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0421-068.png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卷下(上卷/原缺)难八
   太霞老人薛致玄述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纂云支离所为者(己具首/章消释)又云百姓日用
 而不知者
 钞曰易系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
 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
 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
 鲜矣此言上德不以德为德故百姓日用
卷一 第 1b 页 0421-069.png
 而不知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纂云下德者迹用渐彰至一浇散
 钞曰至一者庄子缮性篇云古之人在混
 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
 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
 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
 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
 燧人伏牺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今碧
 虚取以为證云下德者迹用渐彰至一浇
卷一 第 2a 页 0421-070.png
 散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纂云无思无虑而心自无为忘功忘名而
 迹无以为
 钞曰无思无虑者庄子知北游篇云知北
 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音/焚)之丘而适遭无
 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子欲有问乎若何
 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
 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
 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
卷一 第 2b 页 0421-071.png
 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
 屈狂屈曰唉(五来/切)子知之将语若中欲言
 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
 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
 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谓黄帝
 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敦是邪
 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
 汝终不近也又易系云子曰天下何思何
 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夫天下/之动正)
 (夫静者也天下之众正夫一者也以静为/本故无思也以一为主故无虑也然则动)
卷一 第 3a 页 0421-072.png
 (者纷纷其涂固以殊也及悟诸静则同其/所归也众者扰扰其虑或以百也及适诸)
 (一则不三其所致也以静而得一亦何思/而何虑焉是以圣人治天下不言而人信)
 (无为而化行/盖得诸此也)故碧虚曰无思无虑而心自
 无为又云忘功忘名而迹无以为者如庄
 子逍遥游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故曰忘功忘名而迹无以为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纂云神配阴阳明效日月民皆仰戴咸共
 乐推麟凤见而嘉祥来歌谣彰而有以为
 也
卷一 第 3b 页 0421-073.png
 钞曰前汉列传第二十八云公孙弘菑川
 薛人也武帝元光五年徵贤良文学对策
 弘曰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
 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
 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
 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
 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
 和之至也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故
 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并日月
 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
卷一 第 4a 页 0421-074.png
 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
 又云歌谣彰而有以为也者孟子万章章
 句上云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力所能
 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
 于南河之南天下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
 之舜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
 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
 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今碧虚取以为说
 云神配阴阳明效日月民皆仰戴咸共乐
 推麟凤见而嘉祥来歌谣彰而有以为也
卷一 第 4b 页 0421-075.png
 此證解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之应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纂云夫礼者履也谓履道而行辨上下定
 贵贱
 钞曰辨上下者易履卦大象曰上天下泽
 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者是也
 纂又云玉帛交驰
 钞曰如鲁语阳货篇云孔子曰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又曰
 威仪相答者礼记中庸曰礼经三百威仪
卷一 第 5a 页 0421-076.png
 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无不敬(夫礼主于敬/乐主于和有)
 (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法谓之仪夫玉帛/者礼之物以表其意者也钟鼓者乐之器)
 (以导其和者也是知严敬中和者礼/乐之本也玉帛钟鼓者礼乐之末也)故曰
 玉帛交驰威仪相答擎跽曲拳进退顾揖
 此礼之文也故云末焉其或交驰相答而
 莫之应则至于攘臂而仍之也
 纂云孔子曰大礼与夭地同节
 钞曰此礼记乐记篇之文也云大乐与夭
 地同和大礼与夭地同节和故百物不伤
 节故祀夭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卷一 第 5b 页 0421-077.png
 (旧纂本以孔子字作庄/子字误也今改而正之)又曰以礼为翼者
 所以行于世也者此庄子大宗师篇之文
 也既云大礼与天地同节又以此为翼而
 行于世则恶有攘臂之乱哉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纂云庄子曰圣人行不言之教云云其唯
 大人乎
 钞曰此庄子知北游篇之文也纂文已详
 不必重序大抵證解礼者道之华而乱之
 首之义也
卷一 第 6a 页 0421-078.png
 纂又云德和也至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
 也
 钞曰此庄子缮性篇之文也其纂文已备
 不须重录故碧虚取此南华数端以为證
 解者此足见老庄之旨于道德仁义礼乐
 忠信岂有忽弃者哉但明其本末次第之
 失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纂云以智治国国之贼
 钞曰此本经第六十五章之文也已于本
卷一 第 6b 页 0421-079.png
 章消释
 钞曰纂又云何思何虑者此易系之辞也
 已具前释
 纂云礼烦则乱
 钞曰上文按尚书说命中篇云惟说命总
 百官乃进于王曰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
 邦设都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惟
 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无启宠纳侮无
 耻过作非惟厥攸居政事惟醇黩于祭祀
 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祭祀不欲/数数则黩)
卷一 第 7a 页 0421-080.png
 (黩则不敬事神礼烦/则紊乱而难行也)王曰旨哉说乃言惟
 服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王忱
 (氏任/切)不艰允协于先王成德惟说不言有
 厥咎今碧虚又取此以智治国国之贼以
 證解前识者道之华盖智者在人意识之
 前也奈智变则诈礼烦则乱岂非道之华
 而愚之始也哉又岂若藏智藏识无思无
 虑而反于厚实者邪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
其华故去彼取此
卷一 第 7b 页 0421-081.png
 纂云大文夫者刚健纯粹有道之士也
 钞曰刚健纯粹者易乾卦文言云刚健中
 正纯粹精也言大丈夫禀此刚健纯粹之
 气而生故为有道之士也能去彼礼智之
 华薄取此道德之厚实斯可谓敦其本而
 弃其末者也故云去彼取此
 纂云文子曰大文夫恬然无思淡然无虑
 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入乎无房
 属其精神偃其知见漠然无为而无不为
 也
卷一 第 8a 页 0421-082.png
 钞曰此文子道原篇云老子曰大丈夫(谓/能)
 (体道之/人也)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以夭为盖以
 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驺行乎无
 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入乎无房以天为
 盖则无所不覆也以地为车则无所不载
 也四时为马则无所不使也阴阳御之则
 无所不备也是以圣人内修其本而外饰
 其末属其精神(属音烛系/也专也)偃其知见故漠
 然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也所谓
 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
卷一 第 8b 页 0421-083.png
 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故碧虚取此以
 證解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也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
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
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钞曰一者乃道之子冲和之妙气也作阴
 阳之本为万物之母也施而用之则升而
 为云坠而为雨散而为风击而为雷霆击
 而有光耀者为电古今不二终始无穷一
卷一 第 9a 页 0421-084.png
 之为言其大矣哉
 纂云在阴与阴同德在阳与阳同波
 钞曰乃庄子刻意篇文也已于道经详载
 之又云处瓦甓而不溷者此庄子知北游
 之文也已具三十二章中详矣此言道之
 一气无所不在也
 纂云寂然不动则谓之真君制御形躯则
 谓之真宰
 钞曰寂然不动者易系云寂然不动感而
 遂通天下之故者是也又云真君真宰者
卷一 第 9b 页 0421-085.png
 庄子齐物论云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
 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
 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
 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音/该)而存焉吾谁与
 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
 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
 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
 得无益损乎其真是也纂又引西升经曰
 子得一而万事毕者已具前释
 纂云庄子曰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
卷一 第 10a 页 0421-086.png
 集虚又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钞曰此皆庄子人间世篇云颜回谓孔子
 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如字/去声)荤者数
 月矣若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
 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
 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
 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
 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
 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瞻彼阕
卷一 第 10b 页 0421-087.png
 (音/缺)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
 谓坐驰所取證者如斯而已矣纂又云万
 物资始者此易乾卦彖辞云大哉乾元万
 物资始是也又曰万物资生者此亦坤卦
 彖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坤厚载物德合
 无疆是也纂又云神者妙万物以为言也
 者此易说卦之文也已具前解今碧虚取
 此数节之文用證解得一之理所谓一者
 元气也夫此元气者能阴能阳而不属于
 阴阳升玉京金阙而不以为清处瓦甓荔
卷一 第 11a 页 0421-088.png
 薜而不以为浊乾元以之而资始坤元以
 之而资生以其制御有为则真宰出焉以
 为寂然不动则真君见焉以其至虚而为
 群生之本以其至寡而为万物之宗得乎
 此者物无不生事无不毕故曰天得一以
 清
 纂云且侯王得之故能永有大宝无思不
 服而为天下平正焉
 钞曰无思不服者毛诗大雅文王有声篇
 云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
卷一 第 11b 页 0421-089.png
 服皇王烝哉(言武王作邑于镐京笺云自/由也言武王于镐京行辟雍)
 (之礼由四方而来观者皆感武王之德化/中心无不归服者也又云皇王孟哉者皇)
 (大也烝君也此美武王/德化大而能君之者也)今碧虚引此者言
 当时武王行辟雍之礼遂感四方万国欢
 心而说服者亦由得一而正之所致也故
 云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
恐灭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
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
卷一 第 12a 页 0421-090.png
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纂云阴阳谬戾
 钞曰此文子上礼篇云阴阳缪戾四时失
 序雷霆毁折霜雹为害万物焦夭其全文
 已载道经三十辐章详矣又曰然神者阴
 阳不测也此亦具前释
 纂云故雒(音/洛)枯而夏亡河竭而商丧
 钞曰史记周本纪云幽王二年西周三川
 皆震(西周谓镐京也三/川者泾渭洛也)伯阳甫曰周将亡
 矣(伯阳父周柱/下史老子也)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
卷一 第 12b 页 0421-091.png
 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
 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
 其所而填(音/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
 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演润/也)土无
 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
 亡(禹都阳城伊/洛所近也)河竭而商亡(商人都卫河/水所经也)
 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
 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
 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
 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
卷一 第 13a 页 0421-092.png
 崩三年幽王宠褒姒申侯赂西夷犬戎杀
 幽王果应亡国之徵也(申侯即申后之父/也申后乃幽王之)
 (后也宠姒而弃申后/所以致申侯之怒也)故碧虚取以为说云
 雒枯而夏亡河竭而商丧以證谷无以盈
 将恐竭之义也
 纂又云谦以自牧者
 钞曰此易谦卦初六爻辞也已于道经第
 十五章详载之此上数节之文碧虚取之
 以證解得一之义若失之则致于裂发歇
 竭灭蹶之灾也
卷一 第 13b 页 0421-093.png
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纂云天下数誉而不加劝夭下数非而不
 加沮
 钞曰此上之文庄子逍遥游云故夫智效
 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其自
 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
 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
 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故碧虚取以为说云天下数誉而不加劝
 天下数非而不加沮恶识所以贵恶识所
卷一 第 14a 页 0421-094.png
 以不贵哉此忘贵贱而能守冲一之道以
 为天下之正者也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纂云易之复卦曰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
 出入无疾
 钞曰此易复卦彖辞也复亨刚反动而以
 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夭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
 见夭地之心乎此一阳始生之时也鲍
卷一 第 14b 页 0421-095.png
 极解曰天地之本在一元也一元之气在
 坎之中也下应黄钟之宫上直牵牛之宿
 中函太极之气也其以静为体以动为用
 故能运行四时化育万物所谓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也动息则静静则
 复其元者也其在建子之月函三为一之
 时也静息则动动则显其用者也终而复
 始生生而无穷者道在其中矣中则久久
 则变也故因动以见静因用以见体是则
 体亦非静以动类之见其静也静者天地
卷一 第 15a 页 0421-096.png
 之心欤故圣人体元以立其诚以静为性
 以动为化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与天地
 合其德也能造形而悟求复其元者贤也
 然则本元则为圣本复则为贤而爻之初
 九颜氏得之(颜氏得之者易下系云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
 (望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
 (祗悔元吉/此之谓也)则复非天地之心能见天地之
 心者也朱晦庵曰积阴之下一阳来复生
 物之心于此可见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
 极而善者也
卷一 第 15b 页 0421-097.png
弱者道之用
 纂云柔弱雌静实道之用也
 钞曰此明实教也言柔弱谦卑为入道之
 用也何哉列子黄帝篇云天下有常胜之
 道有不常胜之道此文已于第三十三章
 中详载之由是论之则岂非弱者道之用
 耶是知前明道之权此明道之实权者反
 经而合道实者真诚而不虚权以济实实
 以行权权实相须不可偏废窃观广圣义
 所解云道先柔弱俗贵强梁柔弱为保生
卷一 第 16a 页 0421-098.png
 之徒强梁乃取败之本本经云强梁者不
 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执此以训于世使
 弃强守柔舍躁归静矣夫教有权实两门
 上士达诚故以实教示之自然冥契于道
 中智下士则以权教悟之若或未悟则以
 善道诱之诱之不从则以恩赏劝之劝之
 不从则以法令齐之齐之不从则以科律
 威之威之不从则以刑辟加之(刑辟谓墨/劓剕宫大)
 (辟五刑之属/也○剕音匪)夫圣人威用以刑罚者岂得
 已耶书云刑期于无刑(期求/也)圣人以权道
卷一 第 16b 页 0421-099.png
 制刑罚本求人之不犯也非有心愿欲加
 刑罚于人也广圣义引书云功疑惟重罪
 疑惟轻虽权设刑罚以禁劝于人圣人哀
 矜之道好生之心亦云至矣至于劝教之
 所不及而后用之以刑也是故刑之使民
 畏赏之使民劝劝以趋善畏以止恶虽刑
 之及人谓为善也而惩一劝百则被刑者
 寡而从善者众也如栉发焉踰旬而一栉
 则弃者多矣旦旦而栉之则理者多矣故
 知权道者帝王善用之则为南面之术也
卷一 第 17a 页 0421-100.png
 士庶善用之则为合道之法也若帝王士
 庶不善用之则反以为祸也可不慎乎若
 能反复于虚静之原超出于有无之境则
 强柔两忘权实双泯又恶用刑赏禁劝之
 道哉故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纂云列子曰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
 从生
 钞曰此列子天瑞篇云子列子曰昔者圣
 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
卷一 第 17b 页 0421-101.png
 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
 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
 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
 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
 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
 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
 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轻
 清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
 人故曰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卷一 第 18a 页 0421-102.png
 纂又云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
 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
 钞曰此上之文亦列子天瑞篇引黄帝书
 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
 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终者也天地
 终乎与我偕终终进乎不知也今碧虚取
 此以为说者乃證解天下之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之义也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
卷一 第 18b 页 0421-103.png
 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纂云夫上士者受性清静恬淡寂寞虚无
 无为
 钞曰此庄子刻意篇之文也已具于开题
 中今不复云
 纂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
 钞曰此庄子刻意篇之文也云纯粹而不
 杂静一而不变淡然无为动而以天行此
 养神之道也
 纂云斯所谓天然县解矣
卷一 第 19a 页 0421-104.png
 钞曰庄子养生主篇云老聃死秦失(音/逸)
 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耶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
 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
 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
 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
 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
 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故曰斯所谓天然县解矣
卷一 第 19b 页 0421-105.png
 纂云中士者受性中庸
 钞曰中庸者谓有中常之德也礼记有中
 庸一篇专论中和之德也又鲁论雍也篇
 云孔子曰中庸之德民鲜久矣若人性分
 素有中庸之德者可谓中士也
 纂云若中庸之士世之不用也则思欲就
 薮泽处间旷吐故纳新至为治而已矣
 钞曰此庄子刻意篇之文也云刻意尚行
 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
 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
卷一 第 20a 页 0421-106.png
 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
 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
 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
 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
 所好也就薮泽处间旷钓鱼间处无为而
 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间暇者之所
 好也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
 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
 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
 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间不导引而寿
卷一 第 20b 页 0421-107.png
 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
 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今碧虚取此
 为说者以證解若存若亡之义也
 纂云下士者受性浊辱目欲视色耳欲听
 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若不得者则大忧
 以惧
 钞曰目欲视色者此庄子盗蹠篇之文也
 云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
 盈又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者庄子至
 乐篇云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
卷一 第 21a 页 0421-108.png
 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
 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
 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
 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
 哉此上数节之文以證解上中下三士所
 见差别之不同也
 纂又引陆希声曰形而上者谓之道道也
 者通乎形之外者也形而下者谓之器器
 也者正其形之内者也上士知微知章通
 乎形外下士知章而不知微止乎形内
卷一 第 21b 页 0421-109.png
 钞曰此上文者并易系之辞也已具道经
 首章载之今不复云故陆先生取之以證
 解上中下三士所见之不同也
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颣进道若退上
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纂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钞曰此史记列传老子教孔子之辞也已
 释开题中
 纂云吴筠玄纲论曰功欲阴过欲阳
 钞曰吴天师玄纲论立功改过章云功欲
卷一 第 22a 页 0421-110.png
 阴过欲阳功阴则能全过阳则可灭功不
 全过不灭则仙籍何由书长生非所冀然
 功不在大遇物斯拯过不在小知非则悛
 不必驰骤于立功奔波于改过过在改而
 不复为功惟立而不中倦是谓日新其德
 自天祐之也以其功欲阴故曰建德若偷
 尔
质真若渝
 纂云质真者纯素也
 钞曰纯素者如庄子刻意篇云能体纯素
卷一 第 22b 页 0421-111.png
 谓之真人是也
大方无隅
 纂云夫砥(音/纸)(音/例)名节以作廉隅此谓束
 教之人也(砥砺者平直貌砥细于砺皆磨/石也诗云其平如砥其直如矢)
 (盖本诸/此也)
 钞曰束教者庄子秋水篇云北海若曰井
 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
 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
 道者束于教也此所以见笑于大方之家
 也
卷一 第 23a 页 0421-112.png
 纂云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大方也
 钞曰鲁语阳货篇云佛肸召子欲往(佛肸/者晋)
 (大夫赵简/子之邑宰)子路曰昔者由也间诸夫子曰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
 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
 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音/吝)不曰白乎涅而
 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此所
 谓大方之士也
 纂又云行不崖异
 钞曰此庄子天地篇云不同同之之谓大
卷一 第 23b 页 0421-113.png
 行不崖异之谓宽如此宽大谓之大方若
 有同异即非大方也
大器晚成
 纂云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
 钞曰九鼎者大鼎也黄帝内传云黄帝采
 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即今之湖城南号
 曰荆山亦云铸鼎原是也或云夏禹之所
 铸也曾子固全真堂记曰九牧贡金夏禹
 铸以为鼎九州山川草木禽兽莫不在焉
 是知夏禹之所铸也夫瑚琏者鲁语公冶
卷一 第 24a 页 0421-114.png
 长篇云子贡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
 何器也曰瑚琏也(包曰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簠簋乃宗)
 (庙祭祀之/器贵者也)夫此九鼎与瑚琏者寔至大至
 贵之器也原其营为非一朝一夕之所成
 也亦犹贤圣之所以为贤圣者岂一朝一
 夕无功无行而得到哉然积习生常美成
 在久之所致也故曰大器晚成又美成在
 久者庄子人间世篇叶公子高将使于齐
 问于仲尼仲尼告之故法言曰无迁令无
 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
卷一 第 24b 页 0421-115.png
 恶成不及改可不慎欤
天唯道善贷且成
 纂云独此妙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钞曰此庄子大宗师篇之文也已具上经
 首章载之今不复云大抵言大道善能贷
 与万物万物资之以生成者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纂云浑沦者一也浑沦一气未相离散
 钞曰浑沦者列子天瑞篇之文也已于本
卷一 第 25a 页 0421-116.png
 经第四十章全载今略而不云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纂云君子不动乎心则浩然之气可养
 钞曰此上之文出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公
 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
 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
 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
 贲(音/奔)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姓/告)
 (名不害子者男子之通称也孟赍勇于力/我勇于德义故曰是不难告子未及四十)
 (不动心故云先我/况于孟子者哉)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
卷一 第 25b 页 0421-117.png
 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
 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
 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
 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心志所念/虑也气所)
 (以充满形体为喜怒也志/帅气而行之度其可否也)夫志至焉气次
 焉(志为极要之本/气次而随之也)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暴乱也言志有所向气必随之当正持/其志无暴乱其气安以喜怒加于人)
 曰忘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壹/者)
 (郁闲而不/通之貌)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
卷一 第 26a 页 0421-118.png
 其心(孟子言人之志气闭塞而为壹也志/闭塞则气不行气闭塞则志不通今)
 (之行而蹶者由气闭而不能自持故志气/颠倒颠倒之间无不动而恐矣则志气之)
 (相助/也)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
 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
 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集/杂)
 (也言浩然之气与仁义相杂自然而生也/非有为用仁义密入而取之也故曰是集)
 (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不慊于心则喂矣(慊快也/自省所)
 (行仁义不备干害浩/然则心腹饥馁者也)
卷一 第 26b 页 0421-119.png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纂云卑以自牧者
 钞曰此易谦卦初六爻辞也屡释于前今
 不再云
 纂云以谦受益
 钞曰尚书大禹谟云益赞于禹曰惟德动
 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今
 碧虚取列子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
 沦者以證解道生一之义也又取孟子浩
 然者以證解冲气以为和之义也又取易
卷一 第 27a 页 0421-120.png
 之谦卦卑以自牧书之大禹谟以谦受益
 以證解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之义
 也终之以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
 父其诫劝世人之诚可谓深矣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无有入于无间
 纂云庄子曰金石不得无以鸣
 钞曰庄子天地篇云夫子曰夫道渊乎其
 居也漻(音/寥)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金
 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今碧虚
卷一 第 27b 页 0421-121.png
 取以为说者言此金之与石乃坚密而难
 入之物也然击之而有声者内藏道气而
 使之然也道气者无有也金石者无间也
 今此虚无之道能入于金石者岂非无有
 入于无间耶尝闻化书道化篇龙虎章云
 龙化虎变可以蹈虚空虚空非无也可以
 贯金石金石非有也虚实相通物我相同
 其生非始其死非终知此道者形不可得
 毙神不可得逝且宋齐丘所论者如此又
 尝闻列子黄帝篇云赵襄子率徒十万狩
卷一 第 28a 页 0421-122.png
 于中山藉芿燔林扇赫百里有一人从石
 壁中出之说此文已于第十六章全载此
 皆得夫冲和之妙气虚无之大道故能出
 入于金石经涉于水火而不伤阂者也故
 云无有入于无间也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天下稀及之
 纂云谨身节用者
 钞曰此孝经庶人章云用天之道分地之
 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卷一 第 28b 页 0421-123.png
 纂云文子曰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
 刑有贵乎言者也师旷瞽而为大宰晋国
 无乱政有贵乎见者也
 钞曰此文子精诚篇云老君曰冬日之阳
 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函自然至
 精之感弗召而来不去而往窈窈冥冥不
 知其所以为者而功自成待目而照见待
 言而使命其于治也难矣皋陶喑而为大
 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乎言者也(尚书大禹/谟云帝曰)
 (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子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子治刑期于无刑民)
卷一 第 29a 页 0421-124.png
 (协于中时乃功懋哉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
 (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兹用不犯于有司帝曰俾子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以此知为大理之职也)
 (喑之一字/未详所据)师旷瞽而为大宰晋国无乱政
 有贵乎见者也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
 之所以为师民之化上不从其言从其所
 行也是故碧虚引此以證解不言之教无
 为之益天下稀及之岂虚言哉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
卷一 第 29b 页 0421-125.png
 纂云夫身为实而名为宾舍实从宾是为
 倒置列子曰实名贫伪名富曰实无名名
 无实名者伪而已矣
 钞曰此列子杨朱篇云杨朱游于鲁舍于
 孟氏孟氏问曰人而已矣奚以名为曰以
 名者为富既富矣奚不已焉曰为贵既贵
 矣奚不已焉曰为死既死矣奚为焉曰为
 子孙名奚益于子孙曰名乃苦其身燋其
 心乘其名者泽及宗族利兼乡党况子孙
 乎凡为名者必廉廉斯贫为名者必让让
卷一 第 30a 页 0421-126.png
 斯贱曰管仲之相齐也君淫亦淫君奢亦
 奢志合言从道行国霸死之后管氏而已
 田氏之相齐也君盈则己降君敛则己施
 民皆归之因有齐国子孙享之至今不绝
 若实名贫伪名富曰实无名名无实名者
 伪而已矣昔者尧舜伪以天下让许由善
 卷而不失天下享祚百年伯夷叔齐实以
 孤竹君让而终亡其国饿死于首阳之山
 实伪之辨如此其省也纂又曰而悠悠者
 趋名不已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者此亦
卷一 第 30b 页 0421-127.png
 杨朱篇云鬻子曰去名者无忧老子曰名
 者实之宾而悠悠者趋名不已名固不可
 去名固不可宾耶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
 卑辱尊荣则逸乐卑辱则忧苦忧苦犯性
 者也逸乐顺性者也斯实之所系矣名胡
 可去名胡可宾但恶夫守名而累实守名
 而累实将恤危亡之不杀(去/声)岂徒逸乐忧
 苦之间哉故碧虚取此数节之文證解名
 与身孰亲之辨也
 纂又云夫鲍焦子推之徒守名累实者也
卷一 第 31a 页 0421-128.png
 钞曰鲍焦子推者庄子盗蹠篇云鲍焦饰
 行非世抱木而死(姓鲍名焦周时隐者也/饰行非世廉洁而守荷)
 (担采樵拾橡充食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子/贡遇之谓曰吾闻非其政者不履其士污)
 (其君者不受其利今子履其地食其利其/可乎鲍焦曰吾闻廉士重进而轻退贤人)
 (易愧而轻死因/抱木而立枯焉)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
 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
 而燔死(昔晋文公重耳幼时遭继母丽姬/之难丽姬之子曰宜旧丽姬欲立)
 (宜旧而废重耳故数谮于献公公信其言/重耳所以出奔他国在路困乏子推乃自)
 (割其股肉以食文公后重耳还国立为文/公封其从者遂忘子推子推作龙蛇之歌)
 (书于营门怒而逃去公后悔追子推于介/山亦云绵山子推隐避不出公因纵火焚)
卷一 第 31b 页 0421-129.png
 (其山庶几走出火至/不避乃抱树而燔死)今碧虚论及二子徒
 守其名累其实者也
身与货孰多
 纂云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
 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
 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钞曰庄子至乐篇云夫天下之所尊者富
 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
 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
 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
卷一 第 32a 页 0421-130.png
 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
 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
 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
 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
 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
 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由是论之夫富贵
 者贪名殉利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故
 碧虚取之以證解身与货孰多之义也
得与亡孰病
 纂云庄子曰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
卷一 第 32b 页 0421-131.png
 道者忘心矣
 钞曰此庄子让王篇云曾子居卫缊袍无
 表颜色种(亦作/肿)(古外切犹/剥错貌)手足胼(便平/声)
 胝(音/支)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
 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縰(所绮/切)
 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
 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
 致道者忘心矣又向下纂文引庄子二段
 皆出于让王篇中首尾俱完不必重录以
 證解得与亡孰病知足不辱之义也
卷一 第 33a 页 0421-132.png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纂云又如大壑酌焉而不竭明鉴应之而
 不疲
 钞曰大壑者庄子天地篇云谆芒将东之
 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
 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
 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
 焉今碧虚取此以證解其用不敝之义也
 (大壑者/大海也)又明鉴之义已具第二十五章详
卷一 第 33b 页 0421-133.png
 矣
 纂云夫有盛德大业者
 钞曰此易系云日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
 大业盛德大业至矣哉故碧虚取以为说
 者言有如此之盛德有如此之大业可谓
 大盈矣然容貌常若谦冲而不骄也抑又
 富贵满堵金玉满堂常能虚俭而不奢也
 所以其用常有羡馀而不穷匮也
大巧若拙
 纂云列子曰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
卷一 第 34a 页 0421-134.png
 者不恃智巧
 钞曰此列子说符篇之文也纂微首尾俱
全不须重录夫大巧者庄子所谓覆载天
 地刻彫众形而不为巧岂以玉为楮叶者
 而为巧乎
大辩若讷
 纂云非法不说者
 钞曰此孝经卿大夫章云非先王之法服
 不敢服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非先王之
 法言不敢道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
卷一 第 34b 页 0421-135.png
 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
 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
 人此證解非法不说之义也
 纂又云非礼不言者
 钞曰此论语颜渊篇云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克己约身也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
卷一 第 35a 页 0421-136.png
 敏请事斯语矣故云非礼不言也今碧虚
 取此非法非礼皆不可言无所造为故若
 讷也又闻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
 行亦此义也故曰大辩若讷也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纂云庄子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乃可以
 长生
 钞曰此庄子在宥篇之文也已具第二十
 章详矣是故碧虚取以为说者以證解清
 静为天下正者也
卷一 第 35b 页 0421-137.png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纂云天下有道言时之泰也
 钞曰谓时之泰也者易泰卦(乾下/坤上)泰小
 往大来吉亨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
 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象曰天地交泰
 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
 右民今碧虚取此以为说者言夫时之泰
卷一 第 36a 页 0421-138.png
 则万物昌而宗庙显宇内安而诸侯宾至
 于群物乐康天下有道也如此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纂云天下无道谓时之否也
 钞曰言时之否也者易否卦(坤下/乾上)否之
 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彖曰否之匪
 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
 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
 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象曰天地不交
卷一 第 36b 页 0421-139.png
 否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今碧虚
 取以为说者言夫时之否则百职废而主
 上忧帑(音/傥)藏虚而水旱数至于阴阳隔闭
 而庶类悽怆天下之无道也如此
罪莫大于可欲
 纂云纵骄奢之情者必荷胡可切校之凶
 钞曰夫荷校之凶者易噬嗑卦(震下/离上)
 九云荷校灭耳凶象曰荷校灭耳聪不明
 也夫噬嗑者用狱除间之卦也卦辞云噬
 嗑亨利用狱六二至六五爻者皆用刑之
卷一 第 37a 页 0421-140.png
 爻也初上者乃受刑之人也初九屦校灭
 趾无咎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校者械也
 谓枷杻桎梏之类也趾者足也今之初九
 始犯其罪屦校以桎其足者欲使之有所
 改而不行其非也今此上九初当咎微之
 时不肯悛革遂至于积累罪大不可掩藏
 而以至于极刑也所以负荷其校至于磨
 灭其耳真所谓聪之不明也故曰荷校灭
 耳聪不明也故纂云纵骄奢之情者必荷
 校之凶也且荷校之凶初从可欲中来故
卷一 第 37b 页 0421-141.png
 为罪之大莫重于可欲也
 纂又云齐人攫金
 钞曰此列子说符篇末后章之文也纂文
 已备今不复云
 纂云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者
 钞曰此庄子山木篇云庄周游乎雕陵之
 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
 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
 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褰裳跃步执弹
 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
卷一 第 38a 页 0421-142.png
 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
 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
 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
 (音/讯)之庄周反入三月不庭蔺且(子余/切)从而
 问之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庄周曰吾
 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
 闻诸夫子曰(以老子/为夫子)入其俗从其俗今吾
 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
 林而忘其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
 不庭也今取此以为说者言为可欲所乱
卷一 第 38b 页 0421-143.png
 者鲜有不犯其罪也如庄周游于雕陵之
 樊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也故碧虚以为
 失照也
咎莫大于欲得
 纂云靡有孑遗者
 钞曰按毛诗大雅云汉篇云云汉仍叔(仍/叔)
 (周大/夫也)美宣王也旱既太甚则不可推兢兢
 业业如霆如雷周馀黎民靡有孑遗(推去/也兢)
 (兢恐也业业危也言周宣王忧当时旱灾/不可推而去之故兢兢业业而危恐如雷)
 (霆震之于头上也言此周时之众民/无有孑然遗失而不遭其旱灾也)今碧
卷一 第 39a 页 0421-144.png
 虚取此靡有孑遗者异于是言彼贪冒之
 夫于天下之物无问见与不见咸欲得之
 靡有孑然遗失而使尽在于已此无道过
 贪之甚也岂止殃答于一身哉此必延及
 于后代之子孙矣故曰咎莫大于欲得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
 纂云当食而思天下之饥者当衣而思天
 下之寒者爱其亲知夭下之有耆老怜其
 子知天下之有幼稚也
卷一 第 39b 页 0421-145.png
 钞曰孟子离娄章句下云禹稷当平世三
 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
 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
 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
 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之溺也稷思天
 下有饥者犹已之饥也(大禹治天下洪水/者也后稷教天下)
 (播种稼/穑者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同道
 易地则皆然又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云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
 下可运诸掌此皆以身观身以家观家至
卷一 第 40a 页 0421-146.png
 于以天下观天下之道也夫如是则又何
 待出户而后知天下者哉
不窥牖见天道
 纂云夫人君者与二仪同其德日月参其
 明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钞曰易乾卦九五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
 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
 奉天时(言在天时之先而行事则天道亦/顺应而不肯违也在天时之后而)
 (行事则必奉顺于天/道而不敢逆者也)今人君若能如是者
卷一 第 40b 页 0421-147.png
 不假窥牖瞻望而天道自明又闻邵尧夫
 有诗云一物由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
 坤明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
 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
 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此可谓不窥
 牖见天道者欤纂又云故明于死生之说
 者易上系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
 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
 之说其斯之谓欤纂中又引严君平云绝
 灭三五者此义已于道经第三章内详矣
卷一 第 41a 页 0421-148.png
 今不复云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纂云记曰欲治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心
 先诚其意
 钞曰此礼记大学篇云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者也)致知在格物
 (格来也物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卷一 第 41b 页 0421-149.png
 (以致或/云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夭
 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
 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壹/是)
 (专行/事也)(以脩身为本者上从天子下至庶/人皆以脩身为本治国为末否不)
 (也)今碧虚取以为说者时證解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但能反之于身心则足矣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卷一 第 42a 页 0421-150.png
 纂云孔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钞曰此鲁语泰伯篇之文也子曰大哉尧
 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夭为大唯尧则之荡
 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
 乎其有文章(焕明也其立文/垂制又著明)又云无为而
 治者其舜也欤者此亦鲁语卫灵公篇之
 文也盖言上古达道之圣人不假出户远
 游能知天下无穷之事不必窥牖仰观能
 见天象自然之道何劳措意营为能成天
 下无为之化者皆由反观诸一身而知之
卷一 第 42b 页 0421-151.png
 也是故碧虚引尧舜之君能法夭地无为
 自然之道以化于天下而天下如草从风
 偃自然而化之也故曰是以圣人不行而
 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者以此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为道曰损
 纂云知子守母复初归根也
 钞曰知子守母者本经天下有始章之文
 也已具本章消释又云复初者庄子缮性
 篇云缮性于俗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
卷一 第 43a 页 0421-152.png
 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又云归
 根者本经致虚极章之文也义载本章夫
 欲复初归根者当先去智原秉要执本日
 损云为渐入虚妙故曰为道日损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纂云若以有为有事政烦民劳重足而立
 侧目而视则百姓望而畏之
 钞曰夫欲取天下之心者别无他法当以
 百姓心为心也固宜顺而不逆静而不动
 安而不扰则民得其所而天下无事矣何
卷一 第 43b 页 0421-153.png
 哉孟子离娄上孟子曰桀之失夭下也失
 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夭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
 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
 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音/驱)鱼者獭(音/塌)也为丛
 驱爵者鹯(音/毡)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
 矣虽欲无王不可得矣夫民心莫不欲安
 我则静而不扰民心莫不欲富我则与而
卷一 第 44a 页 0421-154.png
 不取民心莫不欲寿我则厚而不困抑又
 化之以无为治之以无事顺之以自然则
 未有不得民心者也若以有为治民则民
 扰而不能静以有事役民则民困而不能
 安矣又云重足而立者史记秦始皇本
 纪太史曰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
 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
 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
 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乱矣如是
 为治欲取天下不可得也本经云民之饥
卷一 第 44b 页 0422-004.png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
 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是也故碧虚云若以
 有为有事政烦民劳故不足以取天下人
 之心也重足犹并足而立则言其不能安
 也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