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210082a 页
卷十五 第 1a 页 0652-004.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五终一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玉机真藏论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
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
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言端直而长状如弦也○新校正云按越
 人云春脉弦者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
卷十五 第 1b 页 0652-005.png
 枝叶故其脉来濡弱而长四时经轻作宽
反此者病
 反谓反常平之候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
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
在中
 气馀则病形于外气少则病在于中也○
 新校正云按吕广云实强者阳气盛也少
 阳当微弱今更实强谓之太过阳处表故
 令病在外厥阴之气养于筋其脉弦今更
卷十五 第 2a 页 0652-006.png
 虚微故曰不及阴处中故令病在内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
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
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忽忽不爽也眩谓目昡视如转也冒谓冒
 闷也胠谓腋下胁也忘当为怒字之误也
 灵枢经曰肝气实则怒肝厥阴脉自足而
 上入毛中又上贯鬲布胁肋循喉咙之后
 上入颃颡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病如
 是○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木太过
卷十五 第 2b 页 0652-007.png
 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则忘当作怒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
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
来盛去衰故曰钩
 言其脉来盛去衰如钩之曲也○新校正
 云按越人云夏脉钩者南方火也万物之
 所盛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来疾
 去迟吕广云阳盛故来疾阴虚故去迟脉
 从下上至寸口疾还尺中迟也
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
卷十五 第 3a 页 0652-008.png
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脉来盛去盛是阳之盛也心气有馀是
 为太过
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新校正云详越人云肝心肺肾四藏脉俱
 以强实为太过虚微为不及与素问不同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
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
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心少阴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鬲络小
卷十五 第 3b 页 0652-009.png
 肠又从心系却上肺故心太过则身热肤
 痛而浸淫流布于形分不及则心烦上见
 咳唾下为气泄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
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
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
 脉来轻虚故名浮也来急以阳未沉下去
 散以阴气上升也○新校正云按越人云
 秋脉毛者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
 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
卷十五 第 4a 页 0652-010.png
 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
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
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
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
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
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肺太阴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上鬲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复藏气为咳
 主喘息故气盛则肩背痛气逆不及则喘
卷十五 第 4b 页 0652-011.png
 息变易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也下闻
 病音谓喘息则肺中有声也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脉沉而深如营动也○新校正云详深一
 作濡又作抟按本经下文云其气来沉以
 抟则深字当为搏又按甲乙经抟字为濡
 当从甲乙经为得何以言之脉沉而濡濡
 古软字乃冬脉之平调脉若沉而抟击于
 手则冬脉之太过脉也故言当从甲乙经
 濡字
卷十五 第 5a 页 0652-012.png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
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
 言沉而抟击于手也○新校正云按甲乙
 经抟当作濡义如前说又越人云冬脉石
 者北方之水也万物之所藏盛冬之时水
 凝如石故其脉来沉濡而滑故曰石也
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
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
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
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㑊
卷十五 第 5b 页 0652-013.png
 新校正云按解㑊之义具第五卷注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
如病饥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肾少阴脉自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
 侠舌本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
 病如是也眇者季胁之下侠脊两傍空软
 处也肾外当䏚故䏚中清冷也
帝曰善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
 脉春弦夏钩秋浮冬营为逆顺之变见异
卷十五 第 6a 页 0652-014.png
 状也
然脾脉独何主
 主谓主时月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纳水谷化津液溉灌于肝心肺肾也以不
 正主四时故谓之孤藏溉古代切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
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不正主时寄王于四季故善不可见恶可
 见也
卷十五 第 6b 页 0652-015.png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
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
病在中
 新校正云按平人气象论云如乌之喙又
 别本喙作啄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
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
人四支不举
 以主四支故病不举
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卷十五 第 7a 页 0652-016.png
 脾之孤藏以灌四傍今病则五藏不和故
 九窍不通也八十一难经曰五藏不和则
 九窍不通重谓藏气重叠强谓气不和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
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瞿然忙貌也言以太过不及而一贯之揆
 度奇恒皆通也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五气循环不愆时序是为神气流转不回
 若却行衰王反天之常气是则却回而不
卷十五 第 7b 页 0652-017.png
 转由是却回不转乃失生气之机矣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
 得至数之要道则应用切近以微妙也迫
 切也
 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著之玉版故以为名言是玉版生气之机
 ○新校正云详至数至名曰玉机与前玉
 版论要文相重彼注颇详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
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
卷十五 第 8a 页 0652-018.png
至其所不胜病乃死
 受气所生者谓受病气于已之所生者也
 传所胜者谓传于己之所剋者也气舍所
 生者谓舍于生己者也死所不胜者谓死
 于剋己者之分位也所传不顺故必死焉
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所为逆者次如下说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
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
卷十五 第 8b 页 0652-019.png
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
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
生之早暮也
 肝死于肺位秋庚辛馀四仿此然朝主甲
 乙昼主丙丁四季上主戊己晡主庚辛夜
 主壬癸由此则死生之早暮可知也○新
 校正云按甲乙经生作者名曰蛊
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
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
卷十五 第 9a 页 0652-020.png
 肾不足则水不生水不生则筋燥急故相
 引也阴气内弱阳气外燔筋脉受热而自
 跳掣故名曰瘛
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曰法当死
 至心而气极则如是矣若复传行当如下
 说
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
法当三岁死
 因肾传心心不受病即而复反传与肺金
 肺已再伤故寒热也三岁者肺至肾一岁
卷十五 第 9b 页 0652-021.png
 肾至肝一岁肝至心一岁火又乘肺故云
 三岁死
此病之次也
 谓传胜之次第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
 不必依传之次故不必以传治之
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
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忧恐悲喜怒发无常分触遇则发故令病
 气亦不次而生
卷十五 第 10a 页 0652-022.png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
 喜则心气移于肺心气不守故肾气乘矣
 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心则喜
怒则肝气乘矣
 怒则气逆故肝气乘脾
悲则肺气乘矣
 悲则肺气移于肝肝气受邪故肺气乘矣
 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肺则悲
恐则脾气乘矣
 恐则肾气移于心肾气不守故脾气乘矣
卷十五 第 10b 页 0652-023.png
 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肾则恐
忧则心气乘矣
 忧则肝气移于脾肝气不守故心气乘矣
 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肝则忧
此其道也
 此其不次之常道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反其传化
 五藏相并而各五之五而乘之则二十五
 变也然其变化以胜相传传而不次变化
 多端○新校正云按阴阳别论云凡阳有
卷十五 第 11a 页 0652-024.png
 五五五二十五阳义与此通
传乘之名也
 言传者何相乘之异名尔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
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
 皮肤乾著骨间肉陷谓大骨枯槁大肉陷
 下也诸附骨际及空窳处亦同其类也胸
 中气满喘息不便是肺无主也肺司治节
 气息由之其气动形为无气相接故耸举
 肩背以远求报气矣夫如是皆形藏已败
卷十五 第 11b 页 0652-025.png
 神藏亦伤见是證者期后一百八十日内
 死矣候见真藏之脉乃与死日之期尔真
 藏脉诊下经备矣此肺之藏也(窳音/愈)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
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藏见乃予之期日
 火精外出阳气上燔金受火灾故内痛肩
 项如是者期后三十日内死此心之藏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
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䐃真藏见十月之内

卷十五 第 12a 页 0652-026.png
 阴气微弱阳气内燔故身热也䐃者肉之
 标脾主肉故肉如脱尽䐃如破败也见斯
 證者期后三百日内死䐃谓肘膝后肉如
 块者此脾之藏也䐃渠殒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
 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
 肩髓内消谓缺盆深也衰于动作字云
 占死者之早暮详此经文专为言气之逆
 行也故死即不言生之早暮王氏改者作
 生义不若甲乙经中素问本文
卷十五 第 12b 页 0652-027.png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
传其所胜
 以上文逆传而死故言是逆传所胜之次
 也○新校正云详逆传所胜之次逆当作
 顺上文既言逆传下文所言乃顺传之次
 也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
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三月者谓一藏气之迁移六月者谓至其
 所胜之位三日者三阳之数以合日也六
卷十五 第 13a 页 0652-028.png
 日者谓兼三阴以数之尔热论曰伤寒一
 日巨阳受二日阳明受三日少阳受四日
 太阴受五日少阴受六日厥阴受则其义
 也○新校正云详上文是顺传所胜之次
 七字乃是次前注误在此经文之下不惟
 无义兼校之全元起本素问及甲乙经并
 无此七字直去之虑未达者致疑今存于
 注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
之期
卷十五 第 13b 页 0652-029.png
 主辨三阴三阳之候则知中风邪气之所
 不胜矣故下曰○新校正云详旧此段注
 写作经合改为注又按阴阳别论云别于
 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又
 云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
 之期义同此
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困谓至所不胜也上文曰死于其所不胜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言先百病而有之○新校正云按生气通
卷十五 第 14a 页 0652-030.png
 天论云风者百病之始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

 客谓客止于人形也风击皮肤寒胜腠理
 故毫毛毕直玄府闭密而热生也
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邪在皮毛故可汗泄也阴阳应象大论曰
 善治者治皮毛此之谓也
或痹不仁肿痛
 病生而变故如是也热中血气则𤸷痹不
卷十五 第 14b 页 0652-031.png
 仁寒气伤形故为肿痛阴阳应象大论云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皆谓释散寒邪宣扬正气
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邪入诸阴则病而为痹故入于肺名曰痹
 焉宣明五气论曰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
 阴则痹肺在变动为咳故咳则气上故上
 气也
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
卷十五 第 15a 页 0652-032.png
厥胁痛出食
 肺金伐木气下入肝故曰弗治行之肝也
 肝气通胆胆善为怒怒者气逆故一名厥
 也肝厥阴脉从少腹属肝络胆上贯鬲布
 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故胁痛而食
 入腹则出故曰出食
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
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肝气应风木胜脾土土受风气故曰脾风
 盖为风气通肝而为名也脾之为病善发
卷十五 第 15b 页 0652-033.png
 黄瘅故发瘅也脾太阴脉入腹属脾络胃
 上鬲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
 胃别上鬲注心中故腹中热而烦心出黄
 色于便写之所也
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
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肾少阴脉自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故少腹冤热而痛溲出白液也冤热内结
 消铄脂肉如虫之食日内损削故一交接
 渐微以馀藏尚全故期后三百六十五日
卷十五 第 16a 页 0652-034.png
 内死此肾之藏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
 本及甲乙经真藏来见来字当作未字之
 误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
不便项肩身热破䐃脱肉目匡陷真藏见目
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

 木生其火肝气通心脉抵少腹上布胁肋
 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故腹痛心中不便
 肩项身热破䐃脱肉也肝主目故目匡陷
卷十五 第 16b 页 0652-035.png
 及不见人立死也不胜之时谓于庚辛之
 月此肝之藏也
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
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
 言五藏相移传其不胜则可待真藏脉见
 乃与死日之期卒急虚邪中于身内则五
 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坠没
 溺不可与为死日之期也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
真藏虽不见犹死也
卷十五 第 17a 页 0652-036.png
 是则急虚卒至之脉○新校正云按人一
 息脉五六至何得为死必息字误息当作
 呼乃是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
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
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
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
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
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
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
卷十五 第 17b 页 0652-037.png
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无馀物和杂故名
 真也五藏之气皆胃气和之不得独用如
 至刚不得独用独用则折和柔用之即固
 也五藏之气和于胃气即得长生若真独
 见必死欲知五藏真见为死和胃为生者
 于寸口诊即可知见者如弦是肝脉也微
 弦为平和微弦谓二分胃气一分弦气俱
 动为微弦三分并是弦而无胃气为见真
 藏馀四藏准此
卷十五 第 18a 页 0652-038.png
黄帝曰见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藏者皆
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胃为水谷之海故五藏禀焉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
至于手太阴也
 平人之常禀气于胃胃气者平人之常气
 故藏气因胃乃能至于手太阴也○新校
 正云详平人之常至下平人之常气本平
 人气象论文王氏引注此经按甲乙经云
 人常禀气于胃脉以胃气为本与此小异
卷十五 第 18b 页 0652-039.png
 然甲乙之文为得
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
 自为其状至于手太阴也
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
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
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是所谓脉无胃气也平人气象论曰人无
 胃气曰逆逆者死
帝曰善
 新校正云详自黄帝问至此一节全元起
卷十五 第 19a 页 0652-040.png
 本在第四卷太阴阳明表里篇中王冰移
 于此处必言此者欲明王氏之功于素问
 多矣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
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欲必先时而取之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
 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
色泽以浮谓之易已
 气色浮润血气相营故易已
卷十五 第 19b 页 0652-041.png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脉春弦夏钩秋浮冬营谓顺四时从顺也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
 侯可取之时而取之则万举万全当以四
 时血气所在而为疗尔○新校正云详取
 之以时甲乙经作治之趋之无后其时与
 王氏之文两通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
 形盛气虚气盛形虚皆相失也
色夭不泽谓之难已
卷十五 第 20a 页 0652-042.png
 夭谓不明而恶不泽谓枯燥也
脉实以坚谓之益甚
 脉实以坚是邪气盛故益甚也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以气逆故矣上四句是谓四难所以下文
 曰
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此四粗之所易语工之所难为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
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
卷十五 第 20b 页 0652-043.png

 春得肺脉秋来见也夏得肾脉冬来见也
 秋得心脉夏来见也冬得脾脉春来见也
 悬绝谓如悬物之绝去也
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
 新校正云按平人气象论云而脉瘦义与
 此同
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未有谓未有藏脉之形状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
卷十五 第 21a 页 0652-044.png
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皆难治者以其与證不相应也○新校正
 云按平人气象论云病在中脉虚病在外
 脉涩坚与此相反此经误彼论为得自未
 有藏形春夏至此与平人气象论相重注
 义备于彼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
曰五实死五虚死
 五实谓五藏之实五虚谓五藏之虚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
卷十五 第 21b 页 0652-045.png
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
 实谓邪气盛实然脉盛心也皮热肺也腹
 胀脾也前后不通肾也闷瞀肝也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

 虚谓真气不足也然脉细心也皮寒肺也
 气少肝也泄利前后肾也饮食不入脾也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
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
候也
卷十五 第 22a 页 0652-046.png
 全注饮粥得入于胃胃气和调其利渐止
 胃气得实虚者得活言实者得汗外通后
 得便利自然调平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