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80146a 页
卷二 第 1a 页 0559-088.png
大涤洞天记卷中当七
    本山邓牧心编
 叙山水
浙右山水之胜莫如杭杭山水之胜莫如天
目天目之胜未知大涤洞天盖大涤山水发
源天目风气盘礴冈峦紏缠相望几百里然
后蕴灵毓秀于此经以苕川之纡馀汇以南
湖之荡莽九锁外键一柱中擎岂非天地之
奇观仙灵之奥区哉郡志载登天目山凭天
坛石屋见山皆西南驰双溪并趍而合于于
卷二 第 1b 页 0559-089.png
潜县岝崿似少驻回望天目层云中如沈雄
古大将按辔其后大势不可遏少决骤已抵
临安县大官山者直培塿尔循而至九锁盖
为罦罳环以天柱诸峰若止息者已而矗矗
赴馀杭下武林北高峰而特起为南高峰揵
以八蟠慈云岭翼为七宝凤凰山昂头妥尾
若翔而集前界大江乃止吁亦异矣杭之山
川大较以是观之兹实录也
   天目山
太平寰宇记云天目山高三千九百丈周五
卷二 第 2a 页 0559-090.png
百五十里多美石甘泉有数百年古木山上
两湖若左右目故名古有东山铭略曰列岳
霞上标峰雾里翠滴烟峦名不可纪有蛟龙
池上中下三潭源脉相接徐伍仙故居在石
室峰西又汉天师举家于此上升兹盖天柱
之鼻祖而钱塘所谓龙飞凤舞又其云仍也
   黄山
在宫西北是山最高为众山之祖虽百里外
亦望见之左发为大涤右发为天柱其趾长
水湾伏虎岩在焉
卷二 第 2b 页 0559-091.png
   九锁山
自馀杭西郭外行十有八里逆溪水上左右
合七峰皆拔地数百尺其趾犬牙相错行路
并溪屈折者九故云九锁好事者悉命以名
一曰天关二曰藏云三曰飞鸾四曰凌虚五
曰通真六曰龙呤七曰洞微八曰云璈九曰
朝元
   大涤山
在宫北凡四峰于九锁内最为巨山西洞据
其领石室出其半天坛冠其颠皆山中胜处
卷二 第 3a 页 0559-092.png
也是山以洞名之旧志谓大可以洗涤尘心
故名大涤虽山川得名未必咸有说而故老
相传当不诬也玄同先生剑履瘗山下
   天柱山
在宫西南凡三峰与大涤对峙高足相敌由
宫外望之屹然若柱又绝顶有石柱高丈馀
围两合抱此山所以名者盖五十七福地地
仙王伯元主之按传记所载天有八柱其三
在中国一在舒州一在寿阳洎今在馀杭者
是已洞霄以为主山故古名天柱观旧志以
卷二 第 3b 页 0559-093.png
为风清气和土腴泉洁神蛇不螫猛兽能驯
自汉武标显灵迹建立宫坛历代祈禳皆在
此处也
   乳山
即宫前案山钱氏所增培者
   香炉山
在宫前乳山后其峰甚锐
   青檀山
在宫东南东天柱右偏其势不甚高而泉石
奇秀为诸山甲今涌翠石壁与试剑来贤二
卷二 第 4a 页 0559-094.png
岩冰壸镜潭皆在此
   青梓山
在宫西黄山迹状如屏嶂与白鹿山对其地
平处即上坞
   青苕山
在宫西青梓山下东连上坞路西达栖真洞
   白鹿山
在大涤山即今中峰是因许真君上升于此
天降白鹿下迎故名
   丹山
卷二 第 4b 页 0559-095.png
在黄山外极高广绵亘十馀里杨村在其下
后有响水石溪流至此辄逢逢有声
   紫竹坞
在青梓山西古多紫竹故名
   苦竹坞
在东天柱岭首去宫一里许与仙迹岩相并
状如片云从地涌出欲飞而未起也
   苕溪
山海经云天目山一名浮玉苕溪出焉今由
于潜临安县界经馀杭及钱塘界然后入湖
卷二 第 5a 页 0559-096.png
州达于震泽郡志以为夹岸多苕花每秋风
飘散水上飞雪然因名苕溪又舆地志云自
馀杭西亦名泠溪溪两涘有琴鹤翁姥四山
皆有居民在其下今自宫抵溪口五里名天
柱步道旁有井亦名天柱泉盖柱流泉循九
锁山东行达是溪也
   南湖
此湖每岁梅雨苕水盛时必聚此而后泄于
大溪长堤小桥出其髣髴类杭西湖馀时皆
涸弥望丰草而已
卷二 第 5b 页 0559-097.png
   丹泉(一名天/柱泉)
是泉发最高历天柱山半初但闻有声殷殷
若雷至大涤洞西百馀步始出地上既清且
甘大旱不竭有方池潴焉天宇清明而有赤
光四旁苔藓时作紫晕东坡诗云一庵闲寄
洞霄宫井有丹砂水常赤故扁丹泉亭曰清
音取左太冲山水有清音之句除引供厨堂
及十八斋之外一境田畴咸仰灌溉
   厨院方池
唐大历五年令尹范公愔俯见泉脉浸润命
卷二 第 6a 页 0559-098.png
凿池以便庖厨李玄卿有记
   三池
在洞天福地门里路左二路右一若品字然
唐乾宁年间钱武肃王开凿由大涤洞前叠
石为暗溪约里许接天柱流泉潴畜其中澄
澈可爱于池口复为暗溪曲折五六深合地

   翠蛟亭
宋高宗临幸步月至此爱之赐钱造水阁在
宫门外三十馀步自门内三池流注入涧撤
卷二 第 6b 页 0559-099.png
池上一二板汹涌若雷变化飞舞山林荫映
作绀碧色故扁翠蛟取坡仙诗亭下流泉翠
蛟舞之句仍奉坡像祠事于后亭前有坡罗
列坐石游者必登憩焉
   冷泉
在宫门外会仙桥之东路旁石罅间泉脉甚
微四时不绝行者掬取饮之寒胜冰雪故名
   桃花泉
在龙洞西数十步其泉自石罅横注入溪昔
人每见有桃花片流出莫知从来故名
卷二 第 7a 页 0559-100.png
   石门
自来贤岩东五十馀步历坡陀而上即青檀
山路右依岩石左临深坎旁有巨石与岩对
峙号小石门
   月窟
泂酌之旁有巨石圆窍玲珑广二尺许深五
六尺许曰月窟
   冰壸
月窟之西有石窦贮泉甚寒而甘曰冰壸
   镜潭
卷二 第 7b 页 0559-101.png
泂酌之下有石窦其泉清可鉴物曰镜潭
   试剑若
自来贤东行可二百馀步有石裂为两如剑
所断故名
   涌翠石壁
自试剑岩复三十馀步有峭壁面北从地涌
起高可一二丈广二三十丈其上苍翠玲珑
奇怪万状莫可形容盖兹山秀气发自来贤
至此馀半里始尽呈露上有石乳焚之芳香
有岩对峙相去仅数尺不容并行若以人力
卷二 第 8a 页 0559-102.png
开辟尚可作亭尽意观览尔今外向有亭曰
翠微
   石步障
自石室历数折上有苍石沿径联属可百馀
步名石步障
   通仙桥
在馀杭入宫大路去通真门四里宋建炎年
间建旧号石门桥大德己亥八月知宫事杨
清一重建
   道士桥
卷二 第 8b 页 0559-103.png
与通仙桥相去半里者本宫祖师建咸呼为
道士桥
   朝元桥
在宫外四里由天柱步入宫大路俗呼为湖
塘桥咸淳癸酉增构高广名为朝元桥
   双仙桥
在宫外三里俗呼为双桥头昔郭真君与葛
仙翁倚仗对谈于此故名
   玉泉桥
在东天柱岭下石府君祠左去宫二里俗呼
卷二 第 9a 页 0559-104.png
麻车桥宋建炎间建飞玉泉由此出涧故名
   鸣凤桥
在云根石左俗呼袁家桥宋建炎间建与鸣
凤岩相近故名
   会仙桥
在栖真洞牌门前入宫大路跨涧为桥宋淳
熙甲辰道士江安著以早游湖海晚岁归隐
山中舍衣钵钱重造
   玄同桥
在洞天福地门里下通池水出翠蛟亭昔玄
卷二 第 9b 页 0559-105.png
同先生与钱武肃王相度地理凿池架桥故

 叙洞府
神仙安在哉列子载渤海有五神山东方曼
倩云有十洲尝所涉历弱水三十万里既不
胜舟而珠树琪林琼楼宝阙又非结驷所及
何怪世俗不信以为荒唐诡诞之言哉然则
三十六洞天具在域中其为神仙之居信邪
否邪日月周行中天下入沧海昼夜相禅而
不息雷霆发虚空中赫然有声万物震动使
卷二 第 10a 页 0559-106.png
世俗未尝闻见而吾言之又肯信乎一介之
士苟有遐心尚将逃深林隐空谷渺焉不与
世接而沉龙变蝉蜕饮露餐风其去尘土之
腥蝼入烟霞之杳霭必然无疑者是四海内
外不可谓无兹洞不可谓无若人也若青城
罗浮武夷句曲向使不名洞天吾知为仙圣
区委羽块然山尔阳明直数仞之石裂一线
尔亦得以洞天名而青童君仙人郭君各理
一焉岂飞行变化之迹无往不到邪玄盖在
大涤山而云笈云在天目山者岂以大涤为
卷二 第 10b 页 0559-107.png
天目子孙或古人著书未必皆亲履其地失
于审稽虽信史不免无足异也
   大涤洞
在宫西北半里茅君传云第三十四洞天名
大涤玄盖之天周回四百里内有日月分精
金堂玉室仙官校灾福之所姜真人主之与
华阳林屋邃道暗通相传洞玄先生入游见
龙麟异境花木鲜繁自华阳而归洞门石鼓
广可寻丈扣之逢逢有声自此上下皆平如
刬削两旁厓石委曲夹道中间一石若柱倒
卷二 第 11a 页 0559-108.png
悬因以隔凡名之过柱一穴如窦内阔丈馀
中有圆井无底惟闻浪浪水声乃历代朝廷
遣使投龙璧之处也
   栖真洞
在大涤山前西天柱岭上去宫三里一名西
洞旧志云大涤先生杜琛语弟子何法仁曰
汝宜居西洞可以遁世成真遂名栖真洞天
生罳顶状若宝盖龛室幽深乳泉滴沥又东
西二台石阁厓上有龙爪蟠拿蹴蹜之迹或
戏以手漫灭翌日视验如初是知洞龙出入
卷二 第 11b 页 0559-109.png
之径也西台一石平如棋局白石子如拳委
积其上旁列石坐环向焉入洞门三丈许有
石仙人为仰卧状又越华盖西有石龛可容
数人
   石室洞
兹洞一名藏书一名东玲珑在大涤山中峰
前白鹿山下洞中三亢若品字透见天日门
有石梁横界泉脉涓涓注石梁下引而潴之
可供十馀人居者赖之相传郭真君登山采
药尝濯于此名洗药泉郡志云吴天师筠修
卷二 第 12a 页 0559-110.png
鍊之所天师既尸解于宣城指令门人藏书
剑于此洞有石室故以名之又景行录载天
师云当迁神于天柱石室盖太上俾我炼蜕
之处故卜其西麓果有石坐岩扉自然成备
如是则不惟书剑亦天师藏真焉按石精金
光经言曲晨飞精藏景录神剑解之道凡暂
过太阴紫胞炼度四百年所藏必发盖数足
运会其灵自有以发之耳旧志谓天师石室
之藏岩扉呀启信也山腰有石洼樽石茶灶
皆仙家之遗迹
卷二 第 12b 页 0559-111.png
   白茅洞
在宫山西南十里岭右灵迹岿然按记云晋
人遇一道士衣巾爽丽自洞中出询所自来
曰吾白茅先生职此久矣因名之其门如井
缒绠而下一二丈至平地可环坐二十人复
偃身下入又二丈许有仙人酒瓮石及石柱
二一窍上彻天光境界奇绝第山高路阻希
有至者尔
   鸣凤洞
在宫外一里道旁山上虽石门阻隘有童稚
卷二 第 13a 页 0559-112.png
可入云其间广埒两屋旁一小路不知所极
上有冗泉流为丁当音下入方池未尝减溢
耆旧云钱氏时因凤凰来鸣故以名洞其地
亦改为灵凤乡
   蜕龙洞
在鸣凤洞相对山厓中相去百步许乔木幽
隐岩亢嵌巉深可数丈宋皇祐初羽人于洞
间获龙蜕骨齿角皆具故名记云五洞潜通
此其一也
   归云洞
卷二 第 13b 页 0559-113.png
去宫五里在栖真洞左偏半里许即栖真之
后门深可百馀尺石壁光莹洞有罳顶亚于
前洞按记云是神仙回车之便道故曰归云
洞门仅数尺下入丈许石皆如玛瑙五色纹
理旋云飞霞直下方池深不盈尺广可二尺
长可三尺池底白色如累珠镂玉可爱泉水
则盈涸不常又下十数步有白石若瓠者三
又下数步左偏上陟则有石盆其上流泉涓
涓下入盆内可以盥四周石乳如垂璎珞复
返右偏直下十四五步阔二丈许其中有石
卷二 第 14a 页 0559-114.png
如积铜钱者周围平坦可容三十馀人
 叙古迹
人事有代谢山川无古今生身千岁之下游
心千岁之上登箕山而怀洗耳之风吊首阳
而悲饿死之节利害既不相及影响既不相
知而田夫野老樵童牧竖犹将踯躅悲歌有
泚其颡况高世绝俗慷慨之士哉千万世同
一理千万人同一心古人远矣九京不可作
矣一旦过其隐遁之地观其游息之所有不
浩然兴起如亲炙之者乎驯虎岩之坎木无
卷二 第 14b 页 0559-115.png
恙升天坛之丹灶未寒空山无人渺渺愁予
岂晋人所能今人不复能邪山中陈迹时有
足稽并采异闻附见一二
   汉宫坛
在大涤洞前汉武帝元封三年所创今其址
不可考矣
   升天坛
旧志云升天坛在山中峰之上又名法象坛
上应天而圆下应地而方中应易卦而八角
许远游真君精研洞典登其上而仙去时天
卷二 第 15a 页 0559-116.png
降白鹿下迎故中峰名白鹿山今山顶界松
内数丈之地草木弗殖是其遗址也宋政和
间犹有卿云箫吹往来
   伏虎岩
在宫山西南峻壁间若环堵之室南有路自
上而下复陟厓磴方至其所藤萝深密怪禽
昼啼非有道之士不可处也昔郭真君伏虎
于此按晋书云葛洪何幼道偕访之目击而
已各无所言引啸而退唐吴天师爱其遗迹
每游忘返题诗岩上今岁久昏剥云郭生在
卷二 第 15b 页 0559-117.png
童稚已得方外心绝迹遗世务栖真入长林
元和感异类猛兽怀德音不忆固无情斯言
微且深末句盖引真君与温峤问答语
   仙迹岩
去宫一里在行路隔溪厓石上按记云秦始
皇驱山岳拟塞东溟尝役鬼移之山势欲动
勿有仙人叱鬼以身扼厓石使不得去今厓
上有肩帔簪冠隐然遗迹温润光泽苔藓不
生以手摩拭良久作古桂香云杨杰有诗曰
祖龙求仙徒用力驾海欲驱山下石神人倚
卷二 第 16a 页 0559-118.png
住不与行留得岩前隐仙迹
   来贤岩
在宫东南青檀山前嵌空数丈盘石丛竹可
以游息宋熙宁间东坡居士为杭通守与蔡
准吴天常乐富国闻人安道俞康直张日华
皆幅巾藜杖盘桓于此东坡赋诗云上帝高
居悯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青山九锁不易
到作者七人相对闲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
飞鼠白鸦翻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
驻颜后人名岩来贤作亭其上曰宜霜
卷二 第 16b 页 0559-119.png
   石室
唐吴天师瘗书剑地宋陆维之朱妙行居焉
   抚掌泉
在宫内龙祠下深仅三尺清泠可凿古诗云
却疑三尺底别是一壸天其泉五色变易不
常每一变则有吉事馀杭图经载钱武肃王
至宫有双鹤飞舞其上因抚掌招之鹤坠而
泉涌漕使陈尧佐因按察至焉问羽士所以
名泉之意答曰昔仙人抚掌而泉涌公于是
抚掌亦然吴天师观碣云水旱不易萦照轩
卷二 第 17a 页 0559-120.png
宇夏寒而辨沙砾冬温而冒萍藻宋熙宁初
有物状如鳗绕栏楯间两目如丹时人以杖
朴之即坠入泉去须臾阴雾周布一山大水
自天柱源来汹涌可畏将垫殿堂乃止或龙
之怒也今环甃以石结亭覆其上围以朱栏
者宋高宗尝酌之也
   明星渎
馀杭图经云在县东十里二百步周回一百
五十步溪之南塘历朝敕使投龙简于天柱
大涤洞必先祭明星渎九域志载馀杭古迹
卷二 第 17b 页 0559-121.png
亦然父老相传云昔有人昼见星灿然故名
溪下多潭皆遇水决冲而成自新堰以西第
三潭最深莹而阔者是也父老云渎之南濒
路旧有道家居遗址尚存今地属本宫建宫
亦曰明星
   药圃
在来贤岩宜霜亭下夏侯天师种药于此芝
畦木坞百药之植靡所不有常施药于廛市
随缘深浅而与之一日樵者闻圃内有物大
嗥隔篱窥见天师策鞭乘一兽似虎非虎行
卷二 第 18a 页 0559-122.png
疾如风入东山而去今四山产药草六十馀
种圃迹犹存
   叶天师讲堂
旧志载在山门外天师役鬼神所建制度宏
巧绝不类常工开元中天师讲道德度人诸
经于此有仙花灵鹤自天而下吴越高士辐
凑听法咸有所悟愿居弟子列者三百馀人
惟语以济恤孤贫感愧覆载忠孝君亲重人
性命净身心绝奢侈即为道家之根绪也荐
经兵火遗迹不存今移宫中为演教堂
卷二 第 18b 页 0559-123.png
   草堂
钱氏所创唐昭宗景祐二年武肃王以居闾
丘先生既而旬旦入山问道每三元开坛授
法箓号上清坛御史中丞罗隐皆入室者也
堂外环列云房为志人弟子栖息之所朝暮
入室退即闭关下惟或持经或论道或鍊神
修真各有所至今道院上清流派所自出也
   昼楼
一名垂象楼暨天师所居天师少好经史著
述不辍其中卷秩委积左右常昼采日魂夜
卷二 第 19a 页 0559-124.png
饮月魄盖紫文之上道也东西壁各置一窍
仅可容面是采鍊之户白元鉴有诗其址亦
在今道院内为精思流派
    南陵
亦今之道院址因许真君居宫北之大涤山
既而升举预报南陵知己曰来日上朝玉帝
矣至期登陵北望果见彩云满空真君乘白
鹿冉冉而去故名此地为南陵今别为流派
也七闽道士王介诗云飘飘遗鹤去寻真野
客重来叹复呤许迈林中丹灶冷郭文山上
卷二 第 19b 页 0559-125.png
白云深南陵事古都非昔北岭归期直到今
珍重玉京无限意待将功节养高岑
   嗥亭
在馀杭县南五里晋郭真君居大涤山常出
市肆货药有虎自随令伏此归晚则虎嗥故
曰嗥亭今山下涧石奇怪流水潺湲是也
   聚仙亭
旧志云其基爽垲为天柱峰之乳俯瞰宫中
最为清胜玄同先生创亭占气于此乾宁间
众闻亭上环佩之声异香逆鼻走报先生先
卷二 第 20a 页 0559-126.png
生曰洞天仙官朝谒北辰今夕百灵听讲上
请大法来至是亭尔因名聚仙陈丞相尧叟
诗云古桧森罗烧药灶䌽云飘洒聚仙亭
   祥光亭
在大涤洞口钱武肃王微时卧巨石上指洞
曰余异日富贵当建亭覆此石及贵作亭营
饰甚盛而瘗石亭下樵夫闻见有仙人奕棋
亭上迫之则失所在祥符五年中使白公漕
使陈公及州县官皆至天气澄澈了无纤翳
方秉炉炷香忽有五色云自洞中出上亘霄
卷二 第 20b 页 0559-127.png
汉下瀰漫林麓时羽人从骑皆在云气中若
仙官之朝玉京也数刻方散表奏其事名亭
曰祥光今扁大涤洞天
   通明馆
在昊天殿左宋高宗临幸寝食于此几榻咸
在后楼宜纵目看山
   神应钟
旧志唐大历四年台州黄岩大旱遍祷弗应
遂祈于杭之大涤洞既雨土神见梦于邑大
夫曰宜铸金为钟以酬厥贶大夫从之逮宋
卷二 第 21a 页 0559-128.png
宣和间更三百六十馀年毁于火绍兴八年
道士周希及等收拾破坏且将复铸祷之神
则曰治于故地乃成不得已从之明年钟成
赤城左璠铭曰坏于数匪坏于火成于神匪
成于人作于此用于彼福吾邑无有已故号
神应钟
   西洞神光
宋绍定辛卯有杨公伯岩者武恭王之孙游
山至栖真洞方举火仰视华盖忽有神光发
层台上青白相半冉冉而升圆如满月久之
卷二 第 21b 页 0559-129.png
方隐公嗟异留诗山中有东台仙子许参玄
满月光明现大千句道士王思明尝立石识
其事
   松花石
凡两株在璇玑殿前今不存
   重荣木
馀杭图经载宫外有大栎木相传唐咸通二
年吴天师所种至宋咸平元年无故自枯历
十五年祥符壬子复荣漕使陈公尧佐异之
图状进呈并奏五色云现及地涌泉事寻降
卷二 第 22a 页 0559-130.png
旨设醮以褒神异故改洞霄宫后熙宁三年
五月一夕风雷大震不知是木所之人以为
灵化焉
   无骨箬
宫山周回百里多生绀箬昔晋许远游真君
上升语弟子曰吾有金丹十剂汝等功行未
图非可遽服已藏山中无骨箬下他日有缘
者遇尔后役夫采薪或带箬归往往临爨得
之采时不见无骨者有好事者攀缘幽讨终
年不得盖仙人所藏非宿生缘契不可倖致
卷二 第 22b 页 0559-131.png
   捣药禽
禽止有二伏藏深树间夜鸣达曙宛然捣药
声昼夜间鸣第见人则远去故无识者
   石香鼎
宋学士陈公尧佐授外台日谓道士冯德之
曰尝梦游名山见仙人以鼎鼐相期何敢过
望冯曰学士人望所归名列仙籍世间富贵
何足相浼后果大用造紫石巨鼎二置祥光
亭上其一铭曰炉之质刳中起烟人之体虚
心养元不用之用自然而然炉兮人兮兹谓
卷二 第 23a 页 0559-132.png
道焉其二铭曰山之高兮巉巉出云洞之深
兮幽幽宅真鸾鹤一瞬凫鹥百春安得而往
葆光啬神
   四山界松
宋淳熙三年知宫章居中凡宫山岗阜与民
接者悉树以松亲董工役既成春秋二时每
指引后进登山以识疆界今四山虬枝龙形
环列森立围皆丈许其经始培植之功不可
泯也
   应梦游诗
卷二 第 23b 页 0559-133.png
宋元丰己未赵清献公抃再帅钱塘抗章告
老岁甲子八月忽来游山谓道士沈日益曰
近梦入真境宫阙巍峨有数道士相迓询之
曰此洞霄宫既觉思之两典是郡未尝至此
故冒暑来今观泉石楼观与梦中所见无异
岂仙圣有缘邪留诗曰龙冗藏身稳泉源抚
掌清红尘人绝离白日世长生我分谱冲寂
谁能顾利名梦中休指笑又作洞霄行
陈文惠公书字
宋祥符壬子陈文惠公尧佐典领漕职时表
卷二 第 24a 页 0559-134.png
奏兴修宫宇改宫额奉旨书敕赐洞霄之宫
六字
   诵度人经
馀杭图经载洞霄宫主首道士诵度人经多
著奇验每就所居侧龙潭上持念一日有老
人从潭中出跪曰弟子即龙王也每听经文
无任皈仰今窃有请焉师才到潭上则幽只
皆起敬不退殊不自安愿只宴坐斋中不妨
日课百灵得以休息当日置仙鲜乳二斤以
供斋饎道士许诺明旦厨人报几案间得乳
卷二 第 24b 页 0559-135.png
鲜洁莫知从来果重二斤后日日常然居数
岁忽累日不至心疑之偶至水次复见前老
人曰乳乃世间物弟子无有第忝为土神凡
世间欺人取嬴者得阴摄之此去有市户董
七好舞秤权以十四两作斤故从而掠焉今
其人不在厥父自主店业未尝罔利故不可
取非失约也道士嗟叹每宣言村落间导人
为善乡老至今能言但忘其姓名及岁月耳

大涤洞天记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