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30747c 页
卷五 第 1a 页 0421-034.png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之五
    太霞老人薛致玄述
题曰而历代尊崇庙貌不绝至唐乾封元年
高宗诏赠老君为玄元皇帝光宅元年太后
讵赠尹氏为先天太后故为有唐圣祖焉
 疏曰此第十五门明太上玄恩普被圣德
 遐长历代尊崇庙貌不绝故有唐尊为圣
 祖焉题曰历代尊崇庙貌不绝者爰自周
 秦汉隋及唐宋以来莫不朝朝尊奉代代
 钦崇饰修宫宇源源不绝故长安终南之
卷五 第 1b 页 0421-035.png
 楼观乃尹真人之故宅太上传经之所也
 至周穆王时贲(音/秘)饰宫祠访求幽逸之人
 杜冲并真人之弟尹轨俾主领观事仍度
 道士七人迄今八兴八废矣又亳州太清
 宫者太上降生之所也历代修崇皆有碑
 记故汉有蔡邕碑边绍碑隋有薛道街碑
 唐碑已讹缺不完莫详孰氏所撰昔王希
 夷有诗云双阙已讹唐故事残碑犹有汉
 文章是也至宋有张商英碑皆代代修崇
 之明验也又陜西凤翔府岐山之阳有启
卷五 第 2a 页 0421-036.png
 圣宫当文王时号燮邑子所居之地也又
 平阳府浮山县有天圣观乃太上当唐高
 宗时乘青鬓白骡显化之地也乃至蜀都
 之青羊宫玉局观秦州之柏林观本号启
 灵宫又有太霄宫崆峒山之问道宫城父
 县之天静宫北邙山之上清宫处处显化
 朝朝尊崇无有穷尽不可具陈至有唐尊
 为圣祖者当高宗乾封元年太岁丙寅二
 月二十八日追上尊号曰玄元皇帝按广
 圣义解玄元皇帝四字云夫玄者深也妙
卷五 第 2b 页 0421-037.png
 也亦云道也天也言至道高妙不可言诠
 约妙与深以玄为极言深妙玄远以明道
 之体也故谓之玄夫元者初也本也祖也
 尔雅云肇祖元台俶落权舆始也言太上
 老君为大道之根源万物之宗祖处世出
 世之法皆谓之本始故谓之元夫皇者大
 也谓大道也又曰道大曰皇尚书序云三
 皇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故曰皇夫帝
 者天也其德配天次于道也又曰德大曰
 帝书序云五帝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卷五 第 3a 页 0421-038.png
 道德兼称曰皇帝又云法道法天谓之皇
 帝故曰玄元皇帝也至玄宗朝又加圣祖
 二字乃曰圣祖玄元皇帝焉古者称王不
 敢称帝称帝不敢称皇所以有三皇五帝
 三王之优劣也至秦始皇既以灭周一统
 天下于是焚灭先代典籍自我作古将欲
 垂法后代上采三皇之尊称下取五帝之
 美号两字兼称号曰皇帝仍欲以皇帝之
 称自兹为始故谓之始皇帝也故有唐既
 尊太上为圣祖仍下诏追赠为圣祖玄元
卷五 第 3b 页 0421-039.png
 皇帝焉乃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当县宗姓
 特给复一年用伸尊祖之意也至光宅元
 年太后下诏追赠圣母尹氏尊号为先天
 太后于太清宫之北一里立宫号曰洞霄
 宫左曰先天观右曰广灵宫中曰洞霄宫
 即圣母之故居也见有遗履坟存焉又至
 宋真宗朝追上老君尊号曰太上混元上
 德皇帝太上二字已具前释夫混元者言
 太上生于混沌之先长于亿劫之始故曰
 混元也上德者谓太上每言功成不居长
卷五 第 4a 页 0421-040.png
 而不宰无德可称故曰上德也皇帝二字
 已解于前故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仍改
 真源县为卫真县即今之县名是也故云
 追赠老子为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者以此
 也
题曰昔老子著书曰道德二篇今曰老子道
德经者当是关尹受书之后标题云尔
 疏曰此第十六门明后人受此二篇之后
 著经字之由尔夫此道德经者厥初太上
 传授尹君真人止云道德二篇殊无经字
卷五 第 4b 页 0421-041.png
 亦无八十一章之数夫经者常也言此道
 德二篇之义为万世常行不易之典也是
 知后人受书之后尊此二篇故升之为经
 也今详题文所论此经之一字当是关尹
 受书之后标题云尔亦如儒教五经易尚
 书毛诗春秋礼记之类厥初止是逐书之
 本题亦是后之学者尊师重书之礼故升
 之为五经也又如庄列文亢四子本为子
 书至有唐玄宗朝敬上玄虚旌崇道典故
 以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至德真
卷五 第 5a 页 0421-042.png
 经文子为通玄真经亢仓子为洞灵真经
 亦此义也况我太上老君演道德之根源
 为万教之宗祖后之学者尊以为经不亦
 可乎又河上公分上下二经为八十一章
 焉
题曰夫道者窅然难言有物混成故强名曰
道以其通生万物故训曰通也又道蹈也况
道路之道使人佩服其言而履行之也故道
者德之钦也有道则必有德德得也内得于
心外得于物得而不丧也故物得以生谓之
卷五 第 5b 页 0421-043.png
德有德则必全道道德相须而不相离故曰
道德也
 疏曰此第十七门正明道德训释之义也
 题云夫道窅然难言哉有物混成强名曰
 道者窅然深奥之义也夫道无形无影无
 色无声非神口之所能辩至深至奥而不
 可以言诠也故庄子曰夫道窅然难言哉
 者已具本经首章详载又本经云道者万
 物之奥又度人经云是谓玄奥难可寻详
 孟子养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庄子又曰道
卷五 第 6a 页 0421-044.png
 不可言言而非也皆此义也故云夫道者
 窅然难言哉又题曰有物混成强名曰道
 者此本经第二十五章之文也已具本章
 消释今不复云又题云道者通也以通生
 万物为义故训通也又曰道蹈也况道路
 之道使人佩服其言而履行之也又解曰
 道导也导引也所谓导迷令悟引凡入圣
 之谓也自然经云导末归本者是也本即
 真性也末即妄情也所以导引妄情复于
 真性也故曰道者导也又庄子庚桑楚篇
卷五 第 6b 页 0421-045.png
 云道者德之钦也钦敬也言德之所可尊
 敬者道也题曰有道则必有德德得也内
 得于心外得于物使道在于我而不丧也
 物得以生谓之德凡物之生必始资于道
 气然后乃生既生而养育之则赖于德也
 故经云道生之德畜之是也又解云德者
 成也所以济度众生令成于无极之道果
 故曰德题曰有德则必全道道德相须而
 不相离故曰道德也夫道者德之体也德
 者道之用也用以体立体以用明譬如草
卷五 第 7a 页 0421-046.png
 木之有根本花果也根本者草木之体也
 花果者草木之用也是知花之与果皆从
 根本中来若非根本则花之与果从何而
 生非花果则根本妙用何由而显故知花
 果根本乃草木之一体也喻如道德体用
 亦然夫根本妙用幽隐而人所不见者也
 花之与果显明而人所见者也然则见与
 不见皆起于一体亦如道无形色杳冥而
 人所不见者也德有作用显著而人所见
 者也然而无之与有隐之与显亦一体也
卷五 第 7b 页 0421-047.png
 明矣按广圣义云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
 而不一二而不二二而不二由一故二一
 而不一由二故一不可言有体无体亦不
 可言有用无用盖是无体为体体而无体
 无用为用用而无用寻其体也离空离有
 非阴非阳视听不得搏触莫辨寻其用也
 能权能实可左可右以小容大以大容小
 体既无穷用亦莫尽是知道德体用之义
 固不可思而议之也斯可体用两忘有无
 双遣方至此理也故题文所论有德则必
卷五 第 8a 页 0421-048.png
 全道道德相须而不相离故曰道德也是
 故司马迁云为阴阳者繁而致惑为儒者
 博而多虑为墨者苦而伤性为名者华而
 少实为法者酷而薄恩唯老氏之教称为
 大道焉清虚无为使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赡足万物其为术也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实
 易行其辞易知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
 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之主是以先黄
卷五 第 8b 页 0421-049.png
 老而后六经独叹道家为清尚焉故曰九
 经浩浩不及二篇之约也
题曰经者常也法也言其理有常可法如九
经可法之义也又经者书之尊称也今言道
经上德经下者上篇之首取其道可道非常
道下篇之首取其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题
之也后之说者故随文生义言道非德无以
显德非道无以明道无为无形故居化物之
先德有用有为故在生物之后道居先故处
上德居后故处下又道衰而有德德衰而有
卷五 第 9a 页 0421-050.png
五常是明道德为众行之先五常之本故道
经居先德经次之上下二卷法两仪之生育
八十一章象太阳之极数是以上经明道以
法天下经明德以法地而天数奇故上经三
十七章地数偶故下经四十四章然则起自
先贤且仍旧贯
 疏曰此第十八门正明经训之义及上下
 二经八十一章取法之旨就此门中又分
 为二其一正明经训之义其二明上
 下二经八十一章取法之旨一曰正明
卷五 第 9b 页 0421-051.png
 经训之义者题曰经者常也法也言其理
 有常可法也如九经可法之义也又经者
 书之尊称也按广圣义中所解经者诸家
 解释凡有四义一由二径三法四常也
 一由者言三世天尊十方圣众皆由经教
 證圣成真也二径者言开通道理导达
 众生为学者之津梁登真之径路也三
 法者言真趣玄妙至理精微可以为群生
 之楷苦骇切模众圣之法式也四常者言
 妙理深远冥寂玄通万代百王不刊之典
卷五 第 10a 页 0421-052.png
 也具此四义总称为经其或结气成文凝
 云作篆字方一丈八角垂芒或玉字琼章
 龙书凤扎劫初降世劫末归天或刊玉鑴
 金竹木缣纸流传演化篆隶随时虽粗妙
 不同皆玄圣真诀为治病之良药乃出世
 之妙门也假使代变时移金消石化而我
 道德真经垂世立教常布于人天万劫长
 存以为修身治世之达道證果登真之法
 式故曰经也其二明上下二经及八十
 一章取法之旨者题曰道经上德经下云
卷五 第 10b 页 0421-053.png
 云起自先贤仍且旧贯者题文已明不必
 详解又观唐明皇疏序云而经分上下者
 先明道而德次之然体用之名可散而体
 用之实不可散也(真实凝然之谓体谓妙/体也应变随机之谓用)
 (谓妙/用也)故经云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语其
 出则分而为二咨其同则混而为一故曰
 可散而不可散也则上经曰是谓玄德又
 曰孔德之容又曰德者同于德又曰常德
 不离故云道资于德下经曰失道而后德
 又曰反者道之动又曰道生一又曰大道
卷五 第 11a 页 0421-054.png
 甚夷故云德宗于道是其体用互陈递明
 精要不必定名于上下也
题曰此经以重玄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
其要在乎治身治国治国则我无为而民自
化我无欲而民自朴治身则寒其兑闭其门
谷神不死少私寡欲此其要旨可得而言也
若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殆不可得而言传也故游其廊庑者自以
谓升堂睹奥及其研精覃思然后于道知其
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
卷五 第 11b 页 0421-055.png
 疏曰此第十九门明道德二经之宗本治
 国治身之大旨以遗后学尔就此门中又
 分为二其一明道德之宗本其二明
 治国治身之大旨其一明道德之宗本
 者题曰此经以重玄为宗自然为体道德
 为用夫重玄为宗者经云同谓之玄玄之
 又玄众妙之门又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为是也自然为体者经云百姓皆谓我自
 然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也道德为用者经云道冲而用之又云
卷五 第 12a 页 0421-056.png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又云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是也此其大旨也逐文之义各
 具本章消释今不复云广圣义云宗趣旨
 归者言此道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
 各有君宗且夫河上公厌君平等皆明治
 国之道松灵仙人魏代孙登梁朝陶隐居
 南齐顾欢等皆明治身之道符坚时僧罗
 什后赵时僧佛图澄梁武帝时道士窦略
 等皆明事理因果之道梁朝道士孟智周
 臧玄静陈朝道士朱𤌧(女救/切)隋朝道士刘
卷五 第 12b 页 0421-057.png
 进喜唐朝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颐李
 荣车玄弼张慧超黎元兴等皆明重玄之
 道何晏钟会杜元凯王辅嗣羊祜卢氏刘
 仁会等皆明虚极无为治家治国之道此
 明注解之人意趣俱各不同又诸家禀学
 立宗亦各不同严君平以玄虚为宗顾欢
 以无为为宗孟智周臧玄静以道德为宗
 梁武帝以非有非无为宗孙登以重玄为
 宗宗指之中孙氏为妙夫此碧虚真人纂
 微者亦以重玄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
卷五 第 13a 页 0421-058.png
 修之国则无为无事自致太平修之家则
 六亲和睦万祸不侵修之身则抱一守中
 自登道果得之者排空蹑景久视长生失
 之者祸身及家残龄促寿在乎上士勤人
 守之抱之常为法式也其二明治国治
 身之大旨题曰其要在乎治身治国(云云)
 万分未得处一焉者以上题文皆以本经
 为證各于逐章下消释今不复云且据唐
 开元御疏序云夫道德二经其要在理身
 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弃华薄以无为不言
卷五 第 13b 页 0421-059.png
 为教理身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虚心
 实腹为务此其要旨可得而言也及乎穷
 理尽性闭缘息想处实行权坐忘遗照损
 之又损玄之又玄殆不可得而言传者也
 何谓穷理尽性按广圣义云穷理者穷极
 万物深妙之理尽性者究尽群生所禀之
 性物理既穷生性亦尽然后以至于命也
 闭缘息想者随境生欲谓之缘因心系念
 谓之想就此门中分为四别一者意随
 善境而生善欲谓之善缘二者意随恶
卷五 第 14a 页 0421-060.png
 境而生恶欲谓之恶缘三者心系善念
 谓之善想四者心系恶念谓之恶想
 此四者虽同因境所起分为善恶夫初修
 道者既闭恶缘又息恶想以降其心心澄
 气定想念正真稍入道分善缘善想亦复
 忘之然后穷达妙理了尽真性缘想俱忘
 乃可得道故曰穷理尽性闭缘息想也处
 实行权者广圣义云实者真谛玄妙幽微
 所谓妙本之道大乘之趣也权者因事制
 宜随时立教谓中乘小乘之道以诱迷误
卷五 第 14b 页 0421-061.png
 者也(迷误一/作开悟)亦犹治身治国者先资权教
 后入大道故云处实行权也坐忘遗照者
 广圣义云坐忘者庄子大宗师云隳肢体
 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谓之坐忘遗
 照者至道玄微不可以言诠但可以心照
 既因心照而得悟其照亦忘故曰遗照此
 皆大乘之道也损之又损玄之又玄者此
 皆本经之文各于逐章消释是乃至微至
 妙之道故云殆不可得而言传者也是故
 其教圆其文约其旨畅其言迩游其廊庑
卷五 第 15a 页 0421-062.png
 者自以为升堂睹奥及其研精覃思然后
 于道知其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其
 教圆者广圣义云行有五教分为五别
 一者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初教也二者
 见素抱朴虚心实腹渐教也三者后其
 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半教也四者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满
 教也五者淡然常存用之不勤天地有
 终大道无变圆教也合此为教五者俱备
 万行总包故曰其教圆圆者圆通一切道
卷五 第 15b 页 0421-063.png
 无不在之谓也其旨约者广圣义云约者
 简省也不出二篇之文五千馀字包罗万
 法不亦约乎其文畅者广圣义云畅通快
 也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不曰畅乎其
 言迩者广圣义云迩近也经云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至于以天下观天下又云不出
 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曰迩乎游其
 廊庑者自以为升堂睹奥者广圣义云廊
 者堂前之步廊也庑者堂下也奥者室之
 内也西南隅谓之奥言世儒之士习道之
卷五 第 16a 页 0421-064.png
 人初睹此经自谓穷理尽性而极于玄微
 尔及其研精覃思然后知其于秋毫之端
 万分未得其一焉者广圣义云沈研钻考
 其情运思探道之奥穷道之源笺注诠疏
 以求圣人之旨其所得之理愈少圣人之
 意愈深言秋毫则细矣又云秋毫之端则
 细之甚者也端末也言于秋毫之末万分
 之中未得其一则少之至也故碧虚作开
 题亦云其要在乎治身治国及其研精覃
 思然后于道知其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处
卷五 第 16b 页 0421-065.png
 一焉耳
题曰辄依师授之旨略纂昔贤之微其如恍
惚窅冥之理在达者之自悟耳
 疏曰此第二十门明我碧虚真人纂集训
 解之由发明道德之义以遗后学耳题曰
 辄依师授之旨略纂昔贤之微者辄专也
 乃碧虚自云我今所解道德二经皆是专
 辄依奉吾师鸿濛张君真人传授之旨仍
 纂集往昔贤达之士笺注此经精微要妙
 之义与经旨相合者必明著本人氏号取
卷五 第 17a 页 0421-066.png
 而證之抑又讨论玄都宝藏三洞四辅群
 经子史若稍有与此经义理相符合者必
 采而录之以为傍證将使我太上老君道
 德真经重玄之理坦然明白俾诸后学得
 其门而易入之也由是知我碧虚真人上
 以弘阐犹龙玄微之教下以开发后学蒙
 昩之心庶使大道兴行法轮常转而无穷
 也不其伟欤又有集解四注灵宝度人经
 南华真经章句解义皆藏诸藏室流传于
 人间观其扶宗立教之诚可谓至矣犹曰
卷五 第 17b 页 0421-067.png
 其如恍惚窅冥之理在达者之自悟耳此
 又谦逊之辞也今太霞老人不揆管见略
 将此开题本末疏之于前如以萤爝之光
 增益于太阳也其不知量也断可识矣然
 亦未敢以此言为必当庶几将来穷是经
 者以此为门户而易入之也但请颖鉴之
 士详择而已矣苟不以人废言则为幸甚
 故曰太上道德经藏室纂微开题疏也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