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40336c 页
卷六 第 1a 页 0441-004.png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五羔五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释疏题明道德义
义曰老子者太上老君之内号也释解已具
前篇道经者此经两卷上经以道为目夫化
导群生贯穿万法居众法之首故三皇尊其
道焉为万教之先故大演虚其一焉故一者
道之数道者一之本下经云道生一是也夫
其道也极虚通之妙致穷化济之神功理贯
生成义该因果纵之于己则物我兼忘荡之
卷六 第 1b 页 0441-005.png
于怀则有无双绝道与德有相资相禀之义
故云道德经也今于道德义中分三门解释
一者释名无名方了玄教故经云虚无常自
然强名字大道所以道义主无理物有病德
义主有理世无惑故臧玄静云道者通物以
无为义令就明之道有三义一理也二导也
三通也理者理实虚无以明善恶导者导执
令忘引凡入圣通者通生万法变通无壅上
经法阳象天数奇故三十七章也老君说经
本亦不执上经为道下经为德昔贤相承分
卷六 第 2a 页 0441-006.png
判故有道先德后其间经文互相明證具如
序中矣次道衰而后有德德衰而后有五常
是明道德为众行之先五常之本故道经居
先而德经次之也今依名释道即前序所谓
导也通也理也夫道德双释分三门者一释
名二明体三明用释名第一道德玄绝自应
无名开教引凡强立称谓故寄彼无名之名
者宣彼正理令识名之无名方可了达玄教
强名道德其义者何臧玄静曰道以通物以
无为义德者不失以有为功道无则能遣物
卷六 第 2b 页 0441-007.png
有累德有则能祛世空惑今明道三义者理
也通也导也德三义者得也成也不丧也所
谓理者理实虚无言一切皆无故云道在一
切有解云理者兼通善恶善道亦名道恶道
亦名道善恶性空不乖此义但恶道称道其
意不然正以徒类称道非关就理为释若言
随事近理此说不妨所谓通者谓能通生万
物变通无壅河上公云道四通也所谓导者
导执令忘引凡入圣自然经云导末归本本
即真性末即妄情也德有三义所谓德者得
卷六 第 3a 页 0441-008.png
于道果太平经云德者正相得也所谓成者
成济众生令成极道此就果为名亦资成空
行就因者经云熟成之所谓不丧者谓德不
失也故云不丧太平经云常德不丧是也此
六义者互可相通西升经云道德混沌玄妙
同也道中有德义者升玄经云德等无等等
无等是道也故云道有得义道有成义者河
上公云非但生之乃复长之成之道有不丧
义者既言常道常即不丧也德中又有理义
者生神经云感应理常通应既是德故得有
卷六 第 3b 页 0441-009.png
理义也德有通义者河上公云德一也一至
布气而畜养之德有导义者谓有开导之德
论语云道之以德是也此就通门则如前解
矣但道之言通通无所通而无所不通德之
言得得无所得而无所不得故能忘己忘功
生物成物今就此科更分五别一依名释者
前义也二因待释者明非德无以言道非道
无以言德道德相待强立假名故离道无德
离德无道道是德义德是道义经云长短相
形是也三所表释者道德为教正表不道不
卷六 第 4a 页 0441-010.png
德之理所以说道则言可道非常道明德则
言上德不德故不道不德为道德之义四无
方释者正一德名有无量义如因迹有成并
其义也道无不在名何言属故谓无方以释
其义五无释为释者既以不为名亦以无义
为义故自然之义名无所有原其所由即是
无义义曰道者因生以立称德者从教以言
名道者德之通德者道之功有德故称道有
道故称德德义取有体无为言道义取无通
有为说陆先生经云虚寂为道体谓虚无不
卷六 第 4b 页 0441-011.png
通寂无不应也臧玄静云智慧为道体神通
为道用也又云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
一二而不二二而不二由一故二一而不一
由二故一不可说言有体无体有用无用盖
是无体为体体而无体无用为用用而无用
然则无一德非其体无一用非其功寻其体
也离空离有非阴非阳视听不得搏触莫辩
寻其用也能权能实可左可右以小容大以
大容小体既无已故不可思而议之用又无
功故随方不示见今不异此但知道德不同
卷六 第 5a 页 0441-012.png
不异而同而异不异而异用辩成差不同而
同体论惟一不异异者经云道生之德畜之
也不同同者西升经云道德混沌玄妙同也
知不异而异无所可异不同而同无所可同
无所可同无所不同无所可异无所不异也
今更举七义以通释
一本迹者本则为道迹则为德本为道者以
 大智慧源常寂真身为体迹为德者以上
 德之君太上应身为体
二理教者理则为道教则为德理为道者悟
卷六 第 5b 页 0441-013.png
 说正性为体教为德者悟说正经为体
三境智者境则为道智则为德智理为道体
 理智为德体
四人法者人则为道法则为德人为道者以
 本迹二身为体法为德者以理教二法为
 体
五生成者生则为道成则为德道以应气化
 生万物以应气为体成为德者德以成就
 众生法教为体
六有无者无则为道有则为德无则为道以
卷六 第 6a 页 0441-014.png
 因地空观果地空智为体有为德者以因
 地有观果地有智为体
七因果者果则为道因则为德果为道者以
 果地万德为体因为德者以因地万行为
 体以上七义互相交络二而不二一而不
 一是知道德为正体非果非因非本非迹
 不本不迹而开本迹欲明显本由迹不果
 不因而开因果欲令修因趣果其馀五双
 不言自显明义用第三德是不有之有既
 能理无亦能理有道是不无之无既能理
卷六 第 6b 页 0441-015.png
 有亦能理无惑者谓玉貌金容道为实有
 今明道是虚无此即理于有惑河上公云
 道者空也王辅嗣云道者无之谓也惑者
 或谓常道乃至上德实是虚无今明是以
 有德此则除其无病故经云杳冥中有精
 此是一往相翻闻名遣病及其进悟义则
 更深明道之为无亦无此无德之为有亦
 无此有斯则无有无无执病都尽乃契重
 玄方为双绝故经云仙道无不无有不有
 也此则道必资于德德必禀于道老君说
卷六 第 7a 页 0441-016.png
 经亦不执言上卷为道下卷为德二经文
 义互相包含后贤相传强分其义是则道
 经含德德经含道圣旨序内已具举明至
 于五千馀言亦不确定其数文质相半义
 理兼通不可局字数而妨文剪文势而就
 数皆失其大旨也司马迁云五千馀言则
 不定指五千字矣其有删文约数俯就四
 千九百九十九言而云析三十辐字为三
 十以满五千字此又胶柱刻舟执迷不通
 也经字诸家所解凡有四义一由二径三
卷六 第 7b 页 0441-017.png
 法四常一由者三世天尊十方大圣因由
 经教證圣成真也二径者开通道理导达
 众生为学者津梁登真径路也三法者真
 趣玄妙至理精微可以轨法群生楷模众
 圣也四常者妙理深远冥寂玄通万代百
 王不刊之典也具兹四义总称为经或结
 气成文凝云作篆字方一丈八角垂芒或
 紫字琼章龙书凤札劫初降世劫末归天
 或刻玉镌金竹木缣纸流传演化篆隶随
 时虽复粗妙不同皆玄圣之真诀为理病
卷六 第 8a 页 0441-018.png
 之良药乃出世之妙门假使代变时移金
 销石化而此经垂教常布于人天万劫长
 存故云经也故题曰老子道德经疏卷上
 之上夫此二篇玄微五千幽奥统包万法
 冠冕众经而所说年代及过关时日降生
 先后宗趣指归诸家所说未为准的今别
 演四门以祛所惑
第一重明降生者老君至道之祖元化之宗
 长于上古而不为先生于末代而不为后
 况亿劫之前即弘道化岂复待胞胎诞孕
卷六 第 8b 页 0441-019.png
 而谓之生邪今言降生者盖表迹人间示
 有始也托形圣母示有生也母事元君示
 有尊也今此按经诰前后降生有三一以
 上和七年庚寅之岁九月三日甲子生于
 北玄女国天冈灵镜山李谷之间圣母曰
 玄虚之母当生之时三日出于东方九龙
 吐水以浴其形因李谷而为姓名玄元字
 子光乃高上之冑玉皇之胤位为长生大
 主太平正真太一君金阙后圣九玄帝君
 今详考其时亦是劫运之前宋灵上和前
卷六 第 9a 页 0441-020.png
 劫之年号也二以殷武丁庚辰岁二月十
 五曰卯时生于陈国苦县濑乡圣母曰玄
 妙玉女乃上帝之师后位为元君详此即
 是毫州降生年月也据皇甫士安长历所
 證甲子仙公云太岁丁卯下为周师此即
 纣元年丁未二十一年丁卯老君居岐山
 为周西伯之师自武丁九年庚辰至纣丁
 卯凡一百八年又至昭王二十五年癸丑
 出关一百七年通计二百一十五年司马
 迁云二百馀年是也惑者妄云平王定王
卷六 第 9b 页 0441-021.png
 幽王厉王时老君降生此皆曲说信为谬
 矣何者若幽厉平定时生即不得与文王
 武王相见矣三以老君自楼观与尹喜辞
 诀当昭王二十六年甲寅约会于蜀青羊
 之肆遂即降生于蜀乃昭王二十九年丁
 已尹喜千日之后到蜀重见老君之时也
 三度降生此义为定
第二过关年代者老君以周昭王二十五年
 癸丑度关西化与关令尹喜相遇因授以
 道德二经授经既毕即以二十六年甲寅
卷六 第 10a 页 0441-022.png
 四月于楼观与喜相别升入太微二十九
 年丁巳尹喜入蜀访寻老君乃于青羊肆
 相见戊午年入流沙即此过关年月也何
 者尹喜为康王大夫到昭王时为关令与
 老君相见若据臧玄静云幽王时西出陇
 关即与出天宝灵符故关处所不同矣况
 幽王元年庚申十一年庚午已灭年内又
 无癸丑此为误也又文如海云成王二十
 二年癸丑度关此又与尹喜不得相见亦
 为误矣又云平王四十三年癸丑度关此
卷六 第 10b 页 0441-023.png
 又在尹喜之后年代悬远不同皆误说耳
 今详按今古以昭王二十五年癸丑度关
 为定年代相合可无疑焉
第三说经时节者葛仙公内传云黄帝时老
 君为广成子为帝说道德经及五茄之法
 又应号五圣图及纪圣老君内传云老君
 舜时号尹寿子居河阳说道德经教以孝
 悌之道舜行之退身让物尊道贵德天下
 之人从而化之所以举十六族窜四凶达
 四聪明四目外抚百姓内亲九族得道于
卷六 第 11a 页 0441-024.png
 苍梧之野九疑之山又诸家所引皆言周
 昭王时癸丑之岁于函谷关为尹喜作道
 德二篇上下经焉史记亦云老君为关令
 尹喜著书五千馀言又王子年拾遗云老
 君周时居景室之山常与五老人谭天地
 造化之事著书十万言后删其繁芜作五
 千言矣今按河上公授汉文帝上下二经
 章句谓帝曰余注是经以来千七百馀年
 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其人成玄英
 法师解曰传三人者务光羡门子高丘子
卷六 第 11b 页 0441-025.png
 是也以此详之庄子云汤伐桀后让位务
 光务光不受抱石自沈于清泠之泉汤时
 务光既死即授经在桀之前也足明此经
 非是周昭王癸丑年及景室山中所著又
 按黄帝书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全载此
 一章则是黄帝时说经所以黄帝著书引
 此一章尔又按年代推之若是昭王时函
 关著经至汉文帝时未及一千年则与注
 经以来数不同益明此经是黄帝时及帝
 舜时说为定矣且帝舜在位六十馀年一
卷六 第 12a 页 0441-026.png
 百一十二岁传位于禹禹子孙相承十七
 帝四百七十一年为汤所伐汤子孙相承
 二十一代三十王六百四十四年为周所
 灭周自武王至赧王子孙相承四十一代
 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九年为秦所并秦昭
 襄王四十九年丁未灭周历始皇终子婴
 共四十五年为汉所伐汉自高祖惠帝吕
 后至文帝元年相继二十八年自舜至此
 凡计一千七百六十九年则明说经在黄
 帝时注经在舜时非是函关特为尹喜著
卷六 第 12b 页 0441-027.png
 此五千文明矣颖鉴之士宜详之焉
第四宗趣指归者道德尊经包含众义指归
 意趣随有君宗河上公严君平皆明理国
 之道松灵仙人魏代孙登梁朝陶隐居南
 齐顾欢皆明理身之道符坚时罗什后赵
 图澄梁武帝梁道士窦略皆明事理因果
 之道梁朝道士盂智周臧玄静陈朝道士
 诸糅隋朝道士刘进喜唐朝道士成玄英
 蔡子晃黄玄赜李荣车玄弼张惠超黎元
 兴皆明重玄之道何晏钟会杜元凯王辅
卷六 第 13a 页 0441-028.png
 嗣张嗣羊祐卢氏刘仁会皆明虚极无为
 理家理国之道此明注解之人意不同也
 又诸家禀学立宗不同严君平以虚玄为
 宗顾欢以无为为宗孟智周臧玄静以道
 德为宗梁武帝以非有非无为宗孙登以
 重玄为宗宗旨之中孙氏为妙矣又此经
 以自然为体道德为用修之者于国则无
 为无事自致太平于身则抱一守中自登
 道果得之者排空驾景久视长生于国失
 道德则必败亡于身丧道德则致沦灭故
卷六 第 13b 页 0441-029.png
 在乎上士勤人抱之为式也又道德玄序
 开元二十一年颁下其所分别上卷四九
 三十六章法春夏秋冬下卷五九四十五
 章法金木水火土则上卷从第一讫第九
 章以无形无名为宗明春道从第十讫第
 十八章无知惚恍为宗明夏道从十九讫
 第二十七章以有精有信为宗明秋道从
 二十八讫三十六章以凝重清静为宗明
 冬道其下卷自第一尽第九章明仁德次
 第十尽十八章明礼德从第十九尽二十
卷六 第 14a 页 0441-030.png
 七章明义德从第二十八至三十六章明
 智德从三十七尽四十五章明信德仁以
 履虚抱一礼以不恃不宰义以柔弱和同
 智以无识不肖信以执契不争其大旨亦
 以玄虚恢廓冲寂希微为宗体强名则有
 五有四契理则无执无为而谭讲之家执
 文则多舛谬古今所释独学则或不周今
 广引众文穷其指当明者详采则可明年
 代先后宗趣是非矣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五
卷六 第 14b 页 0441-03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