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30548b 页
卷二 第 1a 页 0414-062.png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二覆五
    盱江危大有集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
 林氏曰此章又以水喻无容心之意上善
 者至善也谓世间至善之理与水一同水
 之为善能利万物而何尝自以为能顺流
 而不逆不争也就卑就湿不以人之所恶
 为恶也以此观水则近道矣几近也○吴
卷二 第 1b 页 0414-063.png
 氏曰上善至极之善有道者之善其若水
 者何也盖水之善以其灌溉浣濯有利物
 之功而不争处高洁乃处众人所恶卑污
 之地故几于有道之善几近也○吕氏曰
 得天一之妙体道一之端全上善之功者
 莫过于水水者方圆凝释俱协其宜是以
 圣人研其道法其善应变随时如水之性
 或刚或柔或方或圆无可无不可故曰上
 善若水至人由一以贯道即道以会一故
 以水喻心以心造道且参同契言一者道
卷二 第 2a 页 0414-064.png
 枢知白守黑彭真人所解皆为一也盖金
 液玉液为金丹之道枢灌溉五脏滋溢三
 田漱咽则顺下斡旋则溯流黄庭经言漱
 咽灵液灾不干夫气中有真一之水水中
 有真一之气是以华池为上善之利源也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
能动善时
 何氏曰首句上善若水非徒以水为善甚
 欲人皆似之与水相似俱备此善之上也
 若水者若道也故人之善居若水之于地
卷二 第 2b 页 0414-065.png
 水得地而流地得水而柔岂有挟其所居
 乎人之善心若水之于渊人无鉴于流水
 鉴于止水岂有失其本心乎人之善与若
 水之于仁则酌彼注兹岂肯以人从欲乎
 人之善言若水之善信则如潮之有时岂
 得自食其言乎人之善政若水之于治则
 如手中准岂复高下其手乎人之善事若
 水之于能则能方能圆岂不达权尽变乎
 人之于动若水之于时则时止时行岂不
 应机任运乎○李氏曰居善地利物也心
卷二 第 3a 页 0414-066.png
 善渊容物也与善仁生物也言善信应物
 也政善治化物也事善能成物也动善时
 顺物也
夫惟不争故无尤
 林氏曰上七句之善皆言有道之士其善
 如此而不自以为能故于天下无所争亦
 无尤怨之者此即汝惟不争天下莫与汝
 争能解者多以此为水之小善七故其说
 多牵强非老子本旨○何氏曰兼其数善
 又始此不争终此不争善之善者也谁能
卷二 第 3b 页 0414-067.png
 似之故无尤夫不善故有尤既善矣而不
 免于争则亦有尤有善且无争又何尤为
 此若水之为善而与道相似者欤○李氏
 曰水取柔和之义处下之义也利物无争
 故无尤○吴氏曰夫惟有道者之上善不
 争处上而甘处下故人无尤之者尤谓怨
 咎故欲上人者不免有争心有争则有尤
 矣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卷二 第 4a 页 0414-068.png
 林氏曰此章只言进不如退故以持盈揣
 锐为喻器之盈者必溢持之则难也不如
 不盈之易持耳已者勿盈之意也揣治也
 锐铦也治器至于极铦极锐无有不折不
 如不锐者可以长保○吴氏曰持捧之也
 已止也此章谓道不欲盈盈则易至于溢
 也不如已之而不使盈也锋者不可以锐
 锐者则易至于剉而不可长保其锐矣盈
 之则不可长保其盈亦由是也○刘氏曰
 盈则必虚戒之在满锐则必钝戒之在进
卷二 第 4b 页 0414-069.png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
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林氏曰富贵而至于金玉满堂必不能长
 保居王公之位而至于骄盈必遗其咎故
 欲全其功保其名者必知早退乃为夭道
 功成名遂是随其大小而能自全者故曰
 成曰遂若不知自足则何时为成耶何时
 为遂耶此四字须扔细看○吴氏曰世有
 金玉满堂而不能守者何哉盖因富贵而
 骄自壝其咎耳是以功成名遂身退乃合
卷二 第 5a 页 0414-070.png
 天之道此言不可盈之也金玉满堂谓富
 骄谓盈之者自遗由己所致非由乎人功
 成名遂谓贵身退谓不盈之者天之道虚
 而不盈故四时之序成功者去○李氏曰
 功成名遂身退戒盈劝谦之义○吕氏曰
 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
 人乎陆希声曰持大器而满盈虽惧之不
 如早止居大位而亢极虽忧之不如早退
 至于从赤松之游泛扁舟而去亦明于持
 盈之义也○刘氏曰金玉必累戒之在贪
卷二 第 5b 页 0414-071.png
 富贵必淫戒之在傲功成名遂必危戒之
 在不知止老子之言深欲救人非谓绝人
 事处山林者可以入道虽居富贵功名之
 域皆可勤而行之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何氏曰抱一无离子能守一一亦守子也
 专气致柔能婴儿经曰含德之厚比于赤
 子骨弱筋柔而握固专气者纯气之守也
 致柔至和不迁也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
卷二 第 6a 页 0414-072.png
 之心也○林氏曰载犹车载物也婴儿未
 有见闻则其气专致者极也柔者顺也能
 如婴儿专气致柔则能抱一矣故曰专气
 致柔能婴儿乎此老子设问语也盖曰人
 能如此乎此下数句皆然○吕氏曰魂强
 者生之徒魄壮者死之徒盖魂者属于阳
 而喜于清虚魄者属于阴而好营扰盖魄
 者阳之贼也且魄之为物喜人耽于声色
 尚于浮华迷于昏寐驰骋游走耗人精气
 使人趍于死地形谢之后得以享其祭祀
卷二 第 6b 页 0414-073.png
 也是以圣人以神御气以形制魄法地之
 用安静厚载镇以不动阴魄虽欲营营动
 我念虑其可得乎故曰载营魄原其载之
 之法则抱一无离之耳抱一者如鉴之含
 明明岂离于鉴乎犹恐载之不至故虽纯
 一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是谓不二乃能神
 全而不亏精用而不竭未尝须臾离也故
 曰抱一能无离乎且神不治则气乱神治
 则气不妄作矣至人善于调御专于精诚
 乳之以虚息之以踵纯粹柔弱其养气如
卷二 第 7a 页 0414-074.png
 灵龟其养神也如婴儿婴儿含德之厚居
 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故曰专气致柔能
 婴儿乎○李氏曰载营魄犹车载物之喻
 魄好运动好驰骋好刚锐故曰营魄魄属
 阴阴盛则害阳情盛则役性能制伏者抱
 一无离致柔无疵无为为雌无知使阴魄
 不能肆其情至于魄伏阴消则神灵性寂
 矣不用拘束自然不动如获宝满载而归
 自抱一以下纯是载营魄之义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卷二 第 7b 页 0414-075.png
何氏曰关尹子知心无物则知物无物知
 物无物则知道无物故不敬玄妙之言心
 恩玄妙者神愈伤此言濯去玄览除心之
 瑕乃无疵也○吕氏曰外不为魄所荡内
 不为气所使涓涤思虑绝弃情欲是谓玄
 览夫玄览者观其妙而非目之所见除至
 真之外一切屏去表里虚彻空洞自然灵
 府湛寂始能玄览既能玄览为玄览碍玄
 览亦除则无疵矣○李氏曰不见不闻尘
 净鉴明○董氏曰夫玄妙之见不除是为
卷二 第 8a 页 0414-076.png
 解缚涤除之迹犹存是为觉碍无疵则法
 爱忘而能双泯矣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何氏曰黄帝书富国安民者鍊气之法也
 圣人以身为国以心为君精气为民民安
 国泰民散国虚心无为则气和气和则万
 宝结心有为则气乱气乱则英华散矣○
 吕氏曰至人治身亦犹治国爱其民所以
 安其国爱其气所以保其身善爱身者以
 心为君以血为臣以气为民一其性养其
卷二 第 8b 页 0414-077.png
 气使充塞百关珍之调之使其自然又何
 为之有治国治身义均一体○李氏曰不
 动不摇道泰时清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何氏曰庄子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
 其形是谓天门又曰其心以为不然者天
 门弗开矣此言天门即玄门也一阖一辟
 之变守静守柔乃守雌也○林氏曰天门
 者天地间自然之理也○倪氏曰天门者
 乾也易谓之户有开必有阖开阖相为用
卷二 第 9a 页 0414-078.png
 者也能无雌诸家皆作能为雌然以上文
 例之曰能无雌乎是不欲其有疵也曰能
 无为乎是不欲其有为也今曰能无雌是
 不欲其有雌也老子以柔为上宜欲雌者
 而曰无雌盖一于雌而无雄是能阖而不
 能开也非天门也故发无雌之义欲以阳
 济阴也○诸本皆曰能为雌独倪氏曰能
 无雌然以上下文观之不若无雌文意为
 顺或云雌静而不滞于静乃无雌也又曰
 无雌乃无阴邪以间之也亦通
卷二 第 9b 页 0414-079.png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何氏曰明白四达觉也照也能若无知则
 觉而不照见而常寂所谓无知乃真知也
 ○吕氏曰性夭朗彻光被四表洞烛八荒
 实而若虚有而若无智周万物而返智于
 愚明并三光而归于昩使人曰用而不知
 故曰明白四达能无知○林氏曰明白四
 达无所不通而以无知为知则能抱一矣
 ○李氏曰出聪屏智和光同尘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
卷二 第 10a 页 0414-080.png
谓玄德
 何氏曰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圣人身
 拟夭地爱养万物生者道畜者德虽生与
 不生同虽为与不为同虽为器长与不长
 同虚之至静之极也玄天德也宁复有之
 恃之宰之以累其通玄之妙德乎○李氏
 曰生之畜之不有不恃不宰者忘其所自
 也○吴氏曰生之者虽有所生而实无心
 以生之故曰不有畜之者虽有所为而实
 无心于为之故曰不恃如为官长者虽宰
卷二 第 10b 页 0414-081.png
 夫民而实无心于长之故曰不宰此所以
 为玄妙不可测之德也○林氏曰生之畜
 之言造化之间生养万物也造化何尝恃
 之以为有何尝恃之以为能虽为万物之
 长而何尝有宰制万物之心如此而后谓
 之玄妙之德此章之意大抵主于无为而
 为自然而然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
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卷二 第 11a 页 0414-082.png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李氏曰以辐辏毂利车之用即总万法归
 心全神之妙也辐不辏毂何以名车法不
 归心无以通神毂虚其中车所以运行心
 虚其中神所以通变故虚为实利实为虚
 用虚实相通去来无碍即上章载营魄之
 义也至于无物可载辐毂两忘车复无也
 犹心法双忘神归虚也器与室并同此义
 ○吴氏曰辐轮之轑也毂轮之心也无空
 虚之处也埏和土也埴土之粘腻者有此
卷二 第 11b 页 0414-083.png
 车此器此室皆所以为天下之利也故曰
 有之以为利车器室皆以中虚为用故曰
 无之以为用人之实腹有气所以存身所
 谓为利也虚心无物所以生气所谓为用
 也故取此二物为喻也○林氏曰三者皆
 是譬喻虚者之为用车器室皆实有之利
 也而其所以为车为器为室皆虚中之用
 也以此形容一无字可谓奇笔○吕氏曰
 车以虚而运行器以虚而容物室以虚而
 四达引此三者详言之贵乎以物喻己存
卷二 第 12a 页 0414-084.png
 无守有焉故有则存乎器无则存乎道至
 人假有为之体鍊无为之神非有则无以
 施其利非无则无以致其用以形为存生
 之利以虚为致神之用有为则利于物无
 为则利于用○何氏曰有不能用有者形
 也以无而用有者神也毂以一孔之虚而
 运三十辐之众岂以车为车盖以车之无
 处而用车也陶为坏如未冶则败速器固
 以埏成苟不虚其中物于何受岂以器为
 器盖以器之无处而用器也宫室虽美塞
卷二 第 12b 页 0414-085.png
 以墙壁将焉用此升堂必自户牖岂以室
 为室盖以室之无处而用室也身也物也
 犹车器室皆形质之具也道也心也犹毂
 牖等有神明之妙焉易曰形而上者谓之
 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不但先道而后器无
 形而有形而一器之中自具一道所以运
 斯器者人见其器之实有吾见其道之妙
 无则冲用虚通之中有不器于器者矣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卷二 第 13a 页 0414-086.png
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

 李氏曰发上章虚用虚其用则不为声色
 眩故次之以五色令人目盲色声味物皆
 是根尘一切世人皆受其盗惟有道者不
 受他瞒视听言动非礼勿为则六贼化为
 六通矣○林氏曰目盲谓惑视也耳聋惑
 听也口爽失正味也心发狂不定也行妨
 谓妨害德行也此五者皆务外而失内也
 ○吕氏曰视色听音尝味皆为性真之累
卷二 第 13b 页 0414-087.png
 方婴儿之未孩敦为声色孰为滋味及其
 情□一开方知有青黑之色锦绣之丽随
 物奔竞不能彻视无色之色与盲何殊彻
 视者非谓外视于物见独而已惟至人审
 其目者乃太乙之日月能于空寂之中收
 视返瞩神光莹彻冥冥之中独见晓焉又
 岂为五色之盲乎五音者何宫啇角徵羽
 耳郑卫铿锵使人耽乐荡其真性损其灵
 聪不能返听无声之声与聋何殊返听者
 非谓外聆于彼独闻和焉而已惟圣人察
卷二 第 14a 页 0414-088.png
 其耳者乃帝君之听门能于大定之中徐
 以气听则天籁自鸣天乐自响或如金玉
 之声或如琴瑟之韵一闻是音故外虽大
 风振海疾雷破山皆不闻也又岂为五音
 之所聋乎五味者何辛咸甘苦酸耳烹麟
 庖凤食前方丈穷奢极侈使人舌端耽嗜
 无厌浊神秽真不能内尝无味之味与爽
 何殊也爽者亡也内尝者非谓嗜彼外味
 自尝而已矣惟至人知其口者乃绛宫之
 朱渊是以餐沆瀣茹玉英饮金液吸琼醴
卷二 第 14b 页 0414-089.png
 以灌溉其灵根也故曰淡然无味天人粮
 子丹进馔肴正黄乃曰琅膏及玉霜岂膏
 粱异味所能夺乎夫畋猎国之常经春蒐
 夏苗秋狝冬狩不失其时矣若夫极流连
 之乐成荒亡之行昼夕不息乌得不汨伪
 其真乎至人内心恬淡不动绝其声利之
 弊不恣其性不伐其仁太乙澄静狂荡奚
 自而发乎噫照乘之珠连城之璧世之所
 珍人之所重苟贪求之不厌过逾其分一
 念之失则一己之行悉泯然而默亏矣至
卷二 第 15a 页 0414-090.png
 人视万物为蝉翼睹嵩岳为赘疣不汨于
 嗜欲以道自冲虽有难得之货又安能妨
 其行乎○何氏曰庄子五色乱目使目不
 明五音乱耳使耳不聪五味浊口使口疠
 爽趍舍滑心使性飞扬意与此章同昔有
 好畋猎者自谓此乐令人忘死岂非狂心
 之发有清旦适市攫金者捕者问之则曰
 取金之时徒见金不见人此非妨行之货
 此章言令字与庄子言使字皆物重而志
 反轻诱深而得反浅不知不觉被他役去
卷二 第 15b 页 0414-091.png
 莫知主宰人不知道以至于此爽字训差
 乃失也非爽快之爽○晁氏曰人能不耽
 耳目之娱纵口腹之美勿问有得决定无
 失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李氏曰为腹不为目者内境不出外境不
 入收视返听○林氏曰腹内也目外也圣
 人务内而不务外故曰去彼取此彼上五
 者此道也○吕氏曰坤为腹以载物离为
 目以外视腹者有容于内受物以养其实
卷二 第 16a 页 0414-092.png
 道气冲满故内全其精神也目者有见于
 外著于诸色乱其真宅也故圣人治其内
 不治其外求诸己而不求诸人也收视返
 听复命还原去彼为目之神取此为腹之
 精故曰去彼取此○何氏曰快其情者疲
 其神饰其外者伤其内故为腹则惟内而
 精神专一为目则外而目见心动物能引
 而去之者众矣忘于目则光溢无极实其
 腹则中有所主取此者道也去彼者物也
   第十三章
卷二 第 16b 页 0414-093.png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吕氏曰宠辱者得失之常理幼身者性真
 之大患宠则继以辱辱则生于宠夫美爵
 厚禄锦衣玉食固足以为宠然其来则喜
 其去则悲而辱亦多矣岂不惊乎故曰宠
 辱若惊身本无贵所可贵者性与命尔人
 本无恚所可患者得与失尔故人之生也
 愆于寒暑涉于是非拘于怵迫难于进退
 苟惟患得失于外物亦犹一身遗患于性
 真故曰贵大患若身○吴氏曰贵犹重也
卷二 第 17a 页 0414-094.png
 货财之富人以为大利反观之则大患也
 故知道者不贵而贵之者于此而身焉身
 谓不能外之而以之自累也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吕氏曰且宠辱奚也岂非亲权操柄折节
 汗颜善其言辞承暇俟便觊其提撕揄扬
 神交气合哺糟啜醨言听计从谓之宠乎
 既受其宠是处其执事之列唯恐其不宠
 也安得不为之下故曰宠辱若惊宠为下
卷二 第 17b 页 0414-095.png
 然宠者辱之本福者祸之因其宠之临也
 高车驷马峻宇雕墙佩玉鸣珂位跻极品
 泽及后昆无施不可既得之矣悦然若惊
 其辱之至也一旦恩弛幸衰浸润之谮行
 焉朝吹嘘而暮沙汰深责厚罚祸不旋踵
 遽失矣凛然若惊是以一宠一辱如影随
 形俱可惊也惟圣人则不为形役视宠为
 辱逃名弃世全身远害齐毁誉一死生不
 营营于外不扰扰于内不为轩冕肆志不
 为穷约趍俗回视宠辱得失岂能惊乎○
卷二 第 18a 页 0414-096.png
 何氏曰何谓宠辱宠为下言名起谤随是
 名为下官高身危是官为下宠即为下得
 乃为失言不待辱而知其为下也○林氏
 曰此即患得患失之意也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
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吕氏曰世之所贵乎大患若身者以谓人
 之生也天地同根万物资其养小人则殉
 利士则殉名权势虽殊为有身则一尔世
 谓无其身则无患是失老子之旨矣乌知
卷二 第 18b 页 0414-097.png
 至人所谓有身之大患者非谓忘形丧躯
 入于顽空也谓其逐物认己不体于道故
 也是以心如死灰形如枯木虽贵不辱虽
 辱无患外身以身为无身忘心以心为无
 心脱幻妄證真常遗照坐忘然后玉符保
 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不为有
 身之所病岂能为大患也哉○何氏曰何
 谓贵大患若身贵者重也身为大患宜重
 而不可轻也身小而患大身忘而祸息有
 由矣故曰耳目声色为子留愆鼻口是喜
卷二 第 19a 页 0414-098.png
 香味是怨身为恼本痛痒寒温吾拘于身
 知有大患然一受其成形未能使遽无徒
 患之何益圣人一言以蔽之曰外身而身
 存盍思夫形非我有名非我留我所生者
 从虚无自然中来结气而成体也故我受
 形形亦非我形也寄之以为形示之以为
 相故得道之士外形骸以理自胜变化气
 质勤习清虚超入无形之道则人之所患
 吾有所不患矣抑此身固为患之本而有
 身必有物所以为患之招也列子身非我
卷二 第 19b 页 0414-099.png
 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
 不得不去之身固生之主物亦养之主虽
 全其身不可有其身虽不去物不可有其
 物有其物有其身者是横私天下之身横
 私天下之物其为圣人乎公夭下之身公
 夭下之物此言能不以身物为我有而天
 下公其身物则身可忘而患亦可忘矣
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
天下则可托于天下
 吴氏曰夭子之尊四海之富皆以身为天
卷二 第 20a 页 0414-100.png
 下者也知道之人爱惜贵重此身不肯以
 之为天下宁不有夭下而不轻用其身夫
 惟如此乃可以寄托于天下寄犹寄百里
 之命之寄托犹托六尺之孤之托舜禹有
 天下而不与焉所以唐虞之襌也彼宠其
 辱以为荣贵其大患以为大利者鄙夫耳
 何可付之以天下○何氏曰有贵爱此身
 过于天下之大者此人必不以天下动其
 心乃可受天下之寄托庄子道之真以治
 身其土苴以治夭下今世俗之君子多危
卷二 第 20b 页 0414-101.png
 身弃生殉物岂不悲夫此固有隋珠弹雀
 之喻○林氏曰寄托二字便有天下不与
 之意○董氏曰此章明去妄情而复正性
 也谓遗宠则辱不及忘身而患不至天下
 大物也且不以为累况于他物乎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
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林氏曰此章形容道之无迹夷平也希微
 不可见之意三字初无分别皆形容道之
卷二 第 21a 页 0414-102.png
 不可闻不可见不可得尔抟执也三者夷
 希微也三者之名不可致诘言不可分别
 也故混而为一者言皆道也○吴氏曰夷
 谓平夷夷则泯灭无迹故视之不见希谓
 希疏希则间阔无声故听之不闻微谓微
 茫微则杳漠无形故抟之不得希夷微三
 者虽欲究极言之而不可故混同无所分
 别而名之为一○吕氏曰夫无色之色使
 离朱子羽方昼拭目扬眉而望之弗见也
 无声之声使䚦俞师旷方夜俛首侧耳而
卷二 第 21b 页 0414-103.png
 听之弗闻也无形之形使贲育五丁持勇
 鼓臂竭力而抟之不得也目既无所施其
 明耳既无所施其聪形既无所竭其力则
 曰夷曰希曰微三者其名虽殊于道之体
 则一而已亦犹万籁一风而异声七窍同
 气而用殊此三者皆不可致诘故混而为
 一然合而言之则混然吻合为一虽有视
 听抟摸皆不可得而分矣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
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卷二 第 22a 页 0414-104.png
 林氏曰不皦不明也不昩不暗也上下俯
 仰之上下二字亦不可拘但言此道不明
 不暗上下求之皆不可见耳绳绳多也多
 而不可名其终皆归于无物故为无状之
 状无象之象亦恍惚耳○吴氏曰其上其
 下犹易言形而上形而下也绳绳续而不
 绝也复反还也无物指道而言复还返其
 初则归于无物之道庄子所谓德至同于
 初是也道无物也故无状无象然其状其
 象亦非如物之有状有象也故曰无状之
卷二 第 22b 页 0414-105.png
 状无象之象似有似无故曰恍惚○吕氏
 曰夫形色之物皆有涯际唯道也先天先
 地亘古亘今散为冲气布为太虚与雨仪
 并著而其明不耀忽焉处乎九地之下与
 瓦砾同隐而其幽不晦循环斡旋混成不
 间绳绳不绝不可以名称不可以迹见德
 备不显虽欲以物喻不可得也故曰其上
 不皦其下不昩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荡然巍然渊兮深兮不可拟议测度于无
 形中则有无状之状于无物中则有无象
卷二 第 23a 页 0414-106.png
 之象谓其有状则状孰云有谓其无象则
 象孰云无故曰妙有不有真无不无恍恍
 惚惚缥渺氤氲有无莫定故曰无状之状
 无象之象是谓光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
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林氏曰迎之而不见其首无始也随之而
 不见其后无终也执古之道言其初自无
 而出也以其初之无而御今之有则可以
 知古始之所谓道者矣纪纲纪也道纪犹
卷二 第 23b 页 0414-107.png
 曰人纪犹曰王道之纲也○吴氏曰惟其
 惚恍故迎之随之皆不可见古谓在先今
 谓在后有谓万物之源皆出于道故曰执
 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始者道也○何氏
 曰此章自执古之道以上极虚本无末乃
 言一有字于以见万变虽殊可以执一御
 也道御而王大制不割皆以至无为宗也
 经曰执大象天下往盖有不能御有而御
 有者无也言执者持此以往也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二