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
卷二十 第 210119a 页
卷二十 第 1a 页 0653-004.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终六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通评虚实论篇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夺谓精气减少如夺去也
帝曰虚实何如
 言五藏虚实之大体也
卷二十 第 1b 页 0653-005.png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
时则生当其时则死
 非时谓年直之前后也当时谓正直之年
 也
馀藏皆如此
 五藏同
帝曰何谓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
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帝曰经络俱实何如
何以治之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
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
卷二十 第 2a 页 0653-006.png
 脉急谓脉口也
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藏骨肉滑利
可以长久也
 物之生则滑利物之死则枯涩故涩为逆
 滑为从从谓顺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馀何如岐伯曰络气
不足经气有馀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
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春夏阳气高故脉口热尺中寒为顺也十
 二经十五络各随左右而有太过不足工
卷二十 第 2b 页 0653-007.png
 当寻其至中应以施针艾故云治主病者
 也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
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秋冬阳气下故尺中热脉口寒为顺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
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以阴分主络阳分主经故耳
帝曰何谓重虚
 此反问前重实也
卷二十 第 3a 页 0653-008.png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言尺寸脉俱虚○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
 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此少一虚字多
 一上字王注言尺寸脉俱虚则不兼气虚
 也详前热病气热脉满为重实此脉虚气
 虚尺虚为重虚是脉与气俱实为重实俱
 虚为重虚不但尺寸俱虚为重虚也
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
也尺虚者行步恇然
 寸虚则脉动无常尺虚则行步恇然不足
卷二十 第 3b 页 0653-009.png
 ○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气虚者禀中气
 不定也王谓寸虚则脉动无常非也
脉虚者不象阴也
 不象太阴之候也何以言之气口者脉之
 要会手太阴之动也
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帝曰寒气暴上脉
满而实何如
 言气热脉满已谓重实滑则从涩则逆今
 气寒脉满亦可谓重实乎其于滑涩生死
 逆从何如
卷二十 第 4a 页 0653-010.png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逆谓涩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以逆为涩
 大非古文简略辞多互文上言滑而下言
 逆举滑则从可知言逆则涩可见非谓逆
 为涩也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
则生冬夏则死
 大略言之夏手足寒非病也是夏行冬令
 夏得则冬死冬脉实满头热亦非病也是
 冬行夏令冬得则夏亡反冬夏以言之则
卷二十 第 4b 页 0653-011.png
 皆不死春秋得之是病故生死皆在时之
 孟月也
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移续于此旧在后帝
 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下
 对问义不相类王氏颇知其错简而不知
 皇甫士安尝移附于此今去后条移从于
 此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
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
卷二十 第 5a 页 0653-012.png
 形尽满谓四形藏尽满也○新校正云按
 甲乙经太素涩作满
如是者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
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
手足寒也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悬谓如悬物之动也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新校正云按太素无手字杨上善云足温
 气下故生足寒气不下者逆而致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
卷二十 第 5b 页 0653-013.png
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缓谓如纵缓急谓如弦张之急非往来之
 缓急也正理伤寒论曰缓则中风故乳子
 中风脉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

 热为血败故死寒为荣气在故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
浮则死
 阴病而见阳脉与證相反故死
卷二十 第 6a 页 0653-014.png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
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
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藏
期之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肺见丙丁死肾
 见戊己死脾见甲乙死是谓以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
小坚急死不治
 脉小坚急为阴阳病而见阴脉故死不治
 ○新校正云按巢元方云脉沉小急实死
卷二十 第 6b 页 0653-015.png
 不治小牢急亦不可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
实则死
 以反證故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
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久病血气衰脉不当实大故不可治○新
 校正云详经言实大病久可治注意以为
 不可治按甲乙经太素全元起本并云可
 治又按巢元方云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
卷二十 第 7a 页 0653-016.png
 死又云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瘅徒丹切/牢病也)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形度具三备经筋度脉度骨度并具在灵
 枢经中此问亦合在彼经篇首错简也一
 经以此问为逆从论首非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府
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
 亟犹急也闭塞谓气之门户闭塞也
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
 冬月虽气门闭塞然痈疽气烈内作大脓
卷二十 第 7b 页 0653-017.png
 不急写之则烂筋腐骨故虽冬月亦宜针
 石以开除之
痈疽不得顷时回
 所以痈疽之病冬月犹得用针石者何此
 病顷时回转之间过而不写则内烂筋骨
 穿通藏府
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
傍三痏与缨脉各二
 但觉似有痈疽之候不的知发在何处故
 按之不应手也乍来乍已言不定痛于一
卷二十 第 8a 页 0653-018.png
 处也手太阴傍足阳明脉谓胸部气户等
 六穴之分也缨脉亦足阳明脉也近缨之
 脉故曰缨脉缨谓冠带也以有左右故云
 各二
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
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
 大骨会肩也谓肩贞穴在肩腢后骨解间
 陷者中
暴痈筋緛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
在经俞
卷二十 第 8b 页 0653-019.png
 痈若暴发随脉所过筋怒緛急肉分中痛
 汗液渗泄如不尽兼胞气不足者悉可以
 本经脉穴俞补写之○新校正云按此二
 条旧散在篇中今移使相从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
 太阳为手太阳也手太阳经络之所生故
 取中脘穴即胃之募也中诰曰中脘胃募
 也居蔽骨与齐之中手太阳少阳足阳明
 脉所生故云经络者胃募也○新校正云
 按甲乙经云取太阳经络血者则已无胃
卷二十 第 9a 页 0653-020.png
 之募也等字又杨上善注云足太阳其说
 各不同未知孰是
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
 谓取足少阴俞外去脊椎三寸两傍穴各
 五痏也少阴俞谓第十四椎下两傍肾之
 俞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用员利针
 刺已如食顷久立已必视其经之过于阳
 者数刺之
霍乱刺俞傍五
 霍乱者取少阴俞傍志室穴○新校正云
卷二十 第 9b 页 0653-021.png
 按杨上善云刺主霍乱俞傍五取之
足阳明及上傍三
 足阳明言胃俞也取胃俞兼取少阴俞外
 两傍向上第三穴则胃仓穴也
刺痫惊脉五
 谓阳陵泉在膝上外陷者中也
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
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经太阳谓足太阳也手太阴五谓鱼际穴
 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经太阳五谓
卷二十 第 10a 页 0653-022.png
 承山穴在足腨肠下分肉间陷者中也手
 少阴经络傍者谓支正穴在腕后同身寸
 之五寸骨上廉肉分间手太阳络别走少
 阴者足阳明一者谓解溪穴在足腕上陷
 者中也上踝五寸谓足少阳络光明穴按
 内经明堂中诰图经悉主霍乱各具明文
 ○新校正云按别本注云悉不主霍乱未
 详所谓又按甲乙经太素刺痫惊脉五至
 此为刺惊痫王注为刺霍乱者王注非也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
卷二十 第 10b 页 0653-023.png
则高梁之疾也隔则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
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
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风
湿之病也
 消谓内消瘅谓伏热厥谓气逆高膏也梁
 粱也蹠谓足也夫肥者令人热中甘者令
 人中满故热气内薄发为消渴偏枯气满
 逆也逆者谓违背常候与平人异也然愁
 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故隔塞否闭气脉断
 绝而上下不通也气固于内则大小便道
卷二十 第 11a 页 0653-024.png
 偏不得通泄也何者藏府气不化禁固而
 不宣散故尔外风中人伏藏不去则阳气
 内受为热外燔肌肉消烁故留薄肉分消
 瘦而皮肤著于筋骨也湿胜于足则筋不
 利寒胜于足则挛急风湿寒胜则卫气结
 聚卫气结聚则肉痛故足跛而不可履也
 (蹠之/石切)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
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卷二十 第 11b 页 0653-025.png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然久厥逆而不下行
 则气怫积于上焦故为黄疸暴痛癫狂气
 逆矣食饮失宜吐利过节故六府闭塞而
 令五藏之气不和平也肠胃否塞则气不
 顺序气不顺序则上下中外互相胜负故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也
   太阴阳明论篇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
而异者何也
 脾胃藏府皆合于土病生而异故问不同
卷二十 第 12a 页 0653-026.png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
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脾藏为阴胃府为阳阳脉下行阴脉上行
 阳脉从外阴脉从内故言所从不同病异
 名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春夏阳明
 为实太阴为虚秋冬太阴为实阳明为虚
 即更实更虚也春夏太阴为逆阳明为从
 秋冬阳明为逆太阴为从即更逆更从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
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卷二十 第 12b 页 0653-027.png
 是所谓阴阳异位也
故阳道实阴道虚
 是所谓更实更虚也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
时者阴受之
 是所谓或从内或从外也
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
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䐜满闭
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是所谓所从不同病异名也
卷二十 第 13a 页 0653-028.png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

 同气相求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是所谓更逆更从也灵枢经曰手之三阴
 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所行而异
 故更逆更从也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
卷二十 第 13b 页 0653-029.png

 此言其大凡尔然足少阴脉下行则不同
 诸阴之气也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阳气炎上故受风阴气润下故受湿盖同
 气相合故尔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
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
 新校正云按太素至经作径至杨上善云
 胃以水谷资四支不能径至四支要因于
卷二十 第 14a 页 0653-030.png
 脾得水谷津液营卫于四支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脾气布化水谷精液四支乃可以禀受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
谷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
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四藏皆有
 正应而脾无正主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
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
卷二十 第 14b 页 0653-031.png
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
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治主也著谓常约著于胃也土气于四时
 之中各于季终寄王十八日则五行之气
 各王七十二日以终一岁之日矣外主四
 季则在人内应于手足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
 新校正云按太素作以募相逆杨上善云
 脾阴胃阳脾内胃外其位各异故相逆也
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
卷二十 第 15a 页 0653-032.png
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
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
 胃是脾之表也
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
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
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又复明脾主四支之义也
   阳明脉解篇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
卷二十 第 15b 页 0653-033.png
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
愿闻其故
 前篇言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然阳明者胃脉也今病不如前篇之旨而
 反闻木音而惊故问其异也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
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阴阳书曰木剋土故土恶木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脉作肌
卷二十 第 16a 页 0653-034.png
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
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惋热内郁故恶人烦○新校正云按脉解
 云欲独闭户牖而处何也阴阳相抟阳尽
 阴盛故独闭户牖而处(惋乌/贯切)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
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
 经谓经脉藏谓五神藏所以连藏则死者
 神去故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
卷二十 第 16b 页 0653-035.png
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
也病反能者何也
 素本也逾垣谓蓦墙也怪其稍异于常(踰/音)
 予
岐伯曰
 新校正云按脉解云阴阳争而外并于阳
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
登高也
 阳受气于四支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
卷二十 第 17a 页 0653-036.png
 弃不用也
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
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
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
食故妄走也
 足阳明胃脉下鬲属胃络脾足太阴脾脉
 入腹属脾络胃上鬲侠咽连舌本散舌下
 故病如是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