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30574a 页
卷五 第 1a 页 0415-060.png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五覆八
    盱江危大有集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吕氏曰有道之士辅佐其君莫不务以德
 为本三军五兵德之末也君使臣以礼臣
 事君以忠无为而民自化庶俗熙熙知帝
 力之何有以从事于甲兵岂道也哉兵者
 凶象战者危事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
 之有胜则有败有利则有害岂可以强侵
卷五 第 1b 页 0415-061.png
 弱暴凌善兽穷则抟物极则反此必然也
 ○倪氏曰不曰人主而曰以道佐人主者
 盖言人主虽有用兵之意苟大臣不从更
 之未必用也○林氏曰佐人主而以强兵
 为心则非知道矣兵凶器也我以害人则
 人将以害我故曰其事好还○王氏曰以
 道佐人主尚不以兵强天下况人主躬于
 道者乎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吕氏曰师旅所过之地古今争战之场鲜
卷五 第 2a 页 0415-062.png
 有所济田荒室露荆棘森然可不畏乎大
 军一过上违天时下夺民力和气不应于
 上杀气横流于下民之与物悉被戕贼六
 气不均雨旸失时疵疠灾害兵兴荒歉必
 至凶年理之常也○苏氏曰兵兴所在民
 事废田不修用兵之后杀气腾年谷伤○
 政和注下夺民力故荆棘生上违天时故
 有凶年○林氏曰用师之地农不得耕荆
 棘生焉用兵之后伤天地之和气则必有
 凶年之菑
卷五 第 2b 页 0415-063.png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
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吕氏曰强兵战胜禁暴禦乱之术亦不可
 废犹水火焉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
 为祸善用兵者果决而已不敢以取强也
 德所不能化政所不能及不得已而后起
 迫而后动动罔不利非恃强而有取也此
 善胜之道也明矣果而不矜其能自矜则
 不长果而勿伐其善自伐则无功果而勿
 骄其势自骄则不足侵伐之事救而可也
卷五 第 3a 页 0415-064.png
 非用果以为强也○何氏曰善不在用兵
 而善用其所谓果者盖见善明用心刚之
 谓果凡果者决于为善而不果决以为兵
 也传所谓心竞力争之辨故曰果而不敢
 以取强又曰果而勿强也夫勿矜能勿伐
 功勿骄气不得已而后应者皆善心之所
 发则果断以行之是不以心竞也惟至强
 兵一事则果断以去之是不以力争也○
 董氏曰兵固有道者不取然天生五材亦
 不可去譬水火焉在乎善用惟以止暴济
卷五 第 3b 页 0415-065.png
 难则果决于理而已凡理义之在我则所
 守者不屈矣春秋传曰杀敌为果言杀敌
 者令不相侵而已何敢取强于天下哉果
 以理胜强以力胜惟果则隐然有必克之
 势初非恃力好战故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不得已而后应之勿强而已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林氏曰强者不能终强矜者不能终矜譬
 犹万物之既壮则老必至矣不知此理而
 欲以取强于天下皆不道者也既知此为
卷五 第 4a 页 0415-066.png
 不道则当急去之故曰早已已者已而勿
 为也○苏氏曰壮之必老物无不然惟有
 道者成而若缺盈而若冲未尝壮未尝老
 未尝死以兵强天下壮亦甚矣而能无老
 乎○何氏曰圣人何以自视退怯不忍求
 胜于天下哉则有见夫日中则昃月盈则
 亏物壮则老将至岂道之常哉如知其非
 常道则早复于道早去其非道亡国之事
 故不一而佳兵者必亡以道相人国家可
 不以佳兵为戒而善用其果哉○董氏曰
卷五 第 4b 页 0415-067.png
 物壮极则老兵强极则败故兵之恃强则
 不可全其善胜物之用壮适所以速其衰
 老皆非合道宜早知止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
处也
 林氏曰佳兵喜用兵也以用兵为佳此不
 祥之人也以不祥之人行不祥之事故曰
 不祥之器此天下之所恶故有道者不为
 也○李氏曰不以兵强天下故次之以兵
卷五 第 5a 页 0415-068.png
 者不祥之器圣人于此深戒万世之下有
 国之君以无为清净治化自然家国安宁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永无争夺之患也○
 吕氏曰兵非太平致治之具伐暴可也既
 不得已而用之岂免多阴谋乎夫好戈甲
 以为服玩者是尚不善之用也所谓佳其
 凶器以幸夭下非特人恶物亦惮之○续
 资治通鉴宋太宗谓近臣曰朕读老子至
 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未
 尝不三复以为规戒
卷五 第 5b 页 0415-069.png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澹为上胜而
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
得志于天下
 林氏曰君子居每以左为贵而兵则尚右
 便是古人亦以兵为不祥之事非君子之
 所乐用必不得已而后为之不幸而用兵
 必以恬淡为上恬淡无味也即是不得已
 之意也虽胜亦不为喜不美者言用兵不
 是好事也若以用兵为喜则是以杀人为
卷五 第 6a 页 0415-070.png
 乐岂能得志于天下孟子曰不嗜杀人者
 能一之亦是此意○吕氏曰夭地之道左
 阳而右阴阳主德主生主柔弱平居则贵
 之阴主刑主杀主刚强用兵则尚之○吴
 氏曰恬者不欢愉淡者不浓厚为上不喜
 好用兵乃为上也胜而不美谓兵虽得胜
 亦不肯以为美事若以战胜为美事则是
 以杀人为乐也不可得志于天下要终而
 言之以示戒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
卷五 第 6b 页 0415-071.png
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
胜以丧礼处之
 林氏曰偏将军之职位本在上将军之下
 今上将军居右而偏将军居左是古人以
 兵为凶事故以丧礼处之左阳右阴也丧
 礼则尚阴幸而战胜亦当以居丧之礼泣
 死者而悲哀之可也此章之意盖言人之
 处世有心求胜者皆为凶而不为吉也○
 何氏曰战胜如不胜以丧礼处之慈之至
 也秦师败于崤而归秦伯素服郊次向师
卷五 第 7a 页 0415-072.png
 而哭此战败则宜之未有战胜反为之哀
 者自非深体天地好生而兼爱民物者畴
 能动心及此慈故能勇哀故能胜有道存
 焉若乃以兵为佳以杀为乐以胜为美是
 不知道是不知天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
万物将自宾
 吕氏曰夫道之难言包罗万有贯穿毫芒
 岂得而名喻之以朴且朴者真精纯素一
卷五 第 7b 页 0415-073.png
 而不杂洋洋乎大哉无乎不在小者非小
 大之谓以其无方无体无为无形微妙之
 极也抟摸拟议莫得髣髴故名之以小夫
 世之材器既有名则为无名所役矣惟道
 之朴也万物之所系天地不能犯圣智不
 能干而天下岂能臣之乎为侯为王能守
 其朴则天下罔不治矣喻之于己侯王者
 本来赤子无相天君谓之元神守而勿失
 与神为一一之泰定万气朝之故曰道常
 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
卷五 第 8a 页 0415-074.png
 物将自宾○何氏曰道常二字句绝如天
 常真常等字即常道也大道无形无名强
 名曰道无名乃道之常也朴也凡可名可
 道者非真常也器也故曰天地与人物本
 皆道之原俱出于太素虚无之始端朴太
 素也无名之始也未判为万有之众体惟
 包于大混之一朴微乎芒乎难知难见故
 曰小也圣人决本常根见素抱朴旨约而
 易操事少而功多中心无为以守至正道
 虚而实无而有以之居重御轻可以君天
卷五 第 8b 页 0415-075.png
 下而天下何敢臣之以之处静制动可以
 为万物主而万物将自宾之○李氏曰道
 常无名者虚无自然也朴虽小至微也天
 下不敢臣至尊也万物将自宾无不服也
 ○林氏曰道常无名即可名非常名无名
 之朴道也虽若至小而天下莫不尊之孰
 敢卑之故曰不敢臣为王侯者若能守此
 道则万物自宾服之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吕氏曰天地交而万物生人道交而功勋
卷五 第 9a 页 0415-076.png
 成况圣人作而万物睹和气默应上际于
 天下蟠于地甘露降嘉禾生品汇根荄咸
 被其泽道参天地德合神明民不待命令
 而自然胥悦此皆皇国符瑞之兆非使然
 而然扣之己焉坎离交而二气合上及太
 清下及太宁化为甘露润泽一切初莫知
 令升降均平出入玄牝会于黄庭洞达斯
 旨立反婴儿○何氏曰圣人与天地合德
 则时雨降醴泉出甘露可致也与亿兆同
 心则教化美风俗移天下不待令而自均
卷五 第 9b 页 0415-077.png
 也甘露者王者之瑞应也灵液如脂美味
 如饴松竹可受之以圣人之朴静漠恬澹
 故自然之应如此○李氏曰天地相合者
 惟德是辅也以降甘露者和气所致也自
 均者自然和平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
不殆
 吕氏曰时逐岁行物因事显散朴为器因
 器制名名分既立尊卑是陈不可越于上
 下若不知止徇名忘朴弃本逐末则失其
卷五 第 10a 页 0415-078.png
 根本矣其知止者既明且哲自足于内无
 求于外岂有危殆乎○林氏曰道之始本
 无名万物既作而后有道之名制作也是
 朴散而为器也此名既有则一生二二生
 三何所穷已知道之士当于此而知止知
 止则不危殆矣○何氏曰自无名而有名
 自有始而为母每于朴散为器之中自有
 大制不割之妙沿流溯源傍本探末复始
 相中泯于无形不使失道远而忘返则于
 止知止何殆何辱故曰有名则复于道功
卷五 第 10b 页 0415-079.png
 名长久终身无咎此也故曰不可得而名
 道之初可得而名道之馀知初者合元始
 之道也知馀者契阴阳之枢混之而为一
 可与天地符○吴氏曰始者道也制制作
 也犹言为也有名者德也道无名自道而
 为德则有名也道之无名而为德则名亦
 既有矣故人之用此德者当知止于德不
 可再降而下也此章之意若曰自无而适
 有当知至于德而止不可再适也德之有
 名以下于道复下于德可乎知止于德则
卷五 第 11a 页 0415-080.png
 犹未远于道也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吕氏曰道者万物之所宗川谷者水之所
 分江海者水之所钟而道之在夭下上则
 郁乎清都紫微下则溷乎瓦甓稊稗顺之
 则昌逆之则亡譬于海焉善之则浸润万
 物逆之则滂湃为沴殊不知道愈下而愈
 高海愈倾而愈有圣人德兼夭地泽被迩
 遐则民罔不归之○吴氏曰上文言自无
 而有此又言自有而无当复于道也盖道
卷五 第 11b 页 0415-081.png
 之在夭下犹江海德者犹溪谷之会归于
 江海○何氏曰道之在天下如江海之纳
 百谷江海非欲于水而水自归之人能返
 朴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自然而非强
 然也圣人冥心无为之始而脱累有名之
 后其道历万世而不变则谓之真常者宜
 哉○林氏曰川谷之水必归之江海而后
 止天下万物必归之道而后止故曰道之
 在夭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卷五 第 12a 页 0415-082.png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吕氏曰知人则求备于物制命于外未若
 自知无所知自明无所明可谓真自知真
 自明务于外者以力胜人务于内者以道
 自胜若夫建国立号揽权作威以号令天
 下臣服诸侯此非以力而胜于人乎自胜
 者尊道德行仁义克己复礼谦而自下而
 人归之故夭下莫能胜非强而何○何氏
 曰人之常情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强于胜
 人怯于胜己故知人不过是非利害之间
卷五 第 12b 页 0415-083.png
 而一念知非灵光常现自明之大也胜人
 不过刚柔勇怯之际而一念胜邪天下大
 勇自强之大也比之务外不务内者远矣
 ○吴氏曰智能知人循外之智尔能自知
 则内能尽性也故谓之明有力能胜人恃
 外之力尔能自胜则内能克己故谓之强
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寿
 吕氏曰成人之业继人之后施之万民不
 失其所不忘其本著于久远使后世不能
卷五 第 13a 页 0415-084.png
 企及其于身也守真抱一不为物迁未尝
 须臾离也然后入乎真常之域亘古不变
 与道同体故曰不失其所者久圣人之道
 传诸万世布在方策后世尊之师之其人
 虽亡其政若存有道之士以生为寄以死
 为归其生也识趣圆明与道合真其死也
 脱胎神化如蝉蜕焉身虽死而真身不亡
 寿与二仪齐其绵邈故曰死而不亡者寿
 ○何氏曰自知而明可矣必也为知足之
 知则富不在夭下其足为道足为神足也
卷五 第 13b 页 0415-085.png
 是谓知之至自强而胜可矣必也为强行
 之强则志可挫万物其行者为勤行为独
 行也是谓强之至此二句知足强行粘上
 句一知字一强字义可见矣久在不失其
 所夫所者归宿之地易曰艮其止止其所
 谓止之能止者由止得其所也万物庶事
 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故久失其所则悖
 焉能久寿在死不在亡死者一终之义列
 子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由生而生故虽
 终而不亡常也庄子千岁厌世去而上仙
卷五 第 14a 页 0415-086.png
 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是也如传云立德功
 言三不朽亦其不亡者○李氏曰知足者
 贫亦乐强行者终始不怠固守者无危殆
 内明者出生死死而不亡者真一长存也
 ○吴氏曰老子之道以昩为明以弱为强
 而此章言明言强何也曰老子内非不明
 外若昩尔内非不强外示弱尔其昩其弱
 治外之药其明其强治内之方并行而不
 相悖也○董氏曰所犹艮卦止其所之所
 惟知道而能行则自得其所而居安矣故
卷五 第 14b 页 0415-087.png
 虽物变无穷而心未尝失乃无入而不自
 得所以久也惟能自知自强而不失其所
 乃寿之实也此即不随生死所变者卓然
 而独存是乌可以数量论哉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吕氏曰至高无上至深无下莫测其涯涘
 莫寻其根源其唯道乎包藏宇宙而无表
 里充塞太虚动静不失往来无穷汎然无
 所系碍游于万物左之右之而无不可其
卷五 第 15a 页 0415-088.png
 用大矣至于一身大道元气弥漫百骸在
 节满节在关满关汎然无乎不在○柴氏
 曰道者万物之奥无往不在经中句法多
 是兮字联其字如荒兮其未央哉怕兮其
 未兆之句又十五章皆是兮字联其字盖
 老子文法如此○林氏曰汎兮其可左右
 无所系著也○何氏曰大哉圣人之道发
 育万物峻极于天此言汎者渊渊乎其若
 海巍巍乎其终复始也左之左之宜于左
 右之右之宜于右经曰执大象天下往言
卷五 第 15b 页 0415-089.png
 无往而不可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吕氏曰生化之力本于自然而已而道何
 尝施其巧矜其能乎天地至大犹恃赖焉
 其于万物往者资之求者与之六合虽大
 未离其内秋毫虽小待之成形岂辞劳哉
 卓然独立生之而不违成之而不有弗居
 其功是法道之体也○何氏曰物物倚之
 孕育在在随之呈露而圣人处之裕如也
 ○林氏曰物物皆道之所生何尝辞之既
卷五 第 16a 页 0415-090.png
 生矣何尝居之以为功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
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吕氏曰夫道复于至幽显于至变生之畜
 之若无端纪覆之育之各遂其性若赤子
 之昼赖其乳食宵藉其襁褓广其爱育之
 德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任其自然而常无
 所欲内观其妙而无物不入群动莫窥其
 归往之迹可名于小矣故曰万物归而不
 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道隐无名无名也
卷五 第 16b 页 0415-091.png
 者广乎其无不容渊乎其不可测未始有
 物惟其无物则万物归之而无不同同之
 而不为主可以大名之矣○何氏曰衣被
 者覆露之义庄子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
 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则
 不辞不有不主之意可见矣常无欲者静
 也圣人一于无为无欲者则心本无心敛
 之不盈一握朴虽似小而万物归焉不为
 主则物各付物散之则弥六合何其大也
 固曰天地固有恒矣日月固有明矣禽兽
卷五 第 17a 页 0415-092.png
 固有群矣林木固有立矣放德而行循道
 而趍已至矣由是而观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何心于主宰哉故曰功盖天下而似不
 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
 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此也○李氏
 曰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忘其所自也万物
 归之而不为主任运自然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林氏曰惟其能小所以能大圣人之所以
 不为大者故能成其功也此即守其雌为
卷五 第 17b 页 0415-093.png
 天下溪之意○何氏曰圣人终不为大而
 大以之成始虽不明有而终不可掩其名
 之大其以是道欤○吴氏曰此章首言天
 地之道结句乃言圣人盖圣人与天地一
 也岁功成而万物归焉道之至大也而天
 地不居其功而万物不知所主是天地之
 道虽大而不自以为大圣人亦若此矣是
 以能成其大也○吕氏曰域中有四大而
 帝王居其一焉圣人执谦以为柄处损以
 自居下于人而人高之卑于人而人尊之
卷五 第 18a 页 0415-094.png
 忘其穹窿之势去其矜伐之容则可以成
 其道之大全矣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何氏曰大道无象故无象之象其为象也
 大矣夫道也大包天地细入毫芒不可得
 而名状故曰大象言执云者谓持此以往
 人能体无名无形之道循自然常然之化
 则理身理国贯古贯今何往而不通虽天
 下吾往矣不惟往而不害且安其性命之
卷五 第 18b 页 0415-095.png
 情平中之福泰然无复事极其所往天人
 和同之际也庄子苟得其道无自而不可
 ○林氏曰大象者无象之象也天下往者
 执道而往行之天下也以道而行则天下
 孰得而害之天下无所害则安矣平矣泰
 矣政和注安则无危平则无陂泰则通治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
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何氏曰五音六律足于耳八珍九鼎足于
 口此举其声味之切于人者言之仅可为
卷五 第 19a 页 0415-096.png
 过客口耳一时之娱而非所以怡神养寿
 之源也席罢客散于我何有凡物欲之足
 以撄人心者皆此类也大道则不然静以
 修身声色有所不乐俭以养生滋味有所
 不嗜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养其无象象固
 长存守其无体体固全真味无味而甘视
 无视而明闻无闻而聪用无用而大用之
 不可既夫既者尽也非用之无尽乃道之
 本不可尽也○李氏曰乐与饵声味俱美
 丧其无象安能久乎道之出口无味无象
卷五 第 19b 页 0415-097.png
 无声无色以其无体故应用无尽○林氏
 曰乐钟鼓之乐也饵饮食也张乐设馔以
 待嘉客乐终食尽客过则止矣过者去也
 道之可味虽若至淡视之虽不可见听之
 虽不可闻言其不足悦耳目也而用之于
 今古而不尽此即物有尽而道无穷之意
 道之出口言道形于言也犹曰道之为言
 也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
卷五 第 20a 页 0415-098.png
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
微明
 李氏曰执大象则能见事之机微才见固
 张便知将歙未萌先兆未举先知非天下
 之微明其孰能及此○林氏曰此八句皆
 是譬喻只是得便宜处失便宜之意歙敛
 也弛也张者必弛强者必弱兴者必废得
 必有失与得也夺失也人惟不知自以为
 喜而不知此理虽晦而实明故曰微明微
 犹晦也言虽微而甚易见也○何氏曰天
卷五 第 20b 页 0415-099.png
 不可信理无常是谁能一之日之将瞑也
 大明天之夺鉴者益疾气有歙张势有强
 弱数有废兴物有与夺是事之不可常者
 此理之自然非有欲不欲也经曰飘风不
 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
 乎是故以气言阳极阴生非欲歙而先张
 乎以势言物壮则老非欲弱而先强乎以
 数言盛者必衰非欲废而先兴乎以物言
 所贵能贱非欲夺而先与乎将欲如此必
 先如彼借人事以明天理不过盈虚消息
卷五 第 21a 页 0415-100.png
 之自然耳天何容心哉圣人何容心哉后
 世不知此道遂认为权谋操纵之用此乃
 有机事必有机心去圣远矣此章大义岂
 可以有心有为观之哉庄子目将眇者先
 观秋毫耳将聩者先闻蚋飞体将僵者先
 亟奔佚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
 则不及注者以为穷上及下自然之数圣
 人居中履和终身全具是道也微乎深哉
 难乎其明哉○刘氏曰张则必歙强则必
 弱兴则必废与则必夺物理之自然也是
卷五 第 21b 页 0415-101.png
 谓微明微明谓精微明著昭然可考或以
 权术解其义天之道利而不害若是乎○
 董氏曰消息盈虚相因之理其机虽甚微
 隐而理明著惟清静柔弱自处者不入其
 机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
器不可以示人
 李氏曰学道之士存其无象守其至柔与
 物无竞则自然知几苟用刚暴尚权谋智
 术求之胜物非道也哉比如鱼乃水中物
卷五 第 22a 页 0415-102.png
 求异群鱼欲脱于渊可乎既不可则人亦
 不可尚权尚权者反常也如鱼离渊必死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即孔子所谓可与
 立不可与权同一义圣人用权反常合道
 尚不可轻为而况常人乎可不戒哉○何
 氏曰天下莫柔弱于道道之所以柔弱者
 包裹天地贯穿万物此言柔弱之胜刚强
 也故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
 在鱼中道去人死水乾鱼终此言鱼以潜
 渊人以道养轻脱则必败矣利器者开阖
卷五 第 22b 页 0415-103.png
 变通之权如庖丁解牛神行肯綮善刀而
 藏十九年刃若新发于硎夫岂可以示人
 老氏曰权者圣人所以独见庄子曾举此
 章鱼不脱于渊二句而继之曰圣人者
 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神而用
 之所以救世变于无穷其不以示人夫岂
 愚其民虑患之意深矣○吕氏曰鱼在水
 藏于深渊以自存则孰能苦之倘失于渊
 则人得而取之荡而失水则蚁得而困之
 利器权也民或得而窥之是犹持太阿而
卷五 第 23a 页 0415-104.png
 授以柄轻用其国国必危矣内取诸身则
 鱼在水中水在鱼中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鱼去水则死人失气则亡鱼能韬鳞掩藻
 吐纳其水则本不死人能退栖福地吐纳
 其气则本不亡国之利器道之天机也若
 以轻泄于人则天谴立至大洞天宪经曰
 非人传之谓之泄天宝至哉天机岂妄宣
 泄南华经云夫有干越之剑匣而藏之不
 敢用也保之至也意盖以此○河上公曰
 利器权道也治国权者不可以示执事之
卷五 第 23b 页 0415-105.png
 臣也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林氏
 曰渊喻道鱼喻人也人之不能外于道犹
 鱼之不可脱于渊也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

 何氏曰庄子万物虽殊理道不私故无名
 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前章无名之
 上冠以道常二字此章亦然经曰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惟常无故无
卷五 第 24a 页 0415-106.png
 为常有固无不为其道一也此无为而无
 不为所以为道之大常也道常句绝是总
 标也无为无不为乃并言之庄子虚则实
 实则伦静则动动则得此所谓无为者虚
 静自然之常道也圣人曷常沉空滞寂而
 一无所为哉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
 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其何
 故也无为而无不为天地也圣人以天地
 为本故得性者此真常也应物者亦此真
 常也动静无端体用一源盖无为者道之
卷五 第 24b 页 0415-107.png
 常也而无不为者亦道之常也道无在而
 无不在侯王能守此道则道行于万物不
 期化而自化也○林氏曰此章与道常无
 名章句皆同无为而无不为自然而然也
 侯王若能守此无为之道则不求化万物
 而万物自化矣○吕氏曰身之所拟应接
 无心凝神太定斯无为也侯王者泥丸帝
 一守而勿失津化为液液化为髓髓化为
 精精化为元珠元珠化为金丹此非万化
 之化而何
卷五 第 25a 页 0415-108.png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
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何氏曰化虽上作下应而欲作将作之机
 圣人尤谨之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不先时
 而躁不后时而缩其机如此圣人亦不认
 为己功吾将由无为之化还无名之朴镇
 之云者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之意
 虽感而遂通之中有寂然不动者在夫所
 谓无名之朴道之始也不可得而名也圣
 人亦将不欲而况朴散之器非常之名乎
卷五 第 25b 页 0415-109.png
 言道尚无心而况非道乎如是则圣人之
 心静矣一心定而万物服天下其不正乎
 ○吴氏曰欲谓有心为之作犹起也言未
 能纯乎无为之道者方将待物之化而遽
 有心于欲其化欲之之心一起则非无为
 之道矣镇谓压定使之不起也无名之朴
 谓无为之道也欲作之时必将以此无名
 之朴镇其有心之欲谓以道而自治也既
 以此无名之朴镇其欲则其欲亦将不欲
 矣静者作之反其始也欲作既以道镇之
卷五 第 26a 页 0415-110.png
 则欲者不欲而作者静矣故虽无心正天
 下而天下将自正○吕氏曰其于己也一
 念才动则谓之情情动则万化作矣念既
 已漏急须反照灭其动心还其纯素镇之
 以朴庶可一其性故曰化而欲作吾将镇
 之以无名之朴且夫道本无形假朴以为
 言圣人又恐滞迹之流执其朴而为用忧
 其弊之不救以谓使天下之群实心莫若
 虚应天下之群动心莫若静惟窒欲以空
 其性绝学以虚其心以之修身无自而不
卷五 第 26b 页 0415-111.png
 得以之治性无往而不可如此则天下泰
 然将正而定矣○李氏曰天地无为万物
 发生圣人无为万民安泰以修炼言之都
 无作为于安静之时存其无象毫发之动
 便要先觉既觉便以无名朴镇之朴本无
 形又曰无名谓空也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