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七
卷三十七 第 200807a 页
卷三十七 第 1a 页 0647-138.png
道枢卷之三十七
    至游子曾慥集
入药镜上篇(三章之妙归于存神/俱录其辞各赜其真)
崔公曰混沌之始一气生二仪二仪生三才
三才者立则五行备焉共成八之数祖宗在
三田之内者性是也性者元辰聚也性乐乎
动故外随境迁一生一死周而复始其可资
而生者曰精曰气曰神谓之三业聚而生者
也夫根元者丹田之气海也申夫男女精血
合而为一气是气者元气也元气不散则守
卷三十七 第 1b 页 0647-139.png
之之妙也及其久也清虚以生神光神光盛
者长生之苗也夫人冲冲然动者皆是气也
非神也从一念真定者神之自性也审于是
斯能识气真念显化通神矣吾身岂与天地
异哉亦各得一气而已尔气散则神去焉气
止则神定焉吾其全之于五轮得之于五力
欤何谓五轮曰吾之目也其白睛属乎肺其
黑睛属乎肾黑睛中之黄与其上下则属乎
脾黄晴中之碧则属乎肝胆大角则属乎心
者也何谓五力曰神之用在乎目而五藏连
卷三十七 第 2a 页 0647-140.png
之取下田之气海是根五力也此其外也内
有五力取金刚之性焉在身五藏也五行也
在色五色也在声五声也在天五星也在地
五岳也内明一行守之则神用在乎目气在
乎鼻定之之妙也火司南其干丙丁而为吾
之心焉水司北其干壬癸而为吾之肾焉心
者上之性也其要在乎覆下火而上之性火
不可发然火前不起则水必泄也肾者水也
下丹田之用也因全肾以守气海则根源成
矣不守肾水则不成矣故水者下流也下流
卷三十七 第 2b 页 0647-141.png
乃常人之用也水者精也能上用之则圣人
谓之道矣心者神也肾者气也神定气和则
真人降焉以吾心为镜身为之台以神为药
聚而为足焉东者肝之神也用之在乎目西
者肺之气也用之在乎鼻故东西者神气之
和会成于还源还旧朴也神不足气不和则
真人不降矣吾神与气必也莹净内明内明
者何也二物相守乎神气也如是则神光日
用而莫知己之光也是以心如镜焉其光摄
物物不能摄光镜者如目也如心也镜之光
卷三十七 第 3a 页 0647-142.png
非动也是吾之目动乎物也知此者识药镜
之理与物之互相摄矣心火何以为镜欤火
者明也明者定而内明也内明则万物明矣
心者镜之体也明者神之用也日用守旧不
离乎心地者内明也明则不昧矣故在心守
旧者也夫三毒十恶八邪皆起于心曰目曰
耳曰鼻谓之六通神常从之夫能日用而守
旧昼夜不迁其名曰定寂日用者神守气聚
而不散也神能通应则意之所至必成焉神
定则昼夜周矣故神住则气住气住则神住
卷三十七 第 3b 页 0647-143.png
神住则形在夫五行者本无生灭其灭则自
吾之神气失也五行者何谓也五藏之真义
也心之神肝之魂肺之魄脾之意肾之志聚
而为丹之用者也人之神在性性者火也火
者散数也本元一斤四年散一两四十年而
亡十两则六十有四年而尽矣孰能聚而不
散乎此吾之真道也夫一切之物皆为气动
而神未尝动也气散而神未尝散也气去而
神未尝去也生死者气也神未尝生死也夫
能外睹乎物而内心不移斯法门之内应神
卷三十七 第 4a 页 0647-144.png
之妙用者也必知夫实相者在不用之间不
去不来湛乎定慧同天地太虚之浑浑焉心
神定明矣元气定固矣形精长生矣斯三田
之药灵也何谓三田上曰脑中曰心下曰气
(脐/下)其名三奇三奇者精气神也三者全矣
归乎下丹田则骨髓实满此造化之功也意
解身达则真仙之道也然见物而喜舍者心
也气者元气也因和而得之因悦而散之故
散则出自门聚则入自门神在目气在鼻是
以目者金刚之门户也金刚者真性也气者
卷三十七 第 4b 页 0647-145.png
因形者也神定则气住矣神见物而动见物
而心不移者内定也金者万物不能损可以
集气而固形者也夫吾有喜舍则神散而八
邪入矣故心妄起二吾不可以虚起焉虚起
则不宁而失之矣神也气也精也更相为体
者也何以言之精者至生之物而无形焉籍
气而为形在身而为气过乎尾闾而为精精
能定于自然则形何自而衰耶故曰精者人
之命也彼能无漏者是补乎天年之寿而已
尔如其用造化之理则真精存矣真形固矣
卷三十七 第 5a 页 0647-146.png
真神定矣此长生之道也今之人以心定其
精而不能定其神以谓水满而溢气满而动
矣世亦知神气定而为鼎乎神从气气从神
神能守气则气能生神矣二者相守聚而成
形是所谓鼎也故修丹者取自本元合而成
形还入于元宫久而胎成化而成神其名曰
蜕仙命也者系乎玉衡在乎玉洞之间下田
有玉泉焉真气聚而为精也真精之气出则
为人不出则地根不漏鍊之斯名玉仙于是
下元不漏矣宜知所以运用焉逆流于双关
卷三十七 第 5b 页 0647-147.png
之道双关者夹脊之二路也运气朝于上宫
上宫者脑也入于华池鍊之成霜达于碧海
碧海者丹田也以兴真火锻之斯为玄珠之
胎焉然则玄珠者元宫之真气聚而为精精
复为形玄珠久鍊则还童矣此黄河逆流之
道非常道也丹田有宝则外之事内先应焉
后之事前先知焉于是上下通灵矣心者印
也心不和则印不移心与印者根也印者尘
也绝其尘则證真空之仙矣心可除而不灭
则證数空之仙矣心与印不用则證空寂之
卷三十七 第 6a 页 0647-148.png
仙矣心不用印印不用心心印解灭于诸尘
凡圣无二如前之心法印不离乎心二者相
持用若造化则證阳真矣此炼丹留形者也
印者何也精也印定精生矣印绝精尽矣故
印从心起心复生于印常人用心而不用乎
印者也圣人用印而不用乎心者也不用心
印则心妄散矣散者气乱神去而精散者也
及其心印定而精生则神清气爽肌肤华润
目有神光无梦寐无謇妄无惊悸无恍惚皆
精定而生者也此道也从心返印造精之象
卷三十七 第 6b 页 0647-149.png
也夫能固精为命基则精之中产气以生神
于是成胎而化真形矣精者何也神也神定
则生精精极则生神互相吞而成乎一者也
聚则生散则死神者何也气也亦互相吞者
也神动气应气动神返二者相乘斯化形为
纯阳者欤然则人之相象随精所化者也精
守气气守神神守精此长生之道也身心不
贪万物不能系况与之有争乎其名曰退身
万物不能挂于心持此日用其名曰藏神于
是取三元之药灵而下火焉何以采药欤神
卷三十七 第 7a 页 0647-150.png
也气也精也相守而和合焉一念而得三物
何归乎其归根静者耶神光何归乎圣人则
以归丹常人则以归空者也归丹者归心入
意自静其元神见物而不动惟以内定然吾
神之舍有坏奈何崔公曰于是有大药之法
焉惟于丹田聚三气以成形造化产神心性
逍遥自安矣此何道也驾河车朝玉阙投金
精者也河车者北方之正气也金精者肾堂
也饮食入于胃其滓入于大肠其水入于小
肠其气主于丹田透于脑关以时有象于真
卷三十七 第 7b 页 0647-151.png
中隐约以灌乎脑中穿十有二径以至丹田
此返本还元命之基也于是开发关乎日月
之道何也要会四事而后摇天柱定其息气
而用辘轳转其气以运之此还童者也方其
自玉关而上朝以入于脑通乎上腭达乎鼻
门而坠于舌之上其甘醍醐譬夫婴儿之食
乳犹能至于盛大而况吾之乳恶有不长生
也哉亥子丑之时可以行火者也亥者十月
坤之卦也坤者孕母之坤也老阴能及乎阳
故曰万物负阴而抱阳者也至子而为之则
卷三十七 第 8a 页 0647-152.png
复之卦也纯阴之极而返生阳者也此十有
一月之候从其下一阳生者也吾于子之时
行火谓之阳生自阴向阳是为半气交于肾
宫者也丑者临之卦从其下二阳生者也寅
者泰之卦三阳既生承之以行功其可也火
者无形也凭气而为之其光有神神假乎性
性能变化故神者火也不能自见如火在木
钻之乃然矣钻之法何也瞑目端坐定息澄
心于是神定气和其心至则火发矣真火者
可以鍊丹非理勿行焉巳午未之时可以行
卷三十七 第 8b 页 0647-153.png
水者也巳者四月乾之卦阳极而阴生者也
午者五月姤之卦一阴生者也未者六月遁
之卦二阴生者也申者七月否之卦三阴生
者也三卦者可以行水者矣应期而行则水
自其心而出何也心者根也能清静不动息
止而神定则水亦自肾堂生焉上朝入于脑
腭之二窍下入于口其味甘以心之水上朝
于舌以舌左右搅之华池其数各十有八含
口漱烹者其数三百有六十或不以多寡直
身正立分为三用力以咽焉故饮气咽之以
卷三十七 第 9a 页 0647-154.png
神送之至于丹田左右内沐浴溉灌于是灵
源生苗然后可行大功焉凡行水者以十二
之数每分为咽者三十有六六六者是为三
十有六水之数也寅申卯酉之时可以存神
者也其道何也常守其旧一念不移存气伏
精守神定息应物而行勿逐于外境者也吾
取象日月时焉然取年行不如月行矣取月
行不如日行矣取日行不如时行矣时可以
夺日之功日可以夺月之功月可以夺年之
功吾行之之时斯有真人相助焉内外功行
卷三十七 第 9b 页 0647-155.png
相济千日无亏成真人矣真人者位法混成
小果之仙者欤夫不明鍊丹之法而惟作寂
守旧而或阳狂虽习成定然身死神去斯为
鬼而已尔神通主客不敢为主唯为客不敢
进唯求退其日用也与物无争如在爱物之
中神常存为客而守其根基夫见物爱以神
用为主而系于物于是目也耳也鼻也舌也
于其中而起六情则失其真矣故修真者常
以神守丹田与命之根基此无他焉神和则
守气气于是守精精于是守一不敢为主矣
卷三十七 第 10a 页 0647-156.png
此乃内外神定斯无起灭者也夫人因精而
得神神因念而得命故命者在于精而已精
者至真也生之物也有名而无形者也天地
万物皆是精之所生而积之以为命其来从
乎恍惚焉崔公曰天地生八卦八卦生乎十
干故甲生乾乙生坤丙生艮丁生兑庚生震
辛生巽壬生离癸生坎而戊己为之配合中
宫者也天有三奇焉日也月也星也地有三
奇焉乙也丙也丁也人有三奇焉精也气也
神也天之璇玑地之黄河人之荣卫此三奇
卷三十七 第 10b 页 0647-157.png
之志也夫吾之三奇不出于身禀天地而运
转则与天地齐矣水也火也金也木也四时
长存者也夫能禀此理则寿可以无穷矣何
也东方甲乙也甲为乾乙为坤其夫妇也南
方丙丁也丙为艮丁为兑其夫妇也西方庚
辛也庚为震辛为巽其夫妇也北方壬癸也
壬为离癸为坎其夫妇也将震以配乎肝兑
以配乎肺离以配乎心坎以配乎肾坤以配
乎脾夫禀四时以入药于丹田此所以与天
地等久者欤人之神如薪之火乎其中藏火
卷三十七 第 11a 页 0647-158.png
火不出则薪长存神不出则身长存矣故火
发外明者薪之尽也神智出者朴之散也神
光不散神应物而不出斯固蒂而全真矣精
者至真也精与神气相恋则可以固其形焉
使神以养其内用气以养其外托精玄中以
为冲和斯长生者也神光者气中之藏也精
为光神为慧气为鼎是所谓三宝者欤神勿
离于身精勿离于神气裹三宝斯合于三才
者矣广成子曰精生于气海之闾如火之在
木者也吾之玉泉者犹璇玑黄河者也坤之
卷三十七 第 11b 页 0647-159.png
卦斗之时者亥也至子而变乎复之卦上土
下木木者五行中之东方也廉贞星者应乎
五行则为火者也水中之火即水为形而火
无形者也玉泉之流上行即所谓水中之火
也象坤之为复一阳生也此则十月顺行至
于十有一月者自然也凡子之时亦如之子
行九刻发关上流玉泉下来用金液鍊形者
也五行入于药则所谓火也金也木也合卦
而行者也精神合象常不离于气海精从其
神投气海之中于是成鼎矣神气者闭服之
卷三十七 第 12a 页 0647-160.png
则气长生矣气驰精而上行至妙者也神应
气逐谓之火焉精应气随谓之水焉吾之入
药也天门之气不出绵绵若存故气不出身
精神自转如天之火地之水水之下是火火
之下是气此五行之自然也上之七窍者七
政也下之二窍者辅星也此可以象天地之
运用者也昆崙者顶也天柱者夹脊二十有
四节也左右以首转之运之则百脉通流矣
发两关者举左右手也举起折身若复称之
则窍通流入于上宫上宫者脑也行道者任
卷三十七 第 12b 页 0647-161.png
其性闭即闭寐即寐行即行而性不可有系
焉常守丹田之神其能守如不守斯真造化
者也乾六大肠也坎一肾也艮八膀胱也震
三肝也巽四胆也离九心也坤二小肠也兑
七肺脾也土者中宫之火也水之中金生者
也木生金中水生火中惟土合四时之季而
在中宫者也
   入药镜中篇
至游子曰吾得崔公之书二焉皆言元气者
铅汞也鍊之九转斯成仙矣其一曰采药者
卷三十七 第 13a 页 0647-162.png
何也龙虎交腾日月以飞焉九曲者真元之
祖可以别二仪者也九曲者何也小肠是也
二仪者日月也真汞铅也大药之源在其中
矣其二曰木汞金铅者何也二八之元日月
之精自一水而生者也吾于二八之门抽添
勿差焉则药海明真降日华矣于是鍊之千
日可以成金玉之形焉其三曰至药抽添者
何也吾于日月二弦而抽添焉以赤龙火车
于二时鍊之于是巽风生而星辰列矣此二
时者也火车者阳之象其四曰龙虎铅汞者
卷三十七 第 13b 页 0648-004.png
何也龙抽其汞虎添其铅浮沉于鼎之中二
物全矣于是配以坎戊合以离己吾尝识阴
阳升降之二时以兴功而不失乎铢两始可
以成大药矣其五曰海底求阳乌者何也方
其振羽于海及其奔冲则勿使火神飞焉盖
火杂入于丹阙则息火至乎沐浴之日则可
以用阳火采取金砂八两是谓真阳焉此还
丹之枢会也于是碧浪金波灌乎坎男矣其
六曰符星入元宫者何也符星转而入于元
胎之宫以制铅霜之红斯金丹返天符还真
卷三十七 第 14a 页 0648-005.png
之气者也于鼎之中自然成银液其状芙蓉
焉其七曰火得纯阳者何也纯阳者乾也金
丹至于七返则阳气过于六而逢庚之气制
之于是秋石为琅玕矣铅霜结返丹矣合和
有道则有九转冲和之气见焉其八曰阴阳
拘制者何也拘制有玄关焉火至于南方则
不鍊矣于坤之鼎阳为阴所制其铅斯为白
雪其状桃华鍊之至于九九则铅汞镇于丹
田可以胜寒暑矣此铁牛之钟金钱者也其
九曰奔腾瑞气者何也其气镇于坤宫霓车
卷三十七 第 14b 页 0648-006.png
从风而逆转于是得日月之根黄芽就而成
玉所谓金丹阳质而换胎者也大道玄基以
火频鍊焉斯入于仙矣其十曰虎踞龙跧者
何也其逐斗之魒焉乾坤定位而至于下弦
则鼎之中生气加矣姹女婴儿其服绛绡此
金丹之子母相成阴阳结而不散者也服之
千日返童颜矣其十一曰九气冲全者何也
冲全则百倍矣霞光射于神炉黄婆之心定
而男女浴于绛珠此其九转而成玄珠服之
一圆其寿千龄再服再鍊斯可长生久视矣
卷三十七 第 15a 页 0648-007.png
其十二曰玉帝新封剧位者何也鍊之以成
坎离神光自然出入隐显分明阳神日壮阴
邪日消于是长生矣此玉帝封乎太一之君
者也其十三曰九年丹灶者何也九年得乎
天机万里奔腾而不迷鍊之千日斯羽化者
也其十四曰灭没者何也吾之兴功遇乎日
月二弦有损无益者也修鍊者于是灭没欤
故曰阴阳停泽二弦乎矣二没相交灭没并
矣至此则会聚而鍊之而后成真焉其十五
曰采药者何也收金采玉藉乎天元阳火交
卷三十七 第 15b 页 0648-008.png
加以鍊之于是铢两之数足则龙行雨过而
入于昆源矣阴真君曰采有日取有时者也
其十六曰刀圭者何也日月之精也真气也
阴阳之二土主生万物是为刀圭隐于脾之
鼎遇二气分而成变化矣其后纯阳子(吕洞/宾)
尝闻之于崔公而叹曰吾知修行有据性命
无差道成其中矣于是纯阳子复为之演释
焉纯阳子曰昔黄帝周游四方至青城之山
见岐伯广成子黄谷子遂明大道于是究百
刻之法金铅玉汞采三元而下火以烹之于
卷三十七 第 16a 页 0648-009.png
百刻之中而为造化惟收胎兔自然成矣盖以
百刻者定其息一刻


道枢卷之三十七





卷三十七 第 16b 页 0648-0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