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1038-078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闻见录卷十二     宋 邵伯温 撰
吕诲叔王介甫同为馆职当时閤中皆知名士每评论
古今人物治乱众人之论必止于介甫介甫之论又为
晦叔止也一日论刘向当汉末言天下事反复不休或
以为知忠义或以为不达时变议未决介甫来众问之
介甫卒对曰刘向强聒人耳众意未满晦叔来又问之
则曰同姓之卿欤众乃服故介甫平生待晦叔甚恭尝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1038-0781d.png
简晦叔曰京师二年痹吝积于心每不自胜一诣长者
即废然而反夫所谓德人之容使人之意消者于晦叔
得之矣以安石之不肖不得久从左右以求于心而稍
近于道又曰师友之义实有望于晦叔故介甫作相荐
晦叔为中丞晦叔迫于天下公议反言新法不便介甫
始不悦谓晦叔有驩兜共工之奸矣
王荆公与吕申公素相厚荆公尝曰吕十六不作相天
下不太平又曰晦叔作相吾辈可以言仕矣其重之如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1038-0782a.png
此荆公荐申公为中丞欲其为助故申公初多用条例
司人作台官既而天下苦条例司为民害申公乃言新
法不便荆公怒其叛已始有逐申公意矣方其荐申公
为中丞其辞以谓有八元八凯之贤未半年所论不同
复谓有驩兜共工之奸荆公之喜怒如此初亦未有以
罪申公也会神宗语执政吕公著尝言韩琦乞罢青苗
钱数为执事者所沮将兴晋阳之甲以除君侧之恶荆
公因用此为申公罪除侍读学士知颍州宋次道当制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1038-0782b.png
辞荆公使之明著其语陈相旸叔以为不可次道但云
敷奏失实援据非宜荆公怒自改之曰比大臣之抗章
因便殿之与对辄诬方镇有除恶之谋深骇予闻无事
理之实申公素谨密实无此言或云孙觉莘老尝为上
言今藩镇大臣如此论列而遭挫折若当唐末五代之
际必有兴晋阳之甲以除君侧之恶者矣上已忘其人
但记美须误以为申公也熙宁四年申公以提举嵩山
崇福宫居洛寓兴教僧舍欲买宅谋于康节先生康节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1038-0782c.png
曰择地乎曰不择材乎曰不康节曰公有宅矣未几得
地于白师子巷张文节相宅西随高下为园宅不甚宏
壮康节温公申公时相往来申公寡言见康节必从容
终日亦不过数言而已一日对康节长叹曰民不堪命
矣时荆公用事推行新法者皆新进险薄之士天下骚
然申公所叹也康节曰王介甫者远人公与君实引荐
至此尚何言公作曰公著之罪也十年春公起知河阳
河阳尹贾公昌衡率温公程伯淳饯于福先寺上东院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1038-0782d.png
康节以疾不赴明日伯淳语康节曰君实与晦叔席上
各辩论出处不已某以诗解之曰二龙閒卧洛波清几
岁优游在洛城愿得二公齐出处一时同起为苍生申
公镇河阳岁馀召拜枢密副使后以资政殿学士知定
州又以大学士知扬州哲宗即位拜左丞迁门下侍郎
与温公并相元祐如伯淳之诗云伯温以经明行修命
官见公于东府公语及康节咨叹久之谓伯温曰科名
特入仕之门高下勿以为意立身行道不可不勉伯温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1038-0783a.png
起谢焉公三子希哲希积希纯皆师事康节故伯温与
之游甚厚三年公辞位拜司空平章军国事次年薨
王介甫与苏子瞻初无隙吕惠卿忌子瞻才高辄间之
神宗欲以子瞻为同修起居注介甫难之又意子瞻文
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子瞻益论事
无讳拟廷试策献万言书论时政甚危介甫滋不悦子
瞻子瞻外补官中丞李定介甫客也定不服母丧子瞻
以为不孝恶之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1038-0783b.png
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移汝州过金陵见介甫甚欢子瞻曰某欲有言于公介
甫色动意子瞻辨前日事也子瞻曰某所言者天下事
也介甫色定曰姑言之子瞻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
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
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介甫举手两
指示子瞻曰二事皆惠卿启之某在外安敢言子瞻曰
固也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1038-0783c.png
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事上者岂可以常礼乎介甫厉
声曰某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盖介甫尝
为惠卿发其无使上知私书尚畏惠卿恐子瞻泄其言
也介甫又语子瞻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
天下弗为乃可子瞻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
杀人亦为之介甫笑而不言
王荆公晚年于钟山书院多写福建子三字盖悔恨于
吕惠卿者恨为惠卿所陷悔为惠卿所误也每山行多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1038-0783d.png
恍惚独言若狂者田画承君云荆公尝谓其侄防曰吾
昔好交游甚多皆以国事相绝今居閒复欲作书相问
防忻然为设纸笔案上公屡欲下笔作书辄长叹而止
意若有所愧也公既病和甫以邸吏状视公适报司马
温公拜相公怅然曰司马十二作相矣公所谓日录者
命防收之公病甚令防焚去防以他书代之后朝廷用
蔡卞请下江宁府王防家取日录以进卞方作史惧祸
乃假日录减落事寔文致奸伪上则侮薄神宗下则诬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1038-0784a.png
毁旧臣尽改元祐所修神宗正史盖荆公初相以师臣
自居神宗待遇之礼甚厚再相帝滋不悦议论多异同
故以后日录卞欺神宗匿之今见于世止七十馀卷陈
莹中所谓尊私史以压宗庙者也伯温窃谓荆公闻温
公入相则曰司马十二作相矣盖二公素相善荆公以
行新法作相温公以不行新法辞枢密使反复相辨论
三书而后绝荆公知温公长者不修怨也至荆公薨温
公在病告中闻之简吕申公曰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赠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1038-0784b.png
恤之典宜厚大哉温公之盛德不可及矣
范蜀公以侍从事仁宗首建立皇子之议事英宗又言
称亲濮安懿王为非礼以此名重天下熙宁初王荆公
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论折之不能胜上章乞致仕曰陛
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荆公见之怒甚持其
疏至手战冯当世解之曰参政何必尔遂落翰林学士
以本官户部侍郎致仕舍人蔡延庆行词荆公不快之
自草制极于丑诋明日蔡延庆因贺公具以制辞出于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1038-0784c.png
荆公为解公笑诵其词曰材无任职之能某披襟当之
内有怀利之实则夫子自道也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
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又曰望陛下集群议为耳目
以除壅蔽之奸任老成为腹心以养和平之福天下闻
而壮之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
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
久之以二人肩舆归蜀极江山登临之胜赈其宗族之
贫者期年而后还元祐初哲宗登极宣仁后垂帘同听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1038-0784d.png
政首以诏特起公诏曰西伯善养二老来归汉室卑词
四臣入侍为我强起无或惮勤天下望公与温公同升
矣公辞曰六十三而求去盖以引年七十九而复来岂
云中礼卒不起先是神宗山陵公会葬陵下蔡京见公
曰上将起公矣公正色曰某以论新法不合得罪先帝
一旦先帝弃天下其可因以为利故公卒不为元祐二
圣一起绍圣初章惇蔡卞欲并斥公为元祐党将加追
贬蔡京曰京亲闻蜀公之言如此非党也惇卞乃已或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1038-0785a.png
曰司马温公范蜀公同以清德闻天下其初论新法不
便若出于一人之言而晚乃出处不同何也伯温曰熙
宁初温公蜀公坐言新法蜀公致其仕温公不拜枢密
副使请宫祠者十五年元丰末神宗升遐哲宗宣仁太
后首用温公为宰相蜀公既致政于熙宁之初义不为
元祐起也此二公出处之不同其道则同也
眉山苏明允先生嘉祐初游京师时王荆公名始盛党
与倾一时欧阳文忠公亦善之先生文忠客也文忠劝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1038-0785b.png
先生见荆公荆公亦愿交于先生先生曰吾知其人矣
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作辩奸一篇为荆公发
也其文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
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事之推移势
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
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
夺其外也昔者山涛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
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1038-0785c.png
今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也容
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
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
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
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
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诵孔老
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
语言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1038-0785d.png
异趣是王衍卢把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可胜言哉夫面
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不
衷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
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坚刁易牙开方
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未形之恶虽有愿治之主好贤
之相犹当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之患必然而无疑者
非特二子之比也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
人而不用也则吾之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1038-0786a.png
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受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
夫斯文出一时论者多以为不然虽其二子亦有嘻其甚
矣之叹后十馀年荆公始得位为奸无一不如先生言
者吕献可中丞于熙宁初荆公拜参知政事日力言其
奸每指荆公曰乱天下者必此人也又曰天下本无事
但庸人扰之耳司马温公初亦以为不然至荆公虐民
乱政温公乃深言于上不从不拜枢密副使以去又贻
荆公三书甚苦冀荆公之或从也荆公不从乃绝之温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1038-0786b.png
公怅然曰吕献可之先见余不及也若曰明允先生其
知荆公又在献可之前十馀年矣岂温公不见辩奸也
独张文定公表先生墓具载之
钱朝请者名景谌忠懿王孙嘉祐间官殿直巡辖西京
马递铺锁厅登进士第师事康节先生仲父同场屋仲
父之葬康节属以为志熙宁八年与王十三丈诏景猷
同从瀛帅张谏议八丈景宪定国辟为属官因康节寄
钱丈王丈诗张丈见之寄康节诗曰桥边处士文如锦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1038-0786c.png
塞上将军发似霜钱丈与王荆公善后荆公用事论新
法不合遂相绝终身为外官其家集有答兖守赵度支
书自序甚详云彼者指荆公也足以见钱丈之贤矣其
书曰景谌再拜督府度支器之八兄执事专使至蒙赐
书周悉既感且慰兼审府政清閒晏居多暇豫甚善甚
善某与吾兄别已八九年其间悲哀离忧家事百出患
难多而欢意少都无目前之乐虽人事使然亦年齿将
衰情悰不佳耳每遇美景乐事群居众处之乐反戚戚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1038-0786d.png
感伤至终日惨然而去不知吾兄怀抱又如何也及蒙
垂问八九年间所得所失并问及拒时宰事乃劝仆以
远祸辱计吾兄以人言之闻未判其是非故此及之也
仆亦不自知其为是为非但量己之力行己之见而已
试为吾兄一二陈之始仆为进士时彼为太常博士主
别头试取仆于数百人之中以为知道者得预荐送于
春官彼又称重于公卿间是后日游其间执师弟子之
礼授经论文非二帝三王之道孔子孟子之言不言及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1038-0787a.png
其提点畿内仆为畿簿当是时学士大夫趋之者不一
独以文称荐则亲其人亦已熟矣及仆调荥阳泽令继
丁家难闻其参大政天下之人无不欢喜鼓舞谓其必
能复三代之风一致太平是时仆自许昌以私事来京
师因见之于私第方盛夏与僧智缘者并卧于地又其
与日最亲者一人袒露而坐于傍顾仆脱帽禠服初不
及其他卒然问曰青苗助役如何仆对曰以利少而害
多后日必为平民之患又问曰孰为可用之人则对以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1038-0787b.png
居丧不交人事而知人之难尤非浅浅事彼不乐仆私
自谓大贤为政于天下必有奇谋远业出人意表亦不
敢必其无乱及归许见变易祖宗法度专以聚敛苛刻
为政而务新奇谓为新法而天下好进之人纷纷然以
利进矣殊非前日之所讲而闻者又二三年仆以调官
来京师当其作相当国又往见之彼喜仆之来令先见
其弟平甫平甫固故人知我者亦喜曰相君欲以馆阁
处君而任以事仆戏与平甫相诮以谓百事皆可所不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1038-0787c.png
知者新书役法耳平甫虽以仆为太戆击节赏叹以仆
为知言及见彼首言欲仆治峡路役书又以戎泸蛮事
见委仆以不知峡路民情而戎泸用兵系朝廷举动一
路生灵休戚愿择知兵爱人者彼大怒是时坐客数十
人无不为仆寒心者及退就谒舍有为仆赏激者有指
以为矫而诋者仆固已自得于胸中亦不屑人言之是
非仆每观自古以来好利者众顾义者寡天下万事率
皆由人而不在于己何也利胜于义也是以君子置其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1038-0787d.png
由人者而行其在己者故出处去就我固有者也必本
义而行之在我则有所不为曷为利所动而亦由于人
则盗亦可为也夫盗之所以为盗者利胜于义而不知
所以为之者仆尝病此风行之于天下也甚久历千百
年无一人正其弊而晓其俗者以是行之于世愈益自
信而不疑又何人言之恤哉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
内不愧于心仆之所得如此当时虽私自喜得不致于
祸以为厚幸然又以哀其人识浅而虑困不知治乱兴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1038-0788a.png
亡之本而暗于治体自国朝以来得君未有如此之专
者方天子聪明神圣祖宗积德百年仁恩灵泽沦人骨
髓而未有享之者正当辅天子以道德施忠厚之化以
承列圣之休享百年之泽安养元元之民与天下共之
致太平之业成万世不可拔之基以贻子孙于无穷而
反玩兵黩刑变乱天常以祖宗为不足法蔽塞人主聪
明离天下之心以基乱阶此忠臣义士尤所痛惜也后
仆官繁邓彼益任政用事而一代成法无一二存者百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1038-0788b.png
姓愁苦而郡县吏惴惴忧惧虞以罪去者不但变其法
制而已至于教人之道治人之术经义文章自名一家
之学而官人莅政皆去故而尚新奇天下靡然向风矣
乃以穿凿不经入于虚无牵合臆说作为字解者谓之
时学而春秋一王之法独废而不用又以荒唐诞怪非
昔是今无所统纪者谓之时文倾险趋利残民而无耻
者谓之时官驱天下之人务时学以时文邀时官仆既
预仕籍而所学者圣贤事业专以春秋为之主皆大中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1038-0788c.png
至正三纲五常之道其所为文学六经而为必本于道
德性命而一归于仁义其施于官者则又忠厚爱人兼
善天下之道自顾不合于时而学之又不能方惶惶然
无所容其迹而故人张谏议正国辟仆为高阳帅幕到
官已逾一年矣幸而主人仁厚镇静边鄙无事得优游
于文史而才到又得一子今已三岁一女早嫁令族顾
一身都无所累然有贫老之兄又一弟早卒孤遗藐然
未毕婚嫁即主人罢府当求抱关击柝之仕以为贫藏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1038-0788d.png
身避当涂之怒今春邵尧夫先生亦有书招我为洛中
之游兼有诗云年光空去也人事转萧然止俟贫而老
者生事粗足幼而孤者有分有归亦西归洛中守先人
坟墓徜徉于有洛之表吾愿毕矣吾兄爱我素厚知我
此志故尽仆所怀看讫裂去无以示人以远吾祸闻吾
兄亦治明水之居不知何时定归因书垂及相去甚远
未有占会之期唯爱民自厚他无足祷云
 闻见录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