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60850c 页
卷五 第 1a 页 0526-040.png
通玄真经卷之五(宝五)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薄兼/括州缙云县令朱弁正仪注)
   道德篇(夫道也者通自分之常理也/德也者备所得之总名也且)
   (文子总有一十二篇之目各异唯道/德再举者何也夫道德之道也即可)
   (物之道也由可道而成德者亦可据/之德也但非至道与玄德尔所以首)
   (篇道原后篇上德原称道本上乃德/极唯原上之用兹一篇唯道德之体)
   (各归本自然人间之世行道立德修/身核名生且有伦死而不朽者莫若)
   (此篇/耳)
文子问道夫道绝学至理无问斯所问者盖
触类之道也老子曰学问不精即听道不深
卷五 第 1b 页 0526-041.png
人之学者欲复其性也因好问而成待间假
修学以至无学若不精于此何穷深旨矣凡
听者将以达智达圣哲也智将以成行也成
仁义之行将以致功名也致同佐之功不精
不明不深不达精则明深则达故上学以神
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上学体道以达
智中学好道以成行下学游道以至名也以
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
听者学在骨髓浅深比也故听之不深即知
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不能尽其
卷五 第 2a 页 0526-042.png
精即行之不诚听彼不深则无今知之明斯
未造其极者也夫未明于中行诚于外者未
之闻也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损气无盛谓损
其气以处道无思无虑目无妄伣耳无苟听
内外各息所能事奉彼之旨也专精积蓄内
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长久之专一
所得意无分想则明纳理本尽其精妙自然
物不能迁与时俱精矣夫道者原产有始肇
生有形始于柔弱成于刚强始夫道母气皆
柔弱成乎形质性乃刚强始于寡短成于众
卷五 第 2b 页 0526-043.png
长生生故不寡是以众也资生故不短是以
长也十围之木始于把百仞之台始于下此
天之道也圣人法之夫道以包小为大天以
配下为高察始察成可尚微本故圣人法之
也卑者所以自下也礼下之卑退者所以自
后也持后之退俭者所以自小也小足之俭
损者所以自少也少欲之损卑即尊亲下故
尊退即先不犯故先俭即广是用故广损即
大成德故大此天道所成也天道亏盈益谦
圣人则之自然成其众利夫道者德之先因
卷五 第 3a 页 0526-044.png
乎道体方成德用大之根两仪宗本福之门
安静之由万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
宁皆假无以为耳夫道无为无形不为事先
不为物迹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
天为邻夫用道者内可以修身外可以治人
而所济无迹皆若自然则与天之功未始相
速也无为而无不为此义已见道原篇莫知
其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随感而至得非信
乎天子有道即天下服长有社稷道也者随
位分而各通也故尧舜有之则至德可称汤
卷五 第 3b 页 0526-045.png
武有之则神功不朽可道之道斯非谓欤诸
侯有道即人民和睦不失其国古者诸侯有
国士庶有道即全其身保其亲强大有道不
战而剋夫晋楚之类有道者霸非在料敌而
剋小弱有道不争而得曹卫之类有道者附
亦非率先而得也举事有道功成得福顺于
时者功必见修于正者福必应君臣有道即
忠惠君惠臣忠父子有道即慈孝父慈子孝
士庶有道即相爱无相夺伦理自容爱故有
道即和无道即苛夫各正性命则异俗可和
卷五 第 4a 页 0526-046.png
苟踰位分则骨肉自虐而有家有国不本道
者不其殆哉由是观之道之于人无所不宜
也小大之用皆可夫道者小行之小德福大
行之大德福尽行之天下服服即怀之随器
而受酌焉不竭夫能尽是道者天下执不归
之也故帝者天下适之也王者天下往之也
适往一也皆归德之辞然适者通谓性命之
所安往者不得已就耳取其会理优劣乃殊
天下不适不往不可谓帝王有位而无德非
此宜也故帝王者不得人不能成得人失道
卷五 第 4b 页 0526-047.png
亦不能守既因兆人以成其位则独任于己
其可守乎夫失道者奢泰骄佚慢倨矜傲见
馀自显执雄坚强作难结怨为兵主为辞首
此举失道之状小人行之身受大殃以至于
刑戮耳大人行之家国灭亡侯伯失国卿大
夫即亡家也浅及其身深及子孙故罪莫大
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天道然也无道者逆
于天无德者暴于物理为罪怨之首耳
老子曰夫行道者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巧
击之不中夫能制彼气敌善应机端道者之
卷五 第 5a 页 0526-048.png
中盖有此小术之用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
而犹辱也虽不我伤而能攻辱亦皆已显矣
未若使人虽勇不敢刺虽巧不敢击谦柔自
守则勇所未陵出处无机则巧者不及夫不
敢者非无其意也未能使彼之无意未若使
人本无其意将无屈奇之服诡异之行浩然
无得与彼同波则天下之人何意加此也夫
无其意者未有爱利之心也未能使彼之心
而反爱利于我不若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
欢然皆欲爱利之夫道者之功极则天下攸
卷五 第 5b 页 0526-049.png
归物得而利故虽县解外患亦未足称为以
反同众流游杂庶类以我为利爱之主待我
于性命之场我无所存将自化妙可言其至
矣若然者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莫
不愿安利之自昆虫已上莫非愿就利者故
不待位地而可君长天下故勇于敢即杀勇
于不敢即活也勇于击刺者心杀于彼勇于
柔弱者道活于物矣
文子问德老子曰畜之养之遂之长之兼利
无择与天地合此谓之德夫人之生也形与
卷五 第 6a 页 0526-050.png
物接心与事交固不可暂无损益于外矣唯
内忘爱恶迹绝利害则能御群物而不抑涉
万方而成化苟非此道利不兼焉能使乎物
得以宜夫加暴则各失全性之惠岂合德于
一仪也何谓仁曰为上不矜其功为下不羞
其病未能退于大不矜于小不偷兼爱无私
久而不衰此之谓仁非夫至性安可久而不
衰故贤圣难之以称五教之首也何谓义曰
为上即辅弱为下即守节达不肆意穷不易
操一度顺理不私枉挠此之谓义理正也一
卷五 第 6b 页 0526-051.png
常也顺正以为常度不容私挠乃可存终矣
何谓礼曰为上即恭严为下即卑敬退让守
柔为天下雌立于不敢设于不能此之为礼
所谓内和外饰非止揖让登降也故修其德
即下从令修其仁即下不争修其义即下平
正修其礼即下尊敬四者即修国家安定故
物生者道也长者德也爱者仁也正者义也
敬者礼也不畜不养不能遂长不慈不爱不
能成遂不正不匡不能久长不敬不宠不能
贵重故德者民之所贵也德能安之天下莫
卷五 第 7a 页 0526-052.png
不贵其安全者也仁者民之所怀也物情莫
不归其惠爱耳义者民之所畏也方割无私
莫不畏正礼者民之所敬也威仪叙列莫不
敬奉此四者文之顺也圣人之所以御万物
也若非正顺于人文则万情多端不可驱御
矣君子无德即下怨以抑其性故怨无仁即
下争以无所惠故争无义即下暴以踰我分
故暴无礼即下乱以失常叙故乱四经不立
谓之无道不亡者未之有也
老子曰至德之世贾便其市农乐其野大夫
卷五 第 7b 页 0526-053.png
安其职处士修其道民人乐其业是以风雨
不毁折草木不夭死德被于物故阴阳和合
动植各遂其生河出图洛出书及世之衰也
赋敛无度杀戮无止刑谏者杀贤士是以山
崩川涸蠕动不息野无百蔬毒流蒸人下结
烦怨之气气能逆天戾常故生灾馑之变故
世治即愚者不得独乱世乱即贤者不能独
治贤愚之功未能加于时也故圣人和愉宁
静生也末尝忧躁以亏性分志得道行命也
以能知命故穷达皆安故生遭命而后能行
卷五 第 8a 页 0526-054.png
命得时而后能明命遇则道行时宜则功著
必有其世而后有其人时无明王则圣贤无
措其乎足故九守篇曰非有其世孰能济焉
文子问圣智老子曰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
之智也心见者圣目见者智故圣人常闻祸
福所生而择其道择平静之道而守之则无
因以为朕兆智者常见祸福成形而择其行
择正慎之行而修之则能预杜萌渐圣人知
天道吉凶故知祸福所生圣人知不足者吉
有馀者凶皆祸福之所由矣故平静以守之
卷五 第 8b 页 0526-055.png
不为先始也智者先见成形故知祸福之门
智者不惑于萌盛故免乎奄忽而至闻未生
圣也先见成形智也无闻见者愚也
老子曰君好知即信时而任己弃数而用思
谓信所愚之时因以为已知弃必然之数而
用思所及者也物博智浅以浅赡博未之有
也独任其智失必多矣物宜多端智有涯极
故不能赡以至多失好知穷术也好勇危亡
之道也必穷之术必亡之道好与即无定分
以其好故不定上之分不定即下之望无止
卷五 第 9a 页 0526-056.png
君上锡赍无度臣下希冀无已若多敛即与
民为雠重赋敛则反乐推之道故怨之始雠
少取而多与其数无有十一而税则不给无
恒之用故好与来怨之道也不均于土则庶
官怨重赋于民则卒士怨由是观之财不足
任道术可因明矣
文子问曰古之王者以道涖天下为之奈何
老子曰执一无为因天地与之变化执一者
谓无所执也无为者言不敢为也夷如是则
循彼性而治之得非因天地之所宜而与万
卷五 第 9b 页 0526-057.png
物同变化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能为一事必败于万物
之事能执一性必失于万类之性也执一者
见小也不载纤芥之能岂非谦小见小故能
成其大且无所载因彼而成则无之不通反
成大治无为者守静也不先动之谓也守静
故能为天下正夫好动者伤物性也故大顺
天下与化推移则物有所宜各性而自正矣
处大满而无溢居高贵而无骄见小守静故
无骄溢处大不溢盈而不亏居上不骄高而
卷五 第 10a 页 0526-058.png
不危夫道然也盈而不亏所以长守富也高
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富贵不离其身禄及
子孙古之王道期于此矣唯上此道可立天
下也
老子曰民有道所同行有法所同守皆慕义
道而惧典法义不能相固威不能相必故立
君以一之民不能永固所义专必所畏故立
君以齐一之也君执一即治无常即乱乱生
于无恒之政也君道者非所以有为也所以
无为也治道贵静岂先物为因民为而化之
卷五 第 10b 页 0526-059.png
亦非以为也智者不以德为事以政治之德
为己之能事者非君上之智也勇者不以力
为暴以威势之力而为暴雷者非人君之勇
也仁者不以位为惠以露天日之位而为己
惠者非王者之仁也可谓一矣备此三者乃
谓执一一也者无适之道也万物之本也清
静守一动而不知万物宗本不出于是君数
易法国数易君数易法度民不堪命国之无
本君能久乎人以其位达其好憎下之径衢
不可胜理天子恃尊以位不约所欲任达
卷五 第 11a 页 0526-060.png
憎之性因成取舍之私法令滋彰下多岐路
不可胜理也故君失一其乱甚于无君夫无
君之时犹义以相扶咸以相服以其不能固
乃立主之今君反为乱阶则不如无君矣君
必执一而后能群矣
文子问曰王道有几老子曰一而己矣得一
而已文子曰古有以道王者有以兵王者何
其一也曰以道王者德也以兵王者亦德也
上以道得下以义得用兵有五有义兵有应
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诛暴拯弱谓之义
卷五 第 11b 页 0526-061.png
敌来加己不得己而用之谓之应争小故故
事不胜其心谓之忿利人土地欲人财货谓
之贪恃其国家之大矜其人民之众欲见贤
于敌国者谓之骄义兵王合天下心故王应
兵胜以其后动故胜忿兵败小不胜忍故败
贪兵死不能自守故死骄兵灭盈反天道故
灭此天道然也
老子曰释道而任智者危弃数而用才者困
释舍也数天之常数也凡舍道任智则靡日
可安弃数用才则劣而莫济矣故守分循理
卷五 第 12a 页 0526-062.png
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成者非所为也得者非
所求也夫守自道之分循必然之理者适委
天命静安所遇虽成之与得付在偶然故无
忧喜关其内也入者有受而无取出者有授
而无与怀道以容万类则虽有受非食取也
抱德以施群品则虽有授非私与也因春而
生因秋而杀所生不得所杀不怨即几于道
矣忘情于中顺时行令岂容德怨于中间哉
文子问曰王天下得其欢心为之柰何老子
曰若江海是已谦而不溢容而不择可谓归
卷五 第 12b 页 0526-063.png
万物之道尽群下之心也淡兮无味用之不
既虚静淡泊而应之无尽也先小而后大先
以善下之小后成深广之大夫欲上人者必
以其言下之欲先人者必以其身后之天下
必效其欢爱凡由下致上持后取先盖顺天
而成物之所与则欢爱之道自得彼之诚也
进其仁义而无苛气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
众不害天下乐推而不厌虽绝国殊俗蜎飞
蠕动莫不亲爱夫理顺于正物就其爱然以
仁爱义正则殊俗异类知有所亲欣戴乐推
卷五 第 13a 页 0526-064.png
而无厌也无之而不通无往而不遂故为天
下贵执此道者有前无括旁通皆可得非天
下之贵乎
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
胶柱而调瑟也五音合变以成文百代合宜
而制法调之在变不可胶柱治之在宜不可
执法圣人者应时偶变见形施宜斯不胶执
之谓世异即事变时移即俗易论世而立法
随时而举事兆庶情伪风俗不一帝王质文
世有损益立事与时非圣者孰能尽哉上古
卷五 第 13b 页 0526-065.png
之王法度不同非故相反也时务异也是故
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所以为
法者与化推移也已成之法如已祭天祝地
一时之用奚可格哉唯因化推移以为法者
不可不法也圣人之法可观也其所以作法
不可原也法施于外则可观睹权在于内不
可原究也其言可听也其所以言不可形也
法度之言则可传听而立意之由固难显著
矣三皇五帝轻天下细万物齐死生同变化
遗位而忘怀一遇而大顺抱道推诚以镜万
卷五 第 14a 页 0526-066.png
物之情道法诚明故可通鉴上与道为友下
与化为人往复皆道道友己也动静在化化
治于人也今欲学其道不得其清明未俗清
变不复清明之道玄圣守其法籍行其宪令
必不能以为治矣响使玄古圣君处于今世
犹施古法固不能治也且夫执古御今不合
时变以今学古不得清明盖取随时以为光
大者矣
文子问为政老子曰御之以道养之以德以
道御之民得所适以德养之民知所归也无
卷五 第 14b 页 0526-067.png
示以贤无加以力国君尚贤则争名于朝加
以威力则结怨于一损而执一消损贤力秉
执道德矣无处可利无见可欲处可利者必
遗博爱之义见可欲者必乱恒政之心也方
而不割廉而不刿方不因割廉不因削皆使
自全其性无矜无伐无矜能无伐功御之以
道即民附亲附养之以德即民服怀服无示
以贤即民足各足无加以力即民朴莫知所
怨民自全矣无示以贤者俭也无加以力者
不敢也君俭用则天下无不足矣君不敢则
卷五 第 15a 页 0526-068.png
万物全自然矣下以聚之赂以取之俭以自
全不敢自安得亲下之道聚而能和全给养
之资归之以利夫俭足则无欲是能全德不
敢自安则无怨故可自安也不下即离散不
养即背叛示以贤即民争加以力即民怨离
散即国势衰民背叛即上无威民争即轻为
非下怨其上即位危四者诚修正道几矣君
能成修众德绝此四患虽曰德政之道斯亦
近于淳古之风也
老子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纳下
卷五 第 15b 页 0526-069.png
言从谏如流奉上言其出如纶上言者常用
也下言者权也立教由君是以常用谏而必
纳所贵知权唯圣人为能知权言而必信期
而必当言信者终而有徵期当者反而必合
天下之高行直而證父信而死女孰能贵之
父攘子證之直躬期女溺身之存信若此高
行谁当见哀矣故圣人论事之曲直与之屈
伸无常仪表圣人因事之宜用为表式动在
利物宁系滞于一时祝即名君溺即捽祖卒
反父势使然也捽提发也夫以君父之尊处
卷五 第 16a 页 0526-070.png
祝溺之际不名其君则非敬不捽其父则非
孝势在反常以济其可矣夫权者圣人所独
见机权至微凡情莫及夫先迕而后合者谓
之权先合而后迕者谓之不知权不知权者
善反丑矣尝试论之曰体夫权者庭乎机变
之两间虑变之前动机之后变在于事机在
于心唯权可以内发于机外制其变反经合
义而扶正教之功后顺先违乃尽曲成之道
君有体理动有损益使民谓之自然而不知
其所以然是以易赞重巽诗美棠华非夫圣
卷五 第 16b 页 0526-071.png
智孰能独见且机事不密与身为害权事不
中以善为丑可不慎哉
文子问曰夫子之言非道德无以治天下也
上世之王继嗣因业亦有无道各没其世而
无祸败者何道以然所谓坠祖宗之功德而
尽一世无祸败者以其前代有此之类故不
得不发斯问以政后代疑道之君矣老子曰
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各自生活然其活有
薄厚天下时有亡国破家无道德之故也言
虽有没世无祸败者但命数之厚耳然其亡
卷五 第 17a 页 0526-072.png
国破家莫不因无道而失者夙夜不懈战战
兢兢常恐危亡有家国者诚慎若此故曰子
临先人若朽索之御六马也纵欲怠情其亡
无时直不可保存耳使桀纣修道行德汤武
虽贤无所建其功也夏殷之末非独桀纣之
无道也然其或没世而无败当时以致灭诚
有薄厚之异同为覆亡之资向使二主依道
据德则成汤周武何因建其功业矣盖为失
道丧德而有幸免者未有居道立德而延祸
败者也夫道德者所以相生养也所以相畜
卷五 第 17b 页 0526-073.png
长也所以相亲爱也所以相敬贵也道德之
养敬爱之美乃由此立夫聋虫虽愚不害其
所爱诚使天下之民皆怀仁爱之心祸灾何
由生乎天下聋愚岂非蠢动之类尚能避害
向利以从自宜则百姓之情断可知矣诚能
道化德被感彼亲爱之心祸灾之端无由生
也夫无道而无祸败者仁未绝义未灭也以
其未绝相爱之仁未灭相扶之义虽危而未
覆仁虽未绝义虽未灭诸侯己轻其上矣诸
侯轻上则朝廷不恭纵令不顺凡恭顺之至
卷五 第 18a 页 0526-074.png
直在乎中感者也仁绝义灭诸侯背叛众人
力攻强者陵弱大者侵小民人以攻击为业
灾害生祸乱作其亡无日何期无祸也夫无
道则据德失德则依仁仁绝则义扶义灭而
亡国其所由来者渐通为祸败之资故当其
无道失德之时则有轻上违命之弊乘彼绝
仁灭义之后则有亡国辱身之忧但身有命
分之薄厚国有危覆之运数厚者居危以终
世薄者当覆以陷时将立本以观之莫不由
失道之故也
卷五 第 18b 页 0526-075.png
老子曰法烦刑峻则民生诈上多事则下多
态必多端态以承其事求多即得寡禁多即
胜少以其失多故寡得以其犯多故少胜以
事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欲使无焚
也夫无事止事事则止矣以事止事事止复
生矣止彼所生之事生此所止之事则如扬
火欲求无焚而更焚也以智生患谓上智生
下患又以智备之譬犹挠水而欲求其清也
上弃智巧下民全性也除患之本止乎多端
既因智以患生复设智以防患不挠自清之
卷五 第 19a 页 0526-076.png
道由此远哉
老子曰人主好仁即无功者赏有罪者释好
刑即有功者废无罪者及夫仁以慈济为功
刑以加罪为用苟有所好则赏愆刑滥不可
君御于兆人矣尝试论之曰道也者莫非万
品之贵也事也者莫不用好而成也然而立
好以求道则好存于胸府道背于所求而反
以迕其理又云不失德者是以无德且道之
与德犹不可专好而成而况乎偏尚馀事而
至当于天下者也无好憎者诛而无怨施而
卷五 第 19b 页 0526-077.png
不德如天之春秋物何得怨耳放准循绳身
无与事若天若地何不覆载任乎常度而无
心者能与二仪合德也合而和之者君也合
众和义在乎一人别而殊之者法也犯者自
有轻重之殊是国之常法也民以受诛怨无
所藏君无容情清县天下则抵罪者甘蹈过
地而无所尤怨焉谓之道德然后国有太平
之道君有无私之德
老子曰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
非其所恶彼亦非尔所善而是尔所恶直非
卷五 第 20a 页 0526-078.png
公当故不可定也夫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推
道之理则万物玄同无非是求合于己者也
非去袤也去逆于心者也直有所合则偏系
于物岂得谓之去袤哉但自去所恶耳今吾
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谓
是非者也夫求是者不能是也去非者不能
无也今欲择是而居择非而去则何知世人
不自执所是而谓我之非哉若然者合己之
是未出于袤此明是非之治未可为天下王
也故治大国者若烹小鲜曰勿挠而己小鱼
卷五 第 20b 页 0526-079.png
挠之则糜碎兆人烦之则溃乱故其设法令
以相是非者不能治之也夫趋合者即言中
而益亲身疏而谋当即见疑世之常情莫有
公是唯合私为是耳故言佞而中则益亲身
疏而忠则见疑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何知
世之所从规我者乎将欲自正其身以待于
物岂无世人以不合之故反持彼正而规我
也吾若与俗遽走犹逃雨也无之而不濡若
我之正世亦世之规我遽走争正莫能去衰
譬犹逃雨随其所适皆濡湿也欲在于虚即
卷五 第 21a 页 0526-080.png
不能虚以其心有所存乃不虚耳犹乎正取
则动未尝正也若夫不为虚而自虚者此所
欲而无不致也夫汎物乘理不恶于有则不
存虚而自虚矣因世寄安不非于彼则不争
正而自正矣今以无劳而得虚无择而常正
岂非向者所欲皆坐而致之也故通于道者
如车轴不运于己而与毂致于千里转于无
穷之原也处中不动者则与物偕往无格于
远近且万化周轮未尝有极而我之体应无
所不穷焉故圣人体道反至不化以待化动
卷五 第 21b 页 0526-081.png
而无为也夫体道者其常存而不可变也以
不变化能御千变万化而此妙用岂涉有为
者哉
老子曰夫亟战胜者则国必亡亟数战也亟
战则民罢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而国
不亡者寡矣主骄则恣恣则极物民罢则怨
怨则极虑物极则友事极则变上下俱极而
不亡者未之有也故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缺/文)

通玄真经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