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30601b 页
卷八 第 1a 页 0416-060.png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八器二
    盱江危大有集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林氏曰含德含蓄而不露也厚者至也含
 德而极其至则如赤子然○何氏曰大丈
 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则厚德者大人事也
 护精保气执冲合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
 之心是也○李氏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者不失赤子之心也○吴氏曰含怀至厚
卷八 第 1b 页 0416-061.png
 之德于内者有如婴儿也上篇曰专气至
 柔能婴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孟子曰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苏氏曰老
 子之言道德每以婴儿比之者言其体未
 及于用也○吕氏曰圣人抱道怀德深厚
 纯粹无为无事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如赤
 子焉赤子者取其始生之色而喻之也又
 曰上一赤子乃泥丸天帝之名也素抱内
 蕴真纯不散若婴儿之未孩也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卷八 第 2a 页 0416-062.png
 林氏曰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言
 物不能伤之也亦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之
 意○吴氏曰毒虫蜂虿之属以尾端肆毒
 曰螫猛兽虎豹之属以爪足拿按曰据攫
 鸟鹰隼之属以翼距击夺曰抟○董氏曰
 全天之人物无害者○何氏曰含蓄厚德
 不露于外与物两无伤阂而物亦无得而
 伤之○李氏曰赤子之心纯无害于物物
 亦不能害○苏氏曰无心之人物无与敌
 曷由而伤之○吕氏曰至人其神全其道
卷八 第 2b 页 0416-063.png
 大透金贯石坐在立亡驱龙伏虎役鬼制
 魔毒虫不敢肆其口尾猛兽无所施其爪
 牙攫鸟不能逞其爪距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
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林氏曰赤子骨至弱其筋至柔而手之所
 握甚固未知有雌雄之事而其峻亦作者
 精气盛也峻赤子之命元也终日虽号而
 其嗌不嗄者心无喜怒气本和也嗌咽喉
 也嗄气逆也赤子纯一专固故能如此而
卷八 第 3a 页 0416-064.png
 有道者亦然只是不动心也○何氏曰䘒
 赤子阴也人之初生饬骨未劳柔软绰约
 所握坚固而阴阳作怒非知牝牡之欲以
 其精气之盛也而有德者固精固气固神
 积至易筋易骨易形者似之嗄声破也号
 虽终日而声不破以其和气之全也而有
 德者敬之不喜侮之不怒同乎天和者似
 之○李氏曰不知有男女之别其峻亦作
 精气全也虽作而无心故能全其至精终
 日号而其声不变冲和所至也修身以此
卷八 第 3b 页 0416-065.png
 纯全其本然是谓含德之厚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林氏曰和者纯气之守也知此至和之理
 则可以常久而不易也知此常久之理可
 谓明于道矣生不可益强求益之则为殃
 矣祥祅也故曰益生曰祥传曰是何祥也
 即此祥字之意以心使气是志动气也强
 者暴也暴则非道矣故曰心使气曰强○
 何氏曰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何常如之
 和也是非美恶不藏灵府何明如之常也
卷八 第 4a 页 0416-066.png
 人生有涯欲益反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
 有身庄子曰言人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
 因自然而不益生又曰过度益也故曰无
 以生为者乃贤于贵生如馀食赘行则为
 妖为孽之祥矣志气之帅气体之充如心
 使气则气反动心为猛为隘之强矣○吕
 氏曰和之为言以直自养初无趋蹶谬戾
 之患岂为自暴而失其常哉既知其和终
 不失其所守静一而不变与天地为常既
 知常道朝彻见独无古无今明白四达与
卷八 第 4b 页 0416-067.png
 日月参光故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然而
 谓之神者宁不为生之所累若非理益之
 必至凶祥故有丧于执迷谓之气者宁不
 为心所使气血妄作强暴滋甚故溺于邪
 僻若夫生生之厚妄念不断弗知常道凶
 祥至矣专气至柔摄生之理今反为心所
 使役其气勇暴岂道哉惟知道者常因自
 然而不益生也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林氏曰早已速已之而弗为也已者止也
卷八 第 5a 页 0416-068.png
 ○吕氏曰物之壮者必至于老心之强者
 必至于凶且道以柔弱含德为用今以壮
 强为心谓之不道故不道者早亡而已夫
 人万物中最灵者有生则有少有少则有
 壮有壮则有老有老则有死此皆不知道
 而不能逃于造化之内者也倘能夺天地
 之机达阴阳遣返之妙则形可以不生神
 可以不化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矣如其未
 达非欲壮不得不壮故曰物壮则老是谓
 不道不道早已○吴氏曰常如赤子则不
卷八 第 5b 页 0416-069.png
 壮矣恶乎老既不老恶乎已○何氏曰善
 养德者辩之在早素不以事变滑其和故
 德全而神不亏所以为含德之厚也不见
 少壮老之气有三变者此也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林氏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谓道不容言
 也必塞兑闭门而藏之于密必挫其锐而
 磨砻之使无圭角必解其纷而调理之使
卷八 第 6a 页 0416-070.png
 不紊乱必和光同尘而自不眩露此所谓
 至玄至妙同然而然之理也○何氏曰知
 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天也知而言
 之所以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道本自然
 行者能得闻者能言知道者以道深妙故
 不言昧道者以道相烦故不知塞其兑者
 悦不以道不悦也闭其门者由不以道不
 由也挫其锐者破险峻之圭角也解其纷
 者离邪见之缠网也和其光者守智如愚
 也同其尘者忘机混迹也此六者必以其
卷八 第 6b 页 0416-071.png
 道则行真归身能通其玄德与天为徒故
 曰玄同○吕氏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
 时有明法而不议盖道存乎默贵乎简默
 而辩简而当庄子曰知之者终日言而未
 尝言不知者终日言而未尝知至人知道
 以心而不以辩贵行而不贵言谈道者以
 辩而不以心丧道而不丧说倘然而齧缺
 之问王倪四问而四不知乃真知也故曰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至人能塞其兑收视
 返听沉默守神胎仙泰定矣能闭乎门退
卷八 第 7a 页 0416-072.png
 藏于密祸患不能入邪气不得袭矣能挫
 乎锐则以深为根刚强息矣能解其纷则
 以约为纪繁乱除矣能和其光则不眩耀
 能同其尘则不与物竞夫如是则复于至
 幽归乎至一至幽谓之玄至一谓之同无
 可无不可矣○李氏曰多言获利不如默
 而无害也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
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
下贵
卷八 第 7b 页 0416-073.png
 林氏曰有此玄同之道则天下不可得而
 亲不可得而疏言其超出于亲疏利害贵
 贱之外此道之所以为天下贵也○吕氏
 曰造道之微不与阴阳为用超于形数之
 外上与造化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
 友无外于物安能亲也无求其恶安能疏
 也无求于用利莫侵也无心于物害莫及
 也高爵厚禄不足动其心是不以荣为贵
 也蒙垢受耻不足移其志是不以污为贱
 也可以存生可以养形所谓道之至高至
卷八 第 8a 页 0416-074.png
 极举天下不可得而及之○吴氏曰我既
 玄同则不能亲疏利害贵贱我矣恩虽如
 父母而人与之相忘不可得而亲也邈然
 如途人而人不认相远不可得而疏也外
 名位货财而人莫能相益不可得而利也
 外死生祸福而人莫能相损不可得而害
 也势虽如君长而人与之相狎不可得而
 贵也眇然如匹夫而人莫能相慢不可得
 而贱也凡此六者人所不能而已独能之
 故为天下之最贵也
卷八 第 8b 页 0416-075.png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知
其然哉以此
 吕氏曰正者道之常也奇者道之变也无
 事者道之真也以正教为治则足以尽为
 政之道以奇谋用兵则足以应一时之变
 古之圣人立可久可大之基初非所以用
 兵为心也不得已而后有征伐之事故以
 治为正以兵为奇也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取天下常以无事及
卷八 第 9a 页 0416-076.png
 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惟体道者恬然无
 事顺物自然何思何虑虽不取天下而天
 下自归之矣以己言之心平志定气血和
 畅则外魔不侵自然神宇泰定天光秀发
 亦犹治国之行其道则边境宁谧也若乃
 六贼未除七情未去则吾身之患犹在方
 其尘念一起业火自焚是不得己之时也
 强兵不得以不用杀机不得以不发亦犹
 四夷八蛮交侵中国而六军之师有不能
 自已者矣故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
卷八 第 9b 页 0416-077.png
 事取天下且何以知天人之意哉盖以治
 国用兵取天下之事而见之也○吴氏曰
 正者法制禁令正其不正之谓管商之徒
 以正治国者也帝王之治国则以修身齐
 家为本而不恃法制禁令以为正奇者权
 谋诡诈谲而不正之谓孙吴之徒以奇用
 兵者也帝王之用兵则以吊民伐罪为心
 而不尚权谋诡诈以为奇故奇者仅可施
 之于用兵而不可以治国正者仅可施之
 于治国而不可以治天下无事者三皇无
卷八 第 10a 页 0416-078.png
 为之治也如天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不
 期人之服从而天下无不服从故惟无事
 者可以取天下也○林氏曰以正治国言
 治国必有政事以奇用兵用兵则必须诈
 术二者皆为有心无为而为则可以得天
 下之心故曰以无事取天下吾何知其有
 心之不可而无心之为可以此道也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
昏民多伎巧奇物滋超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吕氏曰夫生民之所以贫富寿夭付之自
卷八 第 10b 页 0416-079.png
 尔未尝容心于其间苟禁网繁密民多避
 忌不敢云为举措失业日愈贫穷矣故至
 人之接物以无事为真定以有事为应迹
 有事无事常在定中若处喧而无恶涉事
 而无恼此为真定以无事无念为常也且
 心犹君也气犹民也多忌则心神不安元
 气雕零矣故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夫
 利器者权也权势人主之斧斤人臣岂得
 而用之哉且一人之器天下皆得而用之
 是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也权既下移则
卷八 第 11a 页 0416-080.png
 国家昏乱矣其于己也心不能纯一反为
 七情六欲之所制神明安得而不昏浊矣
 故曰人多利器国家滋昏夫技巧者工妙
 也人君不能无为志在淫奢则民为雕琢
 服玩金玉奇怪之物苟容取媚投其所欲
 矣其于己也不能绝物而溺于异服玩好
 日已滋深则大朴耗散去道远矣故曰人
 多技巧奇物滋起夫法令者刑教也剋核
 太至严威酷烈而舞文弄法奸宄之吏得
 以滋其恶民不胜其弊小则盗财大则盗
卷八 第 11b 页 0416-081.png
 国矣其于己也拘于小法执著傍门外境
 滋夺心灵撄乱盗我之真贼我之性者纷
 如也故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何氏曰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言国之多制也山
 泽各有守关市各有征徵敛无度民人苦
 病如晏子所对齐侯者触手犯禁民不堪
 命岂非忌讳多而弥贫乎忌讳少则安业
 矣经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若民多利
 器则国家滋昏虑其窃上之机权也故曰
 工无淫巧其器完而不饰若人多技巧奇
卷八 第 12a 页 0416-082.png
 物滋超虑其败俗之朴素也上无苛令其
 事任而不扰若网密文峻奸宄不胜则流
 为盗贼之归者虑其法令之过也然后益
 知我无为而民自化等语古圣人不我欺
 也○李氏曰多忌讳多利器多技巧多法
 令皆不正也上无忌讳则民裕绝权谋则
 民化薄税敛则民富道之以德则民朴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
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吕氏曰老君为万教之祖犹举故圣人云
卷八 第 12b 页 0416-083.png
 守之以谦不敢自陈也故有国有民无所
 制作未尝不以无为为治则民遂其生庶
 俗自化矣夫炼真之士以我为神以民为
 气神凝无为元气自化为液液自化为血
 血自化为筋筋自化为骨骨自化为髓髓
 自化为精精自化为玄珠玄珠自化为金
 丹阴符经所谓万化生乎身是也故曰我
 无为而民自化节用爱人去华务实未尝
 不以俭啬为先则民厚其业家自富已炼
 真之士常无欲则息长息长则气满于三
卷八 第 13a 页 0416-084.png
 田之内故曰我无事而民自富安静不言
 淡泊自守未尝不以厚本为意则民抱天
 全其俗纯正矣夫人神躁动则气息粗骤
 神宁谧则百关调畅元气自正矣故曰我
 好静而民自正无欲冲虚崇本弃末未尝
 不以简要为务则民誇企其性自朴矣炼
 真之士元神恬寂欲念不生气炼真凝成
 胎结象故曰我无欲而民自朴○何氏曰
 我无为而民自化若为者败之民反不化
 矣我好静而民自正若动而失之民反不
卷八 第 13b 页 0416-085.png
 正矣我无事而民自富若多争则多患民
 反不富矣我无欲而民自朴若多欲则多
 累民反不朴矣此至治之要道也昔盖公
 善治黄老所与曹参言者惟治道贵清静
 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曹参得其术相
 齐国九年大治○李氏曰无为无欲无事
 好静皆正也以此治国则海晏河清以此
 行道则道泰时康以此修身则气固神凝
 一人正万人皆正一心正万化皆正一身
 正万事皆正正之义大矣哉
卷八 第 14a 页 0416-086.png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福
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
正复为奇善复为訞民之迷其曰固已久矣
 林氏曰闷闷者不作聪明也察察者烦碎
 也淳淳自乐也缺缺不足也此亦有心则
 为害无心则自治之意祸福无常更相倚
 伏敦知其所极止正者定也其无正耶言
 倚伏无穷不可得而定也天下之事奇或
 为正正或为奇善或为訞訞或为善利害
卷八 第 14b 页 0416-087.png
 是非莫不皆然此亦祸福倚伏之意世人
 迷而不知徒分奇正徒分訞善其迷盖非
 一日矣○李氏曰上章无为无事使民自
 化宽大之治也故次之以其政闷闷是谓
 上宽裕则民纯实上多事则民昏暴闷闷
 宽也察察谨也宽则得众尽法无民祸福
 自倚正奇相待善訞相反理之然也可不
 戒诸修福不如避祸用正不若闲邪正虽
 为善苟自矜为奇德则反为訞正之为正
 斯不正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吕氏曰
卷八 第 15a 页 0416-088.png
 古之人体天之行政教宽大任物自然常
 若闷闷故其俗淳朴修真之士抱神溟涬
 漠然宽大忘乎视听无所分别其息深深
 淳淳仙道得成矣故曰其政闷闷其民淳
 淳后世有为之君其政峻急以法绳人察
 见渊鱼犹以为未至民之失性莫甚于此
 由是动触禁网彫弊离散风俗日益衰矣
 末学初真之士未造道妙真气不凝役心
 运思于事物之中专务苛察崇尚机变以
 是而治身则缺缺然喘息粗急真元离体
卷八 第 15b 页 0416-089.png
 非养生之道也故曰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且治乱之首祸福之源自古有之亦由人
 所召夫祸之藏于福中也福至于极若不
 能谦抑祗畏而乃妄自骄奢未有不为祸
 者矣福之隐于祸内也若处患难之中顿
 改前非内自修省则必反为福矣天地之
 道有休否日月之运有亏盈此倚伏之数
 祸福相因莫知纪极也有天下者曾未若
 守之以清静任其自然不利货财不乐寿
 不荣通不丑穷如是则祸福倚伏何有于
卷八 第 16a 页 0416-090.png
 我哉造真之士不为福先不为祸始物我
 兼忘岂祸福倚伏之可累乎故曰福兮祸
 所倚祸兮福所伏敦知其极阴阳之运生
 杀系焉动静之间吉凶倚焉邪之与正善
 之与訞敦能定之哉正则正道也奇则邪
 径也善则善性也訞则异类也本乎一心
 流而为四非一气之正也其正之者必圣
 人有心正之恢谲诡怪反害于正有心为
 正訞祥变异反害乎善善訞奇正迭相用
 事民性不一处于邪正之间迷惑其所由
卷八 第 16b 页 0416-091.png
 来久矣譬诸中下之士有闻道者方且隙
 然生善之一念而无卓然独立之定力乃
 惑于见闻一弹指间妄念忽起而正复化
 为奇怪善复化为訞邪庄圣所谓神奇复
 化臭腐是也圣智难知鬼神莫识况常流
 乎故人迷妄其来久矣岂独今哉故曰其
 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诀民之迷其日
 固已久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
而不耀
卷八 第 17a 页 0416-092.png
 何氏曰割害刿伤也方则易割廉则易刿
 吾以方以廉以身率民使化而遂以此为
 害人伤人之事有不为也肆逞耀眩也直
 则易肆光则易耀吾以直以光以道示民
 使化而遂以此为自逞自眩之事有不为
 也廉而不刿古全句见聘义经注甚明改
 刿作秽者非是庄子廉刿雕琢字义相近
 董氏曰行方而德圆故无割截之迷刿伤
 害也清而容物故不刿肆布列也大直若
 屈而不肆光而不耀者复归其明也此四
卷八 第 17b 页 0416-093.png
 者皆闷闷政也盖圣人惟恬淡无为而方
 廉直光之用整然于其中而人不知使天
 下各安其性命之情而不陷于一偏所以
 无割刿肆耀之过而祸福何有哉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吕氏曰圣人之治无为无事省财节用则
 仓廪充实民康俗阜然后保精爱神齐心
 洁己以昭祀上帝则人神皆和矣且夫聪
 明睿智动静思虑是其心内受用者屈伸
卷八 第 18a 页 0416-094.png
 俯仰貌像声色是吾身外受用者两者交
 通吻然契合要在各得其宜此啬之为义
 也修诸内者以修身为治人治自己之人
 也以养元为事天事自己之天也天则脑
 宫是矣纯阳赫赫在乎上九天之上无阴
 也自玉京关之上皆天也啬者保爱也爱
 视则养神爱听则养虚爱言则养气爱息
 则养和爱脑则养血故曰治人事天莫若
 啬○何氏曰有国者处天人之际凡所以
 上事天下治人多求之外而不求之身太
卷八 第 18b 页 0416-095.png
 史公以道为六家首专取其精神专一谓
 之大道其曰动合无形则与天符合者此
 精神也曰赡足万物则使民赡给者亦此
 精神也又曰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
 也精太用则竭神太用则疲精神离则死
 故圣人重之夫重之即啬之之说啬者吝
 惜之至也圣人守内不守外夫曰节曰爱
 曰守皆啬之意也不啬口则多言损气五
 味厉爽不啬耳目则五声乱耳五色乱目
 如曰快其情者疲其神其啬也哉啬精啬
卷八 第 19a 页 0416-096.png
 气啬神此道上可宾九清下可福群生○
 吴氏曰啬也者留形惜气之要术也○李
 氏曰治人事天莫若从俭以国言之省刑
 罚薄税敛以身言之也省言语节饮食以
 心言之省思虑绝视听存其心养其性可
 以事天也
夫惟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
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
以有国
 吕氏曰且啬者爱育精神勤俭有常如性
卷八 第 19b 页 0416-097.png
 无易如德不迁省费储用自足俭啬而智
 恬交养情不外簜性自内复若夫爱其形
 保其神贵其气固其根精神脑血不致耗
 散早得复本还元故曰夫惟啬是谓早复
 夫节俭理民爱啬其神以上心德之一也
 服从于道积而弥新人皆和悦德之二也
 有一有二德之重也修之内者早能啬复
 则气柔和万神安畅复我本来不随物转
 深矣远矣故曰早复谓之重积德然重积
 者克己复礼修道以仁未尝眩鬻天人信
卷八 第 20a 页 0416-098.png
 顺无一物敢违是以四方向慕无不克服
 矣故曰重积德则无不克而无不克者万
 物归化道德无穷何往不通内炼之士大
 德有容以其不争奚往不克至一不逆真
 常不变参万岁而不老岂知其极故曰无
 不克则莫知其极夫其极之莫知后其身
 而身先天下乐推而不厌被尧之仁乐尧
 之化其国可保而有馀裕矣内炼之士体
 道之无穷毓德之无极国可以有者喻乎
 身可以存也故曰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卷八 第 20b 页 0416-099.png
 何氏曰重积德则积水成海积气成神也
 无不克则应物变化无所不宜也莫知其
 极乃合大道混混溟溟也为国者果能此
 道亦可以有其国而久安矣○林氏曰早
 复者言啬则归复于根返本遣元也德至
 此则愈积而愈盛矣重愈积之意也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
视之道也
 吕氏曰始也修性以反德今也积德而入
 道为有国之母也则可以茂养百姓福祚
卷八 第 21a 页 0416-100.png
 社稷亘万古之长久矣喻之于身有国之
 母者气也形为受气之本气是有形之根
 气因神识而生形乃因气而立故伏义得
 之以袭气母盖神是气之子而气是神之
 母也形不得气无因而成气不治形将何
 为主气散则身谢气在则身存且久也故
 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积德之君治人事
 天厚国养民者植根于无为固蒂于清静
 社稷绵远故谓之长生临御常照故谓之
 久视己之根者脑也蒂者脐也深根运元
卷八 第 21b 页 0416-101.png
 气以补脑也仙谚云欲得不老遣精补脑
 然后密枢机闭欲户藏元精于杳冥之府
 结胎息于丹元之宫上赤下黑左青右白
 中央黄晕之间乃黄庭结宝之处正当脐
 间是谓固蒂也今欲修长生当先固蒂呼
 吸太和返神服气胎息绵绵伏住脐间长
 生与天地为常久视与日月参光矣仙谚
 曰欲得长生先须久视久视者内视也○
 林氏曰此章以治国喻养生也养生而能
 啬则可以深其根固其蒂可以长生可以
卷八 第 22a 页 0416-102.png
 久视也○苏氏曰以啬治人则可以有国
 以啬事天则深根固蒂古之圣人保其性
 命之常不以外耗内则根深蒂固而不可
 拔虽长生久视可也盖治人事天虽有内
 外之异而莫若啬一也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吕氏曰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民乱烹小
 鲜者不可扰扰则鱼烂故善治国者若烹
 肤寸之鱼调其水火使之自熟则鱼可全
卷八 第 22b 页 0416-103.png
 若乃扰之则鱼伤鱼伤则糜烂于釜矣善
 治民者和其政教使其自得其民自安若
 乃扰之则民伤民伤则溃于国矣是以治
 道贵清静国以民为本身以气为本爱民
 治国则国昌爱气治身则身久故设此喻
 爱民惜气之法如烹小鲜不可搅扰动则
 耗废矣○李氏曰以正治国其政闷闷治
 人事天皆治国之义小鲜者细小之鱼也
 譬以烹鲜挠之则糜言平治天下挠之则
 乱也○林氏曰烹小鲜者搅之则碎治国
卷八 第 23a 页 0416-104.png
 者扰之则乱清静无为安静不扰此治国
 之道也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吕氏曰圣人神明万物之主也不得已而
 临莅天下以无为之道治之故风雨时若
 水旱不作人心冲和鬼神咸服于明德鬼
 既安于幽趣不敢出其灵响现其神变矣
 以道治一身之天下者智恬交养神宇泰
 定天光内发祅气沦灭邪鬼岂敢现其神
 变哉○吴氏曰莅临也鬼谓天地之气神
卷八 第 23b 页 0416-105.png
 灵怪也人之气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有道
 之主以道莅临天下者简静而治不扰动
 以伤害其民故民气和平充塞两间相为
 感应而天地之气无或乖戾故其鬼不为
 灵怪以兴灾也○何氏曰夫以道莅天下
 神民安之庄子圣人得不已而临莅天下
 莫若无为无为则人安其性命之情莫之
 为而常自然万物莫能为之害也○河上
 公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则鬼不敢现其精
 神以犯人也
卷八 第 24a 页 0416-106.png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
人亦不伤人
 吕氏曰非其鬼无神变灵响盖圣人守其
 常位宜其幽赞天地之大美戬助协顺惟
 福是宜非特鬼不敢神神亦不敢妄肆妖
 祸伤吾之民矣且有道之士非其鬼无神
 变以其不能伤犯自然之人也故曰非其
 鬼不神其神不伤人神既安于正直非不
 伤害于民以其服圣人之明德自处幽暗
 而不敢示其怪变尔圣人悯一夫之失所
卷八 第 24b 页 0416-107.png
 未尝不思所以救之之力父临子育虽䌷
 绎帡幪保惜之不暇何伤之有喻于人得
 道自然非独神明不敢犯圣人亦不伤之
 也圣人方且尊道贵德岂伤于有道之民
 哉故曰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吴氏曰鬼之所以不灵怪者非不灵怪也
 虽能灵怪而不为妖灾以伤害人也又谓
 鬼之灵怪所以不伤人者非自能如此也
 以圣人能使民气和平而不伤天地之气
 故天地之气亦和平而不伤害人也曰鬼
卷八 第 25a 页 0416-108.png
 曰神皆天地之气名二而实一○河上公
 其鬼非无精神也不能伤自然之人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吕氏曰人得治于阳鬼得治于阴人得全
 性命鬼得全至神两者交悦无所伤焉遂
 至天清地宁阴阳调泰年谷常丰物无札
 伤国无疵疠鬼无灵响其德交归之矣○
 林氏曰幽则为阴阳明则为圣治此两者
 自不相伤则其德皆归之言天地得其自
 然之道圣人亦得自然之道各有其德而
卷八 第 25b 页 0416-109.png
 不相侵越故曰交归焉不相伤不相侵也
 此章先顿一句以言不扰之意既提起一
 句如此下面却言三才之道皆是不扰而
 已以道莅天下此天下字包三才而言之
 凡在太虚之下临之以道天则职覆地则
 职载圣人则职教三者各职其职而不相
 侵越则皆得其道矣○河上公鬼与圣人
 俱两不相伤也夫两不相伤人得治于阳
 鬼得治于阴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
 神故德交归焉○何氏曰古之人在混茫
卷八 第 26a 页 0416-110.png
 之中与一世而澹漠焉当是时阴阳知静
 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天
 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是之谓至一莫之为
 而常自然此也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
胜牡以静为下
 林氏曰借大国小国之得所欲以喻知道
 之人宜谦宜静非教人自下以取胜也三
 代而下世有取国之事故因其所见以为
卷八 第 26b 页 0416-111.png
 喻尔下流者自处于卑下也大国之人能
 自卑下则可以合天地之交譬如牝者以
 静而胜其牡也自下者以静为道故曰以
 静为下○吕氏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
 者以其善下之也百川朝宗亦犹大国能
 自下无不包容则民交趋而会之矣传曰
 天地交万物生人道交功勋成此之谓与
 一身之设一国之象也忘其身则百骸理
 虚其心则和气归虚无者圣人之所居可
 谓大国矣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卷八 第 27a 页 0416-112.png
 至于万物之精华交而会之犹众水之趋
 下流也故曰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
 之牝者初不容心于胜惟其静是以常胜
 以胜为下故天下之交归焉牝静牡动柔
 静刚动也刚为柔所制动为静所伏经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此实用谦下之
 德有国有民故无往而不克也取之己也
 天一生水在人为精地二生火在人为神
 神者阳中之阴故谓之雌亦天下之牝也
 知雄守雌专气致柔以阴炼阳为神机妙
卷八 第 27b 页 0416-113.png
 用也故牝常以静胜焉静则群动趋也下
 则众齐赴之此修真之要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
则取大国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林氏曰以大取小曰以取以小取大曰而
 取此两句文字亦奇特○吕氏曰以大事
 小唯仁者能之以小事大唯智者能之以
 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
 也乐天者知天命畏天者保其身○吴氏
 曰大国本在小国之上者不恃其尊而谦
卷八 第 28a 页 0416-114.png
 降以下小国则能致小国之乐附小国素
 在大国之下者甘处于卑而俯仰以下大
 国则能得大国之见容下以取谓大国能
 下以取小国之乐附下而取谓小国能下
 而取大国之见容也○何氏曰大国以下
 小国如汤事葛文王事昆夷小国以下大
 国如太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之类○李氏
 曰上以下下下下以下顺上上逊下顺德
 交归焉修身以此心愈下而道愈高身愈
 退而德逾进
卷八 第 28b 页 0416-115.png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
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林氏曰大国之意不过欲兼畜天下之人
 小国之意不过欲镌刺入求于人二者皆
 非自下不可惟能自下则两者各得其欲
 然则知道之大者必以谦下为宜矣黄茂
 林解云此一章全是借物以明道此语最
 的当○吴氏曰大国之下小国者欲兼畜
 小国而已小国之下大国者欲入事大国
 而已两者皆能下则大小各得其所欲然
卷八 第 29a 页 0416-116.png
 小者素在人下不患其不能下大者非在
 人下或恐其不能故专言大者宜为下○
 吕氏曰大国以下小国者不过欲兼并畜
 聚小国之众为其君长尔小国以下大国
 者不过尽礼以敬事大国资为援助尔然
 小大各当其分互有所持不相侵挠安其
 居乐其俗而小国柔服理之常也大国谦
 下故宜曲而下全之使可小可大所以致
 天下之交也○何氏曰此章首言大国者
 下流末言大者宜为下中间虽合大国小
卷八 第 29b 页 0416-117.png
 国并言而先后惟主于大国而言者小者
 易为下此不待教大者易以盈难为下虽
 教未必行故再三言之与易同道也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何氏曰道者陶治万物修治无形寂然不
 动大道混冥深阔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
 芒不可为内此所谓物之奥也如屋之堂
 奥非造次所得见庄子道者万物所共由
 故此章先曰宝后曰贵也道不远人人自
卷八 第 30a 页 0416-118.png
 远道虽有善不善之判而不善人之所保
 亦隐然藉此道以为安也○吴氏曰万物
 之奥谓万物之尊贵者奥室西南隅也尊
 者所居故奥为贵道之尊贵犹奥也宝谓
 善人所重善人向道而进修则可以取重
 于人故曰善人之宝不善人向道而改悔
 亦可自保其身故曰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
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
不如坐进此道
卷八 第 30b 页 0416-119.png
 李氏曰美言可以市足以悦众尊行可以
 加人足以出众也人之不善我亦善之何
 弃之有立天子置三公作之君作之师教
 化下民使不善者从其化拱璧驷马不足
 为贵不如坐进此道修己以安百姓先之
 以敬让而民不争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是以圣人常善救
 人故无弃人○柴氏曰道味有益如宝入
 市故曰美言可以市德重无不服故曰尊
 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教以化
卷八 第 31a 页 0416-120.png
 之何敢弃之故立天子置三公所以辅行
 此道也○吴氏曰善人以道而取重于人
 者其嘉言可爱如美物可鬻于市其卓行
 可宗可以高出众人之上不善人以道自
 保其身者畏威寡罪身获全安是此不善
 之人道亦何尝弃之也拱璧合拱之璧驷
 马一乘之马拱璧驷马为至贵然未足为
 贵也不如进此道之为尤贵拱璧驷马之
 贵不如此道也故万物贵之而以为奥也
 ○何氏曰不以宝玉车马为荣而以坐进
卷八 第 31b 页 0416-121.png
 此道为贵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
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林氏曰且古之以此道为贵者何也求则
 得之道本在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有
 罪以免者言一念之善则可以改过即恶
 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也不曰如谓
 诗不云乎道无贤愚悟则得之此所以为
 可贵故曰故为天下贵○何氏曰无一夫
 不获所欲与聚所求皆得君子乐得其道
卷八 第 32a 页 0416-122.png
 而止于善小人乐得其欲而耻为不善虽
 有不善者亦莫不回心向道迁善远罪而
 不自知者此有道之士获大用于世而亦
 以见斯道之功用贵而益贵也谓之古之
 贵此道者匪今斯今振古如斯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吕氏曰圣人为无所为而任物性之自为
 则无为而无不为心曷常动哉事无所事
 而从物务之自事物自事而无不事身曷
卷八 第 32b 页 0416-123.png
 常劳哉味无所味而随物气之本味物本
 味则无味而无不味口曷常嗜哉心不动
 则众妙可观身不劳则精神不亏口不嗜
 则灵液不竭至人为于鍊养而不为妄作
 事于修真而不事于尘务味于道德而不
 味于腥膻故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林氏曰无为而后无不为故曰为无为无
 所事于事而后能集其事故曰事无事无
 所著于味而后能知味故曰味无味○李
 氏曰为无为发上章万物之奥为无为无
卷八 第 33a 页 0416-124.png
 所不为事无事事事有成味无味其味幽
 长此三者道之奥也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
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吕氏曰涉乎有形则有小大系乎有形则
 有多少物量无穷原其有用应而不藏付
 之素定可以大则大可以小则小可以多
 则多可以少则少万有不同俱归于一一
 皆以道御之报之以德人无重恶何怨之
 有至人其道甚大其朴甚小其用虽多其
卷八 第 33b 页 0416-125.png
 要甚少大小含太虚于方寸多少总万有
 于一真大同于物而万物与我为一奚所
 怨哉故曰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夫是非美
 恶怨怒恩德皆生于微渐始于易终成难
 初于细而后成大今使图度于始易之时
 则于终无难矣营为于初细之日则于后
 必大矣故艰难之事必启于容易欲令于
 容易之时而图之重大之事必兴于细微
 欲令于细微之时而去之己之难事者修
 仙也己之大事者行道也莫难于修真苟
卷八 第 34a 页 0416-126.png
 如易以图之其志固心坚何难之有莫大
 于行道苟如细事以为之为之不辍积细
 而渐至于大矣○林氏曰能大者必能小
 能多者必能少能怨者必以德能图难者
 必先易能为大者必先于其细自味无味
 以下皆譬喻也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
 于细只是上意申言之也○刘氏曰或谓
 孔子以直报怨今也以德报怨何也然老
 子教人惟欲处其柔弱与天为徒而无所
 争可以弭天刑远人祸若以直报怨怨何
卷八 第 34b 页 0416-127.png
 由已当时孔子故有所激而言终不若报
 之以德为善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吕氏曰圣人不为难大之事而无为无事
 易简易知故能成其可久可大之基圣人
 怀抱道德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终不
 为大方寸之中真性之内无不忘也无不
 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故曰是以圣
 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李氏曰圣人
 功业大成不自为大天不自天成天者物
卷八 第 35a 页 0416-128.png
 圣不自圣成圣者民以其不自圣故能成
 圣○林氏曰圣人不自大而能谦能卑所
 以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
之故终无难
 吕氏曰轻诺者不诚信也妄应之必为虚
 诞矣多易每事忽略也妄为之必为难矣
 夫以圣人之材尚难于细易轻诺至于每
 事不敢轻易其于道则勤而行之终亦无
 难矣轻诺之后其信必寡多易之后其难
卷八 第 35b 页 0416-129.png
 必多故谓先难而后获者难易相成也○
 李氏曰难事易成易事难成易事不可轻
 是轻则人忽之故圣人犹难之得之难失
 之难凡事不轻易故终无难○林氏曰轻
 诺者多过当故必至于失信以易心处事
 者多至于难成此亦借喻语也但添一夫
 字其意又是一转前言易矣恐人以轻易
 之心视之故如此斡转曰易非轻易也圣
 人犹以难心处之遂至于无难况他人乎
 此意盖谓前言易者无为无事而易行也
卷八 第 36a 页 0416-130.png
 非以轻易为易也○何氏曰口惠而实不
 至灾必及其身轻诺者信亦轻也言之得
 无讱易者多则难亦多也圣人处无为之
 事冲淡无之味已深入无形之道而有无
 相生细大难易相成随物而形皆道也虽
 物物而不物于物又能曲成万物而不遣
 故曰无不忘也无不有也乃见圣人之心
 非有亦非无也


卷八 第 36b 页 0416-131.png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