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210076a 页
卷十四 第 1a 页 0651-154.png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四慎十二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平人气象论篇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平人谓气候平调之人也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
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
不病也
卷十四 第 1b 页 0651-155.png
 经脉一周于身凡长十六丈二尺呼吸脉
 各再动定息脉又一动则五动也计二百
 七十定息气可环周然尽五十营以一万
 三千五百定息则气都行八百一十丈如
 是则应天常度脉气无不及太过气象平
 调故曰平人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
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

 呼吸脉各一动准候减平人之半计二百
卷十四 第 2a 页 0651-156.png
 七十定息气行八丈一尺以一万三千五
 百定息都行四百五丈少气之理从此可
 知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
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呼吸脉各三动准过平人之半计二百七
 十息气凡行二十四丈三尺病生之兆由
 斯著矣夫尺者阴分位也寸者阳分位也
 然阴阳俱热是则为温阳独躁盛则风中
 阳也脉要精微论曰中风者阳气受也
卷十四 第 2b 页 0651-157.png
滑为阳盛故病为风涩为无血故为𤸷痹
 躁谓烦躁○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脉
 涩曰痹一句下文亦重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
疏乍数曰死
 呼吸脉各四动准候过平人之倍计二百
 七十息气凡行三十二丈四尺况其以上
 耶脉法曰脉四至曰脱精五至曰死然四
 至以上亦近五至也故死矣然脉绝不至
 天真之气已无乍数乍疏胃谷之精亦斯
卷十四 第 3a 页 0651-158.png
 此皆死之候是以下文曰○新校正云按
 别本斯一作败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常平之气胃海致之灵枢经曰胃为水谷
 之海也正理论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逆谓反平人之候也○新校正云按甲乙
 经云人常禀气于胃脉以胃气为本无胃
 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
卷十四 第 3b 页 0651-159.png
 言微似弦不谓微而弦也钩及耎弱毛石
 义并同
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谓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也
胃而有毛曰秋病
 毛秋脉金气也
毛甚曰今病
 木受金邪故今病
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象阳气之散发故藏真散也藏气法时论
卷十四 第 4a 页 0651-160.png
 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取其顺气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
曰死
 谓前曲后居如操带钩也
胃而有石曰冬病
 石冬脉水气也
石甚曰今病
 火被水侵故今病
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象阳气之炎盛也藏气法时论曰心欲耎
卷十四 第 4b 页 0651-161.png
 急食咸以耎之取其顺气
长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
无胃曰死
 谓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也
耎弱有石曰冬病
 石冬脉水气也次其胜剋石当为弦长夏
 土绝故云石也
弱甚曰今病
 弱甚为土气不足故今病○新校正云按
 甲乙经弱作石
卷十四 第 5a 页 0651-162.png
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以含藏水谷故藏真濡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
曰死
 谓如物之浮如风吹毛也
毛而有弦曰春病
 弦春脉木气也次其乘克弦当为钩金气
 逼肝则脉弦来见故不钩而反弦也
弦甚曰今病
 木气逆来乘金则今病
卷十四 第 5b 页 0651-163.png
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肺处上焦故藏真高也灵枢经曰荣气之
 道内谷为实谷入于胃气传与肺流溢于
 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以其自肺
 宣布故云以行荣卫阴阳也○新校正云
 按别本实一作宝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
曰死
 谓如夺索辟辟如弹石也
石而有钩曰夏病
卷十四 第 6a 页 0651-164.png
 钩夏脉火兼土气也次其乘剋钩当云弱
 土王长夏不见正形故石而有钩兼其土
 也
钩甚曰今病
 水受火土之邪故今病
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肾居下焦故云藏真下也肾化骨髓故藏
 骨髓之气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卷十四 第 6b 页 0651-165.png
 宗尊也主也谓十二经脉之尊主也贯鬲
 络肺出于左乳下者自鬲而出于乳下乃
 络肺也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
 绝谓暂断绝也
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皆左乳下脉动状也中谓腹中也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泄谓发泄○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无此
 十一字甲乙经亦无详上下文义多此十
卷十四 第 7a 页 0651-166.png
 一字当去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
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短为阳气不及故病于头长为阴气太过
 故病于足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阳盛于上故肩背痛
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
者曰病在外
 沉坚为阴故病在中浮盛为阳故病在外
卷十四 第 7b 页 0651-167.png
 也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沉为寒弱为热故曰寒热也又沉为阴盛
 弱为阳馀馀盛相薄正当寒热不当为疝
 瘕而少腹痛应古之错简尔○新校正云
 按甲乙经无此十五字况下文已有寸口
 脉沉而喘曰寒热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此文衍当去
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亦阴气内结也
卷十四 第 8a 页 0651-168.png
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
 喘为阳吸沉为阴争争吸相薄故寒热也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

 盛滑为阳小实为阴阴病病在内阳病病
 在外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小为气虚涩为无血血气虚弱故云久远
 之病也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卷十四 第 8b 页 0651-169.png
 滑浮为阳足脉疾为气全阳足气全故云
 新浅之病也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此覆前疝瘕少腹痛之脉也言沉弱不必
 为疝瘕沉急乃与诊相应
脉滑曰风脉涩曰痹
 滑为阳阳受病则为风涩为阴阴受病则
 为痹
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
 缓谓纵缓之状非动之迟缓也阳盛于中
卷十四 第 9a 页 0651-170.png
 故脉滑缓寒气否满故脉盛紧也盛紧盛
 满也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脉病相应谓之从脉病相反谓之逆
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
藏曰难已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秋得夏脉冬得四季
 脉皆谓反四时气不相应故难已也
臂多青脉曰脱血
 血少脉空客寒因入寒凝血汁故脉色青
卷十四 第 9b 页 0651-171.png
 也
尺脉缓涩谓之解㑊
 尺为阴部腹肾主之缓为热中涩为无血
 热而无血故解㑊而不可名之然寒不寒
 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儜不可名谓之解
 㑊也脉要精微论曰尺外以候肾尺里以
 候腹中则腹肾主尺之义也(儜音能/困弱也)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
 卧久伤气气伤则脉诊应微今脉盛而不
 微则血去而气无所主乃尔盛谓数急而
卷十四 第 10a 页 0651-172.png
 大鼓也
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谓尺肤涩而尺脉滑也肤涩者荣血内涸
 脉滑为阳气内馀血涸而阳气尚馀多汗
 而脉乃如是也
尺寒脉细谓之后泄
 尺主下焦诊应肠腹故肤寒脉细泄利乃
 然脉法曰阴微即下言尺气虚少
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谓下焦中也
卷十四 第 10b 页 0651-173.png
肝见庚辛死
 庚辛为金伐肝木也
心见壬癸死
 壬癸为水灭心火也
脾见甲乙死
 甲乙为木剋脾土也
肺见丙丁死
 丙丁为火铄肺金也
肾见戊己死
 戊己为土刑肾水也
卷十四 第 11a 页 0651-174.png
是谓真藏见皆死
 此亦通明三部九候论中真藏脉见者胜
 死也尺粗而藏见亦然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水气上溢则肺被热熏阳气上逆故颈脉
 盛鼓而咳喘也颈脉谓耳下及结喉傍人
 迎脉也
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
 评热病论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
 至阴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中者必使目下
卷十四 第 11b 页 0651-175.png
 肿也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疸劳也肾劳胞热故溺黄赤也正理论曰
 谓之劳瘅以女劳得之也○新校正云详
 王注以疸为劳义非若谓女劳得疸则可
 若以疸为劳则非也
已食如饥者胃疸
 是则胃热也热则消谷故食已如饥也
面肿曰风
 加之面肿则胃风之诊也何者胃阳明脉
卷十四 第 12a 页 0651-176.png
 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故尔
足胫肿曰水
 是谓下焦有水也肾少阴脉出于足心上
 循胫过阴股从肾上贯肝鬲故下焦有水
 足胫肿也
目黄者曰黄疸
 阳怫于上热积胸中阳热上燔故目黄也
 灵枢经曰目黄者病在胸
妇人手少阴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足少阴
卷十四 第 12b 页 0651-177.png
脉动甚者任子也
 手少阴脉谓掌后陷者中当小指动而应
 手者也灵枢经曰少阴无输心不病乎岐
 伯云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
 掌后锐骨之端此之谓也动谓动脉也动
 脉者大如豆厥厥动摇也正理论曰脉阴
 阳相薄名曰动也又经脉别论曰阴薄阳
 别谓之有子○新校正云按经脉别论中
 无此文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
卷十四 第 13a 页 0651-178.png
 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藏论注瘦作沉涩
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
 春夏脉瘦谓沉细也秋冬浮大不应时也
 大法春夏当浮大而反沉细秋冬当沉细
 而反浮大故曰不应时也

 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藏论风作病
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
 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藏论篇注作泄而脉
 大脱血而脉实
卷十四 第 13b 页 0651-179.png
病在中脉虚病在外
 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藏论作脉实坚病在
 外
脉涩坚者
 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藏论作脉不实坚者
皆难治
 风热当脉躁而反静泄而脱血当脉虚而
 反实邪气在内当脉实而反虚病气在外
 当脉虚滑而反坚涩故皆难治也
命曰反四时也
卷十四 第 14a 页 0651-180.png
 皆反四时之气乃如是矣○新校正云详
 命曰反四时也此六字应古错简当去自
 前未有藏形春夏至此五十三字与后玉
 机真藏论文相重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
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
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不弦不石皆谓不微似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
 气盛故能尔○新校正云按扁鹊阴阳脉
卷十四 第 14b 页 0651-181.png
 法云太阳之脉洪大以长其来浮于筋上
 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吕广云太阳
 王五月六月其气大盛故其脉洪大而长
 也
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
 以气有畅未畅者也○新校正云按扁鹊
 阴阳法云少阳之脉乍小乍大乍长乍短
 摇动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
 甲子王吕广云少阳王正月二月其气尚
 微故其脉来进退无常
卷十四 第 15a 页 0651-182.png
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谷气满盛故也○新校正云详无三阴脉
 应古文阙也按难经云太阴之至紧大而
 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以
 敦吕广云阳明王三月四月其气始萌未
 盛故其脉来浮大而短扁鹊阴阳脉法云
 少阴之脉紧细动摇六分王五月甲子日
 中七月八月王太阴之脉紧细以长乘于
 筋上动摇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厥阴之
 脉沉短以紧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
卷十四 第 15b 页 0651-183.png
 子王也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
 言脉满而盛微似珠形之中手琅玕珠之
 类也
夏以胃气为本
 脉有胃气则累累而微似连珠也
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
 曲谓中手而偃曲也○新校正云详越人
 云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肾病与素问异
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卷十四 第 16a 页 0651-184.png
 居不动也操执持也钩谓革带之钩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
 浮薄而虚者也○新校正云详越人云厌
 厌聂聂如循榆荚曰春平脉蔼蔼如车盖
 按之益大曰秋平脉与素之说不同张仲
 景云秋脉霭霭如车盖者名曰阳结春脉
 聂聂如吹榆荚者名曰数恐越人之说误
 也
秋以胃气为本
 脉有胃气则微似榆荚之轻虚也
卷十四 第 16b 页 0651-185.png
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
 谓中央坚而两傍虚
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如物之浮瞥瞥然如风吹毛纷纷然也
 新校正云详越人云按之消索如风吹毛
 曰死
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
 如竿末梢言长耎也
春以胃气为本
 脉有胃气乃长耎如竿之末梢矣
卷十四 第 17a 页 0651-186.png
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
 长而不耎故若循竿
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劲谓劲强急之甚也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
 言脉来动数相离缓急和而调
长夏以胃气为本
 胃少则脉实数
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
 胃少故脉实急矣举足谓如鸡走之举足
卷十四 第 17b 页 0651-187.png
 也○新校正云详越人以为心病
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
 新校正云按千金方作如鸡之喙也
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乌喙鸟距言锐坚也水流屋漏言其至也
 水流谓平至不鼓屋漏谓时动复住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
 谓如心脉而钩按之小坚尔○新校正云
 按越人云其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啄
 曰平吕广云上大者足太阳下兑者足少
卷十四 第 18a 页 0651-188.png
 阴阴阳得所为胃气强故谓之平雀喙者
 本大而末兑也
冬以胃气为本
 胃少则不按亦坚也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形如引葛言不按且坚明按之则尤甚也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发如夺索犹蛇之走辟辟如弹石言促又
 坚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