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0570-004.png
三经同卷孝一
 大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
 真武灵应真君增上佑圣尊号册文
 章献明肃皇后受上清毕法箓记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
 仰启玄天大圣者北方壬癸至灵神
 金阙真尊应化身无上将军号真武
 威容赫奕太阴君列宿虚危分秀气
 双睛掣电伏群魔万骑如云威九地
卷一 第 1b 页 0570-005.png
 紫袍金带按神锋苍龟巨蛇捧圣足
 六丁六甲左右随八煞将军前后卫
 消灾降福不思议皈命一心今奉礼
尔时紫微大帝于龙汉元年中元之日在太
清境上北极宫中向紫微之殿前列诸天之
上圣南北二斗东西两曹洎五方之五星及
六宫之六曜二十八宿十二宫神飞天神王
无极仙众咸亲帝座肃拱宸威时有玉童传
大帝之敕北方大将玄武将军宜禀
玉皇圣命敕令每月三度统领神兵躬往诸
卷一 第 2a 页 0570-006.png
天遍为巡察凡遇邪气及有妖星逆次流𨇠
速须剪戮又遇三元八节甲子庚申一月一
辰降于下界录善罚恶辅正除邪济拔天人
祛妖摄毒以副上意切切为之时有真人名
曰妙行特离班次竦伏帝前曰臣宿有因缘
得闻妙理北方大将玄武将军巡察天人录
善罚恶不知此将应化何因有何神通鬼神
降伏愿惟大造少悟小聪是时
大帝隐几而言妙哉真人能为凡间然其玄
武应化之因渺邈难穷希夷莫究盖乃玄元
卷一 第 2b 页 0570-007.png
圣祖护度天人应化之身神明之妙盖无形
之为道非有象之可言变化亿千虚无难测
且玄元圣祖八十一次显为老君八十二次
变为玄武故知玄武者老君变化之身武曲
显灵之验本虚危之二宿交水火之两精或
挂甲而衣袍或穿靴而跣足常披绀发每仗
神锋声震九天威命四部拥之者皂纛玄雾
蹑之者苍龟巨蛇神兵神将从之者皆五千
万众玉童玉女侍之者各二十四行授北帝
之灵符佩乾元之宝印驱之有雷公电母御
卷一 第 3a 页 0570-008.png
之有风伯雨师卫前后则八煞将军随左右
则六甲神将天罡太一率于驱使之前社令
城隍悉处指挥之下有妖皆剪无善不扶朝
金阙而赴昆崙开天门而闭地户杳冥恍惚
审察穷通居其壬癸之方助有甲庚之将或
乘玄骏或跨苍虬目闪电光眉横云阵身长
千丈顶戴三台其动也山水蒙其静也地天
泰以兹显化故乃神通是时真人再拜稽首
曰臣之庆幸荷此纶辞然其玄武之将军乃
玄元之应化其始之迹其事云何愿赐详言
卷一 第 3b 页 0570-009.png
以开蒙鄙于是
紫微大帝敷以玄言释彼所因解无上事昔
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梦
而吞日觉乃怀孕其毋气不纳邪日常行道
既经一十四月乃及四百馀辰于开皇元年
甲辰之岁三月三日午时降诞于王宫相貌
殊伦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
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
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显迹之因自
此始也真人稽首再拜白
卷一 第 4a 页 0570-010.png
紫微大帝曰
玉皇诏封必有妙旨敢问大略以开小聪尔
时告于妙行曰天书秘密何以谈扬恐泄天
机深为不便大梵隐语奚使众闻妙行真人
拜首稽首复奏言曰臣虽缘薄圣必思宽曲
念众真特垂大便苟轻泄慢当堕恶途万劫
千生受为下鬼是时
紫微大帝念此真人著意勤拳再三请问遂
宣帝敕以示众真夫此袐言金书篆字大方
一丈号曰天符见之者永处天仙聆之者不
卷一 第 4b 页 0570-011.png
历地狱
   其诏文曰
金阙昊天三省门下牒奉敕学仙圣童净乐
国子惟卿玄元之化天一之尊不言而教莫
知其神渺渺劫仞绵绵若存虚心实腹和光
同尘凿开造化朴散胚浑六百万岁八十二
身曲全枉直洼盈弊新生阴育阳起死成人
其功不恃其德乃真今宜再显永镇北旻上
罚逆象下灭妖氛掌握图箓摄制魔踪帝真
灵会驱神驾龙甲庚之将赞卫尔勋周环六
卷一 第 5a 页 0570-012.png
合普福兆民道参天地万神所推可特拜太
玄元帅领元和迁校府公事册到奉行
紫微乃言告真人曰此文者
玉皇袐敕天帝微宣不可轻传恐遭降责真
人稽首又白帝言臣闻玄武将军神通至大
不居诸位而镇北方妙用之因神明之契必
有奥旨愿释鄙怀大帝遗音告真人曰天中
北上众曜拱之以匪至神孰能镇遏真人乃
启于紫微若有天人志心钦仰其于福利有
所得乎
卷一 第 5b 页 0570-013.png
大帝曰此神将是岁每月六日十六日二十
六日诸天审察十洞巡游及正月七日二月
八日三月九日四月四日五月五日六月七
日七月七日八月十三日九月九日十月二
十一日十一月七日十二月二十七日下降
人间剪灭邪魔驱除瘟疟保人度寿以全天
命其有气正心纯忠全孝尽名书王简保举
升仙更有玄科莫可并述真人稽首再拜白
紫微大帝曰显化之因则闻命矣天人钦仰
玄武将军作何皈依设何方便而得福利幸
卷一 第 6a 页 0570-014.png
赐一言大帝是时告真人曰天地之内能有
志心奉祀玄武一生之内不食腥膻自毙毒
伤厌秽之物及于藟菜大蒜明荽耽媱嗜欲
扶尸接产苦能断得方可志心凡临下降之
辰皆有祯祥之庆其夜先当澡瀹身心不汩
思虑至五更躬然香烛净果枣汤位列有三
志纯于一稽首祷告无愿不从然乃净思虔
诚诵其神咒
  北方玄天杳杳神君亿千变化
  玄武灵真腾天倒地驱雷奔云
卷一 第 6b 页 0570-015.png
  队仗千万扫荡妖氛雷公侍从
  玉女将军鬼神降伏龙虎潜奔
  威镇五岳万灵咸遵鸣钟击鼓
  游行乾坤收捕逆鬼摧斩魔群
  除邪辅正道气常臻急急如
  元始上帝律令敕
  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
  龟蛇合形盘游九地统摄万灵
  无幽不察无愿不成劫终劫始
  剪伐魔精救护群品家国咸宁
卷一 第 7a 页 0570-016.png
  数终未甲妖氛流行上帝有敕
  吾故降灵蒇扬正教荡邪辟兵
  化洽黎兆恊赞中兴敢有小鬼
  欲来现形吾目一视五岳摧倾
  急急如太玄律令敕
妙行真人曰功德之妙显应之因幸以窃闻
顿开迷懵其有蛮夷之辈愚蠢之人耳纵得
闻心无所信设有果报可示一言
紫微大帝曰虽云愚蠢必识炎凉纵处蛮夷
须知苦乐信则神魂清爽违则祸患萦仍致
卷一 第 7b 页 0570-017.png
使富乏儿孙贫多子息或男值兵戈而殒命
或女罹淫孕而伤生常出入于讼庭每沈沦
于苦海销磨产业耗散资财盖绿自咎故获
斯因此神将所在狞妖缩首邪道遁邢是以
奉之者福逐云生灾随电散汝因恳问吾故
泄机陈道纪于微源使天民之巨庆言虽简
要欲汝晓明非乃至人秘之宜也真人曰妙
用之理可得一闻
大帝曰昔永寿元年上元之日
元始天尊于八景天宫向五云座上与三十
卷一 第 8a 页 0570-018.png
六天上帝七十二福地真人无量飞天大神
无极长生大圣金童玉女九凤八鸾侍卫于
辉光罗列于左右八音自响众圣咸欣严听
天尊说至真之妙法肃凊道气绕无上之玄
元方妙理之研精俄天门之东北七声大震
十目齐观睹下界之𡨚魔结冲天之秽气众
真默尔大道寂然时妙行真人问所由于元
始既敷妙法合集殊祥是何异因于此辄冒
可垂奥旨以解众疑
大帝曰下元生人皆禀至道受氤氲之清气
卷一 第 8b 页 0570-019.png
以扶卫于赤身今以劫运将终妖魔渐盛唯
从邪道不省本源乐奉邪神谄求馀福昏迷
洗乱贪欲刚强不义不仁不忠不孝今为六
天魔王五府瘟曹不以尊卑枉致伤害或老
或少或女或男未尽天年徒违人世本非死
限故使魂孤怨恨上冲盘结不散此之暴卒
实可悲哀妙行真人上白
元始众真矜彼众生何缘度之天尊乃叩齿
一通流光万里北方命召太玄将军剪戳众
妖救度群品真人曰不审此将而以何缘位
卷一 第 9a 页 0570-020.png
镇北方威降下鬼扫荡妖氛大帝曰此神未
开造化先禀神灵易号假名度人济物不伐
其善不矜其能荷其
玉帝封为玄武真人曰焉得此将而往下方
咸度群品免遭横死亡者解脱存者康宁天
尊以飞符召之此将玄武蒙诏神兵从行至
不夜之丹墀睹强名之大道作礼长跪稽首
进言今日何缘蒙符特召慈颜幸睹妙旨何
归竦伏轩墀俯膺令命
天尊告曰吾观下界怨气冲天大众咸惊高
卷一 第 9b 页 0570-021.png
真矜悯卿之往彼汝则钦哉玄武于是奉命
辞天回光返照披发跣足降龟蹑蛇仙仗雷
奔天丁翊卫俄于倏歘遍彼乾坤剪酷毒之
妖魔捕恣横之瘟疫幽魂生界苦病离痾人
鬼分离𡨚家解脱黎民安泰国土清平玄武
再睹
天尊具言道力功成事遂浊降清升却返祥
光复还本位交乾布斗激坤指罡上佐天关
而作咒曰
  太初太易无象无形莫知重浊
卷一 第 10a 页 0570-022.png
  孰辩轻清吾于混沌分其昏明
  天得以健地得以宁民得以养
  物得以萌邪得以正神得以灵
  三才之内万类咸亨大道既散
  仁义乃兴礼乐既作奸邪斯行
  六义或失四民有争上不宽恕
  下不忠贞或魔或鬼或妖或精
  恣横荼毒干扰生民全家染患
  累岁刑名财物耗散骨肉伶仃
  性命往逝灾祸相萦秽杂之气
卷一 第 10b 页 0570-023.png
  上达天庭天尊有命令吾安平
  有妖皆剪无鬼不烹瘟疫之吏
  束首服历鬼精灭爽邪魔摧倾
  吾有十亿烈士五千万兵天上天下
  从吾降升拒吾者灭奉吾者生
  恶吾者辱敬吾者荣礼吾者寿
  非吾者薨吾有此令人鬼咸听
  急急如太玄律令摄
尔时妙行真人无量飞天神王真仙大众闻
是说已踊跃作礼赞叹功德秘箓琅函后有
卷一 第 11a 页 0570-024.png
谪仙传于人世志道之士稽首奉行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






卷一 第 11b 页 0570-025.png










卷一 第 12a 页 0570-026.png
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命一
    桑榆子评
   修养大略
仙真经云夫人临终而始惜身罪定而思迁
善病成方功于药天网巳挂胡可逭耶故贤
人上士惜未危之命惧未萌之祸理未至之
病也修真品有三上年中年下年上年者二
十三十也中年者四十五十也下年者六十
七十也上年者早悟大道识达玄微髓壮骨
坚筋全肉满从容履逍无不成功中年者悟
卷一 第 12b 页 0570-027.png
逍巳晚筋肉骨髓各有其半处在进退如日
中之功下年者骨髓筋脉十有二三犹可补
修如日暮功矣八十巳上者罪位巳定无可
救之法脑竭髓尽万关乾枯神谢气亡尸行
鬼步(桑榆子曰尸以喻无知鬼以喻有知而/非人情者惟尸行惟鬼步且行且步运)
(之者谁则知元气尚在但以减耗邻于涸矣/若逢至人成得大药譬持盈车之焦蓬嬿将)
(烬乏馀焰亦可致其赫然而炽矣此言无可/救者只谓气功巳晚自我之事不及矣若遇)
(玄圣而救其生死则肉骨起仆荑/枯何为而不可况彼尚为物也)先贤上士
知风烛之倏忽乃摄志持情舍荣叶俗奉身
归道不与物伤道者气也气者身之根也鱼
卷一 第 13a 页 0570-028.png
离水必死人失道岂存是以保生者务修于
气爱气者务保于精精气两存是名保真也
人有三丹田上元中元下元是也上元丹田
脑也亦名泥丸中元丹田心也亦名绛宫下
元丹田气海也亦名精门三元之中各有一
(桑榆子曰精化为气气胚而神集焉神何/物也灵照之名也知化气全气全则神全)
(若元气充满百骸孔窍神必备矣必备者无/他气至则神到今人有忧患动中则知见因)
(而暂亏盖气拥有不至者耳苟心冥/气和其神岂独三元之中而巳哉)精者身
之根根者气之位精全则气全精泄即气泄
气泄则神乘而去之唯精与气须全耳黄庭
卷一 第 13b 页 0570-029.png
云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但当
吸气录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当决海百
渎倾叶去树枯失青青故先贤至于道者莫
不因爱气保精而能全也夫服气本名胎息
胎息者如婴儿在腹中十个月不食而能长
养成就为新受正气无思无念兀然凝寂受
元气变化关节藏府皆自然而成岂有傅保
之卫饥渴之备耶及出母腹即吸纳外气而
有啼叫乏声即乾湿饥饱似有所念即失元
气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
卷一 第 14a 页 0570-030.png
一是名曰胎息(桑榆子曰比言失元气者非/也苟纳外气便失元气即世)
(间无复有/生人矣)法华经云须行住坐卧身心不乱
者亦言气主心心邪则气邪心正即气正今
人所举手动足喜怒哀乐莫不由心心之动
息莫不是气气感意意从心心和则气全气
全即神全气绝即神灭神灭即为委土矣故
医家先诊脉者测候五藏四时之气察诸病
源始寻方药人但能察得气候口鼻取舍斯
须不忘自然五藏和而脉调气顺也夫人与
天地合体阴阳混气皮肤骨髓藏府及荣卫
卷一 第 14b 页 0570-031.png
呼吸进退寒暑变异莫不均乎二仪应乎五
行也是知天地否泰阴阳之气乱焉藏府不
调经脉之候病焉因外所中者百病起于风
因内所致者百病起于气也故曰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信哉是故须
知形神之理养而全之审内外之病慎而修
之歧伯高曰食气者则灵而寿延食谷者多
智而促命凡服气者何求也以其功至则气
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一年易气二年
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
卷一 第 15a 页 0570-032.png
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
千神在于身化为真仙号为真人矣是以意
在玄微理生不测修真之人又有三等任时
分理其状不一上等之士本性虚闲用志清
雅发言合逍履行无瑕如此之人有前代之
资以石投水无所比之也中等之人或身居
荣禄或地势高远或巨叶厚姻或有名有望
二疑进退倏忽虚捐闻道即寤寐不安思名
则终朝不息两心交战胜者即全逡巡之间
十失六七矣中等巳降二时既遏蹉跎暮年
卷一 第 15b 页 0570-033.png
筋力衰微心神巳丧虽食厚禄白日将倾追
惟噬脐方即正路此时若能精心励志尚乃
救其一二焉此皆先贤所悲表示于后幸察
根柢生实信心
   张果先生服气法
每日常偃卧摄心绝想闭气握固鼻引口吐
无令耳闻唯是细微满即闭之使足心汗出
一至二数至百巳上闷极微引少气还闭热
呵冷吹能至一二千即不用粮食不须药物
时饮一两盏好酒或新水通肠耳数至五千
卷一 第 16a 页 0570-034.png
则随处出入有功当自知也则可入水卧矣
夫服食养生贵其有常真气既降方有通感
岂有纵心嗜欲而坚灵仙羽化无此事也且
仙人功行未满尚不可致而况凡俗乎但信
老人谨勤行之则当自知凡气不通冷热迟
疾耳审调之以通和为妙也
  鸾法师服气法
初宽大座伸两手置膝上解衣带放纵支体
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经半食顷即闭目举
舌奉腭俆俆长吐气一息二息傍人闻气出
卷一 第 16b 页 0570-035.png
入声初粗渐细十馀息后乃得自闻声凡觉
有痛痒处便想从中而出但觉有异渐渐长
吐气从细至粗十息后还扣初或问日初调
气何意从粗而渐细将罢何意从细而入粗
鸾答曰凡行动视眄饮食言语是粗也(桑榆/子曰)
(凡修气学者未服及服罢于饮食言语盖常/事也弯公欲使两相接会不令其首尾徒异)
(也)凡睡寤后复如前击念如虎㘅子莫急莫
缓不问寒温室中先浮所住使心不乱静其
腠耳又曰四大不调何以察乏当于唇口察
乏冷为风增热为火增涩为地增滑为水增
卷一 第 17a 页 0570-036.png
不冷不热不涩不滑为调和又声为风增动
为喘增痒为热增涎为水增不声不动不痒
不涎为调和又心烦为热结意乱为风结忧
悸为喘结志荡为水结不烦不乱不悸不荡
为调和四大不调有二或外或内寒热饥虚
饱饫疲劳为外起名利喜怒声色滋味念虑
为内起凡气节量一任自然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而巳但能不以生为生乃贤于养生也
(桑榆子日诸经皆言吐纳不欲自闻其声而/弯□言吐粗而渐细后细而渐粗始甚疑之)
(及睹下文云一任自然则知辟粗细之渐行/是为最下乘者设不欲使之与自然争力也)
卷一 第 17b 页 0570-037.png
(然必以微细自不闻声为上从细微而至无/息即胎息之理尽矣恐学者功至之后犹拘)
(牵文字著于粗细先后之间返与自然为/敌良可哀也如此人焉得不为之明辩矣)
   李奉时山人服气法
每欲服气如婴儿吮乳气息似闷即咽之依
前吮咽大闷即放令口出甚须微细每咽使
心送之至脐下有病亦使心送至病处当服
之时第一须闭目专意握固安定神气然后
为之先须导引令四体舒缓然后为之卧服
勿枕舒手足安定如病重气甚闷频蹙上至
极仍更握固咽气又咽一气气正声从耳中
卷一 第 18a 页 0570-038.png
出即得矣秘之秘之此为内气无问早晚晴
明阴晦须服即服大都得晴明时大精若服
外气即有生死气知之十年服之五日不服
即无益矣每日五更午时服第一服了须摄
鍊兼以手按之勿令心腹下硬
   蒙山贤者服气法
侧卧右胁著床微缩两足并著头向南面东
两手握固傍其颐闭取内气极力开喉咽之
如此七咽一吐气(病时服气一咽两咽一吐/功成然后一七咽二七咽)
(一吐气/可也)又调息令出入气匀准前又咽都四
卷一 第 18b 页 0570-039.png
十九咽然复起坐鍊之竖膝座两手相义抱
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三七气满即吐更调息
特不得令喘粗调讫又闭气或二七三七一
吐气使腹调适乃休或汗出头足皆热此气
遍也即常饱满三关百节宣通畅适行之十
年登仙老有少容夫旧经皆存想恐为劳烦
却使心意难行服气本于胎息但无思念自
合元化之功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仆游
蒙山遇此贤者年可五十巳下其精神清明
颇异于俗因问云贞观巳前游此山不道姓
卷一 第 19a 页 0570-040.png
名自称老夫仆遂慇勤拜之蒙授此诀行之
颇甚弘益妙哉妙哉凡欲得不死肠中无屎
(音/滓)欲得长生五藏精明故黄庭云何不食气
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阴符云积火可以
焚五毒王毒则五味五味尽可以长生西王
母谓武帝曰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
不离死厄所谓益易者能益精易形也常能
爱精握固闭气吞液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
精化为液液化为骨行之不惓精神充满为
之一年易气二年易骸(一本为/易血也)三年易血(一/本)
卷一 第 19b 页 0570-041.png
(为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筋(一云/易髓)六年易髓七
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十年道成位居
真人变化自由即灵官玉女而侍焉
   王说山人服气新诀
子夏曰食气者神明而寿黄庭云玉池清水
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释氏止观其有用
气疗疾法是知气之与液递相通润也古经
法皆有时节行之令议食气不复以时节也
液则时时助气使调滑也所论食气皆内气
也咽之代食耳液者咽之代浆耳上食新气
卷一 第 20a 页 0570-042.png
下泄旧气使推陈而纳新也咽气不必饱满
下泄不必常出但得无臭即自平定咽气不
必常咽但气清则腹内自平夫然不须饱矣
初学之时觉饥即食不觉饥即止矣若食时
常以一咽两咽压之则食易消食渐消加咽
数至食消气自调下若觉腹中气小妨即或
行或卧东转西侧以意想驱逐之使下若未
下不得急性忙迫但以意冲融之不久自泄
也食气时若欲上噫但任噫出必不得抑之
(桑榆子曰夫功浅多噫盖由乍服之得真/气尚少新气必多不正而多命宫不受则)
卷一 第 20b 页 0570-043.png
(宜徐徐攻之又初服之时所咽者往往不到/气海则无所归投返上为噫也若得内气又)
(入到气海自然无噫如著功多时忽复/噫者不是伤多即是外气惧入也哉)欲下
出任下出必不得闭之在细意自审也消息
盈虚久而自得其妙矣宜行步兼小导引引
亦不得频为之世间诸事皆自细意斟酌之
有诸疾则绝粒三数日轻则一日两日更轻
即绝一顷亦得若疾在上以意想上驱之在
下以意想下驱之若在四支及左右侧并以
意想驱逐之则愈矣大都不得闭之若闭气
即疾生所食物宜润畅寒暑皆适宜也瘴疟
卷一 第 21a 页 0570-044.png
时但绝粒数日静居则差矣
   大威仪先生玄素真人用气诀
凡用气法先须左右导引令骨节开通筋柔
体弱然后正身端坐吐纳三过使无结滞静
虑忘形令气平息良久徐徐先以口吐浊气
鼻引清气凡此六七过此名调气调气毕即
口鼻俱闭虚含令气满口即鼓口十五过已
上更佳如咽一大口水入腹直以心存至气
海中良久更依前法咽之但以腹饱为度亦
不限过数然后虚心实腹闭口以手左右摩
卷一 第 21b 页 0570-045.png
腹上令气流行即鼻中细细放通息勿令喘
粗恐失中和然后正身仰卧四平著床枕高
低与身平两手握固展臂离身四五寸两脚
亦相去四五寸然后鼻中息收即口鼻俱闭
心存气行遍身此名运气如有病即心存气
偏注病处如气急即鼻中细细放通息口不
开候气息平还依前法闭之摇动两足指及
手指并骨节以汗出为度此名气通即徐徐
收身侧卧拳两脚先左边侧卧经十息即转
右边侧卧亦十息此名补损依此法服经一
卷一 第 22a 页 0570-046.png
月后行立坐卧时但腹空即鼓咽之不限时
节如吃饭了即吃空饭一两口和水咽下此
名洗五藏即以清水熟漱口虚心实腹令脏
叶舒展咽之令五藏不停五味气讫即以口
先吐浊气鼻引清气不限多少尽须放之如
下泄一浊气出还鼓鍊一口和气补之若寻
常吃饼饮茶皆外气入当须入口便合口口
既合口中所入外气即于鼻中出也鼻中却
入气即是清气也常须合口吃食不令口中
有气入入即是死气凡人言语口中气出必
卷一 第 22b 页 0570-047.png
须却于鼻中入此常行吐纳也行住坐卧常
须摇动脚指此名常令气得下流常行此事
动静念之如节候不精忽有外气入腹即觉
微痛可闭气摩腹一百下气即下泄也气或
上必不得出抑之使下此名理顺忌破气物
及生冷粘腻等物如依此法不阙常行九年
功成履空如履实履水如履地
   胎息口诀(并/序)
序曰在胎为婴初生曰孩婴儿在腹中口含
泥土喘息不通以脐咽气养育形兆故得成
卷一 第 23a 页 0570-048.png
全是以脐为命门凡孩或有初生尚活少顷
辄不收者但以煖水浸脐带向腹煖三五过
即苏则知脐为命门信然不谬道者欲求胎
息先须知胎息之根源按而行之喘息如婴
儿在腹中故名胎息矣乃知返本还源却老
归婴自有由矣绵绵不间胎仙之道成焉故
先序经纪体用兼明备矣
凡欲胎息先须于静室中勿令人入正身端
坐以左脚搭右脚上解缓衣带徐徐按捺支
节两手握固于两腿上即吐纳三五过令无
卷一 第 23b 页 0570-049.png
结滞涤虑清闲虚心实腹左右徐徐摇身令
脏叶舒展讫还徐徐放著实即鸣天鼓三十
六通漱满华池然后存头戴朱雀脚履玄武
左肩有青龙右肩有白虎然后想眉间却入
一寸为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为
丹田宫(亦名泥/丸宫)宫中有神人长二寸戴青冠
披朱褐执绛简次存中丹田(中丹田心也/亦名绛宫)
有神人亦披朱褐次存下丹田(在脐下二寸/半紫微宫亦)
(名气/海也)中有神人亦披朱褐次存五藏从心起
首遍存五藏六府存五藏中各出本方气及
卷一 第 24a 页 0570-050.png
三丹田中素云合为一气于顶中出焕焕分
光九色上腾可长三丈馀想身在其中此时
即口鼻俱闭心存气海中胎气出入喘息只
在脐中如气急即鼻中细细放通息候气平
还依前用心为之以汗出为一过亦不限过
数如体热闷即心存气遍身出如饭甑中气
此名满息久久行之入玄寂中出妙默中再
明洞观形中五藏六府及大小腹胃受散膏
如黄土色脾长一尺二寸在胃上前后磨动
不停停则不和饭食不消即是不磨矣当须
卷一 第 24b 页 0570-051.png
闭气以手摩腹一百下即自然转磨矣次存
心心似红莲华未开下垂长三寸上有九窍
二窍在后正面有黑毛七叶长二寸半次存
肺肺似白莲华开五叶下垂上有白脉膜在
心上履心次存肝肝在心后七叶紫苍色上
有黄脉膜从左边第三叶下胆在此也其胆
色青黄长二寸半次存肾肾状如履柸黑色
却著春去脐三寸上小下大左为上右为下
遍观一形三十六位及三百六十骨节皆有
筋缠骨青白如玉色筋色黄白髓若冰雪有
卷一 第 25a 页 0570-052.png
三百六十穴穴穴之中皆有鲜血如江何池
潭也及见左脚中指第二节是血液上源其
中涌出通流一日一夜绕身三万六千匝至
右脚中指第二节则化尽所以人若睡必须
侧卧拳跼阴魄全也亦觉即须展两脚及两
手令气遍身阳气布也若如此修行即与经
所言动善时之义合矣久久行之口鼻俱无
喘息如婴儿在胎以脐通气故谓之胎息矣
绵绵不间经三十年以绳勒项不令通气亦
不喘息喘息常在脐中水底坐经十日五日
卷一 第 25b 页 0570-053.png
亦可矣以能行此事功效如前若觉得真更
须修道此事乃是一门不可不作
   胎息精微论
老君曰知道者天不杀含德者地不害道德
相抱身不衰老内食太和元气为首清静自
鍊委身放体志无念虑安定藏府洞极太和
长生久视潜气不动意如流水(前波巳去而/后波续处不)
(返/也)行之不休得逍真矣每日入静室守玄元
(玄元谓/存玄门)玄中有玄是我命命中有命是我形形
中有形是我精精中有精是我气气中有气
卷一 第 26a 页 0570-054.png
是我神神中有神是我自然德以形为车道
以气为马魂以精为根魄以目为户形劳则
德散气越即道叛精销魂损目动魄微是以
守静爱气全精宝神道德凝密魂魄固守所
以含道不言得气之真肌肤润泽得道之根
手足流汗精气充溢不饥不渴龟龙胎息绵
绵长存用之不勤饮于玄泉登于太清还年
返婴道之自然至道不远近在已身用心精
微命乃永存夫道者或傅服五牙(五牙者五/行乏生气)
(黄庭内景云存/漱五牙不饥渴)八方四时日月星展等气思
卷一 第 26b 页 0570-055.png
自顶而入自鼻而出虽古经所载为之者少
见成遂亦非食榖者所能行致耳是以服气
者多不得其诀徒劳精勤矣既得其门复悟
其诀即在精勤不懈耳(桑榆子日岛鹖而志/乎天地是不知量彼)
(五牙八方四时日月星辰等教不为初/地者设无成也当俟其稍近之时可也)凡胎
息服气从夜半后服内气七咽每一咽既调
气六七息即更咽之每咽如水流过坎声是
气通也直下气海中凝结腹中充满如含胎
之状气从有胎中息(气海中有气充然/后为胎息之道也)气成
即清气凝为胎浊气散而出(散从手足及/毛发而出也)
卷一 第 27a 页 0570-056.png
成即万病自遣渐通仙灵今之学其气也或
得古方或授自非道皆闭口缩鼻但贵息长
而不和五藏壅闭畜损正气殊非自然之息
但烦劳形神无所裨益凡服气之时即须关
节通胃海开纳元气固纳毕即关节还闭徐
徐鼻出纳外气自然外内不杂胎中气亦不
出但潜屈指数息从十至百数从一百至二
百三百此为小通即耳目聪明百病皆愈若
抑塞口鼻拟习胎息殊无此理也口鼻气既
不通即畜损藏府有何益哉凡饵内气者用
卷一 第 27b 页 0570-057.png
力寡而见功多唯在安神静虑不烦不扰即
气道疏畅关节开通内含元和终日不散肤
体润泽手足汗出长生之道诀在此矣从夜
半后服七咽即闭气者但内气不出鼻口常
徐徐出纳外气内外都不相杂至王更又服
七咽平旦又服七咽三七都二十一咽止若
休粮者即不限此数肚空即咽内气咽内气
常满自无饥渴也初似小难久久习惯自然
内外之气不相混释也渐渐关节开通毛发
疏畅气自来往亦不假鼻中徐徐通外气也
卷一 第 28a 页 0570-058.png
胎息之妙穷于此也
   胎息杂诀
一经云但徐俆引气出纳则元气亦不出也
自然内外之气不杂此名胎息然初用功之
人闭固内气讫亦鼻中微微通气往来使今
不至咽喉而返气即逆满上冲不可抑塞如
此即俆徐放令通畅候气调即复闭之切在
徐俆鼻中出入勿令至喉极力抑忍为之须
臾恩然自调畅内外泰矣(此盖关节开/毛孔通故也)到此
即千息亦不倦矣又胎息之妙功在无思无
卷一 第 28b 页 0570-059.png
虑体合自然心如死灰形如枯木即百脉畅
关节通矣若忧虑百端起灭相继欲求至道
徒费叹勤终无成功(桑榆子曰有若恼之气/虑有贪恶乏气诸如此)
(类皆邪气横中能为元气之关防亦/犹小人当路则君子无所逞其才也)此道至
微至妙出尘之士方可为之未离名利乏问
徒劳介意(桑榆于曰纵未出尘但能使/心不乱不见可欲则可矣)一经
云咽气满讫便闭气存想意如流水前波巳
去后浪续处凡胎息用功后开节关通毛发
疏畅即依此但鼻中微微引气想从四支百
毛孔出往而不返也后气续到但引之而不
卷一 第 29a 页 0570-060.png
吐也功在于徐俆虽云引而不吐所引亦不
入于喉中微微而散如此内气亦不流散矣
   秘要口诀
天关中为内气(口为天关生神机手为人间/把盛衰足为地关生命扉并)
(黄庭内/景云)神庐中为外气(神庐鼻也神卢之中/欲修治黄庭内景云)
凡服气皆取阳时自夜半平旦也即东南向
静端坐叩齿三通三漱津咽之则两手相摩
令掌心热揩拭面目便以大拇指上下揩其
肾骨七遍即握固鼓气以满天关调匀为度
合闭口而咽之即努腹讫徐徐出神庐中气
卷一 第 29b 页 0570-061.png
其神庐中当修治之鼓努每须相应一鼓一
咽一努为相应也其鼓咽之时天关莫开恐
生气入腹而为疾也夫服气须安神定志徐
徐咽之急即心胸中气不散结痛每咽五十
服渐加至百服二百三百服有他故即二十
三十服行住服之并得临时自消息也所贵
常行不欲阙日如初服有噫气上即鼓而却
咽无使气出(桑榆子曰元气融和不为粗厉/必若噫上岂元和之气耶然初)
(始之时特以气道未得全畅事须抑就但以/元气待之也若至再至三气海不受必惹著)
(五藏之中旧有浊气如/此固亦不宜爱惜宜也)忽下部有气即泄之
卷一 第 30a 页 0570-062.png
不妨每鼓咽气须调和徐缓不欲天关中有
声若咽急恐下部气闭令人脱肛慎之如服
内气久而自通通即服无时矣但饥即服之
饱即止之每鼓咽之际常存思气入五藏流
行即从手足心及顶三关九窍支节而出忽
有疾即思以气攻其痛处何疾不愈如要服
气休粮即不论咽鼓努多少常令腹满为度
勿令肠厌若饥即时服三五咽以意自调息
勿须仰卧即气难下损人心胸凡气相应即
腹中有声愚者谓之肠空即有声有声即损
卷一 第 30b 页 0570-063.png
人甚不然矣此犹雷鸣电击陶鍊阴气百关
流润具要深门也夫服气多方若非鼓努之
法不为真妙或有人未解服气气未通流便
虚其心忘其形虽曰效其坐忘必无所成多
令困弊也夫鼓努法本服自然元气流布藏
府既长存人即不死何暇于外思虑吸引外
气夫人气尽即神亡神去则身谢故知守元
气不失胎成皆秘诀所传学者幸勿疑也夫
行气候闲时鼓十咽二十咽咽令肠满然后
存思行入四支有事之时即一咽一行气手
卷一 第 31a 页 0570-064.png
足俱须著物候气通流必虚心忘形然得烦
蒸之气散出四支精华之气凝归气海久而
自然胎成封固支节得雷鸣相应当鼓转具
腹令气调畅也夫服气导引先舒手足后鼓
咽即捩身左右精思气入骨节行引相应令
通不断谓之行气导引又宛转盘回存思气
从手足关节散出古经云有行气导引非至
道口傅罕有知者夫行气若饥时服候腹满
乃行之若食饱后旋行(桑榆子曰饱宜为饮/字之误也修养者平)
(居无饱况行/气之秋乎)若无服气导引当候闲时习之
卷一 第 31b 页 0570-065.png
非寻常可作也夫服气导引当居静密房室
不欲处高屋当风如遇暴风疾雨沾湿冲寒
冒热远来皆须歇息候其体乾气和方可为
之若欲四支常瘦即数导引(谓肌肤充悦/即多导引)
气导引不失其时则神气常清形容不易暴
脂虚肉不生永无诸疾矣世人或谓服气与
胎息殊误之深矣胎从服气中结气从有胎
中息久服则清气凝而为胎浊气散而出胎
成可以入水蹈火世人或依古方或受非道
者以闭数之贵其息长不亦谬乎殊不知五
卷一 第 32a 页 0570-066.png
藏无常服之气一时闭塞关门岂是胎中自
然之意但烦劳形神终无所益时人服气多
闭口缩鼻皆抑忍之但须取息长不知反损
问曰夫服内气外气二气俱出五藏焉得内
外吐纳不同(桑榆子曰此言二气俱出五藏/即大谬也且外气喘息之气即)
(非府气也但入至荣卫非自中而/有者也焉得谓之出于五藏乎)答曰服内
气鼓努之时即胃海开纳真气封固纳讫即
还闭徐徐出外气自然有殊夫抑塞口鼻气
俱不通不通即蓄损五藏此乃求益而返损
也且人健时闭气息即易忽有疾力微即难
卷一 第 32b 页 0570-067.png
制岂不失之极也若服内气用力甚少而功
即多当勤行之也问曰夫上士先导引后出
入下士先出入后导引者何也答曰上士先
导引则秽气随举动散出下士后导引恐其
秽气入支节不散此则学气导引得与不得
有殊也(桑榆子曰上下犹言先后进也击于/功用浅深非贤愚品第之谓斯道也)
(岂愚者之可为乎哉/但有贤而不能者也)天师云纳气有一吐气
有六气道成乃可为之吐气六者吹呼嘻喣
嘘呬皆出气也(桑榆子曰喣一本为呵大抵/六气之用与他本有五不同)
(也)时寒可吹以去寒时温可呼以去热嘻以
卷一 第 33a 页 0570-068.png
去风喣以去烦又以去下气嘘以散滞呬(丑/利)
(许气/二切)以解热凡人者则多呼呬道家行气不
欲嘘呬长息之忌也悉能六气位为天仙(桑/榆)
(子曰凡人者喜恕哮欲众邪之气不绝于中/辛咸甘酸外物之味未离于口若即便禁长)
(息则秽浊之气无洞尽之期彼得道者无思/无虑无营无欲含其浩然之气又焉取于虚)
(呬哉彼视嘘/呬犹决堤耳)凡服气毕即思存南方荧惑星
为赤气大如珠入其天关中流入藏府存身
尽为气每日一遍此为以阳鍊阴去三尸之
患又古涓子留口诀今想火鍊身为炭道者
商量火气非自然阳精但恐伤神未可为也
卷一 第 33b 页 0570-069.png
其精者真人密傅至妙精恩行之勿疑(桑榆/子曰)
(云商量者延陵君之意也夫存想之中宁假/分别其自然与非自然乎若如所言则存之)
(与想得为自然否况仙间鍊丹亦用火则火/与荧惑同是天地之中一物耳亦何择焉乎)
凡导引服气之时衣带常欲宽若紧急即损
气气海中闷(桑榆子曰损谓限/滞之也非能损之)夏冬寝处饮
食常欲温勿食酸咸油腻之物食之损五藏
五藏损即神不安猪狗肉及生果子尤宜切

   用气神集诀
神集于虚(桑榆子曰虚/无盖为象也)而安于实(实谓/精也)神心
卷一 第 34a 页 0570-070.png
中知者也安而无欲则神王而气知正如此
之时则一任之唯久弥善行之不巳体气至
安谓之乐天(天者虚而/自然也)乐天则寿身外虚空
亦天也身内虚通亦天也习之久久乃明生
(虚中/生白)密自内知久习弥广而精上合于明
明内发于精如是乃至于道道应于德德成
矣用而为仁分而为义精气书出于首夜楼
于腹当自尊其首重其腹色庄于外敬直于
中应机无想唯善是与此神气事质合吾一
体谓之大顺天保祐之吉无不利凡妙本有
卷一 第 34b 页 0570-071.png
所神在心中之虚上通其系气蕴肠中之实
(实精藏之前/水胞之上也)恒宜温养之(桑榆子曰凡温者/生之徒但不得自)
(温而失/于热也)平居常宜闭目内视气源(下丹/田也)每行
一事利于生灵则欣然闭目内视其心谢之
若曰吾身之神气明发于吾形使吾达道也
如是则天降之吉故天者虚气之灵吾能用
之道极于斯矣(桑榆子曰所谓天者自然/之谓也菲苍苍之谓乎)
   鍊气法
每咽服气功馀暇取一静室无人处散发脱
衣覆被正身仰卧展脚及手勿握固净席一
卷一 第 35a 页 0570-072.png
领边垂著地其发梳以理之令散垂席上即
便调气气候得所咽之便闭气尽今闷又冥
心无思任气所之气闷即开口放出气新出
喘息急即且调气七八气巳来急即定定又
鍊之如此有暇且十鍊之止为新功恐气未
通拥在皮肤反至疾也更有馀暇又鍊之即
更加五六鍊至二十三十或四十五十并无
定限何以为则如服气功渐成关节通毛孔
开鍊到二十三十即觉遍身润或汗出如得
此状即是功效新鍊得通润则止渐渐汗出
卷一 第 35b 页 0570-073.png
即好且安心稳卧不得早起冲风等如35
得汗良久将息即可著衣徐徐行步少言爱
气省事澄思则身轻目明百脉流注四支通
畅故黄庭云千灾巳销百病痊不惮虎狼之
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夫鍊气者每夜间及
午时任自方便候神情清爽即依前次第峻
坐修咽勤勤致之不得情慢忽有昏闷欲睡
即睡不得昏闷欲睡之时强为即却邪乱其
意意邪气乱失正道也如新服未有正气即
校昏昏巳后亦无昏沈矣(桑榆子日所言须/勤勤不得惰慢人)
卷一 第 36a 页 0570-074.png
(说任方便不得勉强消息之妙在于此矣则/知勤勤不在勉强修息游乘目然以车则气)
(行/矣)夫鍊气者即不得每日行之十日五日有
馀暇觉不通畅四体烦闷即为之常日无功
不用频也(桑揄子曰阴阳合节则不为灾/此云常日无功若如所言为之何)
(害但以不止于无功将臻乎有咎何以言之/借如炎帝勤害而并功倍功必反为大旱也)
(哉)按摩亦然
   委气法
夫养气者四体清和志无思念或因坐或因
卧任气依门尸调息凝然委身如彼委在帖
然在床无筋无骨无神无识纵心纵身寂沈
卷一 第 36b 页 0570-075.png
寂沈如委时亦勿为主(桑榆子曰无我相无/人相岂徒人我而巳)
(哉则万有/都无也)然后澄神鍊气则百节开张筋脉
通畅津液流注也乘此便咽闭十气或二十
气亦得每一咽皆须兀然任气不得与意相
争良久则气从百毛孔出不复更口吐也纵
其留者十无一二焉复更调理数至十息百
息巳上因有喘息便又微含气咽入即便调
息调息稍久觉四支皮肉及关节一如沐浴
然每暇不问仰卧侧卧或立或坐即委气委
身以行之其功日进精满气全神安魄定志
卷一 第 37a 页 0570-076.png
闭思远道泰德宁三尸自亡六尘俱丧黄庭
云闲睱无事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帷间但无
为养生委身委心放形放思与道合体即知
异候又黄庭云高拱无为魂魄安清净神见
与我言此之谓也
   闭气法(拥塞气候不/调即为之)
夫上智之人志坚思远若能修理无少遗功
神定气调绝于外病中智之人或缘公私所
千或心生进退或修摄乖宜气拥不和反生
其患如有苦处可入一静室仰卧熟调气展
卷一 第 37b 页 0570-077.png
足及手各相去四五寸仍须卧处厚软冬月
煖盖被静心坦然即便咽气咽毕便闭之口
鼻不动以心念所苦之处以意注想攻之气
极而吐之讫复咽闭气新吐必喘急时声粗
可调气六七息气即调顺又更闭气想念攻
之或十攻二十攻三十五十攻觉所苦处汗
出通润即止如未可即每日五更或夜半频
意攻之以差为限如病在左手直入左手如
在右手直入右手如在头直入头分明见验
方知心能使气气之从心其应如神矣
卷一 第 38a 页 0570-078.png




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





卷一 第 38b 页 0570-07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