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60723b 页
卷十一 第 1a 页 0521-146.png
通玄真经卷之十一璧十一
    默希子注
   上义
老子曰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
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反于虚无
可谓达矣(唯夫体清明反虚静故能/明天人之分究纷始之际)治之本
仁义也其末法度也人之所生者本也其所
不生者末也本末一体也其两爱之性也先
本后末谓之君子先末后本谓之小人(人之/生也)
(精神为本形体为末故太上养神治其情性/末世养形恣其嗜欲治性则神清纵欲则身)
卷十一 第 1b 页 0521-147.png
(害夫神清体和本末相济乃全身保神不亏/其真凡修摄有方禀受不一故有君子小人)
(之/异)法之生也以辅义重法弃义是贵其冠履
而忘其首足也(治国者先治于仁义然后法/令以齐之重法令遗仁义是)
(遗首足而/贵冠履也)仁义者广崇也不益其厚而张其
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
栋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栋任国莫若德人主
之有民犹城中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即本
固基厚即上安(根基犹道德也夫根深基广/而见毁拔者未之有也道高)
(德盛而万姓不崇/戴者未之闻也)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
以为经言不合于先王者不可以为道(夫事/不师)
卷十一 第 2a 页 0521-148.png
(古不遵道不/可为国法)便说棳取一行一功之术非天
下通道也(恢怪谲诡之术/非天下之大道)
老子曰治人之道其犹造父之御驷马也(周/穆)
(王时/御马)齐辑(音/集)之乎辔衔正度之乎胸膺内得
于中心外合乎马志故能取道致远气力有
馀进退还曲莫不如意诚得其术也今夫权
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
身不可离车舆之安手不可失驷马之心故
驷马不调造父不能以取道君臣不和圣人
不能以为治执道以御之中才可尽明分以
卷十一 第 2b 页 0521-149.png
示之奸邪可止物至而观其变事来而应其
化近者不乱即远者治矣不用适然之教而
得自然之道万举而不失矣(有造父之善御/不忧车马之奔)
(逸有圣人之至治/不忧黔首之危亡)
老子曰凡为道者塞邪隧防未然不贵其自
是也贵其不得为非也故曰勿使可欲无日
不求勿使可夺无日不争如此即人欲释而
公道行矣有馀者止于度不足者逮于用故
天下可一人也夫释职事而听非誉弃功劳
而用朋党即奇伎天长守职不进民俗乱于
卷十一 第 3a 页 0521-150.png
国功臣争于朝故有道以御人无道则制于
人矣(舜为匹夫而天下共戴者其道存也故/能制于人纣为天子而四海离心者其)
(道亡也则/为人所制)
老子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
令行为古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
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
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
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夫治道所贵适时而/已不在数变为务也)
诵先王之书不若闻其言闻其言不若得其
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不能言也故道可
卷十一 第 3b 页 0521-151.png
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执言为道即/言而非道也)
(持石为玉即/石而非玉也)故圣人所由曰道犹金石也一
调不可更(音律以定/不可易也)事犹琴瑟也曲终改调
(曲节既殊/故宜变易)法制礼乐者治之具也非所以为
治也故曲士不可与论至道者讯寤于俗而
束于教也(登阆峰者非凡乘能及/论至道者非曲士所通)
老子曰天下几有常法哉当于世事得于人
理顺于天地详于鬼神即可以正治矣(便于/事顺)
(于人即可治天下自然/通神明何常有法也)昔者三皇无制令而
民从五帝有制令而无刑罚夏后氏不负言
卷十一 第 4a 页 0521-152.png
殷人誓周人盟(三皇者虚牺神农黄帝五帝/少旲颛项高辛唐虞三王者)
(夏禹殷汤周文王夫上古不令而民从未世/峻法而民诈故无为为化易有为为治难盟)
(誓不禁刑/戮随之也)末世之衰也忍垢而轻辱贪得而
寡羞故法度制令者论民俗而节缓急器械
者因时变而制宜适夫制于法者不可与达
举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必有独见之明独
闻之聪然后能擅道而行(拘法守文者动用/乖滞独闻独见者)
(不得离/道也)夫知法之所由生者即应时而变不
知治道之源者虽循终乱今为学者循先袭
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非此不治犹持
卷十一 第 4b 页 0521-153.png
方柄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夫执法/守文而)
(无变通者自以为治犹/持方内圆安能适中)夫存危治乱非智不
能道先称古虽愚有馀故不用之法圣人不
行也不验之言明主不听也(事当虽愚必用/理乖虽贤必舍)
文子问曰法安所主老子曰法生于义义生
于众适众适合乎人心此治之要也法非从
天下也非从地出也发乎人间反己自正诚
达其本不乱于未知其要不惑于疑有诸己
不非于人无诸己不责于所立立于下者不
废于上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人主之制法
卷十一 第 5a 页 0521-154.png
也先以自为检式故禁胜于身即令行于民
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自检/于己)
(则民禁/于彼也)县法者法不法也(不法以法/之法也)法定之
后中绳者赏缺绳者诛虽尊贵者不轻其赏
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
虽不肖无罪是故公道行而私欲塞也古之
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恣也其立君也
所以制有司使不得专行也法度道术所以
禁君使无得横断也人莫得恣即道胜而理
得矣故反朴无为无为者非谓其不动也言
卷十一 第 5b 页 0521-155.png
其从己出也(立君宜有司上不得自恣下不/得专断故上守正术下无枉法)
(天下之治/何足难也)
老子曰善赏者费少而劝多善罚者刑省而
奸禁善与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
怨故圣人因民之所喜以劝善因民之所憎
以禁奸赏一人而天下趋之罚一人而天下
畏之是以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圣人守约而
治广此之谓也(此圣人致理/之道若此也)
老子曰臣道者论是处当为事先唱守职明
分以立成功故君臣异道即治泀道即乱各
卷十一 第 6a 页 0521-156.png
得其宜处有其当即上下有以相使也故枝
不得大于干末不得强于本言轻重大小有
以相制也(君臣分明则/大小无越也)夫得威势者所持甚
小所在甚大所守甚约所制甚广十围之木
持千钧之屋得所势也五寸之关能制开阖
所居要也下必行之今顺之者利逆之者凶
天下莫不听从者顺也发号令行禁止者以
众为势也义者非能尽利于天下之民也利
一人而天下从之暴者非能尽害于海内也
害一人而天下叛之故举措废置不可不审
卷十一 第 6b 页 0521-157.png
也慎其举措乎其爱憎利无偏赏害无偏罚
老子曰屈寸而申尺小枉面大直圣人为之
今人君之论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
求其小善即失贤之道也故人有厚德元间
其小节人有大誉元疵其小故夫人情莫不
有所短成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以为累
也成其大略非也闾里之行未足多也(言人/之才)
(不能尽善尽美固当无疑其小疵乃全/其大用闾里之行谤黜之言不足信也)故小
谨者元成功訾行者不容众体大者节疏度
巨者誉远论臣之道也(论用臣之道如此/则不失其人也)
卷十一 第 7a 页 0521-158.png
老子曰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
子不责备于一人(人无全能量其/才力而任之也)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博达而不訾道德文武
不责备于人以力自脩以道而不责于人易
赏也自修以道则无病矣(自修者不责于人/而行于世世可为)
(之/哉)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
无秽然天下宝之者不以小恶妨大美今志
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长而欲求贤于天下即
难矣(夏后氏之璜明月之珠尚有瑕秽贤人/君子岂能尽善尽美弃其所短取其所)
(长则无遗/才必矣)夫众人之见位之卑身之贱事之
卷十一 第 7b 页 0521-159.png
洿辱而不知其大略(几人之情恶其卑辱/君子用人存其大略)
论人之道贵即观其所举(举贤/才也)富即观其所
(济物/也)穷即观其所受(非义/不为)贱即观其所为
(非道/不处)视其所患难以知其所勇(因其患难/方见仁勇)
以喜乐以观其守(不逾/滥也)委以货财以观其仁
(不妄/取也)振以恐惧以观其节(杀身/成仁)如此则人情
可得矣(一有所存人之干也七者备具世之/英也能以此观之贤愚可知忠信可)
(见/矣)
老子曰屈者所以求申也枉者所以求直也
屈寸申尺小枉大直君子为之百川并流不
卷十一 第 8a 页 0521-160.png
注海者不为谷趋行殊方不归善者不为君
子善言贵乎可行善行贵乎仁义夫君子之
过犹日月之蚀不害于明(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智者不妄为勇者不妄杀择是而为之计礼
而行之故事成而功足恃也身死而名足称
(为其可为者杀其可杀者然/后功遂名立称于后世也)虽有智能必
以仁义为本而后立智能并行圣人一以仁
义为准绳中绳者谓之君子不中绳者谓之
小人君子虽死亡其名不灭小人虽得势其
罪不除(故尧舜为善至人称之桀纣为恶其/名不成善恶之名俱存故君子慎为)
卷十一 第 8b 页 0521-161.png
(不善/行也)左手据天下之图而右手刎其喉虽愚
者不为身贵于天下也(旦为称孤之客夕为/暴尸之人皆愚琐之)
(辈非君子/之伦也)死君亲之难者视死如归义重于
身也故天下大利也比之身即小身之所重
也比之仁义即轻此以仁义为准绳者也(此/伤)
(时无仁义故切论君/子死义小人死利也)
老子曰道德之备犹日月也夷狄蛮貊不能
易其指(苟有道虽蛮貊之邦行/矣无道其如诸夏何)趣舍同即非
誉在俗意行均即穷达在时事周于世即功
成务合于时即名立是故立功名之人简于
卷十一 第 9a 页 0521-162.png
世而谨于时时之至也即间不容息(夫济倾/弱立功)
(名者睹其机/厄宁容瞬息)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贪宝
赂也将以存亡平乱为民除害也贪叨多欲
之人残贼天下万民骚动莫宁其所有圣人
勃然而起讨强暴平乱世为天下除害以浊
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赤帝为火灾
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此二/君勃)
(然而起者非欲尊其势位利其士地贪其宝/货去其残贼安其人民为天下除其虐害不)
(得己而/用之也)教人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即临之
以威武临之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杀无罪之
卷十一 第 9b 页 0521-163.png
民养不义之主害莫大也聚天下之财赡一
人之欲祸莫深焉肆一人之欲而长海内之
患此天伦所不取也(言天亡之/桀纣是也)所为立君者
以禁暴乱也今乘万民之力反为残贼是以
虎傅翼何谓不除夫畜鱼者必去其蝙獭养
禽兽者必除其豺狼乂况牧民乎是故兵革
之所为起也(道莫大乎诛暴德莫加乎安民/凡为人君暴虐无道万姓不安)
(若不除之犹纵猛兽以害人物/畜鱼鳖以食蝙獭罪莫大焉)
老子曰为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
伪行工无淫巧其事任而不扰其器完而不
卷十一 第 10a 页 0521-164.png
(此至治/之世也)乱世即不然为行者相揭以高为
礼者相矜以伪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遂于刻
镂求货者争难得以为宝诋(音/底)文者逐烦挠
以为急事为诡辩久稽而不决无益于治有
益于乱(此衰世/之理也)工为奇器历岁而后成不周
于用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
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亲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故/天)
(子耕田所以劝农皇后亲蚕所以劝织而/况匹夫匹妇惰于耕织而受于饥寒也)
贵难得之货不重无用之物是故耕者不强
卷十一 第 10b 页 0521-165.png
无以养生织者不力无以衣形有馀不足各
归其身衣食饶裕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
和平智者无所施其策勇者无所错其威(智/以)
(救危勇以止暴危/暴不作何用之有)
老子曰霸王之道以谋虑之以策图之挟义
而动非以图存也将以存亡也(存其/亡者)故闻敌
国之君有暴虐其民者即举兵而临其境责
以不义刺以过行兵至其郊令军帅曰无伐
树木无掘坟墓无败五谷无焚积聚无捕民
虏无聚六畜乃发号施令曰其国之君逆天
卷十一 第 11a 页 0521-166.png
地侮鬼神决狱不平杀戮无罪天之所诛民
之所雠也兵之来也以废不义而授有德也
有敢逆天道乱民之贼者身死族灭以家听
者禄以家以里听者赏以里以乡听者封以
乡以县听者侯其县剋其国不及其民废其
君易其政尊其秀士显其贤良振其孤寡恤
其贫穷出其囹圄赏其有功百姓开户而内
之渍米而储之唯恐其不来也义兵至于境
不战而止(义兵所临明告天地幽通鬼神德/被万物以辞禧众以罪问敌亦非)
(容易而动凶器百姓悦戴唯恐不/至殷汤文武以义而平暴乱也)不义之兵
卷十一 第 11b 页 0521-167.png
至于伏尸流血相交以前故为地战者不能
成其王为身求者不能立其功举事以为人
者众助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动虽弱
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不义之兵以强淩/弱恃大侵小戮无)
(辜害有道虽屠城万计掠地千里其由项籍/威镇海内气吞宇宙势拔丘阜终为高祖所)
(摧折者以其不循道理虽大必败虽强必/亡图霸尚不可得而况欲成王业者乎)
老子曰上义者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
施惠立正法塞邪道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
下一心群臣同力诸侯服其威四方怀其德
脩正庙堂之上折冲千里之外发号行令而
卷十一 第 12a 页 0521-168.png
天下响应此其上也地广民众主贤将良国
富兵强约束信号令明两敌相当未交兵接
刃而敌人奔亡此其次也知土地之宜习险
隘之利明苛政之变察行阵之事白刃合流
矢接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满野义之下
(修德而胜者上守法而胜/者中用兵而胜者下也)兵之胜败皆在
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即兵强民胜其政
下叛其上即兵弱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
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
虑足以决轻重之权此上义之道也
卷十一 第 12b 页 0521-169.png
老子曰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
义也义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齐
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
交接矢石若雨而士争先者赏信而罚明也
上视下如子下事上如父上视下如弟下事
上如兄上视下如子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
必政天下上视下如弟即必难为之死下事
上如兄即必难为之亡故父子兄弟之寇不
可与之斗(有君如此则天下如一家万兵共/一心则虽敌不惧虽死不顾恩义)
(所感则视死如归岂有见父有危急而子吝/其生而不救君有难而臣惧于死而不忠者)
卷十一 第 13a 页 0521-170.png
(也)是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于邪
以明其势察其劳佚以知饥饱战期有日视
死若归恩之加也(信义立虽死不顾/恩威治无远不至)

通玄真经卷之十一





卷十一 第 13b 页 0522-0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