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60772c 页
卷四 第 1a 页 0523-118.png
通玄真经缵义卷之四非四
    南谷子杜道坚纂
   符言篇
老子曰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
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天地而无表里洞同
覆盖而无所碍是故体道者不怒不喜其坐
无虑寝而不梦见物而名事至而应
 符以示信言以达诚世有谓符命符玺金
 符玉符者以能示信达诚此感彼应故曰
 符言夫道高下无极遐迩贯通无形无名
卷四 第 1b 页 0523-119.png
 有情有信圣人体道不私喜怒见物而名
 事至而应不言之言可以符信
老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
私倍道而任己见誉而为善立名而为贤即
治不顺理而事不顺时治不顺理则多责事
不顺时即无功妄为要中功成不足塞责事
败足以灭身
 名者杀身之具圣人所戒夫欲尸名者必
 违天悖道舍公就私要誉立名生事害众
 故治不顺理功不掩责事败灭身信不诬
卷四 第 2a 页 0523-120.png

老子曰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
智主藏于无形行于无怠不为福先不为祸
始始于无形动于不得已欲福先无祸欲利
先远害故夫为而宁者失其所宁即危夫为
治者失其所治则乱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
如石其文好者皮必剥其角美者身必杀甘
泉必竭直木必伐华荣之言后为愆石有玉
伤其山黔首之患固在言前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作善降祥不善降殃
卷四 第 2b 页 0523-121.png
 恶不可作名可尸乎夫求为宁者宁失即
 危求为治者治失则乱皮文好而剥身
 角美而杀未有不由自召而至
老子曰时之行动以从不知道者福为祸天
为盖地为轸善用道者终无尽地为轸天为
盖善用道者终无害陈彼五行必有胜天之
所覆无不称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
 天为盖无不覆地为轸无不载天地之于
 人恩大无极圣人法之因时而行有动必
 从如彼五行相生相胜善用道者知不言
卷四 第 3a 页 0523-122.png
 知上也不知言知病矣
老子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剥木生虫还自
食人生事还自贼夫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
者未尝不穷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
反自为祸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土
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
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无为故无

 天地人物更相盗而为养盗得宜则安盗
 失宜则害是故食能养人亦能害人民能
卷四 第 3b 页 0523-123.png
 戴主亦能悖主夫士之立法创事以盗民
 力初若利之至于末流未有不自贼者也
 知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则无相
 盗之失矣
老子曰一言不可穷也二言天下宗也三言
诸侯雄也四言天下双也贞信则不可穷道
德则天下宗举贤德诸侯雄恶少爱众天下

 言寡尤行寡悔在行不在言执大象天下
 往在德不在险惟口出好兴戎言可不慎
卷四 第 4a 页 0523-124.png

老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饮食不节简贱
其身病共杀之乐得无已好求不止刑共杀
之以寡犯众以弱凌强兵共杀之
 生必有死人孰免焉非命而亡良可哀也
 嗜欲死病利欲死刑强梁死兵夫三者所
 死不同非命则一
老子曰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
薄施而厚望畜怨而无患者未之有也察其
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来矣
卷四 第 4b 页 0523-125.png
 施报之理种瓜得瓜种果得果恩怨之报
 理一如之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即治
道通矣原天命即不惑祸福治心术即不妄
喜怒理好憎即不贪无用适清性即欲不过
节不惑祸福即动静顺理不妄喜怒即赏罚
不阿不贪无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过节即
养生知足凡此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
己而得矣
 天命心术好憎情性四者相通如月在水
卷四 第 5a 页 0523-126.png
 亏盈圆缺随象现影心术邪正祸福随之
老子曰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修足
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不能使祸无至信己
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来信己之不让也祸
之至非己之所生故穷而不忧福之来非已
之所成故通而不矜是故闲居而乐无为而

 信己何求非己何憎德行由己非誉由人
 是故誉不加劝毁不加沮居闲而乐治不
 以为
卷四 第 5b 页 0523-127.png
老子曰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
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
者至治未固于不乱而事为治者必危行未
免于无非而急求名者必挫故福莫大于无
祸利莫大于不丧故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
益夫道不可以劝就利者而可以安神避害
故常无祸不常有福常无罪不常有功道曰
芒芒昧昧从天之威与天同气无思虑也无
设储也来者不迎去者不将人虽东西南北
独立中央故处众枉不失其直与天下并流
卷四 第 6a 页 0523-128.png
不离其域不为善不避丑遵天之道不为始
不专己循天之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
不求得不辞福从天之则内无奇福外无奇
祸故祸福不生焉有人贼故至德言同路事
同福上下一心无歧道旁见者遣退之于袤
开道之于善而民向方矣
 贪得忘失众所同病无欲故静斯谓至人
 理之在天下有不可必夫守其已有则未
 得或至求其未得则所有或亡是以有道
 者内无奇福外无奇祸与天为徒人岂能
卷四 第 6b 页 0523-129.png
 贼之哉
老子曰为善即劝为不善即观劝即生贵观
即生患故道不可以进而求名可以退而修
身故圣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求誉治随自
然已无所与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
穷而道不通有智而无为与无智同功有能
而无事与无能同德有智若无智有能若无
能道理达而人才灭矣人与道不两明人爱
名即不用道道胜人则名息道息而名章即
危亡
卷四 第 7a 页 0523-130.png
 为善不求福而福至为恶不求祸而祸生
 遗臭万世流芳千古宜有间然是故爱名
 重则心不用道造道深则身不求名此天
 人之所以分
老子曰使信士分财不如定分而探筹何则
有心者之于平不如无心者也使廉士守财
不如闭户而全封以为有欲者之于廉不如
无欲者也人举其疵则怨监见其丑即自善
人能接物而不与己即免于累矣
 分财探筹有心不如无心之平守财闭户
卷四 第 7b 页 0523-131.png
 有欲不若无欲之廉举疵则怨在彼则不
 爱鉴丑自善在我则爱之惟物接而无与
 于己者我无是心人亦无疵焉
老子曰凡事人者非其宝币必以卑辞币单
而欲不厌卑体免辞论说而交不结约束誓
盟约定而反先日是以君子不外饰仁义而
内修道德修其境内之事尽其地方之广劝
民守死坚其城郭上下一心与之守社稷即
为民者不伐无罪为利者不攻难得此必全
之道必利之理
卷四 第 8a 页 0523-132.png
 事人以宝币者币单而欲不厌结交以卑
 辞者辞穷而约反先惟内修道德上下一
 心则可以守社稷保民人其道全矣
老子曰圣人不胜其心众人不胜其欲君子
行正气小人行袤气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
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推于滋味淫于
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袤气也袤与正
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起一废故圣
人损欲以从性目好色耳好声鼻好香口好
味合而说之不离利害嗜欲也耳目鼻口不
卷四 第 8b 页 0523-133.png
知所欲皆心为之制各得其所由此观之欲
不可胜亦明矣
 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之分也理胜则所为
 皆天欲胜则所为皆人此又君子小人之
 分矣理欲相胜邪正相伤君子不为况圣
 人乎
老子曰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
便动静内在已者得而袤气无由入饰其外
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真
夫须臾无忘其为贤者必困其性百步之中
卷四 第 9a 页 0523-134.png
无忘其为容者必累其形故羽翼美者伤其
骸骨枝叶茂者害其根荄能两美者天下无

 真道养神人道养形在内者得在外者轻
 远声色薄滋味养形之道也绝思虑守精
 气养神之道也治身养性内外兼得岂可
 以声音笑貌为哉
老子曰天有明不忧民之晦也地有财不忧
民之贫也至得道者若丘山块然不动行者
以为期直己而足物不为人赐用之者亦不
卷四 第 9b 页 0523-135.png
受其德故安而能久天地无与也故无夺也
无德也故无怨也善怒者必多怨善与者必
善夺唯随天地之自然而能胜理故誉见即
毁随之善见即恶从之利为害始福为祸先
不求利即无祸身以全为常富贵其寄也
 圣人明照海内而民不昏富藏天下而民
 不贫顺天地之自然任万物之自生不私
 与故无公取不轻赏故无重刑视富贵如
 浮云乃可以全其真
老子曰圣人无屈奇之服诡异之行服不杂
卷四 第 10a 页 0523-136.png
行不观通而不华穷而不慑荣而不显隐而
不辱异而不怪同用无以名之是谓大通
 素隐行怪君子不为屈奇之服诡异之行
 岂圣人之事哉光而不耀廉而不刿与民
 同用而已夫是之谓大通
老子曰道者直己而待命时之至不可迎而
返也时之去不可追而援也故圣人不进而
求不退而让随时三年时去我走去时三年
时在我后无去无就中立其所天道无亲唯
德是与福之至非己之所求故不伐其功祸
卷四 第 10b 页 0523-137.png
之来非己之所生故不悔其行中心其恬不
累于德狗吠不惊自信其情诚无非分故通
道者不惑知命者不忧帝王之崩藏骸于野
其祭也祀之于明堂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形
则从形胜神则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
大通
 道乃天下之所共由圣人直己待命时来
 时去不将不迎立乎中央以制四方不伐
 功不悔行其心恬然通道知命聪明虽用
 必反诸神
卷四 第 11a 页 0523-138.png
老子曰古之存己者乐德而忘贱故名不动
志乐道而忘贫故利不动心是以谦而能乐
静而能澹以数算之寿忧天下之乱犹忧河
水之涸泣而益之也故不忧天下之乱而乐
其身治者可与言道矣
 道尊德贵悦诸心而存诸己也故不以贫
 贱动其心志身治则天下不足忧矣其肯
 以不百年之身过为天下忧乎
老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
恶之禄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
卷四 第 11b 页 0523-139.png
益大者心益小禄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
怨不作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爵高志骄人必妒之官大气豪主必恶之
 禄厚不施人必怨之高下相倾之道也惟
 谦卑好施贵不忘贱高不忘下故无怨尤
老子曰言者所以通己于人也闻者所以通
人于己也即闇且聋人道不通故有闇聋之
病者莫知事通岂独形骸有闇聋哉心亦有
之塞也莫知所通此闇聋之类也夫道之为
宗也有形者皆生也其为亲也亦戚矣飨谷
卷四 第 12a 页 0523-140.png
食气者皆寿焉其为君也亦惠矣诸智者学
焉其为师也亦明矣人皆以无用害有用故
知不博而日不足以博奕之日问道闻见深
矣不闻不问犹闇聋之比于人也
 受形而生亲之恩也飨谷而寿君之惠也
 由学而明师之德也长而成人身亦贵矣
 言乃心之声通己于人非言不达通人于
 已非言不闻言其神矣乎能不以私言废
 公言无用害有用则闻道深而不孤上之
 人矣
卷四 第 12b 页 0523-141.png
老子曰人之情心服于德不服于力德在与
不在求是以圣人之欲贵于人者先贵于人
欲尊于人者先尊于人欲胜人者先自胜欲
卑人者先自卑故贵贱尊卑道以制之夫古
之圣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后人即天下乐
推而不厌戴而不重此德有馀而气顺也故
知与之为取后之为先即几于道矣
 礼贵乎先言贵乎后此人之情故可服以
 德不服以力是以圣人进退有度先后有
 节故天下乐推而戴之
卷四 第 13a 页 0523-142.png
老子曰德少而宠多者讥才下而位高者危
无大功而有厚禄者微故物或益之而损或
损之而益众人皆知利利而不知病病唯圣
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故再实之木其根
必伤多藏之家其后必殃夫大利者反为害
天之道也
 德不厌广分不可踰水浅而舟大则胶树
 大而根浅则拔人之德薄才浅怀不仁而
 据高位鲜不拔矣惟知利病反覆无甚爱
 多藏得义利之和又何病焉
卷四 第 13b 页 0523-143.png
老子曰小人从事曰苟得君子曰苟义为善
者非求名者也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
归之所求者同所极者异故动有益则损随
之言无常是行无常宜者小人也察于一事
通于一能者中人也兼覆而并有之技能而
才使之者圣人也
 圆颅方趾含齿戴发均是人也禀气有异
 智愚分焉小人苟得才胜德也君子苟义
 德胜才也可上可下则为中人天纵多能
 其圣人乎
卷四 第 14a 页 0523-144.png
老子曰生所假也死所归也故世治即以义
卫身世乱即以身卫义死之日行之终也故
君子慎一用之而已矣故生所受于天也命
所遭于时也有其才不遇其世天也求之有
道得之在命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
忍为非而未必免于祸故君子逢时即进得
之以义何幸之有不时而退让之以礼何不
幸之有故虽处贫贱而犹不悔者得其所贵

 受命于天赋形为人生有所假死有所归
卷四 第 14b 页 0523-145.png
 所遭于时或穷或通何莫非命有其才而
 不遇天也是以君子为善福无必得不为
 非祸无必免故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
 蓬累而行贵在我矣
老子曰人有顺逆之气生于心心治则气顺
心乱则气逆心之治乱在于道得道则心治
失道即心乱心治即交让心乱即交争让即
有德争即生贼有德即气顺贼生即气逆气
顺则自损以奉人气逆则损人以自奉夫气
者可以道而制也天之道其犹响之报声也
卷四 第 15a 页 0523-146.png
德积则福至祸积则怨至学败于官茂孝衰
于妻子患生于忧解病甚于且瘉故慎终如
始则无败事
 阴符曰五贼在心施行于天气顺则治气
 逆则乱治即交让乱即交争气逆乎心则
 贼于其身气逆乎时则贼于其国惟以道
 制气则能损已奉人虽官茂不能败吾之
 学妻子不能衰吾之孝曷有忧解之患且
 瘉之病哉能慎厥终罔有所失
老子曰举枉与直如何不得举直与枉勿与
卷四 第 15b 页 0523-147.png
遂往所谓同污而异泥者
 不曰举枉措直而曰举枉与直何哉举枉
 与直是拔小人而归于君子何不得乎举
 直与枉则是推君子而纳诸小人之域君
 子不往矣同污异泥处小人之道和而不
 流
老子曰圣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圣人之
同死生明于分理愚人之同死生不知利害
之所在道县天物布地和在人人主不和即
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调风雨不时人
卷四 第 16a 页 0523-148.png
民疾饥
 和之用至矣天得之万象明地得之万物
 生人得之万事成人主之心和其可失乎
 失则天地不交人民疾饥夫圣愚同一死
 生其不同者义与利之间耳利者义之和
 圣人明于理分利亦义也愚人不知利害
 之所在义亦利焉
老子曰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得随
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
得事之所适天下虽大好用兵者亡国虽安
卷四 第 16b 页 0523-149.png
好战者危故小国寡民虽有什伯之器而勿

 禹拜昌言班师振旅而苗民格闻一言之
 当胜万兵也得随珠和璧不如得事之所
 由适是以圣人贵道不贵宝尚德不尚功
 肯以兵自危哉
老子曰能成霸王者必德胜者也能胜敌者
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
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
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胜不如己者至于若
卷四 第 17a 页 0523-150.png
己者而格柔胜出于若己者其事不可度故
能以众不胜成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德胜者霸得人心也胜敌者强得人力也
 然非得人之心未有能用人之力也敌何
 由胜强何由霸哉德自得也自得则柔弱
 胜刚强故能胜不若己者至于若己者而
 格是德相若也柔胜出于若己者其事不
 可度则德又胜我矣故能以众不胜成大
 胜者惟圣人能之
通玄真经缵义卷之四
卷四 第 17b 页 0523-15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