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圆通缘德禅师¶
圆通缘德禅师¶ 第 508a 页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宋明白庵居沙门 惠洪 撰

* 圆通缘德禅师

禅师名缘德。生杭州临安黄氏。年十七。师事东山老
宿勤公。剃发受具。神观靖深。中空外夷。以精进为佛
事。年二十四遍游诸方。烂熳丛席。至襄州清溪。谒进
禅师。栖迟不去久之。江南李氏有国日。德混迹南昌
之上蓝寺。楚国宋公齐丘。至于经堂。僧众趋迎。德阅
经自若。宋公傍立睨之。德不甚顾答。宋公问。上座看
甚经。德举示之。宋公异焉。力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
刹。德无所事去留。所至颓然默坐而巳。而学徒自成
规矩。平生著一衲裙。以绳贯其褶处。夜申其裙。以当
被。后主闻其名。致至金陵。问佛法大意。留禁中。又创
寺以居之。昭惠后以其子宣城公薨。施钱建寺。于庐
山之阴。石耳峰之下。开基日。得金像观世音于地中。
赐名圆通焉 本朝遣使。问罪江南后主。纳土矣。而
胡则者据守九江不降。大将军曹翰部曲。渡江入寺。
禅者惊走。德淡坐如平日。翰至不起不揖。翰怒呵曰。
圆通缘德禅师¶ 第 508b 页 X79-0508.png
长老不闻。杀人不贬眼将军乎。德熟视曰。汝安知有
不惧生死和尚耶。翰大奇增敬。而巳曰。禅者何为而
散。德曰。击鼓自集。翰遣裨校击之。禅无至者。翰曰。不
至何也。德曰。公有杀心故尔。德自起击之。禅者乃集。
翰再拜。问决胜之策。德曰。非禅者所知也。太平兴国
二年十月七日。升堂曰。脱离世缘。乃在今日。以衲衣
并所著木屐。留付山中。使门人累青石为塔。曰他日
塔作红色。吾再至也。乃化。阅世八十。坐六十有三夏。
谥曰道济禅师。

* 南塔光涌禅师

禅师名光涌。豫章丰城章氏子。母乳之夕。神光照庭。
厩马皆惊。因以光涌名之。七岁诵诗礼。晓大义。十三
学经论。辄能讲解。开元寺有尊宿。史忘其名。有异能
解。见涌叹曰。法中俊人也。以维摩经旨决授之。时仰
山寂禅师。住南昌之石亭寺。涌父事之得度。十九诣
襄州。寿山寺载律师受满分戒。北游谒临济。临济曰。
汝师明眼。乃不事之。远游何为。涌因南归。执勤累岁。
先是石亭见来参者。必问曰。来作么。曰礼觐和尚。又
问还见和尚么。曰见。又问和尚何似驴。参者无能对。
脱对亦不契。忽问涌。涌对曰。光涌见和尚。亦不似佛。
石亭曰。若不似佛。似个什么。涌曰。若更有所似。与驴
何别。石亭大惊曰。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以此语验
人。巳二十年。无决了者。噫子真利根。当自保任。吾不
能尽。子异日当自知耳。指以谓人曰。此子肉佛。可以
圆通缘德禅师¶ 第 508c 页 X79-0508.png
化人也。石亭殁。涌然第三指。以报法。又然第二指。以
报亲。伪唐天祐元年。南昌帅南平王钟传。尽礼迎至
府。使至不起。于是州牧县尹至不起。道俗顿集亦不
起。乃共诉之曰。师不起。贻郡县之咎。于是不得巳从
之。遂嗣石亭法席。学者归之如云。十四年秋还仰山。
伪唐升元二年夏。无疾而化。阅世八十有九坐七十
夏。

* 洞山守初禅师

禅师名守初。出于傅氏。凤翔良原人也。儿时。闻钟梵
声。辄不食危坐终日。母吕试之。不喂亦不索。年十六
跪白求出家。吕许之。依渭州崆峒沙门志谂剃发。诣
泾州舍利。律师净圆受具足戒。始游律肆。执卷坐睡。
弃去历咸秦。自襄汉南。至长沙坐夏。夏休诣云门偃
禅师。偃问近离何处。对曰查渡。又问夏在何处。对曰
湖南报慈。又问几时离。对曰八月二十五。偃曰。放汝
三顿棒。初罔然良久。又申问曰。适来祗对。不见有过。
乃蒙赐棒。实所不晓。偃呵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尔
商略。初默悟其旨曰。他日正当。于无人烟处。不畜粒
米。饭十方僧。即日辞去。北抵襄汉伪汉。乾祐元年。众
请住洞山。禅其律居。谓学者曰。语中有语。名为死句。
语中无语。名为活句。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不具啐
啄同时用。到此实难得人。但爱不动一尘。不拨一境。
见事便道。若此辈东西南北。不知其数。要得脱略窠。
臼活人眼目。不道都无。但可言少。皆坐不达根原。落
圆通缘德禅师¶ 第 509a 页 X79-0509.png
在阴界。妄以为安下。知陷在死水。弄个无尾胡孙。腊
月三十日。鼓巳打破。胡孙走却。手脚忙乱。悔无所及。
若是衲僧。冻杀饥杀。终不著渠鹘臭布衫 本朝大
平兴国六年。尚书石公襄帅赵公。交章奏初有道行。
化于此邦。补助圣化。有旨赐徽号。紫伽梨。旌异之。住
山四十年。道遍天下。淳化元年秋七月。无疾跏趺而
化。阅世八十有一。坐六十有五夏。

* 南安岩严尊者

禅师讳自严。生郑氏。泉州同安人也。年十一弃家。依
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
庐陵。谒西峰耆宿云豁。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云
门嫡孙也 太宗皇帝。尝诏至阙。馆于北御园舍中。
习定久之。恳之还山。公依止五年。密契心法。辞去渡
怀仁。江有蛟。每为行人害。公为说偈诫之。而蛟辄去。
过黄杨峡。渴欲饮。会溪涸。公以杖擿之。而水得。父老
来聚观。合爪以为神。公遁。去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
公止住。而蛇虎可使令。四远闻之大惊。争敬事之。民
以雨旸男女祷者。随其欲应念而获。家𦘕其像。饮食
必祭。邻寺僧死。公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
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夜野
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而字画险劲。如擘窠
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巳。去僧伽梨。曝日中。既得
释。因以布帽其首。而衣以白服。公恨所说法。听者疑
信半。因不语者六年。岩寺当输布。而民岁代输之。公
圆通缘德禅师¶ 第 509b 页 X79-0509.png
不忍折。简置布束中祈免。吏张晔欧阳程者。相顾怒
甚。追至问状不答。以为妖。火所著帽明鲜。又索纸作
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
流行。自是时亦语。去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
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公住
三年。而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公舟
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家槎。一夕荡除之。有
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
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公曰此阴府之
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
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倡偈。而舟为动。万众
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
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公谨愿。公怜之。
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
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章句。吾伊上口。
公示人多以偈。然题赠以之中四字于其后。莫有识
其旨者。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宰相王钦
若。大参赵安仁巳下。皆献诗。公未尝视。置承尘上而
巳。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
时。遂右胁卧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谥
曰定光圆应禅师。

赞曰。圆通诮曹将军。而不屈。问军旅事而不答。此其
识能知宗也。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请。及闻移祸及
人。因屑就之。此其行高一世也。学者囿于法爱。故初
圆通缘德禅师¶ 第 509c 页 X79-0509.png
公语分生死。所以发其机。至于定应。则全提大用。于
其化时曰。吾此日生。于化时而曰生。最后之训也。临
祸福死生之际。能如彼四老人。则正宗巳坠之纲。尚
可理也。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