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卷十六 第 210089b 页
卷十六 第 1a 页 0652-047.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六终二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三部九候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
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
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
 歃血饮血也
令合天道
卷十六 第 1b 页 0652-048.png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令合天地
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
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
其方
 天光谓日月星也历纪谓日月行历于天
 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之分纪也言以
 人形血气荣卫周流合时候之迁移应日
 月之行道然斗极旋运黄赤道差冬时日
 依黄道近南故阴多夏时月依黄道近北
 故阳盛也夫四时五行之气以王者为贵
卷十六 第 2a 页 0652-049.png
 相者为贱也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道贯精微故云妙问至数谓至极之数也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
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
终于九焉
 九奇数也故天地之数斯为极矣
一者天三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一
以应九野
 尔雅曰邑外为郊郊外为甸甸外为牧牧
卷十六 第 2b 页 0652-050.png
 外为林林外为坰坰外为野言其远也○
 新校正云详王引尔雅为證与今尔雅或
 不同已具前六节藏象论注中坰古萤切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
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所谓三部者言身之上中下部非谓寸关
 尺也三部之内经隧由之故察候存亡悉
 因于是针之补写邪疾可除也
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
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
卷十六 第 3a 页 0652-051.png
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言必当咨受于帅也徵四失论曰受师不
 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
 石后遗身咎此其诫也礼曰疑事无质质
 成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
 在额两傍动应于手足少阳脉气所行也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
 在鼻孔下两傍近于巨髎之分动应于手
 足阳明脉气之所行
卷十六 第 3b 页 0652-052.png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手少阳脉气之
 所行也
中部天手太阴也
 谓肺脉也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动应
 于手
中部地手阳明也
 谓大肠脉也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
 之分动应于手也
中部人手少阴也
卷十六 第 4a 页 0652-053.png
 谓心脉也在掌后锐骨之端神门之分动
 应于手也灵枢经持针纵舍论问曰少阴
 无输心不病乎对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
 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正谓此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
 谓肝脉也在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
 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动应于手也女子取
 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是
下部地足少阴也
 谓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大溪
卷十六 第 4b 页 0652-054.png
 之分动应手
下部人足太阴也
 谓脾脉也在鱼腹上越筋间直五里下箕
 门之分宽巩足单衣沉取乃得之而动应
 于手也候胃气者当取足跗之上冲阳之
 分穴中脉动乃应手也○新校正云详自
 上部天至此一段旧在当篇之末文不相
 接此正谓三部九候宜处于斯今依皇甫
 谧甲乙经编次例自篇末移置此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
卷十六 第 5a 页 0652-055.png
 足厥阴脉行其中也
地以候肾
 足少阴脉行其中也
人以候脾胃之气
 足太阴脉行其中也脾藏与胃以膜相连
 故以候脾兼候胃也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
亦有人天以候肺
 手太阴脉当其处也
地以候胸中之气
卷十六 第 5b 页 0652-056.png
 手阳明脉当其处也经云肠胃同候故以
 候胸中也
人以候心
 手少阴脉当其处也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
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
 位在头角之分故以候头角之气也
地以候口齿之气
 位近口齿故以候之
人以候耳目之气
卷十六 第 6a 页 0652-057.png
 以位当耳前脉抵于目外眦故以候之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
 新校正云详三而成天至合为九藏与六
 节藏象论文重注义具彼篇
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
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
 以是故应天地之至数
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
 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
 魄肾藏志也以其皆神气居之故云神藏
卷十六 第 6b 页 0652-058.png
 五也所谓形藏者皆如器外张虚而不屈
 合藏于物故云形藏也所谓形藏四者一
 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也○新校正
 云详注说神藏宣明五气篇文又与生气
 通天论注六节藏象论注重
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天谓死色异常之候也色者神之旗藏者
 神之舍故神去则藏败藏败则色见异常
 之候死也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
卷十六 第 7a 页 0652-059.png
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写之虚则补之
 度谓量也实写虚补此所谓顺天之道也
 老子曰天之道损有馀补不足也
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

 血脉满坚谓邪留止故先刺去血而后乃
 调之不当询问病者盈虚要以脉气平调
 为之期准尔
帝曰决死生奈何
 度形肥瘦调气盈虚不问病人以平为准
卷十六 第 7b 页 0652-060.png
 死生之證以决之也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气相反故生气至危玉机真藏论曰形
 气相得谓之可治今脉气不足形盛有馀
 證不相扶故当危也危者言其近死犹有
 生者也刺志论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
 其常也反此者病今脉细少气是为气弱
 体壮盛是为形盛形盛气弱故生气倾危
 ○新校正按全元起注及甲乙经脉经危
 并作死字
卷十六 第 8a 页 0652-061.png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是则形气不足脉气有馀故死形瘦脉大
 胸中气多形藏已伤故云死也凡如是类
 皆形气不相得也
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
 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
 谓不率其常则病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失谓气候不相类也相失之候诊凡有七
 七诊之状如下文云
卷十六 第 8b 页 0652-062.png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
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三部九候上下左右凡十八诊也如参舂
 者谓大数而鼓如参舂杵之上下也脉要
 精微论曰大则病进故病甚也不可数者
 谓一息十至已上也脉法曰人一呼脉再
 至一吸脉亦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
 曰脱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今相失而
 不可数者是过十至之外也至五尚死况
 至十者乎
卷十六 第 9a 页 0652-063.png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中部之
候相减者死
 中部左右凡六诊也上部下部已不相应
 中部独调固非其久减于上下是亦气衰
 故皆死也减谓偏少也○新校正云详旧
 云中部之候相减者死八字按全元起
 本及甲乙经添之且注有解减之说而经
 阙其文此脱在王注之后也
目内陷者死
 言太阳也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目内陷
卷十六 第 9b 页 0652-064.png
 者太阳绝也故死所以言太阳者太阳主
 诸阳之气故独言之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
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
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相失之候诊凡有七者此之谓也然脉见
 七诊谓参伍不调随其独异以言其病尔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
当踝而弹之
 手足皆取之然手踝之上手太阴脉足踝
卷十六 第 10a 页 0652-065.png
 之上足太阴脉足太阴脉主肉应于下部
 手太阴脉主气应于中部是以下文云脱
 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新
 校正按甲乙经及全元起注本并云以左
 手足当去踝五寸而按之右手当踝而弹
 之全元起注云内踝之上阴交之出通于
 膀胱系于肾肾为命门是以取之以明吉
 凶今文少一之字而多一庶字及足字王
 注以手足皆取为解殊为穿凿当从全元
 起
注旧本及甲乙经为正
卷十六 第 10b 页 0652-066.png
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
 气和故也
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
 浑浑乱也徐徐缓也
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气绝故不应也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
 谷气外衰则肉如脱尽天真内竭故身不
 能行真谷并衰故死之至矣去犹行去也
中部乍疏乍数者死
卷十六 第 11a 页 0652-067.png
 乍疏乍数气之丧乱也故死
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钩谓夏脉又夏气在络故病在络脉也络
 脉受邪则经脉滞吝故代止也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
 上下若一言迟速小大等也
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
所谓后者应不俱也
 俱犹同也一也
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
卷十六 第 11b 页 0652-068.png
 夫病入府则愈入藏则死故死生期准察
 以知之
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经脉四时五藏之脉
真藏脉见者胜死
 所谓真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
 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脉至坚而搏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脾脉至弱而乍数
 乍疏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真
 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凡此五
卷十六 第 12a 页 0652-069.png
 者皆谓得真藏脉而无胃气也平人气象
 论曰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
 逆者死此之谓也胜死者谓胜剋于己之
 时则死也平人气象论曰肝见庚辛死心
 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
 戊己死是谓胜死也
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足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从巅
 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
 中其支者复从肩膊别下贯臀过髀枢下
卷十六 第 12b 页 0652-070.png
 合腘中贯腨循踵至足外侧太阳气绝死
 如是矣○新校正云按诊要经终论载三
 阳三阴脉终之證此独犯足太阳气绝一
 證馀应阙文也又注贯臀甲乙经作贯胂
 王氏注厥论刺疟论各作贯胂又注刺腰
 论作贯臀详甲乙经注臀当作胂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言死时也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
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
卷十六 第 13a 页 0652-071.png
中死
 位无常居物极则反也乾坤之爻阴极则
 龙战于野阳极则亢龙有悔是以阴阳极
 脉死于夜半日中也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
 亦物极则变也平晓木王木气为风故木
 王之时寒热病死生气通天论曰因于露
 风乃生寒热由此则寒热之病风薄所为
 也
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
卷十六 第 13b 页 0652-072.png
 阳之极也
病风者以日夕死
 卯酉冲也
病水者以夜半死
 水王故也
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辰戌丑未土寄王之脾气内绝故日乘四
 季而死也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亦谓形气不相得也證前脱肉身不去者
卷十六 第 14a 页 0652-073.png
 九候虽平调亦死也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但九候顺四时之令虽七诊互见亦生矣
 从谓顺从也
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
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风病之脉诊大而数月经之病脉小以微
 虽候与七诊之状略同而死生之證乃异
 故不死也
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
卷十六 第 14b 页 0652-074.png
 言虽七诊见九候从者不死若病同七诊
 之状而脉应败乱纵九候皆顺犹不得生
 也
必发哕噫
 胃精内竭神不守心故死之时发斯哕噫
 宣明五气篇曰心为噫胃为哕也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
 方正也言必当原其始而要终也
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
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
卷十六 第 15a 页 0652-075.png
 气强盛故
其脉迟者病
 气不足故
脉不往来者死
 精神去也
皮肤著者死
 骨乾枯也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
 求有过者
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
卷十六 第 15b 页 0652-076.png
 有血留止刺而去之○新校正云按甲乙
 经云络病者治其络血无二孙字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
 灵枢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
 别者为孙络由是孙络则经之别支而横
 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血病二字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
 奇谓奇缪不偶之气而与经脉缪处也由
 是故缪刺之缪刺者刺络脉左取右右取
 左也
卷十六 第 16a 页 0652-077.png
留瘦不移节而刺之
 病气淹留形容减瘦證不移易则消息节
 级养而刺之此又重明前经无问其病以
 平为期者也
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
以见通之
 结谓血结于络中也血去则经遂通矣前
 经云先去血脉而后调复明其结络乃先
 去也○新校正云详经文以见通之甲乙
 经作以通其气
卷十六 第 16b 页 0652-078.png
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
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此复明前太阳气欲绝及已绝之候也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错简文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