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八
卷二十八 第 200744c 页
卷二十八 第 1a 页 0645-098.png
道枢卷之二十八诚四
    宋至游子曾慥集
   太清养生上篇(古有精方出于太清/始以去疴终以通灵)
赤松子曰左右手叉首上挽首至于地五吸
五息可以止胀气者也叉首胸腹之前左右
摇首不息至极而止可以引面耳邪气不复
得入者也左右手叉腰之下左右自摇至极
而止可以通血脉者也左右手叉胸之前左
右极引可以除皮肤中之烦气者也
宁先生曰行气者治内者也导引者治外者
卷二十八 第 1b 页 0645-099.png
也解发东向握固不息者一通举首左右导
引以手掩左右耳可以使发不白者也以手
指掐颈边之脉二通可以使目明者也东向
而坐不息三通手掐鼻左右孔可以治鼻息
肉者也正坐自动摇左右臂不息十二通可
以愈劳及水者也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右
有饮疾则右侧卧左亦如之可以去疾者也
日之初出及其中其入向日正立不息九通
仰首吸日之精光咽之可以益精者也左右
手交叉颐下自极至肺气可以已暴欬者也
卷二十八 第 2a 页 0645-100.png
举手交首之上相握自极可以治胁痛者也
舒左手右手在下握左之拇指自极舒右手
左手在下握右之拇指自极可以治骨节痛
者也以右手从首之上来下又挽下手可以
愈颈不能反视者也左右手反折自极张弓
可以补五藏不足之气者也坐于地交叉左
右足以左右手从曲足中入低首叉颈上可
以除久寒者也东向坐仰首不息五通以舌
撩口中沫满二七咽之可以止口乾苦者也
低首下视不息十二通可以痊风疥恶疮者
卷二十八 第 2b 页 0645-101.png
也北方箕踞以手挽足五指可以损伏兔痿
尻筋急者也箕踞以左右手从曲足入据地
曲足加其手举其尻可以消淋沥孔痛者也
正坐以左右手交背之后其名曰带缚可以
利大溲疗虚羸者也以一手上牵绳一手下
持其足可以消尻之久痔者也坐而直舒左
右足以左右手相叉以挽其足自极可以愈
肠不受食而吐逆者也左右手捉绳辘轳倒
悬令足反在其上可以瘉首眩风癫者也
彭祖曰导引者自子至寅为之勿饱食沐浴
卷二十八 第 3a 页 0645-102.png
焉挽左右足五息而止可以引腹中去疝瘕
利九窍者也仰左右足指五息而止可以行
腰脊脾及偏枯者也左右手内相向五息而
止可以引肺去咳逆上气者也左右手举膝
置心之上五息而止可以愈腰之痛者也
王子乔曰枕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去身
各三寸解衣抱发正偃卧勿有所念以鼻徐
纳气以口出之各致其藏终而复始欲休则
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久习则自长矣气之
往来勿使耳有闻焉若存若止为之百脉动
卷二十八 第 3b 页 0645-103.png
腹鸣有声行之者何疾之有哉凡导引虚者
闭目实者开目可也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可
也以口纳气以鼻出气所谓补者也闭口温
气咽之所谓泻者也病在胸中者枕高七寸
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引
首病者则仰首引足病者则仰足十指引胸
中病者则挽足十指引臂病者则掩臂去腹
中寒热及身热者皆闭气张腹焉左胁侧卧
以口纳气以鼻吐之可以除积聚不快于心
者也坐而伸腰徐以鼻纳气以右手持鼻可
卷二十八 第 4a 页 0645-104.png
以除目晦泪出与夫鼻息肉耳聋者也右胁
侧卧以鼻纳气以口小咽气数十左右手相
摩热以摩其腹令其气下出之七息而止可
以除胁与皮肤痛者也覆卧去枕立左右足
以鼻纳气者十有六复以鼻微出之其入也
亦勿合鼻知之可以除身中热及背病者也
端坐左右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三
七气满即吐于是气皆通畅行之十年可以
却老还婴者也端坐使左右手如张弓满射
可以治四肢烦闷及背急者也端坐伸腰举
卷二十八 第 4b 页 0645-105.png
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胁以鼻纳气自极七
息而止可以除胃寒及食不变者也端坐伸
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纳气自
极七息而止可以除瘀血结气者也正偃卧
端展其足臂以鼻纳气自极七息而止摇其
足三十可以除胸足中寒周身痹欬逆者也
左右手抱其首宛转上下其名曰开胁可以
除体之昏沉不通畅者也踞而伸右足以左
右手抱左膝仰首而伸其腰以鼻纳气自极
七息而止左亦如之则可以除难屈伸拜起
卷二十八 第 5a 页 0645-106.png
及胫中痛瘀痹者也踞而以左右手抱左右
膝以鼻纳气自极七息而止可以除腰痹背
痛者也偃卧展左右胫左右手外踵指相向
以鼻纳气自极七息而止可以除膝寒胫痛
者也偃卧展左右胫左右手二踵相向以鼻
纳气自极七息而止可以除肌不仁及足胫
寒者也偃卧展左右胫左右手仰足指以鼻
纳气自极七息而止可以除腹中弦急切痛
者也端坐伸腰向日仰首徐以口纳气因而
咽之三十而止可以去心下之积聚者也端
卷二十八 第 5b 页 0645-107.png
坐直腰举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右手胁鼻内
之气可以除胃食不变者也直腰展左右臂
鼻内气闭之自极可以除胁之积聚者也
经曰东向而坐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
引以手掩左右耳以指掐二脉之边五通可
以明目黑发去风者也
经曰夜卧服气者先须淘转其故气者闭目
握固仰倚左手拳于乳间以左右耳脉举背
及尻内闭气而气海中之气复自内出斡而
转之可而出之一九而止然后可以调服气
卷二十八 第 6a 页 0645-108.png

经曰夫人禀天地之元气者也凡咽纳吐纳
自然内气与之相应焉从气海之中随吐而
上直至于喉俟其吐极则连鼓而咽之汩汩
有声由左而下经二十四节女子则由右而
下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其速至于气海气
海者在脐之下三寸是也服气之初其中未
通则必摩而助之一闭口而连连咽之其名
曰云行取口之津液同咽之其名曰雨施其
初内气未流行则不能连咽行之三年则气
卷二十八 第 6b 页 0645-109.png
自流通不摩而自下斯可以成功矣
经曰左右伸其臂不息九通可以愈臂痛及
劳残者也以左右手如托千斤之石左右互
为之可以终身无病者也左右手抱左右足
不息十二通可以消谷轻身益精去疾者也
踞坐合左右膝张左右足不息五通可以去
鼻口热疮及五痔者也交趺而坐叉左右手
着首之上挽首结下着地不息五通可以益
气力者也左右手抱左右膝着于胸中不息
三通可以止腰痛肾疝及背膂疼者也太箕
卷二十八 第 7a 页 0645-110.png
坐以左右手投左右足五指自极低首至地
不息十二通可以治颈项腰背痛及聪耳明
目者也交趺而坐以左右手交叉着首之下
自极不息六通可以治腰痛不能反顾者也
仰首以手摩其腹以手持其足距壁不息十
二通可以治膝痹不任行步及腰背痛者也
正坐以左右手交于肾之后可以治虚羸利
大小便者也正坐仰天呼出醉饱之气可以
立消酒食更为之可以凉而不暑者也外转
左右足十过内转亦如之可以补虚损及益
卷二十八 第 7b 页 0645-111.png
气者也
赤松子曰先长跪以左右手向前各分开以
其指外向次左右手夹叉其腰之左右次以
右手扳腰左手高于首而止次右手伸后左
手叉于腹前次缓形长跪左右手更伸向前
更屈从后以叉其腰次高举左右手常为之
则耳目聪明百疾不生而延年矣(每次皆长/跪为之)
葛仙公曰吾闻辟谷服气者昼夜十二时共
五百四十咽周而复始然先无修行未饵药
石元气未充而顿绝食两未相接此其自取
卷二十八 第 8a 页 0645-112.png
危亡者也或曰以咽多为限以饱为功百日
之内关节未开如此行之腹当胀懑岂摄理
之道乎所谓服气者胎息也如婴儿之在胎
十月不食而能长养盖得元气之故也及其
生也吸其外气则有啼号之声且知燥湿饥
饱是乃失元气之故也今之鼻引而咽者亦
外气也岂足服之耶然服气者要当无思无
虑冥心绝缘百念俱忘则元气自至因而咽
之各归其位矣或曰五方各在于五藏须思
念而服之葛仙公曰非也思念则有缘有缘
卷二十八 第 8b 页 0645-113.png
则心不宁心不宁则气不安气不安则无自
然无自然则气失度而纳邪气疾于是乎生
矣或曰十五日前从手而出十五日后从足
而出非也存想者为其有所苦而用之如黄
庭经曰物之不干泰而平谓其无想念者也
或曰十息一屈指至七十息则一咽焉葛仙
公曰非也咽气者存心于无为委形于无身
行止寝兴任性自然腹空则服有疾则攻披
屈指以纪其数不亦劳乎或曰鼻长引其气
蹙而咽之良久更服相续而下如瓶注水葛
卷二十八 第 9a 页 0645-114.png
仙公曰此其害足以杀人者也惟于行止寝
兴鼻常引以纳清口常吐以出浊浊者五藏
饮食之气也如其喉乾则合口任鼻中出入
于是津液生矣服气者夜寤及寅之时内调
其气以吐纳焉仰卧展手足低枕息心定意
无思无念以住其气鼻引口吐出入兀然闭
口而纳之有气则引上入口微而咽之凡一
咽以手摩散之以意送之使下焉其摩之也
隔二三十气为砂矣上焦通则咽下过于脐
如未通则在乎心胸俟至食时觉心上空下
卷二十八 第 9b 页 0645-115.png
泄气通则食未饥则勿食食勿过饱饱则妨
气矣食已俟心上空复服其气初学者三焦
未通关节未开多服之则壅塞矣十日加三
五咽百日满百咽百五十日更加三四十咽
二百日则二百咽周年之后其气之通关节
之开惟俟腹空则咽三五相连焉一日不过
乎三百而已三年之后其气周旋而大通于
五藏于是骨体坚溢皮肉满实则不限咽之
数矣(服气者日朝惟宜食淡水粥日午食淡/面饼晚食淡饽饦最忌酥油粘腻生菜)
(萝葡陈臭等动气之物及忌热/羹每食毕即开口吐五味之毒如)觉饱闷气
卷二十八 第 10a 页 0645-116.png
滞则须静坐调气少时即散而下泄焉或曰
不可下泄宜固密焉葛仙公曰此非也五藏
先有宿恶之气固而不通泄则必痛闷故气
未出新气相冲斯能为患矣可不下泄乎葛
仙公曰鍊气者何也服气之时有馀暇则于
静室散发解衣覆衾正身仰卧展其手足而
勿握固施净席于地通理其发垂于席上即
调其气俟其得所而咽之咽后闭之尽气令
闷则冥心无思任其气所之其气闷则开口
放出焉其初气出喘急则调其气七过八过
卷二十八 第 10b 页 0645-117.png
以至十过及其气定则复鍊之其鍊也或五
或六或二十或三十或四十或五十以渐加
焉服气既久则关节通矣毛孔开矣其炼至
于二十三十则其身润汗此其效也鍊之之
时当于昼夜任意为之然必俟其神之清爽
坐而修咽欲寝则寝不可强焉强之则气乱
矣故鍊气十日五日一行焉觉其四体烦闷
而不通畅则为之可也何以委气乎以体清
和内无思念行止寝坐而调其息凝然委身
如委其衣以置于榻无筋无骨无识无别纵
卷二十八 第 11a 页 0645-118.png
身纵心如彼委衣而勿为主寂寂沉沉放其
形体澄神鍊气于是百节开张筋脉畅通津
液注流因此可以咽闭十气至于二十焉凡
一咽皆须兀然任气不得与意相争良久其
气从百毛孔而出不复口吐也纵有之十无
一二焉复更调理数十息以至百息勿因喘
息则又合气咽入焉调息稍久则身如沐浴
矣其功日进于是精满气全神安魄定志开
思远三尸去而六尘灭焉或四体不安气有
壅塞则须委之或寝或坐澄神以委气焉调
卷二十八 第 11b 页 0645-119.png
气以息念焉久而凝定则气之流行无所不
至矣闭气者何道欤上智之士神定气调外
病自绝中智之士修摄乖宜时生其患可以
静室具厚茵仰卧展其手足相去四寸(各用/厚衾)
(覆/之)静心坦然熟调其气而咽焉复开其口而
鼻不出念其患之所在以意相注使气攻之
气极则吐吐已复咽而闭之如其喘也则调
其气者六七息其气即调顺矣再闭其气想
念以攻其患或十或二十或三十或五十攻
其患以患在左手则入左患在右手则入右
卷二十八 第 12a 页 0645-120.png
患在首则入首于是汗出通润则瘉矣或未
瘉于寅之初频以意攻之至瘉而止
   太清养生下篇
经曰人之身十二大节三百六十小骨孔孔
相对脉脉相通新气与故气交错其间新气
或顿阻或循行故气或流通或壅滞或俱塞
或并驰盖壅滞者阳气之聚而为块瘕者也
顿阻者阴气之积而为肿为疡者也气既能
蓄聚则亦有分散之理矣凡患之所在可用
导引以散之和气以攻之时意以送之清气
卷二十八 第 12b 页 0645-121.png
以润之咽津以补之病恶有不除者乎然补
益之方皆津液为之本也是以金梁玉英华
池丹甑不可及焉卒死者阳也先因𤵜病故
其气顿阻于四关九窍之中所以绝气焉尸
蹶者亦阳也死而脉犹动耳中有声或无声
而股暖阳绝于九窍而四关尚通焉客忤者
亦阳也外物所犯阳气阻绝焉五尸死者亦
阳也一曰飞尸二曰遁尸三曰风尸四曰沉
尸五曰注尸其心腹胀满痛急而不得息或
二胁之下磥块涌起此皆阳为阴所闭而然
卷二十八 第 13a 页 0645-122.png
尔吾有法可以起之使人用力掣其左手次
之右手次之左足次之右足各三百六十过
然后以葱心(去其/尖)入其鼻左以面密固其际
及壅其口与其耳焉吹耳则壅鼻吹鼻则塞
耳其吹之也徐徐而长吹之既已以指闭其
葱孔左吹四十九右亦如之女子则先右后
左始吹其鼻继吹其耳其数亦如之(无葱用/筒管及)
(有孔物/亦可)夫鼻者主肺肺为诸藏之盖者也耳
者主肾肾为通气之本者也霍乱者本乎冷
气所散其腠理乍通乍塞其气道忽留忽行
卷二十八 第 13b 页 0645-123.png
或气应行阴乃复行阳或气应行阳乃复行
阴治之之法于密室厚衣大坐以左右手据
二膝上向左力回六十过右亦如之左右迭
为之满三百六十之数乃长呼者七既已则
长吹长嘘长呵长呬长唏者各七则瘉矣或
疾甚不可导引则使人掣左手次之右手次
之左足次之右足各三百六十过兼以沸汤
浸手至肘浸足至膝冷则易之至瘉而止此
何也以外气引内气者也亦足以治尸蹶焉
癞者太阳之病也阳为阴所排而沉于骨髓
卷二十八 第 14a 页 0645-124.png
积久则新气不达故气不通壅阏郁热臭而
生虫于是为癞焉治之之法密室静居食不
厌少情不厌闲大坐放纵其体以左右手据
二膝上以首及身向左力回十过右亦如之
左右迭为之满三百六十之数如此则关节
血脉腠理毛孔尽开乃长呼长吹长嘘长呵
长呬长唏者各五然后以清气攻之者有六
焉其一则大坐放纵其体鼻徐徐长取其清
气兼以意想使清气周达于骨髓然后口徐
徐长呼以出之既已漱津以咽之如是者六
卷二十八 第 14b 页 0645-125.png
十过其二则以吹出之其三则以嘘出之其
四则以呵出之其五则以呬出之其六则以
唏出之(并与呼/法同)然后鼻徐徐长取其清气兼
以意想使清气周达于骨髓口长吐以出之
嗽津以咽之者六十过于是阳虫为阴所击
当自毙矣必以卯午酉子之时为之可也(忌/食)
(面及/羊肉)半身不随者阳气蓄聚为外寒所蔽或
因阴气所冲其脉虽通而内无所达也治之
之法大坐以左右手据二膝上向左力回十
过右亦如之左右送两相合者满三百六十
卷二十八 第 15a 页 0645-126.png
之数即使人力掣手足不随者各三百六十
过复以左右手向下捋手足不随者亦三百
六十过既已乃纵放其体以鼻徐徐长取其
清气然后口徐徐长呼出之当呼之时以意
送其气入于所患手足之中又咽津随之者
六十过吹嘘呵呬唏皆如之病甚者不堪导
引则使人力掣手足不随者以意送其气亦
可也周身肿者阳气促于五藏出于皮肤壅
而不散也大坐以左右手据膝上左右力回
者各十过一易于是两相合者三百六十过
卷二十八 第 15b 页 0645-127.png
以鼻长取清气使周达于五藏口长呼以出
之漱津以咽之者六十过吹嘘呵呬唏亦如
之热之盛者其口无津则惟导引以鼻取其
清口吐其浊亦可也(此亦治/疱病)热气所冲屯聚
不散而为肿者则以口长吹于肿之上十四
过以冷手宽挼之以口长呵于肿之上十四
过复搓左右手使热宽挼之如此迭为焉至
瘉而止目赤而乾痛者为肝热之所冲也左
右导引三百六十过然后鼻徐徐长取其清
气而想其清气上射于目则热气为清气冲
卷二十八 第 16a 页 0645-128.png
之自然热气退从口出可以呵而吐之满三
百六十之数则愈矣呵者主于心故出于本
气者也耳聋者肾中之热气冲于耳复为阴
气逆闭之也左右导引三百六十过既已以
手力挽左右耳四十九过然后以鼻徐徐长
取其清气兼以意想其清气使达于肾中则
以口徐徐呬而出之如此者满三百六十之
数呬者主于肾挽耳者去其阴也昼夜二时
为之则愈矣上气咳嗽者阳气在于藏奔上
而欲出其阴气复入而相逢于颡中阴阳之
卷二十八 第 16b 页 0645-129.png
气渐盛则嗽弥甚矣譬如以气吹火焉气冷
也火热也然吹则火盛矣故治之之法大坐
左右导引各二百四十过以二肘向后以臂
向前力弩之既已复以左右手委于二肘向
前力以相近既立已复立左右膝以二手在
二䏶之下又以二䏶向外力捅二肘各十四
过然后以首左倾以肩力承之其右亦然迭
为之各十六过向上长引其颈四过乃长呼
长吹长嘘长呵长呬长唏各七过日三时为
之疾则瘉矣兼于鼻徐徐取其清气口徐徐
卷二十八 第 17a 页 0645-130.png
长呼以出之漱津以咽之吹嘘呵呬唏亦如
之者二十过其效则加速焉凡上气者其行
之之时始举足以足向前力蹋之胫后着地
斯为佳矣劳复者其阳虚损或因饱气其气
乍闭乍冲或投热食以致之也治之之法大
坐徐徐导引左右各四十九过鼻徐徐长取
其清气口徐徐长吐之吐则咽其津满一百
二十过有馀力则进而至于二百四十三百
六十之数尤佳也然后舒左足以左手按其
足上以其足左右转之四十九过其右亦然
卷二十八 第 17b 页 0645-131.png
日再为之则瘉矣故彭祖曰内外转其二足
各十过可以止诸劳盖谓此也温疫者阳气
也聚于诸藏入于诸脉及于腠理也治之之
法大坐左右导引三百六十过(歧伯曰导引/者俯仰屈伸)
(也甘始曰叉手项上左右捩不息/也又云率以汗出为度汗则粉身)然后立右
膝以左足向前蹋之立左膝以右足蹋之各
四十九过(卧而为/之亦可)鼻纳之口吐之者二百四
十过进至于三百六十之数尤佳也彭祖曰
亦可以已疟疟者阳在于膈之下奔上而欲
出阴在于膈之上为阴所闭其阳漏而泻出
卷二十八 第 18a 页 0645-132.png
其发有时者盖阴阳所竞自有节候也于欲
发之时左右导引各三百六十过然后立右
膝舒左足蹋之四十九过其右亦然于是鼻
纳之口吐之其呼嘘各二十一过则瘉矣鼻
衄血口唾血者中焦热炽饮水则变为血故
中焦之气上冲于肺肺复冲鼻则为衄血中
焦之气下注于脾脾复冲口则为唾血凡病
此者前溲少矣治之之法大坐导引左右各
三百六十过然后舒左右足以左手捉右足
五指七过右亦如之衄血则咽津焉鼻纳之
卷二十八 第 18b 页 0645-133.png
口吐嘘出之唾血亦咽津焉而呬出之各三
百六十过旦暮为之则瘉矣甚者三时为之
可也赤下者下焦热炽而复饮水其阴阳相
竞荡于下焦不得依道而行时有冷气击之
则痛矣治之之法左右导引各三百六十过
既已则咽津焉鼻纳之口吐之与夫呼嘘呵
呬唏各六十过又咽津焉日四五为之则瘉
矣前后溲不通者阳气在于下部而逆拒也
治之之法导引左右各三百六十过既已以
左右手向背之后相叉以左手向右以右手
卷二十八 第 19a 页 0645-134.png
力挽之十四过其右亦然复舒左手以右手
力举左肩十四过其右亦然然后咽津焉与
夫吐纳呼吹呵呬唏各六十过日再为之则
瘉矣故宁先生曰平坐伸左手以右手指肩
挽之治前溲不通以左右手交于背之后名
曰带缚治后溲不通盖谓此也淋者水道热
炽乾涩而不下时漏而出也治之之法导引
左右各三百六十过然后立左右足以左右
手从䏶之下入左手总把左足之五指以右
手总把右足之五指俱向内力挽之十四过
卷二十八 第 19b 页 0645-135.png
既已则咽津焉鼻徐取其清气以口呬吐出
之三百六十过日三作之弥佳也㽷者阴也
本于虚假或病之后诸藏冷气加以饮水而
阴气既入则长所积之水矣阳气既纳则不
通所积之阴矣水气渐盛至于皮肤而为㽷
焉其候左右目脸上起色如老蚕二胁转侧
有水声也治之之法左右导引各三百六十
过既已鼻纳之口吐之次则嘘呵呬唏各六
十过及想其气周于一身昼夜三时为之久
则瘉矣(忌食咸宜啖小豆汁或/煮小豆浸左右足为佳)反胃者积日
卷二十八 第 20a 页 0645-136.png
受冷于是阴气渐下屯于腹口热食投之为
阴气逆拒反而出之也治之之法常虚腹导
引各三百六十过以左右手相叉以左右足
力蹋二手四十九过以左手背委于左腋之
下用右手攀左肘七过其右亦然即咽津焉
鼻徐徐短取其气口呵以出之一百二十过
复咽津焉次则呬吹唏亦如之三时作之则
愈矣(力不堪者/二时亦可)心腹坚痛者阴冷之气屯于
心腹积聚而不散虽复厚衣以阳击之阴阳
相竞则阴弥甚矣治之之法左右导引合于
卷二十八 第 20b 页 0645-137.png
三百六十过则咽津焉鼻徐徐取其清气口
徐徐呼而出之当以暖气排其积聚凡吐咽
者满二百八十之数呼嘘亦如之昼夜二时
为之则愈矣胸胁结癖者阴也冷气偏屯于
胸胁或因食久而不散也治之之法清旦仰
眠立左右足使人以手揣取癖根渐入手于
癖根之下稍举之其始则痛后则可忍焉然
后力举之一百二十过二三日之后进而至
于二百四十之数可矣五日之后进而至于
三百六十之数可矣既已导引三百六十过
卷二十八 第 21a 页 0645-138.png
然后咽津焉鼻纳之口呵之以意送其气于
病之所在使下部出之满一百二十之数渐
至于二百四十以至三百六十弥佳也晨夜
二时为之即瘉矣心腹卒满者阴气在于藏
起则冲于心也治之之法导引左右合于三
百六十过咽津纳气而口呼之使气出于下
部满三百六十之数则瘉矣目赤而泪出者
肝之阴气冲于目也治之之法如前导引既
已咽津焉瞑目以鼻纳其清气开目以口呵
出其浊气满于三百六十之数晨夜二时为
卷二十八 第 21b 页 0645-139.png
之则瘉矣
经曰婴儿之在胎十月而成筋骨和柔以心
息念和气自至故服气者宜取象焉于六阳
时食其生气故于子之时其服九九(八十/一)
之时其服八八(六十/四)巳之时其服七七(四十/九)
午之时其服六六(三十/六)酉之时其服五五(二/十)
(五)戌之时其服四四(十/六)当其服气也以舌去
其浊气于是依其门户而出入焉鼻者天门
也口者地户也服气之魂魄归焉入自鼻出
自口者顺气也如此行之而不辍则可以除
卷二十八 第 22a 页 0645-140.png
三尸获长生矣道者气也气为精门人若守
精如室有人焉精气俱全是名真人者也身
有丹田者三何谓也脑者上丹田也心者中
丹田也气海精门者下丹田也三宫各有神
焉神驰则气漏气漏则精泄精泄则神丧故
精者长生之根也肾者命之根也譬之木焉
无精则叶萎叶萎则枝朽枝朽则木枯矣凡
入气为阴者也出气为阳者也二者所谓服
日月之精华也气者虚无自然无为也无为
则心不动心不动则外无求外无求则内安
卷二十八 第 22b 页 0645-141.png
静内安静则神定神定则气和气和则元气
自至元气自至则五藏滋润五藏滋润则百
脉通百脉通则津液上应津液上应则忘五
味而绝饥渴矣于是气化为血血化为髓一
年易其气二年易其血三年易其脉四年易
其肉五年易其髓六年易其骨七年易其发
八年易其筋九年易其形此鍊九还者也
经曰东方青牙者肝也服食青牙当饮以朝
华以舌表舐其唇漱口而三咽之朝华者上
齿根也南方朱丹者心也服食朱丹当饮以
卷二十八 第 23a 页 0645-142.png
丹池以舌搅于齿曹漱口而三咽之丹池者
下齿根也西方明石者肺也服食明石当饮
以露液以舌琢齿者七匝漱口而三咽之露
液者唇内津也北方玄滋者肾也服食玄滋
当饮以玉饴以鼻导引元气入于口呼吸而
三咽之玉饴者舌也中央戊己仰视太山太
山者守精也服食守精当饮以醴泉醴泉者
在齿之后悬噰之前也华池者在舌本根其
名曰玉英曰金梁漱口而三咽之凡服是气
者常于子于寅之时正衣服而坐以舌叩玉
卷二十八 第 23b 页 0645-143.png
英涤华池漱醴泉及露液缩鼻还之上至于
首下入于口变为玉泉引其气至于舌根咽
而送之使喉中腹中皆鸣引而入于丹田此
之谓长生之根也饥食自然之气渴饮华池
之浆尚何有饥渴哉精者吾神也气者吾道
也养神饮气者如婴儿之在胞故吾朝食其
阳暮食其阴灵芝玉英生于五藏之中然后
仰以排其水藏覆以排其食藏次之倚壁翘
其一足拳其左右手以舌搅口之津液想其
气咽入于脐以至于足为度焉咽气者用力
卷二十八 第 24a 页 0645-144.png
闭其口举其舌使舌下空焉其名曰咽元气
则食日减矣满于九九之数合天地之终始
自然血化精精化筋筋化玉玉化为仙骨矣
经曰胎息者呵出腹之浊气使天地调和兀
然放神者也其心譬如太空万虑俱泯闭塞
三关外气与内气相应于是闭口连鼓而咽
之若水沥坎以送之至于三十六咽是名上
清炼形者也(但腹空即咽而送之/无论坐卧皆可为也)服气者寂
然安坐瞑目叩齿闭口弩腹鼓腮则其口斯
开矣俟其气满口则咽之至夫九下一息焉
卷二十八 第 24b 页 0645-145.png
春夏则服冷气秋冬则服暖气凡至寅之时
左右掌掩其口用力呵其掌中则津液生以
摩拭其面面斯光泽矣然道之大戒有十八
焉曰强求富贵曰贪冒宝货曰多忌讳曰伤
王气曰干名誉曰为诸恶曰喜功名曰为耳
目口所误曰强梁曰伪伎曰转躁曰举事不
详曰心倥倥曰争曲直曰费用精气曰好衣
美食曰盈溢曰乐兵故学道者勿使人知焉
人知则我生我生则名生名生则祸来矣
道枢卷之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