲乙心丙丁脾戊
 己肺庚辛肾壬癸是为期日也
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
 反谓反取其气也如肝病刺脾脾病刺肾
 肾病刺心心病刺肺肺病刺肝者皆是反
 刺五藏之气也三周谓三周于三阴三阳
 之脉状也又太阳病而刺写阳明阳明病
 而刺写少阳少阳病而刺写太阴太阴病
 而刺写少阴少阴病而刺写厥阴如此是
卷二十一 第 14a 页 0653-063.png
 为反取三阴三阳之脉气也
重逆则死
 先刺已反病气流传又反刺之是为重逆
 一逆刺之尚至三周乃已况其重逆而得
 生邪
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王则胜邪故各当其王日汗○新校正云
 按此条文注二十四字与前文重复当删
 去甲乙经太素亦不重出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
卷二十一 第 14b 页 0653-064.png
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寒水在胃阳气外盛故饮寒乃刺热退则
 凉生故身寒而止针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
 此则举正取之例然足少阳木病而写足
 少阳之木气补足太阴之土气者恐木传
 于土也胸胁痛丘虚主之丘虚在足外踝
 下如前陷者中足少阳脉之所过也刺可
 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
 壮热病手足躁经无所主治之旨然补足
卷二十一 第 15a 页 0653-065.png
 太阴之脉当于井荣取之也○新校正云
 详足太阴全元起本及太素作手太阴杨
 上善云手太阴上属肺从肺出腋下故胸
 胁痛又按灵枢经云热病而胸胁痛手足
 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索筋于肝不得索
 之于金金肺也以此决之作手太阴者为
 是
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五十九刺者谓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
 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
卷二十一 第 15b 页 0653-066.png
 以写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
 此八者以写胃中之热也云门腢骨委中
 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五藏俞傍
 五此十者以写五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
 穴者皆热之左右也故病甚则尔刺之然
 头上五行者当中行谓上星囟会前顶百
 会后顶次两傍谓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
 枕又刺两傍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
 也上星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同身寸
 之一寸陷者中容豆刺可入同身寸之四
卷二十一 第 16a 页 0653-067.png
 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四分作三分水
 热穴论注亦作三分详此注下文云刺如
 上星法又云刺如囟会法既有二法则当
 依甲乙经及水热穴论注上星刺入三分
 囟会刺入四分囟会在上星后同身寸之
 一寸陷者刺如上星法前顶在囟会后同
 身寸之一寸五分骨间陷者中刺如囟会
 法百会在前顶后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顶
 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阳脉之交
 会刺如上星法后顶在百会后后同身寸
卷二十一 第 16b 页 0653-068.png
 之一寸五分枕骨上刺如囟会法然是五
 者皆督脉气之所发也上星留六呼若灸
 者并灸五壮次两傍穴五处在上星两傍
 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承光在五处后同身
 寸之一寸通天在承光后同身寸之一寸
 五分络却在通天后同身寸之一寸五分
 玉枕在络却后同身寸之七分然是五者
 并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
 分五处通天各留七呼络却留五呼玉枕
 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新校正云按
卷二十一 第 17a 页 0653-069.png
 甲乙经承光不可灸玉枕刺入二分又次
 两傍临泣在头直目上入发际同身寸之
 五分足太阳少阳阳维三脉之会目窗正
 营递相去同身寸之一寸承灵脑空递相
 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然是五者并足少
 阳阳维二脉之会脑空一穴刺可入同身
 寸之四分馀并可刺入同身寸之三分临
 泣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大杼在项第
 一椎下两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陷
 者中督脉别络足太阳手太阳三脉气之
卷二十一 第 17b 页 0653-070.png
 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
 可灸五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七壮
 气穴注作七壮刺疟注热穴注作五壮膺
 俞者膺中俞也正名中府在胸中行两傍
 相去同身寸之六寸云门下一寸乳上三
 肋间动脉应手陷者中仰而取之手足太
 阴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五呼
 若灸者可灸五壮缺盆在肩上横骨陷者
 中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
 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背俞当是风
卷二十一 第 18a 页 0653-071.png
 门热府在第二椎下两傍各同身寸之一
 寸半督脉足太阳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
 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壮验今明
 堂中诰图经不著背俞未详果何处也○
 新校正云按王注水热穴论以风门热府
 为背俞又注气穴论以大杼为背俞此注
 云未详盖疑之也○气冲在腹齐下横骨
 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动应手足阳
 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
 呼若灸者可灸五壮三里在膝下同身寸
卷二十一 第 18b 页 0653-072.png
 之三寸胻外廉两筋内分间足阳明脉之
 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
 灸者可灸三壮巨虚上廉足阳明与太阳
 合在三里下同身寸之三寸足阳明脉气
 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
 三壮巨虚下廉足阳明与少阳合在上廉
 下同身寸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
 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壮云门
 在巨骨下胸中行两傍○新校正云按气
 穴论注胸中行两傍作侠任脉傍横去任
卷二十一 第 19a 页 0653-073.png
 脉文虽异穴之处所则同相去同身寸之
 六寸动脉应手中府当其下同身寸之一
 寸云门手太阴脉气所发举臂取之刺可
 入同身寸之七分若灸者可灸五壮验今
 明堂中诰图经不载腢骨穴寻其穴以写
 四支之热恐是肩腢穴穴在肩端两骨间
 手阳明蹻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
 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委中在足膝后
 屈处腘中央约文中动脉○新校正云详
 委中穴与气穴注骨空注刺疟论注并此
卷二十一 第 19b 页 0653-074.png
 王氏四处注之彼三注无足膝后屈处五
 字与此注异者非实有异盖注有详略尔
 ○足太阳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
 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髓空者正
 名腰俞在脊中第二十一椎节下间督脉
 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新校正
 云按甲乙经作二寸水热穴论注亦作二
 寸气府论注骨空论注作一分○留七呼
 若灸者可灸三壮五藏俞傍五者谓魄户
 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五穴也在侠脊两傍
卷二十一 第 20a 页 0653-075.png
 各相去同身寸之三寸并足太阳脉气所
 发也魄户在第三椎下两傍正坐取之刺
 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五壮神
 堂在第五椎下两傍刺可入同身寸之三
 分若灸者可灸五壮魂门在第九椎下两
 傍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
 者可灸三壮意舍在十一椎下两傍正坐
 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
 三壮志室在十四椎下两傍正坐取之刺
 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壮是
卷二十一 第 20b 页 0653-076.png
 所谓此经之五十九刺法也若针经所指
 五十九刺则殊与此经不同虽俱治热病
 之要穴然合用之理全向背犹当以病候
 形證所应经法即随所證而刺之
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手臂痛列缺主之列缺者手太阴之络去
 腕上同身寸之二寸半别走阳明者也刺
 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
 五壮欲出汗商阳主之商阳者手阳明脉
 之井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
卷二十一 第 21a 页 0653-077.png
 叶手阳明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
 一分留一呼若灸者可灸一壮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天柱主之天柱在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
 陷者中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
 之二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新校正云按此条素问本无太素亦无今
 按甲乙经添入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
卷二十一 第 21b 页 0653-078.png
 据经无正主穴当补写井荥尔○新校正
 云按灵枢经云热病而身重骨痛耳聋而
 好暝取之骨以第四针索骨于不得索之
 土土脾也
病甚为五十九刺
 如古法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亦井荥也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
 荣饰也谓赤色见于颧骨如荣饰也颧骨
卷二十一 第 22a 页 0653-079.png
 谓目下当外眦也太阳合火故见色赤○
 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赤色荣颧者骨热
 病也与王氏注不同
荣未交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太素作荣未夭下文
 荣未交亦作夭
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
 荣一为营字之误也曰者引古经法之端
 由也言色虽明盛但阴阳之气不交错者
 故法云今且得汗之而已待时者谓肝病
卷二十一 第 22b 页 0653-080.png
 待甲乙心病待丙丁脾病待戊己肺病待
 庚辛肾病待壬癸是谓待时而已所谓交
 者次如下句
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外见太阳之赤色内应厥阴之弦脉然太
 阳受病当传入阳明今又厥阴之脉来见
 者是土败而木贼之也故死然土气已败
 木复狂行木主数三故期不过三日
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
 病或为气恐字误也若赤色气内连鼻两
卷二十一 第 23a 页 0653-081.png
 傍者是少阳之脉色非厥阴色何者肾部
 近于鼻也○新校正云详或者欲改肾作
 鼻按甲乙经太素并作肾杨上善云太阳
 水也厥阴木也水以生木木盛水衰故太
 阳水色见时有木争见者水死以其热病
 内连于肾肾为热伤故死本旧无少阳之
 脉色也六字乃王氏所添王注非当从上
 善之义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
 颊前即颧骨下近鼻两傍也○新校正云
卷二十一 第 23b 页 0653-082.png
 按甲乙经太素前字作筋杨上善云足少
 阳部在颊赤色荣之即知筋热病也
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
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少阳受病当传入于太阴今又少阴少阴
 脉来见亦土败而木贼之也故死不过三
 日亦木之数然○新校正云详或者欲改
 少阴作厥阴按甲乙经太素作少阴杨上
 善云少阳为木少阴为水少阳色见之时
 有少阴争见者是母胜子故木死王作此
卷二十一 第 24a 页 0653-083.png
 注亦非旧本及甲乙经太素并无死期不
 过三日六字此是王氏足成此文也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
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
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
 脊节之谓椎脊穷之谓骶言肾热之气外
 通尾骶也寻此文椎间所主神藏之热又
 不正当其藏俞而云主疗在理未详
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此举数脊之大法也言三椎下间主胸中
卷二十一 第 24b 页 0653-084.png
 热者何以数之言皆当以陷者中为气发
 之所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
痛颊上者鬲上也
 此所以候面部之色发明腹中之病诊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